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通用15篇)

《医学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通用1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遗传病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遗传学论文 篇1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向生物医学多个学科进行广泛渗透和交叉融合,对传统的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均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健康领域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目前,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已� 按照现代医学对于人体认知的“社会–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这一逐级探索模式,分子与细胞是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层次。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医学生,掌握扎实的分子与细胞基本理论知识对于理解或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理解/执行或创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对已有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器官系统层次上进行课程和知识整合,这已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国内多个医学院校也纷纷学习、引进、改良和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的相关课程整合,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的整合。国内各医学院校虽有探索,但基于国内外医学教育在生物学相关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前学过较多的生物学课程,但国内医学生则从高中直接入学),故而目前在上述四门课程的整合上尚无一个成熟的模式。根据笔者前期调研掌握的国内医学院校的情况来看,中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对生物学学科相关课程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两所学校均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还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6-7]。此外,中国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还尝试将《医学遗传学》与《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8]。通过调研和梳理,笔者发现,上述国内医学院校的生物学相关课程整合中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医学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整合中没有与相关生物课程进行较好的融合。众所周知,《医学遗传学》在早期发展阶段,与胚胎发育研究密切相关,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整体内容已迥异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研究,反而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医学遗传学》更应该与《生物化学》等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整合;而《组织胚胎学》则适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与其他医学类课程进行整合。然而,对包括《医学遗传学》在内的这四门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做法尚未见报道,很有必要进行尝试和探索[6-9]。

2分子与细胞整合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整合思路与教学内容

2012年初,作为我校启动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大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分子和细胞为主线,将传统以学科设置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课程进行有机精简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整合课程《分子与细胞》[10-12]。如表1所示,整合后的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八个层层递进的知识模块,按照由“动”至“静”,由“分子”至“细胞”,由“简单”至“综合”的原理进行设置。整合后的内容更为合理,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施,全部教学内容又分为两大部分,依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为基础阶段:主要讲解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础知识,该部分内容是将原有四门课程的核心基本知识进行重新精简整合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传递及调控和细胞的运行机制五个密切关联并层层递进的模块。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尝试初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理解相关的医学问题。实验教学方面,主要设置基本实验,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胰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影响酶作用的因素、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血糖浓度的测定、转氨基作用(纸层析)、转氨酶活性的测定、DNA/RNA的原位显示及细胞膜通透性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及细胞器的观察、酸性蛋白/碱性蛋白及过氧化物酶的原位显示共计10个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第二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I》,为提升阶段,主要将原有四门课程中的前沿进展性内容、医学相关内容如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干细胞、细胞工程、医学遗传学等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分子与细胞操作专题、医学遗传学专题和专题综合讨论三部分。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医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并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分子与细胞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包括人类皮肤纹理的观察与分析、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和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三个经典验证实验,另外设置一个基因克隆综合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与原有的四门课程相比,新的整合课程重点解决了如下四个问题。首先,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了前述的《医学遗传学》与其他三门生物学课程的系统整合问题。其次,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和避免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如细胞信号转导、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新整合课程教学学时数也比原四门课程总学时数减少了12个学时。再次,该整合课程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密切相关交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专题形式讲授。譬如,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肿瘤遗传”、原《分子生物学》中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周期与肿瘤”等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肿瘤学专题讨论式教学;还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生化遗传病”与原《生物化学》中的代谢病、分子病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与疾病专题讨论式教学。最后,该课程整合是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与所在单位的在器官系统层次上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紧密配合,实现了整个医学院校生物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譬如,将原有《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肝的生物化学”和“血液生物化学”章节分别调整入后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教学单元。针对上述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和一个简明的教学讲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以自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讲义开展教学和学习,同时辅助参考整合前的三本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10-12]。

2.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除了采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外,我们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保每20个学时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为:首先,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病例讨论(如糖尿病病例、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病例)或相关生物医学讨论主题与问题(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等),将全班(35~40人)随机分为5~8组(每组5~8人),布置讨论任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PPT形式口头汇报,口头汇报时各组之间相互提问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小组书面报告、口头汇报和讨论参与度等对学生打分,组内学生也根据贡献、参与度等互相打分。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讲授教学相比,小组讨论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口头表达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全程性考核,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 在具体实施中,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占50%。综合考虑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后的评价方案参见表2。

2.4教学团队与管理

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层次上跨科室组建的教学团队,主要由来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的资深和年轻优秀教师组成,实行多学科跨科室联组教学。团队管理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同时设立教学秘书,协助处理教学相关具体事务。在每学期开学前、期中和期末,均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讨论会,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对授课方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期末考核具体方案、学期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本整合课程已经初步在我校2011级至2013级临床医学本科(卓越医学教育试点班)实施,学生人数每个年级约40人。学生反映良好,也受到了学校专家组的认可。四门课程整合后,相关生物学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地精简整合,学生普遍反映这更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融汇贯通相关理论知识。粗略分析其期末考试成绩发现,该试点班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普通班相比,其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教学体系下的学生均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要点。但与普通班相比,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该试点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其合作沟通、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这可以通过在期末考试中试点班同学能够很好地回答一些灵活性问题方面得以部分体现。然而,在实施过程也发现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关于整合课程的教材建设,如前所述,本整合课程的教师和学生仍使用自编讲义进行教学和学习,辅助参考原未整合课程的教材,因此亟需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整合课程教材。目前,该整合教材的编写已获立项并已经启动,预计将于2016年出版并投入使用。其次,由于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招生量较大,该整合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仅限于小班教学,如果要进一步推广至大班教学,则在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最近,笔者所在单位开始启动“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全面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涉及学生总数约300人。为能确保该整合课程在该“5+3”培养模式中顺利实施,我们拟将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为两个独立的子课程。两个课程分别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进行连续贯通教学,分别独立考核。这样既保证了整个教学内容一体化和连贯性,也降低了实施难度。最后,关于实施效果的客观、定量评价问题,目前我们尚未能提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实际上,这也是我校器官系统教学改革乃至当前国内此类改革的一个共性问题。且我校卓越医学教育试点班的学生遴选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相对优秀的学生,这更增加了其与普通班对比评价的难度。因此,在进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设置作为对照评价的平行教学班,而且也亟需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成绩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学生综合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

遗传病论文 篇2

[论文摘要] 荧光PCR定量技术(Quantitative PCR)是一种新兴的基因定位技术。这项技术灵敏、简便、快速、不需使用放射性同位素,PCR完成后,通过测序仪的自动识别即可对待测DNA进行定量分析。在遗传病,特别是一些以大片段缺失为主要突变类型的遗传病诊断中,荧光PCR定量技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的遗传学分子诊断中,主要依赖于Southern Blotting,寡核苷酸杂交等技术。自1985年Saiki等首次描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以来,PCR技术因为其灵敏特异,省时省力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已经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化学等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并 然而,近几年来,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得知某一特异DNA序列的存在与否,他们更着眼于对其进行精确的核酸定量。尽管把PCR作为一种定量的工具,在技术上还面临着一些挑战。荧光PCR基因定位技术是近十余年来兴起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其他定量方法相比,具有灵敏、简便、快速、不需使用放射性同

