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精选30篇)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精选30篇)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

一、活动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二、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进法制宣传活动的顺利进行,乡成立了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峰担任组长,分管副乡长赵程丽任副组长,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治办,由冯辉负责日常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见附件)。

四、时间安排

20__年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从11月中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五、宣传重点

(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决定》,深入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深入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要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原则、活动准则,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各级组织和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

六、活动方式

1、利用本地媒体进行生动丰富的宣传。新闻媒体开设宪法专题学习宣传专版、专栏,制作专题节目,播放宪法宣传主题公益广告。

2、举行“宪法知识竞赛活动”。

3、利用本乡短信平台进行短信宣传。

4、在乡信用联社门口设置法律咨询台,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

5、悬挂横幅,在乡主要路口悬挂横幅、在学校开设法制宣传讲座、发放宣传单。

七、工作要求

1、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准确宣传解读四中全会精神,准确宣传解读宪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宣传活动要庄重大气,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务求实效。

3、可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等作为宣传标语

4、拓宽宣传渠道、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吸引公众参与互动。

5、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_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__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3

本学期教育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在感慨岁月匆匆之时,回想这将近四个月的教学生涯,曾遭遇瓶颈,也曾困惑无解。庆幸的是,“博学课堂”模式的开展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方向,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迷茫。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课前的有效预习

“博学课堂”模式之一的预习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有效的预习,作为教师,应当交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在语文这一学科中,预习任务主要为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解决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或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来了解课文作者简介;在阅读课文之时圈点勾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自查字典解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概括文章大意。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成果记在预习本上,教师在上课之前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可通过小组长检查预习本、教师提问、听写生字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测。

二、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在已经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读课文,找准切入点,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来安排自学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让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而对于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可适当引导,给予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要耐心放手,尽量过少的干预,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充分的发挥。

三、高效的合作学习

在自学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时可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参与合作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合作讨论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讨论任务,讨论目的,而不是无目的的探究。且探究的问题应当根据学情来设置,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应设置过难的问题,否则会让学生变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在学生激烈讨论之时,教师不能仅仅旁观,而是要参与的学生的讨论中,对于学生跑偏的思路及时予以调整,保证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四、课后的巩固提升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更应扛起“减负增效”的重任。当堂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当堂掌握,尤其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读、背、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课堂上应该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或是当堂背诵过关,或是消化课文知识,切实做到“减负增效”。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新的成长,虽然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我相信,经过不断反思和积极学习,将“博学课堂”的模式牢固掌握,并将其烂熟于心,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份意见,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文件,既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顶层设计,也有针对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热点问题的及时纠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亿万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

今年全国统一高考有1031万人报名,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口的80%以上都是不识字的文盲。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跃,离不开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义务教育发展一路走来,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是在义务教育在迈进新阶段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一是缺乏一线教学经验的所谓专家对教育教学指手画脚;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畏首畏脚,出于自保不敢对学生有稍加严厉的言行;三是媒体和群众对教育尤其是教师,更是口诛笔伐,广大教师处于风口浪尖,人人自危。四是农村优质师资力量更是大量流向城市,农村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越来越严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向质量全面提升阶段迈进,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民的要求。义务教育长达9年的时间,是所有教育阶段中时间最长的阶段,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急切需要改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见》中的一些新要求,比如,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如何操作,教师优待办法如何制定,课堂教学难度进度如何监督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不会一蹴而就。义务教育改革需要蹄疾更需步稳。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协同参与,这场义务教育的质量攻坚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5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11月2日,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李俊杰常务副校长带领发规处科级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学习,并部署安排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的任务。

李俊杰常务副校长指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坚任务,学校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责任,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面统筹思考,破立并举,深入研究“破什么”“立什么”的具体举措任务。

11月6日,发规处组织全处人员精读《总体方案》全文,就教育评价改革的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展开研讨。精读全文后,发规处全体人员结合学校发展和自身岗位要求畅谈了学习心得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总体方案》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紧扣“破五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任务。在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照《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及方案等,系统谋划改革任务举措。

