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小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1)民主的或宽容的;
(2)权威的或独断的;
(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幼儿家庭教育刍议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家庭教育在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基础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搞好幼儿的家庭教育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孩子学会做人;二要搞好心情教育,让孩子具有好心情;三要抓好励志教育,鼓励孩子成长;四要用心做好“三件事”。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刍议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家庭教育在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基础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家教方法,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孩子学会做人
(1)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做人。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
中国有句古话:十岁的神童,十五岁的才子,二十岁的凡夫,二十五岁的俗物。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今天和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社会职业分工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个人离开别人的理解、合作与支持,肯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教子观念彻底改变过来。
(2)以人品教育为首。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孩子有没出息,问题大都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常常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的特别顺利。
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才华,没有道德基础,这种人很危险,容易出问题;一种是既有道德心又有才能,这种人是很完美的,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让家长引着孩子往第二个方向走:有没有道德不重要,把孩子培养成有才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等到真正进入社会后,有才华没道德的人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先培养成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然后再来培养孩子的能力。你的孩子小时候成绩再差都没事,但是你的孩子小时候就出现人品问题就很严重了。
(3)不要怕孩子吃苦,要让孩子学会吃苦,甚至有意给孩子设置吃苦的环境,有意识的磨练孩子,使
二、搞好心情教育,让孩子具有好心情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练就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让孩子时常具有好心情,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知道心情如同吹来的风,虚无飘渺,却无处不在地存在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一切,心情的颜色会影响世界的颜色。
生活中的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他们的心境。一个成功者,并不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多么的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多么的超群,只是因为这种人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甚至能在一败涂地中看到美好的将来,并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为暂时的失败而沮丧。相反一个失败者,也并不是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缺少机会,原因常常是这种人不会控制自己的心情,任自己的情绪由着面前所发生的事情随意放纵,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给自白浪费了。为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心情好,则事成;心情坏,则事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确实高,或确实是自觉努力,不让家长操心。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怎么办?批评、责备、急燥等都无济于事,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需知,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中国企业家协会有会员一千多个,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但他们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可见,对家长来讲,重要的是目标适度,引领孩子养成自力更生、助人为乐的习惯;学会调节与发泄坏情绪,遇事多往好的方面去想。
三、抓好励志教育,鼓励孩子成长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分数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 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建议家长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
家长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孩子考倒数第一,下次你要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你要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
四、用心做好三件事
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成为孩子的朋友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的艺术。“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父母若采取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要知道,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参考文献:
[1]王飞,邱羽 著。《学习快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王泉根 主编。《怎样学习最有效》.商务印书馆
[3]甘海燕 主编。《美国优秀孩子家长的教育秘诀》
[4]柳海民,于伟。《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6
作者简介:
刘静,女,(1972.5~),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教科局。
摘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早已深入每一位父母的头脑中。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父母们都有清晰的答案呢?从一位小学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上掌握好教育的尺度,理性地实施“家庭教育”。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理性
一、发生在小学校园的案例
案例一:老师经常在家中或办公室中接到家长打来的类似电话,“老师,您在学校里多管管这个孩子。他不愿学习,只想着玩,不听大人的话,光听老师的。”“老师,您管管俺孩子,给多费点心。”言外之意,比其他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注,不要忽略。基本上,打电话的这些家长多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存在若干不良习惯,或比较调皮,或对学习不大感兴趣的孩子。老师也总是煞费苦心、语重心长地回应:“您在家里也要好好地管管孩子。”
案例二:五年级一班有一位小男孩,天生好动,走路都要连蹦带跳的。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发现他的左眼角发青,下课时眼睛肿胀了起来。老师问他怎么弄的,他把经过告诉了老师:是一位同学和他迎面撞上,来不及躲闪,一下子把他推在了墙壁上。看着他那眼睛睁不开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因为已经是五年级学生,老师叮嘱他回家和妈妈好好解释。第二天,老师问他妈妈怎么说的,他说:“妈妈没说什么。”这怎么可能?老师反复追问他怎么跟妈妈说的,他说:“我骗妈妈说,我去讲台边上看课程表时,不小心摔倒了。”老师看着他笑了一笑,对这样的孩子,还能再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不到的可能是家长吧!
案例三:班上有位男孩几乎每节课都被点名,自理性较差。几位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这名男孩有同样的毛病:(这名男孩坐在第一排)老师一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总有废纸,老师都必须告诉他将废纸扔到垃圾箱内;上课,需要做练习时,随便从书包中取出个本子,放在书桌上就开始写。本子下面垫着的不是书包就是一堆课本;写着写着,一会书包掉落在地,一会课本掉落在地;有时还经常钢笔不下水,再修理钢笔。经常一节课下来,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乱糟糟一片。
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案例不胜枚举。当我在学校内忙得焦头烂额、力不从心时,就经常思考是不是存在一个“事半功倍”的解决办法,于是试图在学校教育的“上游”――家庭教育上推进一步,其实家长们也非常希望和老师一道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二、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1.家长要把握整个小学教育的方向
引用彭泗清博士的一句话:“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孩子的天性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然学习也不例外,可是造成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把学习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确实,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如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足以把家长“逼疯”、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不顾一切地逼迫孩子学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回避竞争,与其趋之若鹜,倒不如适当淡化它,正确地对待它。试想,当孩子处于健康、阳光、上进的状态时,他的学习成绩不也就会随之提高吗?
