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萌生一些新的感悟,此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感言。那要怎样写好感言呢?
走土路、过秧田、爬山坡、闻犬吠……昨日,记者沿着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山间小道,一路步行辗转,才得以见到刚摆脱贫困的村民管荣全。
没想到,一见面,管荣全的一句感言让记者感受至深。
“脱贫,自个要苦干实干!”管荣全向记者坦言,这句话就是他的切身经历。
今年62岁的管荣全初中毕业,当过赤脚医生,全家现有8口人,自己种有10亩责任田。
提起致贫的原因,管荣全倒出一肚子的苦水:在农村种田撑不死也饿不着,举债娶个儿媳妇,没想到过门不久,儿媳妇就因受不得穷离家出走,这给全家人当头一棒,为娶儿媳妇欠下的2万多元外债,成了全家人的心病。
随同记者采访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家介绍,全村共辖24个村民组,500多户2100多人,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被国家旅游局列入旅游示范村。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新标准,全村共有贫困户158户657人,计划全部脱贫。
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已脱贫74户355人,管荣全是其中硬拼硬干、不靠不要、“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脱贫典型。
管荣全的家好似“山村独住户”,三间土坯房与砖木结构房相距不到10米,但管荣全的脱贫之路却走了艰难的两年。
20**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后,管荣全作为扶贫对象,村里用3万元互助资金帮助他买了夏洛克种猪和小型农用车,还配置了旋耕机。
“父子同心,黄土成金。”为此,他一家人饲养母猪、种植西瓜,农闲时还到集体茶山帮工,农用车跑运输,家里家外都有活干,一年四季忙挣钱,年收入达5万元。
“虽然农忙时全家人累得就像脱掉一层皮,但脱贫之后的腰杆挺得直!”管荣全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掌擦汗,“政策再好,也不能等靠要,只有吃苦肯干,好日子才会越来越甜。”
七年来,我国每年以1000万以上人口的速度完成减贫任务,全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其速度之快、数量之大、效果之显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同时也在全世界的减贫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脱贫攻坚成果,再一次彰显中国制度的政治优势。中国制度的优势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十九大之后,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众多贫苦户生活状况,事关全国人民如期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强党就是为了人民,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扶贫就是扶困难群众之“贫”,切切实实地为人民谋幸福。中国无数共产党人自告奋勇,冲向扶贫攻坚最前线,做到精准识别,实现精准施策,确保精准脱贫;他们在脱贫攻坚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留余力。全国先后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经历了7年多精准扶贫,4年多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脱贫攻坚成果,再一次凸显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扶贫干部作为这场战役的忠实执行者,有 他们不惧艰苦的环境、面对繁杂的工作,始终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理想信念,定期深入基层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工作,始终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人,把贫困群众的事当做自家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个脱贫攻坚梦,就是让贫困户过上好的生活。在这条道路上,脱贫攻坚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使命,做好做实每一项扶贫工作,做到心中有脱贫目标、手上有脱贫任务、肩上有脱贫责任。基层扶贫干部代洪龙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放弃年薪百万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基层——贫困县利辛县的国家贫困村武杨楼村工作。作为一名党员,他每次帮助贫困户、看到贫困户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时,便感到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同他一样,无数基层干部辛勤奉献付出,一直在扶贫路上,成就了贫困户走上幸福生活之路。
脱贫攻坚成果,再一次证明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书写了脱贫攻坚伟大传奇。中国人民历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质、自力更生的思想,无数贫困户发挥自强励志、自力更生,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中国人历来不怕苦不怕累,即使生活困难,他们始终坚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基层干部的帮助下,在自己勤劳双手的努力下,定能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国家精准施策的春风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曙光,有效地激发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的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勇敢面对个人和家庭的困境,在艰辛中自强,在逆境中奋斗,以自强励志的精神战胜贫困。他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用勤劳和智慧战胜苦难脱贫致富。
虽然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收官的时候,但是还有很多扶贫人一直在路上,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岁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广大贫困户已经走出贫困之路,未来他们将要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做好脱贫攻坚成功之路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脱贫攻坚的成功之路巩固提升助推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带动脱贫攻坚成果使其继续得到巩固。坚定跟党走,响应党和国家政策,定能书写中国乡村振兴奇迹之路。
观看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后,让我们认识了许多脱贫攻坚一线“可敬的人”。他们善于打硬仗、善于吃亏、善于扎堆,在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大显身手,带领群众完成党赋予的艰巨。
“他们”善于打硬仗,总是在群众中发出“跟我上”的信号。能不能把好钢放到刀刃上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选人用人,能不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也关键在于能不能任用善于打硬仗的“他们”。在一些单位,存在这样的人,不善于与领导套近乎,工作中任劳任怨,高质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情,但在提拔重用上往往又被“边缘化”。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各级党组织勇于把“边缘”人放到脱贫攻坚任务中去大显身手,让这些只做实事不耍嘴皮子的老实人到群众中发出“跟我上”的强有力信息,增强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决战决胜信心。
