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开题报告十篇
题目:我国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物流业逐渐被行内业界的学者认为是“物流是企业挖掘利润的最后一块处女地”、“第三利润源泉”等能为企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虽有“起步晚、发展快、后劲足”,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心,主要停留在正向物流方面,而对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技术含量都比较低,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新兴的逆向物流,不仅不能够像正向物流那样蓬勃发展,成为企业增加利润的新途径,反而还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壮大,国家不仅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还倡导以绿色消费,发展绿色工业等趋势作为发展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逆向物流,发展逆向物流,成为企业和国家的新方向。所以,发展逆向物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世界的资源利用来说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现状来说,在物流行业不断壮大的同时,逆向物流逐渐成为发展的新方向。为了能使新兴的逆向物流可以更好的发展,行业的专家、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探讨。
从逆向物流的组织形式上,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柳健在供应链的逆向物流一文中,指出逆向物流组织形式的建立,应该从市场机制,网络结构,等级控制结构(企业模式)这三方面出发,提倡逆向物流不应采取市场交易机制,而是采用企业或网络模式,再通过他对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得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及网络关系可以创造某些无法复制的无形资产,从而提出逆向物流最佳的组织模式是,网络结构(集成供应链)结构。
从发展逆向物流的战略意义上,长沙理工大学的刘涛,胡列格,在回收逆向物流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发展回收逆向物流具有,有利于资源节约,有利于环境保护,组织实施回收逆向物流,变废为宝有利于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性意义。
从逆向物流中的策略方面,许金波,朱霞在回收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文章中得出的,举出我国的应对策略有政府引导、社会推动、企业联动、源头控制。
从影响逆向物流发展原因的探讨上,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国弘,赵涛,在逆向物流发展障碍的技术本质及其策略研究中得出,逆向物流发展出现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技术研究和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难以满足目前逆向物流发展的技术需求。这些不足使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而缺乏进入动力,进而导致“市场失效”,使逆向物流的发展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从退货逆向物流方面上,吴容,龙子泉,李琪在论零售企业的退货管理对策指出,造成退货逆向物流的原因有,货物运输方面的问题、订单输入出错、顾客退货、时间问题、供需问题等方面。退货逆向物流对策的确定,要以解决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基础。
有部分的学者还探讨了企业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如在网络优化方面,徐莉,刘彩霞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体系构建的3种选择:基于原有物流体系而增加逆向路径、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网络、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
对于国外现状来说,物流行业在发达国家的起步早,发展的时间也比较长,对于物流,与逆向物流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不仅是从理论上研究,而且还通过企业实践中得出技术发展策略。
从逆向物流的成因上,早在x年,由Stock所提出的,逆向物流就是基于减缓环境、能源危机而逐渐形成的。
从逆向物流的定义上,美国逆向物流专家Rogers博士等人认为,逆向物流主要包括:
①由于损坏、季节性、再储存、残次品、召回或者过度库存等原因而形成的回流商品;②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或容器;③修复、改制或翻新的产品;
④处理废弃的机器或设备;
⑤处理危险的物品;
⑥恢复产品的价值。
从逆向物流的技术上,Fleischman等人认为,逆向物流需要提高容量和设备的灵活性以及额外的安全库存,来应对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国外对于硬技术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大量废弃物的回收技术水平有限,软技术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及控制模型。
从技术发展策略上,x年2月欧盟通过,出台了生产商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器具的环保“双指令”(WEEE,ROHS指令案),该指令对电子器具产品的材料、零部件和设计工艺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目前,通用汽车、西尔斯、3M等众多知名公司已相继引入逆向物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柯达公司通过逆向物流系统已回收一次性照相机达3.1亿台:日本索尼联合三菱、日立、富士通等15家公司共同建立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家电再循环系统。
创新思路:
结合目前学者们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在归纳学者们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提出综合逆向物流模式,即:在回收逆向物流的基础上增加退货逆向物流。
论文提纲:
一、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逆向物流定义
(一)物流的概念
(二)逆向物流的内涵
1、回收逆向物流的涵义
2、退货逆向物流的定义
(三)阐述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关系
三、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一)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
1、回收逆向物流现状阐述
2、退货逆向物流现状叙述
(二)物流与逆向物流发展状况比较
四、我国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回收逆向物流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1、
2、
(二)退货逆向物流实施中问题的阐释
1、
2、
五、实施逆向物流的新对策
(一)回收逆向物流
1、从企业流程中提出对策
2、完善国家的政策与法规促进回收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退货逆向物流
1、从企业角度提出对策
2、行业角度
3、完善国家政策与法规
进度安排:
20xx.10.14-20xx.10.24 学生选题(可自拟)
20xx.10.25-20xx.11.4 系部安排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20xx.11.7-20xx.12.5 撰写开题报告
20xx.12.5-20xx.12.9 开题报告会
20xx.12.10-20xx.2.20 撰写论文初稿
20xx.2.20以前 提交初稿
20xx.2.20-20xx.5.7 修改论文
20xx.3.12-20xx.3.16 中期检查
20xx.5.7以前 提交论文终稿(电子版和纸质版)
20xx.5.19-20xx.5.20 答辩
参考文献:
[1]柳键。供应链的逆向物流[J]。商业经济与管理,:11-13
[2]刘涛,胡列格。回收逆向物流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07-08
[3]许金波,朱霞。回收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54-55
王国弘,赵涛。逆向物流发展障碍的技术本质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6-29
[5]吴容,龙子泉,李琪。论零售企业的退货管理对策[J]。物流技术,:12-14
[6]徐莉,刘彩霞。逆向物流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对策,,21(8):10-12
[7]王冬冬,达庆利。含逆向物流的维修供应链运作方案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11(5):36-39
[8]杨悦新,我国企业发展逆向物流问题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在学校又流行音乐风,尤其是欧美歌曲,也有许多欧美歌手让学生痴迷,学生们热爱欧美歌曲吗?他们最喜欢那些歌曲及歌手?他们是否认为听欧美歌曲对学习英语有帮助,有哪些帮助?
二、可行性论证
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英语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精神,提高英语水平,使学生更易于国际接轨,更易为国家做出贡献。
