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细心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15篇教研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以科研促课改——智慧课堂,追求实效性。
新课程行进到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共识。而智慧课堂则需要老师们的创造。我们认为:能发现并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方法的不足,展示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探索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对此,我们数学组成员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针对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模式作了一番探索与尝试。市级课题《论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研究》、《对学生犯粗心病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坚持每二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学校进行了期中质量抽测,全校学生全都参加,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试卷作细致分析,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提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讲也具有“生产力”的作用。尤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过程中,教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亟持通过科学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教育的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的观念,并落实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学校的教育科研是由教研室来组织完成的,因而有必要确立教研室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职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为教科研工作,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一、确立教研室地位
学校教研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属学校的中层机构。中学设置教研室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是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中学技教育规律办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学校工作中努力去确立其地位。
1.争取领导支持,明确地位。“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情况作为评模选优、职评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争取让学校在重视教学这个中心的同时又不忽视科研这个重点。争取让学校行政定期研究教育科研工作,确定研究重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恭请校长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并监督和指导科研与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教育科研进行明确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通过领导强调学校各个环节的科研工作,达到明确教研室地位的目的。
2.力争实现“五子”,落实地位。学校教研室应有“牌子”(单独立室)、有“庙子”(配备办公桌、文件柜、资料箱、专用微机等)、有“位子”(配备专职或兼职主任、科员、资料员)、有“票子”(有一定科研经费)、初步走出“路子”(以区级以上课题为依托,以校级课题为基础.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模式)。实现“五子”,就搭好了教研室工作的“戏台子”,落实了教研室的地位。
3.通过自身建设,赢得地位。教研室成员应具有主人翁精神,树立科研意识.突出一个“爱”字,落实一个“勤”字,发扬“敬业、奉献、团结、务实、创造”的校园精神,群策群力,走出一条教育科研的新路子。
(1)明确科研的指导思想:树立科研为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解决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正确的科研态度:尊重教师,听从他们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他们的利益,民主制定和实施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指导、鉴定、推广措施。
(4)遵循基本的科研原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传播教改信息,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积极倡导,大胆实践,在求实的基础上,以开拓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追求既定的科研目标: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讲求实效、多出成果。
同时,加强教研室的组织建设和教研室人员的修养。通过自身建设,和教师一道参与教改实验的全过程,让教�
4.主动参与管理,体现地位。教研室负责人应该参与学校行政会,研究学校的全面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教研室负责人应�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科室的地位。
5.壮大科研队伍、巩固地位。教研室要让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激发科研积极性,重视发展和培养教育科研队伍,努力为优秀科研人员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基础培训,派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各种课题论证会、阶段评价会、鉴定会。通过讲座、示范、编发资料,宣传教育科研理论,让教师们懂得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教育科研素质。要求全体青年教师人人选题立项,投人教育科研实践。由此逐渐壮大自己的队伍,巩固自己的地位。
6.体现科研特色,提高地位。教研室的工作只有通过大胆创新,注重实效,争创特色。才能提高其地位。
7.接受监督检查,牢固地位。教研室的地位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经受起领导的检查和教师们的监督,得到大家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稳固了。
二、发挥教研室职能
学校教研室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本校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承担评选、鉴定和推广本校科研成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起好咨询作用,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具体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1.发挥导向职能,体现中介性。既然教研室是学校的“参谋部”和“智襄团”,对学校的决策提供咨询。那么,对学校的工作就有着导向的功能;教研室既要对学校教育科研提供理论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起到了中介作用。
(l)管理导向。教研室应配合学校行政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方位育人”的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契机,以艺体科技促发展,以务实为根本”,完善学校管理,强化校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实践性、示范性、花园、乐园’学校、力争一流质量。
教研室应配合学校狠抓“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三让一树”深入人心,把“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还应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落后学生,每个教师必须和两个落后学生交朋友。开展“同学,让老师与你同行”的个案教育研究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从而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德育导向。学校办学应以德育为先导,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工作网络。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做到全方位实施、多渠道拓展。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整体构思,分层要求,分段实施,分类推进”,德育工作要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主题,每周有安排,检查评比落实。积极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五爱”、“五自”、“三会”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锻炼意志和品格,增长智慧、体力,立看今天,着眼未来。”
(3)评价导向。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变单一的分数评价目标 对学生的评价应逐步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式。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坚持每年评选学校优秀论文,编辑优秀论文集,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
(4)科研导向。教研室要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捕捉信息、紧踉形势、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系列研究活动。
2.发挥构建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职能,体现研究性。研究工作是教研室的基本任务。教研室既要研究现状、找出问题、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又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探索其规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的科研既要分工、又要合作,共同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展开研究,形成校长室一政教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年段——教师一条龙的教育科研格局。
(1)突出“龙头”课题。学校应把区级以上课题作为龙头课题,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加大科研力度和经费投入,从而带动其它课题的研究。
(2)落实校级课题。对本校有重要价值意义,研究方案合理并具有相应的研究条件的课题应审定为校级课题,它包括各办公室、教研组、年段和个人研究课题。
(3)扎根个体实验。科研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要由个体来实施,个体实验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科研的效度。因此,应着力于实验的跟踪研究。
教研室要指导教师选题立项,先由各教研组确定研究总课题,
再由教研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性情况和自己的特长选定研究的子课题。
