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精选23篇)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转折点上,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不适应,比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作为幼儿园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进行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1. 让幼儿快乐地期盼小学生活---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 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 让幼儿主动地感受小学生活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让幼儿自信地走进小学---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4. 在 “幼小衔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幼儿园、家庭、小学为实施载体的 “多维互动体” ,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三)研究意义
1. 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合理综合组织小学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动和
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价值。 根据小学一年级在整个教育历程中的特定地位,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
2.促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习适应的衔接。幼小衔接是针对以往新生入学所反映的种种弊端而进行的,是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针对过去一些弊端, 我们应立足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养成珍惜时间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用小学生的行为去规范自己,逐步养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学前应有的良好心理准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减缓两学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这也是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建立“师”与“幼”的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的有效性“幼小衔接"”中应怎样构建师幼间的互动, 其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对今天的幼儿,幼小衔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义、更有成效,以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1)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发展的特点有机结合, 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2.建立“家”与“园”的互动关系,探索“幼小衔接”资源的整合性“家”与 “园”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牵着小手,是幼儿迈好入学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帮助家长更新、端正和树
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保证。携手为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家”与“园”的资源互动链,提高幼小衔接的实效性,解决“转折点”问题。
3.建立“家”与“园”与“社区”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小衔接体系的连贯性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互动协作环境, 是幼小衔接工作连续性的保证。
4.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不断反思。
(1) 幼小衔接工作的创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衔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变。
(3) 幼小衔接工作的长效在于价值取向的拓宽。在幼小衔接的路途中,我们将和幼儿携手共同面对变化、经历过程、体验成长。
(二) 课题研究过程
1.明确研究任务并进行分工,修订课题方案和计划
2.邀请区教委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工作
3.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4.举行课题研讨及开放活动
5.组织阶段性评估
6.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结题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三) 课题研究方法手段
1.积累资料法。每一位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和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点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法。
(1)跟踪调查法,以园所为单位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进行一年的的跟踪研究,建立好幼儿成长档案,看幼儿的发展提高。
(2)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的阶段设置面对幼儿、家长和学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区邻里调查问卷,随时存档,对比。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1——20xx.12)
1.组织选题,开题,提出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任务和分工,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自主提出研究目标,写出研究计划。
2.通过年级组根据研究计划,幼儿园、 小学、 家长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讨论、研究后备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0xx.11)
1.落实研究内容
2. 资料收集
(1)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策略。
(2)组织各种互动,及时进行反馈、总结整理。
3.聘请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12)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出课题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现形式
1.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依据的是教育实践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深入分析与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不仅仅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3.教育叙事:课题实施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点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性文章,进行推广。
课题名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 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X年10月-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X年1月-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X年1月-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xx年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20xx年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xx年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1冯庆婷,全刚。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2黄建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2期。
13苏霍姆利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14王荐。生物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
15胡姣娥。让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J].中小学教育论坛,20xx(3)。
16黄建书。《生物探究教学论著》(第一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1)。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8张大钧。《教师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国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一期。
20赵占良。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二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其前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对于课堂评价来讲,评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评价是师生情感交融的无形通道,是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阶梯。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能及时地得到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评价语言过于贫乏。教师的课堂评价总是“很好”、“真棒”、“好极了”等语言。
2评价语言夸大其词。“棒、棒,你真棒”的夸奖声。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掌声雷动。
3、评价语言过于苛刻,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教师不仅没有给予肯定和引导,反而给予讽刺意味的消极评价。
