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精选27篇)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把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且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一、题目。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
1、背景:随着专业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队伍的不断壮大,近两年,“课程游戏化”无疑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游戏生成课题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让孩子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的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
2、实践价值:纵观我国游戏研究的发展状况,将游戏与课程相结合几乎等于空白,这就很难发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正意义,游戏往往被当作一个教学手段单独包含于幼儿园教育领域之中。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应该贯穿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方法、游戏的途径、游戏的内容。才能使幼儿在身心轻松愉悦中获得自然而有益的发展。
“课程游戏化”立足于幼儿生活与年龄特点。用开放性的视野融合优秀的多元文化,让孩子能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它既满足了幼儿情绪的释放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且在没有任何负担与心理压力下,又很轻松地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释放。
因此,我们从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结合本园文化、研究特色、教师兴趣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幼教经验,尝试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课程的实施,还幼儿自主、幸福和愉悦的童年生活,给幼儿提供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体验人生的机会,让幼儿终身受益。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程的内涵:
“玩中学,学中玩”是游戏化课程理念的概括,其内涵有三:
(1)教育中体现为“寓教于乐”。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2)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3)将玩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我们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农村幼儿园课题研究,就是要改变现行新教材的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课程游戏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相当的明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作用、内聚作用。通过课程游戏化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在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为各个主题实施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2、课程的原则:
(1)体验为本。
体验为本的游戏是充满游戏精神的游戏,使幼儿真正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游戏化课程的构建,就是把游戏还给幼儿,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的体验和表达,而不是给游戏附加一个知识学习的目的。
(2)生活为源。
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经验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据,这也是与体验为本的息息相关的原则。
(3)整合为系。
幼儿的成长是身心全面的、整体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各要素要有机的统一和整合,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
3、课程的结构:
(1)类型:想象与角色扮演、运动与协调、发现与实验、户外之乐、亲子互动。(2)形式:主题综合、单元游戏、生活游戏。
4、指导策略:
(1)角色关系与指导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生活活动策略的研究等)(2)自主与规则的关系。(3)环境与材料的互动。(4)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5、评价方式:
以愉悦有益为评价宗旨,拟定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模式与评估量表(评价教师和评价幼儿的指标)
6、研究依据的支撑性理论:
(1)杜威、皮亚杰、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的综合利用。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有关游戏教育的思想。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著)关于幼儿教学、课程与游戏的关系的论述;《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著)关于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指导策略和评价的论述。
(4)《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中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内容与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对幼儿园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积累中提升教师生成和发展生活课题的策略,所以我们定了以下目标:
1、以生活化课程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并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生成新的教育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贴近和反映幼儿的生活和需要。探索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相互协调关系,充分调动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教育资源,使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的完美。
2、研究优化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整合问题,试图解决打破区域与游戏的传统界限,真正将区域与游戏整合,有利于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研究的内容:
游戏的发展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发展方面,二是认知发展方面。从情感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情感补偿,幼儿在游戏中能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游戏中便能尽情的发挥想象进行丰富情感;其次表现为在游戏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压抑了情绪,便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宣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他们能自由、自主的在自己的游戏中畅游。幼儿在自己游戏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
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主动探索,《纲要》中也坚持了《规程》的思想,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是“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二是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我们知道,要保证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个集体活动的组织也必须是游戏化的、幼儿感兴趣的,在游戏过程中尽量保证所有的游戏要求和要达成的目标是幼儿的需要,这样幼儿才能积极的投入;其次是幼儿感兴趣的自愿活动,所以在活动中要提供多重选择,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第三要注重过程体验,在游戏中老师和幼儿不能着急,尤其老师不能因为追求结果而促使幼儿完成游戏;第四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是幼儿力所能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游戏教学时经常会因为老师没有掌握这些游戏的要素,便使幼儿园的游戏徒有“游戏”之名,达不到幼儿喜欢的“真游戏”,在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很重要,其关键是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下列的实验方法:
1、观察法: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
2、文献法:通过上网和浏览的刊物,梳理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建构具有农村本土特点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形成一些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新的理论观念,丰富发展乡村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现实的幼儿园游戏化实践,揭示现实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忽略游戏的教育价值的现象,形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策略。
通过研究,全面提升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质量,是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美好的游戏过程,同时也锤炼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提高幼儿教师的一日活动的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科研意识与质量。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
1、收集资料,学习并理解相关理论,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
2、课题组教师进行开展课程游戏化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探讨。
3、电脑制定研究方案和具体计划。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容选编(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0月-12月)
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收集资料
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精选(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李梦玉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7月)
1、做好阶段小结工作,观察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区域展示:
邹
萍
李梦玉
于心雨
刘
慧
李
莉
赵
娜
陈婷婷
刘迎春第四阶段(20xx年8月—12月)
1、通过问卷、访谈,获得各方面对课题研究的评价。
2、整理研究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集锦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于心雨
李梦玉
陈婷婷刘迎春
实施的主要措施:
1、合理运用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幼儿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幼儿的实际,让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结合实际改造和利用,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3、有效的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即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4、充分挖掘社会、家长资源,和家长、社会紧密联系。
5、拓展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为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也结合本园实际,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分大、中、小班构建了一系列的幼儿活动设计,并对幼儿开展游戏进行了归纳,实施课程游戏化。
1、预期研究成果:小、中、大年龄段课程游戏化调查报告。
2、阶段成果:农村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分大、中、小年级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游戏化课程。
3、最终成果:全面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六、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研究力量:
课题的组长朱红,幼儿园高级教师;副组长李菊,她们都是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调控课题的运作,成员李梦玉、邹萍一直都是一线学前教育人员,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一直参与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民间艺术教学。
2、研究基础:
根据本课题需要,我们成立了课程游戏化教研组,组织大家学习了“六个支架”,《指南》、《纲要》、新《规程》中的主导思想。另外通过在日常活动区域中观察幼儿来正确把握有关课程游戏化的相关理论。
3、保障条件:
A:建立课题组:
组
长:朱
红
副组长:李
菊
组
员:邹萍
于心雨
赵娜
刘慧
李莉
陈婷婷
李梦玉
刘迎春
B:时间保障:
1、每月进行1-2次心得体会交流,采用讲座、讨论、交谈、互评、辩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学习。
2、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区域活动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3、不定期的分发给教师一些理论知识等文献资料,帮助教师及时理解最新的理念。
C:经费保障: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专项拨款,用于区域创设、课题培训、实验及活动经费。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形成了共识,要将新课程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一轮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所构成。新课程的改革冲破了中国半个世纪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呼唤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实现四个转换: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学习主体;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构建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校在“十五”期间一直在尝试探索“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模式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牵制,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难以一下子转化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教师原有的经验体系、较长的教学经历的积淀、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心理,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课堂结构的封闭性、教学方式的专制性、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有着强大的惯性。不克服这种惯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就不能改变。