2.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权拱手相让,完全寄希望于老师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心理和道德健康,以及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等非智力因素。其实,家庭才是孩子学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要阵地。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中的威信下滑,总是觉得有求于孩子,可怜巴巴地乞求孩子好好学习,像旧社会大户人家的丫环一样伺候孩子,丧失了家长应有的威严。有时还会看到孩子像斥责仆人一样给家长说话,像使唤下人一样支使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居然连大气也不敢出。试想一下,一个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甚至瞧不起父母、拿父母不当回事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谦和有礼之人呢?因此,家长要用心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迁就孩子、讨好孩子。
3.家庭教育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靠孩子自己控制自己
家长总会说:“他才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还不懂事。”许多专家也在新闻媒体中宣传:孩子是天使,孩子纯洁无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赏识教育”没有错,当然我们家长和老师也都不会做扼杀孩子的天性的“罪魁祸首”。但是,千万莫把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千万莫把他们完全当做受害者。要知道:对孩子的控制越多越紧,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会越差。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那样家长会更累。我们要对孩子强调:任何人没有不接受教育、不读书的权利,因为我国的义务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制教育,不接受教育、不读书就是违犯国家法律的。当然,这是战略上的把握,在具体操作手段要尽可能地灵活,尽可能地让孩子自愿、自觉地接受。凡是存在孩子有希望管控好自己的契机,家长千万要把握好,不要画蛇添足。孩子只有自己战胜自己,战胜懒惰、退缩,抵御各种诱惑,才有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战胜自我,而不是“剑拔弩张”地试图战胜孩子。
一、流动儿童家庭状况
1、家庭经济条件流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基本令人满意,有半数家庭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但百户家庭中也有47%的属于经济“困难型”,月收入千元以内的6人,1000-2000元的17人,2000-3000元的24人。家庭住房条件相对拥挤,29%的家庭孩子没有独立的房间,家庭成员多人一起居住的达15%。另外,他们中有一半以上家庭育有两个孩子,13%的家庭有三个及以上孩子。
2、家庭教育情况
(1)家长育儿观念相对落后。从孩子入学看,超过6周岁入小学的共34人,其中5人9周岁以上才入学。从学生转学看“,随亲就读”是流动儿童的就读的主要形式,32%的学生有过两次及以上的转学经历,就读学�
(2)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97%的家长认为孩子必须要上学,96%的家长认为在人生的成功中学历起很大作用,希望孩子获得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有42%的家长还期望孩子上到研究生及以上,这与自身学历实际形成鲜明对比。另外,83%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且60%的家长能抽时间关注甚至辅导孩子的作业。
(3)家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的达92%,而当孩子学习成绩退步,能和老师、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的达72%,能与学校老师经常联系或偶尔联系的占84%,27%的家长也经常和孩子一起活动。
(4)亲子关系一般较为和谐。每天和孩子交流的达到57%,几天一次的也有21%,孩子对家长管教能积极听取,心服口服的达56%,85%的家长认为自家类型属于民主型和随意型,能在双休日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的达74%;孩子能主动与家长说心里话或当遇到烦恼时,最喜欢找父母诉说的占54%。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归因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家长家教知识贫乏。从流动儿童家长的学历与职业看,他们在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上都存在不足。百户家庭中,有45%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家教知识一般水平,33%的家长觉得自己家教知识贫乏,另外,有44%的家长觉得“不知道教育方法”是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烦恼。
2、家庭教育时间不足。调查中发现,有17%的流动儿童不和父母住一起,有31%的家长感觉“没时间教育孩子”,日常几乎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的占14%,从不会在双休日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的占26%。
3、家庭教育品次不高。
(1)少部分家长的一些“陋习”对孩子影响是消极的。例如:有26%的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64%的家长很少、有时、甚至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打牌,而面对孩子学习成绩退步,有4%的家长会选择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
(2)少部分孩子在家里属于“散养式”。家作辅导靠爷爷、奶奶、家教班老师或无人辅导的占39%,而晚上大部分时间是自娱自乐的,包括看电视、与同伴玩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占33%。
(3)一部分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确实比较贫困,再加“儿多女多”,因而对孩子的成长环境的优化也就“顾不许多”了。
4、教育子女依赖性强有些家长思想上存在“学校依赖症”,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过于依赖老师,认为“家长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则是老师的事”,有15%的家长“从不”主动与学校老师交流沟通,他们期待学校给予其“顺向”的引导帮助和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归因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根本制约因素。流动儿童家庭月收入大多低于本地居住户的平均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现状成为广大家长迫切而现实的目标,因而,他们在快节奏的城镇生活中“没时间陪孩子学习、没时间找孩子谈心、没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就可以理解了。
2、家长个人素质。流动儿童家长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首先,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品次不高,有时甚至是消极的。其次,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因而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简单化、机械化,有时是“粗糙”甚至是“粗鲁”。
3、儿童自身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地区教育质量的悬殊,新旧生活环境的对比,让大多数流动儿童感到自信心不足、交往有压力,时常会表现出“担心别人看不起”,遇有烦恼“不告诉任何人”。另外,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大多都比较“野”,性格倔强、不听话。对家长管教“置之不理“”一时管用“”怀有敌意或对立情绪”有近一半的孩子。
4.学校老师责任。面对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此时老师却不太理解家长的“苦衷”,�
三、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成立“家长学校”为加强家校联系,我校建立了“流动儿童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和校内的德育名师组成“讲师团”,利用双休日召开家长会,有针� 内容有“家长言传身教“”学生习惯养成“”亲子交流沟通“”儿童适应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向流动儿童家长推介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读物,下发由我校课题组编撰的《家庭教育读本》。
2、举办“家教沙龙”家教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师及专家备咨询。家长们的“共同语言”很多,经验也好,困惑也罢,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资源。而和专家、老师的“对话”更能让家长们找到成功教育的理论支点。
3、开设“亲子课堂”为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中一些“沟通难”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一些亲子活动。流动儿童家长应邀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新环境里的精神状态、心理负担和学习情况,感受新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体验孩子在学习与交往中的喜悦与失落。我们还创设一定的“互动情境”,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共同想方设法,携手解决问题。亲子课堂拉近了亲子距离,增进了亲子感情。
4、搭建“交流平台”传统家长会及家访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老师、学生、家长一起面对面地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和感染力,但信息社会一些新的交流平台也以其便捷高效、形象生动、互动性强的特点正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如:、家校通、班级博客、家长交流的群等,正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青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辅相成,紧密配合。作为家长,要多学习家教知识,多树立榜样,多陪陪孩子,多与学校沟通;作为学校,对流动儿童要多一些关注、关心、关爱,而对家长也要有一份理解与宽容,并主动担当起家校沟通的义务,多渠道、多形式地给予帮助与指导。这样,流动儿童———这朵家校合育之花才会越开越艳。
家庭教育问题初探
【摘要】针对小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研究笔者将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小学指导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对小学段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索,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策略;指导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革。面对开放的环境,多元的信息,繁重的学习压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增多,自杀趋于低龄化,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等状况,令一部分家长寝食不安。因此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性,这也就突显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际需求考察,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指导农村家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27%教师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愿意为家长教育子女出谋划策的。这些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非班主任教师)几乎没有。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调查中,98%教师表示通常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行为有偏差的时候才会及时和家长联系。联系的过程大多是对事情的陈述,而没有进行及时、针对地的家庭教育指导。59%的教师反映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学习成绩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单一的指导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家庭家长的需求,也不能对学生家长实施“因材施教”的家庭教育指导。32%的家长反映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2、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疏于管理监督
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计划,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连续性和一体网络化。许多学校只在名义上成立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实际却没有有机组织家委会或家长学校的家长参加相关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或在一起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这些都体现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随意性强,这样的行为难以真正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以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领导者的管理意识不够,其根源在于,过多强调教育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思想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补的,未充分认识到要想发挥最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学校对家委会的家校联系工作也是断断续续的。指导工作没有连续性,更不重视管理,这就导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
3、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孩子人格培养,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造成和孩子沟通不畅;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将对孩子教育这一责任推给学校或是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时间与精力的投入甚少,更有家长采取极端做法或是溺爱或放任,这些都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许多困惑和矛盾,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是由妇联牵头,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以及社区、青保等分工协作,这种机制不利于发挥和调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因为妇联不是行政机构,它对学校没有制约能力,这也是导致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低
