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分析与建设对策论文(优秀14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山仔给家人们找到的试论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分析与建设对策论文(优秀1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1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通过礼仪、道德的教育来提升个人品质以及国家的文明和谐发展。目前礼仪教育是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并从礼仪教育方式、内容、家庭和学校教育重视等方面探寻提升高职校礼仪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校;礼仪教育;对策;研究

论语中“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的名句,将礼仪教育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剖析的淋淋尽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礼仪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职业能力,以及促进校园文明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而言仍存在着众多问题。那么目前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何提高其礼仪教育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致力研究的重点。

一、高职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于礼仪教育重视不足就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育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内在品质培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只是作为公共课程开展教育,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层主体都未将礼仪教育提到一定的。认识高度。这不仅表现在礼仪教育课时较少,每周也就一两节课,并且很多学校采用大班上课方式,过多的学生也让老师力不从心,从而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2、高职礼仪教育的师资匮乏、教材单一高职礼仪教育的师资匮乏是目前礼仪教育确缺失的一大问题,大部分老师并非专业出身,而是有相似专业甚至德育、体育老师兼任。没有专业的培训,仅仅是通过一两本书的自学而走上讲台的礼仪老师显然是有点黔驴技穷,无法真正胜任礼仪教育的重任。另外,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素材大多采用自己编写或者过于注重形式的教材为主,编写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这样的教材让学生对于礼仪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3、高职礼仪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不深入高职礼仪教育并非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打领带、穿西装,以及各种坐姿、站姿、蹲姿等表面形式的内容,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礼仪习惯、人文素质乃至思想品德的教育领域。礼仪教育的形式单一,仅仅重视课堂的理论授课;礼仪教育内容肤浅,仅仅强调服装穿着、礼仪规则的讲解。礼仪教育形式的单一、内容的肤浅和枯燥,弱化了学生杜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并且也加大了学生对于礼仪教育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和进行。

二、提升高职礼仪教育的策略

针对目前高职院礼仪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礼仪教育的质量,因此对于高职礼仪教育改革,采相应的措施提升礼仪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1、家校合作,转变理念高职礼仪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不求不再仅仅是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家庭要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孩子透沟通交流,互助互爱以良好大家庭氛围进礼仪教育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作为礼仪教育的主体要明白礼仪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重要影响,不断深化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2、提升教育礼仪素养,转变教师角色针对礼仪教师专业知识缺乏问题,应该加强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良好的礼仪素养是礼仪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着装、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礼仪素养往往成为学生“上行下效”的模仿对象,是礼仪教育成败的关键。另外,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养的培训,通过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让教师具备丰富的礼仪教育素养。并且通过教师礼仪比赛、教师风采展示等多种活动,彰显榜样力量,促进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和塑造。

3、礼仪教学课程改革礼仪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外在的穿着、语言、行为等方面的礼仪规范,还要重视学生内在的品德修养,外在礼仪形式是内在品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将西方礼仪与中国儒道内修相结合,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更能对学生产生持久性的教育效果。另外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形式要摆脱枯燥的课堂理论说教形式,通过开展各类礼仪实践活动、礼仪比赛、礼仪形象展示等是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深刻感受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礼仪知识,提升礼仪素养。并且礼仪教育要与专业能力的提升相结合,如对于护士、空乘服务、酒店服务、旅游服务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礼仪的积极性。

4、大力营造校园礼仪氛围充满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和气息,可以使礼仪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校园礼仪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的礼仪知识竞赛、学生礼仪风采展示以及各类活动礼仪接待等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切实感受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建立完善的礼仪考核规则,无论是对于学生礼仪规范和行为的考核纳入三好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毕业生等标准当中,还是对于教师礼仪行文、文明用语等方面的考核,让师生相互评定,对等公平合理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结语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如果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无疑是失败的。高职院下礼仪教育过程中,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礼仪教育方式、礼仪教育内容、礼仪氛围和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加强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形象气质和品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成功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试论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分析与建设对策论文 篇2

试论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分析与建设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维度对无锡地区七所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了分析,为适应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提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无锡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 师资结构 建设对策

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动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课程和学生这三大基本要素中,教师是首要因素。师资队伍结构体现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发展的走向、进程及其效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地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质量问题受到高度的关注。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与改革及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已达到新的阶段,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维度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由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方面组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年龄结构上,要求有均衡的年龄结构,每一个年龄段教师都有恰当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峰谷和断层,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中,保持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可持续发展、人才辈出的良性教育生态;在学历和职务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在专业结构上,要求师资队伍满足专业的设置要求,能够支撑专业的开设、发展,充分满足教学的实施;在学缘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的组成成员来自于多类型、多地域的多种学校,以利于教师间的学习和互补,发挥学术上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双师”结构上,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双师”结构。在新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教育部将教师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双师”素质、职业资格等级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评价指标。

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

我们以无锡地区七所公办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通过与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交流等方式,分析了上述维度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

无锡地区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校升格、职工大学改制而来,升级、改制之初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各校研究生缺乏,高级职称很少;教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不突出;专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比例多,专业课教师缺乏,特别是新专业教师少之又少,专业课教师主要集中于会计、机电、电子等老专业;学缘结构不合理,师范类出身教师比例多,综合性大学背景教师比较少。几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条件高标准选聘教师,严把教师进口关,建立竞争机制,加强在职培训等方法逐步优化了教师结构。但教师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还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目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还不尽合理。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指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呈如下特点:

第一,年龄结构上,教师队伍年轻化,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学校的升格、改制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近十年内大量吸纳了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因此,许多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甚至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

第二,学历结构上,研究生比例上升,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前,各校制定了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许多学校非研究生不进,并且校内大批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并已获得了硕士或以上学位。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都已达到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的合格条件,许多学校已远远超过了优秀标准。

第三,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数量增加,职称比例比较合理。由于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快,引进高级职称教师优惠政策的力度比较大。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最近几年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比较多,加上一些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现在大多数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已达到35%以上,但正高职称教师还不多。由于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高职教育历史等因素制约,正高职称比例各校不平衡,有的学校已有十多个,大多学校还只有几个,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在一些引进培养人才力度大、政策优越、办学条件好、办学历史比较长、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正高职称比例就比较高,但也存在着正高职称教师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问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正高职称的数量或者为了实现零的突破,以较大的代价,引进了正高职称教师,却忽视了专业的真正需要,其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学缘结构上,教师来源多样化,但高层次高校背景偏少。虽然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极少,但高层化不够,国内一流高校背景和国外背景教师比例偏少,高技能教育背景缺乏。

第五,专业结构上,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专业设置,但还需要针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适应性研究和准备。当前,无锡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力度比较大,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的实际调整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从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第六,“双师”结构上,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还不够,“双师”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学校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下企业的机会比较少。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大多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不熟悉,对相关机器设备感性认识不强,缺乏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很难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由于教师的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的限制,学校很难从企业引进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专业技术资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人才,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技师少。虽然各校都有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校外实习指导任务,但真正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校内教学、科研的兼职教师比较少,同时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配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教育先行,教师先行。学校应该在分析现有状况、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培养和引进的规划,保证教师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加强预测,提高前瞻性。

专业规划,教师先行。教师的结构应该以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为单位进行考量和架构,避免专业结构调整后,某些专业教师过剩,而某些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例如,无锡地区某一高校,由于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有一门基础课教师有1/3的过剩,而之前学校还每年都在招聘这门课程的新教师。

在专业结构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调整的今天,高职院校常常面临着某专业教师已过多,而某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学校需要科学调整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起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激励中青年教师向相关专业方向拓展,引导教师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研究,提供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跨学科、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短期内弥补教师短缺的现状,也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还可以节约成本。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办法,流动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定期聘任制,人事关系挂靠市人才交流中心,任期届满可以根据需要和履职状况续聘或解聘。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找准所需人才,充分考虑引进人才的有效利用度。学校如果没有优化教师结构的意识,没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时学校应该协调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在待遇方面的平衡,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重实绩、重贡献,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定优秀人才,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氛围。

(二)重视梯队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专业带头人应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态势,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的改造提升步伐,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及其转化水平,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对“岗位案例”“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等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和得心应手的演绎。骨干教师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动态应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流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境外培训拓宽教师“国际视野”,近几年先后选派一百余名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访问、进修和培训,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高水平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并引进“海归”人员和外籍专家、教师来校任教,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青年教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安排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保证青年教师能够有下企业锻炼的机会,使青年教师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内提”“外引”,优化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优化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职称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学历反映了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些国家如德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优惠的条件外引和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内培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逐年迅速上升。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博士、教授提供两室一厅的过渡住房,购房时给予一次性补贴5~15万元,配偶可随调。

(四)畅通“双师”培养途径,优化“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高职教育日益重视内涵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高职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要求更加迫切。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和构建。

目前,无锡市高职院校中有几所为区(县)所属院校,教师的人才流动和评聘需要通过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存在一定的制约,这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灵活处理。需要改革现行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高素质技术人员引进机制,畅通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交流渠道,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问题。

(五)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准确导向高职教师发展

职称晋升条件是教师发展的指挥棒,引导着教师研究的方向。当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虽然已有重大的改革,但还需要彻底摆脱普通高校本科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标准的影响,真正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相匹配。如以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晋升正高职称的必备条件,注重了学术前沿性,高职院校教师晋升教授职称的难度大。因此,结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合高职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是高职教师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呼声。

(六)取得政府和社会支持,畅通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牵扯了学校领导大量精力。提高教师待遇、学校的各项内涵建设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引进和留住高技能、高素质教师也需要经费的保证。学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学校对地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赢得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加强产学合作,注重实际成效,以取得社会对学校真心实意的捐赠和地方对学校的义无反顾的投入,从而实现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地方公办院校是政府的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不是包袱,地方政府理应加大投入,推动学校的运作良性循环,使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七)地方统筹,科学合理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布局

无锡地区高职教育经过了十多年的大浪淘沙,各高校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及其强项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已见端倪,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高校结构布局中应起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导向,统筹规划专业布局,引导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扬长避短、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各显特色,避免重复投资而又建设不到位的现象。提供政策支持,教师随着学校专业结构布局的调整而在校际间流动。当前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专业,如现代农业、建筑与房地产、能源与环境、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社会事业等新专业的设置,还需要地方政府的规划导向,在此基础上学校进行科学的师资规划,促进师资队伍的持续、稳定、健康、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篇3

