行政管理学答辩论文(热门四篇)

行政管理学答辩论文(精选4篇)

行政管理学答辩论文 篇1

【摘要】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性、行政活动的复杂性和行政管理教育培训经验,决定了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科学的组织案例教学环节,促进行政管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案例教学 行政管理 行政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它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就被应用于法学、医学以至工商管理教学领域,其方法和理论日趋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被运用于行政管理学教学中,体现出行政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显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行政管理学学科性质的要求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涵盖了行政环境优化、行政组织构建、政府机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治、行政监察、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领导、政府职能转变、公共危机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学科,行政管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灵活运用行政知识解释和指导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丰富行政知识。对于行政管理教学而言,案例方法是经验学习的首要工具和方法。行政案例是根据教学需要,将某些行政管理活动按时间顺序客观记载下来,经过专业编排,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实例。因此,案例教学可以把行政管理的现实问题带入课堂,公开讨论行政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探索战略理论框架变为现实问题的操作性步骤,既能强化行政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又能立足于真实案例深入分析现实问题,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

2、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要求

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元的行政价值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行政工作面临多重矛盾,不同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矛盾的调解,经济发展的推动,行政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后果。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展示行政管理的经验或教训,为学生提供分析方法、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从而达到掌握行政管理科学知识、理解行政管理真谛的目的。因此,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的案例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和多维分析抉择中的艰难性和挑战性,为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并在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策。

3、国内外行政管理教育培训经验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方法已逐渐被应用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公务员培训课程。大批行政学专家、案例教师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合作编写了广泛的行政案例,建立了行政案例库。大量的案例分析训练为提高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如美国早在1948年由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耐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就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为了提升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管理技能,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丰富了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行政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培训方法的重大变革,是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策略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决定着行政案例教学的成败,成功的案例教学是需要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和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的。

1、案例的精选与储备

精心组织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建立案例教材库。行政案例的精选与储备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1)典型性。行政案例必须是反映行政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事例,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案例资料能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方法、观点,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客观性。案例教学力图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决策,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行政案例应直接来源于行政实践活动,是现实行政情境的缩影。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情节合理、内容充实、引用数据要科学准确。

(3)启发性。案例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行政案例要针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设计和选择,既要使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设计表现为具有体验性的解读,又要使行政管理实践创新与理论有机契合,引发不同观点、思考和争论。

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案例分析是严谨的考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通案例材料,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预测并掌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2)案例思考题的设计要有讨论空间,营造多视角的思考路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组织若干案例学习小组,小组案例分析后,再以学习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案例讨论。教师应做好讨论的引导工作,防止学生分析讨论过程脱离主题,随意发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等对案例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分析和联系社会的广度分析。

(4)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技巧,对综合性案例和复杂性的案例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创造平等和谐的案例讨论氛围。

3、案例的讲析与点评

案例的讲析与点评是案例精选和案例讨论环节的必然延伸。案例讲析不是为了寻找“案例之解”,而是讲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与决策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案例点评要评判不同的案例结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反思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与提高。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若干问题

1、案例选编的本土化问题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多案例源于国外,由于行政环境的差异,国外的行政案例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困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选择国内行政案例则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利于学生认知案例所蕴含的原理,深入了解中国行政管理的现状。但是,很多国内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未经过专业编写,启发性和可读性较差,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行政案例的本土化问题,需要行政学家、授课教师和行政实践活动者共同参与解决。从教师的角度看,案例选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经过授课教师的再创作或再加工的重新编写,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群”,才能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案例讨论的技巧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庸平和,不提倡公开质疑和挑战权威。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和记录的教学模式,不习惯参与式讨论的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宽容、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大胆质疑,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与者正面评价,提高学生的信心;当案例讨论产生交锋,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励讨论深入。总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行政案例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3、案例教学的教师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行政案例教学活动的非结构化,教师教学风格和学识水平的不同,造成案例教学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成功的行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如“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魔鬼支持者’、同学以及法官等一系列潜在、模糊的角色”。作为设计者,教师要预先规划和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作为主持人,教师要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和学习进度,引导讨论主题,创造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作为仲裁者,教师在案例讨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解释和辩论上,而非人身攻击;作为魔鬼支持者, 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独创之见;作为同学,教师要在讨论冷场时,提出焦点问题,参与讨论;作为法官,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圆满结束。