在家庭教育工作的投入上,据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没有资金的保障,很多工作就不可能有效的开展。这也是导致学校对这项工作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善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低效状况,必须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能从人员、组织、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
(3)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来看,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教师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和技巧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与指导,这就导致教师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感到吃力和困惑,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大部分学校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上,根本无暇顾及其它方面。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家长学校”走形式的居多,而真正用心举办的较少的主要原因。
(2)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简单化
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计划是实现指导目的的基本保证。系统、周密、科学和具体的活动计划不仅是指导活动开展的指南,而且能对指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校一般是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具体整体的工作计划,往往是教师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情况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既使是开展的一些活动,如家访、家长学校、帮教活动、分层教育等也是与其他的内容相混杂,缺乏活动记录、总结和专题研究;组织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缺乏明确的考核要求和反馈监督等。
3、家长方面的原因
相关调查和研究都反映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在教师指导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不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缺乏配合意识,对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等。 三、改进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应对之策
1、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同样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无疑能为指导家庭教育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尽管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也非常高,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家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的要求,因此,应当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法律地位,以便实现家庭教育法制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各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将指导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日常考察的项目之中,应该有明确的衡量标准,避免走形式化。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此项工作的制度。应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调动一线教师和热心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商讨出一套适时可行的考核标准。
2、完善学校组织管理体系
从学校的管理层来说,要在对教师岗位要求基础之上,从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目标,透过发挥学校管理职能,坚持“管培”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
此外还应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相应增加精神物质鼓励和奖励,如增加班主任的津贴,要求并鼓励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其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和钻研。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教师应该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帮助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为此,学校在与家庭进行课题合作教育中,应坚持“管培”结合,在对全程科学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源于教育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教师工作实际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教师在课题合作教育中非常需要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这个需要的产生是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好契机。包括科研方面的培训,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培训等。
4、借助社会力量,满足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我们需要构建家庭教育专业咨询模式,此时需要采用市场化管理机制,此种机制主要提供的是个性化、个别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这种管理和运行机制能够极大的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效率和效果,能够满足一部分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并且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现实的局限性,不可能满足所有家庭的教育指导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模式与其它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系统结合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家庭教育体系,实现各种功能互补,最终使得教育、指导、咨询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最大的效能。
看了“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摘要】学前的家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在学前的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会超出儿童的生理与心理负荷,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笔者就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及自由个性的开发两方面对学前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全面发展
幼儿阶段是人身体、智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阶段心理健康的关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了道德及心理素质、自由发展的个性、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离不开教。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学前家庭教育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人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心理、智力和体质这四个方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学前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成功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使人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健的体格和智力开发潜能。
1.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一生的基础,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辅助,更需要家庭的努力,学前的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子女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在学前阶段,幼儿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等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学前的家庭教育与家庭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学前的家庭教育虽然是幼儿期的教育方式,但是其影响力却不仅仅存在于儿童的青少年时期,对人的一生都有奠基作用。学前的家庭教育影响具有深刻性,使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科研促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健康发展。
1.2强健的体格。强健的体格是人生存的基础保障,然而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有助于人形成强健的体格。在学前阶段,人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可以正常生活,这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就突显出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应给予其正确及时的引导,从而排除其思想上的困惑,促使其形成强健的体格,全面健康发展。
1.3开发智力潜能。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五岁以前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而这一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早期智力启蒙具有重要作用,对人后期的智力开发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就成了开发人智力的关键环节。父母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可以快速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这样父母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在记忆、思维、观察、想象以及判断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后期培养中着重弥补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优势。通过学前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培养孩子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使孩子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为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挖掘,使人的智力潜能被发现、被激活。
1.4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学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孩子进入学校,那么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就会在校园的集体环境中,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孩子不可能时刻受到关注,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就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在进入校园后形成不良心理。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
2、自由个性的发展
2.1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任何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学前阶段是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在学前阶段,孩子与家长的接触最多,在与儿童的长期接触中,家长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参与各种趣味游戏,激发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使其自己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儿童就可以形成运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人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前阶段,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在家庭中,个人的社会关系也是通过家长所建立的。同时学前阶段,孩子的行为会模仿父母做事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家长起到正确的模范作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思想意识,在处理个人人际关系时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家庭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会对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阶段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家庭,因此学前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学前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的发展,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前的家庭教育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在学前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钥匙[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卓.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建议[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11).
