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广大青年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的思想宣传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加强对党和国家事业各个领域的领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真正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非常正确的。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的一切现代化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新的长征路上还会有“腊子口”、“娄山关”,我们党自身也面临各种风险和考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民族必将是一盘散沙。
怎样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进入新时代,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性的举措还在于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起改革大旗,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影响党的全面领导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做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把党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治理的高效有序,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确保了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今后,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靠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支撑,在于落实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宪法和党章为统领和根本遵循,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和国家相关法律为主干,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制度体系。推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依据党内法规特别是党章管党治党,依据法律法规特别是宪法治国理政,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创新,将党的全面领导彻底纳入制度性的良性轨道上,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
要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坚强有力的整体。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党的领导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的中央委员会则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既坚持纪律又保持活力,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一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定期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报告工作,这是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二是将地方党委常委会听取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注重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通过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三是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和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进行动态调整,赋予党的组织相应的职权,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性安排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二
构建大学习大研讨平台
着力抓好三大群体学习。一是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的学习。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统领,以增强“八项本领”为目标,组织按照“六个一”和“三个十”的标准深度学、系统学、拓展学: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要“上好一堂专题党课、撰写一篇体会文章、开展一次理论宣讲、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提出一条对策建议、参加一次知识测试”,“听十节新知识讲座、读十本新知识书籍、参加十次研讨学习”。二是抓好普通干部群众的学习。实施“百万‘口袋书’赠阅”工程,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汇编成形式新颖、携带方便的“口袋书”,赠送给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使用。三是抓好网民和手机用户的学习。实施“全民网上学习”和手机“微言微语”工程,开设网上学校,推动人人上网学。
着力抓好三类课题研究。一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系列理论研究。二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海南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特区思想”重大课题研究。三是围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系列专题研究,充分发挥海南国际旅游岛智库联盟等理论研究平台作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建设。
构建大宣讲大宣传平台
着力抓好四大宣讲队伍建设,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大宣讲平台。一是以省委宣讲团为引领,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宣讲。省委书记刘赐贵带头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10余场,省委常委承担1至2个市县、多个行业部门的宣讲,市县主要领导、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承担本地本部门的宣讲。组织“万名党员进万村讲万场”活动,由各级党委讲师团遴选1万名党员,深入全省1万多个自然村,开展万余场宣讲。二是以专家宣讲团为骨干,抓好大解读大辅导。重点实施“百名专家大辅导工程”,精选省内外100余名专家,通过央视媒体及海南新时代融媒体琼崖理论传习所、国际旅游岛讲坛、琼州学堂等平台,向社会各界进行解读辅导。三是以重点群体宣讲团为载体,抓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开展“琼岛导游大宣讲”活动,组织全省6000余名导游带团宣讲;组织“娘子军宣讲队”、“候鸟宣讲队”,面向基层干群、迁徙人群宣讲;组织“理论宣讲轻骑队”深入基层及南海渔船宣讲,每年达1万余场,受众达200万人次。四是以各类特色宣讲团为补充,抓多样化互动式宣讲。组织琼剧、哩哩美、调声等文艺宣讲队巡回宣讲;开设“电视夜校”栏目宣讲,目前已播出80余期,平均每期有68万人次收看。
着力抓好三个结合,构建对内对外、线上线下、互联互动大宣传平台。一是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来宣传。理论宣传上,推出了“海南30年”一批理论文章,编撰了《潮起海之南——海南30年重大改革探索》大型丛书;新闻宣传上,推出了“我与海南·30年30人”系列报道和“三十而立再出发”大型主题直播,开展“潮起海之南”系列专题深度采访报道;文艺宣传上,精心打造2018年央视春晚海南分会场、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文艺晚会、“致敬海南 为人民读诗”等活动,尽显海南元素,赢得广泛赞誉;社会宣传上,成功举办“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成就展”、“我与海南30年”多媒体作品征集活动;对外宣传上,举办了以“新时代的中国:美好新海南 共享新机遇”为主题的外交部海南全球推介活动。二是结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和亚洲媒体峰会来宣传。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的重要国事活动以及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组织亚洲40个国家的140多位主流媒体负责人在海南采风,展示好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新形象。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来宣传。开展“百千万采访工程”,组织百家媒体、千名记者赴海南各地采访,推出万篇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海南贯彻落实重大举措和全省各级“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三层皮”的新时代特区精神。开展自贸区(港)社会宣传,举办知识竞赛、摄影展览、微电影创作等主题活动,发动全省80余万志愿者,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游戏互动等进行广泛宣传。
构建大行动大落实平台
