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礼仪重要性(推荐3篇)

谈话礼仪重要性(通用3篇)

谈话礼仪重要性 篇1

从宏观意义上讲,涉外礼仪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一个国家的公务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涉外公共场合的举止,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举止,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形象,影响到卖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荣誉。

从个人角度来讲,涉外礼仪不仅代表个人的形象和素质,还是文化修养、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现。例如,我国的首位外交官周总理,便是上述方面的重要典范。他在多次外交场合中,运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头脑,不仅维护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地位,还得以使自身的素质、修养得到良好的体现。作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官,他对于外事礼仪极为重视,很多重要来访外宾的接待方案和计划他都会亲自审阅过问。他渊博丰富的涉外知识,潇洒自如的风度,至今仍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称颂。

从文化层面,涉外礼仪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礼仪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蕴含着礼仪,礼仪是文化的重要变现。学习掌握涉外礼仪可以在国际场合中有效地减少由于地区、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会、矛盾、隔阂,为国际经济、文化、教育等交往活动提供便利。

涉外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

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把现代人领到了一个无限伸展而又不断浓缩的空间,这就是地球村。在这个有着60亿居民的村庄里,交往和沟通日益频繁,说服和理解越发重要,其中,作为公关“第一印象”的礼仪就更显得不可或缺。礼仪修养,不仅是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社会交往、商务活动和其他各项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谈话礼仪重要性 篇2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谈话礼仪重要性 篇3

谈话礼仪重要性

1、尊重他人

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者的态度和语气极为重要。有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容不得其他人插嘴,把别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学生;有人为显示自己的伶牙俐齿,总是喜欢用夸张的语气来谈话,甚至不惜危言耸听;有人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喜怒哀乐,一天到晚谈的只有自己。这些人给人的只是傲慢、放肆、自私的印象,因为不懂得尊重别人。

2、谈吐文明

谈话中一些细小的地方,也应当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谈话中使用外语和方言,需要顾及谈话的对象以及在场的其他人。假如有人听不懂,那就最好别用。不然就会使他人感到是故意卖弄学问或有意不让他听懂。与许多人一起谈话,不要突然对其中的某一个人窃窃私语,凑到耳边小声说话更不允许。如果确有必要提醒他注意脸上的饭粒或松开的裤扣,那就应该请他到一边去谈。

3、温文尔雅

有人谈话得理不让人,天生喜欢抬杠;有人则专好打破砂锅问到底,没有什么是不敢谈、不敢问的。这样做都是失礼的。在谈话时要温文尔雅,不要恶语伤人,讽刺谩骂,高声辩论,纠缠不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占了上风,也是得不偿失的。

4、话题适宜

谈话时要注意自己的气量。当选择的话题过于专业,或不被众人感兴趣,或对自己的宠物阿猫、阿狗介绍得过多了的时候,听者如面露厌倦之意,应立即止住,而不宜我行我素,当有人出面反驳自己时,不要恼羞成怒,而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发现对方有意寻衅滋事时,则可对之不予理睬。

5、善于聆听

谈话中不可能总处在“说”的位置上,只有善于聆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听别人谈话要全神贯注,不可东张西望,或显出不耐烦的表情。应当表现出对他人谈话内容的兴趣,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例如对方浓重的乡音或读错的某字。

关于谈话有哪些技巧

一、应善于运用礼貌用语

礼貌,是对他人尊重的情感的外露,是谈话对方心心相印的导线。人们对礼貌的感知十分敏感。有时,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您”、“请”等字眼,都可以让他人感到一种温暖和亲切。

二、不要忘记谈话目的

谈话的目的通常有这样几点:劝告对方改正某种缺点;向对方请教某个问题;要求对方完成某项任务;了解对方对工作的意见;熟悉对方的心理特点等等。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一定不是个说话不知所云、东拉西扯、离题万里的人。

三、要耐心倾听谈话,并表示出兴趣

谈话时,应善于运用自己的姿态、表情、插语和感叹词。诸如:微微的一笑,赞同的点头等,都会使谈话更加融洽。切忌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不时地看手表手机、伸懒腰等厌烦的表示。

四、应善于回应对方的感受

如果谈话的'对方,为某事特别忧愁、烦恼时,就应该首先以体谅的心情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么一来,就会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感情是尊重的,才能形成一种同情和信任的气氛,从而,使你的劝告也容易凑效。

五、应善于使自己等同于对方

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一个有经验的谈话者,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对方相称,就连坐的姿势也尽力给对方在心理上有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着相对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直挺着腰坐,要比斜着身子坐显得对别人尊重。

六、应善于观察对方的气质和性格

若与“激情型”的人交谈,会发现对方情绪强烈,内心活动显之于外;与“静默型”的人谈话,会发现对方持重寡言,情感深沉;与平素大大咧咧的人谈话,会发现对方满不在乎,漫不经心。针对不同气质和性格,应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七、应善于观察对方的眼睛

在非语言的交流行为中,眼睛起着重要作用,眼睛最能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心理变化。高兴时,眼睛炯炯有神,悲伤时,目光呆滞;注意时,目不转睛;吃惊时,目瞪口呆;男女相爱,目送秋波;强人作恶,目光凶光。也就是说,人的眼睛很难作假,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会通过眼睛表露出来。为此,谈话者可以通过眼睛的细微变化,来了解人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八、应力竭先入为主

要善于克服社会知觉中的最初效应。而这最初效应就是大家熟知的“先入为主”。有的人就具有特意照成良好的初次印象的能力,而把自己本来的面目掩饰起来。为此,在谈话中应持客观的、批判的态度,而不应单凭印象出发。

九、要消除对方迎合的心理

在谈话过程中,对方由于某种动机,表现出言不由衷、见风使舵或半吞半吐,顾虑重重。为此,要尽可能让对方在谈话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态度;自己所感性趣的真实情况,而对迎合、奉承的话很是厌恶的,这样才会从谈话中获取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

十、要善于选择谈话机会

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陌生环境中的谈话更有说服力;为此,他可以在业余时间内利用“居家优势”,也可以在别人无戒备的自然心理状态下讲话,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可能获得想不到的收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