摘 要:家庭教育与支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而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议和方法。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与支持是特殊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李佰战。制约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因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3]鲍娜娜。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摘 要: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来讲,父母是主要组成人员。特殊家庭,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父母身上,也就是说,父母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的特殊性。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表现在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上。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让这些孩子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思想感情上受到了极大创伤,在同学、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于是,孤僻、沉默成了他们重要的特点。
关键词:特殊家庭;父母冲突;父母言行
笔者在调查、阅读、思考中,总结出因父母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的特殊性,形成对孩子教育的不完善,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之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有很多人成婚后,摆不端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怎样经营家庭,以小肚鸡肠的胸怀处理家庭琐事。于是夫妻双方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斗嘴打架成了家庭生活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注意力用在永无休止的家庭纠纷中,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最后自暴自弃,在良莠不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盲目闯荡,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在寻找“关心”和“疼爱”的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投入对方的怀抱接受恩赐。殊不知,在坏人的引诱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渊滑去。
二、父母言行不检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父母言行决定家庭气氛,家庭气氛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融于平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教育。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良的言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母亲贤惠、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家庭不健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离婚率也居高不下,一些父母,为求男欢女爱,置亲生子女于不顾,形成离婚家庭这种特殊家庭。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子女,此时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家庭的天伦之乐。而有的父母都忙于再婚,冷落子女。使子女感到孤苦伶仃,心灵备受伤害。组成新的家庭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又很难处理得当。
1、减少家庭暴力,给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2、尽量减少人为的家庭不健全
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会使青少年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谨言慎行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表明了人的一生与后天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更是非常重要。教孩子学好不难,难的是家长要努力克服自身上的缺点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这篇文章中的特殊家庭所指较为狭义,但代表突出的特殊家庭表现形式。总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考虑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谈及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史焕章,武汉。犯罪学概论。华东政法学院,1993-05.
[2]阙贵善。江西省青少年犯罪与综合治理。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
[3]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及启示。法律适用,2004(10)。
摘要: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而在此基础上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即有助于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教育手段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最终引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且养成良好的表达方式,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从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旨在其能推动当前家庭幼儿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达到最佳的幼儿教育状态。
关键词:中美;家庭;幼儿教育
就当代现状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强调对幼儿静态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更为强调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创造知识应用思维。因而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展开比较分析行为,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美国教育思想贯穿于其中,从而加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技能,且就此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一、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现状
1、美国幼儿教育现状
美国在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倡导“家庭、园所、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即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同时美国幼儿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游戏教育方法的应用,即由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体验过程挖掘自身潜力,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此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亦倡导“教育从第一天起”,继而由此引导美国家庭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基于遵从“重视体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最终将自身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且就此增强自身探索意识。另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在内容规划过程中将社会性能力、审美趣味、人格化为教育重点,从而推动幼儿朝着健康的发向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
2、中国幼儿教育现状
基于2011年11月河南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400名幼儿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家庭每月对幼儿教育投入的费用平均为187.5元,而农村家庭投入教育费用仅维持在80.3元左右。同时就“家庭幼儿教育是否存在压力?”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67%的家庭表示存在很大的压力。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此外,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着重倡导将运动教育、初步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幼儿潜力的挖掘,但同时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1岁即培养母语的家庭教育形式引发了幼儿成长压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即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
二、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1、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凸显出的主要差异,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同时美国教育者倡导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创造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其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例如,引导幼儿加强对植物成长过程的认知及鱼群日常活动、饮食观察等,继而由此培养其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即可散发自身想象力。此外,美国家庭教育更为倾向于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中,如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即会带领幼儿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塑料瓶、纸杯等等,由此增强其环保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而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较为稳重,即引导幼儿基于家长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2、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
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规定出幼儿不允许做的事情为大声哄叫、推诿责任、责骂等等,且要求家长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教育态度,并避免强迫问题的凸显,注重引导式教育形式的运用。而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过程中更为注重观察幼儿将来的能力、水平,同时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逸的生活空间,避免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影响到其成长状态。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也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心理疾病及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家庭家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继而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3、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
在美国课程教育中其将科学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将幼儿智力的开发及求知欲的培� 此外,美国幼儿教育中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过程等,继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氛围中。而中国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参照课程教育模式加强对幼儿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就此影响到了其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思想观念的转化,且更为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可知,中美家庭幼儿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几个层面,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幼儿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并引导其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造意识,继而达到良好的成长状态,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夏雪,徐溟溟.中美两国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03):3—10.
[2]王芳,刘昊.美国州立学前教育项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12,12(03):29—35.