位素的特点,在基因表达、传染病和遗传病的诊断等方面迅速得到了广泛应用。

1 荧光PCR基因定位技术的原理

荧光PCR定量技术的主要原理为:在PCR前,通过化学方法在引物的5’端通过共价方式连接一个荧光分子。由于在进行PCR时,引物和待扩增模板5’端的碱基不需要完全匹配,荧光PCR引物和普通PCR引物一样,能够对待测模板进行指数扩增。扩增完成后,根据PCR的产量,将荧光PCR产物直接或按一定比例稀释后,和内标、载样缓冲液混合,在自动测序仪上进行电泳。在自动测序仪内激光的激发下,PCR产物上的荧光分子发出固定波长的激发光,被仪器内的光电管捕获。根据PCR产物从开始电泳到经过光电管的时间,测序仪自动计算出相应产物的实际碱基数。不同泳道之间电泳速度的差别,通过各产物内混合的内标校正。同时,测序仪也自动标出相应产物的荧光强度,该数值就是荧光PCR定量技术对模板进行定量与定位的基础。与非定量PCR分析方法不同,荧光PCR的操作程序有助于评估污染的情况,即测出污染的程度,即使阴性对照产生了正的信号,只要这些信号比实验样品的低得多,依据这样的结果,至少可以推测出实验中所得出的信号是真实的[4-6]。在一定程度上,荧光PCR消除了普通PCR过于敏感、假阳性率高的缺点。荧光PCR常用于研究发病机制、估计病毒的负荷量、监测临床治疗进展或用于诊断遗传缺陷等。通过对靶基因量的检测,将其与疾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以及各种标志酶的值联系起� 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遗传病的诊断和产前筛查,如地中海贫血、儿童型脊肌萎缩症、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胖骨肌萎缩症和各种染色体病等。

2 荧光PCR基因定位技术在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在α地中海贫血中的诊断作用

1988年,Chehab用两对引物同时扩增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基因,并在这两对引物上分别标记上罗丹明和荧光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罗丹明产生红色荧光而荧光素产生绿色荧光。在同一循环条件下PCR完成后,通过离心将扩增产物和游离引物分离,根据扩增后产物颜色直接判断基因的缺失情况[7]。如产物为桔红色,则说明α和β珠蛋白基因都得了扩增。如果产物为绿色,说明α珠蛋白基因缺失,只有显绿色荧光的β珠蛋白基因得到了扩增。

2.2 在DMD/BMD中的应用

DMD/BMD(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是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遗传病。在男性中,其患病率约为1/3 500,为x连锁隐性遗传,其中73%为缺失或重复突变,新生突变占所有患者的30%。由于x染色体的随机失活比例不同,约40%的DMD携带者不能通过血清CPKH活性诊断。1992年,schwartz将荧光PCR应用于该病的携带者诊断。他们采用荧光引物和测序仪分析位于肌营养不良基因内部的4对CA重复序列。测序仪可以鉴别2个碱基对长度的差异,能够为连锁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8]。在以下情况时,连锁分析有时不足以对携带者进行判断:①CA重复不能提供信息,②家族成员不全,③新生突变或者嵌合体造成的连锁分析失效,因此,他们还采用荧光PCR直接扩增肌营养不良基因外显子,并用测序仪定量分析产物,将结果和连锁分析一起作为判断携带者的依据。通过以上方法,他们对43名可疑携带者进行了诊断。

2.3 在PGD的应用

植入前诊断(PGD)只能获得非常有限的模版,而荧光PCR比溴乙锭染色要敏感1 000倍,因此,荧光PCR在植入前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有较多的探索。等位基因失扩增(ADO)和污染是植入前诊断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因此PGD需要检测致病基因和连锁分析进行联合判断。但是限于取材,PGD只能提供一次PCR的模版。荧光PCR由于高灵敏度和分辨率,适合对少量模版进行多重PCR扩增,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完成对疾病基因的检测和连锁分析。Joycec采用荧光多重PCR对6种遗传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囊性纤维(CF)、脆性X综合征、神经纤维化2型和颅面成骨不全症进行了植入前诊断。在进行PCR的过程中都同时扩增了一个多态位点,以确定被扩增细胞的来源以及排除污染[9]。对于显性遗传病,多态位点还能够减少ADO可能带来的误诊。在他们进行的研究中,对14次妊娠进行的植入前诊断都得到明确结论,其中13例进行了胚胎移植,另有1例没有检测到正常胚胎。

总之,PCR技术在定量与定位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逐渐由实验室中的探索发展成为理解复杂的生物本质的一项关键技术。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荧光定量PCR技术将以其精确的定量,简单迅速的操作,合理的成本,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J.萨姆布鲁克, D.W拉塞尔。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88.

[2]彭志文,朱子平。 PCR检测乙肝DNA的注意事项[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47.

[3]鲁军。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78.

[4]刘炜,马俊。FQ-PCR检测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39-140.

[5]罗燕春,李勇,郑惠兰,等。荧光定量PCR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结果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6):615-616.

[6]于晓芳,许晏,刘漪,等。 PCR-BHEL技术对血清中HCV RNA的检测[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40.

[7]张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5-736.

[8]Sangier Veber P. Detection of heterozygous SMN1 deletions in SMA families using a simple fluoreseent muitiplex PCR method[J].MedGenet,2001,38(4):240-243.

遗传病论文 篇3

现在,人类已经可以用最新的生物科学技术,将男子精液中决定男性胚胎的精子(Y染色体携带)与女性胚胎的精子(X染色体携带)分离开来。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子分离术,其意义之重大不在于人们可以选择生男还是生女,而在于:可以用它来治疗以往几乎束手无策的性连锁遗传疾病。

性连锁遗传疾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难忘的记忆

30多年前,我正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病房实习。当时,一个血友病家族给我留下了非常可怕的记忆。在这个家族中,父亲与儿子均患有流血不止的严重血友病,他们一直生活在一种可怕的出血恐惧之中。一次,为了抢救儿子的消化道出血,我们给他输了大量血,供血量几乎可以把他全身血液换一次。在输血的同时还用各种各样的止血方法,才保住了他的生命。当年患儿的母亲绝望地向医生恳求的情形,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90年代后,我开始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工作。一天,有一位来自北京的陈妈妈领着她的小孙子来找我,她的小孙子因日益严重的肌萎缩症导致了跛足。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她,根据她们家族的遗传病史,她孙子患的是一种性连锁遗传疾病,目前救治无望。不但如此,将来家族中只能生女儿,不能有男孩,否则类似的悲剧还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为什么不能生男孩?性连锁遗传疾病这个灾祸之星为什么总是降临在男孩身上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弄清这种遗传病的实质。

遗传病之谜

在人类的细胞核内,有一种叫做染色体的物质,而染色体是由许多基因组成的。基因是由一类特殊的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构成,它是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精子、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后,上代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和DNA,就传递给了下一代子女。

正常人体细胞均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决定性别的,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又有两种,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其他染色 正常男性体内的性染色体为X及Y,女性体内的性染色体则为X及X。在这些染色体上,带着成千上万的与遗传及变异密切有关的基因,它们控制着人体形态和生理变化,包括生长、发育等。

由双亲传给子女的遗传病比较复杂,如果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就叫做性连锁遗传疾病,又分为隐性及显性两种。血友病等即是隐性性连锁遗传疾病。

性染色体在正常女性是由一对X染色体组成,所以其中基因都是成对的。而正常男性则是由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在Y染色体上没有与X染色体上相对应的基因。因此,男性的染色体虽然也是一对(X和Y),但是却没有成对的基因。正因为如此,当男子的X染色体上出现一个隐性致病基因时,就可以表现为患病的症状和体征。在女性,则一定要在两个X染色体上均出现这种隐性致病基因时,才能成为患者。假如女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出现致病基因,那就只是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表现出患病症状。所以,在性连锁遗传疾病的家族中,表现出症状、体征的患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这种类型遗传病有血友病、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痴呆症、某些脑积水等。