4、案例教学的考核问题

案例学习成绩的评定是案例教学考核问题的核心。在行政案例教学中,学生成绩表现于案例阅读、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书面报告等各案例教学实践环节,所以案例学习考核不能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而应该采用动态多项综合考核方式。案例学习考核的内容包括:案例阅读的讨论提纲考核、案例讨论的发言考核、案例书面报告考核、案例考试考核。在“行政案例学习综合考核链”上,采用“分项记分、累计加总”的方法,最终形成学生案例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分数的评定方式,最好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以教师评定为主,这样有利于成绩的公平性和相对权威性。

总之,将案例教学引入行政管理学课堂,以案说理、以理论案,较好的实现行政管理实践发展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当然,行政管理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行政案例教学方法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小劳伦斯E列恩著,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3).

行政管理学答辩论文 篇2

【摘要】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学之间的联系一直都被广泛讨论,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争论。主要是探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是相互包含关系,还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本文主要以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对公共管理学与新政管理学的关系展开分析,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加深对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区别  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就需要更为全面精准的管理,那么,思考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一直以来,中外学者们对于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区别联系都有各自的看法,什么是公共管理?为何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能引发许多学者的激烈讨论?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下很重要并且必要的事情。本文就以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为立足点,围绕公共管理的主体、对象、方式、目的来对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展开具体分析。

一、公共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以及公共部门内部的事务。

(二)公共管理的主体

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主体被视为公共管理的两大主体。一般来说,其他公共管理主体意指的是一些以实现公共利益为职能的非营利组织或者第三部门。

(三)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资源。其包括了公共设施、产品、公共信息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2.公共项目。公共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政策照进现实,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公共项目来实现这一过程。

3.社会问题。这里的社会问题并不是指所有的社会问题,而是在公共管理范围内的部分社会问题。诸如市政、公共卫生、交通、能源等问题。

(四)公共管理的方式

根据管理方式与方法的双重性原则,公共管理的方式分为实质方法和技术方法。实质方法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其体现了社会各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技术方法是紧跟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它与社会生产关系并无紧密联系。

(五)公共管理的目标

公共管理的目标即为社会成员实现共享的资源和条件,包括了有形的物品,诸如公共设施。也包括了医疗、教育等无形的产品和服务。

二、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相同点

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有交叉重叠部分的,即两者都要以政府组织管理问题为研究探讨的对象。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要把如何高效利用资源来提供更优质服务或者是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列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为有同样的任务,所以在管理方式上会有一定的通用。

三、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差异点

(一)概念差异

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不仅是政府组织管理的公共部门所出现的规律性问题和解决措施。公共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还包括了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所出现的规律性问题和解决措施。可知,公共管理学的范围要比行政管理学的范围大,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从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范围差异也可以反映出公共管理的对象多,更能受到广泛监督,所以会更好的体现公共管理为社会成员实现共享的资源和条件的目的。而行政管理只能从管理方式上面去体现。

(二)管理方式差异

由于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范围不同,导致衍生出管理方式的不同。因为对不同事物也就有不同的针对性。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去探索规律。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所有的公共部门所出现的同类规律性问题并发现适用这类规律性问题的解决方式。由此,行政管理学具有个别性,公共管理学具有一般性。也正是因为行政管理都是围绕政府组织中出现的事务展开研究,所以管理方式就比较局限。而公共管理面向的是所有的公共部门,具有创造性的管理方式。

(三)管理主体差异

公共管理学注重的是公共部门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公共的资源,去为整个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所有的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都是平等的。即便是政府组织,也一视同仁。公共管理的也要求政府组织要管好自身,从而由内而外地提供给社会更为优质的服务,生产更多的产品。而行政管理学对政府组织寄与管理好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事务的期望。公共管理侧重强调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产品的责任与义务,而行政管理更加注重是政府组织的领头羊作用。

