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优秀22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

一、有效导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这“火药”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我先从课题中的“书”字入手,手拿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你们爱看书吗?爱看什么书呀!”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接着我又问:“石头见过吗?”学生会想:石头谁没见过,为什么老师要问这个问题呢?然后我引出“石头书”,“石头书大家见过吗?想去看看吗?”学生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着想去看看,阅读自然就迫不及待了。

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之外,还有 “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有效提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呼唤教师有效提问。

1、提问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初学课文,提问要有概括性;讲析课文,提问要有研究性;提炼中心,提问要有深刻性。例如,教学《石头书》一课,在读了第11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爱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个是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学生在读书时有了疑惑,急于想表达出来,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提出之后很快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大家都沉浸在解决问题的乐趣中。

2、提问要精炼。要“问”出知识内涵,要“问”出知识本质,要“问”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针对《石头书》一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石头书上的字画是什么样的?

②石头书能说明什么?

③看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这三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再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讲解,学生目标明确,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石头书能说明什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大海、高山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理解化石能说明什么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此时迸发了出来。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他是通过树叶的化石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又通过小鱼的化石知道这里又变成了大海,后来又变成了高山。这样循序渐进,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学生问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提问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如教学《石头书》第11自然段时,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不多,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我针对这一情况,在第一课时就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在初读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动笔圈出来,学生提问学生答。果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化石是石头吗?为什么地壳会升高?为什么密林会变成大海?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后来有变成高山的?……问题千奇百怪,正说明了孩子对课文产生了思考。有的问题学生之间就能自行解决了,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而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名词术语就不必做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了解即可。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

三、有效训练,追求阅读教学实效。

1、 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答案,可以防止思维的僵化,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石头书》一课时 ,我在教学完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后,提问:“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不知大家能不能帮帮我?”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我接着问:“看懂化石有什么用呢?”这是启发求异思维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找到埋在地底的矿藏,有的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变化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我都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思考得这么深刻。我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勘探队员,你最想从地壳深处找到什么?”学生思索一番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有的说最想找到恐龙的化石,有的说最想找到一种能解决能源危机的用之不竭的能源……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提不到他。比起以前上课时一提出问题,学生一个个把头低下来,生怕老师提到他的情况,这种提问的形式和问题的设计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带着问题读书。

科学的阅读训练一定是思维和阅读训练的统一。良好的边读边思习惯的形成,对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石头书》一课开头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给学生读书指出明确的目标,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不仅如此,每一课时读课文时,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深化朗读指导。

高尔基说过:“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读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识记的需要,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朗读训练方式也很多,如指读、齐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在指导《石头书》一课的朗读时,我抓住了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来指导朗读。比如:“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这一句中,川川为什么不禁笑了?一个“笑”字包含了很多意味,既有对勘探员叔叔说的话的不解,又包含着对“石头书”的好奇。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玩味,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愿意美美地读出来?”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才能让学生通过读充分感知课文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布局的精妙、情趣的感人,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达到“美读”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才能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2

摘要:对于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xx)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 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20xx,(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xx,(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xx.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3

《刍议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刻值得人们去学习,去思考,去探讨。语文这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就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这一学科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受到品德的教育,要学好语文,除了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以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教师在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阅读;感悟;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33-02

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阅读,阅读也就是“看”,看报纸,看杂志,看书,这些都是阅读,要想更好地去阅读,那就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去看,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经历,才能让自身受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沿用传统的灌输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真正地理解文章,这恰恰符合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宗旨。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学会如何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身的阅读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自身的想法要给予重视,不能一口否决,要耐心地解释答案本身的问题所在,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融入到阅读中,用感情去阅读,用心去思考,真正地有所感悟。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年纪正是叛逆的年纪,同时也正是好奇的年纪,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去阅读,那就需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去提高阅读能力,现在的学生接触阅读只是单纯地在语文课上,仅仅局限于课本,阅读面就会变得很窄,阅读的数量也就会很少,思维就会变得比较束缚,这样不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的阅读感悟能力,书读得多了,思考得多了,在课堂上就会自然地进行独立的思考。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拼命地让学生学习做题,这些行为都阻碍了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道路,所以,学校针对小学生现状,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现有的策略,除了正常的大纲教学以外还应该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程,让学生读一些对自身有益的书籍,学校的图书馆也要定期地对学生开放,里面购进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平时可以进行阅读,读后要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课堂上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效率。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自发地去阅读也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小学教师讲课方式大部分是把课文的理解内容写在板上然后让学生去抄写去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不仅不会独立思考还会觉得内容相当的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也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反感,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趣性,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对课文讲解的时候,要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不要一味地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可以结合幻灯片来讲解,让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情景交融,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采用场景模拟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文章转变为现实中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演绎这个场景,让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中各个角色的真实感情,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语文是一个文雅的学科,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跟随着读者的思绪在写作中的世界里遨游,所以进行语文阅读是一个相当愉快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小学生正是一个活跃的年纪,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夸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发自身更加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其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活跃,这种活跃的气氛也会带动其他学生的情绪,从而让整个课堂显得很有活力,让学生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思考。

三、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阅读的目的也是为了写作,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以外,还应该培养其写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从简单的句子练起,把自己阅读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写作之前教师要做到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写作,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深入地进行思考,在此期间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并且进行评价,同时再提出下一部分要讲解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写下来,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每天观察一件事物并且把它记录下来,或者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感悟、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心里喜欢上阅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开展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运用适当的方法,让阅读变成一种乐趣,提高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使小学生的阅读过程充满生机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要让学生学习到,如何把一篇文章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读出内涵,要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在读中领悟,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桂华。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J].职业圈,2007,(08).

[2]张中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解答方法[J].科技创新报道,2008,(08).