4、评价语言含糊敷衍。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出现矛盾或不确切的情况。对于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教师常常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或者干脆就不了了之。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或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教师一般都置之不理,或者含糊的给予评价。
针对现今课堂中教师评价用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变教师评价观念,把握评价的时机,合理的、充分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及时的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使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堂评价用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教师以口语形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它具有针对性、指向性,是旨在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言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除了具备一般课程评价的特征外,还受小学数学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类型、评价分析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之处。评价的方式也有多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等。
本课题研究以考察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的现状作为探讨的起点,旨在通过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用语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已有的良好课堂评价用语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提出策略性建议,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一、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研究方案相比,在包含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更注重研究阶段的具体日程和活动安排
二、写好开题报告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开题报告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6、研究工作的步骤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8、现有基础
9、经费估算
四、课题开题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写法是: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如果不准确、不恰当,会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给课题起名称要注意: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宁波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宁波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 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5、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
6、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8、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每个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都有不尽相同的要求,要讲清开展本项研究已经具备的基本研究条件。
9、经费估算 (一般可略)
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一)选题经过
“孩子不应该输在人生的起跑线”,在我们所生活的周边无时无刻不听到这样一句话。其实,这样的一句话刚好也反映了我们在这个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上,教育问题也慢慢的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个升学情况,相对而言对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样一个阶段还不是特别的重视。那么我认为幼小衔接的问题也应该成为这些教育问题中相对比较重的一个问题,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存在着长远的影响和很大的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很显然,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在做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感到焦虑,老师也会很盲从,幼儿更是迷茫。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更快地得到转换,更好的适应,例如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上等诸多方面上跟上小学的节奏和要求。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加强与家庭、与小学的沟通联系,共同充分研究一些准备工作处理好幼小衔接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研究。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借力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学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第二,对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苏伟认为,在幼儿园大班的管理上应该实行幼小一体化,让幼儿园教师定期参加一年级教师的讲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有意识在大班阶段对幼儿进行听说读写能了的培养,还可以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时间做铺垫。余玉茹认为在幼小衔接中,家庭应该为孩子做好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第三,对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的研究。马以念等人认为儿童在入小学前普遍存在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弱等社会适应问题,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绩呈显性正相关。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生态学理论模式来思考幼小衔接。生态学理论模式并不排除儿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但着重强调儿童个性特点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存在幼儿可能对于某种学习环境做好了准备,而对另一种环境没有做好准备的现象。生态学理论认识到幼小衔接中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识到儿童和所有与幼小衔接过程中相关的参与者为此带来了很多互相交叠的经验,从而为分析幼小衔接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它还认识到各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根据其对于现存关系和对儿童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第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罗戈夫认为发展史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的过程。根据罗戈夫的理论,在幼小衔接中要考虑到通过参与与适应学校生活意义重大的活动事件,儿童、家庭和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和事件伴随着他们的参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科萨罗等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准备。
(三)初步设想及突破点
初步设想:
1.建立“师”“幼”互动关系,关注幼小衔接内容中如何建构“师”“幼”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2.把幼小衔接与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相结合,与幼儿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3.研究家园关系,整合“幼小衔接”工作中“家”与“园”在衔接方面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4.调查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是怎样的断层,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影响并找出相关应对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xx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有效性,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选题的目的、意义有效教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一,为学校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提供参考。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因此,有效教学研究将为学校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提供参考。
其二,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其三,可以了解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本课题拟作为“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的子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1、选题原因
1、江苏省虽然经济发达,在均衡发展教育上努力不小,但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仍存在。特别广大农村学生在学习上,不管是知识积累,还是学习方法习惯,还是心理,等有其特殊性。
