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最新6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1

作为即将硕士毕业的学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那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呢?

一、首先明确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要对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如选题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其中,文献综述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同时介绍文献查阅方式和手段。研究内容包括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难点、解决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研究工作进度计划。参考文献一般列出至少30篇。

二、抓好论文文献综述这个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是导师关注点,同时也是你需要下大功夫的地方,做好文献综述,才能为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文献综述主要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与不足等方面内容构成,全面整理与所写论文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在撰写文献综述内容时,必须认真研读文献,不能用简单的相关研究成果简单堆砌的方式进行,因为综述主要是在搜集和整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找到以往研究的大体思路,要分点呈现,将文献归类分析,初步了解与自己论文研究相关的前人成果,掌握学者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哪些可作为自己论文研究借鉴,哪些是自己论文创新点与主攻方向。要避免简单堆砌,一定要注意文献综述应带有评论性质,带着你的眼光来评判,归纳和评论研究成果与不足,这样才掌握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三、掌握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技巧

文献资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基础,文献越详实,那么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就充分,对论文框架的建构、写作倾向有更好的把握。硕士论文的文献选择应以与论文相关的经典著作、核心期刊为主,注意文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从文献形成时间方面看,应以近3-5年的近期文献为主,然后再是时间较长的。

除了文献综述,还有同等重要的论文提纲,在拟提纲时,应注意一般为三级章节条目,如一般格式绪论-问题-原因-对策,然后每章内再进行论点细分,拟定提纲时应注意,一是论文字数与提纲大小相匹配,不然要么每个条点要么论述不充分,要么存在论述冗长的问题,为论文写作带来麻烦。二是要注意提纲简洁、准确和中心突出,能够一目了然清楚论点,真正解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的问题。

知识扩展: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硕士开题报告 篇2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研究现状的述评、研究价值

2006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根据调查数据推算,智力残疾554万人占残疾人总数6。68%,其中轻度智障人士约占50%。近年来,随着对残疾人士职业教育的重视,轻度智障学生越来越多地走上社会,承担起一定的劳动岗位,他们逐步从社会隔离到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为此,轻度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这个领域目前尚无人关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并将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推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的幸福感的规律,为提高轻度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生活的水平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目前普遍定义为,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流派的崛起,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度。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情感平衡度,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部分,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在这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

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西方思想者在对幸福的探讨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相继出现了自然幸福观、理性幸福观、神性幸福观、人道主义的感性幸福观等多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使幸福问题得以澄清。最初,人们将幸福归结为财富、权势、享受等,但很快便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总能带来幸福,而有时它们恰恰是痛苦的根源。于是,幸福又被较多地与价值联系在一起,它被归结为美德、自由、信仰,但这样做的后果又往往使幸福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具体人的体验,以至于人们开始对这种形而上探讨本身的价值产生了疑问。20世纪中期,对幸福的实证研究应运而生,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

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根据测量结果描述了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在信效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不可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第二阶段,研究者们深入考察了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在揭示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出现了人格理论,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了多项目测验。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

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这一领域。目前,国内也日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注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水平在青少年幸福感中的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请查图书室教育杂志和中国知网,8项权威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8(4):23—28

2、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3、黄蓝,朱倩昕。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1002—6908(2007)0520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

6、刑占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心理科学,2002,25,3:336—339

7、杨秀君,孔克勤。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心理科学,2003,26,1:121—123

8、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以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4,12,6:416—419

9、肖非,王雁。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8月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并将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推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的幸福感的规律,为提高轻度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生活的水平服务。

(2)关键概念

轻度智障学生——轻度智障学生是指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商在50~70或55~75的学生。本研究中,轻度智障学生指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他们在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还不同程度地伴有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不良,部分学生还存在某些生理残障。

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中的主观幸福感,是指轻度智障学生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是否幸福的程度判断。

(3)研究内容

1、幸福感文献综述。

2、编制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及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并实施。

3、对轻度智障学生的家庭、教师进行访谈。

4、对问卷和访谈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4)关键问题

如何通过问卷实施,得出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影响轻度智障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对象

从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一所为智障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中随机抽取了初职一、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预备年级各10名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共69名随班就读学生,其中男生42人,女生27人,智商最低为55,最高为69。

