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觉得不错就分享给好友哦。
1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学生对创新充满神秘感。
1.尊重、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对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力求态度和蔼,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另一方面要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往往是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喜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喜欢老师,热爱学习,心情愉悦地参与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是啊,人都是有个性的,学生同样如此,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做有用之人,做勇于创新之人。
2.信任——给学生以创新的期待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充满信任,并通过一定方式将期望与信任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依赖和尊敬老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
如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问:“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也不知是问题深,还是学生课文学得不透,抑或学生心理拘谨,当时全班无一人举手,我很纳闷,过了一会儿,仍无人举手,于是我向一位平时很出色的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这位学生稍加片刻便举起了小手,他回答得还可以,我带头为他鼓掌,掌声一落,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争着回答,答案是各不相同,但又各有千秋。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1.引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是创造的先导,在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就永远不会打破常规,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约束,永远也不可能提出新颖、奇特、独到的见解。
2.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创造起源于什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起源于什么?一切皆源于大胆的‘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及要点或矛盾处设疑问难,方能引发学生争论,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的积极性。
3.激发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异,能培养他们对同一问题探求其不同的、超常的解决方案,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展创新学习,训练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又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单纯地进行继承性学习,不敢越前人一步,要想获得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还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创新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阅读创新阅读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猜想性阅读。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材料,如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某段话等进行想象,预测下面的内容。如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自然段后,我让学生猜想:打开大自然之门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花草鱼虫,山川河流,无不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时再与原文对照,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写既在想象之中,又出乎其外。
(2)创新性阅读。是指对原书内容进行深化和再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在继承性阅读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原书内容吸收理解之后的发展创新过程。
2.写作创新写作创新是指突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在作文中展现新的意态或意境。续编结尾、缩写、扩写、改写等都属于写作中的创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创新训练。
(1)转换写作视角。学生作文习惯于定势思维,习惯于一样的写作视角。教师应指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从狭义走向广义。如“我的老师”,让学生查字典,进行讨论,明白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都可以称为老师,范围广至家人、邻居、同学、陌生人,甚至一棵小草,一群小蚂蚁……不同的视角,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作文内容具有创新色彩。
(2)引导奇思异想。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象。除一般性的想象外,还应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会有哪些快乐,鼠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是怎样的?如果我是外星人,一百年之后……在这些童话世界里,科幻天地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让学生有创新尝试的机会。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创新思维,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
1 培养小学生对疑问的质疑能力
分析创新思维的产生,其原因绝大多数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事物有所疑问。如果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去讲授知识,而学生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就不会存在什么质疑,而创新思维就更不可能产生。
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教师在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狐假虎威》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一只老虎,那么你是否能够识破狐狸的阴谋,怎样揭发狐狸的真面目?在讲述《太空的清洁工》时,教师又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去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太空中存在垃圾?怎样减少这些垃圾?带着这些疑问,小学生们展开思考,以及鼓励引导这些小学生,从而让创新思维得以产生。
其实,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只停留在理解的肤浅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讲解大榕树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那个优美的环境,思考如何才能像自由的鸟儿一样快乐的生活?培养小学生自主设置疑难问题的质疑能力,升华教学的主题。
2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容易在生活的认知上产生。而小学的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小学生通过自己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文知识。然而,毕竟小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小学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的现实生活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以升华小学语文的课本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火烧圆明园》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历史,让他们知道曾经列强侵略的事实,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如何才能避免悲惨历史的重新上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写出心得体会。
如果有的小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当时的旧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其主要原因就在与中国积贫也积弱,落后就要接受挨打,在世界上话语的权威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壮大,在科学技术方面,在军事武器发面等等。
如今的新中国已经崛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璀璨花朵,是让祖国复兴的栋梁之才,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东方的强国。”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可以清楚学生的思维动态,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文知识,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挖掘课本,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對于小学生而言,生活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也尤为强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挖掘课本,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创新性地学习课文知识。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对此要重视起来。
比如,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若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生活,她的经历会有怎样的改变,当她到我们之间来卖火柴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讲解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展开,让小学生去想象青蛙跳出井外的生活,它会看到的和它会想到的都会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小学生通过想象,可以不断形成发散思维,小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去理解课文,去分析、挖掘课文,不断形成创新思维,并通过这种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这,也正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方法。
4 创造情境,让小学生拥有求异思维。
其实,求异的思维就是一种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养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实际上,世上所有的创造和发明都离不开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以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全新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燃起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去寻找事物之间的不同规律,从而让小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小学教师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时,就可以设置不同的话题,“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寻找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让小学生自主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激发思维。
可以说,这样不同思维的辩论模式的展开,有利于让学生拥有求异思维,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
3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做遵循了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或是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是这样开始的:“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我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
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就是这种激情的语言导入,那堂课我的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这样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
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
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除了文中我们身边春天还有哪些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呀?”孩子们大声地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么季节开的花都说出来了,整个教室一下子就乱了!我赶紧制止了学生,及时插入了四季之分,并重点提了开在各个季节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
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吃甘蔗时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也让学生调查“农村国土整治以及人畜饮水工程”对我们这里有哪些好处,并要求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每天一下课就忙着到正在国土整治的田边采访老百姓,也到村子里问一些老人没有自来水之前的情况,全班同学的学习调查积极性都很浓,一个星期后的报告会上,全班所有人都发言了!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王明也说了!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方法
1 注重创设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当老师拿出一个乒乓球作道具,写下“取乒乓球”四个字,让孩子画乒乓球,喜欢乒乓球的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乒乓球怎么了?谁取乒乓球?怎么样取?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条水沟。
哦,孩子们恍然大悟,乒乓球掉进水沟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乒乓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乒乓球的经过。
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乒乓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乒乓球的办法。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 优化设计思考题
从设题的目标性、科学性、典型性入手,围绕“检测学生知识预习、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将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彻始终,要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发展,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活化思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
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大胆的想象是创新的起点,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思维顺利展开。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际活动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想象,有助于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观点,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更大范围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立足教材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开拓思路,积极的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惟书本、不惟老师是从,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除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老师可以问学生:看到课文的题材目你知道了什么?有的说这次课题和以往的课题有些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和感叹号呢?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呢?这是一条什么鱼?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结果把鱼放了吗?这些回答,无不闪烁着发散思维的火花。
4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谁能更多的发现问题,谁就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创想。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能力,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有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特别是要削减那些肤浅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思维流畅。
精简课堂提问,适当延长提问解答的距离,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提供较为充足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