避免生男孩

如果我们发现了这种病人,就应该仔细追查其家族史,制作家族遗传图,然后作遗传学的检查。在证实是这种类型的遗传疾病后,应向每个家庭成员说明他们面临的问题,其解决办法是让这个家族生育女孩,以避免在男孩身上发生遗传病。

精子分离术,是采用一种特殊的DNA流式细胞分类术,将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和带Y染色体的精子分离出来。通过这种技术,目前可以将85%~90%的带X染色体的精子分离出来。然后,将含有丰富的带X染色体的精子,用试管婴儿等技术使女性怀孕,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生育女孩的机会,从而避免了遗传病的发生。

早在1994年,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的科学家艾德、菲格、谢尔曼等,就在实验室成功完成了精子分离术。1998年4月,在英国的《人类生殖》杂志中正式发表了论文。当年9月,在经美国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报道后引起轰动。目前,美国遗传与辅助生育研究所和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在上海成立了合作诊疗中心,可以为每个中国家庭做遗传学的详细检查,以防止某些畸形孩子的出生。已有遗传病发生的家庭更应接受检查,以杜绝不断发生遗传病而产生的可怕后果。

遗传病论文 篇4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29-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随着现代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医学遗�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人类遗传学探讨人类正常性状与病理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物质基础。而医学遗传学则主要研究人类(包括个体和群体)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物质基础。医学遗传学通过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和与遗传有关疾病的科学根据及手段,从而对改善人类健康素质作出贡献。[1]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切身体会到,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往往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层次,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孜孜以求,全神贯注。

例如在讲遗传学绪论部分时,告诉同学在高考之前都要进行常规色盲的检测,并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学生会看到一个色盲检测的卡片动态图,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高考的时候要做色盲测试呢?你们能辨认出色盲检测卡片的数字吗?色盲是否是遗传病?色盲的致病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呢?色盲的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呢?”这一有趣的现象马上会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本次课的讲授内容,当然学生在以后的听讲中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起来。又如在讲授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这一章节时,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学生往往觉得索然寡味,笔者结合新闻媒体及报纸上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年轻化的趋势事件的报道,以及生活中经常见到痤疮、小儿肥胖等症状,然后质疑:“为什么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比较高?这些疾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还是多个基因控制?会不会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限制?父母患此类疾病,子病风险如何?”学生往往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一现象会满怀兴趣,这样再介绍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病的概念,多基因遗传特点,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多基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精选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提高,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2](1)培养学生的对照和比较能力。对相似又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以澄清易混淆的概念,寻求概念的联系和对相关概念的加强。如在不规则显性遗传中出现的表现度和外显率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首先外显率是指一定基因型个体形成一定表型的百分率。即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群体中得以表现的百分比;群体中如带有某一致病基因的个体100%发病称完全外显,外显率低于100%时,为不完全外显或外显不全。而表现度是指一定基因型所形成表型缺陷的严重程度。表现度不一致是指具有同样基因型的个体,其表型缺陷严重程度有差异。如成骨不全患者家系中,有的患者仅有蓝色巩膜或骨折,有的有蓝色巩膜和骨折,有的有蓝色巩膜、骨折和耳聋。所以表现度要说明的是在致病基因已经表达的前提下表现的程度如何,是属于“量”的问题;外显率阐明基因表达与否,是属于“质”的问题。通过这种比较就找出了两者的区别,抓住了各自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全面分析综合是把事物各部分、各特性结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复习总结。如染色体畸变根据畸变的类型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数目畸变与结构畸变,又可根据其特点对其进一步细分,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作出图表(图1),在对知识的掌握以及以后的复习中就可以一目了然。(3)抓内因与外因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推动发展。任何孤立内外因的关系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利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我们知道多基因遗传是指一种遗传性状或遗传病受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控制,每对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每对基因对表型的效应都很小,但是各对基因的作用有积累效应,但是多基因性状或遗传病的形成除受微效基因影响外,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多基因遗传或多因子遗传,又称复杂疾病。其中的决定遗传形状的多对微效基因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内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其中的环境因素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外因,则起着条件性的作用。这样对多基因病的理解就更深入透彻。总之,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多媒体的传播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这使得学校里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显得落伍了,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3]如在讲授医学遗传学的21三体综合征这一章节时,在放映患儿图片的同时附有视频资料,就能增强学生对该遗传病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在临床上进行遗传病的诊断打下基础,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尽管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正以它的优势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不应忽略传统的教学手段,应使两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是现代机器的盲点。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画、边讲解,某些公式和定理的推导过程、某些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甚至可以把解决此问题时的思路和争论融会在讲解中,这样才会引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会将所学的知识消化、理解。教学效果会好得多。如在讲授两种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传递规律这一章节时。课本常通过举例计算子病风险情况。以往教师主要对着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讲解,往往是老师已讲述很多遍,而学生仍未理解。现在通过教师亲自板书演示整个演算推理的过程使其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附以讲解,就迅速地拉近了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情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与联合传递规律及发病风险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起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的联合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率也大大提高。

四、注重将遗传学的基础理论与疾病案例相联系

医学遗传学授课始终强调以疾病为中心,以遗传为基础,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4]因此在各类遗传病教学时,引入临床真实病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例如,我们在讲授常染色体以及性染色体遗传病时选取大量的真实病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家系信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典型遗传方式和延迟显性、遗传印记、早现遗传等特殊现象。结合本教研室老教师多年收集积累的病案多媒体素材,包括遗传性震颤、遗传性共济失调、舞蹈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肠息肉、18三体、猫叫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等多媒体,图文并用,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增加了直观性。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明显,得到学生好评。

五、以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互进

“在教学中研究”,更应该“在研究中教学”。[5]作为医学遗传学的一线高校教师,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应该明确其中教学是最主要的任务,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任务。如果把科研理解为简简单单写几篇论文那还是肤浅的,教师只有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学习教育理论,且将自己的领悟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自己的科研才能表现出其价值。脱离教学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我时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渗透在教学中,具体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既讲述前人的论述,也介绍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观点。这样,缩短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其次,从自己的研究体会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训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懂得如何围绕选定的专题系统地收集、整理资料。比如讲到单基因与多基因遗传病时,我就向学生详细阐述了基因治疗的研究思路,例如血友病系X连锁隐性遗传病,通过转基因的方法使患者持续表达缺失的凝血因子,那么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改善。又如,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通常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绝对或者相对不足,疾病发展到后期,最终常需要借助于胰岛素治疗,而目前的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结合使得糖尿病的根�

医学遗传学发展很快,新内容不断增加。因此,教师既要把握好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进展,培养医学生能准确有效地分析、诊断遗传病的能力和较强的遗传优生咨询能力,因此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指令性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非指令性课堂转换,把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转换,加强与临床病例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医学遗传学素养,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生,以崭新的知识体系适应分子医学的时代。[6,7]

参考文献:

[1]蔡丽琼。浅谈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体会[J].安徽医药,2007,11,(7):671-672.

[2]姜泽群,赵凤鸣,詹秀琴,等。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9):937-939.

[3]曾新。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55-56.

[4]张成宁,俞萍,祁鸣,等。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8-19.

[5]彭翠英,刘俊,李鹏。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39-741.

[6]刘鹏,张责寅,高佩琦,等。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29-30.

[7]周桂芳,赫连慧紫。医学遗传学与遗传病例授课的整合[J].生物学杂志,2006,23,(3):54-55.