2、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先进科学。在目标、教科书的编写、评价等方面兼顾了城乡差别的客观情况。但实际教学中,似乎农村学校在目标的达成上,困难更大,问题更多。
3、有效教学,其中之1就是分层教学。如果不忽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素质是不同的两个层面的话,研究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的有效实施,就是研究该课程在农村高中的分层教学,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城区学生1样,获得较好的语文素养。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5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应用与拓展”特别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适应了这1要求。
2。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规定:“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主要有两个模块:《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这两个板块都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了保证。可见,研究其有效实施的必要性。
3、农村高中实施教学的现状:
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优质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
虽然在设计选修课程方案时已经考虑到了目前我国城乡高中的语文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的现状,但实际上,课程标准的理想和实际实施的现状之间肯定存在差距,特别在广大农村高中,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序列两个板块的实施上,存在的问题相对城区高中更为突出。无论是选课、教学安排,还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甚至学分的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
4、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规范与创新》是1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它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训练应试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有条件,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切实做到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教学的有效实施。
如何针对农村高中的现状,农村高中的客观条件和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等,遵照有关有效教学理论,以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反思已有的教科书及其辅助资源有否需要修正之处,并探求更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为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实际不同情况搞好选修课程的建设提供普适的、可操作的经验,最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实现“1切为了学生”的愿望,这是我们想通过研究达到的目的。
3、课题研究现状
高中新课程标准设计了中国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个专门的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苏教版的《语言规范与创新》和《当代语言生活》教科书实际上也是中国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个系列的为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特别是对苏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教科书及其有效教学及评价的全面研究,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作为课题“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研究”的子课题“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有效实施的研究”,也就应该是前所未有的。
4、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有效”,1个方面指教科书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到了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同时,教科书内容也是适合课程教学的。另1个方面,“有效”更体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变“死记硬背”为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变“题海战术”为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的各种问题,变“应试”为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同时,通过课程的教学,让教师通过课改实践,实现教学业务和教学思想的提高、发展。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实施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母语素养是否提高。①母语素养是1个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包括志向情操和道德修养、思维和语言的习惯特点、文化视野和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乃至言谈举止等各方面。开设选修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认同母语文化的优秀传统。②母语素养的水平通常表现为言谈举止文明、高雅、合乎礼仪,思维严密有条理性,口语表达连贯、流畅、富于文采,书面表达规范、清晰、生动等。1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对个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无形的影响,就会收益终身。③语文选修课要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以母语为载体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能够以理性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农村高中生的母语素养,也是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
既然,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至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适用的教科书;
(2)适用的教学参考书;
(3)有效的教师培训;
(4)有效的教学活动;
(5)科学的评价体系。
而在农村高中有效实施的研究工作更微观、更具体。那么,在农村高中有效实施自然就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
(1)有效处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2)有效的师资调配;
(3)有效的教学活动;
(4)有效的学分管理。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5个方面:
(1)农村高中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不足或者需要。
(2)有效处理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
(3)有效的师资调配;
(4)有效的教学活动;
(5)有效的学分管理。
由于,《语言规范与创新》是语言文字应用序列的核心板块。我们以它及其教学参考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当代语言生活》。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3个基本观点。第1,学习是1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2,学习是1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1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1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3,学习是1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既是1种方法技术,也是1种新的科研理念。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
本课题在反思“语言文字应用”序列,特别是《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在农村高中选修现状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开展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如何有效实施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1步发现和解决有效实施所存在的问题,修正选课、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关做法,为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可行的成功经验,从而为课改的成功增加保障。
6、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问卷研究法、个案研究,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有关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行农村高中“语言文字选修”序列的选修情况作调查,包括学生、学校、教师3方的调查意见。然后梳理归纳结论,再针对现行选、教、学的弊端,尊重客观事实,探索新的实施语言文字选修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然后形成研究成果,比如教科书及其辅助资料的修订,论文,调查报告等。
7、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20xx年3月—20xx年7/8月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总结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预期成果: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及实证
预期成果: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
3、结题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8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1线教师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或专题论文。
