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毕业论文【优秀11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11篇经管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篇1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5万人,到2013年大学毕业生已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结合高校和地方实际,针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展开研究,对提高该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经济管理;毕业生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优势。(1)社会需求宽泛,就业面广。从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看,经济学类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下设的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物流方向,管理类的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这些专业涉及二、三产业的很多专业领域,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是相当大的。(2)国家总体经济环境良好。从根本上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良好的经济环境。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的GDP保持较高的增速,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劣势。(1)实践环节锻炼经验缺乏。理工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由于专业特点,较短时间内就能上手工作并发挥作用。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实践经验也需要不断的积累,管理经验更是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的。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意识,不愿意招聘后花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培训,只愿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才。(2)经管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全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中就有四个专业属于经管类,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全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都开设这些专业。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需求比较宽泛的专业,就业面较大加之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学校都会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多个热门的经管类专业。虽然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巨大,但就业市场不可能充分消化这些专业的所有毕业生,毕业生滞销的情况在所难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和个性化相结合。我们应当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招生、教学与就业相衔接。新生入学前,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入学前咨询服务,为其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专业内容设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咨询服务。入学后还可以允许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问,有利于今后顺利就业。通过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和地理位置,结合所开设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等状况,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行业范围,对毕业生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市场。如我校依据浙江地区民营中小企业高度发展的经济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家族财富传承与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于2013年1月创建了国泰安创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突显自身特色。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方式,还要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体验实训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可以通过模拟式教学,将求职过程中的某些过程进行模拟,老师通过点评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教育学生。作为高校应该积极与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建立友好的联系,争取让重点地区、重点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暑期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如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大一暑假安排有专业认知实习、大二暑假安排有专业调查、大三暑假安排有暑期专业实习,为本专业学生更好的了解市场,了解专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就业技能培训与综合能力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教授学生简历制作、笔试应对策略、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等技能。同时也要开展互补性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旨在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强化其法律、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因为这些知识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训。

(四)就业指导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是保证就业指导正确方向的手段。只有加强市场调研,才能了解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及专业发展状况。通过了解已就业学生的情况、掌握专业培养中的不足,可以最终改进学校的教学,还可以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提供建议。例如宁波大红鹰学院近几年开始都会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针对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更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五)健全就业指导机制,四方各司其职。人才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高校。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各尽其能。四方应为大学生提供全面、高效并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大学生充分顺利的就业。

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都会影响其对职业的看法。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实现由“精英化”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焱。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0(04).

经管类论文 篇2

【摘 要】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给出了如何加强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指导

开办独立学院既是对公办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高校扩招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对提高本科教育入学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面临独立学院的招生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尤其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体现得更加突出。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经管类专业整个毕业实践环节(含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都非常重视,一般规定了12至15个学分,因此,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本人根据多年指导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经验,对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建议,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1 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写作基础普遍较差,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比较困难

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重在减轻、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点,这也与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相适应,因此,在四年教学过程中,并未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加之,学生中学期间的语文底子原本就薄,使得大多数独立学院学生难以顺利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多数经管类专业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环节,毕业论文写作缺乏实践基础

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使得学校难以组织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集中进行毕业实习。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的经管类学生都是以分散的形式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由于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并未深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使论文写作缺乏实践基础。

论文选题比较盲目,偏空偏大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写好论文的重要基础,然而不少学生由于缺乏企业实习经历,难以捕捉具体写作目标。因而造成论文选题,或偏重经济理论研究、或题目过于宏观和抽象,最后造成论文写作不能深入展开,肤浅空洞,质量也就不高了。

写作思维狭窄,论文观点不能深入

由于缺乏经管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除了所学课本知识外,少有涉猎课外专业知识,尤其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学术文章的阅读,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狭窄,找不到论点,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能止步于2、3级标题,论文观点不能深入。