(2)工具

在总体幸福感量表(SWB)基础上进行扩充改编为轻度智障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3)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作为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较为熟悉,同时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了解。故,实施问卷所得的结果会比较真实,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在问卷实施后,对所取得的数据将采用EXCEL表格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近几年国内特殊教育的发展,让轻度智障学生有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得轻度智障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并更多得融入到社会中。为此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课题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拾遗补缺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上,特殊教育多采用质性研究,即个案研究、案例研究等方式,本课题则以以调查+访谈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并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从各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中尝试得出一定规律。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1)文献综述

2)自编问卷

3)调查报告

4)研究论文

三、论文大纲

轻度智障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1理论综述

1.1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1.4轻度智障生身心特点

1.5讨论

2实证研究

2.1研究对象

2.2工具

2.3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总结、局限与展望

5参考文献与附件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1、选题目的、意义。

蚁群算法是一种基于种群的启发式搜索算法,由Dorigo M等人首先提出。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蚁群算法具有很强的发现好解的能力,这是因为该算法不仅利用了正反馈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进化进程,而且是一种本质并行的算法,不同个体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从而能够相互协作,有利于发现较好的解。蚁群算法定义的这种分布式问题求解模式能够将问题求解的快速性,全局优化特征及有限时间内答案的合理性结合起来,所以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

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蚁群算法的应用领域已由当初单一的TSP领域渗透到了多个应用领域;由解决一维静态优化问题发展到解决多维动态组合优化问题;由离散域范围内研究逐渐拓展到连续域范围内的研究。具体被应用于包括机器人系统,图像处理,制造系统,车辆路径规划,通讯系统,工程设计以及电力系统在内的多种场合,还解决了实际系统中的资源规划,运动规划,数据分类等问题。

这种新兴的仿生优化算法展现出勃勃生机,并已成为可与遗传算法相媲美的仿生优化算法。。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对蚁群算法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出该算法在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特别是离散优化问题)方面的优越性。蚁群算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研究和注意。

从当前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情况看,研究和应用蚁群优化算法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比利时,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在这两年也开始启动对蚁群算法的研究。我国最早研究蚁群算法的是东北大学张纪会博士和徐心和教授。目前,蚁群优化算法在启发式方法范畴内已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尽管蚁群优化的严格理论基础尚未奠定,国内外的有关研究仍停留在实验探索阶段,但从当前的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新型的寻优思想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3、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研究内容:

1.基本蚁群算法及其改进算法(蚁群系统、最大-最小蚁群系统)

2.蚁群算法在控制系统(满意PID控制器参数优化、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Wiener模型参数辨识)中的应用 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1. 蚁群算法参数选择很重要,选择不当的话会出现搜索的过早停滞

现象或陷入局部最优问题。

2. 蚁群算法对非线性系统辨识中对 输入信号的选择是一个难点。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将满意PID控制器的参数优化问题,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Wiener模型参数辨识问题都转换为求最优的问题,利用蚁群算法求解最优问题。

特色与创新之处:一般PID控制器参数的优化的被控对象的参数是一定的,满意PID被控对象给出的则是参数区间;蚁群算法是一种新的并行优化算法,它有高度适应性,较强鲁棒性且高效的优点,在组合优化问题中,蚁群算法的优化性能好于遗传算法等。用蚁群算法解决一些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研究价值。

5、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现有研究条件:

张宏立老师提供了些书籍资料,自己也已搜集了一些相关技术资料。学院也为了我们配置了性能良好的计算机还有MATLAB仿真平台。 可能存在的问题:

1. 蚁群算法参数选择很重要,选择不当的话会出现搜索的过早停止现象或陷入局部最优问题。

2. 蚁群算法对非线性系统辨识中对输入信号的选择是一个难点。

6、预期的结果。

1.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满意PID控制器参数优化的方法。

2.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3.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Wiener模型辨识的方法。

硕士开题报告 篇4

(一)选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当病人突出心脏病、脑溢血、低血糖、癫痫病等突发性疾病时,病人的生命安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进了急救业务的发展和常用急救知识的普及。但是在国内,整个急救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很多隐患可能在病人突发症病后影响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个心脏病人在路边散步时突然发病倒在路过该怎么办?