小学语文论文 4

摘要: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与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科学爱之入迷,才使无数科学家取得了成功。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大不一样。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强烈的毅力与自我求索的精神。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言描述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情境,它依赖学生已经拥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教学《雨铃铛》,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丁零当啷”时,以语言描述为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蒙蒙细雨随风飘洒,落在房檐上他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儿,你们听“丁零当啷、丁零当啷”,真是一幅绮丽的图画,动听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语言,学生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春雨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我还通过示范朗读,吸引学生读书的欲望,学生的感情朗读也是借助语言来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朗读,把握好感情基调,与学生共创一种学习场景。在师生共创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已常用的手段。()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在教学《小鸭子回家》一文时,我精心设计、创设意境:天空黑黑的,一只小鸭子孤独地走在森林里,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多么勇敢的小鸭子呀。他们非常感兴趣地想知道《小鸭子回家》的故事,在教到小鸭子走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他们了解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小鸭子仍然勇敢地往前走,体会小鸭子的勇敢。就在学生处在紧张的氛围中时,我又在漆黑的夜晚出示了月亮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紧张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小鸭子一样从紧张又轻松地笑起来,情感上产生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中心,从而培养了他们勇敢的品质。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三、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模拟教学情境,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创设比赛情境,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性,培养了思维的有序性,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以模拟的`情境演示田忌赛马过程,创设了一个具有探究性,又可操作的情境。不但突破了课文难点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儿童探究的精神。

还有一例,让我的感触更深: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这篇和城市孩子生活实际很遥远的课文时,如何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山沟里孩子求学的艰难,成为这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一点,我结合课文内容努力创设情境:在漆黑的山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天边的云黑黑的,地上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我又运用课件适时播放狼的叫声来增加效果,把学生带到那令人害怕的情境中,让其“亲身”感受条件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领悟山沟里的孩子不怕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对自己的心灵又是一次深层次地触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实物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我在执教二年级课文《龙眼和山里红》时,就给学生带来实物龙眼和山里红,让学生不但从外观上感受龙眼和山里红的诱人,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直观兴趣。他们内心激动不已,嘴上不停地赞叹和发问。在这种情境之中,我就趁机问孩子们:想了解龙眼和山里红的故事吗?运用创设情境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及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这时候的读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去指导学生品读、理解课文,孩子们十分乐意地学习。

五、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爱我中华》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56个民族的大团结快乐的场面以及人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爱我中华》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让学生想象欢乐的场面,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学的课文改编的。学生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再教学生哼唱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并感受欢乐的心情。

教学中利用学生表演也可创设艺术情境。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课,首先让学生熟悉角色,感知角色,进入课文的世界。然后让学生仔细领会课文中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创设书中的情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兴趣,当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时,表演更是栩栩如生。通过表演,他们真正领悟到了“只有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揭示的是美的真正内涵,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利用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十分注重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创设情境,为儿童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插上“基础”与“发展”的翅膀。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的情绪。在教学中巧妙创设语文情境,既能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又能促进儿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最大限度地发展。

小学语文论文 5

一、研究的背景

朝师附小作为北京市小学语文教育传统优秀校、语文教学研究基地校,一直有着自己的语文特色。在“悦”文化的引领下,阅读成了朝师附小语文教学的新特色。聚焦当前的阅读,每一个精彩的作品都是离不开汉字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因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动手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时候越来越多。更别说静下心来了解汉字的含义及演变的过程了。如何让中国的汉字文化得以传承?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品味中国的德与行?因此“说文讲坛”这一特色语文活动随之应运而生。

二、方案的设计

(一)阅读特色缺少“新”,寻求创新之路

朝师附小是一所具有五十年发展历史的老校,在学校的发展中,逐步具有了自己的语文特色。自从我区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以来,这也唤醒了我校语文的又一新的春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老师们能把课内外的阅读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读书会等各种阅读活动也在开展。但是几年时间下来,课外阅读还是停留在阅读这个层面,缺少新意和创意。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个层次?这成了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阅读活动缺少“度”,开展深度研究

在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只是在广度上下功夫。激励学生多读书。但是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只是在阅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而对书后所承载的理念、所折射的文化却没有更多的涉及,这样就显得所开展的活动层次浅显。如何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真正了解更多的文化?特别是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这成了引发我们深思,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确立研究方案

“说文讲坛”——说汉字之演变,讲文化之精髓,展能力与品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它从原始人用以记事的简单图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之中,它以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通过认识了解汉字的演变从而走进中国的汉字文化,在感悟汉字的同时又亲近、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在感受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受到中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品行。

三、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老师讲解团进驻“说文讲坛”

要想学生动起来首先老师先要静下来,老师静下心来学习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搜集相关的资料,先行了解中国的汉字,真正的走进汉字。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讲解,拉开了“说文讲坛”这一活动的序幕,把学生带入了中国汉字发展的源头。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小篆到楷书,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汉字的文化,老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透露着中国的礼仪之美,老师示范的一笔一画中都显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二阶段:名家指导团提升“说文讲坛”

“说文讲坛”第二季,我们又结合学校的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了一些书画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讲学。汉字和中国画之间的关系,汉字与书法之间的联系,汉字与中国古代作品的秘密,每个名人名家都能把汉字背后的故事、汉字所传承的文化,学生更在同名人学者的交流中提升着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更走进了名家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化读本,《诗经》《论语》《孟子》……这些闪烁着中国文化精髓的一本本书籍成了我校班级图书角中的一员,更成了同学们课余时间谈论的话题,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丰厚了自己的学识。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团激活“说文讲坛”

汉字进我“家”,每个班认领一个字,这个字能体现本班的班级文化特色,这个字能彰显本班的精神风貌,这个字能代表本班的文化内涵。高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展示了才华,德与行都得到了最大化的收益。低年级的学生小,老师出谋划策的同时,更少不了高年级学生的帮助。这就是“说文讲坛”第三季汉字的演变给老师、学生、学校带来的收获。

四、研究成效

“说文讲坛”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领略了汉字的文化,走进了高雅殿堂,

直面了名人名家,品味了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说文讲坛”活动,师生的能力、修养不断提升,教育与教学有机的融为了一体,育人与育德相得益彰。