3.发挥教育科研的管理职能,体现领导性。教研室除了自身的研究业务外,还要组织领导全校职工进行教育科研,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教研室应制定本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内容包括项目的申报及审批办法、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方法、项目的经费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领导重视是教育科研得以实施的保证,目标明确是教育科研富有实效的前提,内容丰富是教育科研具有活力的关键,体现特色是教育科研适应发展的核心。所以,对课题研究应坚持计划落实(每期教研室都要对课题研究拟出具体计划,提出明确要求)、目标落实(教研室分别确定出课题研究的工作目标、育人目标、家长学校目标、成果目标)、组织落实(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年级、班级,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精心辅导,认真开展活动,为目标的实施创造条件。课题组成员要定期讨论研究情况,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落实(根据研究课题,拟定出具体的内容及其操作的系列和序列,让活动丰富,注重实效,以利于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时间落实(包括学科教学和各类活动)、资料落实(耍求教师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并收集好学生、家长、教师的作品、图片、表格、总结等资料。教研室要按期收集整理资料,为提炼成果提供事实依据,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向教师开放,并提出学习进修的要求,发挥好各类资料的作用)、总结落实(每学期结束后,都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写出该期的课题研究总结,教研室要写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和阶段报告)、评价落实(根据教师的研究情况和总结,评价教师的研究工作,以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科研有序、有效、生动活泼地发展下去。
4.发挥推动和改进工作的职能,体现服务性。教研室是学校教育科学的研究机构,通过教育科研能推进教育实验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
(1)教育科研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本身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形成科研成果的过程。
(2)教育科研是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有效载体。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过程,是普及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育科研是办好学校的动力之一。“实验”两字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改革、创新、进取的代名词。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是一种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教育科研还是许多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竞争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下,一所学校在本区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将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几乎成了所有学校追求的目标。
(5)教育科研还是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研究,对提高师资质量具有特定的魅力。
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同教育教学和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
②教育科研可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③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工作效率。有的教师的工作是超负荷的,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有采用加时间这种笨办法。如果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让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在教育科研中,通过教师大胆创造探索、总结提高,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形成科研促发展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研室组织好了全校的教育科研,也就等于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5.发挥办好校报校刊,起好信息交流和咨询职能,体现传递性。办好校刊。广泛收集、整理、储存各种信息,并用多种形式向教师传播;坚持反映校园动态、交流校园教学教改信息、报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编印专题论文集,推广“土生土长”的经验。办好校报,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水平,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教研室还应该根据教育理论,解答教师在实际研究中提出的问题,使其研究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两大支柱,教研室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仍需继续发挥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和决策咨询作用、应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高教师水平,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落实素质教育上。
1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提出
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提出背景
数学史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并且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相联系的一门科学。数学史首先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方法。数学史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将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必然的趋势。
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存在意义
渗透数学史的科学意义
数学史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其现实性首先表现在科学概念与方法的延续性方面,今日的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上科学传统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无法割裂科学现实与科学史之间的联系。诸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历史上的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数论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我们今天仍在使用。总之,数学传统与数学史材料可以在现实的数学研究中获得发展。
数学史的文化意义
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时 ”[1]毫不夸张地说,数学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类的文化史。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例如,罗马数学史告诉我们,罗马文化是外来的,罗马人缺乏独创精神而注重实用。而古希腊数学家则强调严密的推理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就十分容易理解,古希腊具有很难为后世超越的优美文学、极端理性化的哲学[2]。
数学史的教育意义
了解数学史的人,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书不是很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课本已经过千锤百炼,它们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数学史的学习。
2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几点做法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史的渗入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 因为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有趣;历史知识的介绍一般都非常自然,它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上要有所创新。在教学中,适时结合数学史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甚至自己去找数学家的故事书看;有的同学通过对数学史的了解,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转变了学习数学的态度,对问题的探讨由不耐烦到独立解决,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首先,将数学家们获得重大发现的思想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经历的百感交集的体验引入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其次,还可以结合历史环境介绍一些数学史中的反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任何一项数学成果的取得都是经历了重重曲折的;介绍数学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以此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等数学以其抽象的内容、广泛的应用、严谨的结构、连续的发展而别于其他学科;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注重字母、公式的记忆,对概念、定理的产生缺乏正确的认识,知识死记硬背,因而,乏味、枯燥、难理解成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印象,看不到活的数学,更不用说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也加大了学生学习高数的难度,学习兴趣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同具体的历史故事、数学人物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历史事件或名人故事,充分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致,增强数学的吸引力,就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使学生以史为鉴
目前,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语文、历史学科的事了,数学史内容的加入使数学具有更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介绍数学史让学生们以史为鉴。首先,通过数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行的教材既有国外的数学成就,也有我国在数学史上的贡献,比如数学书中有:刘徽的“割圆术”、鸡兔同笼问题、秦九韶算法、更相减损之术等数学问题,还有我国的祖冲之、祖暅、秦九韶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3],还有很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成就,在我国很多问题的研究甚至比国外早很多年。在课程的要求下,除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了解更多的世界名家,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以己之长,说人之短”,而是全人类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通过介绍著名数学家的成长史和研究史,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数学家们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坚持真理、不畏权威、努力追求的精神,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数学家的可贵精神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烦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3对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启示