因此,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席卷而来的课改浪潮中,致力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进行推广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模式建构、整合与推广的操作性策略,在理论上,是对教学论的优化和具体化,并为校正传统教育学所存在的某些落后观念和错误命题提供有力依据;在实践上,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相关问题;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丰富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在大量地学习研究、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人们经常提及,但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往往被等同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最早对此作系统研究的专著是美国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1972),书中对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尽一致。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为:
第一,模式不是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不属于同一层次;
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
第三,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蕴涵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
2.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如下特点:
(1)正确设定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2)精心整合的教学内容:融合科学与人文,交汇书本与生活,既符合标准,又充满个性。
(3)自主探究的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帮助、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活动。
(4)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5)合理应用的教辅手段:它不是课堂的简单点缀,而是真正有利于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操作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6)努力优化的评价体系:作业练习的设计和布置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现实性、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本课题所关心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实践层面客观存在的疑难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程标准实施中,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供师生参考的实施策略和典型范例,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构建好便于广大教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强调:
1.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我们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要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化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地学科研究与实践,开展新课程各学科、各模块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实验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通过各学科组的参与研究、实践,在终极成果上,能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践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力求在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专题成果。
2、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学习途径。
3、通过研究骨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教学途径。
4、使课堂“内容呈现”、“教师操作”、“学生学习”三大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5、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
(三)实验内容
1、探索构建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结构中关于主题、目标、程序、策略整体组合、整体优化的研究。
3、以“三维目标”为导向,课堂教学结构开放化、生活化的研究。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预设性与生成性和谐统一的研究
6、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开发一批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课件。
(四)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本课题研究的内涵是:以构建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及教师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2、研究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究的特点是:使研究组成员做自己本学科的研究,研究自己。
4、研究的方法是:以校本教研为主,由各学科组长组织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教师参与实践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不断输理、汇总实践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实验前,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按以下项目进行常模统计,量表测验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前测,积累数据和资料,以备研究后期进行统计对照和问题分析时使用。
(1)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问卷)
(2)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问卷)
(3)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4)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的测验)
课题实验研究的后期,将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检测项目,进行后测,获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与资料。
研究的方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的研究。
5、研究的思路是:
(1)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
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开展案例(个案)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三条基本思路:
①从寻找问题出发——根据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方
案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
②从总结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经加工、提炼、筛选,从而形成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③从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同时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度,明确各学期、各个月的研究重点、内容、人员和目标。
(五)课题预期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文本成果
论文集:将各学科研究与探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汇编
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各学科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
论著:出版2本课题研究专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案例与分析》
2、校本成果
(1)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主体发展指数良好,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
(2)学校形成“创新性”、“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及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为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有:
(1)成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收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教学内容。
(3)参加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
(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
(5)进行实验前测工作,积累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情况分析,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采用问卷)
B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采用问卷)
C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热情、智力水平等(采用问卷)
(6)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做好课题研究课的准备。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为实验阶段。
(1)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专家讲座、培训、观摩研究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以及其他研究交流活动)
研究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研究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过的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教学活动有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2)积累典型录相课、案例及阶段论文。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着手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也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等。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为课题完成、成果鉴定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实验教师精心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结集,教师研究个案结集。
(3)对实验中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详细的定量、定性分析。
(4)总结课题成果,积累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有新课程科目、模块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保存实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5)申请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五、研究保障
(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对国内外开展的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活动现状的了解,基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积累与反思,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
2、本课题研究在我校有较好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十五”期间,学校开展了以“主体性教学”“创新教育”等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我们新课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拥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期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系统深
入的研究。不仅将课题研究拓宽、加深,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而且将研究成果较快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中。
4、本课题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程序,将采取“理论引领———培训教师———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中期评价———修改方案———继续实施———终期评价———推广成果”等组织与实施环节,以整体推进研究进程。“尊重多元、重视反思、追求规范”的研究思想,亦将贯穿于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本课题将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通过课题简报、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自检等形式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与实效性,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合作攻关,确保研究计划按期完成。
(二)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物质保障。
(1)确定研究方案,制定实施步骤,要树立明确目标,处理好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从现实出发,做到安排有序,落实到位。要本着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去真抓实干,稳步前进。
(2)实验过程中,加强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对实验中产生的数据材料进行收集,加以整理分析。
(4)学校将在时间、空间上提供足够的保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大力的支持,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5)学校硬件全面信息化,为课题的实施,在信息的收集与应用上提供全面服务。
六、题研究主要成员及分工
组长:李殿明(负责领导课题策划活动)
副组长:张永贵潘丽敏谢翎翎(负责组织各子课题组活动)
研究组主要成员: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担任
曲东魁(负责数学科子课题研究)李占营(负责生物科子课题研究)
赵志新(负责语文科子课题研究)陈东伟(负责地理科子课题研究)
孙萍(负责英语科子课题研究)穴桂珍(负责历史科子课题研究)
陈春玉(负责物理科子课题研究)关琦(负责政治科子课题研究)
胡静(负责化学科子课题研究)白秀波(负责信息科子课题研究)
齐世斌(负责体育艺术科子课题研究)
时间:20xx年5月
立项号:XKT2013597
课题名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负责人:杜三妮
所在单位:岚皋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化,在近几届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
(1) 一些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定义等,不能准确表述,甚至连平时学生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
