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的故事反思500字(通用30篇)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节中年级的阅读课真的很不容易。但是用心备了一节课,用心上完一节课后也是受益匪浅。尤其是听了区教研员的说课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心里有了谱,自己今后的教学更会有所遵循,更会有的放矢。
区教研员在说课时给予我这堂课很大的肯定。优点有:(1)抓住了三年级语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语”,在边读边感悟中学习。教学思路很对。(2)课题思路清晰。(3)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训练得很到位。老师善于组织、管理、调控。(4)注重了写字的练习,每天保证10分钟的写字练习。
建议之处:(1)抓重点词的方式要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受再找出重点词语。(2)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段落。重点段落的处理要有高潮。
这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通过小朋友和爸爸的对话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的知识,从而让大家了解火车的几种类型和发展历史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个小节,然后问大家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根据大家回答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接着问问大家对于这三种类型的火车,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介绍吗?结合课文插图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这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火车。然后再问问大家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孩子们对于火车这种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平时在他们的图画中也是比较多见的事物,上了这一节课,对于火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更多有关火车的知识,特别是磁悬浮火车这新颖、飞速的新鲜事物更让大家感兴趣。然后采取画一画的方法,孩子们有的给自己的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因为孩子们有兴趣,兴趣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一个平时思维特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却说:“如果我是阿切尔,我就不发明什么打孔机,我用缝纫机走一遍,就裁好邮票了。”显然,这学生很善于动脑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说,而往往这样的发言总会搅得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觉得两难。一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怕打击学生积极性。为阻止转移话题,我只好抢过话头,我只好说:“听你的发言,老师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办法。看来阿切尔是不足以让你喜欢的啦?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就这样,我看到这孩子扫兴地坐下了,俨然没有了发言时的兴奋劲了。说真的,我真的很欣赏这学生的发言。后面的课确实如我所愿进行得很顺利,而我并没有成功的感觉,总想自己是不是少说了点什么?
少说了点什么呢?如果不是讨论课文的文字,或许我会由着学生的性子和他们一起海阔天空的。为什么语文课上得那么不和谐,总有老师意志和学生个性相冲突的地方。我还应该对学生说点什么?我此时如哽在喉……
《亡羊补牢》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这篇课文我感觉有点困难。我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之前改了好几次教案。不过我的收获正是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获得的。通过 这次上课,我充分体会到钻研教材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中的难点。教学的目标才能更明确。另外,明确了目标还要注意方法。了解故 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扎实进 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时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去发现答案。例如: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 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 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 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会怎么说,羊人又会怎么回答。在此过程中注 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正学表达。
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再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能能够讲出这个故事。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没有简单的要求他们讲故事,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他们用这个故事去劝说身边的人。
课后,我觉得这节课结束的比较仓促。说明我对课堂的节奏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另外,这节课朗读的不是很充分。以后要加强。
总之,经过这次上课我学到了很多,我只总结出了几点:
(1)要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多尝试自主学习。
(2)注意各个环节的连接。
(3)多钻研教参,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越做越好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教学设计运用“导读——泛读——研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拓展”的教学结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感悟。从激发兴趣入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多元阅读形式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建构、自主感悟、自我展示的平台。
突出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集中识字”的教学成果,采用“找朋友,正字音;拆、组字,记字形;相比较,记字形;猜谜语,记字形”等多种识字策略,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突出了汉字书写规律,培养了学生规范、正确书写的良好习惯,挖掘了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形式引入新课。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从森林里请来了爱讲故事的大树爷爷。然后请一名同学读了大树爷爷的来信,组织同学回答大树爷爷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录像画面引导、激发学生对大树故事的联想,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从中拓宽学生思维,大胆想象。然后我又把人们对大树的破坏行为提了出来,让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了大树,世界将会怎样,以及我们该怎样拯救大树?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断的鼓励他们。接着我请学生猜猜大树活了以后会怎么样,都有谁会来到大树的周围?