大家一致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作出新贡献。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6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明显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由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增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增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增进学生有特点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毕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构成,增进学生的可延续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其中有艰辛也有欣慰,有苦涩也有甘甜,有挫折也有进步,使我们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熟悉,也使我们有了全新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角色,从前台向后台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同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舞台,而是师生交换、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增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正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寻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野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天生为课堂的主人。师进则生退,师退则生进。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学习腾出的空间有多大,学生发展的余地就有多大。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剪辑了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录相,让学生在课堂里朗诵,制作一个简易版的现场MTV。学生情绪高涨,自排自编,分工合作。而教师则在旁充当助手。

二、师生交往,从学说向对话发展现代心理学以为

儿童在自由安闲的时候,在轻松、愉快、环境中,思惟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缓慢、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布满豪情与活力,有待于点燃的火把。因此,课堂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同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其重要。通过交往,重建、民主、同等的师生对话,开放学生的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改变以往教得辛劳,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现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同一,这类同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例如,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先让学生随着小导游边看录相边听解说,到金华的双龙洞去走一趟。接着让学生按用文章中的一句话说说金华的双龙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题目集中在双龙洞有哪些特点这一关键题目,捉住了这个题目,也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这节课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新奇独特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质疑、解答的爱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优秀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迅速成为一名适应当代潮流的合格教师呢?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认为必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必需做到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只有具备完备的人格,勇于面关于压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经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关于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经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备人格。

2、教师必需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教师要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处学到"源头活水的知识。

3、教师必需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鉴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断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关于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爱和关怀,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活动。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的难处与痛苦。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其次教师要以心换心,与他们勾通情感,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围绕今年学校"教育强乡这一中心,我们要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看看我们的优势所在,看看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忧患意识。我们更要敢于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学习,要增强进取意识,大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新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乡的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8

在姚元章校长的正确领导下,从20xx年春季学期就开始大力倡导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革的热潮。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些进行的教学方法。本人是这学期才从村级小学借调到羊桥中心小学的,对课堂教学改革很生疏,只是从文字上理解。通过学校领导在会议上要求的10-25-5的教学模式,和听了姚旖洁、罗木兰等老师的课,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如我校每班都坐成以6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归纳,汇报等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活动,得出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更容易理解、掌握、牢记,更能够运用所探究出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9月19日,我在天星小学听了姚旖洁老师的公开课,她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中的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等环节,都是采用了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倒数”,“求倒数的方法”,这样学生都能够熟练地应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快乐,学得牢。

我们还听了水尾小学一位老师的同样的一节课,这位老师侧重教师讲,他把《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所有的知识全都教给了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总结。课后老师讲累了,学生还是学得不牢、不能熟练地用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在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

如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我会说:“我们给她(他)掌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认可,如回答不正确时,我会对她从其他方面或侧面进行鼓励,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三、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生行为能够收放自如,每班以6人为一组方式排座位,这样老师在上课时,学生面对面的坐着,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时方便了。

但不利于这种方式学生扭头看黑板很不方便,看不到三四分钟脖子就疼了,长期这样扭着脖子看黑板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也很难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引导教学,学生在下面说话、玩小动作。整个课堂纪律较差,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甚至教师无法上课,教师又只好重新组织课堂纪律,浪费一节课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看这些情况应用一句简短的话,或者一个简短的动作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这时就会说“一二一”表示要坐整齐,说“一二三”表示看黑板。

以上是我在羊桥中心小学这一个学期对实施课堂改革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堂改革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姚元章校长等人的正确领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9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生本课堂,落实全面发展,博学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新课程目标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因此博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及讲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易事。如果你的小组合作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各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我们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小组合作中,分配小组整合也是小组成败的重要点,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差异原则。小组成员之间应该要互相存在差异,差异就是资源,我们应该合理运用这一点。

2、人数均衡原则。我们规定小组6人为标准,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3、麻烦程度最低、方便程度最高原则。小组为了方便交流,成员座位应聚拢,并且薄弱的同学应坐在相对成绩较好的组长的前面,方便管理,问问题时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也最少,方便合作长期稳固。

4、随机应变原则。小组一旦建立,不要随意更改,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调整磨合是一个长期计划。

成功的教育素来讲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博学课堂也不例外。博学课堂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必须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坚决杜绝一言堂,满堂灌。仔细想来,这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自主归纳、反思总结,形成结论,再升华提炼规律和方法才是学习之本,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有小组,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制度,有制度,就要落实。学习积分是我们的操作手段,制度再好,落实不好也是空谈。在制度设立的前期阶段,每天都要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如何加减分,直至学会操作。学会了就不管了吗?当然不是,教师要定期检查是否一如既往的落实到位,并且在这过程当中一定要细致,让学生明白这并不是摆设、花架子,而是确确实实与荣誉息息相关。

