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论文【最新6篇】

加强工程机械的管理,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水平和管理技术,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6篇机械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大专机械论文2200字 篇1

浅谈大型养路机械在新线建设施工中作业质量控制

1 引言

大型养路机械(DC-32捣固车、WD320稳定车)在既有线养护及新线建设中,通过起拨道超平、石碴捣固、稳定作业使轨道方向、左右水平和前后高低(标高控制)达到线路设计验收标准,提高道床石碴的密实度,增加轨道稳定性,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客运专线对线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下面就哈大客专(设计时速350km/h)为例对起拨道参数的控制做以探讨。

2 设备进场条件

大型养路机械需要在非运营的新线或其它状态不良的线路上作业时,线路条件应满足:静态轨距偏差不超过+12、-6mm,静态三角坑偏差不大于10mm,轨缝不大于30mm,曲线目视圆顺、无反超高。

3 起、拨道控制

轨道标高、线路中线是线路非常重要的参数,通常情况未捣固前的线路实际标高都要低于设计标高50mm-100mm ;线路中心线基本都在线路设计中线允许误差范围内以方便大机捣固。在线路捣固之前施工方提供线路实际标高距离设计标高的差值(10m或20m一个点),通常情况下采用两捣一稳的作业方式即:前面一台捣固车打激光、拨线路一次捣固、中间稳定车稳定一遍、后面捣固车捣固两遍。由于普通铁路(小于120km/h)对标高的允许误差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起道量的掌握只靠起道员目视线路的长平(没有大的高低、方向、水平在允许范围误差内即可)。客运专线捣固稳定次数参考《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1―2005)。

在线路未施工前施工方将CP3控制点60m一个设立在线路附近并做好数字标记,在轨枕上10m设立一个点,做数字标记。(如图1所示)

图中“+72mm”表示未捣固之前钢轨的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用全站仪和球形棱镜将未捣固线路的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做好记录,10m一点标记在轨腰上,同样方式将曲线线路的拨道量也标记在钢轨上(10m一点),捣固车的五号位根据实际起道量以大于实际起道量的数值通知二号位进行作业,通常情况下起道量是实际起道量的二倍(实际起道量≤起道量(五号位给定)≤二倍的实际起道量)。

考虑捣固后的轨枕有一定的下落值,此数据是个变量,等捣固车作业200m后,用全站仪进行二次测量,给出标高差进行下一次捣固作业。(如图2所示)

图2中“+63mm”表示未捣固之前钢轨的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12mm”表示捣固、稳定一次之后钢轨的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每捣固稳定一遍,施工测量人员就要重新测量钢轨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轨道标高不超过设计标高的最大允许范围。(如图3所示)

在曲线中如果线路中心线与设计中心线有大的偏差时,通常给出的拨到量往往大于实际值2-4mm(考虑回弹量)。

在曲线地段,超高都在80mm以上的位置,捣固作业后,由于上、下股石砟的密实度不同,列车运行2-3天后原来的超高静态尺寸标准值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使曲线上股出现较大的下沉,经过多次作业实验总结,曲线超高介于80-120mm之间的曲线,作业前通过GVA将曲线超高加大4-5mm,这样就使线路在列车运行一段时间道床趋于稳定后,曲线超高达到标准值。

4 捣固深度控制

捣固作业时,如果给定捣固深度不够,石砟不能有效填充到轨枕下面,造成线路假水平现象,使轨枕下沉量增大;如果给定捣固深度太大,镐掌插入轨枕下道砟太深,破坏道床稳定性,也会使轨枕下沉量增大,根据实际经验,实际给定深度=轨枕高度+钢轨高度+轨枕垫板高度-1/3的前端起道量。根据上述公式,在设定捣固深度时应根据线路钢轨、轨枕类型及起道量进行设定。

5 稳定车作业

稳定车的作业是增加枕下道床的横向阻力和纵向阻力。每层道床起道、捣固作业后,应进行1-2次动力稳定作业,稳定车在路基上工作速度一般为0.6-0.9km/h,频繁的停车会使线路出现不平顺现象,振幅经验值23-28hz,垂直载荷选取50%的载荷,然后视钢轨的沉降效果可以增加载荷直至100%。从路基向桥上进行动力稳定时,应在上桥前30m范围内把加载值逐渐降低50%,并在下桥后30m范围内再把加载值逐渐提高到原来的数值,稳定车在桥上进行动力稳定时应避开桥梁自振频率,工作速度不得低于1km/h,在桥上不得开始起振,也不宜结束动力稳定作业。

