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最新6篇】

论文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文本。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征途为大伙儿找到的学前教育论文【最新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篇1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篇2

首先,高职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有所欠缺。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面不宽,学前教育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是从事学前教育的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很少有机会涉及到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不足,学前教育专业高职毕业生很少有机会能够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些大型场合下便显得较为胆怯。其次,择业观念存在着偏差。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偏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身对于社会的期望过高,而一旦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之后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生活中经常会接收到家庭成员的影响,背负着家人的期望。再次,高职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所做的自我规划,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形成更好的指导,高职毕业生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的资源少,相较于高校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毕业生之所以会产生上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就业压力所导致的,来自社会、自身、家庭的压力使得这些本身就业面就不宽的高职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成了困难,因此,针对其心理调适也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2.1社会上加大对高职学生的重视高职毕业生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的就业政策还不够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缺乏必要的指导。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要完善相关方面的基础设施,构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引导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有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树立正确的、公平的用人机制,摒弃落后的用人理念,要看到高职毕业生优秀的一面,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机会,解决就业的问题,从而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2.2加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力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和实习问题,还解决了企业的人才供应问题,可谓是双赢。在学前教育专业这一领域,我国允许私人办学,这就使得私人的教育机构可能存在。因此,作为教育人才培养机构的校方应当主动与学前教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得高职毕业生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消除其就业心理压力。

2.3转变就业观念许多高职学生存在着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自己受到了高等教育,找工作应该以体面的工作为主,学前教育工作是教师殊的一块,感觉不及一般的中小学教师,因此在就业方面对学前教育的意愿不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期教育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因此,要解决其就业心理问题,就要转变这一观念,树立工作无高低之分,本质是一样的观念,使得高职毕业生形成爱岗敬业的品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3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3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现状的基础上,对专业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 问题 策略

理论指导实践,专业理论课不仅为专业技能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指导学前儿童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因此,专业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主要解决“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问题。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组成了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理论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是开展一切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学习深造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均有指定教材,但是教材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是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整合到教材中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学前教育实际的现状。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大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缺乏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出现了学前教育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大量涌现,更新极快,部分教师对此关注不够,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查显示,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很少,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感觉枯燥无味。其次,讲授法基本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缺乏思考,依赖性强,进而体会不到钻研和探索的乐趣,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再次,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一味地、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解尚不能,谈何应用,谈何创新!

三、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1.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专业理论教师要突破教材和自己所学专业的束缚,更新学前教育理念,关注学前教育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学前教育内容,例如,蒙氏教育、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这就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整合新的内容和技术,推陈出新,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沿化和实用性。

2.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努力提升理论教师的专业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1)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2)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3)要有指导实践的能力,定期进入幼儿园或早教机构;(4)要有科研和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借鉴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理论,例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小组研讨法等。以在专业理论课中推广“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例,该方法分为四个阶段:(1)任务驱动;(2)学生主动;(3)教师引动;(4)多元互动。这种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讲授法的不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丽。关于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8).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基本上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

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如语文、英语、政治等;一类是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再一类就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比如很多幼儿园开设英语口语、电脑绘画、艺术特长班等,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对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知之甚少。

很多人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幼儿体操、舞蹈、音乐、书法等艺术特长师资也十分匮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专业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等技能。可见,构建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应力求通过重新配置课程和界定内容,突出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培养目标是制定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的具体目标具有规范的限制作用。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全国各地幼儿园、家庭成长教育工作与学前教育领域。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幼儿教育技术能力强,专业新知识吸收快,熟悉幼教方法,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及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在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学业务中发挥骨干作用。我们根据高职的职业化要求重新确定了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从原来对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幼儿园实际需要,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就业的定向性,即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满足幼儿园需求的毕业生。同时,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程为主要基础,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努力做到毕业后就能独立开展工作。(2)解决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学前教育工作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工作来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让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3)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针对性,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计划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持,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尚处于探索之中。一个优秀的课程体系的产生,首先要通过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的深入调研,切实把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际要求,特别是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我们的思路是:

以培养能力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即直接对应社会生产相关的某类岗位,是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能适应一定职业领域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高职课程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以“全实践”为理念所谓“全实践”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

以前,我们往往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只有到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有实践教学,因而强调集中实践环节,忽视全过程实践。

事实上,实习只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过程,它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

具有针对性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订单式”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使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要完成弹、唱、跳、做等内容的考核,严把出口关。

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围绕目前幼儿园的主要课程及私立幼儿园开设的新课程设置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图职业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和巩固。此类课程包括:语言、艺术、健康、自然、科学五个模块,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在设置这一模块时注重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综合化的成果是综合课程的系统讲义或完整教材。比如,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科学》,《美术》是素描、简笔画、手工三方面内容的综合,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真正“能用”、“会用”、“活用”。

教学见习、实习教育实践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安排,我们的特色是提出“学前见习”的概念,在新生入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去感受教学环境,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一个职业角色中或准职业角色中。以后随着教学深入,逐步增大课时量,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依据学科的序列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安排并贯穿始终。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渠道。此类课程包括幼儿故事创编、儿童玩具设计与制作、创新成果展示、儿童心理咨询、学生创意竞赛、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故事创编、幼儿珠心算等等。选修课的设立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得学校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更加灵活,教学针对性加强,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8).

[3]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篇5

学前教育论文2000字(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摘要】为了促进不同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许多教师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参照,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题,保证学生能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综合提升。但是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分析对象,了解这一体系构建与实施的相关策略及要求,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及水平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基础教学环节,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一、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围绕前期的教学目标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恰当可行的帮助和辅导,保证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学习和行为方向。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这一专业学习的技巧和精髓,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专业理念与行为、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感受与体验的具体教学板块要求,以终身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将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工作之中,充分体现这一目标的多元性以及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从另一个侧面上来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策略,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有的放矢,保障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二、构建层次化的教学实施体系

层次化教学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备受好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对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育背景有所区别,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产生一定的学习自信心以及学习动力。其中层次化、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实施体系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将课前实践活动以及课后引导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定的主人翁意识,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不同的实践学习活动。作为教学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尤为关键,教师需要将顶岗实习、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相融合,明确前期的课程教学目标,以教育实践与体验为依据和着眼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参与、主动观摩以及研究教育,积极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为了保障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有所获,教师还需要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抓住这一拓展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以及优势,将社会调查、支教活动与志愿者活动融为一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综合提升。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元素,因此为了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和学校必须要加强联系和沟通,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为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以及依据。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学前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对待以及厌烦的心理。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进行恰当可行的引导,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积极预测不同的教学问题和教学障碍,明确前期的教育教学方向,给予学生更多的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还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动向,以此来调整后期的教学体系构建方向以及内容。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师需要抓住这一专业教学的核心要求,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抓住新时代改革背景之下,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条件,着眼于前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实现该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稳定提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让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绽放别样的精彩论文

【摘要】幼儿由于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要突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唯有此,才能让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凭借鲜明的图画、动听的音乐等优势深受广大教师和幼儿的喜爱,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本文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其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精彩

【中图分类号】G619.2;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016-01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教学资源,将其运用到学前教育中可以为幼儿提供直观动感的学习情境,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拓展幼儿的思维。对幼儿的学习大有裨益。本文重点阐述信息技术在语言、数学、美术三方面的运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使各位同仁切实感受信息技术的运用价值和魅力。