(一)积淀了老师的文化素养

老师的阅读意识提升、阅读历程丰富。自活动开展以来,老师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含量大幅度增长,量的增长的同时质的飞跃也显而易见。从《说文解字》到《汉字与文化丛书》,从《论语》到《吕氏春秋》,从阅读书籍到指导教育教学。老师把自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带到课堂中,把自己阅读的感受同学生进行分享。从而在丰富自身阅读历程的同时更积淀了自己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素养。

(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力量

主动阅读,亲自创编。主动转变,丰厚德行。在活动的过程中,由读—思—悟—行,学生的学习和品行都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在深刻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同时,也在把中国古老而又富有哲理的精神品质在自身身上进行折射。孩子们以学校的“悦”文化为引领,在“人”字的教导下,时刻铭记自己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综上综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在实践中,活动虽然有了创新和一定的深度广度。但是想做成系列活动并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们还需要深入的思考。从师生阅读的系统性、到班级文化的纵深性、传承性、再到展演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我们还需精益求精。乃至在小学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化的宣扬、继承和开发。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思。总之在“说文讲坛”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要持之以恒,在活动中求深、求精、求新、求真,使得师生真的能在活动中收益,同时能更好的展现学校的办学品质。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6

一.理解词义,在语境中造句。

汉语博大精深,很多词语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不能造出一个好的句子来。所以要想造出正确、通顺的好句子,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举个例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课《课堂练习本》中出现了用“引人注目”这个词语造句。引人注目的意思就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候,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他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之处。这个引人注目的“目”师眼睛,是引起人们眼睛的注意,引来人们去看,二学生去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句子,所以导致了这个句子的错误。可见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多么重要。另外,还拿着个例子来说,理解了词语之后,学生可能在造句的时候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造句。比如这个词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某个人举动很奇怪,特别能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很引人注目。还有,学校里面最近增加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风景,跟着这些引导,学生造出了很多不错的句子:我们学校的空中画廊很引人注目,上面的图画非常美丽。引导学生去想象,联系实际,这样,造出来的句子就会非常鲜活,富有生命力。

二.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在这里,言之有物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要有内容,不要空洞。在造句教学中,更要重视这一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内容,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广阔性。有的孩子经常不知道写什么,有的知道写什么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把句子更美地展现出来。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学校的生活,包括课堂生活和下课的生活。他们也经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浏览资料,参加劳动,参加兴趣班等等。教师应该在造句教学的时候,引导孩子把这些活动的见闻、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到句子中来,更加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课的练习中,笔者在批阅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句子。“我妈妈在化妆。”一部分同学都写了这样一个简单句子,很明显,这个句子不会错,但是这个句子却缺乏了很多丰富的内容。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要化妆,妈妈化妆是要做什么事情吗?为什么不是别的人化妆呢?学生这时候开始思考了,有的联系生活,写道:

“妈妈在上班之前总要化妆。”

“今天,妈妈要带我去参加阿姨的婚礼,所以妈妈在化妆。”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要表演节目,老师在帮小朋友们化妆。”

这些句子逐渐丰富起来,以一个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比前面那个简单的句子更加丰富了。有时间、人物、事件。这就为学生作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说话有前因后果,有时间和内容,就达到了造句教学的目的。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造句教学要以课堂为阵地,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为了使学生造出更好的句子,在造句教学中,应该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说:可以把同样的一个词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体会出句子的灵活性。如:用“碧绿”造句。

“我家门前有一条碧绿的小河。”

“我有一块玉,它的颜色是碧绿的。”

“碧绿的柳枝垂下来像小姑娘美丽的头发。”

这样的句子,变换了不同的位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还可以利用扩句的方式,如用“钻出”造句。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

运用扩写的方式来造句,可以扩几处。

“美丽的小草从土里悄悄钻出来了。”

“可爱的小草悄悄从土里钻出来了。”

“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离开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这样扩充,就使句子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改变

句式,改变句子的意思等方法来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这样,造句教学就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出一片美丽的蓝天。

四.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地发展。

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在他们的句子中也出现了很多“杀人、美女、打游戏上瘾、爱情”等词语。出现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未来的使命和责任。如果现在教师对小学生身上的稳日视若罔闻,那么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造句教学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健康向上的积极的思想。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开拓小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生造句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能忽视造句教学的,要积极开展有效地造句教学,教会学生造句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希望造句教学能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徐君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造句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蔡月琴、高凤元。小学生造句引发沉甸甸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3、何建军让造句教学流光溢彩[J]。福建教育。

小学语文论文 7

一、使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应该掌握必要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拥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可以营造各种美的氛围,无论动态的动画,还是静态的图像,一切美的事物,都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视觉、听觉和感官上使学生得到美的愉悦。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生得到心情的放松,高尚人格的培养。美育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也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小学生拥有审美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强化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信息技术以音频、视频等形式为小学语文教学增加了生动性和趣味性。既能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又可以刺激小学生的感官,开拓小学生智力。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使小学生的智力获得更大的开拓。

1.使静态的字活起来,增强记忆。信息技术能够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而小学语文在识字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得到更生动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好动的小学生能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汉字的笔顺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小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看到字的每一笔变化与技巧,使小学生更快地掌握生字。

2.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具有更强的直观性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直观的图像,可以更方便地开始思考与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材中涉及的太阳、天空、绿树、红花等,这些元素都可以通过一幅幅直观的图像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与分析,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发挥了主观学生的能力性,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3.提高小学生知识层面。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需要更丰富广博的资源来进行扩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使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储备,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通过大量信息资源的丰富,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获得极大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推动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动机,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的重要工作。教师在努力研究教材中的艺术魅力、教育之外,也要考虑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小学生从有兴趣发展到学知识、爱学知识,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掌握这些教育环节,使学生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1.有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并不能保持持久,但兴趣却是产生学生动力的来源。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解答疑难。而小学生通过课堂接触的信息技术,对学习保持住一个比较长久的兴趣,并从兴趣中得到教师传授的知识。