以上为我个人拙见,在教育教学领域,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0

xx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xx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1

教育改革不需要“坐而论道”,需要的是“起而行”,需要的是创造性的“行”。

创造性的“行”首先要“敏于行”。先进的东西是有有效期的,学了要马上用,不然再好东西也会“过期的”。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育界同行学习的机会不少,国内外到处跑,可实际工作改进不多,究其原因就是“行”比较迟钝的缘故。因此,学到的先进东西和思考到的好点子要马上付诸于行动,不要依赖“等、靠、要”。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诸多有利条件,但我们决不能坐等好的条件从天而降,不要等万事俱备才迈开脚步,创新的路是“等不来的”。“上路了,梦想才真正开始。”,先行一步,先做能做的改变,在路上不断完善才是我们应走的正确之路。

创造性的“行”还要“勇于行”和“智于行”。创造性的“行”就意味着要走一条新路,一条难路,这需要勇气与智慧。许多教育者都纠结在这样一个问题上不得解脱——教育的大环境并不是那么有利于教育改革时我们该怎么办?是抱怨不休?止步观望?还是逆水行舟,知难而上?我的答案是后者。任何的改革都不会有坦途,不怕承担风险,不怕失败,迎难而进,以改革家的气度领导学校工作,开拓发展,是校长成功的动力。悲观的人老是抱怨不利因素,积极的人勇于创造有利因素,摆脱不利因素,创造有利因素,学校办学品质就一定能得到提升。

解决了“勇于行”还要解决好“智于行”。行动智慧决定了行动质量,校长的办学智慧应体现在其“领”与“导”上。“领”首先要领对路,要科学地把学校引领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之路上,这是一条实事求是的路,这是一条先进的路;这是一条坚守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绿道。“领”还要领得好,要领得有艺术,要做思想的引领者,要有感召力地、吸引力地把学校师生引领到一个人人都想为之奋斗的共同发展愿景中去。“领”还得领在前,率先垂范要体现在行动的领前上,要求师生们去做的自己先要做到。“导”首先要疏导学校困节,师生们们难以解决的困难就是需要校长站出来去帮助解决的事,它包括学校管理、后勤、社会资源以及教师思想、业务、家庭等不利学校和师生发展的一切问题。“导”重在疏导与疏通,“导”不是简单的高压和控制而是服务、支持、沟通与指导。“导”要“导心”,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是“导心”良方。

行路难,不等于无路可行。面对教育改革大潮的袭来,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路人需要带来大家“敏于行”、“勇于行”和“智于行”,相信一定能行出一条教育绿道,一条生机盎然的教育发展之路。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2

一直以来,社会、学校、家庭一直都希望学生能有一个“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环境。那么怎么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质量呢?听了黄德杰主任的《轻负担高质量》专题讲座,我豁然开朗。

在讲座前,黄主任让全体在座的我们用左手来写字切实亲身体验负担给学生们带来的巨大压力。整个讲座过程中,黄主任结合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两大版块内容,用富有哲理的思想理念,发人深省的教学故事以及鲜活生动的个人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释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真谛。

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有形负担和无形负担。有形负担,指的是沉重的书包,假日各类的辅导班、强化班,大量的作业等。无形负担指的是老师、家长等给予学生的精神压力。这压力虽然是无形的,但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性格形成,意志品质培养等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要减轻这些负担,要靠大环境,也要靠我们教师的宣传,有些道理家长并不懂,我们可以解释,建议家长看看报纸、书籍中有关现代教育的内容,逐渐地去理解,让孩子做父母的工作作为教师,应在平时多留心,用眼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用心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以便及时加以引导,纠正他们某些错误的认识或行为。只要教师多注意,多留一份心,就能及早发现问题,为学生正确导航。此外,作为教师,对学生要细心意外,还要对自己注意细节,平时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从细微处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大量的作业长时间地把学生禁锢在书桌前,日久天长,他们倦了、厌了、烦了,作为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当,可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才会轻装上阵,才会有时间有机会有潜力发展自己。