一、信息技术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

语言是幼儿重要的交际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今后立足社会的资本。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提高语言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例如,教学幼儿大班诗歌《家》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激发他们创编诗歌的热情。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先运用多媒体为幼儿出示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美丽的花儿等画面,让幼儿感受自然的美,引导幼儿说出描写天空、树林、草地、河水的形容词,并提问幼儿:这些美丽的地方是谁的家呢?引出诗歌的学习。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中的“flash”功能设计了“找家”的活动,孩子们找对了,用鼠标拉一下,小动物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说错了,小动物还回原地。这样动态的、魔幻式的活动极大地唤起幼儿的学习热情,看着小动物们随着音乐节奏回家,这时的小朋友也被深深的感染了,他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跳起舞。整个教学氛围空前高涨。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幼儿创编儿歌,如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这个活动教师在课件中设计了米老鼠来激励和鼓励幼儿进行诗歌仿编,极大地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后,在仿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诗歌,并把创编好的诗歌朗诵给全班孩子听,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编出很多情趣盎然的诗歌。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化解数学的抽象性、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需要的各种学习材料,丰富他们的直观认知,帮助幼兒实现思维由直观向抽象的过渡,便于幼儿更好的理解。

例如,教学小班数学《认识上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能够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如课件图上有各种小动物,小猴子、小鸟、小兔、小狗等。教师按照他们的方位引导幼儿说出“小鸟在小猴子上面,小猴子在小鸟的下面”等。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刺激下,让幼儿对“上下”方位的相对关系有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对上下方位关系的理解,如教师说出“把小兔放在小狗的上面”幼儿可以通过拖动鼠标来操作完成。就这样,教师通过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美术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

美术是学前五大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将信息技术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感性创作对象,便于幼儿学习。

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6

摘 要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的基本构架,在6岁就基本完成,所以学前教育尤为重要,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

能力,发展幼儿认识事物能力还有幼儿的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身心健康等等。常言道:“三岁定终身”,在幼儿时期是施以教育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早期教育决定幼儿的未来,所以,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教育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意义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促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协调与联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也就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我认为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诱导作用,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对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与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家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三、学前教育的任务

根据**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发展。具体内容如下:1.让儿童**地、主动地成长;2.发展自我**,自我训练及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不是只受**的**;3.学习从自我中心的情感,到能够给予、分享及接纳情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安全和被抚爱;4.学习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并获得快乐的、积极的体验;5.使男女儿童同等地发展个性与才能;6.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能注意到健康、卫生和营养;7.发展与练**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8.初步认识及支配周围环境,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发展,鼓励儿童积累和和运用知识;9.发展语言,学习新的词汇,并理解别人的语言;10.发展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四、学前教育的原则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五、学前教育的教育方式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二)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是必要的

乡村都市有土、洋之分,虽然都是在同一片天空底下,然而无论景观、房舍、建筑,都有差别。久居都市的孩子,每天所风的无非是几幢大的房屋、川流不息的车辆,想要玩玩“官兵捉**”的游戏,恐怕都找不到足够的空间,父母应多带孩子们到乡村、田园玩玩。若做不到,则家中若有院子或空间,可放些砂石、野草,虽无大自然之宝,但也聊胜于无,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身体,弄脏了还可以洗,最重要的,从中玩出野性,常能影响未来的雄心壮志及达观进取的精神,这些不是一些斯斯文文的积木可以培养出来的。

(三) 多给予孩子鼓励

对孩子的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一个良好的自我系统的形成,有赖于主我与客我的积极互动。幼儿很希望从教师、父母、同伴那里得到自我认识。孩子还是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从中获得关于自己的印象,如果他面对老师的漠视,他还敢向老师表现自己吗?我们知道,幼儿如果得到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利于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特征,反之就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四)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儿对游戏很感兴趣,因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合作的益处,促进幼儿积极与他人合作,逐渐具有合作的意识。如游戏“照镜子”一课,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个幼儿拿镜子,一个幼儿对着镜子往额头贴红点,看哪一组贴得又好又快。游戏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让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应该怎样改进等。在这里,教师应注重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一个幼儿对同伴说:“你镜子拿得太高,我总照不上。”同伴说:“你贴得太慢,下次我来贴好吗?”这个幼儿马上高兴地说:“我知道怎么拿镜子。”幼儿在相互交流互相关心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合作的意识,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

总之,学前教育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进行文化课本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家长及幼师们能紧抓孩子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无限潜能通过学前教育激发出来,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坐下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2]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1(4):39-42.

[3]*信息技术教育,2010(22):106-107.

[4]张伯邑。数字空间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新*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