2.学知识。小学语文课运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针对课文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做出解答,而这种解答,往往更生动、更直观,易为小学生理解。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完成了小学生知识的传授。

3.爱学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角色和事物,距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头脑中的抽象意识转变成实体的影像,学生得到认知的同时,获得了参照物,个人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学生边看边学、熟练运用到语文学习中,慢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8

1、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1教学重心偏离。

无论怎样强调或者淡化考试的权威性,怎样大张旗鼓的宣传素质教育,高考始终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追求答题的准确性上,对学生的训练停留在语言能力和答题技巧上,一切都是向高成绩看齐,过分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答题的技巧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抛在脑后,无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完全成了考试的机器,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并且,语文考试中的标准化试题越来越多,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标准化试题的训练上,这种追求使得高中语文中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1.2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缺乏创新性。

当前活跃在教学一线上的高中语文老师,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偏重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对教学的人文性缺少关注,老师为了使得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语文课堂上对内容的讲解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方法,老师传达给学生的也都是一样的答题技巧,这样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抹杀了学生的闪光点,学生读课文时的想法、见解也被考试占据,头脑中想的是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文章主题,对于文章中涉及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课时过分依赖课本,完全以课文为中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千篇一律,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渐渐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个性。

1.3校园及周边文化没有形成有益引导。

当前,大多数学校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没有人关注高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意识,高中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没有起到宣传校园文化的作用,针对高中生开展的文化讲座、讨论会几乎没有,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且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市中心,环境嘈杂,并且周边娱乐场所众多,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学生逃课去网吧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方法策略

2.1老师要有人文精神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是否有关爱之心,是否有尊重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爱,是否有人文精神素养,决定着老师能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素养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语文老师不仅仅承担着传递学生知识的责任,还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拥有人文精神素养,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而分级别对待学生,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合理安排讲课进度,控制课堂信息量,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老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播放与课文有关联的、人文精神浓重的视频以及短片,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精神。

教育工作者即高中语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潜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看到学生身上的潜能,有效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引导,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是要有耐心,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多鼓励他们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写作,并且勇于投稿,让学生在写作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技能,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2.3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氛围,自由的氛围是学生的辽阔天空,学生可以在那里自由的翱翔。高中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有独立的想法,并且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追问和探索。老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里的演讲大赛,并且在比赛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勇气,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学生的这种比赛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另外,学校可以考虑采用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老师尽量减少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角,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作为辅助占据次要地位,学生有问题时主动向老师请教,学生是主动学习,老师是被动传授知识,改变过去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机能还很不成熟,这个阶段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课堂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活跃有感染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细致观察,学生面对插图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涌现出很多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会更加好奇。通过插图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变被动学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语文学科的内在魅力,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调动。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利用插图设计课堂导入,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观潮》这篇文章,单纯的讲解文字,学生很难对潮水有形象记忆,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本插图,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学习,感知器官捕捉到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后期学习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教学,将文字和插图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字表述过程有很多是抽象、枯燥无味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在教学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和插图进行有效配合,这样理解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在初中课本中有《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描写过程中有夸张手法的应用,学生在没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很难把握诗句的主要思想。在教学中在诗句阅读之后,就可以带领孩子们观察插图,在观察插图之后大部分孩子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当然,课本中的很多插图需要学生有审美知识储备,这时候就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观察插图,在文字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赏析文本上的插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插图优势,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蒲公英》这篇文章,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观察插图,在赏析插图的过程中升华文本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中的“花托”和“绒球”等词汇。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蒲公英的动态画面,当然,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插图辅助,而且要准备多媒体教学,增强文本的动态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形状的词汇想象创新蒲公英各个阶段的状态。最后还要进行感情升华,在理解内容,观察插图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插图的有效教学,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美,进而能够创造美。

审美能力培养不是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渗透,对小学生而言,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要逐步提高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不断加以练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插图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观察文本插图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进而背诵文本。看图说话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对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我叫神舟号》这篇文章时,文本中有关于人造卫星的插图,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掌握更多天文知识,教师课下可以查找关于天文知识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在课堂中带领学生研究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插图,将插图的功能发挥出来,让语文阅读学习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课本中的插图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教师一定要合理准确地使用。

五、结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所以,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要合理巧妙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独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琛。浅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J]。赤子(上中旬),2015,06:152.

[2]刘增真。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5,28:50-51.

[3]左端银。谈谈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46-147.

[4]张德松。浅谈“课文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113-114.

小学语文论文 10

现代儿童为何要读文言文?我想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三:1.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炎黄子孙必须继承的无与伦比的瑰宝。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文言文,并且力求读懂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文言文语言简练,内涵丰富,许多文言名句格言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成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改善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3.学古文可以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人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多读古诗文,就容易“知书达理”,其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尔雅。怎样指导现代儿童阅读文言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一直要读到滚瓜烂熟。