着力抓好“四个牢牢坚持”、“四个坚决防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宣传宣讲和理论研究中,牢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类错误思潮的影响;牢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决防范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决防范各类非法出版物及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牢牢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防范各类不利于党和人民中心任务的消极负面思想舆论。
着力抓好三类重点阵地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重点把网络作为主阵地主战场,推进成立省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省互联网举报中心,不断完善区域舆情研判和会商机制,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重点加强对新闻出版和影视制作、发行等阵地的管理,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绝不给错误思潮提供传播空间。重点加强党对哲学社科阵地的领导,严把导向关,开展对协会学会、群团社团、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的督查。
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推动全省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出台覆盖全省各市县、省直各部门的《海南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述职制度,推动各市(县)党委、省直各部门党委(党组)“一把手”进行专项述职。建立健全督查制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建立健全通报制度,每年通报一次全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每半年及时向中央报送海南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
着力抓好社会文明大行动“159”工程,创建海南文明岛。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引领工程,推动开展《海南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立法研究,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文明创建”上发力,实施文明教育、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环境治理、文化惠民、诚信践诺、志愿服务、军民融合、网络文明“九个专项行动”,强化对各市县文明大行动的测评和舆论监督,建立倒逼工作机制,确保文明大行动一年有变化、三年上台阶、五年实现目标。
着力抓好“文化+”,推动新时代海南文化繁荣兴盛。一是推进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和发展海南历史文化、黎苗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创作一批叫响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二是推进文化+科技,运用新技术实施海南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传统村落保护、地名文化保护、琼剧振兴、海南老字号保护发展“八大工程”。三是推进文化+金融,设立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大力推进全省广电资源整合,组建有影响力、适应中国特色自贸港发展的新型传媒集团。四是推进文化+自贸区(港),积极开展外资企业在海南设立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管理办法的研究,为下一步引进一批国外文艺精品剧目演出,打造一批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家创作休闲度假村,开展一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奠定法制基础。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主要落脚到新时代应该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最后也号召要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当下,学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应该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比如,一般抽象地说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和“消灭私有制”,也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根本不顾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着眼的乃是长期历史过程,因此也根本不顾及当下具体的内外形势与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无疑会犯“左”的错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且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业已确立了的地方就更是如此了。
当然,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然不断涌现的鲜活现实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能够完全预见的,那么为了论证现实新事物的合理性而生拉硬拽本本上的只言片语,也就是不必且不当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固然是伟大的人物和思想,但我们绝不能把其神化,否则反而可能有违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并削弱了其伟大。
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任务,一切刻舟求剑或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一定会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从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和三个“伟大飞跃”把中国共产党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里,三个阶段大体仍是按照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逻辑演变划分。具体来讲,1949年和1978年是划分三个阶段的两个时间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里的高度概括说的不是党史,而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史,但同样也分为三个阶段。只不过,这里说的“伟大飞跃”与此前有所不同,它进一步把“富起来”和“强起来”分开了,也就是把1978年后的“改革”进一步划分成了两个阶段。这样一来,两个新的时间节点成了1978年和2012年。这当然意味着,“站起来”阶段可能把“革命”和“建设”同时包括了,此前概述的前两个“伟大飞跃”也就可能合成了一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党史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同样以三个“伟大飞跃”予以概括。那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一崭新表述对于党史进行了崭新分段。与庆祝建党95周年时的党史划分不同,这一新的党史划分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野出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其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是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它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离不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每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返本开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花很大篇幅,从九个方面对新时代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精彩论述,即是为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方面的思想。这里侧重的是从当下的强烈问题意识出发,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求答案,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将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四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深刻阐明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也为我们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组织抓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党章明确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这清晰地表明基层党组织抓基层治理是“天职”。近年来,广东各级党组织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压实基层党组织抓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领域党的组织覆盖不全,有的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对基层公共事务没有话语权领导权,存在履行基层治理主体责任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把基层治理的责任牢牢抓在手上。