做到了学生的轻负担,我们在教学方面也要高质量。

我们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的不敢想象,比如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好多连三年级学过的单词都不会拼读,有的甚至连最简单的26个字母都不会默写!还有这些学生在上英语课习惯很不好,做小动作,回头说话,还跟老师顶嘴,作业不按时完成等;而且甚至有的孩子不以为完不成作业是不对的,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第一,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追求有效教学,力求实现“教”必须有效。让学生在参与课堂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在收获中内化,在内化中发展。让“高质量”伴随孩子!教师认认真真去上课,把那种尽摆师道尊严、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清除出去;把不明目标、不识真谛课堂清除出去;把趾高气扬地训斥、指责甚至侮骂学生的课堂清除出去;把素质不高、学识不深的课堂清除出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扎扎实实上课,使课堂真正成为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善待学生的“爱心堂”。

第二,建立典雅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家”的氛围中体验温暖,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彰显自身价值,力求实现“学”必须快乐。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格拉斯说:人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想方设法通过自学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就会懂得自己想要懂得的一切。在教学上要有所突破,就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启动了学生的内驱力,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着学生的能力。比如英语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爱好与兴趣创设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学,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教育的一条高速公路,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减负不是不要负担,不是一味地为减而减,而是要减去那些不合理的负担,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对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学习之中。减负是要把学生从过分强调分数的命运中解放出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分数”转向“为了学生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3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义务教育越办越好、义务教育质量越办越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贯穿教学、招生、考试等多环节,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亿万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顺应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千家万户的幸福期盼。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纵观历史,放眼全球,世界上的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大国,崛起之路无不伴随着教育昌盛。少年强,则中国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要使教育改革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娃娃抓起的义务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其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发展,事关民族的复兴。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为教诲培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被赋予时代的含义,具有时代的任务。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生为本,顺“其”自然。

以德育为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德为才之帅。师以师德为第一标准。古人有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因此一位好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生以立德成才为根本。人无德不立。加强思政学习,注重品格、品行与品位的塑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以智育为基础。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特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将讲、学、练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活动,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将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告别唯分数、唯升学、唯排名论。

以体育为前提。体育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健康的体魄,强壮的体质,是学生全面发发展的生理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高了体育中考在升学中的分值比重,强调体育的重要性。

以美育为中介。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想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影响学生的意志和性格。

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关键。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能力。“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劳动的种子,用心培育,减少“啃老族”和“社会寄生虫”的现象。

教育,国之大计;学生,国之栋梁。以生为本,顺应学生及教育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省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市纪委六届六次会议部署,结合“双评双创”和“依法行政深化年”活动,在全体干部中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纳税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动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市局成立第十二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金嘎敦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各分局、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局监察室,负责本次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抓好宣传教育月活动各项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搞好宣传动员。结合学习贯彻中纪委、省纪委、市纪委有关会议精神,召开各分局、直属单位“一把手”会议,专题部署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各项工作,邀请市纪委领导出席并讲话,通过报纸、简报、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各单位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力求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二)上好廉政党课。各单位负责人要联系工作实际,结合学习《廉政准则》的体会,为所在单位党员干部上一堂廉政党课,并组织干部职工以“如何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为主题进行大讨论,每人认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心得体会。

(三)抓好警示教育。5月中旬,组织全系统中层干部到监狱参观,通过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拒腐防变思想信念。同时,更新市局网页“廉政影院”内容,组织观看一部警示片《贪欲使他走向了深渊》,进一步增强廉政教育的威慑力。

(四)开展传统教育。5月下旬,市局组织全系统部分党员干部到红色根据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发扬优良传统、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

(五)评好勤廉典型。结合“双创”活动,在全系统开展“我身边的勤廉典型”评选活动。各单位要通过民主推荐、班子研究,评选出1名模范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秉公用权、清政廉洁的先进典型,在6月5日前报市局监察室,并附3000字左右先进事迹材料

(六)做好自查自纠。5月下旬,市局党组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对照《廉政准则》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认真进行整改。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负责人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精心组织,抓好各项活动的落实。领导干部要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整改提高,带动广大职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良好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围绕中心,注重实效。要以开展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突出抓好《廉政准则》及其实施细则学习、勤政廉政典型评比、廉政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等活动,以活动促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廉政意识,推动全局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三)认真组织,密切配合。各单位要在市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抓好宣教月各项活动的组织落实,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宣教月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大宣教月活动开展情况的信息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将宣教月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报。