[3]李欢,刘晶波,邱蔚.少子化时代中美家长育儿态度调查报告——基于教养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3,14(03):47—51.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长是家庭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身心方面各种需求的不满足都不得不依附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威信,使孩子能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优势。家长是否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其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时时处处为孩子做表率有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好: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家长能否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威,还与其是否能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孩子宽严并济,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有关。例如,儿子把邻居小伙伴的脸抓破了,父亲不仅要批评儿子,而且还应带着儿子到邻居家去赔礼道歉,使儿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产生内疚感。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不通过“家长制”统治孩子,不滥用“权威”吓唬孩子,不动用“家法”体罚孩子,以免形成对立关系,阻碍孩子的发展。例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能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命令孩子为客人露几手,背了唐诗以后,还要唱英文歌曲等。
二、换位思考,适时调整
每一所幼儿园,都有针对家长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家长行为,便于整体管理。在贯彻制度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家长主动、自觉的遵照执行呢?硬性的规定,当然可以收到一定效果,然而,实施起来,既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也会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进行。
三、冷静克制,刚柔相济
幼儿天性好动,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爱子心切,有过激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个别家长对幼儿微小的伤痛小题大做,搅闹不休,遇到这类家长,可以采用“倾听”和“转移”的方法。
1、倾听:家长投诉,有时候会就事论事,有时候,可能是借题发挥,把平时对老师的不满和积怨一并发泄出来。这时候领导者不必急于解决问题,只要专注、耐心的倾听就可以了,其实,家长可能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诉说之后,他自己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没有具体想要解决的问题,老师们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诉说之后,心情平静下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另外,从家长的倾诉当中,领导者很容易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便于解决,达到令家长满意的效果。
2、转移: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火气很大的家长,得理不饶人,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面的冲突是不会解决问题的。任由家长吵闹下去也不是好办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转移的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其它方面上,比如孩子谁带大的呀,是不是和老人住在一起呀,尤其是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的在园情况,可爱之处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把老师平时对孩子的赞誉描述通过园长的语言表达出来,会令家长格外感动。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了解所有孩子的情况,鼓励教师发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谈话,让家长了解到,他所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不论是幼儿园领导,还是老师都是有爱心和负责任的,而且在深深的关爱着他的孩子。这样家长常常会转怒为喜,在和谐轻松孩子气氛中解决问题,结果当然是容易令人满意的。
幼儿园无小事,老师有责任保证孩子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是安全快乐的。但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于我们自己工作的失误,领导一定要有勇气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家长的质疑,以坦城、负责的精神处理善后工作,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结果。
宽容、理解、重情、沟通是处理家长工作最基本的方针,除此之外,还要求领导者懂法,守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家庭教育的指导性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承认孩子的主动地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家长要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不仅有着与同龄孩子相似的一些年龄特征,而且还有着与同龄孩子不同的个性特征,并予以尊重应以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帮助和指点。比如有孩子不珍惜玩具、追求高消费的毛病,父母可提示孩子把领用钱存起来自己购买玩具,使孩子能体会到玩具的来之不易,学会爱惜玩具和使用金钱,做个明智的消费者这是家长指导孩子的目标。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不对孩子进行指导,帮助孩子甩掉“拐杖”,使孩子能够学会自我教育。
家长和幼儿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家长们在望子成龙,幼儿园在培养孩子茁壮成长。有了这种共识,家园合作就应该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来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弊端日渐显露,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并对所形成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较
一、引言
现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不同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正如我们所知,家庭是孩子成才的起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也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竞争。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不断开放,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来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弊端日渐显露,因此,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社会中,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独立,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担负着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期望,是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父母是否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是否关心孩子的发展方向,都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一个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撑起自己家庭的人。”正如中国儒家学说所论述的,家庭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国家兴亡和教育联系在一起。英国思想家JohnLocke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成效的比较
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参与了家庭事务,他们逐渐就拥有了市场经济思维,十八岁之后他们就独立于父母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靠做兼职挣钱来支付他们额外的开支。从那些实践活动中,他们积累了许多促销方面的管理经验以及如何与顾客交流,知道了金钱的来之不易,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中国,孩子们是家庭的中心。孩子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正如中国的一句常言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然在考试分数方面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中国的孩子,被动地处理问题,依赖他人,社交能力差,责任感差。这些性格特点从大体上而言,与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有关。
四、家庭教育进程的比较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就像学校教育,它有自己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目的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适应多样化的环境,教孩子们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这种期望不是那么的高。它不是无形的幻想,而是实际存在的,容易把握的。他 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下,孩子们也提升了自我决定意识和自信能力。与美国相比,中国家庭更趋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希望他们有前途,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们集中精力于学业方面的学习,还有孩子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艺术培训。最终,创造性被制约,这个上天赐予的天赋被扼杀在摇篮里。
2、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注重孩子们在体格,认知,语言,情操方面的协调发展。例如,当家长去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喜欢带上孩子,刺激孩子对新事物的求知欲。让孩子们接受环境的熏陶。在情操方面,他们引导孩子认知音乐,油画,舞蹈,文化,跟他们一起去博物馆,文化展览馆,鼓励他们参加创造性的活动,使他们感受自然,发现奥秘。
虽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划分为四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和美学,但是当孩子们到了上学年龄,智力却处于压倒一切的位置。在体育方面,父母总是更关注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不让孩子遭遇疾病,危险。在智力方面,他们买很多有教育价值的书,然后教他们读书,写字以及算术技巧。当孩子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父母又趋向于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买大量的课外练习册以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在审美观方面,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特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一窝蜂似地把儿子,女儿送到画画班,舞蹈学校或者请家教教孩子学乐器。一方面,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这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两个国家对智力的不同理解。当孩子们回到家了,中国的父母总是问:“你今天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了吗?”或“你今天得了多少分啦?”然而,美国家长问的是:“你今天在学校问了老师什么问题呀?”或“今天的课有趣吗?”