1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由此也给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各种新的问题,学生的就业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遭遇就业难问题。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1]。解决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2 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措施,通过走访调研高职院校、回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查阅就业资料、阅读分析文献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导致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新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导致就业问题的产生。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篇4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教学需求,改革与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的长久之路。体育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做为基础课程却是容易被忽视的。在普教中,体育给语、数、外让路,在职业教育中体育又给专业课让路。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只重视职业技术专业的学习而忽略体育教育的存在,使高职体育教育摆脱不掉传统竞技体育的教学窠臼,难得改革与发展。现行的高职体育教育满足不了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了解目前高职体育的教育现状,从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不重视高职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运动为主设置体育课堂教学,如果把对学生的技能开发仅限于此,没有更新更多的项目引导,就不能照顾到学生个性能力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练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新鲜感,制约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由于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术学校升级而来,大部分教学人员是以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体育师资数量更加紧缺,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

4.教学目标未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体育课程,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要贴近职业特点,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开设体育课。

5.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比较严重,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相当大,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器材等解决不了,往往使计划落空,出现了因缺乏必备的场地器材而导致一些项目的教学拥挤不堪,甚至根本没法开展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1.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使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发挥主干作用,使高职体育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接轨。

2.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多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对抗性较强的教材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挖掘教材中的竞争、娱乐因素,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以发展个性、强化意识、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扩大选项范围,增加娱乐性强的休闲类项目,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加强体育教师的再培训工作,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从目前的现实角度出发,可能大部分的学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提倡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有计划地调配和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并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再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班、学位课程班等,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同时还应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4.尽快改善体育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学部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建设,因地制宜,采用“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自制器材等多种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既要逐年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体育部门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对于已达到要求的学校,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场地器材的维护、使用和管理,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还可以添置一些课件、挂图,运用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办学条件。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学院教务部门应将体育课划分为考试科目而非考查科目,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改革考核评定办法,考核内容要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上。还要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相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要与终身体育目标、现代健身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面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体育课程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促使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正视问题,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培养技能、掌握知识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相结合。职业与教育。06.

[2]霍红、王广虎等。 关于体育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03.

[3]张宁、陈忠。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体育科学研究。8(1).

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论文 篇5

“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1]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其中高职院校1215所,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院校降低门槛和生源的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陷入生存的尴尬境地,多数民办高校都出现招生困难、内涵质量建设难以提高、就业困难等困扰。

一、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建国初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几乎全盘学习苏联职教模式,课程为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又借鉴学习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技能模块(MES课程)、北美国家的能力本位模块(CBE课程)、德国的“双元制”和“徒弟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模式、英国的BTEC课程模式等各种不同职教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及中国的国情实际,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全盘发展。像德中合资生产大众系列轿车的质量问题与教训,由于中方一线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未达到合格要求,导致一流设备、一流设计、一流生产的优质产品,成了不合格的配套技能和低效的营销服务水平,说明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理论,还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外部原因

1、本科院校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危机

近日,教育部下属的发布《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而面临生存挑战。教育界专家及人士观察分析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今后左右将面临“空校危机”,甚至是“淘汰倒闭”的风险。[2]民办院校工作日常运行主要依靠学生学费收入,一旦生源不足,民办职业院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已开始进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大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0.04%,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老龄化人口比重已超过两位数,昆明2060岁以上老年人为806559人,已达15%),至本世纪中期,大约每5―6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二是中国青少年比率将逐年下降,高等教育已没有更大的扩张余地。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高校招生已开始下降,20全国高校考生首次下降,与20同比,山东约减少8万高考生,河南减少2.9万考生,上海减少2万考生,河北减少1.63万考生。加之,每年约20万余人自费留学生(本科越来越成为主流),直接影响和加剧了高考退潮趋势已成必然。[3]

2、双师型师资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民办院校数量剧增,规模过度扩张,但是其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建设等底蕴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学历整体偏低,多为本科生,硕士、博士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把本院校的大专毕业生留校当作师资(教辅人员)使用,背离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条件;其次,“双师型”教师较少,学生实习实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再次,从结构看,教师队伍职称、专兼职结构不合理,缺乏教授、副教授或兼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后,民办院校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使得民办院校难以培养出自己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策略

1、改革办学体制,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相比较公办教学,民办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点,办学思想不受官本位控制,自主灵活。办学机制要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争取开设什么专业;就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包括对所需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内部用人制度上做到“定编、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办事效率。民办职业院校要充发挥自身在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教育活动建构、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自主性、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和经济性等优势,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和“岗位群对口”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民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乃至国际经济的接轨,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办学定位上,要突出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要建立终身教育平台,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或者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建立学生随时可以回学校或者企业继习制度。[4]

2、增强办学特色,吸引学生就读

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优势体现。只有具备特色,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民办高职院校已经走过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建设的时代,只有结合自己学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能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像云南科技职业学院的珠宝系,是云南省包括公办院校在内,三所设置此类专业的院校之一,且科信的这个专业是最好的,其毕业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民办高校中唯一一所艺术类独立院校。为了继承发扬云南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不仅开设了门类丰富的艺术课程,还正在积极构建“云南印象村”暨当代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建设好之后,将建设“云南影响大剧院”、“云南映像演习馆”和“云南映像博物馆”,集教学、演出、传习于一体,既培养人才又服务社会。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宝就是自身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就有了别人不可替代的资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5]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专业、打造精品课程是见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工程,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引入专业群的概念来规范专业设置,使专业建设既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又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而且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冷热门专业,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每个专业的招生人数,尽量避免某些专业过分膨胀或萎缩,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要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自主性比较强的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增添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砍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立起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的专业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打造学院精品课程,推行项目教学,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边学边教,教做结合。营造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领域的竞争优势。