因为在高等数学中渗透数学史,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应加强数学史的学习与研究。然而,经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并不是教师们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是不愿意承认数学史的融入、落实文化渗透的理念,而是由于数学史的知识匮乏导致理念难以落实,因此数学教师应注意多方学习数学史知识,多方研究数学史。在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发现对数学史的学习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了解性学习、掌握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第一层次要求知道数学史的发展概况,了解起过重要作用的数学家,影响深远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第二层次可以从数学史中适当提取相关内容,用于数学研究、教学、学习之中。第三个层次以文献资料为线索,研究不同时期的数学发展,数学家活动,数学思想、方法的进展等,并对数学的发展趋势提出预见性分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并将文化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所以要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看成一种教学现象,用行动研究的理论来研究这种教育现象。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习行动研究的理论,并用行动研究的理论指导对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积累大量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对行动研究理论的重新认识,提高对教育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是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组织和实践单位,也是学科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执行单位。教研室所属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晋升,教研室所辖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发展,配套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情况调查,都可以进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推动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国际贸易教�
1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一项具体工作。这里的课程不是指哪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属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辅助部分课程的建设能够较好的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可以为每一门专业课程安排一名课程负责人,相同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小组,以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为重点,并在核心课程中挑选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动员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建设好核心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而带动辅助部分的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高职特点的优质课程乃至精品课程。
就国际贸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属的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辅助课程有《通关实务》《商检实务》《货运实务》《跟单实务》《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法》等,前面3门课程概括了一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其他的课程只需要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贸业务员基本了解。在这些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程,它的建设成果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凸显精品课示范地位
精品课的建设是示范性建设,尤其应当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引进先进高职课程开发理念,努力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和实践条件5个方面加大内涵建设力度。
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的建设作为试点,努力在课程定位、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提炼、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支撑关系,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性,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涵,奠定课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课程改革中提高队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团队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契机,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团队教研室…,组织教研室教师合作开展高职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学研讨,鼓励教研室老师广泛涉猎各高职教学专家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广泛借鉴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网站,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加深教研室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理念上的认识,探索高职课程开发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办法,提高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
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相关课程已有省级精品课和部级精品课,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多;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关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供教研室教师们参考。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外贸类课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并及时申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2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当时刻结合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交流合作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效性。以国际贸易教� 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基于行业变化的适时调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在锻炼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还要邀请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与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座谈,了解行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标准,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分析外贸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学期安排、实训安排和考试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领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当前人才需求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2.2能力培养靠实训,实训环境可模拟,循序渐进引入真实实训环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强化学生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外贸工作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借助于完善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建设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教研室在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上有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实习实训的模式设计,最后是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其中,实习实训环境是关键,不同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的模式和人员安排各不一样。
高职教学提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企业合作难度比较大,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几乎没有,学生校外实训效果不稳定的情况还很普遍,教学改革因此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模拟外贸实习实训环境,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内人士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办法,缩小模拟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应当注重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弥补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上的不足,大力吸纳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入真实实训环境,寻求在实训环境上的新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偏重论文和科研成果,对教学上的“硬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软”,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失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室应采用引导、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本着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为导向,以争取最大的个体满意度为目标,强调把个人的综合表现与职称评聘挂钩,既促进教研科研,又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
3.1制定学期教学任务整体方案,实现教师相互配合。课程相互支撑