6 线路施工标准

施工程序中起道、拨道、捣固作业地段,交工前作业质量应达到验收标准要求。(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如表1所示)。

7 作业区域内设施对作业质量的影响

大型养路机械作业区域内的设施如信号连接线、道口等,在作业中这些设施如果不进行处理和拆除,造成作业的不连续性,未作业区段质量得不到保证,频繁的顺坡势必造成线路平顺度较差,达不到预期的作业效果,所以在作业中应保证逐孔连续捣固,才能确保作业质量。

8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铁路的快速发展,对大型养路机械作业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只有大型养路机械机组操作人员注重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按照规范、标准要求去完成每一次的施工任务,才能保证线路的运行质量;线路施工单位按照线路设计要求将线路设计参数交给机组作业人员并配合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才能更好的保证线路的质量。当然,大型养路机械在既有线养护或新线建设施工中影响线路质量的因素较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分析,才能充分发挥大机的作用和效能,使线路达到设计标准,满足使用要求。

关于机械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 篇2

摘要: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不仅意味着工程机械需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还需改变机械的运转操作流程,将其以集成化与智能化形式融入工程机械工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损耗,使工程机械能够高效率完成施工项目要求。本文针对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发展展开探讨。

关键词: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对策

现代工程技术不仅需要具备集成化条件,还需具备一定的智能条件。伴随现代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工程机械技术已难以适应施工项目的规模要求。为了使工程机械能够适应当前施工项目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需改变发展方向,融合目前的科学技术,纳入智能化技术,使工程机械的监控系统、检测系统、预报系统、维护系统等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从而为现代施工项目提供更加高效的施工技术。

1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现状

(1)工程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与单机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与单机集成化技术主要包括电液控制自动换挡变速器、编程控制、无人操作等技术。就我国目前的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来看,其自动换挡技术在当前的应用更为广泛。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质量,为工程机械操作技术带来更多效益,并在技术应用上能够有效提高技术性能,减少传统工程机械的工作强度及工作量,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也有一定的减轻作用。其中,自动换挡设备主要包含了液压式及电液式两种。液压式的应用模式主要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将车辆的行驶速度、油门启动程度等参数转换为油压信号,从而利用油压信号来控制汽车的换挡阀,使汽车的换挡阀能够形成自动化换挡模式。电液式的应用模式能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油门开度等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参数转换为信号模式,再将信号输入电子换挡控制器中,使电子换挡控制器来控制换挡阀,进而形成自动换挡模式,从而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电液式自动换挡技术能够与工程机械实现相互兼容,是目前工程机械实现电液一体化的重要趋势,也是创新智能条件的重要渠道[1]。

(2)工程机械智能化监控、维护、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机械的智能监控基本上以电子智能化为核心。该技术的主要应用是在线监控现场施工遇到的复杂情况,对工程机械执行一系列自动化监控,并对工程机械运转环节中的故障现象执行远程诊断及维修。该智能化工程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针对机械故障现象及现场监控工作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管理化维护。进入20世纪后,微型计算机开始在全国普及应用。许多国外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尝试应用微型计算机,并在多个领域及设备中开启实验环节。经过多年实验取得一定成果后,工程机械智能化运营模式开始受到工程机械行业的一致认可,并逐步应用于工程机械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效果。近几年,许多国外厂家开始在故障数据源输出部位及存储部位上安装电子监控设备,以便维修人员能够在查找故障因素时,利用故障代码的输出与输入进行故障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找出故障因素及故障类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在工程机械领域中的智能化监控应用还比较薄弱,其故障诊断技术及监控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其智能化监控系统也未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程机械设备的发展及完善[2]。

(3)基于网络机群的智能化管理。工程机械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当前不同建设项目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以公路施工来说,级别较高的公路路面在施工时,往往需要借助不同类别的施工机械设备。同时,很多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具有随机特征,使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针对施工项目形成专门的机械配置,致使施工单位在针对项目投入大量的设备资金时,该机械设备并未得到有效应用,成为当前我国工程机械应用常常遇到的难题。在面对需要高性能、多类型的施工项目时,该项目在施工设备上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机群在施工协调上,其由于机械设备较多,协调能力十分有限,对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项目的工程机械机群配置及优化上,需将机群的协同工作进行效益发挥,以此降低施工成本。近几年,在我国工程施工频繁出现问题后,已有专门的研究人士开始进行大量研究。虽然在工程机械上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至今还未有科学的完善手段。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其理论成果还未得到有效应用。当前,以网络机群作为工程智能管理及集成控制是当前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完善的问题。这项设备部件能够有效优化机群的配置模式,还能对施工进度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及质量都有保障作用[3]。