4、建立相应政策,促进民办高职教育招生公平

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是各种因素交织推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6]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大胆改革和积极尝试,是对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有利于搞活我国的教育市场,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活力,而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因此,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面对民办高职生源的流失,可以尝试以下操作:变计划招生为注册招生,或者“申请入学”,允许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招生,不论分数高低,只要考生“想上就能上”,高校“想招就能招”;建立省内自由转学制度,在求学期间,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可以申请转学到其他学校;建立宽进严出制度,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培养标准,做到宽进严出。[7]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让学校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主动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在市场机制下平等竞争。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教学质量之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职业院校生存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发挥民办院校用人机制“灵活高效”的优势,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尊严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提高教师学历、技能培训、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等方面设立配套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新任教师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面向社会聘请教授、工程师、技师等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并为其创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发挥好兼职教师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8]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实践,健全教师考级考证制度,促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6、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优化校企合作

要引导、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也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积极解决如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自主调整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6-26(3)。

[2]熊丙奇生源危机袭来,民办高校难逃破产[N].中国青年报,,08,22。

[3]09年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

[4]艾昌清冯建民民办高职如何化解危机。当代经济,2009(13)。

[5]张文凌民办大学的云南现象[N].,11,10。

[6]邓晖王庆环高职院校大呼“吃不饱”,生源告急为哪般?[N].光明日报,2011,08,26。

[7]任建红郑F怡潘丽珍民办高职院校新生流失及招生政策思考[J].陕西教育,2009(4)。

[8]钱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质量危机的致因剖析及化解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8)。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6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谁拥有物质资源的竞争而是科技水平竞争和人才的竞争。陕西省是教育资源大省,全省高校数量在全国排前六名。近十多年,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民办和公办普通高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涨,作为教育部着力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数量也迅猛增加。现有的大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职或是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办学实力历经积累不断增大增强,全省高职院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合格的行业劳动者,为祖国的经济和生产建设发挥无穷的人才力量。[1]

一、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分析。

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是他们在对自身进行个人分析、自我评估后,设定出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安排,同时还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职业目标和奋斗措施的安排。目前来看,职业生涯阶段设定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初期、教师职业成长期、教师职业成熟期、教师职业衰退期四个阶段。

陕西省高职院校有56所,教学一线体育教师有558人,根据调查显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配比是3:4.5:1,基本符合国家关于高职职称比例的要求,但是有少部分高职仍没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在所有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为大部分为大学本科学历,有1%为研究生,获得在职研究生学位的约占29.4%,尚没有博士学位的体育教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定息息相关,二者几乎是重合的关系。那么从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来看,职业初期可看作是助教的阶段,职业成长期可看作是讲师阶段,职业成熟期可看作是副教授阶段,职业衰退期可看作是教授阶段。每一个时期皆有一个职称相对应,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理解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争取高一级的职称阶段,使自身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得到认可和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满足感。从高职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上来说,有53%的人认为取得更多的工资待遇才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41%的人认为工资可以就行,另一方面工作条件舒适,环境氛围温暖快乐是值得努力奋斗的,有6%的人觉得高职体育教师声誉高,受人爱戴和尊敬,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价值所在。看来,我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

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随着物价的上涨,薪酬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工作条件与之前相比较有相当大的改善,比如塑胶田径场,人工草足球场,办公条件提高等。综合比较来说高职体育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高,工作感到轻松愉快,有自我满足感。在我省高职体育教师跳槽调查统计中只有3%的人感到不能胜任工作或是不喜欢从事的职业,想要跳槽另谋它业。其中有93%的人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仍然会再次选择体育教师。理由是教师职业这些年工资待遇提高,并且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颇高收入和受人尊敬,胜任和喜欢工作是体育教师被重复选择的原因。

在自我实现方面,高职体育教师从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有不同的态度。作者按照35岁以下为青年体育教师,35至50岁为中年教师,50岁以上为老年教师为阶段。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入职时间有限,资历尚不足,他们有较多的想法和活跃度,对于自我不满足,工作有激情和动力,在职称评定和外出学习进修方面有较大的追求和提升空间。中年教师入职时间在二,三十年,职称以副教授为主,他们形成了成熟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老年体育教师处于职业衰退期对晋升职称的动力显得不足,他们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思维模式处于只求安心的走完职业生涯的最后旅程。

二、职业目标实现的阻碍和适应对策。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和成长期,高职体育教师职业活动积极且充满动力,他们普遍对职称晋升和业务进修充满向往和进取心。然而在职称评定准备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的他们在入职前由于长期运动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而使英语落下,职称英语考试和学位进修英语考试上显得力不从心。处于职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职体育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没有成长期那么强烈,全省处于这个阶段的中老年高职体育教师约占本部门的40%至50%,比例和人数都不小,他们在工作实际里发挥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和方向,发挥自身的特长带好一支运动队,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三、结论与建议。

(1)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

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

(2)在职的高职体育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普遍感到满意,对职业充满稳定的事业心。

(3)自我实现目标方面,高职体育教师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各自有不同的态度,青年教师对于自我不够满足,中年教师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有一定的自我实现目标的基础,老年教师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