遗传病论文范文 篇5

关键词:教学;认识;遗传病;实践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种疑难杂症始终是人类避免不了的。本篇文章就以遗传病为主题,讨论如何让在校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了解这一疾病,以及在接触患有遗传疾病的患者时,怎样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况,从而尽量减轻患者病痛和家人压力。

一、全面认识和了解遗传病

最近几年,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遗传疾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科研成果更是屡屡创新。遗传学的教育也在慢慢的转变,开始培养学生自我的思维理解探索能力。加入了许多实际的临床应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遗传疾病有更加宏观的认识。从生理上,病理上和药理上等多个角度直面遗传疾病。传统教育中我们对遗传学的教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再者是临床教学。

遗传学和其他医学课题一样,特点鲜明,具有一定规律性。这些规律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习主题。遗传学还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跟随当今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干细胞等新知识不断被大众所熟知,这些新的科技将渐渐取代传统的知识。因此,这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的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面,也能加强学生对医学行业的认识、增强自身责任感。所以,在临床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以及临床预防都是重要的学问,也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一门重要科学技术。

二、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鉴于遗传学的特殊存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得不注重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育中,也要不断深造,学习。用于接受新的科技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二是,增加临床学习实践课,让学生在理论后迅速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强化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强调的是遗传病学是需要理论和临床结合的基础学科,那么怎么正确划分这两种形式呢?首先是课程上面,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最好是同步。当学生学习了遗传病的典型案例知识后,紧接着安排观看案例的相关影像,如何正确安排理论和观看影像的时间,也是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再则是实现学生自学精神,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寻寻找遗传病的调查,正确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总之,合理调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课上适当删减一些重复的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方能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操作教学

遗传病学术是一门自然科学,开设实验课程是让学生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手段。能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取经过实验验证得出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通过遗传病学设计出实验体系,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经常会做到的是遗传病的诊断,羊水细胞的培养,PCR的技术分析,染色体等检验项目。实验之前要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仪器,材料等做好准确无误的检查,确保最后实验的安全和效果。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老师需及时指导。实验后,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对该实验课程做出相关报告。

四、重点内容和知识的教学

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是让学生认识遗传病的两个基本目的。我们就以智商低下为案例,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导致智力低下的发病机理。目前科研成果认为,导致人体出现智商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染色体的畸变,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的畸变和结果的变化;第二,单基因的突变;第三,多基因的突变;第四,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在实践过程中,预防智商低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为孕妇提供专业的卫生教育和营养方面的指导;其次,定期做孕期检查;最后,胎儿基因检查等。总的来说,遗传病的认知和预防都是极为课学的,是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而我们教学的核心就是为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认识。我们在教育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定,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案件,解决问题,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层面。

遗传病论文 篇6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优化整合;教学方法;成绩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9-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疾病和遗传的关系,即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愈后、复发风险及预防措施。它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在现代医学中,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因、染色体、单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人类基因组、药物遗传学、肿瘤遗传学、遗传病诊断与遗传病治疗、遗传病预防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往往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了学生大量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通过改革,我们在绪论一章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自查相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基因、染色体”等 。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开展PBL、CBL、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肿瘤遗传学”等章节中结合科研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和考试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

医学遗传学作为遗传与临床疾病之间的衔接,作为生命科学这个科学体系的一个方面统一把握,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一 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因为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是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未来在基础和临床实践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些是重叠的,在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医学遗传学的有关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完成。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生物学的“细胞核的功能”中完成,或者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完成。“减数分裂”在实验课上完成等。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理论课教学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归纳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课上,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成就,另一方面也帮助同学加深对一些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为主,辅以示教。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做”“眼睛看”和“脑子想”三者结合中,加深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认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改革: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不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着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课教学中,要使用“人类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的制备”“遗传病”等录像、光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使课程内容的展示更为直观、具体,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采用显微电视系统,将教师的某些示教内容呈现在荧光屏上,大大方便了学生观看和教师的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整个过程的质量。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以提高教与学互动的机会。

第三,使用案例式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遗传为基础、疾病为中心,有助于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各类遗传病时,引入临床病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具体遗传病家系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延迟显性、遗传印记、遗传早现、动态突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传统的直接给出基本概念相比,这种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验课上把相关的理论内容先进行讲解,然后接上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及时检验和巩固,学生印象深刻。如:性染色质的内容,先对假说进行讲解,接着进行“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实验,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相关内容。

第五,改革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形象化教学,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口述结合挂图或幻灯的方式讲解,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的遗传事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掺入了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通过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制作针对新版教材的“医学遗传学”多媒体课件,100%多媒体授课 。教学结束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内容。优化网络教学的措施: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上要及时更新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结合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课程教学辅助”“网上考试”等。

三 成绩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阶段测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弥补不足,积极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培养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同学间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课程总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4阶段性成绩组成:自我评价占10%,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学习占10%,课外作业占40%,课堂小测验占40%。

四 结果及分析

2012级临床医学教改班对以上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改革,随机抽取一个教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医学遗传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教改班的期末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与普通班的比较,通过office EXSELL T检验,P

效果分析,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各题型的平均难度和区分度等)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 讨论

经过改革,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了建立全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根据以上结果,还应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抓住课堂教学核心,加强遗传学基本原理、实验研究方法的教学。二是利用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为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施“启发式”现代教育理念。四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现代科技含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教研室教学讨论会、集体备课等途径,实施在教改班实际授课过程积累的宝贵教改经验,以便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在其它平行授课班中,积极推广和实行教改班的最新教改成果,对其中一些创新型较强的理论成果及时整理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及时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俊云,杨向竹,胡秀华,郭 健。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

[2]黄金凤,郭瀛军,张毅,王芳,孙树汉。PBL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

遗传病论文 篇7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和遗传学结合的学科,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学科涉及数千种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十分活跃的学科。医学遗传学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临床遗传学学科,对于各种遗传病例,学生没有实践机会,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结合实验内容的更新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还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实践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基因病、染色体病为主,对于单基因遗传病可以进行基因诊断,但我校实验室不具备基因诊断的实验条件,因此实验教学的重点放在染色体的观察上。首先,安排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让学生对遗传物质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染色体带型、核型的识别,对理论课讲授的染色体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同时也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了解了正常染色体,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病患者的染色体标本,学生能够在显微镜下找到细胞分裂相,观察病人的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畸变,理论和实践结合,对染色体病的诊断加深了认识。实验教学也要结合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重点引导其结合实验理解染色体病的发病机制;对于检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在细胞遗传学诊断染色体病,识别染色体的带型特征,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我们还计划开展开放式实验,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流程,进行多学科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要求教师讲课不能超过20分钟,把时间留给学生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思考如何改进。对于医学遗传学的重点内容单基因遗传病,学生对具体病例很有兴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遗传病例;也可以让学生做家族遗传性状的调查,做出多媒体课件,在实验课上展示。这种实验内容的改革深受学生的欢迎,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学到了很多理论课上无法学到的内容,拓展了知识面,对单基因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增强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汇报表达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实验教学新增了人类皮纹分析,皮肤纹理是真皮乳头向表皮突出,形成许多整齐的乳头线,称为嵴纹。在突起的嵴纹之间形成凹陷的沟,这些凹凸的纹理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纹。皮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出现,第19周左右形成,出生后终生不变,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皮纹。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大量的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病患者的皮纹发生变异,可作为遗传病诊断的辅助指标。目前,皮纹学的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很感兴趣,通过实验课掌握了皮纹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我们还引导学生将实验内容与科研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对新疆医科大学513名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进行分析,研究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的差异与特异性,最后汇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最终。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仅学生的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经过学习、思考、探索,也更新了知识,改革了教学方法,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慰云,谢天炽,李佩琼,等。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

[2]张银,王芳,孙树汉。八年制模拟遗传咨询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

[3]甄红英,白云,杜晓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困惑和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3).