3、教育方式的比较
在美国民主的教育方式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孩子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父母鼓励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允许他们不接受自己说的东西而保持自己的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仅仅是向孩子学习一些东西,而且还对此感到自豪。孩子们的隐私也完全受到保护,不经允许家长不会进入孩子的房间,他们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孩子们的社交活动。
在中国,孩子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家长认为家庭事务是大人的事。孩子们应该做的就是遵从家规,顺从于父母的意愿。家长似乎是家庭中的权威,于是代沟也易于产生。孩子总是感觉父母不可理解。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多交流障碍,家长把一切都归结于社会环境与孩子成长之间日益增长的复杂化。根据福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委员会对1664个学生家庭的调查数据,偶然的交流占31.4%,有意的交流占2.7%。孩子上一二年级的家庭占77%,孩子上三四年级的家庭占60%,孩子上五,六年级的家庭占的比例不到50%。
这份调查也证明了许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感到很焦虑这个事实。其中,46.1%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更成熟了,14.2%的家长认为很无助,13.2%的家长认为他们无言,6%的家长认为很难跟孩子交流,61.4%的家长感到很安心、舒适、高兴。这对发展孩子的好习惯、性格、青春期健康心理都很不好。孩子们的自由总受到家长的侵犯。例如,他们的书包、日记总是被父母搜查。
五、产生不同家庭教育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十分关注家庭教育,为何这两个国家仍然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显著的特征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原因:
1、这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美国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广阔的地域却简短历史的国家,的确,它只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大约五千万人移居到这个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于是其它国家开玩笑地称它是“融炉”。由于这种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发展的空间相对更大了。
相反地,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被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以至于保守的、自闭的想法在文化观念中占大多数。
2、经济体制
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更多的机会,更少的生存压力,美国拥有一种比较完善的雇佣体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人们不必一生都从事一种职业,由于那些因素,美国人有更广泛的选择工作的余地。在找工作方面他们也很开放。他们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们的工作都是平等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它有像上海、北京、大连那样的大都市,但有许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上。中国处于一个学历优先的社会,生存压力非常大,人们把所有的生活都寄托在工作上,找工作的范围非常窄。家长认为学习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稳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因此,他们的教育中心就是孩子们的成就。
3、不同的价值取向
美国人珍视他们自己的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他们注重个人利益,拥护个人发展和自我认识,这就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根据这种价值,父母倾向于把孩子和他们自己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孩子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父母对自己意愿、兴趣爱好尊重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推崇地是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在中国的哲学中,个人价值服从于整体利益,父母丢弃了自我感,重视孩子的“自我”。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肩负着他们的希望和生活的未来。他们往往为自己的子女设计现在和将来。
4、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是理性化的。美国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则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义务和其它的社会义务一样。相反,中国人崇尚道德,家教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对孩子的义务是整个家庭而不是社会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理念,在保持我们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注意平等和民主,在教育内容上把知识和实践归于同等位置。我们应该更有助于建立孩子们的自我信任和独立,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更适宜于我们传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常言道:“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国更繁荣发展,我们必须尽我们的能力为祖国的花朵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肯定要从家庭开始!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2003.
[3]王恩铭。美国文化和社会[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是重视孩子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教育,买昂贵的学区房,花大价钱报各种辅导班,家人全程陪读等等。但是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大部分家庭都有了如释重负之感,同时也放松了对远在外地求学孩子的教育,转而将这个责任转嫁给孩子所在的学校。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孩子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监控和指引下生活,而相应的基本生活能力、判断力和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都普遍贫乏。而高校师资力量有限,高校教育又不同于小学和中学老师“手把手”式的全程陪同教育,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视为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来对待。除了上课时间,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基本可以自由支配的。
这种管理上的突然放松,时间上的充裕,和所面临诱惑的增多,就容易让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耽于其他一些娱乐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个人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排解,长期积压甚至有可能造成抑郁或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这些频频发生在高校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也给被称作美丽“象牙塔”的大学校园蒙上了阴影。高校“惨案”频发,这究竟是事出偶然,还是高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出了问题,大家都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 但是有部分家长却说,“希望学校加强管理,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等,给孩子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事实上,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学校的教育。所以,我们势必将家庭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之中。当然这不是说像中小学生那样动辄“请家长”,而是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协同疏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学业压力、人际相处成为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现在各高校已基本健全了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配备了心理咨询室。
而现在学生自主性也很强,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进行心理咨询并不丢脸、也不是难为情的事情,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的这些资源。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或者认为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尴尬,难以启齿,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压抑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世界里,而不是选择去找心理辅导老师或学校寻求帮助,心理障碍或者困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化解。
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了,孩子难以向老师和同学倾诉的问题,如果家庭能够及时介入和关心,应该会向家长倾诉,这样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恶化,也可及时挽救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要建立、健全这一联动体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个与家长交流协作的平台,建立一个有效的通讯录,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及时与每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样的家长比较集中的机会,做好宣传和沟通;再者,学校相应的负责老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也需要向家长们及时公布,方便互通信息。这不是所谓的“打小报告”,而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保障每一个孩子能顺利成才的原则与担当。
第二,家长们一方面确实需要转换心态,以一个平等交流、让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已上了大学的孩子,给孩子自己锻炼、成长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绝不等于放任,家长仍需要做好观察和适当的引导,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以上大学为“分水岭”的一蹴而就。家长可以与学校保持有效的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当然,家长也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想当然地仍然像中小学时那样遥控和掌握孩子的一切,每天需要孩子电话汇报一天的行程,甚至是饮食。更有甚者,每天电话咨询相关辅导员或班主任情况,这都很不现实。大学不是幼儿园,大学生已经是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课余时间有自己的自由,就算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也不可能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行程。
第三,整个社会生活应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不拿孩子相互攀比,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顺应每个孩子自然的成长和成才之路。拿孩子相互攀比是中国社会长期普遍存在的陋习,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中,无形之中给孩子心理上增添很大压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功利化,独生子女一代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刺激着大学生的敏感神经。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园事件中突显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健康长期忽视,也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识教育的缺失。这些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渗透到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从小让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受到关注。
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而有心理问题存在的学生更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但是那不知何时会爆发的活火山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 但是这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参与和努力来实现。
摘要:家庭教育要着力于用言传身教激励等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言传身教;激励;童化;平等;一致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家长开启孩子心灵和智慧的钥匙。许许多多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事例证明下面的教育方法的可行性。
一、激励的方法