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 篇7

一、当前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职德育模式缺乏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特色。目前高职德育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如在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基本和普通高校相似,而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有些院校则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了,也是随意性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滞后性。德育方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式、训导式、笼统式、消防式的方法。倾向于培养一种单向度的“政治人”,而不是现实人。不重视校外教育,轻视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面前只是纯粹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德育模式使得德育在广大高职青年学生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变成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

2、高职德育地位受到削弱

重视和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知不觉地顾此失彼,存在“讲起来德育重要,做起来德育次要,忙起来德育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于德育没搞好”的错误倾向;还有人认为现时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专门应用型人才,学校的“硬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各种技能,为他们的就业拓宽门路,至于德育只是“软任务”。所有这些,使高职德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3、高职德育评考引导不力

近几年来,高职在德育工作方面明晰可行的德育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德育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如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笼统不实的,大多局限于考察活动开展了多少、声势如何、外界影响多大、设备是否完善、所获奖项怎样等等,高职德育课年年都上,但上与不上、上的好与坏没人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也以没出问题作为评价德育效果的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和测评方法,对学生操行成绩的考核只是看活动是否参加,是否循规蹈矩,给老师的印象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也使部分学生对德育产生极大的反感。对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实绩和水平缺乏规范的考评机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评定时没有统一规范有效的考核标准。

4、高职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改革,出现了教师聘任制,学生学习的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公寓等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和行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的教职工队伍,存在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仍停留在过去管理中专生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形成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队伍,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健康的高职德育氛围,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稳、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有些院校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业务老师也没有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改变高职德育现状的几点对策

1、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

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渗透课和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课渗透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德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它是指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作为大学生,必须是文化品味比较高的人。

2、坚持以心理咨询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适用已获得的知识。高职学生与一般的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要多些。期望值过高,但常常不切实际,觉得压力很大;自我肯定不足,自卑感强,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则非常痛苦,压力很大。高职院校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健全学生人格。

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实质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使他们先消除心理障碍,然后再进行开导教育,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解释,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得以摆脱,就会更好地接受教育,按照德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加强大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咨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当然,光有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甚至会受益终生。

3、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德育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

高职德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主动贴近社区,经常为当地居民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和帮助社区进行各项文体活动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和较为全面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能使社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愿意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进而使高职德育能紧密联系实际,从地方和社区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地方和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开拓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德育工作者不能只看到网络带来的危害,片面地把网络当作德育工作的障碍,应当认识到网络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它给德育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遇。我们应该尽快造就网络环境,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开展网上咨询,大力建设网上德育阵地等方法,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求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实现有效的教育。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其次,自己还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学校也要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给予肯定,给予必要的待遇,稳定队伍。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篇8

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继续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走出去,到企业、同类学校多交流,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专业的需求状况,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合理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特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体现重实践、重技能、重操作的培养理念,与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优势互补[3]。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与改革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修改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从而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有效利用素质类公共课程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3)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锻炼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水平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这样将专业和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使学生真正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订单班培养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施等企业全程参与,深化校企融合度,依托企业行业化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提前认知行业需求和自身差距,获取工作经验,提高职业适应力,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正处于教学改革的大环境,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将来就业的模拟环境,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質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断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通过创业增加就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创业也是一种就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其他学生就业,缓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5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压力和挑战,高职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期,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的强烈需求。高职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关系到学生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胆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改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我国的教育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耀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84-86.

[2]冯汝忠。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17):128-129.

[3]王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问题[J].新西部:理论版,2016(13):125-126.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篇9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应与地方产业的需求与发展相适应,而当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目标,在人才培养上沿用老旧的专业设置,或参照硬搬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2)有些高职院校市场导向不明确,尤其是行业办学的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脱钩,行政干预过多,往往主观上去保护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专业,更有甚者因人设专业,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缺乏市场需求调研;

3)隨着近年来生源数量整体下滑,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新开各种热门专业,新开的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无法及时跟上专业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制约着学生的就业[2]。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不能有效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适应,这就从源头上成为制约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不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随着扩招也不断增加。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比较热衷于建设新校区,靠贷款来新建大楼,追求办学规模,而对高职学校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管理研究不够深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体现为规模效应,追求以规模求生存、求发展的倾向,偏离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得到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就业。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利用公共课和素质类选修课来进行,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往往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方面则无暇顾及,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不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动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层次相对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不佳。基础课学得不扎实,对专业课有的存在畏惧心心理,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信,不能很快适应自己新的方向,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学校的奖惩、激励机制也无所谓,自然没有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和上进的动力。由此造成部分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不理想,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工作中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高职院校实验室内涵建设与管理论文 篇1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学生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把实验教学人员当作教辅人员,致使其所从事的职业和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严重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技术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升格而来,实验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场地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设备更新和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实验室人员学历偏低,基本上只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在使用新设备特别是需电脑程序操控的设备时,学习能力较差,难以完成基本的操作规程,损坏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

