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6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细心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18-02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新时期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一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我认知和社会实践体验,形成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较为稳定的特殊素质。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由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因素组成的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思想素质,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素质是思想素质在政治问题上的具体表现,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道德素质则是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基础。

二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成体系地对中小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因此,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素质教育

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政治素质教育

政治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政治信念;形成忠诚、求真、正直、奉公和开明的政治品质;提高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政治敏锐性以及正确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提高认识、理解、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的水平。

3.道德素质教育

“德”是人才素质的内动力。道德素质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低要求——“修身”,从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教育入手;第二层次是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这是处理个人与国家、与集体、与他人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第三层次是最高要求——“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必备的精神。

4.心理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咨询等活动,积极化解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使中小学生形成正常的思维、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良好的性格和气质、广泛的兴趣和顽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

三 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1.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缪克成在《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思想上(心理上)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要求转化为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因此,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表现出爱学生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美,同学间的友谊表现出纯真感情之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完善个性。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对中小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使个性趋向完善和成熟。

2.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道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通过对中小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他们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的学风、学习环境的建设,从而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

3.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和谐社会是在“‘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德育为先。加强和重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力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缪克成。德育新论[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2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其法制教育资源广泛,尤其是在学科教材中编入了全面系统的法制素材,如何将这些法制教育素材按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好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的教育责任重大。现结合本人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实践,谈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一、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充分发挥学科教材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安排了相当多的法制教育内容,按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现状、认知规律等等进行编排,其内容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操作性较强。教师一定要遵循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素材,以点带面,全方位拓展,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根基。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中,联系学生实实在在的事例,学生排队打饭、走斑马线、上下楼梯靠右走、主动让座,车辆按道行驶等实例交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则,规则具有法律性。学生会深深地感悟到法可以方便、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正常的生活秩序,进一步增强法制的意义和有效性,从小必须遵守规则。并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定规则,并相互交流规则,如:上课不迟到、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听课、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得到有机结合。恰当的把握尺寸,深化法制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科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法制内容,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身边的新鲜事,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时代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收集法制教育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回归现实,活用教材。这样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立足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材适应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诚信名言、诚信事例、诚信活动、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故事、信得过的人等)资源,并要求学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讲诚信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怎样才是讲诚信;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讲诚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回忆、体验、观察等,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同时还注意通过学生对具体事例的感受和认识,提高道德荣辱观,树立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道德观念,唤起学生对诚信的需求和愿望。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学科教学中较好地渗透了诚信观念,达到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受益。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问题学生品行,创设富有情趣、形式多样、内容真实丰富的活动。从最接近、最常见的事入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法,在快乐中知法。教师可以把学校活动、社会的某一法制教育场景、问题学生的案例搬到法制教育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从而知道什么可做,什么是不可做,应该怎样做。如: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的民主生活》单元后。贴近本班“班干部选举、优秀学生选举”的生活实际,通过参与、讨论、比较等,懂得选举是学生的神圣权利,学会民主选举方法,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选举的意义,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针对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我组织开展主题为“从我做起,远离假劣”的少队活动,通过富有意义的真实活动,树立了保护产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学习,在活动中不断进步;针对学生间相互取“绰号”的不道德行为,我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抛出思考问题,学生相互交流,在活动中懂得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同时,使学生逐步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的品德到遵纪守法、做合格的公民,逐渐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焦点问题,使学生从小树立爱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3

一、根据上课内容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材内容广泛,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武术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讲述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拔河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和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精神的培养;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听从指挥教育等。

二、结合课堂常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

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和制度化。课堂常规是对师生共同提出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性、安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组织纪律性。还可建立了课堂评分制度,这对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调动学生自觉积极性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而良好的班风应是友爱,乐观向上的。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行的形成。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强调课堂常规,并使之得到落实,从而有效地规范师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三、结合学生表现渗透教育

体育实践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工作复杂、干扰因素与偶发事件多的特点,因而教学难度大。在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其思想、观念、情感、意志、道德很容易表露,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开展表扬与批评,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四、上好引导课,重视理论课的讲授

引导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次室内授课,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有关情况介绍,动员与组织学生认真上好体育实践课,并引导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地位作用再认识。上课时,在总结上学期体育课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学习的任务,以激发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要重视理论讲授课。理论课大多是因天下雨,不能上室外课而安排的。理论课既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体育卫生文化教养,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培养和发展智力的基本环节,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环节。教材中就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是直接的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如讲授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亚运会、奥运会简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榜样的力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8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思趣、美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作者的思想熏陶,从中体味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一 设情立境,在引导中播撒德育种子