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与前后学期的课程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课程类别上,还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上都是有衔接的。教研室要引导教师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每学期开始,可就本学期的课程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归纳,然后制定一个教研室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关联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操作办法等。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中就有重合的内�
3.2监管工作可以辅以教研,有始有终才能有成效
教研室有了学期教学工作总体安排之后,日常的监管就是教学任务出色完成的保证。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研室老师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记分册登记等方面都能认真对待;教研室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可以促进相互学习,互助提高;例行教研也是一 种监管方式,监管的目的不只是发现问题,更关键的是解决问题,在监管的基础上辅以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们把一些教学上的难点问题加以解决,并在反思总结中形成教学成果。
作为教师,有教学理论和经验,其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高,也有发表教学论文的实际需求,为什么普遍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比较少呢?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我发现,影响教师写作论文的因素很多,如工作量大、没有整块时间,或者自觉理论水平不足,难以从教学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等,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选题。
教研论文是指围绕教学中的某个问题,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可资他人借鉴的教学方法的文章。这个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文章的着眼点,如何选取这个着眼点就是选题。选题是教研论文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这些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实践结果,就是教研论文写作的着眼点。对这些“问题”“方法”“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就能写出一篇有针对性的教研论文。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如何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一、如何发现问题
1.在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
教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方面,相较以前都有了很大改变。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就可以找到很多可写的点。如,对比教改前后的教科书,分析其中的不同,以及教学中学生对教科书的反映,进行纵向对比,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入手的角度,这方面的文章也比比皆是,随手搜索一下就能看到很多例子。如,“新课改前后教材中性别角色的比较研究”就是从这个角度分析的一篇文章;类似的还有“浅谈新课改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人文性”“对新编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的理解与运用”等。
2.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教学实践中,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而这些改进的实践方法和结果,就是教研文� 只要有心,就会发现其中的“点”俯首皆是。例如,教学内容上,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学效果会有什么变化?在教学方法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使用小组讨论和不使用,教学效果有什么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微课教学前后,学生的反应如何?微课的使用,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与传统方法有何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提问环节可以提升课堂气氛?提问哪些学生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开放式问题还是非开放式问题?翻转课堂有何优势、有何弊端?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分析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找到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实践检验,就成功地找到了教研论文的选题。
3.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学生是教师写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教师论文写作的数据来源。你可以记录学生在使用某种新教学方法的课堂反应、作业正确率、考试成绩,分析其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变化,从而获得教学效果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数据经分析归纳后就成为教研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角度选择一些独特的、比较主观的选题,如,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等,这些选题都依赖于数据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好问题,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从中分析出结论。如,发表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选取了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结论就比较令人信服。发表在《求知导刊》上的“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现状”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疏离感和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影响。在这种选题上,只要设计好问卷问题,获取这些宝贵的数据,利用一些已有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就能写成很有分量的文章。
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 一个题目能够进行研究,一定是真正存在于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应该与当前教育发展水平相切合。
二、选题的原则
1.宜新不宜旧
在选题时,应选择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切合的问题,所谓切合,指的是这个问题是当前多数人关心的、正在实践的内容。举例来说,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下,讨论微课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是切合当前教育发展水平的,但讨论多媒体的教学使用就显得陈旧,因为多媒体使用已经非常普及。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呢?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多关注各种教育平台,分析当前的热点,还可以阅读一些教育类的期刊,尤其是声誉比较好的期刊,分析借鉴其他论文的选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找到自己可以着手的“点”。
2.宜小不宜大
一篇教研论文,最好针对一个教学上的小问题,“小题大做”、深挖深钻,比较忌讳大而化之的题目。小问题容易写深写透,而大问题则容易写散。甚至可以这样说:题目的大小决定论文的水平。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很多,从一个因素的变化去分析系统变化,等于固定其他变化因素,只考虑一个因素变化的影响,往往可以得到可信的结果,而同时分析多个因素的影响,则难于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因此,教学论文往往只从一个因素的影响去分析教学过程,也就是题目比较“聚焦”,以期得到明确的结论。如,“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就是一个很适当的角度,而“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选题就比较大,因为教学策略从课程设计、教学手段、组织方式等环节都有体现,如果方方面面都写到,容易浅尝辄止,达不到教研论文要求的深度。
三、如何修炼选题的慧眼
为了找到合适的选题,教师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善于发现的眼睛是怎么来的呢?离不开自身的积累和修炼。
1.勤于阅读和学习
教师应当多方面阅读,除了自身学科,还应该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就是教学的工具,而且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往往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当把理论联系到自身实践中,又出现了预期结果的时候,一篇言之有物的教研论文就有了轮廓。教育类期刊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向,特别是自己想要在其上的期刊。阅读教育类期刊既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又可以了解期刊的风格,便于自己投稿时有的放矢。
教师还应该多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将新的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这个技术的优点与缺点,以及是否对教学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将这些经验整理成文,配之以数据分析,就是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
2.勤于思考和积累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各种教学工作,无论上课、听课、改作业,随着时间的积累,必然会有各种体会、感悟和经验。常常记录这些体会、感悟和经验,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就有了写教研论文的案例和素材。而对这些经验体会进行思考和反思,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教育理论,就可能找到合适的选题。有了选题后,这些记录还可以帮你找到论据支撑论文的论点。而且,教师的工作重复性比较高,这个特点使各种记录易于前后对比分析,所以积累的这些记录就是写作教研论文宝贵的财富。
总之,写好教研论文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选题上,需要我们保持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的学习,以及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喾此肌⒒累,厚积薄发。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1JG11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讲,它同样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乐章。
一、更新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的变化是改革教学的先导。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之后来“”十年的动乱,语文学科的性质被抹煞,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无所适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不仅给全国的经济吹进了春风,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也渐渐地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不过,要改革,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是怎样更新教学观念的呢?