这样一遍一遍机械地读,会抑制学生的兴趣,当然不能机械照搬。但我们必须懂得多读、反复读,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对“读”的指导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先是读正确,即帮助学生读准古文中难读字、生僻字的字音,扫除朗读的障碍;再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把文章读连贯读通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文章的大意,把文章读成一个整体。其次,指导学生理解。古时候一些开明的塾师其实也反对儿童死记硬背,在蒙童熟读文章以后也重视逐词逐句串讲文意,称作“开讲”。塾师串讲的目的在于使蒙童理解和把握文意,并不在乎提高蒙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其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灌输为主。现代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提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教学。根据我的总结,小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照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文意。现在课文中编写的文言课文或供少年儿童阅读的`文言读本一般都附有注释,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大部分难理解的词和句子(现在有些教材或课外读本中的文言文还给出了大意,这样当然可以降低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否有利,还值得研究)。二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并“猜”出不理解的词与句子的意思,这是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时最常用的方法———猜读。所谓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文中的词或句子是什么意思。与现代不同,文言文中的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而且古今字义也有不小的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词语中的许多双音节的语词与文言单音节的语词有着内在联系,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做一番深入思考,常常可以“猜”出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这种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阅读文言文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不求甚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读文言文的非常实用的方法。现在不少教师教学文言诗文追求字字落实,在讲解字义句义上花费大量时间,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可嘉,却不一定值得肯定,因为花费的时间与收获不成比例。其实成年人阅读文言文,包括阅读文白相间的古小说,也不是字字落实,句句解义。读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很简单,跳过去,说不定读到后面,突然就明白前面词句的意思了;即使全部读完还不懂也没啥关� 其实,我国古代典籍中解释不通或不能解释的词句大量存在,有些词句的解释专家们也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比如,“易经”之“易”,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不同的解释,并不会动摇其经典的地位。

于丹解读《论语》之所以会受到部分专家的批评,就是因为对一些语段各家有不同的解读。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效率,教师也可以少费许多口舌,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朗读背诵上。再次,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我听过不少教师讲解文言文课文,对文言文教学理解比较深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一般都设计有背诵环节,遗憾的是,往往由于没有时间匆匆而过,显得浮光掠影,远没有达到人人都能背诵的程度。古人读书必定是先能背诵,再讲意思,将背诵视作儿童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他们认为,儿童开始读文言文,对读的书可以不完全懂,但是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关键就在于熟练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现代人学习文言文注重理解,但忽视了背诵,对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形成以及今后阅读理解文言文,都是不利的。如果只是追求文章内容的理解,以便使文中故事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思想道德教化的目的,那么学课文效果会更好。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可大大压缩,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背诵,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熟读成诵,是古代蒙童学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否也应� 前几年浙江一位教师上的《猴王出世》引起很大的争议,这堂课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语言”这样一种阅读的方法,教学目标和意图非常明确。但是,我认为这一目标设计,过高估计了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生读原版的古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不少学生因为语言理解比较费劲就不读了,这样就始终不能走进经典。对大多数还没有接触或者刚刚开始接触古典名著的小学生而言,教一点如何“读懂”的方法策略似乎更有必要,因为流畅地阅读是基础,阅读时没有或少有语言理解的障碍,学生才可能喜欢去阅读。至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应该是在大量文言文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舞千剑而后识器。”文言语言欣赏必须以大量的文言文作品阅读以及相当的文学素养和认知水� 因而,对文言作品的语言欣赏应是高中语文甚至是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我国传统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是“止能讲其大义。若欲博综精研,可俟入大学堂后为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当下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只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不要求对作品语言进行研读分析。如果以为学生通过一堂课欣赏了这样几个句子,以后就会这样去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那就过于天真了。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语文教师,通过这样一堂课的训练,也未必就能独立欣赏文言作品的语言。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1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通过文字看到图画,通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小学语文论文 12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可以采用如下基本策略:

一、科学地设计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必须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有效地参与讨论,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及步骤,指导学生研读和思考。首先,让学生欣赏课文录音,带着以下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首散文诗由三幅画面组成,每幅画面上有海燕、有背景,哪位同学能够又快又好地分别描绘出这三幅不同的画。学生们感到这个问题新鲜,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他们领悟这三个画面分别是: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味着语文学习的乐趣。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个画面是怎样描写海燕的?请同学们找出表现海面景象变化的关键语句。学生反复朗读、分组讨论、发言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领会高尔基描绘不同画面海燕形象的意义。然后,我又顺着学生的兴趣提出第三个问题:文章描写这几个画面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谁能把它们概括出来?海燕、大海、波浪、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学生们进行讨论探究,教师给以点拨指导,学生懂得了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是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的,从而理解了本文的深刻意义。学生不仅理解了各个事物的象征意义,而且了解了作者运用比喻、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加了散文诗的感染力。上述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一条教学主线。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应适当,问题难度过低,就缺乏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完成智力操作任务,就会降低学习兴趣。“跳一跳,摘得到”是最理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重点

运用问题教学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应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过渡到师生互提问题的阶段,最后进入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就能独立地完成听、说、读、写任务,领会文章的内涵,并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如,实施问题教学法一段时间之后,我在教臧克家的《有的人》一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之后,纷纷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第一节中两个“活”和两个“死”字应怎样理解?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等等。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思考、分组讨论,解答了这个问题,认识到第一个“活”指躯体活着,第一个“死”字指精神死了;第二个“死”指生命结束,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通过对比,分别指出两种不同的人的生命价值:第一个“有的人”指当时反动统治者,他们只是为自己而活,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第二个“有的人”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一生为人民事业奋斗,活得有意义,即使生命停止,而精神永驻,虽死犹生。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一个个问题,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解决了问题,掌握了全文的内容,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是提高问题教学法效果的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坚持“一法为主,多法并举”的教学原则,把其他教学法有机地融入问题教学法中,这是由语文教学任务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而进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他教学法起到推动作用,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例如,在《海燕》教学中,我把运用问题教学法和默读法、讨论法、情感体验朗读法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导读”教学方法,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引导是关键。导读过程实际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的教学目标和问题教学法的目标基本一致。可以说,问题教学法为“导读”法等教学方法开辟广阔空间。

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语文能力,同时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3

《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课堂配合度高,学习反应快,但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的特点。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进行阐述,并提出若干想法,以供业内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59-02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是学生脱离幼儿教育后接触的重要学习内容。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与性格上都未定性,对于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制力很弱,常常会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上一门课,讨厌一个教师而抵触一个学科。对于这样的年龄阶段来说,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应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信任的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愿意接近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应对教学课堂进行创意化,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丰富。