(2) 一些学生虽然对于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3) 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完成的习题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业和考试中仍然经常出错。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虽然学习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却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渐沦为“差生”。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会笼统的认为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弱,这是目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数学阅读能力的障碍造就了一批数学学习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所以确定开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4、概况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归纳、类比和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做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知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学生有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语言应用水平和数学阅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学习研究国内外文献,学习与数学阅读相关的文章,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数学阅读能力的标准、衡量方法;
2.学习研究文献,搞清楚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3.针对所带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况,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成因,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4.结合学习文献心得体会,结合自己所带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抓住自己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一系列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案;
5.在所带学生中进行初步尝试,落实自己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反馈,进行分析调整,改进完善自己设想;
6.改进后的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反馈调整,积累数据资料,形成成熟方案;
7.对比与分析:进行与同层次学生与受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测量对比,进行分析,检验方案的效果;进行测试前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与分析。
8.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工作,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
1、立项书复印件。
2、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并打印成册。
3、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报告。
4、高中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访谈实录。
5、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文本及电子文档)
6、研究论文汇编
7、教育叙事,随笔等
撰写开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程序,是课题研究的“蓝图”。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之后觉得还存在问题,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避免“大题小做”或“小题大做”。因此,开题报告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
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谁是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通过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什么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导师的建议和鉴定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份。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访问的专家、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图书资料、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如上网和设计问卷等比较基础的方法)、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二、开题报告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现,也可用其它方式表达(详见附件:研究性学习课题“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三、撰写开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撰写开题报告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参考文献
[1]蒋志萍等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杨章宏教育科研过程[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3]周平儒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j]中国创新教育研究,(2)。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往今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解物理题也是这样。而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恰恰忽略了解题方法的指导,所以学生都没有掌握解物理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于理科的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物理课难懂,物理题难做。其实方法是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强调学习方法的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和优化学生素质都有较大的帮助,所以解题方法也是学习的灵魂。
这样看来,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了一套完善的解题方法,学生不必再对物理“望而却步”,也不必再对物理题海“望洋兴叹”,可以从繁重的物理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受此启发,我决定进行“高中物理解题方法”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以往对于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研究的也有很多,大多数只是研究某一类习题解法,例如,运动学问题解法,动力学问题解法,热学问题解法,电学问题解法,讲的都是大而空,只能适用于这一单一类型。也有一些单纯总结解题的方法,如等效法、整体法等,但是都只是一些零星的见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
我们准备研究力学、电学、运动学、动力学等都适用的解题方法,从物理方法、数学方法和哲学的思维方法三大类方法入手,每大类方法中又有几种具体方法,将每种方法细细阐述,如等效法,还要将等效法应用的各种情况作一一总结,并配典型例题来说明各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细细看来,物理解题方法也正是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如物理中的等效法,模型法以及假设法等等。学生通过学习物理解题方法可以培养自身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为以后走上科研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物理解题方法中有好多方法就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如逆向思维法,极端思维法等等。有了这些方法的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建立更广泛、更完善的智能结构。
研究成果的推广有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中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哲学提出了物质世界是联系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的方法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对于高中物理解题也必定有相应的方法。马克思哲学将辩证的思维方法分为三种方法,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三类方法,这三类方法是统一矛盾,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普遍适用的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当然也同样适用。
(二)皮亚杰的顺化认知发展理论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对于各种解题方法,学生可能都感到陌生,所以我们准备找出与有关各种解题方法对应的小故事,通过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个初步了解,从而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这种方法。例如,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物理中的“等效法”,这样一讲,学生肯定一下子就明白了“等效法”.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 “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体育课的快乐。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根源,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办法;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合理分解,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的高成效教师行为有哪些特征,在实践层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教学的策略。
2)通过重视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针对教学任务特点,在科学地教育理念支配下,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教学中应采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与锻炼。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得主要途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三、理论依据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动机理论
4)认知结构理论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城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如浏阳市官桥中学开展的《学法指导课题实验》,把“通过研究,寻找学生学习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鞍山市龙潭中学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等。
2)国外: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展开了研究,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做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1976年 J·Flavell在其《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与“教学有效性”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区学校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有效性的途径。
四、基本理念
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支撑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
2)《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如施方良、崔允漷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等
五、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如果探索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径,不但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有效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六、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等方法。
文献法:教师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文献,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理论及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献的加工、比较、概括提取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上、案例分析、课题沙龙等活动。集体备课采取:个人构思(形成初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个人加工(形成学案)——课堂实践——交流反思。
七、研究内容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盲目崇尚标新立异,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
4)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5)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6)教师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考虑不全面。
7)教师控制课堂能力差,当出现“生成性问题”时处理不当。
八、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xx。9――20xx。12)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制订课题方案。
2)研究阶段(20xx。1――20xx。12)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边实施边小结,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3)总结验收(20xx。1――3月份)整理各类资料,完成实验结题报告,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文章现代信息技术。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模板默认。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
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学生课堂合作小组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理论中的“引导”之涵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
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创新学习是一种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超越和升华。
2 、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
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
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
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
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xx年3月—20xx年5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xx年6月—20xx年10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xx年11月—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xx年9月—20xx年12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5)
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6—20xx.10)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 (20xx.11—20xx.7)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8—20xx.12)