8、课题组人员
1、徐德斌:海安县孙庄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教育硕士。
2、许维龙:海安县孙庄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学、管理与研究经验均非常丰富,有多篇论文发表。
3、胡锦珠:海安县孙庄中学语文教师,海安县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多是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甚至直接关于教材的,具体如:
(1)《“娥”与“蛾”》(《语文报》)
(2)《“省”字探疑》(《读写月报》)
(3)《文言传记常用字类说》(《读写月报》
(4)《数词在运用中的5种常见错误》(《语文教学与研究》)
(5)《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的几处商榷》(教育部继教网)
(6)《从语言连贯性看“惟其所愿”译文》
(7)《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献疑》(教育部继教网)
(8)《苏教版选修教材〈实用阅读〉指瑕》(教育部继教网)
(9)《苏教版选修教材〈当代语言生活〉中的失范——兼议苏教版教材应加强的工作》(教育部继教网)
(10)《“潇洒”探究》(《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11)《“初程”是“开头的1段路程”吗?》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面向城区学校,更应面向广大农村学校。我们不能不承认,城区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知识积累、学习习惯、文化视野(见识)等方面优于农村学生,迫切需要“有效实施”的,是农村学生。只在城区开花结果的新课改不是完整的新课改。甚至可以说,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在1定意义上,决定于农村学校的实施效果。
本课题虽然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刻苦钻研,有序推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1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在农村高中的有效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新课标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1、研究方法
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们科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的中小学教研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我们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你就要阐述清楚你的问卷是自制的呢?还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们在研究用,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炼一两种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就可以了。
2、研究价值
就这个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罗列许多我们根本解决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师说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某某地区的教育质量等等,别人一看“提高”这个词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质量的不是一项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还有待实证;研究的创新是相对别人这方面的研究,别人没有的,你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新亮点,也是你文章的亮点。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应立足于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无关的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罗列上去。
3、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主要是指我们选题从思考阶段到论文成熟,这个部分我们一定要细化,各个阶段干什么,目的明确且应呈现什么样的成果;阶段分工要明确,在各个阶段具体由谁负责、由谁处理相关事项;阶段时间分配要合理,有步骤、有计划的实行。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领导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少于2人)。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L20140061)
内容: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方法: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定远乡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
针对学生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查找问题,分析成因。()
课堂情境教学有效性的调查和研究,确立教学目标,研究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
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实战演练,提高教学实效。()
总结经验,推广传播。()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最近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本课题中的预期目的即指省中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要求。
有效性教学:以省中学数学教学要求为基准,教师在实施单位时间的教学行为后,引起学生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有效性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涵义:一是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这里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还有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真实疑难问题的情境描述。本课题中的案例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实录。这里的典型课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分析其中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观点
⑴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对教学的达成度、对当堂效益有着显著的和最直接的影响。
⑵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主要应关注目标设定的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师生思维互动的有效性、练习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研究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和直接的影响。
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教学目标及要求的落实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视角
(1)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文献研究
从多角度来收集、研究并组织全学校中学数学老师学习有关文章,在讨论中提高一线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着重于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教师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3)教学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良好教学行为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学行为的差异研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要求的研究。
(4)典型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课、定理公式推证课、章节习题课、新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主要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的操作策略与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制定阶段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还可以用之作为培训老师的素材,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际效用。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研究的途径与目的
(1)通过省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学习,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及具体的教学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讨,剖析中学课堂影响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构建符合我学校实际的评价指标。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从现实存在问题人手,以中学数学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本学校的教学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式构建相结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学校中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六、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20xx.12.
乐京科负责拟定课题研究计划,王桂喜、姜文成、张洪华等负责有关学习材料的汇编
《学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村料汇编》
文献集
研究阶段(20xx年01月-20xx年7月)
20xx.7.
王桂喜负责,其它成员协助。
谢建国、姜文成负责。
张洪华、高品荣负责。
《学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状况的调查》调研报告