党的十九大之后,广东省委开展了“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牵头研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调研课题,决定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推动党组织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业主责。一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落地落实的制度保障。继续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完善村级班子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村(社区)党组织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建立村(社区)党组织统筹实施惠民政策的机制,健全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大力实施基层基础保障工程,保证基层党组织正常运作和为民服务资源,使基层有职有权。二是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紧盯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重点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产业合作社、新开发小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互联网企业等组建党组织,构建覆盖基层治理各领域的组织网络。三是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推行“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以红色村、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坚定、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结构上不合理的党组织书记,注重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县镇退休干部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打造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四是大力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分类制定党员评星定级量化指标,对无职党员探索开展设岗定责,对在职党员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发挥广大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化解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矛盾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近年来,广东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我省各级党组织把化解基层矛盾问题摆到了基层治理最突出的位置来抓,压实各级书记“第一责任”,党委牵头,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具体抓,坚持“事要解决”的原则,把大量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问题梳理出来,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2015年,省委成立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组织部,统筹政法、国土、人社、农业、财政、民政等职能部门,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持续推进十项整治,共解决拖欠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费24.64亿元,查处“三乱”违法用地9565宗,落实13.03万亩历史留用地,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106.4亿元,24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资产清理核实,2.6万个村(社区)全部建成公共服务中心(站),查处了一大批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和涉黑涉恶类等案件,化解了一大批基层矛盾纠纷。
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很大,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一是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大部署,开展村级换届“回头看”,强力整顿涉黑涉恶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重拳惩治村霸乡霸,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对基层组织的干扰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清除黑恶势力的“关系网”和“保护伞”。二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省委决定,今后5年每年选派不少于10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等地区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对口帮扶,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是深入开展扶贫民生领域专项整治。大力惩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严肃查处向扶贫民生、救济救灾款物伸手,在征地拆迁中违反有关政策和侵吞挪用补偿资金等行为。
坚持“一核多元”,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广东外来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的社会阶层规模不断扩大,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因此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突出党组织这“一核”的领导,也要把基层其他社会组织的“多元”力量调动起来,这是由广东社会结构复杂多元的性质所决定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推行区域化大党建。按照“扁平化”要求,着力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村)“大党委制”,有机联结辖区内单位、行业及新兴领域党组织,实现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真正做到“街道社区吹哨、部门单位报到”。二是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健全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等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三是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总结推广我省2017年试点开展非户籍常住居民及党员参选社区(村)“两委”班子的有益经验,引导外来人口参与村居管理、文明创建、社区服务,实现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共融发展。四是以智慧党建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专业化。高起点建设“南粤智慧党建”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党务管理精细化、党员教育现代化、惠民服务便捷化,以“网络小区域”激发“党建大活力”。
坚持依法办事,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解决基层的矛盾和问题,最终要靠法治。当前,基层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群众法治意识淡薄,错误认为只要“把事搞大”,党委政府就会出面妥协和满足诉求,以致信访不信法;一些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没有及时依法回应、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以致矛盾激发。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基础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将基层治理有序推进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
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我们将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树立法治理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基层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二是规范基层组织管理。坚持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为根本遵循,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特别是加强对村民理事会、宗族乡贤等各类民间组织的依法依规管理。三是深化“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基层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村级班子依法办事和重大决策、群众法律援助、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四是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