打电话?如果附近没有公共电话呢?找人帮忙?一旦被非专业人员错误处理,导致延误治疗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车送医院?资料表明,当病人心跳停止后5—10min脑细胞就开始死亡。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让专业急敌人员尽快到场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使得病人因突然发病而跌倒到医生赶到救治的过程得到尽快的简化呢?

我在专利局查阅有关资料之后,发现国内目前尚没有此类产品的设计。一个类似创意的设计是:在一个瓶子内设置两个金属接点,瓶子内部灌一些水银。当人站立时,水银集中在一个接点处,电路断开。当人倒地时,瓶子的倾斜使水银同时接触到2个接点,电路被触发,瓶子内置的警报器发出警报,示意求助。这个设计显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通过身体倾斜的角度来决定是否报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状况,必然会出现很高的误报率。

(2)它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别人注意,却并没有使整个过程简化,所以对于提高救护效率不会起到实质影响。

结合我自己的设想和现有设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后急救体系:当病人倒地之后,用一个监测装置感知病人诸如血压、脉搏等生理状况并进行数值分析。一旦确定病人已经发病,就发出无线电信号给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过GPS定位病人的位置并以最快的速度调度急救人员。

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几乎到了要放弃的地步。但是,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启发下,有一天,灵感幸运地光顾了我的大脑声光求助,有线、无线电话报警都是成熟的技术,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能判断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与突然发病而跌倒的智能开关装置。

一旦这个设计能够实现,将会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发性疾病的危险性;其次,它会使急救行业出现新的概念、新的运营模式,也会促进相关产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广;另外,它可以使众多患有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轻松、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将非常可观。

(二)研究方案

1。纵观整个设计思路,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阶段:到医院进一步收集有关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病摔倒时候的具体生理反应的资料,比如倒地姿势,血压、脉搏的变化状况等。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通过资料分析抓住普通状况下摔倒和因病倒地的不同。而资料估计将以心电图和血压数值的收集为重点。

第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生理信号。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传感器以接收相对微弱的生理信号。估计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性能的传感器和如何分布传感器,以达到最理想的试验效果。

第三阶段:设计分析电路。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通过逻辑电路对传感器接收的电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使用者身体状况是否正常。主要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匹配实验数据和如何把模型通过电路实现。目前主要有两大实施方案:一是通过逻辑电路进行信号运算、识别;二是使用单片机编程识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第一种方案的好处是处理问题直接,但当需要处理的信号相当复杂时,依靠单片机编程就显得比较合适。选取哪种方案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阶段:把以上各阶段结果整合到一起,完成成品。

整个工程将主要由周庆林老师和周伟老师指导完成。大体时间安排如下:

20xx年12月xx日—20xx年1月xx日资料积累

20xx年1月xx日—3月1日模型完成

20xx年3月1日—6月整个系统检测、完善

2。预期研究成果

(1)得到具体的数学模型用来根据血压、脉搏等生理参数判断使用者身体状况。

(2)完成倒地后急救体系中病人状况监测/报警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其他两部分(GPS和急救站的示意性设计),并能在演示中实现三大系统的协调工作。

预计主要困难将是经验不足导致的工作前期的盲目和没有头绪。另外由于整个设计中涉及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环节,我必须有很大的耐心和决心去一步步把所需的知识积累扎实。

(三)研究的可行性

(1)该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通过我的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2)该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指导老师和有关专家咨询的途径已经具备。

(3)该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物质、环境条件不高,比较容易解决。

硕士开题报告 篇5

1、选题意义和背景

美声歌唱艺术自1600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阐释。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各种声乐理论相继出现,至19世纪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亚父子和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理论,加西亚(子)在1874年出版的声乐理论着作《歌唱艺术论文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学说,在嗓音机理方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声乐教学和生理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释声乐技巧训练中声音现象。直至今日在国内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机理活动来教学实践。

1905年兰皮尔蒂的声乐论着《美声歌唱技巧》的问世,特别强调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觉对共鸣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强调神经的控制作用。“兰皮尔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200多年来美声学派优良传统之集大成者与传播者,其声乐理论与声乐教学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后杜普雷的关闭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相继问世,对后世声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为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界定,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嗓音研究的医学、生理学、声学专家和学者。无疑在一定的限度内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歌唱家、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其论着、论文等形式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艺术》中提出的“气流要旋转”“要进头腔”等技术和方法。美国声乐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鸣”,提出与欧洲靠前、明亮的声音相对的靠后唱法。美国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在其声乐理论论着《歌唱--机理与技巧》、《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及《声门冲击》等,利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17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否定以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教学方式,否认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