《典型课例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20xx.12
姜文成负责
王桂喜、乐京科、王劲松、张洪华等协助。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操作操作策略与模式研究》
《中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汇编》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1、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与模式研究;研究论文,1本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研究。研究论文,1篇。
3、中学数学课堂典型教学案例汇编,1本。
4、课题结题报告,《报告》
在论文评比,优课评比中获奖
教师提供教学范例,部分论文案例在业务刊物发表,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乐京科、姜文成等.
张洪华等
王桂喜等
乐京科
本课题预计完成的时间:20xx.11
本课题研究组的成员都是来自学校内各个学校的教学骨干,有学校的领导,有市、学校数学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学骨干,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他们中的多数人主持或参与过省、市课题的研究工作,也有着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课题主持人是学校中学数学教研员,在组织课题研究活动方面有着便利的条件,因此,我们有信心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取得课题研究和数学教学的双丰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5月-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9月-1月,开发软件
2月-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9月-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
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xx年(新加坡)、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xx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
睢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开 题 报 告
立项编号L15001 课题名称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 学科分类 中学数学 主 持 人张学华 所在单位 白楼乡第一初级中学 填表日期 20xx年11月2日
睢县教育体育局 制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开题活动建议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了数学预习的重要性,每天也都给学生布臵预习任务,大多数学生每天也都在预习,但是学生的预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
1.课前预习不重视。能布臵课前预习任务,但是学生的预习意识不强,许多同学根本就不预习,即便是预习的同学,他们大多也是走马观花,看懂了就看懂了,看不懂的部分他们也不愿意多思考,反正第二天老师还要讲,至于练习题,会做的就做,不会做的就算,反正新课老师还没有学,自己不会做也属正常。
2.课前预习欠指导。虽然数学预习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预习都是有效的,大多数同学的预习只能说是“伪预习”并没有对数学新课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
3.预习检查不到位。预习任务的检查对学生的预习能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有利于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布臵了预习任务,对学生的预习效果不过问、不检查。不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提高预习成效的策略
《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的预习成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学生乐于预习,会预习。
1.组建预习互助小组。建立学习小组,实行“优生带头,以优帮困”的方法。把学优生与学困生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进行预习,使得学困生不再害怕预习,从而调动学优生的预习积极性,增强学困生的预习自信心。
2.培养学生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他们才能乐于预习,才能用心预习,从而提高预习成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老师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
①给学生讲解、分析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必须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②预习任务要趣味化。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尽量把预习任务设计得有趣些。
③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在讲新课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展示的机会。
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叫,是x级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x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这部分主要论述
第二部分是这部分分析
第三部分是
最重要的是大方得体
当然态度的背后,是你要自信,无论知识还是答辩前的准备。
首先,向老师,同学问好。自我介绍:哪个专业哪个班。
再介绍自己的题目,选题的原因,收集资料的来源,所费时间。
再介绍自己的框架,分几部分论述
再具体介绍每部分内容......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励志,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发布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5、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湖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活动中进行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隆重召开红光学校“小学数学‘易错题’诊断研究”市级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这是我们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一件大喜事。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师训中心的各位领导、专家们参加此项活动。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专家组的到来。
现在我为大家介绍我们的来宾:师训中心理论室主任王才春老师、理论室副主任陈忠扬老师、小学室主任彭念平老师、中学室主任李万林老师。
各位领导、专家能亲临开题报告会,这是对我们红光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对学校课题组成员的鼓励和鞭策,为此,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红光学校科研课题开题仪式正式开始:
会议第一项:掌声欢迎师训中心小学室主任彭念平宣读红光学校市级科研课题立项批文并宣布开题。 (我们一方面祝贺新课题开题,一方面将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课题,新的任务,新的思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研究,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措施,是每一个课题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下面进行第二项:请古校长讲话。
(感谢校长。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专家的引领,更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参与,只有老师们参与了,课题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课题的目标才可望达成。)
会议第三项:请我们的主研人员施红代表学校向师训中心专家组作开题报告。
(施红老师在报告中给我们详细阐述了课题的重要意义,科学界定了课题的基本含义,诠释了课题的理论价值,规划了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建议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制定了研究措施,可以说是给我校设计了一幅教育科研效果图,如果不付诸实施,将是我校教育科研的一件憾事。)
会议进行第四项:有请我们的科研课题组成员代表刘夏老师发言
(值得说明的是课题组成员既要牵头,也要研究,真正的研究任务还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我们衷心希望各位努力完成研究任务,不枉我们开题的梦想。会议进行到这里,我校的课题方案已全面、完整地介绍完了,可能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更需要各专家的建议,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会议进行第五项: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师训中心专家组的领导和专家提问:
(有请王才春主任、陈忠扬主任、李万林主任、彭念平主任、)
我们师培中心的教育科研专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教育科研的形式,结合我校教育科研重点,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为我们传授了经验,让我们感受到课题研究其实并不难,并不高深。就是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令人困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是切合我们教学实际的课题。相信,专家们今天的讲话一定会给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专家组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顺利结题!
最后,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我们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给予更多的过程指导。开题仪式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课题开题会!
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合影留念!
(与会全体教师留影,课题组成员留影)
谢谢大家!