语文是一种美学载体,具有文学艺术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性。语言文字作为人们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所以,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可以在传播语文知识、提高文学艺术修养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的就是作者心系天下的博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何尝不是作者面对逆境,勇敢直击人生磨难的豪情壮志;《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忠心可鉴等。这些作品处处彰显着人性中的美和丰富多彩的德育内涵,其对引导塑造学生自己的良好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诵读吟咏,在品味中感受德育阳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诵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生动的形象,从而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心领神会,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深沉而真挚的语气朗读,学生个个都显得庄严、肃穆。当我再用悲伤、缓慢的语气叙述朝鲜战争中所涌现出的如、、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时,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缅怀之情。作者针对1958年我国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我及时给大家深化了对“爱”的内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博爱不仅会使我们的生命光彩夺目,也会使我们的人性得到升华。共产主义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 推敲揣摩,在评阅中强化德育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创设情境、抒情朗读等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深入理解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要争当“小作家”,采用开展“如果我是作者,我来写我会写……”的方式,培养他们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使其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语境、语感中,从灵魂深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如,在教学《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把“绿”字换上一些别的字词(如“到”、“过”、“满”、“飘”等),反复吟诵比较,体味作者炼字的精妙:“绿”不仅写出了春天的鲜明色彩,还写出了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美景。在教学《孔乙己》时,为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人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这一中心思想时,我对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要求学生破题而入,仔细推敲揣摩文章一连串写到“笑”的用意,从而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 引导积累,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思想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为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地,丰富积累、拓展思维、培养语感,在让学生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美妙的同时,应要求学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时,加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有益的德行、品行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应力求把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促使教材闪现出固有的思想火花,力求课堂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育人的整体效益,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理清认识,真正明确体味语文的德育功能,感悟语文的丰富与精彩,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5

【摘要】一个人的德育素质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而且德育素质都是从小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作为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其德育素质有着极大影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文章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小学生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这座大花园里茁壮成长的小苗子;教师是祖国这个大花园里的辛勤园丁,不断地给这些发芽的种子施肥浇水,才能让祖国这座大花园开满鲜艳的花朵。小学生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可以被涂染上各类颜色。小学教师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小学生朝着更积极更阳光的方向发展,帮助小学生分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艺术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新课标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由于家长对成绩的重视,新课标的一些具体要求还未被落实,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能力为主。家长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偏向选择重点中学升学率最高的小学,有些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就读某一地区的重点小学而购买学区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随意增加课时量,忽视了德育教育;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吸引更多的生源,对教师施加压力,轻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各个方面来说,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的全部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造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高,道德素质水平却比较低。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含义,有时不合适的德育教育还会误导小学生。比如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告诉小学生要学叔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革命的胜利舍身炸碉堡。这些革命烈士的死重于泰山,我们要向这些前辈学习。但是小学生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有一些小学生还会提出疑问。这些德育教育的素材离小学生的生活太远,小学生不能够理解这些例子的含义。德育教育应该主要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德育教育,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小学生灌输空泛的德育内容,否则小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学以致用,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与家长缺乏德育问题的沟通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只依靠家长或者教师,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大环境。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详细了解孩子的具体问题;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不论是德育教育还是知识教育教师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有些家长则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不予以重视;有些教师则拥有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如此,家长与教师都不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造成小学生的德育素养较低。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策略分析

(一)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

要彻底落实新课标改革,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要意识到衡量教学水平高低不光取决于升学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基准的建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家长也应该知道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仅在于成绩,更在于孩子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态度。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递给小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把小学生不能理解的难懂的知识简化,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更有义务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输在道德教育的起跑线上,那么终将成为社会的累赘。

(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家长、学校、教师某一方的责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重视,共同协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家长被称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举止表现大多数都是模仿家长的,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不好的表现都与家中父母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应主动定期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存在的题,改正自身的毛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好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将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因此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学校也可以举行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接触,比如看到有人随地丢垃圾时要学会巧妙地制止。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进行才艺表演,培养学生的尊老意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反映出小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小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平均素质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相互协作。家长和教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和家长要走出小学生成绩最为重要的思想误区,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玉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5(18):255.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篇6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能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可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节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了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如体育课上可以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勇气与信心,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语文课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能让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学生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相互教育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四、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严厉的批评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要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五、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道理;去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