2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对策

(1)技术综合利用。面对当下施工项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单一的机械设备配置已无法满足当前项目的建设需要。为了使现代工程机械能够满足多元化的施工项目需求,我国工程机械需扩大应用范围,并针对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进行协调设置,将其进行综合利用,以此改变传统工程机械的应用模式及范围,使工程机械向综合方向发展。在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的综合利用方面,工程机械需将控制系统与集成系统技术进行双向控制,以使该技术在智能化发展中形成核心技术及单元技术。综合利用各项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系统,还能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将工程机械技术实现自主创新应用,促进工程机械新型主导产品的开发,使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实现智能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形成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工程机械的竞争力,从而形成产业化形式的运营模式,为工程机械的未来发展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故障是工程机械在运行过程中时常出现的技术问题。该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也给工程机械设备带来较大损耗。为了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稳定性,我国在工程机械设备中的重点零件部位装置相关的故障诊断传感器系统,以利用传感器对工程机械以往的运行状态进行收集。例如,检测发动机设备的油温、油压等,并对发动机关键系统中的液压系统、燃油量、制动系统等参数进行准确检测。同时,结合机械设备的不同故障类型,采用不同等级的报警装置,使工程机械在运转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监视。一旦发现故障现象,立即发出警报提醒,促使工程机械故障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完善措施,并记录该故障因素,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机械设备的故障机率。

(3)应用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科技技术。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与科技技术的支持及创新有关。工程机械的智能维护系统与远程监控技术必然需要得到科技技术的融入及支持,从而促使工程机械智能技术得到有效开发。在工程机械故障因素上,利用远程监视技术及传感器,能够有效发觉机械设备的故障因素。对此,工程机械设备科将收集设备故障因素,针对机械的故障因素、预防方式进行整体分析,对机械设备最常出现的故障现象及故障部位进行故障诊断。同时,根据故障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液压系统、设备零件、散热器、制动器等多个系统部位。再针对典型部件的故障现象建立完善的故障模式系统及数据库系统,为机械设备的故障因素建立完善的故障数据系统,促使机械设备在今后遭遇该故障现象时,能够有效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维护,有效避免盲目的维护方式。

(4)开发工程机械智能管理系统——机群控制系统。项目正式施工前,调度员需对该机械设备系统进行详细了解,详细掌握其中施工车辆的车载控制系统。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优化机群配置,合理规划机械设备及车辆配置,并定期进行科学调度,科学安排施工车辆及机械设备的运行轨道、操作方式。同时,要对现场施工项目所应用的工程机械设备开展定期维护及保养工作,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精准了解每台机械设备的故障因素,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能力。此外,工程机械设备的智能管理系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对其中的工作机群进行合理配置及调度,以做好协同控制,使机群之间形成良好的网络通信,从而形成智能化控制与操作。

(5)开发机群控制智能机系统。对于当前的智能化施工机群系统来说,机群控制智能系统除了需涵盖基本的工程机械工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能机配置,如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机群远程故障维护系统、机载智能化系统等装置。这些智能化装置能够使施工机群实现远程控制,并同时实现智能化控制,增强各个机群信号的接受强度及效率,也使机群在面对远距离控制时能够自动做好系统工作,自动执行维护保养工作,有效提升机群的工作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发展起点较晚,且应用范围上还十分狭隘,在多个领域中都还尚未得到有效应用。面对当前我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机械走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施工建设所需,也是社会进步所需。从我国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应用趋势来看,我国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为单机集成化、网络机群的智能化管理、工程机械智能化监控、维护、检测等技术,极大提高了施工项目的施工效率及质量。发展对策上,我国需实现综合技术的应用,开发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将智能化工程机械应用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加大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及范围,加快工程机械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胡春毅,郭凯。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12-114.

[2]刘利槟。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研究探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3,(4):136-137.

[3]耿平,朱培坤。浅谈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2-53.

[4]金坤。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2013,(5):34-36.