实验条件
我们考虑了此项所需的环境条件,决定选择我先一中,四中,五中为主要研究范围,以便于我们完成报告。此项研究不需要专业的设备与仪器,只需要一定的资料和纸币笔即可。
三、研究方案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了解中学生对听欧美的看法,研究方法是访谈法,另一部分是去向老师寻问对学生听欧美歌曲的看法,最后将结果公布。
四、研究方法
访谈法、文献法
五、研究假设
根据我们现在身边的同学来看,为使研究更明确,提出以下假设:
中学生听欧美歌曲是普遍现象。
中学生认为挺欧美歌曲对学习英语有帮助。
研究成果及形式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分析听欧美歌曲对学习英语的帮助。
对研究结果进行公布。
六、研究速度
1.查阅资料(XX年2月——3月)
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社会调查(XX年3月——4月)
设计访谈内容,选取合适的对象进行访谈。
3.访谈整理(XX年4月——5月)
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报告。
七、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理解,研究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访谈的设计,数据的处理,但我们会通过努力解决它们,这也是对我们能力的提高,我们将在研究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研究取得更加圆满的结果。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教学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再加上艺术院校在录取生源时比较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比较低,所以造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提升艺术教学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普遍关注艺术教学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这体现了艺术教学教育应从过去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业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艺术教学教育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学者认为崇尚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应该是艺术教学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
提升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院校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教学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搞清楚它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艺术学科建设不能是粗放式的,而应该讲究精品效应。单科艺术院校培养艺术家,综合大学则要致力于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者,在这样的双轨制下全面发展,深入研究,进行改革,注重交叉学科,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教学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确立艺术学科的地位。要清晰的认识到艺术教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向在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学教育,提升整个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岚博士认为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学教育应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因子的作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她认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鉴赏教育,着力点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技术性理性构成强有力的文化制衡上。
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艺术教学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无可厚非,因为任何技能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基础知识和文化密不可分,艺术教学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础文化知识之上的。但是,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只盯在论理上,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其实,从实证的角度更能说明艺术教学教育中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应如何。所以,作者对艺术教学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和重构,也愿更好的为艺术教学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建言献策。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艺术教学教育中文化素质缺失及其表现
(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支撑薄弱
(二)哲学知识不足,创新思维迟钝,思想僵化
(三)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不高,人文情怀不足,人格影响力欠缺
(四)心理学伦理学知识欠缺,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不强
二、艺术教学教育中增强文化素质的思考
(一)将审美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突出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作用
(三)强化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
三、结语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经验总结法等。
1、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3、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周 最后确定选题、交中英文题目
第二周------第三周 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译文
第四周 开题报告答辩
第五周------第六周 论文初稿完成
第七周------第八周 第一次修改
第九周------第十周 第二次修改
第十一周 第三次修改定稿
第十二周 一般毕业论文答辩
第十三周 优秀毕业论文答辩、二次答辩
第十四周 成绩评定、总结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装订成册、归档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究以我国中部宗教文化旅游为例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题目来源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中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中部六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众多,20__年底总人口3.53亿,占全国的27.3%。这些省份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具有综合区位优势,是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部六省为加快经济发展,都将旅游产业定为本省的支柱产业,使得旅游产业具有了重要的产业地位。中部地区历史上是我国佛教、道教的主要活动地,有着众多的宗教遗产,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发展宗教旅游是该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探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现代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而现代旅游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化性强。随着旅游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观赏层面上了,人们更注重旅游产品的品味。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宗教旅游正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宗教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开发及研究中部六省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目的在于指导中部六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完善中部六省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并形成中部六省旅游链,促进中部地区经济文化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加强中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提升我国整理综合实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资源有利于扩大中部六省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中部旅游的知名度;有利于丰富中部六省旅游产品种类;有利于构筑中部大旅游格局,提升中部六省的综合竞争力,也是发掘中部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中部六省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宗教文化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文化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宗教旅游的基本概念