一、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每个小学生都是天真活泼又爱动爱闹的,其情绪变化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非常明显。“三分钟热度”是小学生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 小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的态度应是全面而细致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心情应全面掌握,在课堂上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开放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各种天马行空的回答。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针对于当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设定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性语文教学中以文字和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同。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全面展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场景、视频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把课文中的知识“演活”。相比传统意义上单调的讲解与中心思想解读,情境教学法贴近学生心理,强调学生的感官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他们重视教师对自身的评价与看法。如果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严苛且冷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倾向于“沉默和应付”。如果教师展示给学生的课堂是“生动且活跃”,那么学生也就会表现得“积极和兴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字内容的描写非常多,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还处于积累学习阶段,而其感官上的印象却是最深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就在进行教学引入时,就向学生们提问:自己去过的绿色最多的地方是哪儿?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曾经去过的山、去过的湖边、去过的森林感受全说了出来。接下来,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择了《阿凡达》里的树屋、九寨沟的山水等各种风景优美的视频片段,并且进行介绍与讲解。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情绪已经紧跟着视频里的内容而起伏,此时笔者再切入网上所找到的《鸟的天堂》中相关的图片与资料,配上各类的鸟鸣声让学生听。每个片段中还放入一段课文的原话,并且提示学生,待会儿要把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勾选出来。良好的情境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对于文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也得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让学生整堂课都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而且还让学生在各种感官体验中静思文字之美,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也大大提升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情感融入对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语文的教学单位就是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饱含作者情感在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抑扬顿挫的声调特点,带有感情色彩地去带读,把文字之美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投入情感,把呆板枯燥的文字句子用充沛的情感去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教学内容也占了一定比重。对于诗的教学,小学语文阶段并没有对其体裁、几言律诗、平仄等进行要求,而只是让学生进行积累与背诵。针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对于古诗的教学与传统的《千字文》、《三字经》一样,通过不断的诵读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性格特征,强制性地要求其去背去读,只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任务式”教学的反感。只有通过情感的带入,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文字之美,情不自禁地去吟咏才是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文字底子还处于积累阶段,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对诗中的情感引发共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感受到情感共鸣。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时,笔者先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们想一想除了父母自己最舍不得的人是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说奶奶的,有说同学的,有说邻居小朋友的。接下来笔者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最舍不得的人今天就要离开你去到很远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开始嘈杂,慢慢沉默,接下来就开始想自己的情感表达。当笔者挑了几位平时情感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形容了自己此刻的心情。学生的回答中,不舍是主要,但还有祝福,更有期待未来的见面。当情感铺垫到位后,笔者开始介绍诗中的作者与送别人的关系时,学生的情感很快与诗人取得了共鸣。甚至有学生说,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感觉,自己形容不出,但诗人却说出来了。特别是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真实而针对性强的情境化教学创设,寓教于乐,让学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考虑到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是全身心的,教师不仅仅应从传统的听说背上去作创新,还应运用图画、音乐、动手等各种感官接触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其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5).

[3]程忠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N].黔西南日报,2009.

小学语文论文 14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阅读量、阅读数目相对较少,以吉林省长春版教材为例,先后经过多次改版和调整。20xx年以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供阅读的文章数量才有所增加,直到20xx年新课改实施以后,小学语文阅读要求才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阅读的文章数量也明显有所增加。从数字变化上来看,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每次改版以后,阅读数量都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量也会随之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必须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因此给阅读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小学语文写作现状

首先,小学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不注意对细节进行观察,比如,作文题目《我遇到的助人为乐故事》写作过程中,学生所写的多是帮助老人过马路、把摔倒的小朋友扶起来以及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整篇都是简单铺叙,没有对身边的事件进行仔细地观察,走马观花式的写作根本没有生命力。其次,学生的观察不到位。往往在看完一件事以后,没有仔细观察和分析,就开始着手写作。学生在观察这些事时,有时他们会把叙述的重点放到与文章无关的内容上。比如,今天的天气好,今天去玩心里真高兴,而没有有意识地去敏锐捕捉事情的重点。比如,当初那位大姐姐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玩得太尽情,又怎么样性格毛手毛脚丢失了钱包,当时为什么旁边的人没有关注到大姐姐丢失了钱包等等。学生因没有敏锐地捕捉到事情的`重点,所以很难把握事情的写作主线,所写的文章缺乏信服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针对阅读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日常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今名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故事,并且与学生一同探讨人物性格、故事情节,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因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过程中,应当注意科学引导。比如,读物选择时要注意,小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差一些,不懂得如何有效选择读物,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教会他们怎么去阅读。对学习优良的学生予以表扬,对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2.针对写作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学生的写作灵感和素材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否则便是空洞的。基于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应当将写作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拓展思维空间。根据当前小学生的情况,笔者建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切身去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生活,去认知事物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必须意识到,课本中的素材是来源于作者生活实践的感悟,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实践,将很难感悟到作者写文章的心情。同时,还要通过不断沟通与交流等方法,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写作学习。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平台,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作文写作意识和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鼓励的手段,引导学生表演童话故事或者小品,鼓励他们多看一些优秀故事书和作文书,让学生在模仿中不断提高自己,在交流中不断地发现、改进和提高自己。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不可顾此失彼、偏废其一,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论文 15

论文摘要:《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论文关键词:明确目的;分工合作;现代化教育技术;评价

《课标》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着课改精神,成为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语文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呢?我来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学习目的,逐步布置任务

拿到教材后,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学期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根据目标与内容备课,确定活动的方式方法,逐步布置任务。有些综合性学习的准备工作一开学就要开始。例如:在教五年级第一学期时,通过备课我就明确了本学期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遨游汉字王国》,在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后,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了活动的第一个任务:让学生利用本学期节假日出去游玩的机会留心观察,把有特点的汉字拍下来。等到开展活动时,学生都拿着自己拍下的关于汉字的照片,有的是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献上的汉字,有的是石碑上刻的碑文,还有的是古代建筑上挂的匾额等等。因为学生年龄小,如果一次性地布置活动的所有任务,可能会出现手忙脚乱’、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因此布置任务必须逐步进行。例如我在教学完四年级上册《中外童话》一单元后,决定开展“我的童话王国”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篇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手抄或打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把童话故事装订成册,接着让学生全班讨论,写感受,进行评价,最后让家长点评。这样下来,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