以及其他20世纪专家学者以各种科学手、发明、创造等实证主义思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20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最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是怎么运动的,共鸣是怎么来的,也从不否认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对,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紧的,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收紧的。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谈话,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提醒读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声音的唯一指导,它可能损害你的声音健康。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40位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艺术思维活动,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审美艺术,人和机械、动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审美的能力,机械、动物、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丰富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的审美经验下的技巧,继承传统,就是继承特殊意义艺术思维下的审美经验的传统。技巧是主体的技巧,各种声乐技巧在主体心理上形成明确的技巧形象并受心理感觉支配与自身的客体(各种歌唱器官肌肉)进行精细、微妙的调整与交流外化为听觉声音形式,而这声音形式要经受审美的检验,听觉检验正确再反转到主体本身形成技巧的内容,得到主体自身的验证,从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无效的技巧。继续接受检验。由于主体的环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赋等存在着差异,主体的技巧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正是以上主体与客体、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视角的方法论、主体生理理与心理等矛盾现象,引起学习者思维甚至心理感觉的矛盾而迷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14年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宋庆龄》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着和国外学者的译着。对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表演舞台的歌唱家关于声乐技巧的见解、意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参考了音乐美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机理学以及各种歌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甚至有时亲临现场聆听国外、国内专家的现场讲学及歌唱家的音乐会。

从中缕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为完成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在这里,笔者仅将部分关于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简单归纳和整理。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着:《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着,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着:《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着。《歌唱的艺术》,薛良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着,《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傅西华编,等等关于介绍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10年总第568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2012年第二期等等。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着、论文,《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着,《音乐美学文选》,于润洋主编。《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着等等。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从声乐技巧方面,更多的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其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声乐技巧的机理性和经验性。从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来看主要以兰皮尔蒂为代表的经验性的技巧与加西亚为代表的生理机理技巧的争论最为突出。从哲学方法论来说是科学的认识论还是艺术思维下的感性论为基础的矛盾焦点。由此,总结、梳理的目的事实上是为解决声乐技巧问题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争论归争论,对本论文来说并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的演唱学习的实践,经常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往往对技巧的词汇难于理解,对技巧的本质、实践性还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借此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通过查证大量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身对演唱技巧训练的实际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不是别具新材,独树一帜。考虑到矛盾的概念太过哲学概念化,如果只将研究的题目立为声乐技巧训练中的矛盾,重心显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性太浓,不小心会落入到概念的堆积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实践告诫,太过理性不太适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阅读于润洋先生《音乐美学文选》中邢维凯教授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与于润洋先生《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的《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不敢说站在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似乎对声乐技巧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些顿悟,也捋出了一些头绪,来撰写此文,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有了这份激情与执着应给予的更多的是鼓励。从这一视角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的感性理论为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声乐技巧的矛盾,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整理,翻阅刊物等手段的考察并没有与本论文相同的论文发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音乐美学感性论、形式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进行探究。

3、参考文献

[1][7]李超着,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16.57.

[2][3][4]【美】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14.330.3.

[5]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36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249.

[8][10][16]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54.159.30.

[9][18][21][22]管谨义编着,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299.241.230.

[11]尚稼骧着,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349.241.

[12][13]陈先达主编,杨耕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7.137.

[14][15][17]郭克俭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5.15.17.

[19]音乐译丛(2),[M]。人民音乐出版社,[M]。1979.91.

[20]李强,“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04.(2)

4、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序言,分为两层次:一、论题提出的理论背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声乐技巧与矛盾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声乐技巧本质,二、技巧矛盾本质,三、声乐技巧与技巧矛盾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论述的核心部分,即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呼吸技巧中的矛盾,二、面罩共鸣技巧中的矛盾,三、声音转换技巧中的矛盾。

第四部分: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从声乐美学高度进行理论升华,得出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对声乐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论点。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紧紧围绕声乐技巧的矛盾这一核心,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述,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着手,借助哲学、音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相关知识,运用哲学思辨与分析的方法与声乐技巧的实践相结合,对技巧蕴含的矛盾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以利于提高技巧,艺术的歌唱。对相关的材料采取阅读图书、刊物资料,网上搜寻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与研究,为本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本文的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从美声唱法发展至今,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一直在为声乐技巧的发展在不懈的探索着。在声乐的演唱的实践中不断地在摸索着、总结着适合于自己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因此,声乐技巧是众多个主体体验的技巧,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范畴属性。