(1)宗教
(2)宗教旅游
(3)宗教旅游资源
2、中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中部宗教旅游资源状况
(2)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3、中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存问题
(1)各宗教文化景点间缺乏整体规划
(2)宗教文化产品较为单一
(3)宗教旅游资源整体分布相对密集,但是局部分散
(4)宗教旅游资源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开发
(5)旅游设施不完善
(6)对外宣传不足,市场开拓乏力
(7)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
4、中部六省宗教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建议及对策(1)指导思想
(2)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3)深度开发中部六省宗教旅游资源的建议
5、总结
三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容:
1、理论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和参考的文献资料,经过对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种学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最大限度的提高论文的准确性、严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列出事实和依据,用真实案例来分析和证明论点。
3、与指导老师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论文的方向与质量。
四工作进度安排(时间、内容、步骤)
(一)准备阶段
1.20xx年12月20日至20xx年2月24日,收集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为进班进行调查研究作好理论准备。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xx年2月25日至20xx年2月29日,进班观察、调查,做好被试的情绪表现记录,边观察边实施策略。观察记录
3.20xx年2月29日至20xx年3月15日,继续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15日至20xx年4月1日,继续做好观察记录工作,整理个案,为论文的写作作好准备。
(二)写作阶段
1.20xx年4月1日至20xx年4月15日,整理资料和数据,撰写论文初稿。
2.20xx年4月16日至20xx年4月30日,提交论文初稿,并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初稿和二三稿。
3.20xx年5月1日至20xx年5月11日,论文定稿、打印、准备论文答辩
(三)答辩时间
20xx年5月12至20xx年5月18日,论文答辩,具体时间由系确定。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选题研究现状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一、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二、论文框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写作: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变过程和存在原因;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部分总结我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第四部分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传统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介绍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阐述其地位与作用,在前文基础上,归纳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研究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总结出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比较分析法。将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与律进行比较,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例与普通法系中的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清晰展示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的发展历程
从奴隶社会的法制入手,并从封建社会各朝代中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变情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立法技术、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的地位与作用
(一)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主要从例与制定法的关系入手,分析判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变化情况。
(二)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例在中国古代法律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
(一)以例破律
从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现象入手分析判例的法律效力。
(二)判例集汇编
从《折狱龟鉴》、《棠阴比事》、《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判例集汇编入手,分析统治者对判例效力的认识。
四、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混合法”的法律发展趋势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代中国引入判例法的历史基础和可能性。
(二)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结合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的弊端,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五、结语
论文主要参阅文献
[1] 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
[4] 何勤华:《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J].法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20xx.11.24
[5] 汪世荣:《中国古代的判例研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中国法学,20xx,(1):82-89
[6] 汪世荣:《陕甘宁边区刑事调解判例判词点评》[J].中国审判,2,(4):76-77
[7] 武树臣:《“混合法”--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J].政治与法律,1996,(5.):1
[8] 汤唯:《试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J].新疆社会科学,1994,(6):63-68
[9] 姚D:《清代刑案律例发展的内因浅析》[J].历史档案,2,(2):25-31
[10] 李玉年:《元代法律体系之构建--元代法律组成解析》[J].安徽史学,2,(3):39-43
[11] 王贵东:《我国古代判例法的特征及其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6):123-124
[12] 谢天:《论中国古代法中的例》[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4):98-100
[13] 赵玉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及其特征》[J].政法论丛,20xx,(5):86-88
[14] 吴雪元:《谈我国实施判例制度的条件》[J].法学,1991,(12):21
研究进程安排(包括提纲、一稿、二稿、定稿起讫时间)
1、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10.5-2.10.25
2、完成一稿 2.10.26-2.12.25
3、完成二稿 2.12.30-2.2.25
4、完成三稿 2.2.27-2.3.15