二、合理安排。分工合作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活动才能开展得更有水平。例如:我在开展“我的童话王国”语文综合性活动时,有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整理后装订成册。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擅长写作的学生写《序》,擅长绘画的学生画插图,家里有装订工具的学生负责装订,字写得漂亮的`学生负责写封面,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特长有用武之地了,都非常高兴,任务完成得也更出色了。"

三、与时俱进,利用课件

在加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和力度上面,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例如我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语文综合性活动时,我把自己和学生收集的关于汉字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它悠久的历史。在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语文综合性活动时,我把学生喜爱的诗歌显示在大屏幕上,配上插图和音乐,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活动的氛围中,读起诗歌来也更有韵味了。

四、加强指导,注重评价

1.评价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搜集的课内外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2.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正确的态度决定活动的成败。如学生是否参加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有否主动搜集信息;能否评价自己对活动成果的满意度,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等。

3.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你帮助谁解决了什么问题;你主动和谁配合完成了什么任务;你认真倾听并采纳了谁的意见;在主题活动中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等。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所以笔者对它的研究虽有良好的动机和信心,也有一段时间的摸索与研究,却只是认识与实践的初步尝试,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6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写随笔,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视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论文 17

1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的教育策略

1.1开发视觉感知能力

现如今的科技依赖,使得多数学生错别字多,或者甚至只会打字不会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重视与关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视觉素养材料,如PPT教学、动画教学等教学方式,将语文汉字的特点、组成与演化过程用PPT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深刻理解。将词语的运用情境、成语的背后涵义、事物的前因后果等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让其感受到色彩、动画、汉字的魅力,加深主观映像。

1.2强调视觉分析能力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若只是简单的呈现情境,教师没有进行一定地引入和带领,学生很难运用自己有限的'感知来对事物进行分析。视觉画面不仅代表文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一万个观众会有一万个不同的想法,未成年学生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难免产生差异。因此要求教师运用高科技技术,在展现艺术作品或者视觉材料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感受事物,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探索能力。

1.3提高视觉表达能力

知识的输入固然重要,但输出代表着旧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产出,更是对教育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对视觉素养材料的实际感知,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或者多种形式进行生动具体的表达,让输入的画面进入大脑,再用自己的印象表达出来,能够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更加深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自信。

1.4激发创造潜能

视觉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们能够利用视觉图像等材料,与知识点进行融合,调动学生大脑的主动思考,培养其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设定主题,引导学生对主题有关的视觉材料进行发散性联想,根据学生的联想回馈,引导其自主提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不限制范围,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激发其创造潜能。

1.5灵活运用培养媒介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培养媒介,给学生创造和发散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犯错和探索的机会,给他们发挥才能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媒体和网络等多种资源,直观地展示教学材料,方便快捷地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展开综合性培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6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视觉素养教育形式多样、轻松娱乐,不同于机械、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文化课程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游戏、作品鉴赏、情景对话等形式,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在这种平等、互助、合作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素质培养和智能开发,对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行视觉素养教育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小学生的思维跳跃又逻辑混乱,想象力丰富又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教育者一定要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多给他们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与自由,利用自身能力和丰富的视觉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皆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8

论文导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丰富积累,奠定写作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而下笔无言的窘状。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写作材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自然就喜欢作文了。

1、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丰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神奇的泥林,观赏美丽的查干湖;观察日出日落、蚂蚁搬家;倾听鸟语蛙鸣、细雨缠绵;感受彩霞的绚丽、泥土的芬芳;赞美青松的挺拔无畏、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工厂,走进农家,访问各界人士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栽花种草,清扫白色垃圾,举办主题班队会,当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充实的内心感受,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言,有情可抒。

2、从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

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如果说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那么,广泛的阅读则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一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洋葱头历险记》、《稻草人》、《鲁滨逊漂流记》、《小鲤鱼跳龙门》等等,让学生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二是通过影视媒体开阔学生视野,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少儿节目、《动物世界》等等,以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思想、丰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引导他们从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材料,写读书笔记,熟读背诵佳句、优秀片段、精彩的细节描写,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二、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耗时多、费力大,但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文体裁、形式、结构、命题、字数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缺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面对这样的困境,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习作要求与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骋,抒肺腑之言,写心中所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作《我的母亲》一文,传统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典型事例抒发对母亲的爱或对母亲的赞美。这种步调一致的习作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学生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采取“同一题目,多种立意”的方法,为这一题目确定出多个主题,同时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学生可以把《我的母亲》写成散文、诗歌、小小说。这样,学生的习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贬,可抑可扬。结果,在开放习作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一篇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个性张扬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抒发了学生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感受成功,增强创作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则是他们不眠的创作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畅游于写作这片海洋里。

在作文训练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创作热情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鼓励学生向《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作文报》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让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班级还成立了文学社,从主编到编委由学生评选优秀者担任,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作文的风采。此外,还鼓励学生“著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集成册,书的装帧完全出自学生之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编写的作文集,大家爱若珍宝,相互传阅。得到了有关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每位“小作家”很有成就感,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19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小学语文论文 20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尽快让每个孩子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亲近孩子,让孩子们敢于说

我们常说“童言无忌”,的确,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而且有些孩子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语言造成了障碍。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亲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1.多一分赏识

赏识是一种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我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孩子在学龄前期孕育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你说起话来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这些话都是我常挂在嘴边的,红星、小书签、卡通图片等小礼物更是我时常奖励给孩子们的。说得特别好的小朋友还会在众多羡慕的眼神中接受老师奇特的奖励──当一天班长、让老师抱一抱、捏捏老师的鼻子等,并请他到讲台前说给大家听,称他为“说话小能手”。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幸福体验。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小的讲台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2.多一些童趣