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总之,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研讨会、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水平,交流经验,及时反思,用校本研训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执教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虽然从理论上讲小组合作学习,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一阵子后,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
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
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一段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好的思路,不愿意与他人合作探究。
针对上面的现象,更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
(1)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合作探究;
(2)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
(3)教师的角色把握,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
因此,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为了进一步优化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迎合当今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三、课题的提出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两年多了,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减少差异,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五、研究对象
初三、四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研究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取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研究内容
研究课上学生合作学习新内容如何实现高效的策略。
研究课后学生学习如何实现合作,巩固学习效果的策略。
研究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和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物理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物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物理探究实验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七、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初三、四学生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八、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1、我们从新目标教材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性着手进行分析,认为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提偿在活动中学,由此得出结论合作学习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确定课题
依据烟台差异教育课题,我们确定了《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互教优势全面提高探究、表达、交流技能及合作精神。
3、成立了课题实施小组
确立了为物理课题负责人。并确立研究对象为全体初三、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
4、大量查阅了有关合作学习方面的书籍并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详细给出小组合作评价,进行起步阶段的具体操作:
(一)进行小组合作分组,选拔组长及成员分工
(二)课上实施
(1)小组会话,互帮互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全班共享与互教。
(3)知识点互考,小卷互批,作业互相监督,形成组内互相制约,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4)课堂评价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习题随堂跟踪测评,取数次成绩之平均为其平时成绩,同时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
(三)总结阶段(20xx年9月)
1、在总结前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并按新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2、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老师学习借鉴。
3、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向各级刊物推广。
九、课题组成员
组长:
组员:
十、保障措施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可收集到很多的信息,查阅到很多的资料,既快捷又方便。
3、课题主持人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获得多次优质课,在省市发表过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
4、我校有较浓厚的科研氛围。
十一、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平时抽测的数据汇总、阶段总结、专题讲座、研讨会、论文或心得体会等。
主持人:徐萍
主持人单位:汉滨区大竹园初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09月-20xx年11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01月)
1.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02月--20xx年03月)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1)20xx年06月--20xx年12月分阶段完成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以论文、教学案例、教学随笔、课堂设计等方式呈现阶段研究成果。
(2)20xx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提问问题导入法、介绍作者导入法、新旧联系导入法、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故事诱导导入法、激情感染导入法。
五、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新旧联系导入法、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故事诱导导入法、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一、课题背景
随着幼教界对早期阅读的关注。早期阅读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当前,幼儿潜能开发与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它主要是围绕着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人才竞争而展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纲要主张把幼儿语言作为一种终身技能来培养,开发幼儿阅读智力潜能,要求幼儿园应加强早期阅读的培养,否则将延误幼儿语言的学习。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认真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抓好这个时期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顺利地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对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幼儿早期阅读水平,探讨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从低幼读物(图画书或图夹文图画书)中获取信息,理解读物内容的过程,是学前儿童学习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表现与行为能力,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读写准备。
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是指学前儿童通过图画书(或图夹文图画书)的阅读或成人生动形象的朗读,学习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并获得前阅读、前书写和前识字的经验,达到语言、思维和想象个性等协同发展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理论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从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探索幼儿园阅读教学,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合适的途径,积累阅读经验,建立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丰富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2.培养目标
(1)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积极主动接近书面语言的愿望,帮助幼儿获得热爱书籍,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乐意观察图书中的各种符号,对文字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2)幼儿初步知道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关系,并有所了解书面语言的重要性。
(3)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的敏捷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如何选择早期阅读活动内容(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
2.促进早期阅读的有效途径
3.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早期阅读活动
五、研究对象及范围
以本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作为实验对象,探索通过早期阅读提高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有效指导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采用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早期阅读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3—6岁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4.为了保证早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遵循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这个总原则,依照阅读的识别、分析、联想、推理、预测五大层次的过程原理,总结和归纳了如下过程性阅读方法:
(一)自我感受法
指幼儿自主阅读、自己观察、自我感受,获得图书信息的方法,重在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让幼儿获得有序阅读的经验。此方法经常在集体阅读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和师幼共读时配合使用。
(二)师幼共读法
指教师和幼儿一起翻阅图书,通过教师有序地讲读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和主题的方法。此方法重在教师良好示范阅读的演示,生动活泼的讲解和开放互动的提问的运用,促使幼儿理解图文对应,明白符号与文字关系转换的重要方法。
(三)悬念提示法
即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在图书故事情节发展的精彩处(或关键点),突然打住,促使幼儿去想象和猜想,引发幼儿的阅读期待的方法。此法重在培养幼儿的阅读预期能力,更有助于幼儿阅读兴趣的形成。可运用在每天半小时的亲子共读和幼儿阅读角活动中,也可以在集体阅读过程中使用。
(四)问题设疑法
指在开展阅读活动之前或阅读过程中,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难题情境,促使幼儿去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如,带幼儿外出散步后,幼儿提问:“为什么有的树到冬天要掉叶子,有的树却不掉叶子呢?”教师可先不回答,提议幼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做,让幼儿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并理解图书信息。
(五)体验表现法
即指在阅读活动的结束阶段或延伸活动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外显行为来理解图书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方法,重在幼儿生活经验与阅读内容的充分结合,有助于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经验的迁移和积累,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如,阅读《猫医生过河》一书后,让幼儿扮演书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
(六)讲读法
指幼儿在自主阅读后,向教师和同伴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方法,重在帮助幼儿把视觉的视图活动和听觉的读图活动结合起来,其特点是把观察、理解和表达充分相结合,在指指认认、说说讲讲中达到阅读的目的。此方法尤其适合在图书角阅读中使用。开始运用时,以单幅图片为主。熟练阅读后,可进行多幅图书的讲读。
以上方法不是孤立的,可互相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运用,以达到早期阅读活动生动、有益、愉快、高效的目的,促进幼儿在阅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七、研究计划及步骤
(一)研究计划
(1)逐渐形成较好的阅读常规;
(2)逐渐有主动的阅读意识,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需求选择图书进行认真阅读;
(3)听故事时,知道讲故事的人说的是书上的印刷文字。
(4)听故事和阅读图画书时注意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
(5)聆听故事时经常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故事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要求成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直至记得全部的情节和用语。
(6)有较强的阅读和讲述能力;
(7)可进行简单的看图讲述和读编故事。
(8)初步学着自己编制简单的故事。
(9)能够辨认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印刷文字。
(10)能够辨认一些汉字,特别是自己名字。
(11)在中班后期欣赏一些诗歌等作品后并能简单谈一下感受
(12)对涂涂写写的活动感兴趣。
(二)课题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设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制定阶段性计划、调整实验方案、收集资料、总结经验。
3.总结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归纳、整理资料、撰写工作报告、实验报告。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20xx年7月以实验报告、论文、案例、光盘、自制图书、童话剧、故事会、个案跟踪等形式呈现。通过早期阅读的实验研究,提高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己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趣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阅读技能。丰富了幼儿掌握的词汇量,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理解思考的能力,并对幼儿在记忆、思维力方面都有帮助。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认识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教育,在生活活动、游戏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早期阅读教育资源,早期阅读教育的途径绝不仅限于语言活动,还有日常的礼貌问语。
一、课题名称