5、完成定稿 2.3.16-2.3.22
摘 要:本文简单阐述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给出具体的标准体系,选用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构建具体有效的书籍装帧评价模型。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综合评价
前言
书籍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专门用于存储符号、图形以及文字等物质的载体。其的装帧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设计方式,主要通过文字、图形等视觉形式加以传达设计者的意图。书籍整体的艺术水平,主要取决于其设计的层次。而书籍的畅销量,也与其的设计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近些年来,在评价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准上,具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存有层次的关系或者评价优劣的关系,进而造成书籍装帧设计的综合评价未能得到切实的评价答案。
1、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传统的设计风格和现代的设计风格有机结合;2)注重整体和局部细节的搭配表现;3)选取适合书籍封面的材料及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表现方式上,书籍的装帧设计还存有具体与抽象的区分。其中,具体的方式主要给人产生直观的感觉,而抽象的形式,则是利用抽象的语言加以体现纯理念及纯精神的世界。
2、构建书籍装设设计的评价体系
由于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准,具有多个层次及多种属性的特点,对此,其的评价也具有不同层次属性不同的决策问题,能否确切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种种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构建评价标准体系的适合与否。根据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性以及个性化等,构建具有安全性、保护性、环保性、宜人性、成本构成以及外观属性等6个进行综合的评价标准体系,以全面评价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平。
1)安全性,是指在设计书籍装帧时,要确保其具有防潮、防水、防蚀、防晒、防盗、防虫以及防伪等功效,与此同时,确保书籍的包装材料对内部包装的物质具有稳定性及安全性。2)保护性。书籍装帧的保护性,是指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应确保书籍在流通中,能承受装卸外力、运输外力以及应用外力等因素的影响。3)环保性。书籍装帧设计的环保性,即为设计书籍时,要使其具有便于销毁并可再生应用的作用。4)书籍装帧设计的宜人性,是指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应使书籍便于操作应用以及搬运的作用。5)书籍装帧设计的外观属性,包括书籍的装潢设计、标志设计及造型设计的水准。
3、模糊的评价方法
模糊的综合评定方法,是采用数学知识中的部分模糊概念,对现实中的评价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模糊的综合评定方法,实质是在模糊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的合成原理,将部分难以定量、边界模糊的因素进行定量化,并从不同的因素对被评价物质的隶属等级情况加以综合评判的方法。
3.1一级的评价模型
模糊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因素集、判断集及单因素的判断等三个因素。其中,U={u1,…,un},这个因素集的集合,是由被评判事物中的各个因素组成合成。其次,判断集V={V1,…,Vn},这个集合是由评语组合而成。第三,单因素的判断,是通过评价单因素的集合,而获得判断集V上的集合(ri1、ri2、rim,…)。通过构建权重集以及评价其的矩阵后,得出模型的综合评价,其的运算公式为B=A·R。
3.2二级的评判模型
二级的综合评判,是指将评价的因素分别分成两个层次,在选用单级评价的结果B,作为二级评价的矩阵置。将因素集的集合U={u1,…,un}中各因素的子集设置为A,设置A=(A1,…,An),则集合U的综合评价矩阵为:
根据上面的公式,得出模型的二级综合评价答案为B=Ar·Rr。
4、构建模糊的综合评价模型
4.1构建模型的因素集
因素集,是将评判事物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元素,进而组合而成的集合。依据相关的理论分析及市场调研的结果,选取书籍装帧设计水准的影响因素,包括审美性u1、宜人性u2以及经济性u3等[4]。而各种单因素的子因素则由下面一级的因素组成,比如审美性u1主要包括图形设计u21、文字设计u22、设计创意u23及色彩设计u24等。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一级评价的因素集为:U={U1,U2,U3};二级的评价因素集为:U1={u11,u12,u13,u14},U2={u2l,u22,u23,u24}等等。
4.2构建模型的评价集
所谓的评价集,是指对评判事物的种种评价结果进行组合的集合.其的评判结果可通过多种不同的等级表示,如优、良、中、差及劣等五个等级。
4.3构建模型的权重集
在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集的适合与否,将对综合评价的结果造成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专家估计法、德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等进行确定权数A。如利用专家评估法,获得
一级的权重系数A=(a1、a2、a3、a4)。二级的权重系数A1= {a11、a12、a13、a14),A2={a21、a22、a23、a24)…
4.4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度
第一,先将单因素的隶属函数算出,再将此单因素的相关数字引入函数,从而得出其的隶属度[5]。第二,组织相应人数的专家,进行评价某一单因素,再将所有人数统计并评价优、良、中、差、劣的等级(n1、n2、n3、n4、n5,)其中,综合评价后,得出其的隶属度( n1/n,n2/n,n3/n,n4/n,n5/n)。
5、结束语
关于书籍的装帧设计,其设计水平的影响因素繁多且复杂,不仅具有层次感与模糊性,而且多种多样。能否促使书籍畅销无阻,主要取决于是否真正评价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平。对此,唯有采用模糊的综合评级方法进行评价,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才能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书籍装帧设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蔡丽芬.现代书籍装帧的创新设计——交互[J].电影评介.20xx(06).
[2] 李永霞.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1).
[3] 王芳,陈华喜.书籍装帧设计水平的综合评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一.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的及意义: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的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谨慎性。然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向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显然,资产减值会计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
但是,资产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因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由于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存在多重性,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时会选择利于本企业的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比性等。另外,虽然新准则规定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仍不能完全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问题。