一、开题活动在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两周内进行,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二、按表内所列项目,逐项认真、详细填写,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本报告在开题活动结束后填写,是研究者实施课题研究最终的执行方案。
四、本报告一式两份填报学校,经学校审查后,课题申请人、学校各存一份。
五、本申请用A4纸正反双面打印装订,表内文字用小4号或5号宋体,篇幅控制在样表页数范围内。
开题活动简况(200字):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1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7月18日地点:阳泉市郊区河底中学主持人:高春彦评议专家:吴利锋、郝建国、李碧霞参与人员:张丽霞、王秀刚专家评点要点(200字):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建议。
1、本课题切口小、针对性强。
2、课题研究内容能紧紧抓住中学生班干部选拔与建设困难的现状,考虑到能否选拔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的积极发展发展、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议将其列入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方法选择较恰当,便于操作,可行性强。
4、预期成果的数量较合适,种类较丰富。建议能有一定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报告,为以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5、组织、分工、进度安排合理,建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细化,并要督促好课题组成员及时完成好自己的研究任务,在分工的基础上还要有良好的合作。
开题报告(1500-20xx字):
①本课题提出的背景、现状及选题的意义或价值
②核心概念界定
③研究目标
④研究内容
⑤研究思路
⑥研究方法
⑦实施时间进度、步骤和举措
⑧预期研究成果
⑨分工(在《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开题活动上评议专家评点意见和建议修改而成)。
关于如何建设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的研究
一、问题的背景以及现状分析、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作为班主任,我事必躬亲,事无大小一概过问,甚至该哪位值日了也要给他说一声,整日陷于琐事和烦恼之中,结果班干部只是空架子,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唯我是从。很多学生都在这种管理下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最终影响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我认真思考了班干部的建设问题,并在自己的日常管理中进行了尝试,班主任应如何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作为班主任的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因此要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班级核心——一支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培养好了,他们就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也就成为班主任的“左右手”。当一个班主任接到一个新班级后,应正确的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班级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可以促进班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又能让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省心、省力,还能培养出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在班级中进行有目的的实验,并做好记录,取得真实的活动效果。
2.通过研究,总结一些有效的、实用的建设班干部队伍的经验,供老师们借鉴和交流。
3.借此课题研究,将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完成从实际到理论的升华。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时间安排和研究步骤:
1、调查法: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两种方式,对班级班干部管理的状况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2、比较法:通过对班干部管理中某些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出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3、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班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三、研究的目标、意义
(一)研究目标:
1、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班干部积极性,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提高班干部的能力,充满自信地面对管理中的问题。
2、立足课堂教学,有效运用班干部的带头作用,采用兵教兵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教学过程中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困惑,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对班干部的选拔和建设水平水平,实现优质教学的目标。
(二)选题的意义
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建设能力的培养成为关键,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初中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目标.,是教师的关键的任务。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建设班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
2、研究问题设计,将现有班干部有效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研究学生的能力,通过班干部合作形式,使学生达到均衡发展;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
五、研究思路、方法:
1、问卷调查。了解班干部在其他学生心中的可信度、威望、班级管理能力的情况、以及教室总结选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研讨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2、行动研究法。把调查回来的问题审核、分类、汇总。
六、实施时间进度、步骤和举措:
1、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讨论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主要是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资料;做好课题研究实施的各项准备。
2、实施阶段:具体实施课题各项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首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做材料题时的困惑。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课堂实践,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或失败的原因,形成教学案例。探索建立历史有效问题教学资源库,对各阶段获取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改进下一步研究措施,进一步充实提高,以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3、总结阶段: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归纳,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样例一: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学习生活研究 20xx 年 3 月 23 日, 由广西师范大学唐荣德教授主持的“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养 成的学习生活研究 ” (课题批准号:BHA120055)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田家炳教育书 院 803 研究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开题会的评议专家有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 西 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廖伯琴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德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 师王鉴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杰远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专家组在认真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后,认为课题的选题很有价值,作了大量的准备。但有 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
1.概念问题。学习生活概念抽象、不具体,要进行科学分类;学习
活动
与学习生活如何 区别,在学理上对学习生活进行界定,可借鉴生活世界理论;学习生活的范围要明确,应相 对合理就行;创新能力的界定要自圆其说。
2.调查问卷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如何设计很关键。调查问卷是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因此, 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学习生活的维度、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3.研究方法问题。文献研究不是主要的方法,要实证研究为主。因此,如何设计实证研 究,搞好研究问卷设计、确定量表、制定观测用表等就很重要。必须把学生生活分为几个典 型的类型,对学生创新问题进行有效测评,因此,明确应如何分类、测评的工具是什么。同 时要认真考虑行动研究方法如何用到目标中去。
研究假设了创新能力受学习生活影响, 对于 这一隐含的因果关系,用什么方法去提取,需要进一步思考,应要做到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 相结合。
4.民族地区独特性的理解问题。必须加强民族地区特质的解释与分析,明确其特殊性何 在。问题情境促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产生有特质的学习生活。独特 的民族生活产生独特的问题,把问题变为类型,不同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才是核心问题。样例二:国培与省培