小学音乐欣赏课听唱融合教学法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长对于音乐课的意识比较淡漠,平时更加不可能有时间陪孩子听音乐,再者,因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能接触音乐教育的机会也非常少,从而导致学 生对音乐课缺乏了解和兴趣。艺术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国外更强调学生欣赏音乐,德国人说:“听音乐,听音乐;让每个孩子不能离开音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美的教育。”虽用词不同,却阐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无论是西方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夫子,都懂得音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音乐教育有着众多的功能,如: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它能使人精神高尚、心灵净化、智力发展、身心健康。随着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艺术越来越光彩夺目,音乐教育的形式也逐渐由单一的“心传心授”到“师生互动”再到“主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转变。那么如何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主角呢?显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孩子渴望知识、渴望自主的学习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目标: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并运用陶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创设有趣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人,乐合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是音乐欣赏课中的听唱融合教学,那么其中欣赏涉及到的内容多,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作品,对能够用唱的方式介入的作品进行听唱结合,内化学生的情感,克服欣赏教学只注重听,不重视“唱”的缺点,开创并提升已有的欣赏形式,使之变成预期的五种方法:
1.聆听参与;
2.节奏参与;
3.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4.乐器演奏参与;
5.歌唱的参与;
6.图形谱子或者说图形音乐参与法,等多种方法参与音乐,以达到内化学生的情感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3月——20xx.6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xx.9月——20xx.6月)
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xx.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秦丽郦、赵州,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张浩,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翟惠娟,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秦丽郦,负责联系实验学校的课堂观摩、送教下乡等。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我们采取因陋就简,就地解决:一是依靠学校的支持。课题研究的课堂实验的车费、住宿费、生活费、打字复印等均由学校报销;二是各实验学校的支持帮助下乡的生活用餐,许多学校是主动承担的。
undefined
古典文学中常见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综述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课题名称:
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一)研究背景:
XX年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课程改革已逐步走向成熟,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要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但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国地区间美术教育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依靠少数学科专家,关注初中阶段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并没有引起一线学校一线美术教师足够的重视。在各校开展的校本课程研究中由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对于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原生性和零散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缺欠连续性,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外课程资源被埋没,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参考性的系统、可行、合理、有效的'与本地区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的不足。农村及边远薄弱学校缺乏对课程资源-特别是美术学科课外活动课程资源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还没有能够很好建立。特别是面对美术学科各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限的事实,加强城乡校际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将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并引进课堂、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价值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外课程资源作为课堂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虽然必须服从学校课堂美术教育的需要,但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有些完全独立,只有经过认真整合,才具备教育资源的功能。同时,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对地方美术资源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和再生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在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空间,丰富了创作途径,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术学习的价值。以实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就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特别着重于课外课程资源部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一实践研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续的人文与物质资源;加强城乡校际之间合作,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参与实践、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区美术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1992年,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以及增添教学资料和设备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由于当时尚未从后现代课程论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因此虽然在美术教科书中编入了乡土教材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内容,但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
XX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华东师大钱初熹教授在《美术教育的新源泉》一文中以美国、日本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作比照,阐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畴与途径,并列举了一些国内外美术课程开发的实例,这些教学事例虽然已包含丰富性、关联性等后现代课程的特征,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深层关联等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方面偏重于获取信息,信息交流的意识淡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与解决。自此,中国教育学会展开了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地方资源的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的天津市、浙江省也相继开始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中学阶段教师负担重,积极性不高;学校硬件投入不足,场地、资金有限,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缓慢;教师收集、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材料费力费时,难度大、水平低等问题。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在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上更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此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末,如1966年美国的“狐火计划”鼓励学校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大力提倡推广综合艺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如,当前亚太地区如“丛林男孩”等项目在澳大利亚农村的实施,成功提高了小学男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亚洲“遗产中的艺术——城市儿童”教育项目引导10-16岁的儿童通过城市文化遗产来获得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再如,在日本、韩国的艺术教育中,甚至明确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特殊技能训练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开展培训项目”等内容以政府白皮书的形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预期突破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将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续的人文与物质资源;加强城乡校际间合作,建立互通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在参与实践、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区美术教育水平;编写较为系统、效率性高的便于美术课外教学的地方性素材性教学方案集,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有力补充美术课堂课程资源,更好地促进教学。
四.理论依据
1.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认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确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1999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XX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课程改革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XX年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学生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下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生活环境为背景,确立相互影响、相互对话与沟通,师生、生生与其他资源的有机互动,才能有助于整合和盘活各种美术课程资源。
3.均衡教育思想理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配置、因材施教,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真正成才。
XX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的十大试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指导改革,提出了“343思路”。其中“4”指力争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个方面就是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
1.“初中”在此课题研究中指xx市及当涂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所在初级中学,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初中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要求7—9年级学生达到:“造型表现”领域能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表现能力;“设计应用”领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欣赏评述”领域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综合探索”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家长、环境等)。在开发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中,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具有桥梁作用。特别在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资源性质尤为重要。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如人力、物力、场地、设备等。当然两者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教师、环境、图书馆既可以归纳为条件性资源,又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资源(分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5.“课外课程资源”由于长期以来对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挖掘不够,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重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的本地区美术课外课程的资源研究”(课外美术课程的资源研究当然包括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立足生活环境、开发初中美术校内外地方课程资源,真正实现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补充延伸课堂教学、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艺术素养,
六、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丰富地方课程资源,补充和改进目前美术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单一的现状,促进课堂教学,以使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搭建一个平台,开发整合并利用xx地区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均衡发展。
3.通过研究使教师养成积极开发与利用社会性、自然性、本土性课程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编写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及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4.充分开展并将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外活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提升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xx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现状以及本地区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研究初中美术学科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①.开展地方美术资源的调研,挖掘、筛选、开发本地区历史、人文、环境资源,寻找优势所在,找到整合点。
②.研究学生需求,根据能力目标,选取适切主题。开展课外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
③.梳理学生日常活动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找到合适切入点。
④.研究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使用,作为有益补充。
(3)研究地方城乡初级中学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整合策略。
1.建立地方美术课外课程资源库,提高使用效率。
2.研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