宣教月活动结束后,各单位要认真对宣教月活动取得的成果、主要经验、特点进行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5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课标中新增了“三会”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部分,集中体现的核心素养内涵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几何直观,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课标新增在第一学段要求图形的测量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这种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单位的统一是使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发现不同的方法,不同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经常有老师问为什么要讲统一单位,原来的教学中学生就是直接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价值,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厘米的认识》一课,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首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去测量相同的长度,有的学生用手量,有的用自己的铅笔量,还有可能用自己桌上的橡皮去量,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所得的结论,当然是不同的了。比如说,有的同学测量的是三扎长,有的同学可能测量的是五根铅笔这么长,还有的同学测量的是15块橡皮那么长。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当同学们你说你的结果,我说我的结果,彼此间就无法交流。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度量单位需要统一,否则它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即要使测量结果让大家都接受,就必须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单位。学生产生了这种需求,然后再来学习长度单位。

建立标准度量单位,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出发,对建立标准单位的意义有客观地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把让学生体会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个环节设计好,让学生经历完整“度量单位”的从形成到产生的过程。由此看来,关于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不仅要在长度的测量中给予关注,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中,仍要让学生去感受。

二、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要求“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不能靠机械地记忆换算公式和反复操练,而是要能够体会单位之间的实际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对单位的理解。单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例如,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1厘米的长度可以用什么熟悉的物体来估计。对单位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测量结果、对量的大小或关系的感悟。关于对度量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实际例子体会度量单位的大小,比如,一个成人的身高为175,应当选择cm而不是mm作为单位,这是对认识长度单位地深化理解。再如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约1000,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要用实物感知度量单位的大小,如1米约相当于几根铅笔长,强化学生对度量单位地感知。在明确实际测量的对象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方法关系到测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进行、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比如,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是不错的选择,但用它测量一栋大楼的长度就比较困难了。

总之,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地选择度量单位、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测量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积累选择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具体方法的经验。

三、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估测长度是新课标突出强调的内容。估测既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大小。估测与精确测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精确测量的结果有时需要用估计的办法来感受,对事物进行估计时则需要对度量单位很好的认识与把握。估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课标中要求“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

例如1支铅笔大约长厘米;1米约相当于支铅笔长;无障碍坡道的宽度应不小于90;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高15。学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一个生活中熟悉的物体长度作参照,比如平时经常使用的铅笔,通过测量,对铅笔长度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然后再用已知的数据对其他物体作出估测,以便作出更精准的判断。

学生估测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估测“单位”位标准,以该标准作为“新标准”,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物体估计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的探究过程,体会估测的意义和方法。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6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

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

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7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非凡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目前,整个社会对考学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学,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买学区房,北京的一个妈妈甚至花十万元买了个门洞,为的是孩子有个好学校上。再有就是家长为了孩子能择校,周六、周日给孩子报很多班,为的是拿这证书和那证书,使他们成为进中学的敲门砖。

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择校热”等新问题,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我相信在新法的保护下,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同等的教育的。

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二: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1027字)

我们都知道,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和命运,教育也能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为学校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之后,对提高师德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我们的义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风。教育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唤起学生精神世界能动、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我是一名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于是在学习之余,更应从自己过去的工作中找出不足,必须全身心地去爱自己的学生。喜欢学生,爱护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师魂即师爱。要在实际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师爱其实并不简单。有时,细小的一个工作,看似简单的一种举动,也许会折射出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班级中的王新博同学,知识欠缺的太多,为了使他尽快的追上队伍,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同时发动班级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他的成绩提高的很快。既方便了学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增强了困难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想,这小小的改变中,就蕴涵着老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大家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之后的一种新的有效尝试。教师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改变了自己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教学行为,目的则是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求知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原有的基础与能力,因材施教地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因地制宜,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称得上不辱使命。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8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__《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学习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

2、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虽然这几年,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还认识到,作为基层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这次学习后使我明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19

深刻领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的具体要求和深刻内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

提高办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把控需要从教育评价改革开始,需要对教师队伍、学员学习质量、开设专业等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的系统性改革,也是对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评价机制的改革。改革是为了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遵循办学规律。在教学教务方面,遵循办学规律,改变那些违背规律的思路和做法,使学院工作更符合办学规律,符合成人继续教育学习规律。