通过联想,学生们也想自己也到大树的周围和大树做朋友,这样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本组同学讨论,“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小动物或者昆虫,能够组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至此学生的设计方案已基本成熟。学生的作品内容各有千秋,有的是象啄木鸟帮大树吃虫子的故事,有的是发生在大树上的故事;作品的图案充分的反映了儿童天真活泼;色彩有的响亮、热烈;有的柔和、宁静。很明显,学生的设计构思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成为了大树爷爷的朋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找一些奇特的大树的资料,来进行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由于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要把美术教材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就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学习新课标,首先要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而不至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文中写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
今年第一次教这篇课文,初读课文觉得这篇课文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虽说是介绍维生素C的,但更多是阐述一个小故事,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听故事当然是热点。但随着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才知课文并不是简简单单向孩子们展示一个小故事,而是从中明白一个深刻的的道理:“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因此教学重点从以下入手:
一、从文章的脉络入手。
文章脉络有2条:一是故事发展:怪病——不止而愈——揭秘。二是哥伦布的心情变化:沉重——伤心、感动——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对于第一条线索,学生能在第一教时理清,也能按这个顺序分清段落。在第二教时我重点放在第二脉络上。教学中可以结合《补充习题》和《天天练》上的习题细细揣摩哥伦布心里变化的过程,来体会当时人们对“海上凶神”的无可奈何;体会吃野果子(维生素C)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在理解的环节中,大多数学生的分析很到位精彩,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我深深体会到以生为本的优势。
二、再从文章的问题深挖
文章最后一段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这个问题在课文里可以马上找到答案:“后来,经过医生们的研究,是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就了那些船员的生命。”但教学可不能打水漂,做表面文章,而要深研。在此,我让学生认真讨论,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明确:维生素C的发现和哥伦布的细心观察、思索是分不开的。哥伦布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
三、最后从文章的写话中得到提升
这篇课文的主题到底是歌颂哥伦布的还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故事明白一个道理的呢?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故事上,就根本没有达到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语文课,要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确课文不光是告诉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所启发,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写话内容:出示几组关键词语,让学生用100字左右概括故事的内容,然后重点阐述自己心中的启发,收获,即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与实践。当然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用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令人满意。
故事还在继续,我给大树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弯弯的嘴巴:同学们,咱们让大树更开心了!可大树有个心愿——我稍作停顿,你们猜猜是什么心愿?
孩子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他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奇特:有的说,大树想和我们人类做朋友;有的说大树想像它的朋友一样四处走走看看;还有的说,大树想到我们的课堂里,跟我们一起学习,听老师讲故事......每一个想法都那么新奇、可爱!
每个孩子都在思考,都想表达,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你能帮大树完成心愿吗?你一定有好办法! 很快,课堂上有涌起一次高潮:大树原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人乱砍滥伐树木是不对的,人类应该爱护绿色;等大树的果实成熟了,小动物摘走果实,就能把大树的种子带到每个角落,就好像大树去了每个地方;我把大树画下来,它不就可以到我们的课堂里来了吗?...... 趁热打铁,我提示孩子们用画笔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孩子们思维活跃,大都已经“胸有成竹”,作品明显好于前几次。
第二节课完成作品后,我还组织学生讲“大树的故事”,并根据孩子们的故事自然提出我的课堂小结:大树的故事可真多,有开心的,也有不开心的。但只要我们都来爱护它们,它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开心的故事!
整节课在故事中自然生成,孩子们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让我极为轻松。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学生a学的特别愉快而认真。因为这课描写表情的词语特别丰富,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先让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表情的词语,并告诉他们,如果大家把所有的表情词都找全了,老师会奖励大家一个童话故事。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细心地批画着,“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等表情词都被同学们找了出来,我也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学生们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这一环节非常顺利地结束了,我给他们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还叫我把第三篇也讲给他们听(因为我告诉了他们《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顺势跟他们说,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小木偶的故事》续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接着课文编下去。同学们纷纷跟同桌讲着接下来的故事……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被他们编的一个个生动地童话故事所感动。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这才是有效地教学吧!