[4]郭卉,周洁,赵涛,等。新疆医科大学513名维、汉族学生皮纹分析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0).

遗传病论文范文 篇8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8-01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遗传学与优生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用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从而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的科学依据及手段,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遗传与优生学基础作为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遗传与优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能成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是来自新疆各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但是汉语水平及基础较差,为了培养出面向基层的高素质的适用性医学人才,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对农村医学专业《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制定课程标准

2010年我校部级示范校申报成功后,根据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课程标准。重新制定的课程标准由课程设计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及实施建议等部分构成,其中课程内容由4大模块、8个典型任务组成。根据不同任务合理设计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并注重农村医学专业相关后续课程的衔接。课程标准制定后,邀请相关专业的同事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给予指导,突出了本学科的基础和桥梁作用,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各科脱节的现象。

2 理论教学的改革

2.1 由临床病例导入新课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病因、诊治及预防,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由病例导入新课,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讨论与课堂上所介绍的临床病例相关的问题,学以致用。如讲X连锁隐性遗传病时引入红绿色盲病例,男性遗传咨询者甲表型正常,但父亲为红绿色盲患者,甲与正常女性结婚,请问甲的子代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写出遗传系谱图及各家庭成员的基因型。又如讲多基因遗传病时引入病例,有一对夫妇表型正常,为什么会生出唇裂腭裂的后代?当一对夫妇生出两个以上患者时,患者一级亲属发病风险是否增高?由病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遗传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的理解,为以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 结合多媒体教学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概念比较抽象、课时量少,时间长了学生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如讲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时,配合用动画讲解,使静态的图片动态化,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有遗传病大多是发病率低,临床不常见的疾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的病例,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了直观印象,提高了学习兴趣[1]。另外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播放电教室里有关遗传病的电教片如《常见遗传病及先天畸形调查》、《优生优育系列片》等,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与规律,更深刻的认识遗传病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3 实验教学改革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课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实验教学,首先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删减《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细胞的有次分裂过程》、《人类皮纹分析》等传统实验,增加了《人类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和G显带技术》、《遗传病的系谱绘制和分析》、《遗传咨询》、《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等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体现了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桥梁作用。其次抓紧实验教学过程:实验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课时小组为单位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4 开展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

遗传与优生学基础虽然是属于专业基础课,但临床应用型很强,加上学时数有限,因此有必要通过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我校遗传咨询中心作为伊犁州唯一的遗传咨询和诊断中心,保存着遗传咨询者的病历、遗传病患者照片和外周血染色体片子,以这的有利条件,在遗传与优生学第二课堂开展了以下活动:(1)遗传咨询方面:根据咨询者病历学习了遗传咨询内容、方式、注意事项、加深遗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遗传系谱图的绘制、传递方式的判断和发病风险的计算等知识。(2)染色体病的诊断方面:强化外周血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G显带技术等实验的操作,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做的及遗传咨询中心保存的染色体片子学习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及染色体病的诊断。(3)优生优育方面: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遗传病的调查,宣传预防遗传病的知识,为提高人口质量、加强优生优育方面做了实际工作,在实际应用中使遗传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5 改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考核方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综合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采取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综合性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实验考核和理论考核。具体做法是: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10%,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第二课堂中的表现综合评价打分。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课的考勤、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完成等。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60%,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及病例分析形式出题,主要考察学生医学遗传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评估方式不仅能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农村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今后,我们继续改革和完善遗传与优生学基础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而努力。

遗传病论文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 医学遗传学 临床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22-01

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目前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高职学校专业基础课课时有限,学生基础薄弱,课程内容繁多,课程教学方法较陈旧,满堂灌的讲授占领着课堂,学生学习被动,学习积极性低;为了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在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1]。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目标制订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计划,并评价成果与反馈。同时,要求项目小组同学协同完成,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一、设计项目教学任务

项目教学任务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一起讨论制定多个项目,收集临床案例。选取与教学目标贴合,操作性、趣味性强的项目。挑选贴近学生生活为项目主题,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分解任务。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畸变”,项目主题为“染色体病”,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书馆和网络查询染色体的相关资料,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二、项目学习情景导入

项目情景导入是让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知识背景的情景,为主动学习做准备。比如在讲解药物遗传时,播放了酒精中毒的视频,学生直观地了酒精中毒的临床特征,启发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确定项目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对项目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小组确定具体任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找到最佳项目方案。所以,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定学生各自的分工和合作的形式,并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求及时地与同学或指导教师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遗传病的诊断”项目实施时,一组学生模拟医师对遗传病的诊断的过程;一人扮演医师,一人扮演遗传病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医师详细询问了该患者的家族史、婚姻史、生育史,并针对性的对患者父母再生育指导;由于扮演内容与临床专业学生就业内容紧密联系,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沟通技巧和医学专业思维能力。

在完成“多基因遗传病”项目主题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疾病的背景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各小组就不同的多基因遗传病主题制作课件,且配有视频、图像和文字说明,内容充实有趣。展示后其他小组成员可补充发言,集体讨论评价课件的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正。教师要对每次项目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讲解,再针对学生展示课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在讲解“遗传与优生”时,师生共同确定“优生优育”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提交三千字以上的综述。老师首先需要讲解综述的撰写要点及格式,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查询方法。针对“优生优育”专题,学生要对大量研究论文资料、数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提炼。通过本项目教学,学生既掌握了查询资料、论文撰写的方法、又掌握了优生优育的背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相,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 项目教学成果评价

教师可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提升等方面来对项目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项目之后可以由考试测评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知识能力可以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来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就业后用人单位反馈;项目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寻找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最终掌握医学知识并能为己用。

五、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必须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因此,该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应具有对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使项目的设定更加合理、有效。教师在项目教学准备、实施、评价的三个阶段中起到了骨架支撑的作用。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扮演学生的“顾问”、 “总指挥”、“协调员”、 “观察员”等新角色。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增加了教学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尚醒立,陈天虎,师哲等。项目教学法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4,08:147-147.

[2]雷芬芳,邓翠珍,赵亚珍。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6):100-101.

遗传病论文 篇10

1传统兽医学中所蕴含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现

1.1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起源早,内容丰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明,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早在旧石器时期,从事兽医活动的工具便已出现,在河南仰韶遗址中便挖掘出该时代许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推测主要应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疗。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温热疗法、针灸术及其他外治方法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这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起源。据《周礼》一书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4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编制,负责“掌疗兽病,疗兽疡”。《列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由于马在国家战争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还出现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兽医分科。同时期,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灌药技术、手术等传统医学技艺已经出现并运用。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叶治猪疮”等。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用“谷道入手”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几十种病的治疗方法。唐朝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中兽医理论及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明朝时期,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元亨疗马集》。该书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鑫泉等人曾对公元1949年至2013年间的中兽医古籍进行发掘整理,搜集总结民间兽医经验、查诸历代艺文和有关书录,对继承发扬中兽医遗产的主要著作等文献出版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结果显示:中国自汉代以来出现了有百余种兽医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现存可找的仅20余部,大都进行了整理校注[3]。兽医古籍是我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载体,记述了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技术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兽医学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史书典籍和遗址考古发现,传统兽医学至迟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时间段来看,完全符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求。