3.有效发挥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解xx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现状以及本地区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教师资源状况;学生生活环境、现有发展基础及需求。
(二)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寻找准确的历史、人文依据。
(三)案例研究法:
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研究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微格研究法:
运用微格研究法在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细化反馈,并保存记录下教学心得。
(五)行动研究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使教师参与研究、学生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地统一。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时间:XX年4月-XX年12月
a.第一阶段:
XX年4月-XX年10月(理论探索:立项申请书、开题报告、论文等)
b.第二阶段:
XX年11月- XX年9月(开发整合课外课程资源:调查报告、阶段性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
c.第三阶段:
XX年10月- XX年9月(课外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学生阶段性成果展、研讨课、素材性教参初稿、论文等)
d.第四阶段:
XX年10月- XX年12月(反思、总结:教学实践反思、素材性教参成稿、学生作品汇报展等)
e.最终完成时间:
XX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结题。(资源库、研究资料汇编集、素材性教参、课题组成员及辅导学生获奖成绩汇总、课题结题报告等)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由xx市美术教研员陈克涛同志,xx市教科所教研员刘决生同志,第十二中学教科处主任冯永康同志担任学术指导,由xx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刘颖同志、学校分管教学校长王武权同志担任组长,由xx市美术学科带头人、xx市安工大附中艺术中心主任宋旭辉同志、xx市第二十二中骨干教师仲磊同志担任教学实践指导,组建一批全市美术骨干教师、各校教研组长领头的研究队伍,平均年龄40岁以下,全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研究阵容强大。
课题组中心成员来自全市城乡二十所各具特色的中学,将分别选择具有特色的实验基地,制定不同层次的研究目标,内容丰富,课题研究目的明确,采用科学的科研手段,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论证。
(二)研究保障
本课题研究得到市、区教育局、教科所以及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费保障、资料准备充分、所有教师都开展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课程,绝大部分成员具有数十年以上的课外活动辅导的经验积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研究的很多同志,多次主持、参加过省、市课题的研究,不仅在美术教学上具有丰富的教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主动性强、积极性高。课题审报通过后,参与研究的学校由最初的十三所学校迅速增加到二十所学校,不仅吸引了大批城乡学校的美术教师积极响应,更有众多人文学科的老师要求参与研究,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
十一、课题组成人员及分工
(一)学术顾问:
xx市美术教研员 陈克涛
xx市教科所教研员 刘决生
xx市第十二中教科处 冯永康
(负责理论及研究方向指导工作、规范研究过程、文字审定)
(二)课题负责人:
刘颖 (xx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王武权(xx市第十二中学分管教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汇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
(三)教学指导:
宋旭辉 (xx市中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安工大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
仲磊 (xx市第二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负责深入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教学案例的设计、反思、总结)
(四)课题核心组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吴金环(xx市第八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陈桂花(xx市第七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宋旭辉(xx市中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安工大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
方 波(xx市第十二中学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何丽雪(xx市花园中学美术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仲 磊(xx市第二十二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许 峰(xx市红星中学美术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汪 辉(xx市红星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魏向群(xx市第十一中学美术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臧文禄(xx市姑溪初中美术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王 畅(xx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谢利民(xx市第一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孙云霞(xx市第十六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何芳之(xx市银塘中学美术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沈握捷(xx市第十二中学美术教师)
陈秀丽(xx市当涂亭头初中美术教师)
(负责根据课题要求开展地方美术资源的调研;负责挖掘、筛选、开发城乡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根据课题要求,开展课外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参与编写面向全体美术教师的素材性教参;参与建立面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资源库;负责课题参与研究人员的指导工作)
(五)课题研究板块小组成员及责任单位
(1)初中美术课程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何丽雪 藏文禄
成员:谢利民 陈秀丽 张艳 沈握捷
责任单位:花园初中 姑溪初中 第一中学 当涂亭头初中
(2)初中美术课程学校特色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陈桂花 吴金环
成员:王建喜 王玉萍 祝金燕 王华 邹丽 李剑
责任单位:第七中学 第八中学 中加双语 外国语学校 金瑞初中
(3)初中美术课程农村自然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王思君
成员:孙云霞 何芳之 沈蓓蓓
责任单位:第十六中学 银塘中学 采秣学校
(4)初中美术课程城市环境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 许 峰 胡晓星
成员: 高宏修 程思思 魏向群 汪 辉
责任单位:红星中学 二中实验学校 第六中学 第十一中学
(5)初中美术课程材料利用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胡伟 王畅
成员:甘露 唐云 李君玉 于莉 孙宁
责任单位: 第七中学 第一中学 第二十二中学 培正学校 第八中学
(6)初中美术课程学科渗透资源开发研究
组长:王武权 方波
成员:沙岚 刘颖 徐吟 张飞 张晓娟 刘宏雷 王建军
责任单位: 第十二中学
课题名称: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所属单位、姓名:华蓥市双河三小游忠燕
内容要求:1、课题产生背景2、课题研究价值3、研究内容4、研究方法5、研究进度6、成果形式7、研究能力8、参考文献
一、课题产生背景:
小学中高年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令很多教师头痛,常常利用上课时间教育这部分学生,且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既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出现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在学校通常是老师进行教育,在家里通常是家长进行教育,但老师、家长都与学生的思想差距大,年龄差距大,生活习惯差距大,灌输的教育思想学生难以接受。我深感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于是我从多角度进行了探索,在从实践中探索出让完成了家庭作业的学生教育未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效果好。因此,我把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如何搭建让学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二、课题研究价值
⒈素质教育的需要。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习惯与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意味着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必须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如时代的活水。
⒉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对小学生减负的要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这个要求是限制有的老师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但是也不可能不布置家庭作业。因为小学高段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多,特别是新课标的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每周只有六节课,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科学只有两节课。家庭作业要么需要学生预习,要么需要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要么需要学生背诵,要么需要学生动手实验,要么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总之,必要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3、学校发展的需要。班上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是每位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但通过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互教”的研究,帮助老师们找到教育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新捷径,有效地教育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良好性循环:学生按时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消化和巩固学生当天所学知识,第二天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生又获得新知识,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个体成绩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成绩随之提高,这显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搭建让学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班级思想教育由班上全体学生参与对不完成作业学生的思想教育。
2、班委管理教育由班委干部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3、接对帮助教育由专门指定的优秀学生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一对一”帮助教育。
4、朋友情感教育由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好朋友对他们进行教育。
5、典型案例教育在曾经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中,挑选几个已经完全改变不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的同学,作为典型对不完成作业学生进行案例教育。
四、课题研究方法
《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采取: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调查统计,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教育实验法:收集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教育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收集。
3、个案研究法: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袋。
五、课题研究进度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
2、理论学习阶段(20xx年3——5月):收集有关资料,学习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申报。
3、实施阶段(20xx年6——12月):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做好资料收集和积累工作。
4、结题阶段(20xx年元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结题。
六、课题成果形式
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其次辅助资料是相关论文和典型案例。
七、研究能力
本人是小学一级教师,工作在教育一线,并连续担任8年班主任,。已研究普教科研课题结题1个,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对于这个校本课题,起源于本人,已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在实践中本人已创建了相关理论,完成此课题,本人完全有这个实力。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方面的书籍,名人名言等。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提高低段待优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小学数学两级分化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
负责人:刘X 成员:刘X 所在单位:西安高新第X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日益科技化、国际化的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对大量的信息能独立判断、有效筛选、整合使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高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我们的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高。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遇事处理也不够高效。简而言之就是“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关心,对物不爱惜”。