(一)破“满堂灌”为“启发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扼杀学生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不信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学只是一人唱独角戏,把知识嚼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不动脑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样装进知识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教师是不多过问的。换句话说,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是以教师讲授文章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例如一册《语文》课本内有30篇文章,教师全部“讲”了,那就算这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极其片面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当然,我们只是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是冲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于是,1982年我们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的研究课题,通过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提高效率。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二)破“讲堂”为“学堂”
在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启发下,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师中心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致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同时,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实质,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启发式教学中的技巧性的问题。否则,启发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一种翻板。于是,1983年我们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研究课题,真正解决教学的方向问题。
从那时起,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我省范围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油然兴起,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破“无序”为“有序”
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无序”问题。阅读教学教师还有课本,作文教学呢,教师手中无遵循的凭据,一上作文课,教师就摸脑袋,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这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的调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编写了《初中作文自能训练序列丛书》。
不仅如此,为了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还开展了作文教学全程性的指导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学生的作文竞赛,等等。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四)破“教书匠”为“教育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使他们能迅速地成长起� 我们的措施是: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举办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及其论文评比活动;提供实验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等。
20年来,湖北省已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有不少教师在全国已赢得了荣誉,被称为教育专家了。
二、结出了丰硕果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年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结出了丰硕果实。下面列举几例:
(一)单元教学研究初见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学语文单元教学课题研究已有11个年头了。课题名称是: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三段”,是从学生学习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体现每一单元教学的步骤或环节;“多课型”是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在每一单元内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式;“能级递进”,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地讲,就是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到鉴赏。这个“递进”是循序渐进的,是滚动式发展的。我们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它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原则,以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能级递进。这个课题的名称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实践教学中渐渐明确的。从而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在单元教学研究中也走过了一段从蒙胧到逐渐认识的曲折过程。
现在,单元教学课题研究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已广泛开展起来。起初只是在初中开展实验,现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师也在运用单元教学的原理实施教学。
实施单元教学后,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教师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个意识:目标意识、整体性意识、流程意识。从学生方面讲,普遍增强了三种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单元教学后,避免了过去教学中机械重复的现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正如有的教师说:“传统的一课一教,贪多求全,胡子头发一把抓,轻重不分,主次不明,样样要求学生掌握,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死记硬背,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单元教学要求围绕单元目标,在一个单元内按规律、有序列地完成一两个重点教学任务,突出单元内相对集中的主要目标,分清主次,重敲轻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强化了重点,增强了教学力度,同时,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正是我们教改的目的。单元教学能达到这一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证明了单元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推广的价值。
今年下半年,根据全省单元教学的发展状况,我们将准备邀请专家评估验收,作阶段性的小结,探讨深化问题。
(二)课内外衔接研究粗具规模
在单元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现在,这一课题研究已经历了五个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镇和农村,平原和山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1998年,刘国正先生两次到宜昌,第一次是进行实地考察,第二次是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第二次,他带领了人教社及全国中语会的领导、学者、专家一行10人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是深远的。
为什么该课题能迅速发展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呢?正如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本质就是语文教学同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他还以《语文教学与生活》、《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为题充分肯定了实验课题的方向。
正是因为方向对头,所以实验见效很快。对语文课,现在宜昌市的语文教师普遍乐教,学生普遍乐学。他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的校园环境增添了文学氛围,学生的视野开阔,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谈吐明快,举止大方。这就是该项实验所带来的效果。
不过,这项实验虽经历了五年,但毕竟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不断完善。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力度,突出课题特点,在“衔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强科学管理,使实验纳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素质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十分关注,而且也积极参与了研究活动,特别是鄂西边远的山区——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申报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该项课题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为什么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今天,教师对素质教育研究还有这么高的热情呢?这与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不无关系。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看到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们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力度,努力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其创新精神。
第二,突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梳理知识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识、个性心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早日成为“四有”新人。
第三,占领课堂主渠道,遵循教学原则,努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培养学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积极学习,提高能力。