1.2绿色安全高效的社会价值

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近百年来,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制剂的传入与使用冲击了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但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严峻,若该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抗菌药使用不加以控制,人类将很快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4]。为此,农业部兽医局于2017年3月22日《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文件要求50%兽用抗生素需要有处方凭证,人兽共用抗菌药物及促进动物的生长剂退出兽药市场;鼓励兽医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和推广绿色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减抗、替抗、无抗”的绿色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将逐步实现[5]。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是传统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来源十分广泛,大多来自自然界,以植物为主。中草药作为一种绿色、无残留的生态制剂,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为了从传统技艺中摄取营养,解决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1.3高效的医疗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中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当畜禽机体一旦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腹脏乃至全身;内部器官的病变也可反应于体表。因此,在临症观察病情,判断预后以及疾病的处理时,不可只看局部,忽略整体。而辨证,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概括判断其为何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穴位治疗的过程。张峰[6]将甘草、黄芩、麻黄、杏仁、生石膏打碎,并借助水进行煎煮;借助针灸,将尾尖、血印、肺俞、苏气、大椎等有关的穴位当作主穴,将脾俞、百会、山根、鼻梁等有关的穴位当作配穴,对于治疗猪大叶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徐文明[7]等使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型犬瘟热,治愈率达75%,远远高于西药的治愈率。徐继艳[8]治疗取主穴为顺起、肷俞、滴明,加配穴脾俞治疗牛腹胀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许多瘫痪、癫痫等常被西兽医放弃治疗的疾病,可用针灸疗法刺激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促使动物意识和知觉的恢复。千年以来,我国传统兽医学在基本理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其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在防治动物疫病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传统兽医学的发展现状

2.1理论繁多,理论抽象

西方兽医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兽医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哲学思想源自《周易》,该书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辨证的观点,中兽医、中医只有在其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行医用药、行针施灸。可见我国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与文言文理解能力,其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与理解。如畜禽体有强弱,邪正有衰弱,病因又有外感、内伤之异,同一疾病其病因和症状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不同治法[9]。

2.2重理论,轻实践

中兽医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试教育”的观念给中兽医课堂带来巨大的冲击。讲授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许多高校不断缩减中兽医学课时,丰富独特的学科内容与较短的授课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中兽医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

2.3社会认可度不高

纵观历史发展,清朝晚期,人、畜疾病的治疗皆采用针灸法曾受到严重排斥,清王朝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治病[10],使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阻碍。近代,袁世凯、汪精卫等都曾提出过“废除中医”的号令[11],在这种排斥中医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兽医学发展打击惨重,使其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中医、中兽医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相比西兽医,中兽医学具有理论体系独特,自成一脉,治疗手段也与西兽医学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各级农业部门对传统兽医学的认识不够,中国传统兽医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使得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传统兽医学与其他所学科,如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内涵联系不紧密,思维方式抽象,对于养殖户和宠物主来说接受难度较大,具体临床应用不易,致使兽医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狭窄。

2.4传统兽医学技术后继缺人

传统兽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挽救传统兽医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兽医部门和农业高校亟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中仅有河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开设了中兽医学本科专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虽设有中兽医专业课,但面临内容繁多与课时量少的矛盾,而且缺乏专业的中兽医教师,且教师易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兽医学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中兽医药的现代药理学和中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缺乏能带领学生在动物身上实际操作的实习教师,中兽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要想把传统兽医学发展起来,就要注重传统兽医学的“活态”与“原汁原味”的传承。

3探讨传统兽医学的保护对策与发展途径

3.1加快推进传统兽医学的“申遗”进程

2006年5月,文化部将传统医药纳入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将传统医药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保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中医针灸”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决议[12]。传统中医药文化申遗成功的十几年来,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逐渐推广开来。传统兽医学与传统医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传统兽医学具有历史悠久性、活态继承性、持续发展性和濒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通过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各类型农业文化系统的“申遗”成功,许多具有独特性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及原始物种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与保护。可见,如若传统兽医学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对传统兽医学的利用和保护研究产生重大意义。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应重视传统兽医学的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办公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传统兽医学调研工作;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中兽医学调研组,采用乡野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各地区传统兽医学的历史发展加以梳理,对民间流传的传统兽医学的史书典籍进行整理和汇总,认证具有一定传统兽医学技能的学者、教师和民间兽� 传统医药申遗名录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申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可以参考传统医药学的申遗体系来建立中兽医学的申遗材料。

3.2产、学、研多方机制共同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方机制参与配合。传统兽医学作为农业传统技能,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便需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传统兽医学进行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建立中兽医药陈列馆,搜集国内现存的中兽医史书典籍,聘请知名中兽医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实践能力。兽药企业可与相关高校、研究所等开展横向合作,研发疗效好的兽药产品应用于临床。

3.3提高社会对传统兽医学的认知程度

对传统兽医学进行保护与利用,应得到社会大众的认知。应培养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传统兽医学的认知,提高社会大众对传统兽医学的保护意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中兽医陈列馆等途径弘扬传统兽医学文化。传统兽医学起源于中国,在国内的认知程度反而不如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兽医针灸在美国取得合法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享誉全球的传统兽医学教育机构美国佛罗里达中兽医学院,已为国外6000多名执业兽医师提供了包括兽医针灸、中草药、食疗等内容在内的传统兽医学认证课程,从这里走出的世界级中国传统兽医师也越来越多。加强本民族的传统兽医学的利用与保护刻不容缓。在中国,随着近年来观赏伴侣动物饲养不断增多,宠物医疗行业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宠物临床治疗需求,中兽药制剂、中兽药保健产品、针灸疗法等在内的多种中兽医防治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宠物犬猫疾病诊疗过程中,提高了治愈率,得到了社会认可。

遗传学论文 篇11

一、学会*年度工作总结

1、学会建设:

(1)、换届工作及换届大会

*遗传学会第五届理事换届会议于*年1月24日在*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疆各地、州、市的61位遗传学工作者出席了大会。自治区科协副主席贾合亚•伊斯坎德尔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大学副校长海米提•依米提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遗传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具体的要求。中国遗传学会、*大学、*植物学会、*维吾尔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农业科学院、*维吾尔自治区动物学会、*塔塔尔文化研究会、*农学会、*棉花学会、*作物学会等11家单位和高校纷纷发来贺电。

会议选举产生了*遗传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由36名理事构成。随后召开的六届一次理事会,经到会理事无记名投票,选举哈米提•哈凯莫夫、李雪源、吾甫尔•米吉提、蔡霞、阿不莱提•卡迪尔、艾尔肯•热合曼、帕尔哈提•木铁力甫、仇东辉、库热西•马木提汗等9人组成*遗传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本次大会的召开对*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遗传学会顺利的完成了理事会的新老更替,补充了新鲜血液,本届理事会成员的大辐年轻化,显示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2)、组织召开三次常务理事会

遗传学会本年度组织召开了四次常务理事会,对学会工作进行审议,做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学会工作的要点计划,并做了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纪要上报中国遗传学会,自治区科协,并发送到各位理事的邮箱。各常务理事会的主要议题简单汇总如下:

①*年1月24日召开六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选举哈米提•哈凯莫夫教授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决定将学会的挂靠单位由*农业大学变更至*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②*年4月16日召开六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就组织建设和学会会费的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费的标准定为理事以上100元/年,有科研经费的常务理事需要额外赞助1000元/年。

