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选5篇)
在线上学习了几次专家解读新课的课程后,我感到收获颇丰,其中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经过20__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与20__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1、把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进行整体布局,使得小学科学课与初中进一步分科学习的科学、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课程有了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通过同一课标,小学科学老师能明确科学核心素养的进阶,知道孩子们现在在哪里,将要去向哪里;初中理科老师也能了解学生的起点。
2、对科学课程的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这是科学育人价值的体现。需要科学老师进一步学习、理解、实施。
3、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学习增量,单列了一个板块阐述学业质量,强调“教-学-评”一体。这也提醒老师,要系统思考问题,不仅要关注一堂课的教和学,还要关注学生长期学习科学课程的收获。
基于以上的改变,我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争取做到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一、“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当今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主体作用,能够自我定向,自我选题,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和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激发其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科学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学科学”转变为“用科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但科学课程的教学却常常重解题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不太注重科学知识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而让科学脱节于生活,没有实用性。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科学的强烈欲望,变“学科学”为“用科学”。
三、“向老师学”转变“共同探讨”。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将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转变为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将一言堂多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调动他们自己去看书、查资料、甚至写论文,这样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习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和应用科学,使科学课堂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枢纽!
暑假在家通过网络参加20__年南昌市义教新课标深度解读与教学指导培训。深深感受到作为科学教师,要在新课标指引下更好地开启探索睿智之门,做好美丽神奇世界的创造者。下面是一些我近期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
学习新课标收获三个关键词。第一是核心素养,之前用的比较多的是科学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感觉格局都大了,更加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重视综合发展,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第二是知行合一,作为科学老师,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也要学以致用,进行有目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有所用。
第三是进阶式教学,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调整了部分内容的教学,例如日食,月食,月相等,在学生合适的年龄阶段,向他们讲解这些知识,把握学科学段要求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关注前后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发展。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我们不要求学生掌握多么高深的科学概念,科学应该是启蒙学科,是工具学科。让学生不丧失学习的兴趣,对探索生活永远保持热情,是我们科教人永恒的奋斗目标
新课程标准反复提及核心素养一词,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结合刘守印和喻伯军老师的分享。我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可以发现科学素养越来越注重内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只是途径,教师要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必要的科学能力。
而要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依靠老师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将老师所讲的内化为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
(二)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要求科学教师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应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不要扼杀学生天马行空的发言,也许学生说的不对,但只要是他思考的结果,就是值得称赞的。可以在孩子有误的回答上加以启发、引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而我们的教学环境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还可以在校园或是家里,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上课的新思路,例如科学老师们齐心协力开展的“小小科学家在行动”,让学生在家中利用常见的一些物品进行科学小实验,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科学的普适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更能够运用已经学习的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虽然说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角色,但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接受并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质疑书本。教师在遇到学生提出质疑,做出猜测的时候不要全盘否定,要学会接受和学习,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从课内课外查找资料,进行实验,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对于我们科学教师老师说,只有我们掌握了新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论,才能引领我们学生创新。
最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20__年版)》,让我受益匪浅。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很多改动,也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体会到科学探究能力为儿童的科学学习提高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任何一门学科,能不能学好,关键不在于教师教得多么好,教学条件多么高,其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激发起儿童的求知欲。兴趣高了,求知欲高了,儿童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科学探究能为儿童开辟一条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掌握知识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老师单纯的告诉他要深刻得多。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提高能力,这样的探究教学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中学生往往会经历失败的过程,而经历失败的时候,为了成功他们势必要寻找另外适合的途径。久而久之势必会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以及积极寻找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坚强意志。
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我认为,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掌上,师性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这样才能以更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素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必要过程,使他们不仅看到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还有要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理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因此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这样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的本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助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
通过认真学习,本人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认识,受益匪浅。本“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标准”是在“双减”下进行,主要变化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实施要求。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科学思维、探索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
本“课标”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目标着重体现一下方面: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索实践能力;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标”每个学段的目标中“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索实践”、“态度责任”非常清晰,操作性强。本“课标”课程内容设置13个科学核心概念,通过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螺旋上升,进阶设计。每个核心概念都明确了学习内容和内容要求及学业要求,让教师清楚掌握每个阶段教学,并设置了教学提示。
最新颁布的《20__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新的解读。我们首先对20__版科学课标和20__版科学课标做了一个对比分析
通过两版课标的对比,我们发现:20__版科学课标相较于20__版有以下六个改变:①更加关注进阶式学习目标;②更加注重对大概念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③更加重视对学科融合的活动设计;④更加关注解决问题能力;⑤更加注重高阶思维培养;⑥对学业质量的考核标准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
亮点1:更加关注进阶式学习目标
20__版科学课标最大亮点是聚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新版课标中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有明确的表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是科学课程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学生将平时科学学习和实践中认识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形成一种自己的观念。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不仅是学习科学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思维方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如概括、比较、分类、归纳等都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用来解决相似情境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为了和科学领域结合得比较紧一点,可以通过运用以下四种方式:①模型建构;②科学推理;③科学论证;其最核心的就是基于证据的思维,基于证据和逻辑,并且这个证据要能够经得起检验。④创新:创新是一个高阶思维,“创新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探究实践:是指在了解和探究自然、认识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探索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形成其他素养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关键能力。
责任态度:是科学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责任感、价值观。学生基于对科学观念的深入理解,在探究实践的支撑下,通过科学思维内化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科学态度包括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质疑创新、合作分享等,社会责任包括天地协调、健康生活、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
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亮点2:更加注重对大概念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在20__版课标中,将课程内容按照领域属性分为了四大类,而在20__版新课标中,将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
亮点3:更加重视对学科融合的活动设计
科学学科一直很重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连接,通过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观察发现问题,并由此展开探究活动,在新课标中更加重视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新课标在学习内容上体现了进阶设计的思想,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新增学业水平,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亮点4:更加关注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标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问题的解决,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让学生动手做、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问题既是一种关键学力,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常常无法仅用单一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它,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新知到未知的问题解决历程,由此便产生了新的理解、形式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与发展。
亮点5:更加注重高阶思维培养
高阶思维是指在高认知水平上产生的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将创造、实践、分析的思维能力进行结合运用。在此次新课标中,科学活动从简单到综合,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情景,通过在真实情景下,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在探究中求证,逐步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认识理解科学概念,将问题融入科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面对不同的课堂问题要有不同的设计,为了更好地达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教师可以“基于迁移,逆向设计”,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进而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进阶的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高阶思维。
亮点6:对学业质量的考核标准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具体表现进行整体刻画。此次新课改强化了学业质量指导,引导和帮助一线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0__年版科学课程标准立足我国义务教育科学教育的现状,提炼了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精简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注重综合性、实践性,突出育人导向,强化实施指导,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提供方向引领,对科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理解、课程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科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读课标,并在教学实施中切实践行课程理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