第四,倡导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五,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同时,教师还要懂得教育规律,用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迫使学生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现在,素质教育课题研究还只能说刚刚起步,阻力还很大,但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坚持下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它是有领导、有计划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条明晰的发展轨迹。其间,我们还大力地鼓励个人的钻研精神,积极开展教改活动,如武汉市六级教师洪镇涛的“本体”课题研究,荆州市沙市区教研室特级教师邓嗣明的“情感目标”课题研究等都在全国颇有影响,为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顾2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的确令人欣喜。它为我们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兴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时间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停留,今后,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面向21世纪,不知有多少新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开掘,现有的课题还需要我们去深化,任重而道远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了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加倍努力。为此,我们还必须注意:
第一,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改实验已经证明,没有教育理论指导,教改的成效不会大,甚至坚持不下去,依然走回头路。即或有的实验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论而失去了指导的意义,因此,掌握理论依据是教改成败的关键。当前,我们引进的国外先进理论不少,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总结的经验也不少,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去审视问题,才能大胆地去开拓进取。
固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飞跃,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开始运用,但这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对大多数教师来讲,“科盲”现象还比较普遍,我们搞改革实验,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小手工劳动状态行吗?起码,当前掌握电脑操作,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迫在眉睫了。否则,你的教改实验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也逐渐扩大。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教研组这个集体_同成长呢?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诊断、优质论文交流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诊断、总结。
三、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教导处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为了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每个月的常规检查,都很抓落实,不走过场形式,认真细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督促、检查教师们形成了工作习惯,每到月底总能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组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朱保进老师和范桂英老师就代表淝南学区参加了中心校举行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备课组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一是园际发展不均衡。公办园只有1所,民办园越办越多,迄今为止有18所。在19所幼儿园中,公办园是省示范性幼儿园,民办园中有7所省三级幼儿园,其他11所规模较小。二是师资队伍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园所骨干教师缺失、师资整体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制约着幼儿园的内涵发展。为找到优化科研骨干队伍的路径以及运作策略,笔者展开调查。笔者在与梅林片19位幼儿园园长的座谈中,了解到各园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均衡。在年龄结构上较为合理,公办园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17.8%,30~40岁之间的占67.8%;41岁以上的占14.2%。18所民办园的教师年龄在20岁以下占40%;20~30岁之间的占20%;30~40岁之间的占36.7%;40岁以上的占3.3%。从数据中看出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集中在30~40岁之间(简称为“30+”)的教师中,这一教龄较长的优势群体为打造科研骨干队伍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梅林片19所幼儿园为例,了解“30+”教师的科研现状以及科研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优势与不足,试图为打造科研骨干队伍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二、调查的设计
1.调查的时间:2012年6月~7月。2.调查方式(1)开展座谈1次,座谈的对象是梅林片19所幼儿园的园长,内容是谈本园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打造“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议。(2)对19所幼儿园中41名“30+”教师发放学校自编的《教师课题研究状况调查问卷》。公办园(下文简称为M园)发放问卷19份,18所民办园(下文简称Y园)共发放问卷22份,总共4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为100%。此次调查方法采取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主体部分从“科研态度”“科研困难”与“科研能力”这些方面对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M园和Y园“30+”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基本情况分析
从学历结构中看出,M园和Y园的“30+”学历都达标,集中在专科。M园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0人,显现高学历发展态势。调查表明,M园和Y园教师的职称结构差异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编制问题。M园的“30+”中有15位是在编教师,由此职称评定上占优势,现今高级职称有6人,11位一级教师。Y园的22位“30+”都是非在编教师,未定级教师比例占到90.9%,只有2位一级教师,还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二)M园和Y园“30+”教师的科研情况分析
1.科研态度调查表明,大多数“30+”们有较强的科研成长意识和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愿望。此外,在“去做科研”这件事上,M园和Y园教师的看法有相当大的分歧:M园有73.6%的教师认为“做科研”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事,更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在业务上钻研、在工作中深入、在实践中落实,从而达到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而Y园中有72.7%的教师认为“做科研”是相对于专业人员而论的事,片面地认为“做科研”与一线教师存在一定差距。此逆差说明,M园教师的科研意识高于Y园教师,Y园教师的科研认识是盲目的。究其原因,Y园教师对于课题研究停留在良好的愿景上,教育科研“悬崖一灵芝,可望而不可即”的认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亟须科研骨干的引领和帮扶,转变科研观念。2.科研困难关于教师科研困难的题目只有1题,此项题目为多项选择题,统计结果如下:从统计的数据中看出“,30+”们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究其原因,一线农村教师长期缺乏站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思考、研究,以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这么多的困惑,亟须科研知识的充实。首先,有75.6%的教师难于提出课题题目,缺乏科研问题的意识,直接制约了教师的研究。其次,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对教育问题与现象的判断与分析,有87.8%的教师难以调整和落实科研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研究中最大的困惑来自于写作,这是幼儿教师教育理论基础先天不足的体现,与我国当前的整个教育体制有关。
四、对策与建议
我们育英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员工激情饱满、意气风发,顺利接待了全省的教科研观摩活动。回想这一过程,实感收获颇丰。
一、“压力加动力”,激励了我园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山西省幼教中心把这次机会给了我们幼儿园,是对我园工作的认可,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把教研工作搞好的动力。同时,这次全省范围的教研观摩活动的影响很大,自知本身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因此,感觉压力很大,但省幼教中心李志宇主任一直给我园鼓气,我们将动力和压力并行,开始了公开教研观摩活动的全盘设计中。
二、“三维互动、共促发展”,调整了我园教研活动的方向
三维互动、共促发展一直是我园的办园策略,即通过教师、幼儿、家长三方之间的互动,突出幼儿这个被教育主体,突显家长和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积极的家园合作,促进教师、幼儿、家长三方的发展,提高整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李志宇主任和原燕老师及时肯定了我园的这一理念,并建议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教研工作中。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一直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积极调动了家长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力图通过教研活动,让幼儿、教师和家长都获得发展。
三、“聚集议点、共谋策略”,确定了我园教研活动的内容
四、“角度明确、分组研讨”,我园教研活动更加深入细致
爱心教育研讨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组织、家长配合、意见反馈等等之后,我们的研讨活动也是一次一次的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可以将研讨再细化下去,分成教师成长组和指导家长组。这样更能明确教师成长点、家长提高点和幼儿受益点。太原市教科研中心钱主任和付老师也来我园进行指导,在教师成长组为我们引入了“2+2教学模式”评价表,在指导家长组又建议我们及时的给家长回帖,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深入丰富。
五、“课件制作、短片回放”,我园教研活动更加形象条理
山西省幼教中心的李志宇主任在对我们教研工作整体指导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即把系列活动的思路、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和录像短片的形式呈现给观摩的老师,我们这样认真的做下来,确实非常的好。在整理的过程中,思路越来越清晰,感觉收获越来越丰富。
总之,在经历了这次接待公开观摩教研活动之后,我园的教研工作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一路都有专家、领导的指引,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依照学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我园圆满完成了学期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与以往相比搞出了特色,获得了实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研活动日趋规范