以激励的方法褒奖孩子的优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表扬奖励是让孩子坚持正确的行为和习惯的最佳途径。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可是一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找缺点而不是找优点,家长不能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考量孩子,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毫不犹豫地予以褒奖,并且尽量采取当众表扬的形式或尽可能向亲朋好友通报来扩大表扬范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强化表扬的效果。表扬不能简单化,表扬时要对孩子讲明受表扬的理由,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出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表扬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赏为辅,切忌让孩子形成一表扬就要物质奖励的不良习惯。孩子难免会出错,给孩子指正时可以采取以下类似方式:“你把某方面加以改进你会更出色。”“我相信你会改进某方面的问题从而做得更好。”
二、言传身教的方法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子女模仿的对象,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和感染力量。因此,家长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以身作则,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曾有一名电工在山区电路改造中不幸失去右臂和双下肢,妻子抛弃俩年幼的孩子离他而去,他凭借坚强的毅力不仅做到了生活自理,还开办了“志坚图书馆”,丰富了山民的文化生活。在他的影响下,俩孩子自强不息,在社会的帮助下都完成了高等教育,其中一个还获得博士学位。父母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道德行为操守往往是孩子德性的风向标。设想一下,父母如果违法乱纪能教育孩子要品行端正吗?父母如果整天沉湎于麻将和游戏、从不拿书本,能教育孩子勤奋好学吗?父母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的长辈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吗?“上梁不正下梁歪”形象地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道理。
三、平等性交流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与孩子展开平等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家庭民主和谐氛围。父母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说“请”“谢谢”,不用命令式口气和侮辱性字眼。譬如类似下面的一些话不宜说:“我怎么生下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去去,小孩子懂什么,到一边去。”“你为什么不能像某某某一样……”“我的小祖宗!”等等。
四、习惯养成的方法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学习上要重点培养独立思考、单独作业、勤于预习、精于预习、善于检查等习惯。家长每天要督促孩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逐步养成独立检查和及时改错的习惯。在网络电子时代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不要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价值与功能,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明白网络是“用的”而不是“玩的”。在生活习惯上,重点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和规律化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按时就餐的生活规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适当安排孩子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时间,如带孩子假日旅游、郊游、跑步等。
五、童化的方法
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和视角看待世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象引导孩子认识世界,这一方法对低龄儿童非常实用。三岁的儿子用小刀在光洁的桌面上乱画,父亲发现后没有训斥他,而是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儿子好奇地问:“爸爸,你听什么?”“我听见桌子在哭,他说你用刀子把他的脸划伤了。”儿子从此再也不用刀子乱刻乱划了。
六、挫折教育方法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吃过苦、受过挫折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强,能坦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温室教育”培养的孩子难以承受挫折和困难,易走极端。现在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我们可以用开放的环境训练交往能力,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方法,要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明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都不一样,不能事事要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胃口,做到宽容待人,尊重他人。要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交往矛盾不可避免,学会克制容忍和理解原谅,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处理矛盾和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困境中树立信心,学会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在历炼中成长。
一、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一个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应给予认可和尊重。但实际上,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表现出专制或忽视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在成年后表现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儿的心灵世界很单纯,学会尊重他们并不难。比如耐心倾听他们并不清晰、连贯的表达,交流时俯下身去与幼儿平视,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
二、示范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的学习开始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与成人示范相比,年纪相仿者的示范效果会更好。例如:俏巧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走能力发展正常。但是她对上下楼梯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样鼓励、劝说和示范,俏巧都拒绝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姐姐上下楼梯,高兴得乐此不疲时,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气,要求自己走楼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年龄相仿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是简单容易的,而有些选择则是艰难痛苦的。选择是一种能力,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生活空间,并有意识创设选择情境,学会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同时,让幼儿在自然氛围中尝试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的结果。例如:周末带幼儿出去玩,可以给他提供几个备选地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去哪里。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就要帮助实现,并让他体验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心理感受。优柔寡断和盲目武断都会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幼儿果敢和担当的品质。
四、父母之爱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一些父母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终日辛苦奔忙,于是照顾幼儿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自然就缺少了对幼儿的关爱。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顾幼儿的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幼儿相处,但由于缺少耐心和责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而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儿在性格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影响了成长。父母之爱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物质和他人无法取代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幼儿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多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即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幼儿期有许多宝贵的人生第一次,这些美妙的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是父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相处和心灵沟通的时间,给幼儿更多的爱。
五、尊重个体发展不盲目比较
目前,我国的家庭一般养育1个或2个子女,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和聚焦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更优秀,起跑线上的较量就此开始:谁的孩子说话早,谁的孩子走路好,谁的孩子吃饭多,谁的孩子个子高,事无大小都成为比较的内容。好的自然高兴,差的就会绞尽脑汁赶超。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盲目比较会打破幼儿应有的成长节奏,有可能会使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一生要遇到许多挫折,它是人生的必然。如何对抗挫折———靠强大的心灵,而强大的心灵又来自哪里?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锻炼。如果家长能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一生将是有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注意规避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使幼儿享受快乐成长的时光。
教育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在大力提倡优化国民教育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因为长期以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强调了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关注度的提高,我们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的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的影响就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而父母则扮演了孩子第一老师的角色。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欣赏别人的优点,敢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担当,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也不要对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肯定或否定。在批评孩子之前,先表扬他好的一面,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维护和自信心的培养。做家长的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孩子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适时实施施挫折教育,同时注意孩子对遭受挫折的承受能力,避免孩子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引起负面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收获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家长要有意培养孩子超越自我,勇于竞争的意识。
二、家庭的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结构面临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孩子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三、家庭的氛围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并在其熏陶引导下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在和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而不良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可使孩子胆怯、嫉妒、孤僻、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家庭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趋利抑弊,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摘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家庭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艺术、做好家长的角色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初步研究与探索,希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探微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和个别方面上来说,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学校学校教育还重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家里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看些什么,给孩子教些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危害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犯了错误、学习成绩不佳或下降、不听父母的管教等行为出现时,有些父母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生气发火,轻则责备训斥,重则打骂、体罚等。还有的时候,家长因在单位工作不顺利,遇到烦心事,受到领导批评,与同事发生争执;在家中夫妻发生矛盾,身体不适生病等,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无端地迁怒于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样一来,却在孩子的心灵上埋下了祸根。