字机械类论文参考 篇3

浅析工程机械管理的维护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铁路、市政工程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机械在工程施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只有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达到安全、优质、均衡、高效、低消耗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才能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对当前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针对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总结了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要求。

关键词:工程机械 管理 维护

随着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成为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各种工程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然而,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故障的预防、机械设备完好状态的保持以及设备功效的充分发挥。因此,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工程机械管理维护工作的主要问题

1、 1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1.2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1、 3忽视机械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

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1.4机械设备保养落实不到位

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2、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及维护的对策

只有大力抓好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及维护工作,才能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护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

2.1完善机械管理体制,规范机械管理工作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为了工程” 和“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理念。要搞好机械管理工作,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还要建立健全机械管理制度,加强机械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机械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另外,实行绩效制度 ,充分发挥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服务质量标准与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项目部的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机械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2严格落实机械保养制度,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

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是其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是施工企业的所需所求,而维护保养是最大程度发挥机械效益的必备前提。要想使用好的机械,首先要维护保养好机械。反过来,维护保养好机械的目的,就是为了机械使用好,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2、 3加大机械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加大机械技术培训力度,科学合理地使用和维护机械,更是确保机械投资回报率最好的方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径途。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操作和维修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科学地使用和维护机械。通过机械技术培训,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4落实机械更新换代或改造,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机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作为企业要以长远利益着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严格落实机械报废标准,做好机械的更新换代工作。

在这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机械更新换代的原则,通过检测,将磨损严重,长久闲置且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修理维护费用高,已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必须坚决进行更新,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了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才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相互协调,以科学为指导,积极去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维护方法,逐步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昊,刘小波。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护 [J]。山西建筑,2007,(30) 。

[2]卢英军。浅谈工程机械的管理及维护[J]。科技资讯,2008,(20) 。

[3]马杰。加强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的几点建议[J]。科技促进发展,2009,( 12)。

机械工艺课程设计论文 篇4

机械工艺课程设计论文

前言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工艺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该模式较全面的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将工艺课程设计贯穿到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完成产品的制作并应用到真正的生产中。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把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设计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实践上的基础。

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工装夹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由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不变的设计方法与教学模式,给课程设计带来很多弊端。本人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工艺课程设计的任务,都是老师给出已知零件,学生设计其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再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某个加工面的某道工序的工艺装备,最后完成所有的工艺卡片的填写和夹具图纸的绘制。由于这些零件长期以来变化较少,学生往往按照以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任务,出现了很多问题。

(1)由于设计题目固定不变,其相应的指导书、资料、标准、手册也一应俱全,很多指导书已将设计过程规范化,程式化,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完成设计,有的甚至拿往届学生设计的模板往下抄,只要改动一下尺寸数据即可。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设计理念得不到发挥,在设计上也得不到创新。

(2)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才统一安排时间,布置题目进行设计的。时间是两周,在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又是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又是进行工序尺寸和工时定额的计算,还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好的学生往是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挥,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体现。

(3)课程设计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一套工艺过程卡片、工序卡片和工装夹具的装配图纸与零件图。学生设计的夹具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设计的工艺规程是否能实现零件的使用要求?因为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结果一直停留在设计阶段,学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无法得到验证,学生在设计中也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零距离跨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对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提出了改革,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模式与指导方法,使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完成理论的设计计算,也让学生参与其制造过程,这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两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即要完成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又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要计算,又要做方案,还要完成图纸的绘制,学生感到难以招架。通过改革,我们把工艺课程设计里的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设计安排在课堂的实践课中进行,在讲完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理论知识之后,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动手编制零件的工艺规程,该零件不是老师随意选的,而是实训基地加工制造的产品。学生在完成工艺规程编制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2],参照实际的生产流程,找出自己设计的不足及创新之处。通过指导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及时改正不足之处,并分析创新之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课程设计未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1/3的工作量,为课程设计的完成和对产品的改进与创新争取了大量的时间[3]。

(2)课程设计时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组,每组学生完成零件所有加工工序的工装夹具的设计,即完成从装配图到零件图的一整套图纸的设计与绘制。在设计过程中,即要分工,也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产品的制造:因为学生设计工艺规程的零件是实训基地的加工对象,设计的工装是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夹具,这就使产品的最终制造成为可能。学生所有的设计任务完成之后,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审查图纸的合理性,正确性,经济性,然后把最优秀的设计推荐给实训车间,车间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并安排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产品的制造,最后真正把学生设计的工装夹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可行性分析