③*年11月25日召开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决定于*年12月24日在*大学生科院举行*年*遗传学会学术研讨会。并讨论决定每年补贴学会秘书处正常办公费(打印、通讯、交通费等)600元。增选阿布利米提·哈里斯阿吉先生为荣誉理事。增选*农业大学决肯•阿努瓦什副教授为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3)、学会所有理事聘书的寄送

*年4月底给所有理事授于*遗传学会的聘书,并且将任职情况通报各理事单位,以便顺利开展学会工作。

(4)、挂靠单位的更换

由于学会的换届工作,*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由*农业大学转至*大学的更换,在民政厅办理了多项手续,对学会的社团法人证书、代码重新登记,年检报告等手续进行了办理和确认。*遗传学会在工商银行胜利路支行开设了学会帐户,帐号为3002011509024936134。遗传学会新的会员证书正在按缴纳汇费和申请函的情况发放。

(5)、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的任命

依据自治区财政厅的要求各学会具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的规定,*年11月25日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民主选举学会理事多力坤·买买提玉素甫副教授为会计,学会会员*大学生科院讲师成立刚为出纳。学会按《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关于使用标准防伪编码印章的通告》文件精神对学会公章、财务专用章,财务人员多力坤私章进行了更换,以前学会的公章按销毁规定作废销毁。

2、第九届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申报评选工作:

*年9月完成科协的第九届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申报评选工作,评选出遗传学会6篇优秀论文上报科协复审。*年1月5日艾尔肯•热合曼教授代表*遗传学会作为自治区科协专家评审组成员参加了优秀论文的审核。

3、科普宣传活动

学会理事长海米提·哈凯莫夫和常务理事帕尔哈提·木铁力甫应拜城县人民政府的邀请,于*年9月进行了为期10天的科技扶贫活动,为拜城县各族人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活动,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4、参加中国遗传学会学术活动

学会副理事长吾甫尔•米吉提教授和秘书长艾尔肯•热合曼教授,带领4名研究生,于*年10月21-24日参加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遗传学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生科院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具体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在微生物遗传方面与全国的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探讨,其中两名研究生王灵、艾山江的大会报告论文获得了学会二等奖的优秀成绩。会议期间两位常务理事与中国遗传学学会相关负责人申请了*大学承办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三次青年研讨会的具体事宜,艾尔肯•热合曼教授并在大会上做了竞争申请演讲。

5、*遗传学会*年年会暨学术报告会的召开

应广大理事和学会会员的要求,在遗传学会各位常务理事的积极配合下,在*年12月24日举行*遗传学会*年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进行学术交流。自治区科协邓向新部长代表科协进行了讲话,理事长海米提·哈凯莫夫做了总动员。学会副理事长李雪源研究员和吾甫尔•米吉提教授分别主持了学会上、下午的报告会遗传学会各个理事单位选送了29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学会副理事长吾甫尔•米吉提教授、阿不来提博士,学会常务理事库热西博士、决肯副教授等做了特别报告。学会对35岁以下的报告人予以评奖,*大学王宁、艾山江,*农业大学高文伟,军区总医院王锐等4人评定为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大学于频频,徐田枚、张洪涛、苏俊,军区总医院刘丽,农科院艾先涛等6人评定为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奖。*大学生光、马相汝、王灵、邓爱华、孙磊、赵建、蒋刚强、刘立鸿,军区总医院何江、桂俊豪,农科院王俊铎11人评定为优秀论文奖。最后理事长海米提·哈凯莫夫宣布大会圆满结束。此次学术研讨会调动了学会全体会员和全区遗传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的为自治区的“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二、*年学会工作年度计划:

*年,学会在中国科协、自治区科协、中国遗传学会的领导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学会改革,改进学会管理,促进学会管理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转变,并对学会建设和发展起到导向、激励、规范、诊断和反馈作用,推动学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新一届理事会在认真学习中国遗传学会和科协的有关文件和决议精神,分析和借鉴兄弟学会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必须改变学会以往单纯从事学术交流和学术服务的观念,树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多管齐下积极创收,“以经养学”的新理念。鼓励学会所有会员积极献计献策,不拘一格创收,多渠道筹措经费。学会倡导全体会员着眼*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优势,在为企业和有关单位献计献策、提供技术服务的同事,努力为学会创收,为学会大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提供经济保障。

*年需要迫切完成的任务计划如下:

1、完成学会会费的收缴和中国遗传学会会员证的发放工作。

2、*年*遗传学会将积极与中国遗传学会的协商,申请完成由*大学申请承办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二次青年研讨会的全国性会议的事宜。

3、继续进行科普宣传活动,更好的为自治区的“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4、组织召开*遗传学会*年年会暨学术报告会。

遗传病论文 篇12

关键词 讨论式教学;医学遗传学;遗传病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97-02

1 前言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也是新兴学科[1]。医学遗传学主要是利用DNA技术就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从分子角度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疑难杂症等疾病的诊断[2]。医学遗传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纽带。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已引起医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分析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选择2012年、2013年、2014年医学遗传学专业的学生共921人,发放调查问卷921份,收回921份。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并得出最后结论。

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印象 通过对921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792人非常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占85.99%;101人比较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占10.97%;28人对讨论式教学的印象一般,占3.04%。

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总体评价 834

设置问题的难度 82

设置问题是否合理 145

小组讨论能否解决教师的提问 249人认为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教师的所有提问,占27.04%;有580

小组讨论是否有助于理解遗传知识 755

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的意义 810

学习模式 765人更喜欢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占83.06%,125人更喜欢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占13.57%;31

授课模式 563人更喜欢授课式教学模式,占61.13%,324人更喜欢问题式教学模式,占35.18%,34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实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逐渐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实景教学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直观的教学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特点是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方面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案例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咨询科技服务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并通过分析、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等解决实际问题。

医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分子水� 医学遗传学基于DNA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影响引起下一代物质畸变引起的疾病,目前主要应用于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儿科及肿瘤科等。

医学遗传学的授课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咨询科技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病例,通过让学生分析、思考以及互相讨论等解决问题。有研究显示,讨论式教学方法已逐渐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且已取得满意效果。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课程开始阶段,通过提供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了解,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改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本组研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仅有2.06%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解决不了问题,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密切相关。张英华[3]等人的研究认为,提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切实体会到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以及职业态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有研究显示[4],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通过直接观察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研究显示[5],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以遗传病例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知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雪青,王燕,王艳艳,等。构建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新型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1):8-10.

[2]王燕,章波,许雪青,等。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17(9):31-34.

[3]张英华,高玲玲。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病例讨论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12,9(7):563-564.

[4]吴常伟,霍春月,任丽丽。病例讨论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4,2(28):613-614.

遗传病论文 篇13

一、好奇之心———无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必修二模块是按照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进行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随着人类研究生物遗传的发展线索去认知.所以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在知识结构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平铺直叙地进入分离定律的核心知识,难免会使学生知难而退,如何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对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其实早就有所感知,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遗传现象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伸出双手,自然交叉,注意观察大家交叉的方式有何不同,马上有同学发现抢着回答:“我的左手大拇指在上,某某同学右手大拇指在上!”其他同学连忙看自己和周围同学的交叉方式,惊奇地发现确有不同.我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人类的一对相对性状.其实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再列举一些你知道的类似现象吗?”学生踊跃发言:学生甲:“人的眼皮有双眼皮和单眼皮之分.”学生乙:“我的头发天生是卷的,像我妈妈,跟别人的直发不同.”……“很好,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能注意观察,发现问题.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生活中一些特别的现象总是会让人充满好奇之心,尤其是对青春年少的学生.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地乐于去学习科学知识.