经管类论文 篇3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合理地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职业素质的累积,以至形成个体核心的职业竞争力,顺利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职业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社会需求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人事部综合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达到413万,2007年预计达到495万人!然而,据统计,按照历年的就业率,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万人,2005年达到万人,2006年达到万,2007年将达到万!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平均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无良好的职业管理意识,不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管理自身大学生涯,正是造成现今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一项针对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及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就业,而在于如何去谋职,即通过尽早对自己的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顺利实现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现状及理论

1.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专家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施恩教授。1978年他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由于他在书中首次提出职业锚的要领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

经管类论文 篇4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下面的经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1.选题的意义,相关文献主要观点回顾或主要支撑理论:

选题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等待我们的不是淘汰别人就是被别人淘汰。了解中国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和世界脱节就意味着被世界淘汰,没有实力,那就只能等死。纵观整个世界经济格局,我们不难看到国际分工必然带来国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分布区域的动态调整,这就意味着机遇,同时也有风险。我们很欣慰地听到,中国企业在面对这一风险时,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不仅仅代表中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渴望,也是中国企业中走向世界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是一条成长之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而跨国公司正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多少和质量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的激流中是否具有主导优势,也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企业本身和国家而言,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扩大贸易规模不仅可以让我们的企业面对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让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的收益,对于我国能否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有着更实际的战略意义。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带给了我们一批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科学技术、资本雄厚的跨国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企业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节约了大批能源,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国际资源。

相关文献主要观点回顾:

1、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走出去思想首次提出是在 1996 年,同志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工作时指出: 要加紧研究国有企业如何有重点有组织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篇大文章。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长远,努力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包括利用这些国家的市场和资源搞一些合资、合作经营的项目。

2、走出去的内涵。卢进勇(2001)认为,走出去战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战略指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投资建厂,开展竞争与合作。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互对应,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走出去战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承包劳务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指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投资建厂。

3、走出去的选择。(1)走出去的必然性和意义。张燕生(2000)认为,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和竞争体系、发展跨国经营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2)走出去的方式、产业和区位选择。江小涓(2000)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并分别以过去5年对外投资增长趋势、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GDP份额等为基准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进行了预测,指出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的相对优势、短缺要素和结构调整的方法。

4、走出去的问题。(1)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02)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多头审批管理,审批与企业得到的优惠政策脱节,事后监管薄弱,信息咨询服务欠缺,热点市场出现国内企业无序竞争。(2)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单宝 (2006)构建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跨国并购流程,并提出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途径: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做出科学的跨国并购决策和计划,实施金融财务风险防范,做好并购对象的筛选工作,进行技术整合以降低跨国并购的技术风险,致力于跨文化整合。

5、走出去的创新方式。李春顶(2008)研究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我国企业走出去,认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全新的对外投资方式,没有国际经验可借鉴和固定模式,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探索的、较为理想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选择。它能够避免单个企业实力弱小的风险,发挥集群效应,但这种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的建设方式步伐较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东道国大都为欠发达国家,投资风险较大,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行为选择和定位。

2.论文的主要框架安排或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背景

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现状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与中国

金融危机前的中国外贸企业

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外贸企业

我国境外投资保护制度现状

成长中的中国企业

第三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临的障碍与问题

面临东道国的国家风险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

第四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ODI汇兑管理支持

改善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政治环境

引导企业实行海外并购模式

进一步强化落实走出去的统筹工作

改善现有的投资、外汇出入境审批制度

加快海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筑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

加大税收、融资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未来趋势

企业有开拓全球市场空间的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开发推动企业走出去

国际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xxx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束语

3.查阅的文献资料目录及调研情况等:

[1]xxxxxx.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Z]. 2001-06-05.