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规划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成,分散成几个校区,因此对实验室的建设和规划缺乏整体性,各实验室之间不能整体协调,导致各实验室间争设备,争实验用房。一些设备重复购置,部分设备被闲置,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一些设备又因资金问题无法购置,造成了一些实验室因仪器设备缺乏无法开设正常的试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展开,降低了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大纲不健全大部分课程的实验项目只是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内容不够完整,致使实验教学无章可循,主观随意性大,且验证性实验居多,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仪器设备购置缺乏科学性目前,仪器设备购置大都由各专业提出购置计划,再汇总上报审批。各专业申报仪器设备计划的依据是教材上的实验项目,至于这个实验项目属什么类型实验,有无开展的必要,该实验的技术水平及仪器设备的功能是否先进齐全,很少进行论证。这样,导致盲目购置仪器设备,甚至因设备的型号、名称模糊而使购置的设备不符合实验要求,无法使用。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内涵

根据教育部2007年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的指示精神:加强实验室管理,丰富实验室职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就是要全面贯彻执行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明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基本职责和基本任务。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与维护、实验室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各方面。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协调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为此,我院近年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实验室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责》、《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实验室仪器设备报损报废制度》、《实验室仪器陈列与管理》、《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学生使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等,从而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水平高低,不仅要看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度。由于实验室工作相对烦琐,往往会在实验任务重的情况下,忽视实验室的基本制度,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做好相关工作。因此,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使学生和实验室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实验室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实验技术人员教育思想的转变,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技术的改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等。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践教学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关系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因此,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稳定性强,并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和实验教学工作经验,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领导已认识到这一点,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使实验教师队伍中同等学历和同等职称人员的待遇与理论课教师水平相当,在科研立项、进修及评优上给予与教学人员同等的机会,并积极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及从本科职业院校中引进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逐步消除实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激励他们像专任教师一样树立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在仪器设备购置中,坚持申购项目论证,把好投资采购关。在充分利用学院内部的人力与设备资源基础上,坚持对实验仪器设备项目的投资按立项、论证、实验、监督、竣工、验收、使用效率和效益考核的程序实行跟踪管理。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功能上科学”的原则和实验需要,正确选择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总账、明细账,并根据现有仪器和账目进行清理、核实。按教育部关于仪器的分类标准,把现有的。仪器系统分类、重新上账,做到账物相符,且与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的总账一致。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清洁、维护、保养和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日记和维修日记,每次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每台设备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做好实验记录及各种存档材料,实验前后认真填好实验记录手册,平时注意及时收集并记载各种存档材料,有周计划、《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登记表》、《维修登记表》、《借(领)用登记表》、《耗损登记表》、《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科技课外活动记载》、《实验教研活动记载》等。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责成专人负责,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实验室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必须由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在每学期初制定实验课程表,而实验教学计划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执行环节随意性大,实验教学效果无法保障。为此,我院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要求下,系统规划各类实验教学计划,排定实验教学课程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教学计划执行状况;紧密结合学科和专业理论教学,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基本实验技能,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精选基础性实验项目,删除部分陈旧、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即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个有宽度(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有厚度(包括基本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尖度(对优秀学生开发创新性实验)的“金字塔”结构;每学期专门安排三至四周的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工程意识,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感受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同时,学院制定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务处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的督促检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运行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要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教学环节及师资队伍的管理,改革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实验教学顺畅、有序、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耀溪,鲍鸿。新人才培养战略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1).

[2]段相林,赵宝华,刘敬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

[3]李中,石梅,齐智涛。理工科院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2).

[4]刘一兵。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11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教师不仅是人力资源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同时也是主要的被管理者。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录用门槛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且随着近年来扩招政策在各高校中的推进,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在近年来迅速激增,而面对这种变化高职院校却没能做好增加教师人数、改变教学方式等相应的准备,以至于出现了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极为紧缺的现状。同时为尽快缓解高职院校师资比例失调的这种现状,一些高职院校企图通过降低招聘标准来迅速壮大师资队伍,以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这是由于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既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而这些却是通过降低教师的录用标准难以实现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增加了学校的财政支出,降低了教学质量,又阻碍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水平较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大多都在本科及以下水平,研究生等一些高学历的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极为少见,且在这些教师中“双师型”的教师更是极为少有。

(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职业化。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职业化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说的。由于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转型期,大多数院校仍然难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彻底转变过来,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方式的落后。而由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观念在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因此,这将直接影响整个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使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度、规范建设上、行动方针上、发展策略上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与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观念依然停留在将大量资金的投入作为学校发展动力的阶段,而事实上,只有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就当前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来源渠道来看,一部分管理人员是伴随着学校的成长而存在的员工,一部分是从公办学校聘用而来的。这些管理人员不是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经验、知识,就是年龄偏大、思想保守,难以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且学校教育、培训经费的缺乏也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对管理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管理培训,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化管理的缺乏。

(三)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的。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认为自身是管理者,而并非是服务者,使得其难以以一个服务者的心态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以切实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各部门的人员配备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齐,且各部门人员具有较强的本位意识。二是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密切的配合,办事效率较低。三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轻视,行政人员很少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且对于学校中层的管理者难以做到有效的更新。这些都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改革工作难以开展。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对策

(一)更新管理观念。

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管理观念的先进与否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的管理者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应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正式纳入到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去。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用现代的人才观、以教师为根本的发展观去取代原有的人事观,是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措施。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人才在学校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通过开放式办学模式,主动接收外部的新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去很好地适应外部的新变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注重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教师以及校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培训,在提升高职院校师资质量的基础上,强化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管理模式。