(四)适用法律差异

因为行政管理更偏向于政府目标的执行,诸如立法、司法等。所以行政管理会更倾向于类似司法等的法律监督。而公共管理适用于普遍的法律下,社会公民的监督。

四、结束语

不论是公共管理还是行政管理,他们都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二者的研究范围来看,可以把它们的关系类比于数学里面的包含关系。这也是行政管理被列为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的一个原因。从管理主体差异来看,有了行政管理的以政府组织管理为中心,再加上公共管理的研究所有公共部门的管理作为保护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国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出更多的产品。从管理方式来看,公共管理研究的是适用于一般规律性问题的管理方式,行政管理侧重的是研究政府目标的执行。本文认为,不必过分争论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差异,二者是彼此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关系,不能把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切分开。只要能为社会实现共享的资源和条件,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存在即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9,8.

[2]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9.

[3]陈振明.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7.

[4]帅学明.全国首届公共管理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9,3.

行政管理学答辩论文 篇3

摘要:结合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行政管理学课堂教学诸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并介绍本课程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课堂教学;经验;方法

多年来,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渔政与渔港监督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积极推动行政管理学、科研和教学研究,注重教学经验总结和方法创新,获得了一定的好评。现将其中行政管理学课堂教学经验和创新方法总结如下。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经验

1 教学态度端正,注重学习和提高

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师要有更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注重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态度对待工作;遵循严格、公正、求实的原则,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一视同仁;勤奋努力,谦虚好学,关注时事,注重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并将重要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2 教学内容丰富,注重案例教学的“与时俱进”

行政管理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理论不断地深化,研究对象也不断地变化。同时,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对理论的把握和理解不到位,缺乏兴趣。对此,教师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案例的选择。在内容的安排上,按照详略得当的原则,重点讲解难点和要点,并结合实际进行启发式引导分析;在案例的选择上,注重“新鲜度”和恰当性,很多案例都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结合时政要闻亲自编写。

3 教材选择适当,注重权威性和实用性

受学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较差的影响,国内很多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行政管理学本科教学需要。我们几年来选用的都是在学界享誉较高知名度的、我国著名行政管理学家夏书章老先生的《行政管理学》的最新版(现已更新至第四版)。该教材是国家行政管理学精品课程的教材,是为适应概论性质的课程教学需要而编写,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并能较好地体现中国特色,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共建和谐社会服务。实践证明,该教材利用率高,教学效果好。

4 培养目标明确,凸出特色

我校海洋与渔业问题研究特色不仅对行政管理专业,也对行政管理学课程提出了特色教学要求。本专业培养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渔业的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一般行政管理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进行海洋渔业管理所必需的海洋渔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应注重凸出专业方向性特色,比如,我们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深入浅出地介绍政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渔业管理现状、渔政及渔港监督系统体制性问题等。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有关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不断探索行政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力求跳出教学方法单一的陈旧模式,努力采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程改革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色环节。

1 以“今天我关注——”为题的“一课一讲”

在每次课课前,要求学生以近期自己所关注的时事要闻为内容,以“今天我关注——”为题进行5-10分钟的课前演讲。演讲者可以由教师随机点名邀请,也可以由学生自愿上台,要求内容(以行政管理学研究对象为内容的时政信息或政策要闻)健康、政治立场端正、思想进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演讲者所做的演讲也可以作为其他学生的学习参考。这种课堂学习形式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行政管理问题的关注。

2 以特定教学章节为主题的团队合作表演活动

我们在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也注重提高语言、思维、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行政领导”一章结束后,进行“我最欣赏的行政领导人物”讲演活动;在“行政职能”一章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行政职能角色模拟,表现该部门的职能内容和主要特点。通过活动后的讨论和交流,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形式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3 从热点话题出发的双向互动研讨课

相对于以教师为主体、单向式信息传输为主、以理论知识讲授为根本的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而言,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则是一种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双向信息互动与沟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定位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开创了一种从社会热点话题出发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即由学生和教师平等参与,双向自由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和理论归纳。这种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参与,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本科教学中最为重要和主要的内容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的培养。以上是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几点有益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颜佳华,陈建斌,谭九生,行政管理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方法创新[M],湘潭大学出版社,2019.