[2]卢进勇,杜奇华。 国际经济合作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燕生,姚淑梅,刘旭。 增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性 [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谢康。 中国与WTO:规则、挑战与应战 [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徐强。 投资项目评估[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杨琳,王佳佳,江小涓。 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江小涓。 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年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柴海涛。 世界贸易组织与外贸政策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单宝。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尹翔硕,李春顶。 国际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化解途径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1]杨丹辉,王洛林。 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D].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2]杨丹辉。 全球竞争:FDI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罗伯特C芬斯特拉,艾伦M泰勒,张友仁等。 国际贸易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4]保罗R克***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5]卢进勇。 走出去战略与中国跨国公司崛起: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16]丁德章,张皖明。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论文的写作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15日~20XX年1月15 日 搜集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 1 月16日~20XX年3月 31日 撰写初稿;

20XX年 4 月 1 日~20XX年4月30 日 撰写二稿;

20XX年 5 月 1 日~20XX年5月 31日 修改并最终定稿打印。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5

一、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面向太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欠缺,职业技术技能薄弱;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课开得多,涉及面广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探索,我们认为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解决专业宽口径与人才需求针对性强的矛盾

1996年我校开始招收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三年学校时间中,学生要学习多门课程,专业方向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该专业长足发展,也考虑到学生就业,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具有建筑财务会计、建筑工程预算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会计系列在《会计基础》和《施工企业会计》中间增加《财务会计》,根据社会的需要加设《审计》,加大《会计软件》的课时量;预算系列增加《工程量清单实务》;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工程内业管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本专业调整整合了6门课程,课程设置能和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分解相结合,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会做为度,专业课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目前该校专业80%以上的课程均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四)构建校外“工学一体化”的实习环境,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五)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和指导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锻炼,独立完成一定的技术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技术工作岗位的一次“实践训练”。我校毕业论文股计)考核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能适应岗位的能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把毕业论文(设计)根据实习内容分为两大方向: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方向;土建预算、工程投标方向。采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

三、结语

经管毕业论文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办学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就要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耦合度。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突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要类型,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写作目标,以简洁明确、求真务实为写作原则。毕业论文中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上述目标和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写作。

一、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

(一)论文选题原则。毕业论文选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使选题符合客观经济、管理规律。其次要体现价值原则,使论题兼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要有问题意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尽量体现应用性。再次,要坚持可行原则,充分考虑选题是否具备写作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和驾驭能力,宜小、精、专,忌大、泛、空。最后,牢记创新原则,选择具有发展前途和生长点、可持续发展的题目,创新不仅仅包括研究内容的创新,也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创新。(二)题目的一般表达形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题目一般多用“研究”等表达形式,论文题目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适宜的表达方式被忽略了:如“论”字式标题,包括“论”、“简论”、“试论”等表达方式;“析”字式标题,如“简析”、“试析”、“分析”、“探析”等表达方式;“新”字式标题,如“新论”、“新探”、“新思考”等表达方式。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浅论”、“浅析”、“浅议”等“浅”字式标题缺乏“精、深、专”的学术研究精神,不能体现学位论文应有的深度,因此,“浅”字式标题表达形式只适用于期刊论文,毕业论文命题时应尽量避免。

二、毕业论文摘要的写作

(一)摘要的性质。论文的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二)摘要的一般表达形式。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摘要可分为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三大类。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而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继之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描述,主要是对文章的核心部分进行阐述,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价值进行简单说明。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不需要交代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直接对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进行概括和描述即可。(三)摘要的写作要求。毕业论文摘要应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一目了然。首先,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例如:“会计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种描述是不能出现在摘要中的。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其次,摘要应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严格按照“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价值”的逻辑结构行文,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不分段,不用引文。再次,摘要写作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应含有较多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最后,摘要写作应坚持不评价原则。一般不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要避免自我评价,不能出现“本文”、“作者”等第一人称词。