“他们”善于吃亏,才能在群众中发出“功成有我”的信号。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上级机关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为了群众的脱贫攻坚需要,舍“小家”远赴异乡为“大家”,他们走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地干好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责任的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只要能为贫困的群众多做一些实事,个人吃点亏也没什么。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有所处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就要发动群众向贫困“宣战”,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靠自己的努力也能战胜贫困,就能在如期脱贫中感受到战胜贫困“功成有我”的自豪感。
“他们”善于扎堆,在群众中发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号。善于在群众中扎堆的党员干部,他们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想得更多的是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他们扎根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跟人民群众一起想办法、出点子、齐动手为脱贫而奋战。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让群众在脱贫攻坚的任务中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同时,也感受到脱贫攻坚是大家的共同责任。把群众想脱贫、能脱贫的思想统一到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来,就能齐心协力为脱贫而战,定能完成决战决胜任务。
为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组织干部在集体传达会议上,原原本本传达学习了省委书记娄勤俭、副书记毛万春有关讲话精神,切实落实省委“十条铁规”和“五个时间节点”,带头推动十方面工作:吹响脱贫攻坚的号子、摸清脱贫帮扶的底子、压实脱贫帮扶的担子、盯紧整改问题的单子、开准脱贫帮扶的方子、挖掉导致贫穷的根子、卡严脱贫帮扶的尺子、敢打问责追责的板子、提供干事创业的位子、交出群众满意的卷子。积极查找当前部门包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打赢脱贫战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结合学习认识和工作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明确脱贫工作重大社会现实意义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进展。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二、体察真情,了解当前脱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据调查,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xx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脱贫攻坚先易后难,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今天,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三、自力更生,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个勤劳的民族。应该说,贫困群众没有一个不希望脱贫致富的,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能在政府扶持、社会帮助下,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但的确有少数贫困者在贫困面前失了志气:有的怨天尤人,抱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少,认为种田种地再累再苦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有的怨病自弃,以病为由,自己放弃努力,导致一家人长期生活在自怨自艾中,放弃了致富希望;有的怨运不济,种植或养殖项目不幸遭遇天灾人祸,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诸如此类,正如人们所说,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理由,贫困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如果是天灾人祸、患上大病等客观一时之因,政府可扶、邻里可帮,贫困可脱;如果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等主观常态之因,政府投入再大、邻里帮助再多,也无济于事,贫困难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贫困是座大山,但这座大山再高,也高不过人的志气,高不过人的自强。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也是脱贫致富的。主人,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放水养鱼,注重从贫困根源上解决问题
扶贫中,政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中,脱贫者“收人以鱼”更要“学人以渔”。一次两次、即使多次享受到扶贫和社会的救助资金,花光之后还是贫困。针对资源匮乏,自然禀赋不高的现状,发扬“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精神,憋足劲头艰苦创业,发挥智慧不断创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病后康复,焕发精神,全家一起脱贫困;因灾返贫,痛定思痛,远近兼顾建家园;面对政策,抢抓机遇,远谋近施谋发展;瞄准穷根,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快致富。扶贫要扶志,还要扶智,再穷不能穷教育,搭上“教育扶贫行动”,让孩子接受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以知识改变贫穷,以智慧改变命运,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与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
五、坚定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上来,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脱贫感言【精彩9篇】
脱贫感言【精彩9篇】
广泛开展培训,凝聚干部和群众行动自觉。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打牢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提能培训。对扶贫干部,要增强干部自身能力素质,让干部通过培训将各类扶贫政策措施都烂熟于心,真正发挥指导引导作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对贫困群众,要增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将“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帮扶,不断提升贫困群众技能技术,帮助其更好地发展产业,尽快摘掉贫困帽。
昨天,单位一行九人趋车前往永晋交界的X乡的几个村里去扶贫。
过程没有什么可写的,无非是座谈会、发扶贫金什么的。
倒是有所感触,不吐不快。
奔小康村贫困户多?我们从乡政府出发前往N村,崭新的水泥公路直通往村办公楼。
那办公楼算是气派了,齐刷刷十几间排成一字型。
里面会议室、接待室、老人活动室、科技培训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
办公楼前面是设计精巧的花坛,绿草如茵,花香可闻;各种室外活动器械参差排列;还有一个卵石砌成的水池,流水潺潺。
办公楼围墙外面,柳荫摇曳处有几座造型别致、外观华丽的民宅。
进得会议室,围绕着紫色长型会议桌旁的是两排高档的黑色软椅;墙壁上赫然挂着“百名奔小康示范村”的匾额。
我们虽然口里依然说着冠冕堂皇的“官话”,但心里不禁想:一个“奔小康示范村”居然还有近七分之一的“贫困户”?果真如此,那当时是怎么评上“奔小康示范村”的?这样的。“示范”评比的导向和目的是什么呢?