(1)院校内有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为本次创新提供了基础。

(2)工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产品的实现保驾护航。

(3)成本支出,学生产品制造的费用完全是实训基地生产加工的成本。

4.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应用,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真正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海军,黄华梁,除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7)

[2]王翠芳。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J].江西化工,(4)

[3]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职教教师论坛,(11)

机械加工论文 篇5

机械加工论文

摘要:在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桐木结构承重长期题中,桐木条和胶水黏合如何达到二次承压极限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多年来的研究,针对15克桐木结构二次承压中的桐木加工的方法、材料力学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机械加工使切削工具更精准,并尝试完善机械加工的方法,籍此提出个人的一些观点,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关键词:机械加工;削角器;桐木条承重

15克桐木二次承压结构比赛的设计是材料力学的问题。桐木承压结构先通过数学和物理的计算设计,然后将精选的桐木条通过手工工艺,做成几何形状。通过三秒胶黏合,使其与预先计算设计好的结构在材料力学和造型美学上完美结合。加工工艺贯穿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这不但要有好的数学和物理的计算与设计,还要有很好的手工制作精度。为了使木材能在更高精确度上成型和控制,切削工具必须精准。

1、最佳承压极限结构的空心圆管方案分析

要使桐木承压结构有足够的稳度,成形后的结构底座的占地面积得尽可能宽。支撑柱在受压中要保持稳定需要足够的直径长度比[1]。支撑柱做成空心体可以增加直径,圆是在任何方向上都是对称均匀的,研究证明空心圆管结构是承压的最佳设计方案。制作木管的方法是把木条削成等腰梯形,然后围着一根直径合适的钢圆棒黏合成正多边形,再打磨内外表面,磨成圆管。黏合时先把加工后的桐木黏合成两个半圆柱体,再把两个半圆柱体黏成一个圆柱体,木条根数一定是偶数。木条的根数越多,木材和胶水的融合度越高,对精确度要求就越高。因为在工艺的精度较低的情况下黏合面切削得不平整,会导致胶水堆积在黏合缝,不与木材融合,降低荷载比。只有胶水被木材的平整黏合面均匀吸收才可以提升结构的稳固强度。在工艺精度低的情况下,木条根数越多,出问题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说木条根数越多,对工艺的精确度的依赖性越强,要达到预知计算好的精确度,使用的切削工具必须由机械精确加工。

2、正十八边形使用的削角器设计分析

根据多次试验的圆管结构分析,十八根宽3.1mm的等腰梯形木条拼成圆管木材对胶水的吸收恰好达到饱和点,此时木材和胶水的质量比是最合适的比例。正十八边形圆管要把原规格为1.5mm×3.2mm×1000mm的桐木条,切成长20.6cm两个对应侧面边缘削成80°的斜角。进行精确的手工切割得借助10°削角器。削角器是由两块20.0mm×30.0mm×216mm的304不锈钢砖组合成,内部镶嵌固定的六角螺丝、导轨、弹簧。两枚内六角螺丝固定两块钢砖作为一个整体,移动弹簧使两块钢砖可以灵活开合,两块钢砖重合平面形成10°斜面。在较低一侧钢砖底部加钻两个螺丝孔固定底座。在上边一侧的钢砖可以移动,上开一个深3.14mm宽1.50mm的直角槽。底座用10mm厚电木板制作大小236mm×220mm的底板。用法:将木条夹在直角槽里,压下手柄夹紧木条,用界纸刀把木条平推削成底角80°的等腰梯形。

3、机械加工削角器的制作分析

看似简单的削角器是机械工艺的定制产品。削角器的精确度,直接影响能否切出精准的。80°斜面的木条。而且,直接影响空心圆管的强度,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受力。

3.1削角器的精度对结构的影响

削角器槽深3.14mm是为了使削出的等腰梯形木条黏合成正十八边形管后内切圆直径略大于17.73mm,再进行手工打磨,并用五十分度游标卡尺校对。当圆管受压,不失稳时任何高度上的截面受压力相等。但当它失稳,产生弯曲时,中部弯矩最大。通过手工打磨做到中点处外径在17.72mm至17.74mm之间,两端口外径在17.66mm至17.68mm之间。整条圆管平均外径是17.70mm,从中点到端口截面有细微变化,能稍微提高圆管的纵向稳度。削角器制作时,切削钢砖工艺不恰当容易造成最关键的斜面角度边缘磨损。这样导致削切木条时的精确度下降,黏合面不够平整。在工艺精度低的情况下只能减少木条数量,对精度的要求得降低。