在常年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制度模式,这些制度、模式面对当今社会的新环境、新要求已经表现得难以适应。只有彻底破除这些落后管理模式的束缚,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行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促使高职院校尽快建立起一种能够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培养、尊重、吸纳的环境和制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对高职院校的学术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的权利进行平衡,以更好地对教师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进行鼓励,对于学习未来的发展以及管理使教师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学术研究提供一种公平积极的新环境。二是要在高职院校的行政人员管理中深入推进实施职员制,以岗择人、按需设岗,通过竞争、考试等方式来选取岗位的最佳人选。主要的措施包括,对落选的人员要加强管理、破除落后的国家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聘任设置领导小组、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化、机构编制科学合理化。

(三)优化人员结构。

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后勤人员数量过多,这种不合理的人员结构对于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阻碍了高职院校未来的良好发展。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为使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优化,必须积极对学校的人员结构作出科学的优化和调整。具体来说,一是要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对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知识结构进行平衡,使教师在精通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很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以提升教师触类旁通的能力,使教师的质量得到提升,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二是对教师的学历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人才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吸收,来为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一系列奖励制度的实施,鼓励教师在学历上进行提升。三是对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优化,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实际条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职称结构,通过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待遇的优化对公办院校的优秀教师进行积极的吸纳,以壮大本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论文 篇12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属于网络的时代,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迅速的发展,逐渐得到普及,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视野进行开阔,将自身的知识进行丰富,有利于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就显得特别注重,需要采取有效的工作对策,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主要就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的效率,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网络文化环境;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

在当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当中,网络不断得到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对交流信息进行获得以及传播,具有很大程度的便利性。在当前网络文化环境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对策,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思政工作在高职院校更好的推进,这也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主要的发展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对策是当今的工作重点。

一、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多元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因此网络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形式,各种国家和民族等文化都汇集到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具有很多的渠道了解信息,所接触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有完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信息是各式各样的,对于学生的思想会造成侵蚀,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学生的价值判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网络文化有些垃圾信息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当中,网络文化当中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对于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作用,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现实为题。网络当中的垃圾信息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起到危害租用,网络不仅能带来各种新文化和新文明,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垃圾信息,甚至还有具有反社会、反科学的各种言论,在网络当中充斥着,阻碍着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网络文化当中的垃圾信息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具有危害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当中需要关注这个问题。

(三)不适应网络化手段和媒体针对传统的思政工作,主要是利用报告会、演讲、个别谈话等手段,在当今也不能完全忽略这些教育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一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培训,也不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新媒介资源,或者使用的效率比较低,信息的来源比较落后,无法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各种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策

(一)转变工作思想,将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结合当前的这种形式,需要在网络环境下,结合学生的思想状态,对于思政工作所应用的方式和手段等各个方面的挑战需要得到重视。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还有就是道德上的感化,但是这些具体的方式都比较单调,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够明显。网络资源自身具有灵活性和丰富性,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进去,网络资源的信息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这样一来就会消解思政工作。需要将工作思想进行转变,将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化,将网络资源的便利性充分的进行利用,针对网络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需要将其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二)监督指导要不断加强在当前的网络环境当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学生还会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和网站,因此正确的监督和引导是特别重要的。不仅要对校园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强,使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去利用网络技术,除此以外,对于相关的监督和指导需要不断加强,学生要进行自我管理,可以设置防火墙,要将那些对于学生不利的资源进行过滤,阻断各种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接受网上教育,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将善恶进行区分,对于网络上的道德可以自觉的进行遵守,可以逐渐养成健康上网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对于网络法治教育需要不断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各种上网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法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诈骗,利用网络传播各种不良信息都属于违法行为。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网络自我保护的意识,针对不良信息要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可以正确的应用法律武器,将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将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在建设网络道德的过程中,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要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网络道德观念,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为学生营造出健康的网络道德生态环境。(四)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要上网,因此加强相关的教育这是必须的。大学生要学会辨别不良信息,这样才会避免落入网络陷阱。将各种非法网站进行区分,对于各种反动思想和言论可以学会抵制,利用各种形式,将教育互动进行宣传,促进素质教育可以良好的开展下去,使心理咨询活动可以以各种形式开展下去,使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高校思政教学当中,思政工作的对策需要得到重视,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网络资源,将思政教育工作有效的落实下去,促进学生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培中。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01:122-124.

[2]武立博。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4.

[3]林杰钦。利用网络环境促进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进高职院校网络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40-42.

[4]王瑶瑶。网络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05:140.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 篇13

[2]张雪梅,浅析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11.

[3]吴蕴慧,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3(36).

[4]耿娜,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示范大学,.0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 篇14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当今的社会的由于发展迅速,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地扩大,致使高职院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学校的规模、招生的人数也在扩大和增加,以致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面临了更大的困难,要达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必须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这对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如果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上中,建立一个完善且适合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将会使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大的提升,也会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压力大大的减轻。

一、高职院校为什么要教学管理信息化

(一)使教学管理更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对教学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可以让教育教学的基础数据更加精确,也减少了教学管理对于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需要,让高职院校省了很大的开支。而且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减轻繁重的工作压力,让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变得更加轻便的同时,心情也会很愉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确保教育教学资源的公正和共享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上公布教育教学的资源的使用情况,能确保老师和学生得到更公正的对待,也是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让教务管理的优秀教学实现更好的资源的配置。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让学生成绩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为清晰,增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严正性。