1、规范体现在计划的制定上。在计划的制定上我们采取了“逆向性”原则,即:计划的制定由下而上,从基层中搜集、挖掘问题。学期初保教室便组织各年级组教研组长广泛争取教师意见,然后通过讨论、研究制定出学期计划,该计划具有从群众中来、立足于实际、可操作性强、粗线条定目标的特点,而且能通过让教师参与计划的制定,达到人人支持教研、人人明确方向的目的。而在每次教研内容的确定上,保教室更是精益求精,结合学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教学实际和教师、幼儿所需等灵活性地安排教研内容,所以每次教研教师们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体系上。本学期,在教研组织体系中更加明确了各层的职责,并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做到了“分工不分家”。
3、规范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准备与整理上。学期初,保教室在原先“教研活动记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教研备课记录”和“教研活动语录”,当确定出每次教研活动内容后,提前将通知发放给各班,以便每位教师做好思想及行动上的准备;而教研活动主持人就要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备课,对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要做好估计与准备;教研过程中,由记录员详细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及参与者的发言,以便过后分析同时也能积累下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教研活动时间得到更充分的保证
自从本学期幼儿园将周六上午做为半日工作日以来,教研活动较以往在时间上得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故而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教研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了教师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
三、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首先,本学期我们在原先基础上,又进行了两种教研形式的大胆尝试。“一节课两次观摩三面评”,在提高教师教育技能,培养教师观察、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案例式教研”由于都是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教师们极容易找到共鸣点,又因为彼此间的切磋比较、交流反思,往往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答案,而这一答案便是我们下一步实践的依据。
其次,在教研内容的设计上,既有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内容,又有解决教育困惑的内容,还有培养教师专业技能、交流彼此经验的内容等等,但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师的听、说、思、写的能力。
再次,教研的组织上有集体教研、分组教研还有随时随地的个别教研,教研的成员是流动性的,教研的主持者也是轮流担任的,如今我们的教研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
四、教研有突破,效果有新高
1、教师的教研热情空前高涨。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彼此间的感情,整个幼儿园的气氛更加的和谐,教研积极性的激发同时也激起了教师们工作的热情。
2、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跨越式前进,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观察的敏捷度与深度、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升撰写的能力等。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所组织的教研活动,使我们得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经验,如:如何做好主题活动前的准备;如何选择与设计主题中的活动;各种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等。
五、教研活动的反思与不足
有总结和反思便能实现再提高,在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尚存众多的不足:
1、由于周六兴趣班开办的缘故使得部分教师未能全程参与,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实为一种损失。
2、活动中虽总结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缺少在实践中的反复论证。
3、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技能、储备了相当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对此的整理与对外交流。
六、下学期教研活动的初步打算
1、在目标的设定与上学期基本一致。
2、内容的重点侧重于课程的园本化、幼儿发展评价和教育行为的反思与评价上。
3、初步尝试教师轮流担当教研主持。
4、进一步调动教研热情,使教研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最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
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准确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第一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
③语言能力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准确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最佳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摘要题】理论经纬
【英文摘要】Justlike
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以至突破,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作为一个命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那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进行讨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结果的创新和研究过程的创新等等,此外还要涉及研究者的自身素质。笔者这几年参与了高等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想从实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做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等教育研究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活动的复杂和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多样,研究活动的创新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仅以学科和研究对象为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活动创新的路线和方式方法。美国学者贝尔曾提出:自然科学是根据一种有顺序的范型来组织的,社会科学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组织的,人文学科则是借助同一中心来组织的。(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哈佛大学普通教育委员会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自然科学来自逻辑,社会科学来自关联,人文学科来自想象。(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活动本身。在研究活动中,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至少使研究者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有所差异。理工科研究者要在题材的逻辑上下工夫,社会科学研究者则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寻找这些关联之间的规律,人文学科研究者则更多地借助想象和猜测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体味其中的奥妙。尽管不同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在研究的结果上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它们所执行的研究活动的践线却大相径庭,创新的途径上也极为不同。
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相当广泛,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又涉及社会科学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涉及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而且同传统的学科相比,它的成熟性很低,以致很多国家到现在还不承认它是一门学科。此外,高等教育也和整个教育研究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就曾说过:“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
教育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作用,才能称之为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内容。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本身是科学的,但“在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之前,就不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对教育科学有所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可见,教育研究并不存在什么纯学术研究,教育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问题,即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教育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育研究如果不和教育实践相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的创新。教育研究的创新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是一个整体,是教育研究创新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侧面。
二、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特点
无论中小学教育研究还是高等教育研究,要创新就要解决问题,但高等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相比,在解决问题方面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特殊的地方。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宏观方面,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时要更多、更直接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内容,以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地与社会接触。二是在微观方面,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研究,在复杂性上比中小学教育研究要大得多。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林立、课程复杂多样,而且高等学校处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特别是大学,云集了各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这些特殊情况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者比起中小学教育研究者来,在进行微观的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实践者的影响力要小得多,进行高等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难度也大得多。