正是在这特殊的声乐艺术领域里,技巧本身势必以其各种存在形式表现着、呈示着,被主体所感受着、总结着。其技巧中的矛盾也正是在众多主体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中的具有哲学辩证统一意义下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这种存在形式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导致的技巧的多样性从而所呈现的矛盾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由于受技巧审美性质的制约,使得矛盾本身又具有了感性的意义和本质。而这一意义和本质对于声乐技巧中矛盾研究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在论文的前两部分着重在方法论的论述中着重了笔墨。

7、预期的结果

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的探究,不单单是为了矛盾而矛盾,也不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尽管矛盾赋予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独立核心本质,但在声乐艺术领域研究技巧中的矛盾,其本质除了具有哲学唯物辩证法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其性质是审美经验下,主体技巧的外在声音表现形式。既有形式的一面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为内容的一面--技巧。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艺术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实践矛盾,提高技巧,体验技巧,艺术的歌唱。正是本论文撰写的意义所在。辍笔于此,对于论文中相关的观点、看法、体会可能还有许多与专家、学者不一致的地方。就当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充满着对声乐艺术追求的激情与渴望。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6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关供配电、照明、消防、防雷接地、通信、有线电视等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建筑开始走向高品质,多功能领域,应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

因此,建筑电气已�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过程能对所学专业课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掌握建筑电气工程课题的步骤、方法、绘图技能以及建筑电气的施工程序。

学会选择和确定电气设备的型号及规格,学会查找相关手册,开拓视野,提高工程语言表达能力。

建筑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创造、维持与改善室内的电、光、热、声环境的一门科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及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关于节能的技术也倍受社会关注。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消耗占社会总消耗的25%,其中建筑电器占14%,今后比例还有可能上升,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建筑电气设备本身没有或很少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建筑中缺少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对攒同电气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产生人为和非人为的巨大能源消耗。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加快,国内外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住宅需求量很大,原有建筑电气已经不能满足课题要求。

本课题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减小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此类建筑电气技术新趋势: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弱电的方式控制强电;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节能;管理方便;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三。课题内容: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该建筑系统电气课题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课题选择的结论等。

主要内容有:1.按环境要求、光源特性、建筑物风格,装饰效果,环境氛围材料质地及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选光源。

按配光需求、灯具特性、照度质量、装饰效果、灯具与建筑配合,与环境配合、与气氛配合、并要求要均匀无眩光来选择灯具。

根据民用建筑照度规定,应用适当的照度计算方法布置灯具计算被照场所E。

2.按外形、功能、防护要求,控制要求选开关、按安装数目规定、外形功能,防护要求,选插座。

按走线原则及安全便捷省钱省管、安装规范,建筑结构等走线。

按供电可靠、安全、优质、经济原则及负荷类别确定整个建筑内供电方案。

3.按供电可靠、安全、优质、经济原则及负荷类别确定整个建筑内供电方案。

按导线选择原则、各类导线优缺点及各种敷设方式确定课题供电网。

统计系统理论数据,为导线设备选则提供理论依据。

选择各部分导线、设备。

绘制系统图。

完善各层平面图。

按本地区及建筑具体情况确定防雷等级。

进行防雷选择课题计算。

完成防雷及接地平面图。

四。毕业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 认真学习和消化任务书,明确课题题目,任务和要求,搞清楚已经给了哪些数据,还要收集哪些资料。

2. 借阅相关书,征求老师意见,拟定大致进程,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供配电、照明、消防电气系统课题计算,在CAD中队整个系统进行模拟细化。

3. 分析研究资料,并整理资料。

在配电课题中先根据手册确定各个空间的照度值;课题中以放射式接线,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应用需用系数法计算负荷,按规定选择保护电器,电线电缆,达到安全用电和节能的目的。

4.在照明系统中,本着节能的原则,选择合适光源,通过照明计算,确定最佳光源数,为人们创造一舒适、明亮‘休闲的环境;插座安装课题避免拖线板的滥用,满足增加用电设备的需求,提高用电安全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