[2]吴天,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创新刍议,赤子。2019(02).

行政管理学答辩论文 篇4

摘 要:问题研究既是行政管理学科产生的本源,又是其发展的基础和现实要求。当前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状况堪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不足。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与行政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是导致我国行政管理学“身份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加强行政管理学科的问题研究,必须做到:明确学科使命,强化问题意识;扎根行政实践,直面真问题;拓展研究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发展;必由之路

在我国,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人心目中,行政管理学没有清晰的学科定位,没有明确的学术人群,也没有产生足够广泛的影响力。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回避的一点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行政管理学没能回应和满足时代提出的需求,其存在的现实意义遭到质疑。实际上,一门学科的地位最终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所涉及的现实领域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亦是如此。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科必须以问题研究作为其重要路径,强化问题研究意识,增强问题研究能力,进而提高其理论的解释力、包容力和影响力。

一、行政管理学科中问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问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对象,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以问题开始,以实践或者理论问题开始。”[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既表现了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高度,又成为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学者王晖指出“人们确定了认识目标以后,接踵而来需要考虑的就是为达到目标,思维应该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认识的形成,都是从问题开始,并逐步展开其理论的。对问题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2]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他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的生命力将随之枯竭。”[3]对于行政管理学科来说,凡是令人感到疑难困惑并且是有意义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是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对象。

1.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产生的本源。回顾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行政管理学科自产生开始就是以问题取向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职能的日益复杂,美国学者威尔逊主张建立一门学问去研究探讨政府应当在多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威尔逊和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比较分析,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从而实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泰勒、法约尔等学者积极倡导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推动政府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主张将官僚组织和行政效率作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并将“科学化”视为实现政府目标的根本手段。可见,行政管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研究,其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动方式就在于对时代提出的行政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

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体现出问题取向的特质。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及时捕捉行政改革过程中重大难点、热点问题并作出解答。正是在这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很快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2.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问题研究”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行政实践问题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过程和结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及该类问题的了解、评价和解决,还有助于为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服务。问题研究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行政管理学科建构之中时,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就能切实推进。问题研究也是理论和实际之间互动的起点。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强调现实性和体验性,从而使行政管理学者有机会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境。行政管理学者通过考察现实问题和具体的工作情境,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实践中去探寻问题的来源,使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个整体。

3.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行政管理学界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日益复杂的行政管理问题出谋划策。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行政管理学者以通晓西方行政学理论为荣,却不去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或者不顾中西现实环境的差异照搬西方行政管理的实践,缺乏原创性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与行政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是导致我国行政管理学“身份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北京大学赵宝煦先生所说:“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提供解决当前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佳方案。”[4]行政管理学研究必须面对行政改革、政府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把视野和触角伸向活生生的行政活动。行政体制改革中关于政府职能定位、行政方式改革、行政法制与伦理、行政人员素质提升等重要行政实践问题,都需要行政管理学提供有说服力、有操作性的指导。行政管理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和繁荣,取决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和满足中国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问题研究的状况

1.问题意识淡漠。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创建时间较短,属于“后发型”学科。行政学最初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后被划归管理学科,人们对行政管理学学科属性的表述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在学科体系、发展取向以及方法论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很显然,我国行政学学科的现实导致学科研究的原创性工作很艰难。因而,有些学者弃难就易,不是去研究问题,而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热衷于概念论证和逻辑推理,热衷于写不痛不痒的文章。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检视与翻阅行政管理学科论文和著作。“我们发现许多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一些研究中虽有问题但价值性不足,大量研究中则充斥着看上去似乎是研究问题实际上又不是的伪问题,甚至在已立项的课题中也有不少是伪课题。”[5]行政管理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去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当我们将这些人的研究置于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根据社会科学场域的学术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或者试图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却只能发现……他们的研究在学术上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不仅没有在前人就此问题而形成的知识脉络上对既有的理论进行证明或证伪,也没有作出理论上的创新,成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研究此一问题的知识基础。”[6]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