资产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其会计处理加以规范有助于推动整个会计工作的进行。规范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方法和完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利于在保证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增强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核算及财务分析,制定经营或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加强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规范,也有助于增强企业责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本文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在计提的过程选择利于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对会计信息一致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影响,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准则规定中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企业责任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探讨以规范会计政策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36年,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在《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初探》中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这是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20世纪80-90年代,所有涉及长期资产的国际会计准则已对资产减值作了规定。20xx年3月IASB发布了有关改进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对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内部指标和使用价值确定做几项主要变动的建议。此后,各国在其会计准则中对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又作了一系列更变。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起步比较晚。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存货、固定资产等生产物资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物价,企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并不计较盈余亏损。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资产是否减值的问题。所以在1992年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会计法、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频繁地发生减值现象,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对这种潜在的减值进行确认。1992年。不管是财政部首先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还是随后陆续开始实施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都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1998年1月财政部颁发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即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
20xx年l2月29 日在我国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在原来对四项资产计提减值的基础上,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八项资产。并把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报表体系,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xx年2月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一准则比较具体地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强了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这一准则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至此,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从自愿性到强制性,减值的范围从单一项目到八项减值制度的完善,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的同时在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应注意强化证券市场监督;正确看待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资产减值的不断规范也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可靠、谨慎。但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
二.本课题的任务、重点内容、实现途径
任务:
认真学习掌握我国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企业会计准则,然后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分析企业选择不同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目的和动机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靠性、可比性的影响。探讨以规范会计政策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体任务如下:
1、搜集毕业论文文献资料。根据论文资料撰写不少于20xx字论文综述,文献综述中须引用的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2篇。
2、撰写毕业论文大纲和详细提纲。论文提纲应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
研究意义
我国的流动人口是 2世纪 8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困境,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明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的歧视性费用。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特别简陋。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认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现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1.教育经费不足,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
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认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担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任追究中裁量空间过宽。
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详细分析了司法保护的诸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有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郑 风,李 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认为:1. 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2. 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3. 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较单薄,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较模糊。
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认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到除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认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认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可以作为原告,以 行政不作为 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遇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
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 合法权益 的解释 ,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国外研究动态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1944 年教育法案》,明令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双轨制,确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权。2世纪 6年代以来,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1967 年的《儿童和他们的小学》强调政府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和社会协调,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屏障,通过国家干预,突破因社会经济障碍而陷入贫困的儿童无法摆脱困境的恶性循环,对于那些处于 教育优先区 的贫困与处境不利儿童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民主化,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等问题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受教育权,20xx 年颁布的《儿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儿童权利,包括卫生权利和平等受教育权等。