坚持学员需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把聘请教师质量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出发点,充分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科学的制定教学评价方法。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总体要求,在助力学校高质量大学发展的同时,不断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作出我们的贡献。

结合我院情况,我觉得特别要坚持三性并重,不断凸显大学继续教育的延展性、社会性、应用性的特点,从重数量规模向注重学生质量转变、向质量转型。

首先,坚持延展性,从终身学习的视角,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体的、整合的,两者共同构成终身教育知识体系;从学员角度,只有坚持教学内容的延续、衔接性,才能保障学员个体构建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是坚持社会性,紧扣社会需求,转变办学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联系,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模式。

三是坚持应用性,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0

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1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

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

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2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学习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

2、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虽然这几年,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还认识到,作为基层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这次学习后使我明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3

20xx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共分为: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及附则等8章,63条,将于20xx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在认真研读新《义务教育法》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义务性”。

法律的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规定,“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新修订《义务教育法》针对长期以来在法定义务教育阶段内,老百姓意见比较集中的“上不起学”、“学校安全保障”、“均衡发展”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化与强效化上的决心和意志。

二、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新法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对义务教育采取新的经费保障机制。首先,在义务教育的投入上,新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新法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第二,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从法律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适龄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平等入学的机会,学生将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实中,尤其是象我们这里的贫困山区,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不在少数,单靠个人或学校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的,但新法从法律上予以保障,相信今后不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第三,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47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新法的公益性,有利于加快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

三、新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五章专门对教育教学作出规定,要求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可以说,过去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普及上做了很多规定和相关工作,而在今后,我们则要实施并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拥有创新精神的种子,勇于实践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真正转变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徜徉”于学校内外、课堂内外、课文内外、学科之间,改变过去的“重分低能”和“书本奴隶”的状况,教师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弹性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4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自主创新,要变人口大国优势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我们就必须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20多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

最近利用空余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特殊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新《教育法》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通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又该如何履行的义务?我想在工作中,首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做有违师德规范的行为。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5

作为校长与园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析与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这是校长职责工作。为此,校长自己就要成为教育行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校长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呢?学习途径与方法是多方面的,向教师学习是一条有效途径,这是我在实践中的出的一个深切感悟。

记得二年前,我园确定了“创设可供选择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市级课题,根据当时我园课程现状,成立了三个专题组:体育活动组、教育活动组、区域活动组。区域活动对我园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以前从未开展过该类活动,作为该专题组的负责人,我对区域活动也只有一些书面性的了解。在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姐妹园经验的基础上,我要求教师翻阅相关资料,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开路,一点一点积累,在那段时期,我频繁地走进教室、走进教师,每次从教室中走出,每次与教师交流,我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感悟,在学习吸纳教师的不同方式与方法中,在比较不同教师的成功与不足中,我收获了各方面的成果,增长了不少见识,补充了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使原本书本中的原理一一丰满了起来,充实了起来。

在学习教师的实践的同时,我注重归纳有价值的教育行为,提炼具有规律性的经验,逐渐地教师无意识的行为得到强化,无规律的行为得到了整理。

按照组织区域活动的几个要素,我们分别对材料投放与调整、观察指导与讲评进行了一一探索。

逐渐地我能对区域活动的功能与组织策略有了甲、乙、丙、丁归纳,形成了书面经验,在多次区域活动公开示范与经验交流中同行与专家对我园的这类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园从零开始,开辟了幼儿自主学习的一个新领域,我也从不知到已知,从知之甚浅到知之甚深。事实告诉我:校长指导教育教学,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在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校长是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伙伴,尤其是对缺乏课堂教学实践的校长来说,教师的大量的实践感受是校长教育思路取之不尽的源泉。

从自身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我的教育能力是受教师的启发而提高的,我的成熟伴随着教师的支持与配合,离开了教师,我将一无所获。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7

一、活动主题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教体局关于法治建设工作部署,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大师生中树立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全校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时间安排

20__ 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从 11 月中旬开始,到 12 月 15 日结束。

四、主要工作安排

1.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中国普法官方微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主题贴文征集活动。2.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全市学法用法考试。

3.在学校内醒目位置悬挂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及其他法制宣传标语。出法制宣传板报。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板报、主题班会、学校师生集会等形式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教育法、教师法等涉教法规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学校良好的普法宣传及法制教育工作氛围。