专家研究表明:当父母因错误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发脾气、使性子,不仅会使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消极的应激状态,还会使亲子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疏远父母,编造谎言蒙骗家长。
二、家庭教育方法
(一)关心孩子,爱孩子
爱是人类的天性。在所有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坚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彷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做到:
1、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2、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与伤心。
3、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的批评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理由,把握好尺寸与分量,孩子是会接受的。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进入青春期(12到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朋友相处。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方式,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孩子独立,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恰当的指导和引导,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庭的教育艺术
只有情感上沟通了,心理上才能相容。家长和孩子要经常采取个别交谈或家庭会议形式的沟通思想。多听孩子谈话,要恭恭敬敬地倾听,有不同看法,要进行平等讨论,不可强制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
1、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
①排除主观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②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应表现出热情,有兴趣,高兴和孩子沟通,正确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讲话时不打断,不批评,并能从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话的内容,使孩子感到他被理解,重视和接纳。
③父母要注意孩子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心理矛盾,鼓励他们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并不表示对他的感受不理解不认同。
2、言语要切合实际,合情合理。
父母与孩子交流思想情感和社会信息要实事求是。对社会问题的评论要一分为二地。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学会唯物辩证地认识问题和评价事物的思想方法。经常运用切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沟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理智感,自信心,增强教育效果。父母可亲可敬,可以依靠和求教的形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
四、做好家长的角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能做到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个亲密的战友,一个知心的朋友,一个能接受批评教育的受教育者,并且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有“四心”即:细心、耐心、决心、恒心。那么这样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方面就会做得很成功。
(一)成功的领导者
家长跟孩子的关系首先是做一名很好的领导者。肯定地说,家长不能等同于朋友,因为在某些场合下,朋友不能对孩子有太过于直接的批评,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引导性的工作。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有自己的角色了,要注意把孩子的缺点给指出来,并让他去改正,而不是姑息纵容。在这一点上,家长们还要注意,不能手软,不能拖。
(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有时候,孩子在生活上会有很多问题,这时候的家长,只要让孩子把他的心思讲出来,家长安静地听就行了。听完之后,家长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慰自己的“朋友”。这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最好的知心朋友,在内心会有莫大的满足与安慰。家长这样做,不但可以给孩子以正确的帮助,也可以和孩子建立更好更深层次的感情,更利于家长的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
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家长应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摘 要:现如今,每个学前儿童都已经接受学前教育了,而家庭教育这一因素尚未很好地解决。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的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 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摘要:
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文章首先对家庭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其次提出了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家庭教育的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自党的十八大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
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4-05-05(1)。
[3]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78-79.
摘要:不同的家庭教育观造就不同的性格。很多中国孩子内向、听话,缺乏创造力。很多美国孩子外向,敢于创新。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本文研究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什么是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国;美国;父母;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指家庭长辈通过传授知识、道德培养和营造家庭生活氛围等方式对后代在行为上的指导,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代的发展。简言之,家庭教育就是家庭长辈对晚辈的教育。
二、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1.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定位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往往代表权威,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制定家规,用此家规约束自己的孩子,孩子很少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不能因为与父母意见不一致而提出异议。孩子能做的就是守规矩,听从父母的教导,不能顶撞父母。美国家庭教育中,美国父母一直以自己的孩子为主体。美国的父母认为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生而平等,在他们眼里,孩子虽小,但有自己的自由,通常父母与孩子是一种朋友的关系。美国的父母更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
2.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些中国父母关心和在意孩子的智商,很少顾及孩子的情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较高成就。如果孩子的结果是令他们满意的,那过程无论犯多少错,父母都会选择原谅孩子。如果过程不是父母想要的,那无论孩子在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得到的只会是父母失望的眼神。与此相比,美国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兴趣、个性、创新能力。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梦想,美国父母会努力地帮助他们实现。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尽管孩子的表现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甚至可能是令父母失望,父母不会责怪他们,而是会默默地帮助他们,直到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主动承认错误。3.教育方式的不同在生活、经济、社交上,一些中国父母比较纵容自己的孩子,能够包办代替的都包办,能够满足孩子要求的尽量满足,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然而,一些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高,孩子在学校考试的分数越高,名次越靠前,拿的证书越多,就证明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在对待孩子的过错时,一些中国父母习惯批评、指责孩子。美国家庭中,父母更多采取的是鼓励的教育方式。父母鼓励孩子对一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看法,鼓励孩子“保留意见”,独立行事。对孩子犯的错误,父母不会大吵大闹,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父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鼓励孩子改正错误,耐心教导孩子如何避免错误。
三、教育
1.教育不是教育者的主观设计,必须体现受教育者的客观存在和特征
由于先天性的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差异,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间,应该具有每个人独特的人格。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需求和努力方向各有差异。因此,教育不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范式,不是教育者主观的设想,必须体现受教育者的客观存在和特征,适合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2.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合乎规律的引导
我们每个受教者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我们不可能被完全地控制。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要试图通过一些方式控制受教育者接受相关教育,否则受教育者会出现反抗。教育者应该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最终达到使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
3.教育不是竞争,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互助、交流和相互的感染
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受教育者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并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互助、交流和相互感染,以此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考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知识。教育者采取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淘汰不合格的受教育者,以至于被淘汰者无法再继续接受教育。
4.教育不是大工厂的生产线,而是小作坊里的手工制作
如果说,学校是“工厂”,那么入学时间到毕业时间之间就是对“产品”进行加工的时间,通过考试者就是“合格产品”,没有通过考试者就是“劣质品”。然而教育不是大工厂的生产线,不需要生产统一的“产品”。教育是小作坊里的手工制作,需要相关人员慢慢地、用心地编制出有特色的“产品”。
5.教育不是商场,不以金钱和牟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一些人认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将来的社会地位和薪水越高。当接受教育的动机不纯时,教育就失去了自身价值,受教育者 教育不是商场,不以金钱和牟利为目的,而是受教育者要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段晓璇。从《虎妈猫爸》看我国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启示[J].人才资源开发,2005
[2]贺兰。教育本质观初探--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的转变[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6
[3]刘晓晨,韩璐。中美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差异及其归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
[4]潘月玲。从《摩登家庭》看美国家庭教育观[J].现代企业教育,2014
[5]袁源泉。从电影《早熟》与《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J].考试周刊,2013
[6]赵雪薇,孙迎光。教育概念与教育本质新解[J].上海教育科研,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