三、毕业论文关键词的选择

(一)经管类毕业论文关键词的特点。经管类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首先,能够反映经济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学科属性,具有关键性,对全文内容具有串联作用。其次,多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经管类术语或学科名词,易于计算机技术处理,便于检索和索引。再次,词性固定,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二)关键词选择误区。1.关键词不关键。在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中,关键词选取偏差和遗漏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关键词与毕业论文内容的关系,导致关键词选取失当甚至完全不能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不能有效涵盖文章的全部学术思想。例如,题为《高教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以邢台学院为例》的毕业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是“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和“建设原则”,却忽视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邢台学院”这两个点明主旨的文章核心关键词。2.选取无效关键词。在一些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以“性质”、“特点”、“分析”、“研究”、“原因”、“对策”等词汇作为关键词,这种“关键词”既不能展示毕业论文撰写者所研究问题的学科属性、专业方向、涉及领域及相关研究方法,没有明确的学术指向,又不具备关键词应该具有的检索功能,很多学者称其为“无效关键词”或“伪关键词”。因为,关键词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文献检索需要,而读者在检索文献时绝对不会以这些词进行检索,失去了关键词引导检索的意义。3.随意组词和拆词。在一些学生论文中,关键词的选取存在着组词随意的现象:不是将规范化的词语作为关键词,而是将文中一句话或者自造词组作为关键词,这样的选取方法既不符合关键词选取规范,也不能起到提示研究方向和显示文章内容外延的作用。既不“关键”,也非“词”,难以被研究者用作检索词条,从而导致文章显示度被严重稀释。另外,部分毕业论文存在为了凑够三个关键词而随意拆词的现象。例如《论会计环境对会计文化的影响》一文,学生初稿所选取的关键词是:“会计环境”、“会计”、“文化”。将“会计文化”拆解为“会计”和“文化”,导致关键词的学术指向发生严重偏离。(三)关键词选取方法。首先,可以根据论文题目标引关键词。因为题目就是论文的核心所在。有的论文从标题上就可以一目了然地选出关键词。其次,可以根据摘要标引关键词。单从标题中不能直接找出全部恰当的关键词时,即可从摘要中寻找适当的关键词。最后,可以根据学科标引关键词。有的毕业论文用上述两种方法依然无法确定出全部适当的关键词,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论文论述的内容,并根据学科和研究方向选取关键词。总之,所选取的关键词一定要符合经管类毕业论文关键词的特点,并能够充分发挥关键词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毕业论文正文的写作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正文一般包括前言、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部分的写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前言部分的写作要求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1.篇幅恰当。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和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认识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应恰当,太长则乏味,太短则不易将研究的缘由交待清楚。一般控制在300字左右为宜。2.内容要符合要求。首先,前言部分不涉及问题、对策等核心内容,其核心作用是引出正文,主要写好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前言不能与摘要有雷同内容。再次,前言部分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也不要用“才疏学浅”、“抛砖引玉”等客套话。最后,前言不分段论述,也不使用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二)本论部分的写作要求。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集中体现了论文质量。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等几大部分。学生要在本部分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1.各章节严谨有序。调查发现,很多经管类毕业论文出现了内容交叉问题,例如在问题分析部分,分析完问题之后,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等对策性质的表述;在对策部分,又出现了大量问题或原因分析,这都是不恰当的。本论部分要求各章节严谨有序,内容不得交叉。2.各部分功能明确。首先,理论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起点,要求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论文涉及的核心学术名词要给出明确解释,不能含糊不清。其次,现状部分要求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目前的状况,宜采用一分为二的写法: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目前很多论文混淆了现状分析与问题分析,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再次,对策部分应该与问题分析相对应。适宜采取总分写法:先总结核心对策,再围绕核心对策阐述具体做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应用性”特点,对策部分要开门见山地写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列示具体的做法,不再进行理论阐述和原因描述。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可以进行解释、分析,但是解释和分析的一定是“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做”,更不阐述理论依据。(三)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作用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1.内容要深刻。结论是论文的精髓,是整篇论文最终的、总体的总结,是作者的独到见解。结论比摘要更加深刻地聚焦分析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结论的撰写应该做到全文首尾一贯,与引言、本论形成严谨的、完善的逻辑关系。在结论部分应重点阐述论文本论部分研究得出的重点结论或提出的独创性建议,也可以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设想等。2.写法要正确。结论不是“前情回顾”,更不是“余论”,也不能罗列论文核心部分的标题,更不能与摘要雷同。必须将研究内容进一步总结并深化,突出问题和对策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规律性认识,突出独创性观点。既要概括准确、措辞严谨,又要具体明确、简短精炼。同时,结论部分不引用,不做自我评价。