3.2减少误差成为关键

机械加工工艺对削角器精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工工艺的几何误差。特别是打磨工艺过程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削角器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采用的机械成型运动产生的误差是存在的。这就要求切削工具在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艺标准,提高精度[2]。

3.3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是机械成型的决定因素

制作削角器要求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机械加工成型的技术与经验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设备的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削角器采用的加工原理并不复杂,当技术人员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可以保证加工精度,更重要的是产生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满足实际运用。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条件有限,联系的工厂所能做出的削角器精度不够,最关键的是钢砖边缘不平整且角度不够精准。导致削切木条时的精确度下降,黏合面不够平整。经过反复地削切木条练习,笔者虽然渐渐适应了削角器不规范的部位,平均黏合缝大小0.065mm,黏合缝还不能控制在0.01mm以下,受制于机械加工的工艺问题。

4结语

经过多次试验,从材料力学的研究出发,到发现机械加工对结构承重的重大影响。在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在今后的研究中尽可能地加以完善,为研究实践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吕建雄。蒋佳荔。木材动态黏弹性基础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5.

[2]任妙芳。浅析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机械研究与应用,(2):124-126.

机械论文摘要参考 篇6

摘 要

目前我国每年蔬菜播种面积已达 3 亿亩,年产量超过 7 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国。

在蔬菜种植生产中,部分甘蓝类、绿叶类蔬菜采用大株距种植。

为了能实现这些蔬菜的全自动机械化种植,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能应用于全自动移栽机上的非圆齿轮行星轮系大株距旋转式栽植机构,并建立机构运动学建模、进行机构参数优化,开展机构的虚拟样机试验、接苗试验和田间植苗试验等研究工作。

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通过了解国内外蔬菜栽植机构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各类型蔬菜移栽机栽植机构的特点。

全自动蔬菜移栽机是未来蔬菜种植机械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全自动移栽机上的栽植机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大株距栽植;而半自动移栽机在栽植机构上间隔放苗能实现大株距栽植,但工作效率偏低。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高效的并能适合全自动移栽机的大株距栽植机构。

(2) 通过分析蔬菜钵苗的栽植要求,构想出一种能适合蔬菜钵苗大株距栽植的运动轨迹。

选择了栽植机构的传动形式和整体结构,首次将转角关系函数1 2 1 2 2 2j =j + k × sin(j ) + k× sin(2× j)应用于栽植机构驱动部件非匀速传动的设计中。

以该转角关系函数为基础,建立了大株距栽植机构的运动学模型。

(3) 利用建立的机构运动学模型,基于 VB6.0 开发了大株距栽植机构的辅助分析与优化软件,分析了各主要机构参数对大株距栽植机构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姿态的影响,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优化出一组能够满足蔬菜钵苗大株距栽植工作要求的机构参数。

(4) 根据优化后的机构参数,设计了大株距栽植机构的机械结构,建立了大株距栽植机构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虚拟样机试验,通过运动仿真分析证明机构的结构设计是合理的,理论分析是正确的。

(5)试制了大株距栽植机构的零件并装配成样机。

将大株距栽植机构安装到自主设计的全自动移栽机上,进行大株距栽植机构的接苗试验和田间植苗试验。

测试大株距栽植机构的栽植性能以及分析栽植嘴在离运动轨迹最低点不同时刻的张开和闭合对栽植质量的不同影响,获得了栽植嘴最合适的开启时间。

通过植苗试验证明该大株距栽植机构作业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栽植质量良好,能适用于全自动移栽机的大株距栽植。

机械论文摘要范文参考【2】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及对策

一、制约山地丘陵农机推广的主要因素

1.1地理环境的限制

大多数农村仍然采用的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依据人口划分成零碎的小块,人们很难将不同区块、不同地形的土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机械耕作。

其次,山地丘陵地区田间道路不畅通,使农业机械无法进地作业[1]。

1.2土地资源的限制

土地不断被侵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部分良田被城市发展所淹没,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

1.3群众观念

大多群众还不是很接受农业机械,认为“购买农机设备是一种间接浪费,因为农活我自己就能干为什么还要用机械呢?”