4.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工作,做好校园板报、印刷资料、学生作业、学校上传网络信息、校园广播、师生交流等方面的用语用字规范工作。

总之,我校把今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对活动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切实增强宣传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各项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8

案的出现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下的新事物。我在使用学案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中表现为:

1、担心课堂超时,害怕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学案已设计的教学内容。其结果是:要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教学任务草草收场,导致教学过程简单缺乏生动性。

2、担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会解答,不敢让过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不敢、甚至也不会去突破现有的学案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精彩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展示风采,以至于整堂课完成后让人感觉到,不管是不是同一学科,是不是同一位教师都在按同一个模式施教。

3、按学案环节讲课,多数是对学案内容拓展的少。

4、学生大部分在忙于完成手中的学案练习,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一是在巧设问题时显出个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得当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问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功底,把学案重点、难点问题教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问题或准确到位、或生动有趣、或贴近生活。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向老师质疑,

逐渐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二是在练习设计上显出个性。练习的设计要立足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要起到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的作用;如书面作业、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学案是教师和学生的共用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师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学生周围的、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把它们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三是在指导学习中显出个性。课堂40分钟的时间教师是配角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臵,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讲授时间,学生能看懂的问题不讲,学生讨论后能明白的问题不讲,教师一点就透的问题不讲,学生能讲明白的问题不讲。这样的课堂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29

一、主要内涵

1、自主学习。通过校本课程“高效学习技能”和其它有效途径及措施,使全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充满学习激情,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自我教育。通过学生参与设计并自主组织系列“主题班会”,自主参与组织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特别是自主组织“班级自我管理竞赛”活动,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全面发展。

3、自觉发展。在学生自我教育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展人生理想规划与追求、生涯设计与实践的系列活动(如成年仪式),引导学生走上人生自觉发展的道路。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高级阶段。

4、教学创新。通过实施“大课堂导学用合一”学案导学的教学策略,大力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改进功能,大幅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成功之路。同时,逐步打造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高效课堂,总结形成具有修文中学特色的“导学用合一”各学科教学范式。

二、核心理念

1、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

2、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语)。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是为了不教。

3、人的生理、心理个性差异,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发现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差异,探索适应每个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从要求学适应教转变为教适应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师应向学生充分展现所教学科的独特魅力,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亲其师,信其道。

5、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杜威)

6、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总是年复一年地大力精简教材,最后达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这才是真正的教师(第斯多惠)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集中展现。素质教育的重心应该并且只有落脚在课堂上才是持久的素质教育,才不是课外活动式的点缀。以“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教学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三自一新”改革就是真正的在课堂上落实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能力。活动以来,大部分学生都切实感受到了小组合作正扎实推进,自我管理已蔚然成风,自主学习成效明显,班级呈现均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以检查反馈,点拨提升,记忆训练,当堂检测为框架的课堂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包办代替,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局面;改变了过去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次甚至多次讲解而造成的课堂时间的浪费的情况;改变了过去学生解题不规范,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改变了过去教师需要一边上课一边维持纪律的尴尬境地;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时学生低头不语和无人应答的问题;改变了过去把小组讨论只当做公开课时的点缀和花样的应付心里;总之,这一系列的改变,其实质就是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老师们的工作状态,既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老师。

任何改革都会带来阵痛和困惑。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有下列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1)学案多,作业量大。部分学生忙于应付老师对学案的检查,缺少独立思考,钻研探究。少数学生只停留在学案上的空填上了,检查时不会挨批,展示时能抄写到黑板上,仅此而已。根据学科和课时安排严格控制学案数量和学案上的题目数量,要确保学生学习数学和英语的时间,要确保学生查缺补漏的时间,尽量减少纯复制式的学案。

(2)检查反馈训练展示,有机械化和简单化倾向。个别课堂上把检查反馈和训练展示的环节变成了比着学案念、比着学案抄,成了另外一种时间的浪费。一是要做好课件,新授课时重点检查原理和概念的来龙去脉,也就是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复习课时通过简单题目的形式进行梳理和检查;二是要课堂不能等同于学案,学案只是一种载体,课堂是学案的整合和提升。学案相对课堂来说,只是个半成品,要把学案上冷冰冰的题目变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喜悦。课堂要有学案上没有的新意。