相应的较科学的、完整的、稳定的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就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一种指导思想,能加速人对问题的处理速度,推进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创新使用。培养人文素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任何一种专业训练能够完成的,它是各学科综合教育的结果。信息技术虽然属于科学技术性学科,但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课堂上适时渗透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就成了小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为此,我们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这一课题,在实际的教学环境创设情境与问题,整合多学科信息,让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培养出完整、和谐的人。我们相信,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多样性、直观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必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白板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2、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就是社会人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关爱等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这一课堂教学实验的涵义为:以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主要主要场所,形成特别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地设计、自然的渗透人文知识,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以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让学生学有所味,学有所得,同时并促进信息素养的形成,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探索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减少或拒绝不良信息侵蚀学生心灵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有道德地使用网络信息的高尚情操及合理选择及使用网络中有助于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探索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创新思维的形成。以特长为导向,兴趣为依托,主动探索信息技术工具的奥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方法
课题采用实验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比较与评价等方法开展研究。
(二)研究时间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xx.5——20xx.9
1)确定研究对象,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2)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4)进行实验前检测,做好实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试验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2、研究阶段:20xx.9——20xx.2
1)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2)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3)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4) 随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5) 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归类整理,如教育叙事、学生学习感受、教师教学反思集、课例、课件、课题学习资料集等。
3、结题总结阶段:20xx.3——20xx.4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展示实验教师个人博客,交流、推广实验研究成果,邀请课题组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验收。进行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展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人文素养的成功案例
2、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照片资料
3、撰写教师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4、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功能。
2、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
3、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
4、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容量。
5、研究优化作业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轻松、幸福、快乐地成长。积极倡导小组互评互改的形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作业的批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放教师。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
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活动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作出分析和小结。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边实践边思考,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数量论文的撰写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6.10-.8.31)
(1)确定课题。(2)组织调查、问卷检测、分析,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3)学习各种现代教学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
2、实验阶段:(.09-.07)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开展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探究其方法和途径,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
第一步(.09—.10):问卷调查,摸清我校作业现状。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问卷调查。
2.对学生作业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3.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情况”教师问卷调查
4.对学生教师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5.举办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展
第二步(.10—.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业方案。
1.研讨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2.制订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第三步(.11—.12):充分调研,了解作业方案执行情况。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2.对问卷进行分析
3.对现行作业方案进行研讨
4.撰写语文学科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四步(.01—.03):反复论证,修订作业方案。
1.召集各班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教师作业布置和学生完成情况。
2.召集各班优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召集各班后进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5.召集老师座谈,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6.分析现行作业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03—.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业方案。
第六步(.05—.06)实验总结,形成最终的作业方案
3、总结阶段:(.06-.07)
整理实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并填写上传《西安市-XX年度小课题结题申请表》《西安市-XX年度小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联系指导专家获取指导意见,保证课题研究符合结题要求,争取课题研究获得良好评价。
八、预期成果
1.预期难点: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设计
2.创新点:
通过研究形成一些在学生情感、审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学效率的作业设计方法。
3.成果:
语文教师树立了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有趣、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能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开题,我将我的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名称:
《地方生物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20xx-20xx年)实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三位一体的骨干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发挥高校、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各自优势,形成全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发展共同体,促进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主持人"自身专业水平新提升,实现"让骨干教师成名,名教师更有名"的双重目标,打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标志性和示范性的领军团队,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多以枯燥无味的课本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练习渗透为主,学生的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大部分学生连学习生物的最基本的热情都没有了,而且很多学生还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近几年,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市已将史地生纳入中考,学校从上至下都对生物教学有所重视。新课改提出:教师要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不断进行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缩小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距离,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果教师能在生物教育中结合本地的生态特点,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会在学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还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资源短缺问题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难的问题。如何解决课程资源短缺问题,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适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课程资源。那么,针对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并处于粤北山区,我们可以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课程资源"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学仪器、学校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等。
2、"开发与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生物学课程,能够与生物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生物教学价值。
3、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生物教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因变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四、课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将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融进新课程,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就此现状,特提出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并能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实施
1.确立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有哪些?
(2)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地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素质哪些提高?
(4)通过对地方生物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课程资源实施的计划
课程实施对象:七、八年级、高一、高二学生。
指导老师:七、八年级、高一、高二级部分生物教师。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分散安排:由各指导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地方生物课程资源:通过实地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学校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课程资源。
(2)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初中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或兴趣班,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3)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验收;
(4)通过对地方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观念、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通过优秀课例,优秀论文等体现)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课标》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调查研究法: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相关的清远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中学生物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3)案例研究法:用于研究地生物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专业发展的影响;
(4)行动研究法:在各班级进行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与清远本地生物资源的整合创新。
九、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自20xx年5月起,于20xx年5月结束。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组织教师培训: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物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听各种教学的培训讲座,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整理教案,进行反思。
(3)选择几节成熟的示范课对外展示,总结示范课的教学经验。
(4)指导学生调查清远阳山生物资源,撰写调查报告。
(5)充分挖掘社会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潜力,开展相应讲座。
(6)充分利用清远阳山本地生物资源进行在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内容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十、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几份
2、优秀教学案例几个
3、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十一、课题组成员
组长:邱航妹
成员:杨海林、欧志敏、肖镜明、谢和娣、陈秋炎
姓名性别职称学历专业分工
杨海林男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收集
欧志敏男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收集
肖镜明男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整理
谢和娣女中一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整理
陈秋炎男中二本科生物学教育资料收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大家!
