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精选5篇

数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 篇1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 篇2

首先,实验教材新颖,图文并茂,吸引学生

我校是广西南宁市新城区实验区的一所学校,数学课本是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惊喜不已,个个爱不释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当我领到数学新课本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哇!好酷啊,我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本,我被课本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卡通深深地吸引住了……”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新颖的课本及图画,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联想,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因而,课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 现代 化城市的建筑群,并以此为背景,汇总了本章的主要图形,这样的教材,很快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登堂入室,进入知识的“大厦”。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潜泳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所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最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选择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又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奔放的热情、形象的体态,必然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打出各种各样的图,有圆柱体的、圆锥体的、正方体的、长方体的、棱形的、球体的,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实验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时,学生总感觉到数学太枯燥、大单调、太抽象,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多,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学数学的乐趣,总觉得学数学“无用”。而现在的实验教材与实际结合,内容新颖,实验内容多,实践活动多,增添了不少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富于想像思维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里,就出现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展现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该问题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游戏,深入观察日历中“数”的 规律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动了脑又动口。实验教材就是通过系列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 篇3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初中数学课堂的任务基本上是通过反复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或所学数学方法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当然,如此认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未免太过狭隘和功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将这种“认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想法,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学生自觉去实践的可能性事实上是很小的。基于上述各种现状,本文中笔者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苑囿,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提出相对新颖的一些看法,以期待与大方之家“群居相切磋”,亦希望能为广大教育界的同仁们提供些许积极而行之有效的借鉴。

二、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改善上述各种不合理的现状,避免传统教学观念中对初中数学课堂功能的狭隘认识,促进广大师生的共同进步,笔者认为在初中从事数学课程教学的广大同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适当发挥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作用

在传统的育人观念中,德育向来是语文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责任而与客观性相对较强的数学课似乎没有太大联系。其实,这种观念是很值得我们推敲的。或者说,这种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数学课程的一种偏见。当然,初中数学课程作为数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无从从上述的“窘境”中“独善其身”。而细究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课程存在如此“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往往把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看成一种在各种考试中斩获高分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如此想法,必然导致初中数学教学的功利化、模式化。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除了应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应该借助于具体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亦唯有如此,教育出的学生才会才德兼备、“文武双全”,从而真正逐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那么,教师怎样利用数学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要借助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这“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能够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解决了一个如何将排污量降到最低的应用题后,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由于有前面的具体情境做铺垫,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却往往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其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诚然,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与某个集体或某个个体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无从回避和必须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亦唯有如此,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长胜之地。然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上,教师由于怕学生听不懂,往往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了又讲而很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显然,如此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敢于创新的好习惯,教师在传授初中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尽可能留出时间供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 篇4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 篇5

【关键词】数学学生能力生活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学生能力相当淡薄,我们必须注重这个薄弱环节。从知识的吸取到知识的应用,从知识的应用到知识的综合,最终在提高全体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

一、初中数学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用数学的价值在于,它有可能使学生在两个方面得到实际的发展,即从情境到提出问题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当把信息和提供信息的方式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基础知识与挑战性的概念一起提供给学生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热情。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够成功地解决有实际用途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教育内容还有利于关注学生态度情感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通过感受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主动地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培养自我克服困难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返回生活天地,注重实践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比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体育课上测量跳远问题引出定义,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以所举的“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完成了基本的练习后,我们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现在让你当采购员,你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采购任务呢?学生很快算出了做100条红领巾所需要的红绸,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采购时还要比较一下红绸的质量和价格,“货比三家”再决定买哪一种;有的说:裁剪过程中有损耗,所以答案应该是“至少买这么多红绸”,实际要多买一些……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以前的数学教学,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在枯燥乏味的数字和数学关系中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实际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生活情境,使学生处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时,我们创设了这样情境:我们学校年级5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们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宴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做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教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因此,要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比如,解直角三角形学完后,让学生测量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统计初步知识学完后,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并提出进货建议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结束语

数学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更应该注重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初中生的学生能力,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通过,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初中生的学生能力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香平.生活中培养学生数学学生能力的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2007,(2):1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