美国的 教育券 计划。美国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比较悠久、牌子比较响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学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学校和条件不利学校更具创新精神。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均衡发展,在部分地区采取了诸如 自由择校 和 教育券 等制度,把国家的人均教育经费以 教育券 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由他们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学校,达到学校在竞争中的均衡。
美国的特许学校运行办法。学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门签订一个合同,学校要对学生承担责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学生经费给该学校。根据特许学校法,民间也可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可以从国家获得公共经费。特许学校被认为是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学费,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
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重大意义。其次,阐述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及其如今面临的困境,概括了我国近年来在法律在政策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做出的努力,并通过调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法律保障、政策、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别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难实现的原因,进而就完善其宪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对策和设想。
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的创新:当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制度从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相对较多,从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较少。而我国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就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1.设计(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主要研究内容。
3.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论证等)。
4.设计(论文)的预期结果(成果)。
5.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安排。
基本要求:
一、用a4幅面纸打印或碳素墨水书写。
二、设计(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论证等)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设计(论文)的预期结果(成果)
六、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安排
【注意】与任务书要求一致
以上是本科生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论文题目: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景区旅游便没有了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兴起,吸引了人们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但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也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已经着眼于中国情,对于政府、企业、集体在旅游景区治理中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做出认真的定位。我国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专业人才走出校门,参与到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研究智能光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的佼佼者彭德成著有《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并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问题研究的较为全面,并拥有其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现在主要几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背后的利益纠葛等关键问题。但他也在书中表明,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命题具有长期研究的意义,它不应该被轻易定性,对他的研究也十分任重而道远。国外的旅游业起步早,尤其是欧洲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好,无论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遗产环境的保护都做得非常好。国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也比较先进,创新之处也很多,但可持续和人始终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取这个题目对于旅游景区的科学治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旅游景区治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加之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处于了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尴尬状况。因此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给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进的保护带来不良影响,旅游业的混乱与其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主旨背离愈远。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能够发现现有治理模式的弊端,找出对应的策略,从而对旅游景区的治理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国内目前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总结在旅游景区治理这一问题上的先进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调查的结果辨清利弊。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已有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优缺点,理清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利害关系,寻找到更加科学的治理模式,以期改善我国在旅游景区治理上的混乱状况。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问题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论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阶段,选题和搜集整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学士论文,并对参考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第二阶段,阅读参考资料,撰写提纲和开题报告,并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初稿,参考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第四阶段,论文定稿,进行答辩。
1. 文献阅读
2. 综合分析
3. 对比总结
四、参考文献
[1] 彭德成. 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69-124.
[2] 王国新,唐代剑.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__:32-37.
[3] 王建春,任丽君.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__,23(1):87-89.
[4]王三忙,李树民.基于交易成本节约视角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科学,20__,(4):34-35.
[5]陈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择[D].厦门:厦门大学,20_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