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咪咪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咪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1.我设计回文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另一只小河蚌后悔流泪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比突出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这只小河蚌流泪的原因是贪玩,没听老河蚌的话,顺势导出老河蚌的话,再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用很重的语气说一句有深刻意思的话。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个词:回忆一下,爸爸妈妈有没有象这样语重心长的对你说过什么话,你来模仿一下?学生纷纷去模仿,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从而理解老河蚌的话。
2.我设计了一个给小河蚌送话的口语交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转化成了思想,而且有的同学送俗语,有的同学用古诗教育,多样的形式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也使他们在交流中自然地感悟到课文要传达的哲理,水到渠成。
曾经,这个故事被编教材编委会删除了,但是,这学期又选编进了教材中。不过,教材的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动,比如这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的“读读记记”里收录了《大瀑布的葬礼》(已删除)词语,这课里没有任何词语没有收录其中。我们的教材编委会到底有没有认真校正过呢?有点疑惑,也让人觉得可怕。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为了保护森林的鹿,下令捕杀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结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后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几千只鹿苟延残喘。这个故事告诉人类应该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认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执教,课前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结果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敌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狼正以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枪的人类,而且还在诅咒人类!狼虽然是非常残忍无情、杀伤力大的动物,但是,任何强大的动物人类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去对付它们。可以这样说,在人类面前,动物都是渺小的,柔弱、无助的。这也让我联想到,人类不论多强大,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动物也好,它们同样是森林的动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类毫无节制怜悯的捕杀,结果给森林造成了灾难。因此,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类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孩子们朗读了那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句子,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们谈的非常好,他们有的说,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枪的无情,也就是人类的无情。有的说,他们体会到了狼的可怜,在那一刻,狼的残忍无情都荡然无存了。……在这里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狼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生命都应该承认,应该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们听动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从今起,他们不会单纯去判断一种动物植物的善恶益害。
一直不能忘记这个片段,“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我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暂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高贵与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做个善良的人,能做个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个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让学生围绕导读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课文语文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小组汇报学习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读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语句来谈感受。特别是能抓住这两句话:(1)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来体会到: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阅读中学生们都拥有自己的见解。整节课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问题应该从孩子当中来,由学生的需求产生问题,这样的问题指向才是学生真正愿意学,并学得有意义的内容。
在设计时,我设计的总问题是:“为什么有的河蚌哭,有的河蚌笑呢?”当初本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没有珍珠的小河蚌已经再也没有机会去重新孕育一颗珍珠了,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从而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要珍惜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浅层的说明,是因为一些小河蚌有珍珠,另一个小河蚌没有珍珠。所以,在当时我便调整了总问题:“小河蚌欢笑和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只停留在浅层的答案,而需要学生思考,深入发现真正的原因。
全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层次是感受小河蚌们获得珍珠的艰辛及喜悦。在设计这部分教学上,我通过“磨砺”这个词语的解读,来让学生体会小河蚌获得珍珠的不容易。先让学生找到说明小河蚌欢笑原因的句子,然后通过日常经验迁移,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小沙子进入了小河蚌们的身体,磨呀磨,————。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小河蚌们经受的磨砺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们交流结束后,再让学生找出课文里描写这些痛苦所用的词语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磨砺”这个词语,并初步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比直接地告诉学生磨砺的意思的效果要好,学生理解更深刻。然后再读描写原因的这个句子时,学生就能读出经受磨砺的痛苦感觉,这是第二次读。然后通过浏览信息窗,让学生了解沙子变珍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要经历岁月的考验,第三次读这个句子时,学生感受到了磨砺成珍珠的不容易,对小河蚌们的坚韧性格有了再一次的体会,读时感情又进一步升华。这个时候让学生找到小河蚌们欢笑庆祝的句子,学生们很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的小河蚌一起庆贺成功。在指导朗读此部分内容时,我告诉学生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欢庆场面,并从读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有深刻体会,也受到了感染,更加深了没有珍珠的小河蚌那种伤心后悔的心理对比。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语言都出自《战国策》。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有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到最后。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