四、毕业论文谢辞的写作

谢辞部分要求论文作者简述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谢辞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简述自己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和收获。这部分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被忽略,很多论文的谢辞部分只有致谢而没有写作体会。二是对为本研究直接提供过资金、设备、人力以及文献资料等支持和帮助的团体和个人表示谢意。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谢辞致谢对象必须是对论文写作提供过直接帮助的个人或团体,也就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直接给予指导、答疑或提供过资源等帮助的人。

参考文献:

[1]章诚,张爱梅,周丽娟。画龙点睛:学术论文关键词的科学选取[J].编辑之友,2015,(09).

[2]普雁翔,宋丽华,起建凌,等。新形势下经管类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

[3]林常青,肖生鹏。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金融,2017,(11).

[4]边智群。经管类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研究———基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

经管类论文 篇7

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财务会计改革为先导原则。财务报告只是财务会计系统中最终的信息输出,它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比如,为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必须对一些现有财务报表中未列入的项目进行充分披露,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养老金等,只有在财务会计解决了其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后,才能纳入财务报告的范畴。

3 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相关信息要求的提高,表外信息(包括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长度已大大超过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表外信息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十分重要的内容。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又称jenkins报告)为例,福克思公司的表外信息多达16个,其篇幅约占20页,而报表本身则只有4页,从中可以意识到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表外信息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基层单位及财会人员也不熟悉它的意义和披露方法。我国已经加入wto,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有计划地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鼓励企业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预测报告、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人力资源报告、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差别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等,为信息用户的决策提供较强相关性的信息[3].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 专业方向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农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2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为主体,毕业调查及调查报告为辅。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注释

经管毕业论文 篇9

【关键词】后疫情期;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研究;就业实践

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新时代高教40条”,强调了“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其在专业能力上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经济管理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应部门工作,对此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疫情期间,教育部、人社部等多部门下发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见习、协调实习生等,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各地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在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经济恢复和经济发展任务。因疫情影响,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输送和接纳毕业实习学生时,压力增加,改善因疫情滞留的实习学生、助力经济加速发展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毕业实习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更是实践性环节的重要内容,其是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方法,是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其能为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毕业实习,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是对所学专业的检验。首先,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能力培育、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途径,其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其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经管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与实际应用结合,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社会经济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其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第三,根据《中国应用型人才需求报告(2019)》显示,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普遍存在,当下和未来各领域人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的储备和创新上,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符合学生经管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经管人才储备的需求。

二、后疫情期下经管类专业毕业实习的困境

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毕业实习以自主实习为主,主要分布在高校所在地的中小金融企业、部分事业单位和极少的行政单位的管理岗位。由于85%以上的学生实习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对办公人员、毕业生实习岗位需求减少,很多经管类学生面临实习困难。疫情后期,企业实习岗位减少还将持续存在,实习学校要做好提前准备,基于学生的实习意向进行岗位需求排查,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三、后疫情期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策略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疫情对学生实习的影响,寻找疫情期实习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分别从实习学生管理、线上线下学业指导、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机制建设以及实习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策略,希望能够为后疫情期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提供参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唐琼。民族地区高校设计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吉首大学美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82-84

2.贺映红,刘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3”式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长沙医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0):193-195

3.孟佳娜,李锡祚,李威,王玲芬,刘勇奎。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7):194-196

4.卢莎莎。基于人才培养的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成才之路,2019(05):8-9

5.康涌泉。高校经济学专业毕业实习模式创新研究[J].市场周刊,2019(05):128-129

6.程光德。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24):243-244

7.刘平义李海涛张学敏魏文军邱冀重宫泽楠。基于“命题式设计”的“微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3):84-88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篇10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11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