二、探究之意———无痕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孟德尔在遗传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这与他的科学探究精神密不可分.孟德尔在做遗传杂交实验中严谨的作风和勇于探索、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学生在学习了紫花和白花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后,我并没有急于对让学生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而是告诉学生孟德尔为了得到科学的实验数据,还做了很多实验.我把大量的数据呈现给学生:孟德尔用市场上收集来的34个豌豆品种,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种了八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在实验中他分别研究了多对可以相互区分的相对性状,除了紫花和白花,还包括了黄色子叶和白色子叶、圆形种子和皱形种子、高茎和矮茎等,并把他记录统计的数据一一呈现.学生在看到这么多的数据结果后,都张大了嘴巴,被这位遗传之父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三、耐挫之志———无痕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当前的学生在心理上普遍表现出心理素质差、耐挫能力弱等问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进入高中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改变,很多学生感觉一时无所适从,特别是努力学习后换来的是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有些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有些学生生活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丧失人生目标甚至轻生.所以在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在学习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后,学生深深体会到这位科学家在遗传学道路上付出的艰辛,最终他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也是实至名归.但是,我告诉学生,孟德尔在期间所遇到的挫折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孟德尔把他多年的研究结果和结论仔细地写成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于1865年春季在布隆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第二次会议上宣读并发表.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正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人重视一个地方组织的报刊,没有人留意一个业余研究者的成果.而且孟德尔的理论超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水平,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孟德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执着地在遗传学领域默默耕耘.直到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奥地利植物学家邱歇马克三个人各自在同一年得出了和孟德尔完全相同的结论,这样,孟德尔的论文才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从孟德尔到三位科学家分别“发现”他的遗传规律经过了35年的时间,直到去世孟德尔在科学界还是默默无闻.然而孟德尔对生物学所作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在遗传学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孟德尔这些经历让学生坚信一个道理:逆境不是苦难,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应该积极面对,正视它,超越它,定能打造出一片灿烂的天地.

四、感恩之情———无痕建立并增强感恩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一切无私的给予,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乱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感恩意识极其匮乏.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讲授孟德尔遗传定律在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时,我给学生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遗传病,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遗传病的原因和危害,认识遗传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这其中有很多是学生在生活中有真实体验的,学生对这些遗传病患者表露出深深的同情.我趁机引导学生:与这些患者相比,你们的父母给予了你们健康的肢体,聪明的大脑,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给你们创造最优越的学习条件,你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幸福啊!其实我们身边围绕着满满的爱,可是有时候你们还经常觉得不满足,这是因为你们缺少发现爱的双眼.学生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品质,进而能渐渐外化为感恩的实践行为.教书育人绝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用心去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生物课堂中,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无痕德育”渗透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茁壮成长.

遗传学论文 篇14

1909年夏天,谈家桢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在县邮局当小职员的父亲受新思想的影响,决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现代教育。于是,先后在教会办的小学、中学毕业后,谈家桢被免试保送到苏州东吴大学,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1930年,已成为燕京大学研究生的谈家桢开始研究亚洲瓢虫,并在随后的一年多中完成了《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变异和遗传》论文,获得硕士学位。这篇论文被当时世界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审阅后,大加赞赏,邀请谈家桢到闻名遐迩的摩尔根实验室攻读博士。1936年,他的博士论文《果蝇常染色体的遗传图》通过答辩。博士毕业后,谈家桢放弃了导师提供的研究岗位,回到浙江大学担任生物系教授。1945年,谈家桢应邀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于1948年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被选为国际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谢绝了许多遗传学界名人的挽留,再次回到中国,献身于新中国的遗传学事业。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他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成果显赫,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活了100岁的谈老,有哪些长寿秘诀呢?

谈老很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教书育人,虽然伏案工作和动脑筋的时间多,但从不吸烟。在交往中,人们一次次递上烟来,都被他婉言谢绝。谈老说:烟是个坏东西,不仅对人体气管与肺部有损害,还会引发其他疾病。每年我国死于吸烟的患者有近百万,要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一定要远离烟草。

谈老爱饮绿茶,一年四季不断,他还是上海茶叶学会的名誉会长。他说:绿茶含有茶多酚、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有抗衰老与抗癌作用。我国有个绿茶之乡,那里的老人都很长寿。

谈老还有一个好习惯,每天晚上用热水洗脚,坚持数十年不间断。他说:脚是人的第二大脑,人体29条经络都经过此部位。用热水洗脚可刺激穴位,调理血脉,加快血液循环,提高人的免疫力。

谈老认为,生命的节律就在于有自己的生物钟,遵守生物钟,生活规律,才能保持人的健康。谈老每天何时起床,何时看书,何时锻炼,何时吃饭,都有极严格的时间表,从不打乱与违背。

谈老在生活细节上也十分注意。他从不憋便憋尿,一有“紧迫感”,便及时排掉。他说,大便与尿含有大量毒素,长时间憋在体内,会危害身体健康。

性格对身体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在谈老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气待人,心胸开阔,遇到挫折不急不躁,是谈老在长期生活与工作中磨炼出来的好性格。“”期间,谈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戴高帽子,涂黑脸,赶到校园里打扫卫生,受尽了侮辱,但谈老坦然处之。 平和的心态伴随他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成绩卓越的学生,谈老更是心胸开阔,和气待人。在学术上,有的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谈老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还第一时间打电话去表示祝贺与鼓励。“看到我国科学事业后继有人,我从心眼里特别高兴。”这是谈老常挂在嘴边的话。

遗传学论文 篇15

遗传病种类繁多且各有其特点,若纯粹照本宣科,介绍其临床表现、发病率、遗传学基础等往往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且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血友病时,通过播放一部香港电影《地久天长》中的片段,使学生产生一个悬念,剧中的青年作家小富为什么经常受伤,为什么有生命危险?从而希望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发病机制是什么?遗传方式是什么?怎样去治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讲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仔细听讲。最后,我们解开谜底,这是一种叫血友病(hemophilia)的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A、B、C,是一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自发性或在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血友病A、B、C的发病机制分别是由于第VⅢ凝血因子、第Ⅸ凝血因子及第Ⅺ凝血因子的遗传性缺乏。再结合我校遗传资源库中相关家系的临床资料,让学生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系谱,总结系谱特征。讨论中要求每位同学将自己学习到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和分析,最后经过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从系谱分析中可以看出血友病A和B都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几乎全部发生在男性身上,而血友病C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均可患病,若临床遇到女性血友病患者,应考虑为血友病C。该病的治疗主要是输入人血浆中提炼或通过重组技术合成的凝血因子,但到目前为止,血友病无法根治、会伴随终身。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临床病例与理论知识比较,有其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具有吸引力,在医学遗传学课中采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利用很短的时间就把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掌握。在教学中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但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我们在备课时精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的典型突出的病例,其次要注意的是在病例讨论时要将重点放在该病的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上,而讲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

适时关注科技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使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进展,可以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启迪心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高科技领域的创新热情。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时,结合后基因组计划中工业基因组学可以给学生介绍20世纪90年代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体细胞核转移技术培养出来“多利羊”的简要过程,接着提出“是否可以克隆人”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同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通过“多利”这一案例的应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发言积极踊跃。而在多基因遗传病的教学中,结合我校皮肤病研究所先后发现白癜风、麻风病等复杂皮肤病易感基因,引出复杂疾病的基因定位、克隆有关的关联分析,以及连锁分析,以及当前科学界公认的搜寻复杂疾病易感基� 实践证明,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最新科研动态来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关注和热爱,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验,加深理论理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