(3)新授知识的巩固训练不够到位。某些时候,某些学科如英语,前一天晚自习是预习,第二天课堂是学习,当天晚自习又要预习新学案,由于高中英语的知识难度相比初中大的多,没有巩固训练是不行的,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重点难点知识,要放慢进度,要让大部分学生跟得上,特别是新授课。

(4)点拨提升过于抽象,不够形象直观。某些时候,老师点拨的很精彩,但是学生听起来很迷茫。点拨过高了,学生听不明白,点拨过低了,学生没有兴趣。方法还是要从题目中来,到题目中去。

(5)完全忽略情景导入。其他学科个别知识的引入,在新授课上,应该还是要有一个情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把知识完整的呈现出来,不要简单的机械的变成高三式的复习课。编写学案时,要设计好学习活动,小步子,低台阶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对于新授课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导,而不仅仅是练。

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有各种困惑,但是,要知道这是改革的必然经历,三自一新的路是对的,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大家应该对改革有着充足的信心,而不是观望。要迎难而上,想尽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倒退修文中学永远没有出路。从来没有一种现成的经验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幻想一把钥匙能开所有的锁是不科学的。学科与学科不同,课型与课型不同,内容与内容不同,教师与教师不同,学生与学生不同,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能简单化,机械化,三自一新课堂只提供基本的框架和方向,这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天地,等待着每一位教师去开发、去实现,在三自一新的指导下实现我们的课堂理想,让学生得到快乐和成长。让学生得到认识的快乐和得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快乐,这是教师的天职。只要路是对的,就不要怕路有多难,路有多远,只希望我们越来越好。

“三自一新”指的的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发展、教学创新。

自主学习:通过实施《自主学习规程》和校本课程“高效学习技能”及其它有效途径及措施,使全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充满学习激情,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自我教育:通过学生参与设计并自主组织系列“主题班会”,自主参与组织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成人仪式等校本活动课程,特别是自主组织“班级自我管理竞赛”活动,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

自觉发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展人生理想规划与追求、生涯设计与实践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走上人生自觉发展的道路。这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高级阶段。

教学创新:通过实施“导学用合一”学案导学的教学策略,大力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改进功能,大幅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成功之路。同时,逐步打造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高效课堂,总结形成具有修文中学特色的“导学用合一”各学科教学范式。

自我校实施三自一新教改以来,学生的学情得到较大的转变,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缓解,释放了较多教师工作的时间,让教师感受到教学工作其实可以有另外的一种方式和态度情感的……为教学创新充电,改变自我、改变现状、改变学生、改变未来。

2024深化教育改革心得感悟 篇3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钟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前景令人兴奋。

针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点,提出本人拙劣的见解:本人认为在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至少需要_年,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教育思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前行,但前行的道路充满荆棘。

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如下:

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城市内部许多中学也存在教学软、硬件的巨大差异,我觉得先要从城市内部改变和农村改变同时进行比较好。只有这样,才能从观念上去改变城市群体对择校和考取所谓“重点中学”的陈旧思维,同时消除农村教育所谓“跳出龙门”的误区。具体做法:

(1)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女)一律实行就近入学,保证生源的一致性,保证教育的公平性。每个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应该针对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即有最低分数线,成绩合格的学生由高到低录取,若名额多,合格的学生少则让出名额),刺激教师的积极性;但政府部门又要保留一部分进入重点高中的名额,刺激学校之间进行良性竞争。

(2)教师实施城市内部,城乡之间每三年一次的轮岗制,即教师每三年到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良性循环,具体安排由个人意见和上级指示的结合。这种做法可以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现有的优秀师资力量,并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实行轮岗制,必须以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为前提,例如甲教师要到乡村执教,那么政府部分或学校应该补贴相应的差旅费和通讯费,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资力量的平均化。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城乡之间的物价差别,教师工资整体部分可以无差异,但可适当地有物价补贴等。

(4)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不实行晚修制度,主要原因有: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保证睡眠质量,从而影响发育和智力发展;二是住校、晚修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弊端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调控大多数属于空白;三是晚修及住校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筋疲力尽,不能给予教师多余的时间完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有效性,和个人发展的空间指数等。

(5)在我们未能实现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阶段时,不能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牺牲高中教师的正当利益。由于本人属于这一群体,所以所提建议纯属发牢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