贫困户多为老人户?我们到了G村,发现被我们帮扶的对象除了极个别孤、病、残户之外,大多为有儿有女甚至是多儿多女的老人户。
我们又纳闷了:那些子女们不赡养父母使其成为贫困户,那么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是怎么传承的?传统道德的沦丧,我们的扶贫工作何时能休?因为随着医学的发达老人户将越来越多啊!
扶贫就是送钱?我们这回去扶贫,给参加座谈会的扶贫对象每户发了一个装着钱的信封,未到场的由村干部转交。
当我们把信封送到他们手中时,只有少数人说了句或真诚或客套的表示感谢的话,而大多数人只是麻木伸手接受。
送钱环节过后是书记或乡长的慷慨陈词,但他们关注的是信封里有多少上钱,根本无心听取领导们的殷殷“教诲”。
我们有些遗憾,也在深思:扶贫就是送钱?对于贫困户来说,这样的扶贫无疑是杯水车薪,作用几何?
我们这次扶贫活动是上级“万名干部扶万户”行动的一小部分,是去年“千名党员进千家”的延伸和扩展。
我们不怀疑组织者的良苦用心,我们也不怀疑那些真正的贫困户拿到虽然为数不多的扶贫金对生活和精神的作用,我们更不在乎腰包里掏出的三百块人民币。
但我们想:这样的扶贫活动效果究竟有几何?应该采取怎么样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使那些贫困户们真正脱贫致富?呵呵,就此搁笔,这些问题还是留给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学家、慈善家们去思考去研究吧,我们响应就是了。
走土路、过秧田、爬山坡、闻犬吠……昨日,记者沿着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山间小道,一路步行辗转,才得以见到刚摆脱贫困的村民管荣全。没想到,一见面,管荣全的一句感言让记者感受至深。
“脱贫,自个要苦干实干!”管荣全向记者坦言,这句话就是他的切身经历。今年62岁的管荣全初中毕业,当过赤脚医生,全家现有8口人,自己种有10亩责任田。提起致贫的原因,管荣全倒出一肚子的苦水:在农村种田撑不死也饿不着,举债娶个儿媳妇,没想到过门不久,儿媳妇就因受不得穷离家出走,这给全家人当头一棒,为娶儿媳妇欠下的2万多元外债,成了全家人的心病。
随同记者采访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家介绍,全村共辖24个村民组,500多户2100多人,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被国家旅游局列入旅游示范村。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新标准,全村共有贫困户158户657人,计划全部脱贫。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已脱贫74户355人,管荣全是其中硬拼硬干、不靠不要、“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脱贫典型。
管荣全的家好似“山村独住户”,三间土坯房与砖木结构房相距不到10米,但管荣全的脱贫之路却走了艰难的两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启动后,管荣全作为扶贫对象,村里用3万元互助资金帮助他买了夏洛克种猪和小型农用车,还配置了旋耕机。
“父子同心,黄土成金。”为此,他一家人饲养母猪、种植西瓜,农闲时还到集体茶山帮工,农用车跑运输,家里家外都有活干,一年四季忙挣钱,年收入达5万元。“虽然农忙时全家人累得就像脱掉一层皮,但脱贫之后的腰杆挺得直!”管荣全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掌擦汗,“政策再好,也不能等靠要,只有吃苦肯干,好日子才会越来越甜。”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一句话工作感言大全
2.工作感言一句话
3.经典一句话工作感言
4.简短的一句话工作感言
5.教育一句话感言
6.一句话人生感言全文
7.教师工作感言一句话大全
8.工作感言一句话经典语录
9.简短的一句话教育感言
10.教育工作者一句话感言
脱贫感言怎么写
目前农民贫困问题依然是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社会政策、农村基本建设道路的工作重心,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大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也会有许多的心得体会,那么都是什么心得体会呢?
脱贫感言【精彩9篇】
关于脱贫攻坚的想法,在我和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接触中,慢慢也有些思考。我认为脱贫攻坚不仅要会做、能做、肯做,更要将上级的文件精神学好、看透、学深,将所想和所做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摸清民情民意。
一、扶贫要解放思想,打牢思想基础
脱贫攻坚战不是论持久战,而要通过过硬扎实有效的举措,摘掉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帽子。要提高扶贫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思想统筹到脱贫攻坚战中,坚决杜绝畏难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牢固树立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信念和信心,带着感情和责任去扶贫,将民意和民情摸清摸透,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争取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扶贫任务。
要切实改变贫困户的“等靠要”意识,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同时也要让贫困群众树立“自身是扶贫的对象、更是扶贫的主体”的意识,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切实走出一条“造血”与“输血”并重的扶贫道路。
二、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治本之策还是要靠发展、靠创业。
产业促发展。通过抓住产业这一硬主干,打通发展的毛细血管,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动力足才有冲劲、干劲,才能消除贫困的小山头。将贫困村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积极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绝境中寻机遇,将特色发展之路变成奔小康的致富路。
是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帮扶中寻思路,在实干中找方法、在前行中懂反思,不断用智慧去赢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为脱贫攻坚带来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