(三)增强了教学管理质量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相比,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增强教学服务水平,对于平时的教学开展、学科创建等都有一定好处。如果教学管理拥有了比较好的环境,那么也提升了教学管理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

(一)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院校转化而来的。其老旧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已经积重难返,所以对于新兴的管理事物和理念一时难以接受,更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严重缓慢。另外,学校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紧要性。有些高职院校只看重小部分的,根本不注重整体的管理方式,导致没办法突出整体管理的作用。比如,在现实的高职院校建设中,大部分的资金往往投用于教学和科研,就出现了轻视教务硬件的资金投入,对于教学软件过于重视的现象。导致服务器常常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和超负荷,这些问题让学生选课时花费的时间太多或者选不上。硬件设备跟不上,很容易阻碍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工作,严重的更会导致系统崩溃。教务管理系统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后期的教务管理工作进度减慢,也提高不了教务工作质量。

(二)落后的教务管理系统导致资源无法共享

高职院校如果将教学管理系统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简直就是为了给校园内的任何一个工作部门带来福音。不仅是为了在管理工作的时候更容易一些,也是为了方便老师在管理学生的'信息的时候更方便一些,不容易出现差错。而教务处在为学生们发放一些教学材料的时候,也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就业部可以通过查询毕业生信息进行就业访查;财务部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仔细的排查和登记学校的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的缴纳情况;后硬靠梢酝ü查看学生信息为学生们安排一个合适的宿舍环境;图书馆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图书借读进行有效的系统化管理和记录等。虽然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最近二三年来得到很大范围的运用,但是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并没有真正的去利用这一项技术,没有真正了解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所以也没有进行一个合理且有用的整体计划。而学校自己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它的性能比较简单,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操作,高难度的工作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因为它的运行的标准达不到一个先进的信息化系统的要求。这让信息的共享过分独立,并没有有效的让学校的各部门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与分享,这必然引起教务管理系统发生超负荷的运作,进行反复的劳动。还有,就是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务管理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过少,导致信息系统没有很好的刷新和维持,没法满足学校发展要求。也常常出现系统崩溃的问题,阻碍学校管理工作无法正常有序进行,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三)有些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够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一些有用的人才,就得重视教务管理的规划,把教学水准和教育质量提高上去了,高职院校的整个发展水平也会提高上去。而教务管理工作人员也是教务管理中重要的一员,他们是详细的运行人,负责联络着学校每一个部门、学校高层和师生,也是维护学校教学井然有序的稳定人员。能确保教学水准的不断提高。在教务管理进行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好坏由员工操行决定的,关系着管理信息化的性能发挥作用。所以说对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有着严苛的要求,不但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也要有很好的职业品德,还应该掌握较好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不能只简单的应用于文字和表格的操作当中,而是要更深入的去挖掘它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计算机技能,还有要拥有一些教务管理的相关业务知识。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一些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相关的教务管理工作的培训知识,导致工作时态度不积极。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重要措施

(一)改变思想合理规划教学管理

现在高职院校最主要任务是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模式、高服务水平和指导思想融入到教学管理中。能让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化要求制定完善、理想、适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则要求。要利用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丰富经验,对老旧的教学管理模式、方式和思想进行解析、评论和取舍,把好的留下坏的去掉,并找寻一条和现代化经济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信息化道路。

(二)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如果教学管理将信息化系统运用到每一个部门,那么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有一个人来进行专门管理,这就得培训专门管理的人员,增强他们对信息化系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创造一个高标准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落实增强教学信息管理团队的培训和建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肯定要有信息管理操作能力与教学管理实践经验,不但要能熟悉运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操作和维修,而且还有拥有对教学管理信息的截取、解析、选择、解决和初处理的技能。所以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和操作能力是运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一笔。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者不但是系统的运行者和维修者,还是系统正常运行的确保人,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稳定,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团队的稳定性。这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不断努力,防止因多次换人而致使出现管理不通顺、交接不到位、反复培训的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减缓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施进程速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去共享优秀的教育信息资源。所以高职院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管理去,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教学管理硬件配套,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技术,建立更专业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相联的教科研科目。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们学习到更专业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智能的资源共享平台。

(四)找寻合适学校本身状况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途径

在找寻合适学校本身状况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途径时,研发的方法可以联合多校一起进行研发,也可以去找一些专门开发教学管理软件的公司,以学校的情况研发适合学校的系统。因此拥有一个完善强大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平台,不仅可以减少反复设立和资金,还保证了教学管理系统的系统的安全性和共用性。建设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的领导层是最重要的决定人,而且也要了解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科学管理理念。重视教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一个齐全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重视招纳一些专业的教务管理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的信息系统的刷新和维修,让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五)整合各部门管理信息化系统

如果将学校里的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合并起来,那么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说其运作更加的顺利,不会轻易出现差错。因为合并起来,它们的兼容性就会更强。而且各部门之间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数据就能够具有融合性、整体性,这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实现的目标。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想要迅速且有效的发展,必须需要一个完善、性能好、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建设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的系统是又是一个花费时间长、工程量大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想要跨越式的发展,就要保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充足,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够专业,要规划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与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把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提升上来了,成为一个强大的管理系统,那么才是真正的发展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叶小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08).

[2]成凯。浅谈高职院校救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创新[J].科枝资讯,11l012(16)

[3]徐桂庭。《行动计划》让“悬浮”的政策落地生根―专家解读―专家解读《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9-3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