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同学们通过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更清楚地理解小木偶那难以明说的无奈心情,所以不要我说明,孩子们就自然总结出:笑是很重要的,不过生活中,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我的教学目标就在这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实现了,而且效果很好。于是我再次把那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读词。然后请同学们再试试表演好没一个表情。
为了表示奖励,我给他们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还叫我把第三篇也讲给他们听(因为我告诉了他们《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顺势跟他们说,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小木偶的故事》续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接着把课文编下去。同学们纷纷跟同桌讲着接下来的故事……之后,课后作业大家就完成了一次练笔,都发挥了想象,写出了特色。
本课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有:
当我们的老师,当我们的大人在认为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忽略他们的想象与创造精神的时候。
当我们用我们的思维去考虑他们的时候,用我们的认识水平去衡量他们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在抹杀他们的想象与创造精神的时候。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经过娃娃学语,再到如今少儿时代。其实,他们都在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用他们独有的思维思考着我们的世界。当我们自认为很伟大的时候,其实在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你是那么的渺小。
我想作为教师我真的该好好的反省我自己。真正该好好的用新课标的理论指引我,转变自己的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维生素C的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文中写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了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读罢全文,我觉得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学生基本已经把文中的大致内容了解清楚,而且阅读批注也已经做好,这为我重新改变教学设计准备了条件。同时曾经在大学时就有过演话剧的经历,我非常自信能够调控好。开始上课了,我尽量用比较温和地声音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完了《去年的树》,从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诚信的可贵。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看看在小木偶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次我想选几个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听到我说表演,同学们顿时就来了精神,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我就让大家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然后自由地演绎,认真地默读着,细心地批画着,“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等表情词。等觉得自己把握到位了,就停下来坐好。大概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们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表情,让我也为之一振。我非常想和同学们享受这一过程,于是我轻轻地问同学,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演吗?结果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地点头。
我扮演小红狐,另外再选了几个学生扮演小木偶、小白兔、熊警察、老婆婆、蓝鼻子小女巫。为了把狐狸的狡猾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在表演时尽量的用可爱的动作和甜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时大家都进入了状态,委屈、伤心、愤怒的小木偶也演得很到位,可是它只有笑嘻嘻的表情,所以非常难把握。特别突出的是小白兔,那个龇牙咧嘴的表情,蹦蹦跳跳的动作真是很像,全体同学都不由得鼓起了掌。老婆婆在临走时的嘟嘟囔囔,小孩也尽全力的扮演。小女巫的神奇力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饰演得很天真可爱。孩子们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卖力地演出,欢笑声充溢着课堂,我发现他们真是可爱至极,又非常聪明!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小孩们也已经充分理解了那些表情词。
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体会另一只小河蚌后悔流泪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比突出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这只小河蚌流泪的原因是贪玩,没听老河蚌的话,顺势导出老河蚌的话,再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用很诚恳的语气说一句有深刻意义的话。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个词。
最后,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好的提问不仅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如果你是小河蚌的伙伴,你会说点什么呢?从小河蚌身上受到教育,但是我们不是小河蚌,而是人,我们以后该怎样做呢?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生学到了如何安慰小河蚌,并且也认识到做人要听别人的劝说等等,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在提问时,问题的目标性要更强一点,准确性要高一点,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他们尽快地找到答案,理解课文。另外在时间的把握上也还不够精准,以至于最后两个问题学生发言还不够充分,因为铃声已响,有草草收场之嫌。
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候,课堂上发生的一场争论。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我国家喻户晓的童话诗,在教材中是一篇阅读课。在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学喜欢忠实善良的渔夫,不喜欢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几个同学却一反常态的提出喜欢“我喜欢老太婆,不喜欢渔夫”的言论。
他们认为:文章的中心是在赞扬渔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这种忠厚善良近乎于懦弱和无能,一味地听老太婆的指使,机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给的所有任务,明知是老太婆贪得无厌,还把她的话当作圣旨去执行,在办事的过程中不假思索,不动脑筋,对于老太婆的错误行径非但没有及时的制止,而且还象执行公务一样敢怒而不敢言,他的听话成了对老太婆的纵容,最终连一个金鱼要报答他的木盆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忠厚善良难道还值得我们去喜欢他,欣赏他,效仿他吗?