一、课题的提出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
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从[要我学"转为
[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
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有效。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
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xx年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xx年6月——20xx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xx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xx年9月——20xx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xx年9月——20xx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xx年9月——20xx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20xx年12月——20xx年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
第二研究组:组长:
第三研究组:组长:
第四研究组:组长:组员:
档案整理: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奠基石。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足够的词汇累积,语言根本没有办法输出。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也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见,词汇是多么的重要。要让孩子掌握好一门外来语言,就必须使他们掌握足够的词汇量。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当然,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事实总是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尤其在单词的拼背方面,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听写单词犹为恐惧。而每次听写,学生的错误率很高。每次测试,写单词板块的失分比例总是最大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六年级结束时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到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成为无源之水。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不感兴趣,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策略。现行牛津小学英语,词汇量较大,从三年级起,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会”单词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靠机械地背字母顺序来记忆单词,费时多,效果差。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都设有Listen and repeat这个栏目,但直到六年级才基本把国际音标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介绍完毕,且对音标教学只要求渗透。音标教学的相对滞后,使得小学生掌握单词比较困难。
小学生学英语,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目的、动机往往不是很明确,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学,只对课堂上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感兴趣,而对单词和短语的读写规则、发音要领及用法未能充分认识,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单词的拼读和拼写规律。单词的掌握成为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且形成特色。为同类学校开展英语教学研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四、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五、研究重点:
1、提高小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调下列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统计、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现状,并且探寻形成这些现存问题的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为本课题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且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实施策略,并且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单词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并且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调研准备阶段: (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
2、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词汇教学现状、学生词汇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分析并且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探索阶段: (时间: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模式。
3、积累实践经验,整理实验素材,坚持写教学随笔、反思及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阶段: (时间: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课例,通过上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研讨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2、推广经验模式,逐步完善实验假设。
3、分类整理实验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写结题报告。
八、预期实验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形式
1、阶段成果形式:典型课例、教学论文及教学随笔等。
2、最终成果形式:结题报告、典型课例、论文等。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的格式
课题,是职教中心专业部申报学校的校本教研课题,经学校批准,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学校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写清本课题研究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写清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一是写清背景条件;二是写清基础条件(从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进行说明);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形式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
2、公开发表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什么时间课题申报、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学习相关。
2、实施阶段:什么时间开题、执行计划、开展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上报学校。
3、总结阶段:什么时间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八、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即组织机构。
2、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创新技工院校班级管理方法的研究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理清思路,确定研究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任务分工。开题活动建议由市级或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同一批立项课题同时进行,并尽可能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加以指导。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20xx年1月5日,学校数控部科研课题开题会隆重举行。校级课题组成员出席了会议。
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本校3个省级课题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利于解决目前学校的实际问题。3个课题研究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资料积累,对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创新具有指导意义,研究成果有推广价值。同时也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给出了课题需要关注的问题,应更具体、更聚焦、更深入、更系统;应结合学校实际工作进行研究,在工作中研究,通过研究指导工作;应更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要影响带动校级课题的研究,带动学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与会课题组成员纷纷表示受到了启发,明确了方向,达成了共识。课题组成员将进一步研讨,优化课题方案。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题目:创新技工院校班级管理方法的研究
(二)内容
1、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结构形式及评价机制研究
(1)结构形式研究
“纵横建制,职能并举;双线管理,网络健全;团队带头,组织引导;专项承包,责任具体;合作竞争,自我加压;自我分析,追求卓越”为基本框架,学生全员、全程、全域参与的自主化管理。
(2)评价机制
①建立班级计划制定、规定制定体系
②建立检查监督体系
③建立反馈体系
2、班主任自主管理班级的基本操作模式
⑴、“自主化班主任管理”基本操作模式
①校长:放班级管理权给班主任,总的目标上“管”,而对具体的管理方式则不“管”,改革现行教育实践中对班主任的管理“统”的过死的机制。
②部主任:根据学校班级管理的一级目标,建立制定班级管理工作的二级目标体系;放权给班主任以各种方式、策略落实班级管理的目标。
(2)发展型班主任培养机制
①兴趣调查:建立班主任的人选资源库
②科学测评:确定班主任的人选资格
③上岗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准
④制定目标:明确班主任的发展方向
⑤形成机制:提供班主任的成长保障
⑥营造环境:确保班主任的健康发展
⑦及时肯定:提高班主任的成长速度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发展方向有极其中要的作用。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概括、和应用是顺理成章的。而化归思想又是数学思想的一大主梁,也是必须要受到重视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中到处蕴涵着化归思想,教师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转化因素,让学生体验运用化归思想能够使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以为以后的学生的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要了解什么是化归思想?及化归有哪些具体的思想方法?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及问题来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思想的一大 主梁 体现在整个数学的教学及学习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化归思想方法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但如何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选择正确的化归思想方法则就是一个难点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论文提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以及经济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数学化,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所以在现代进行的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急迫的,更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化归思想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我的论文会绕着下面的几点来展开对化归思想的探究:
(1) 先介绍化归思想的概念,并进一步的讨论其实质及转化过程。
(2) 讨论运用化归思想的意义及其作用
(3) 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探讨分析及运用化归思想,
(4) 通过对化归思想的探讨研究进一步运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过伯祥 《数学方法论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O.2
[2]曾峥 杨之 《 化归 刍论》 数学教育学报20xx.10(4)
[3]杨世明 《转化与化归》 郑州 大象出版社2OOO
[4]G.波利亚 《数学与猜想 》 科学出版社1984
[5]M.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6]沈文选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谢廷桢.初中效学应渗透的效学思想和方法[j].山东教育(中学版).1996.(2~4)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