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孩子有着迥异于成人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拥有活泼的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语言童化、趣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为他们接受。实践证明,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孩子们说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下楼梯时,我对孩子们说:“让我们都来学做小花猫,走路静悄悄。”对于动作缓慢的孩子,教师则会幽默地说:“� 儿童化的语言为孩子们创设了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3.多一点沟通

刚上学的孩子,只要适应了学习环境,每个人都是活泼可爱的,只要你有耐心坐在那儿,你就会听到讲不完的话。所以,课间十分钟我常常坐在孩子们中间,选一些他们喜欢、熟悉的话题听他们讲。比如《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好朋友》《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我最爱看的动画片》等。一说起这些,立刻燃起了孩子们的兴奋点,他们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有的一边讲着爸爸的样子,一边指手画脚地表演;有的一边说着自己的好朋友,一边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孩子一边讲着自己爱吃的葡萄、草莓,一边使劲地咽口水;说到自己最爱看的动画片更是争先恐后、手舞足蹈,一点紧张劲儿也没有。孩子们快乐地表达着,精彩的言语不断喷涌,调皮可爱的皮卡丘、聪明伶俐的大头儿子……在交流中,教师也拥有了一双“儿童的眼睛”,重拾了那份久违的纯真,获得了心与心的沟通。

二、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乐于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1.关注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面带笑容,先用“嗨,孩子们,早上好!”的问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我叫×××,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大朋友。我喜欢看书、唱歌、画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和小朋友在一起。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孩子们的眼睛亮亮的,扬起小手,嘴里“嗯嗯”地抢着要发言。我就抓住时机,用与一学生对话的形式教给他们交际的技巧。我大大方方地走到一学生面前,握住他的手说:“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接着又提出如“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介绍着自己。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交流,我又让同桌互相对话,把自己想问的想说的都告诉对方,并让说得好的同学上台示范说。这样,原本陌生的面孔在交流中熟悉起来,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口语交际,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样的情境,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为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小学语文论文 21

摘要: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均推迟开学时间。为保证学生正常学业不受影响,很多地区的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将教师线上教学与学生居家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提高小学语文居家自主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质量。本文就疫情背景下小学语文开展居家自主学习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疫情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更加地细致、明确,新课标改革过程中不断强调的学习理念之一就有自主学习。众多学者研究表示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科学地学习之路就是自主学习,但是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是在表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给予尊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比较随意。因此对于现阶段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亟待进行改善。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一、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原则

(一)确立自主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将自主学习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确定,确保调节引导的功能能够由目标发挥出来,让学生的有关学习活动是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目标的确立,首先,需要确保课堂教学总体目标与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相一致,是在小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设立的自主学习目标,与就近发展区基本理论符合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有效地指导中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其次,自主学习目标的确立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引导性。

(二)注重组织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思索,对学生合作互助活动的开展比较有利,是学生对文本大意体会、感悟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首先,在探究性学习任务布置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对其自主思考问题进行引导,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其次,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其能够自主地将自己所学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中来,在互动、观察和对比活动中对答案进行自主验证求解。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

(一)尊重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文性、思想性是语文教学所具备的,而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因素导致其仅有初级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时,需要尊重小学生的体会和认识。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选择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习兴趣出发,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宽松、民主的选择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讲一讲、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文本段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将话语权提供给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相同的文本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需要给予鼓励,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有利于催化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主体意识。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其是活动的、能动的,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其大多数都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需要将氛围营造得更加民主,在情境中教师需要将角色转变,利用师说生评、生说师评、生说生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出来。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将自学氛围创设出来,将自学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教授的学习方法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借助在线平台密切师生互动

不同于在校期间师生面对面教学交流,疫情背景下,语文在线教学不利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疑难点,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教师咨询。为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教师需探索与学生的多渠道互动办法,如,在语文直播教学中,可以留出供学生提问的时间,并在线及时为学生答疑释惑。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班级钉钉、微信群等在线交流互动平台,以语音方式就语文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问题。线上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汇总学生反映较多的疑难点,设计相关内容的强化训练题目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解析和思考,直到掌握相关内容。为了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教师可利用在线平台的便捷条件抽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并将完成质量较好的作业通过平台进行展示以供学生学习借鉴。

综上所述,疫情期间虽然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但也是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契机。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探索语文在线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做到化不利为有利,使学生在居家期间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万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

[2]冯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06).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22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很敏感,一个压抑的环境会使学生不愿意思考,对于刚接触的内容会不感兴趣,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始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必然会获得快乐的体验。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每一个未知的知识都充满好奇,会主动地去接触知识、分析知识,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愉快轻松的环境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平等、民主

在愉快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学生对教师不再存有惧怕的心理,而是为了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主动进行知识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对学生不再是把知识划分成一个个细节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下不断进步。这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中的活跃气氛和教师的情绪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在走入课堂时就要面带微笑,先用表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放松心情,然后再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使学生的情感和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的情感保持一致,这样对于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是非常有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采用的导入内容既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又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能用正确的情绪去体验课文中描写的事物,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在满心的愉快中度过每一堂课。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来把握教学节奏,既要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提高,又不能节奏太快影响学生的接受和吸收。因为高中生的大脑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通过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样如此。在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运用有趣的提问来加强他们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教学时,不仅教学速度要保持一定的节奏,教师的语言也要具有艺术性,充满节奏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的语言节奏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改变。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节奏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使课堂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依靠文字来进行理解,有的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和教学设备也在不断完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把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图画,这样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通过朗读课文之后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走入课文,感受课文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如果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领会其中对景色描写的文字时,他们对景色的理解不会很深刻。而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其中的景色,可以让学生直观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美,以及作者在运用文字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同时还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培养学生对文字中蕴藏含义的敏锐性,提高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上进行愉快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还需要教师用充满艺术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到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