再说老太婆,她的凶狠、贪心不足,当然是可恶的,可是她“抢抓机遇上台阶”也挺值得欣赏。她抓住了渔夫的忠厚善良、听话的特点和金鱼报答救命之恩心切机会,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不过她没有很好的认识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鱼,她就是永远富贵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变一下自己生活的态度,与渔夫和睦相处,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了。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听了个别同学的争论与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觉得孩子与众不同的观点映射出了他们高度的分辨力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力,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也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用不变的眼光看发展中的事物!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这种同中有异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
我抓住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的那句话来分析,“这时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住他的妖气。”让学生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而得出“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的主题。而这时,一向爱另辟蹊径的吴俊仪又发话了,老师“正义有时并不一定能战胜邪恶,比如历史上有些坏人却能得逞,祸害忠良。”听到这句话,我深深感受到这个孩子可能接触到一些负面影响,内心深处有一些观点比较狭隘,我们作为老师此时不应再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由于他们年龄小,理解事物还不够全面,不能正确看待历史或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现象,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善良、淳朴、向上的种子,让他们做一个阳光、快乐、活泼的少年。而不应是悲观、险隘的孩子,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但这样的孩子必须耐心讲解,想到这,我耐心地对他说:“并不排除历史甚至现实生活中,有你说的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发生。但您要明白,你所说的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少数,另外,这些事情终究的结果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坏人最终也没得到好的下场,比如,秦桧最终落个千古骂名。
这些民间故事,来自广大的群众中间,他们在编这些故事时,带着他们的美好向往,相信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听了我的讲解,他才点了点头,坐下来。
上周二,在年级教学研讨课时,我上了三年级下册的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本文讲述了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设计时,我从全文出发,设计了三个问题,1.先引导学生思考原来的村庄是什么样的?2.最后村庄变成什么样了?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
在讨论交流第三个问题时,抓住课文中几个句子仔细体会,“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学生从这些句子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我们做事之前,先要考虑后果,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很有兴致,教学效果良好。
今后还要在抓教材主线的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成长。
一、在阅读教学中,我安排了写字教学。没有机械的讲解记忆字的音形意,而是通过讲解“窗”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认识这个象形字,了解这个象形字,同时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让学生由学一个字,到爱上中国的汉字。
二、我在教学时,努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话,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可透过文字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吉姆美好的心灵。大卫,则是让学生带着个人理解去完善丰满这个人物形象。我抓住文章中两个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吉姆描述的窗外的景色时,一要读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要读出吉姆对大卫的鼓励和关爱,三要读出吉姆病重的样子。而教学那个秋风怒号的夜晚时,教师配上适合的音乐来烘托沉重凄凉的气氛,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朗读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人物情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直在教低年级的美术课,总觉得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上把作业完成。这次公开课我又选择了一节学习内容较多的课《大树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画的大树只有树干没有树枝,树叶也没有前后层次感。于是我的课上既要分析树的外形、造型,又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甚至是让他们自己编故事,可见难度较大,时间较紧。所以我选择了由我来讲故事,学生理解故事。用小鸟、猴子和猫头鹰在树洞里的简短的故事贯穿本节课,并用这个故事给学生阐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穿插了孩子们的德育教育。树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树,然后我分别对树进行分类让他们了解。先是比较树枝生长方向不同的大树,再是色彩不同和外形不同的树。出示自己身边的树让学生感受整体与局部的树带给大家不同的美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还特意自己画了两棵整体与局部的树让学生分辨与体会。用两棵大树进行比较哪棵姿态美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那种树的表现方法是正确的,在创作过程中避免了学生的只有树干没有树枝的大树了。在构图的讲解中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也只讲解了两种正确的构图方法,两幅画构图都很饱满,只是一幅突出了主体,另一幅在突出主题的同时注重的大小的变化。如果在这基础上再用构图不正确或是构图偏的作品进行对比的话,学生就更容易发现那种构图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创作的时候我分别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设置了三个奖项,速度优胜奖、构图饱满奖和最佳创意奖。在考虑奖项的时候原本还有一个色彩鲜艳奖的,但还是时间的原因,学生不可能在这课堂给作品涂完颜色,所以考虑再三还是把这个奖项放在下一节课去表彰
整节课学生的表现还算让我满意,上课前我先用一个班进行了试上,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没有拖堂。如果在在创作这一环节再多给一点时间的话,相信学生的作品会更加地完美。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重点要理解结论,懂得大自然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在设计教案时,如何切入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一开始在设计时我用凯巴伯森林的前后两幅不同的图片质疑,用“是什么原因造成鹿死林毁?”的问题切入,自己试教一节课后觉得不行,太乱了,也不知道究竟要抓住哪几点,好像故事,分析原因的内容都可以解释造成鹿死林毁的原因的。后来就重新设想,先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从故事入手,找到灭狼护鹿的结果,弄清楚造成这个结果究竟是谁的错,再创设情景,与罗斯福对话,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并联系已有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班级学生的因素和自己引导的原因,在与罗斯福的对话时显得不够活跃。在结合已有经验和查阅的资料谈谈对结论的理解,比预期的感觉要差,期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多鼓励、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更理想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太注重使用趣味性的语言,说话语速比较快,不符合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学生反应比较慢。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中要使用一些奖励机制,利用鼓励能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们课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积极,更充实,更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小学生的这种兴趣。这个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奖励贴花小星星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学生的情感需要,非常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没有能很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