计划
”实施的模式创新及有效性研究 20xx 年 4 月 8 日, 郑州师范学院王北生教授主持的 “国培与省培计划” 实施的模式创新及有 效性研究 ” (课题批准号:BKA120086)在郑州师范学院 10 楼报告厅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开题会的评议专家有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李义凡教授、河南大学教科院院长汪基德教授等。
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在认真听取汇报后, 围绕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专家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1.“国培与省培计划”实施的模式创新及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的现实针对性强,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南通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填表日期: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制
有 关 说 明
一、课题名称应以《立项名单》公布的名称为准。 二、课题主持人限填1人。
三、本材料提交一式1份。内页填写为小4号字,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四、课题相关资料的电子版本
一、开题活动简况 :时间、地点、报告人、评议专家(姓名、单位、职称,不少于3人)、参与人员等
二、开题报告要点: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简况;研究目标、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针对问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进度、预期成果、组织分工、经费分配等(3000字以内,可加页)。
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让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一文中介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教师正在探讨一个新的课题——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他们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写作是“书面上的选择”。(作者使用“选择”一词。意在排除像抄书这样的书写活动)包括记录要点、列出纲目、记下观察情况、表达感受,它们和写散文、写故事等的写作行为是一样的。每一个写作者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写作练习实际上是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语文教师和各科教师相互配合,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成功地运用写作这一手段去促进学习。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强调作文训练与各学科教学的联系。他们认为: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作文形式。同时,他们还要求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认为:作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而且应该成为加深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专家评议要点:对开题报告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800字以内)
专家组通过审议开题材料、查看相关资料、听取主持人报告、课题组答辩,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形成一致性意见:
小学学科作文教学研究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切入点,开辟了新的写作资源,形成跨学科教学理念,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内涵。该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新路子,是一个颠覆性的新的教学实验,指导学生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了解世界,提升了学生生命的成长素质。课题主持人从20xx年开始思考学科和作文整合,并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取得了丰厚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作文理念,在国内类似的研究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仅有两篇关于学科作文的论文,其中一篇是莲花小学课题组的文章,该课题从作文的基本特征出发,从学生的作文困惑入手,符合新课改精神。该课题采用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恰当适用,课题研究方案切实可行,课题预期研究成果令人期待。为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确保课题顺利达成课题目标,专家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学科作文的内涵,从学生、学科、作文三个层面切入,准确定义学科作文的概念。
2、课题研究目标高了一点,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学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这是可行的,但形成大语文、大作文教育思想不是一个实验周期可以做到的。课题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太多,应该少而精。学科作文教学策略研究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放到下一个研究周期进行,学科学习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更是理论性强,作为小学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
3、应该加强个案研究,选好个案研究对象,及时收集个案的信息,不断分析总结,确保课题实验数据真实、有效。
四、重要变更:根据评议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所作的重要调整(可加页)
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结合课题实际,课题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对课题研究作出适当的调整:
1、关于概念界定:学科作文: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结合语文课标要求的年级作文训练点,教会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进一步明确学科作文要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兼顾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把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
2、关于课题研究目标:第一个目标删去“形成大语文、大作文教育思想” 。对应的研究问题删去两个:(4)学科作文教学策略研究;(6)学科学习策略和作文策略研究。
重新调整为:
研究目标:
>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学科整合的方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合力;转变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强调作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作文教学的研究能力。
让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积累学科生活素材,善于把握课堂上精彩内容。能在各科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把作文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能把各科学习中的见闻、感受、思考、想象、困惑、探索、研究用文字如实记录,在快乐作文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
(1)作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研究;
(2)学科作文教学的一般流程研究;
(3)各学科作文形式研究;
(4)学科学习和作文关系研究;
3、研究方法突出个案研究、行动研究,把方法顺序重新调整为: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调查问卷、文献研究。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教改课题开题报告。
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的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最根本的特点是主动采取变革措施变革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变革”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实验最主要的标志,从而区别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
调查研究法
什么是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了解有关研究对象状况的材料,分析处理,从而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对策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既要调查又要研究。调查是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验、个案追踪等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获取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是对所获取的材料整理和理论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因此,调查研究法并不只是记录事实,罗列问题,而且更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材料中找出规律,使经验上升为理论。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在小教专科自考实践性环节考核过程中指导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
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
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xx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
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