1.4农业机械的质量

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与国外还存在很多差距,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总体不高,而且最要命的是容易出现故障,加重了消费者的后期保养负担。

1.5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地区对农业机械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宣传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没有扎扎实实的落实宣传工作,导致很多种植户根本不知道有某种特定的农业机械。

1.6后期保养维护的缺失

农业机械使用过后,必须进行定期保养与维护。

大多种植户根本不懂养护与保养,但请专业维护保养人员费用高、周期长,这也是导致很多农户不愿意购买农业机械的`原因之一。

1.7农产品的后期效益很难得到保障

大多数地区农户的农产品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价钱完全取决于市场,后期效益很难得到保障,或许价钱好的一年能赚点钱,但是遇到价钱不好就会亏损,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所以很多农户不愿意购买设备。

1.8农机安全问题

由于很多农民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农业机械操作流程不规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导致很多种植户购买意愿大打折扣。

二、山地丘陵地区农机推广的主要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础,以县农业机械推广站牵头,以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为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2]。

而这种纵向推广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农民生产一线的信息不能及时地反馈到企业,导致企业研发产品与市场脱节。

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必须建立新型纵横互补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农业机械推广机构既要落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掌握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反馈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多元化需求,逐渐扩大农机推广领域。

2.2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

各级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通过科学调整示范基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引进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体现出示范基地农民实际经济效益的优越性,为农机机械化的推广树立榜样,以此加大农机推广力度。

2.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对由于经济原因没有能力购买的种植户,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银行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以及财政贴息,从而引导农民向机械化农业转型,形成“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模式。

2.4加大培训力度

一方面加大对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

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投身于农机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的浪潮中;另一方面,加大对种植农户的培训力度,让其掌握农机驾驶、操作流程,及简单的维护保养,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商业经营头脑的技术型农机大户,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2.5增强农机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生产的山地丘陵小型化农业机械,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效率低下、操作不方便、易出故障等。

所以必须增强农机的自主研发能力,摆脱照抄照搬模式,提高产品质量。

三、结语

山地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推广还存在诸多困难,需要各农机部门、农机生产企业共同努力,克服困难。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机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机研发的投入,提高农机质量,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农业机械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械论文摘要范文参考【3】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一、自动化技术是未来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系统工程、信息论等多种内容。

就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走向来看,未来自动化技术必然会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与核心力量。

这其中,尤以自动控制技术更为明显。

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升机械生产的精确度与效率,同时利于机械化生产的批量推广。

正是基于这些优点,自动化技术尤其是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农业机械技术革新的重要落脚点。

比如,国外早些年出现的半自动控制联合收割机,就可以在机器控制系统的掌握下自动进行农作物收割作业,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大批量、大面积的作物收割。

此外,这样的自动控制收割机还配备有机体调平装置、发动机熄火保护装置、液压无级变速装置、自动报警及显示装置等。

这些装置各有用处,而且设计精确,皆以自动控制技术为设计原理,能够保证收割机的安全、高效运转。

总之,诸如此类的自动化控制机械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核心趋向。

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效益,而自动化控制技术恰恰可以为之服务。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也是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农用机器人、农用传感器技术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所谓的农用机器人,就是农业机电一体化与农业装备融合的产物;农用传感器技术则是利用传感器装置、数据处理系统对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监测、分析的技术,业已在我国部分农业生产地区得到应用。

以农用机器人为例,由于农业机械应用中农业作业环境、作业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对农用机器人有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农业机器人要能够自动收集处理作业环境及作业对象的各种信息,确定目标并依此决定应选择什么样的操作形式进行恰当的作业。

例如,在果实收获时,农用机器人要根据果实本身的特性自行判断果实的成熟度,然后采摘果实;在除草和间苗作业时,农用机器人要能自行区别出作物与杂草等。

在农用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的农用机器人一定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再如,农用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也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有所体现,而且作用明显。

比如,农用收割机上使用谷物流动传感器能够快速的测出收割机每秒收获的谷物量,而且使用谷物湿度传感器可以实现对收获谷物和储藏谷物湿度的在线测量、监控;在粮食烘干、储存等作业步骤上,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解决温度测量的精度问题以及远距离非接触式测量的相关问题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反映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科技化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展望未来,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需要融合多种高精尖科技,也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付出更大的努力。

只要坚持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明天值得期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