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能只关注研究者自身在研究活动过程上的创新和研究活动结果上的创新。因为单靠研究者自身的创新,还远不能保证这些创新的研究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这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从理论思想上让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和高等学校里广大的教职员工接受某种创新的改革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的改革实践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改革启动起来并推行下去。因此,在谈论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时,必须要关注在实践第一线的领导者和广大教职员工,使他们不仅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也同时参与到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来,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实践的创新。就微观层面的改革而言,大学里集中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源泉。他们的创造性一旦调动起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仅仅考虑自身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的创新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实践参与者的创新问题,特别是其他学科专家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从多学科视角带给高等教育研究的勃勃生机的可能性。实践也证明:忽视实践者的创新潜力,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来说都是不利的。
若将上述的观点加以概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等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创新;它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由此引申出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身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的相互结合,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改革时代对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只有在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实现之后,才真正能够实现。
三、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思想转变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来说,要在研究活动中创新,除了应该调动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本身也有一个转变思想的任务。不仅仅要转变教育思想,也要转变研究思想。
从实践的视角来看转变研究思想的,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关照理论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相互交叉和结合是高等教育研究创新的思想基矗
所谓“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是在进行任何一项理论研究的时候,要树立起解决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的意识。其中也包括如何调动实践参与者的创造性。在这里,理论研究在实践上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是衡量这项研究是否具有真正创新意义的主要标准。具体说,任何一项理论研究,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应关照到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品格上,都应具有实践含义。例如宏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政策含义,微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课程含义或教学含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选出8名数学青年老师参加了本学期教研活动,开展了为期三周的听课评课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现将这次听课评课活动作以小结:
1、比如xx老师把生活中的糖果带到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身去体验数糖果的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3、比如汪林老师通过画学段图的过程能让学生理解路程与距离,整节课学生的气氛浓厚,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本期我们中班组成员继续认真学习新《指南》精神,结合园务工作,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周密而合理的班组教研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在和谐的班组氛围中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我们还与其他班级互动,共同研讨。把教学活动中的资料收集、整理成册,和其他班组交流、共享。充分体验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快乐。
二、环境创设、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层层深入
开学之际的环创我们班组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引领家长由材料的收集者进一� 我们整体规划,通过家长会详细向家长介绍了环创的设计意图,要求家长根据主题有针对性的收集材料并积极参与到制作活动中来,家长认真准备,精心制作,很快就体现出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瞧,中一班主题墙上那些可爱的福娃和与奥运相关的图片及走廊里五彩缤纷的吊饰就是家长和孩子们的杰作,中二班走廊里那些美丽的建筑物和漂亮的房子与主题活动密切相连。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家长和孩子都很有成就感,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环境的魅力,它是无声的老师,为孩子营造一个优美而有意义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并发动家长和孩子收集一些半成品的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
三、继续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锻炼
(一)通过集体探讨,我们重新对早操进行了选编、排练。
老师们共同编排动作,两班幼儿一起排练,充分体现了班组师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特别是张文老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选择、录制活动所需的音乐,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
(二)凝结集体智慧,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为迎接的体育活动观摩,我们班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活动方案:提出分组活动方案。将两班幼儿合理整合分区域活动,将时间和器材,场地的使用合理化。增加活动材料。结合季节特点和园内大型体育活动设施,发动家长用废旧材料制作了纸棍、风车、风筝、飞镖、旋转小飞船等活动器材,并投入体育锻炼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三)讨论并设计了以�
通过户外体育锻炼、室内外体育游戏,使幼儿的基本动作得到很大发展,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家长工作成绩更上新台阶,通过多方互动实现了从“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的飞跃
在多方互动_同打造充满爱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珍惜、分享与感恩,身心健康的成长!
家园配合一直是我们班组的工作重� 我们和家长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交流、探讨、反思、改进,进行积极的对话,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和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孩子、老师、家长都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共同进步。
(一)塑造特色“家园栏”,让它成为班级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充分发挥“家园栏”的作用,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中二班以主题系列活动为主,在每个主题活动即将开展时,及时向家长介绍活动的目标和主要的内容,使每位家长了解班级正在开展的活动,并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资料不断丰富主题活动内容;中一班非常重视家长、孩子的参与性,她们设计的“美丽春天”、“快乐节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世界充满爱”等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充分体现了多方互动的成效,让家园�
(二)引领家长转变观念提升理论,家长踊跃参加家长讲座和义教活动,更加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xx月,xx老师代表中班组在家长讲座会上详细向家长介绍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育儿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中二班的家长精心设计了体育活动方案“我是勇敢的解放军”,充分结合我园的园本教研和班组体育活动计划对幼儿进行意志、能力等多方面的训练;中一班在三八节前夕设计了调查表,邀请家长参与“我爱妈妈亲子义教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妈妈也来当老师,共同布置室内外环境,给妈妈的画、我送妈妈祝福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工作的不易,在活动中学会了珍惜与感恩,家长也在参与中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本次活动内容和照片“妈妈也来当老师”还刊登在《xx日报》教育新闻专刊上,获得社会各界好评,为幼儿园赢得了荣誉。
领导和物理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本校实际,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以学 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我校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研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安排,围绕新的课程改革,进行集体备课,观看录像,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_四统一_,即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练习、统一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4、定期抽查教案、听课记录,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三、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3、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组织教师上好教学研究课,积极报名上好学校优质课,坚持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对诸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并迎接外校教师来我校参观指导,安排教师上好公开课。
在本学期中,我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研气氛不够浓厚,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对新理念、新教法的钻研还不够到位,新课标的实施不够成熟等。但是,我们全体物理组教师深信,只要全组教师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新的学期当中,一定可以让我校的物理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