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论文4篇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充实、完善和塑造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当的形式完成对被教育者的“雕琢”。当然,这其中自然就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知识、道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的综合培养;使之全面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肯定。新课程也倡导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志存高远,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那么,如何建设好班级文化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班级文化建设论文4篇,欢迎借鉴。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 国内外 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1872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规定儿童80名以上者应设两个班级,120名以上者设三个班级。数百年以来的个别教学被班级教学所替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后对于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演变。

20世纪初梅耶和莫依曼通过研究提出的“作业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对班级组织有了重新认识。对班级组织的认识发展,使学者逐渐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班级教学上的视野也开始关注这些潜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与结构,并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社会学。在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结构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对班级社会体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级氛围、班级团体、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对班级文化相关因素的研究。

虽然国外学者没有直接提出“班级文化”一词,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P.)在著作《班级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质上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会、个人》(1988)中对于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了论述。美国学者班尼·约翰逊的著作《教育社会心理学》(1986),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的《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群心理学》,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等中,都有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的介绍,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著作《班级社会学》(1993)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以此指导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于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到了基层,如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我国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和开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在90年代中后期,班级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对班级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构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对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开展做了一些探索。他认为班级社会文化的要素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次级文化。他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班级社会是用社会文化教化、习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场所,但班级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是一种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形态。他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分别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并从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级文化,认为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认为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谌启标、王唏编著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以及教室内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及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撰写了一些论文。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武莉,在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边妮佳在论文《论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解读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某一侧面的实践做法,比如王红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小创意》中,总结了其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小点子、小窍门。汪爱华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弱势群体的转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等。

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兴起。而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的。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谌启标,王晞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级管理案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爱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2.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4.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辅导员 角色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政治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班级文化的核心还是班级成员本身,没有班级成员的探索与实践,班级文化不可能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共同理念、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一定形式融合到班级成员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班级文化的积累和积淀,对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及班风的建设。它往往能透视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反映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表现班级文化内容,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有意识地加强班级文化的积累和建设。

二、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是高校进行思政工作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师、父母、社会等各种管理因素的调节者。大学生都有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自我管理,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作用而忽视了辅导员的核心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使班级文化建设有条不紊的展开,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那么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把自己的个性特色、品位修养融入其中,而把学生摆在主置。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引进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代替学生包揽一切。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培养文化建设的领头雁,使班级干部成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力量。

其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就班级而言,辅导员无疑是一个班级文化的设计师,他设计着适合自己班级的组织机构、文化氛围、班级理念,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和院系的要求,结合本班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要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制定好每次文化活动的具体方案。辅导员要根据本班人员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把任务分配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工作样样有人管,件件有人做。

辅导员不但是班级文化的设计师, 而且辅导员师表形象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涵。辅导员在操作班级文化建设时,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换句话说, 辅导员师表形象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资源。一种强势的班级文化的建立往往是在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的[1](P9)。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再次,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任何班级都有形成积极班级精神的可能,任何学生都有通过教育获得积极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要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不是由辅导员规定的,而是辅导员充分尊重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

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辅导员是引领班级文化、与学生共同营造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2]。辅导员在营造学生发展环境中的主要责任有示范、保护、整合、协调等四个方面。辅导员人格引领与营造班级文化适宜的发展环境。

三、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辅导员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担任着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他们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和班级的整体发展。

首先,辅导员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辅导员要全力鼓励同学为班级争取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在现代教育中,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辅导员,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雁,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因而要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辅导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具备多方面素质的辅导员,建立起班级文化既会得心应手,又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班级文化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辅导员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辅导员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班级。由于任何班级的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和创新意识。要以班干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班级各项工作,实施组织协调,达到相互合作,相互负责,并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人人都能按班级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要提倡“贤能德”兼备,班干部要公开进 行民主选举,把那些平时非常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岗位上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使她们成为班级管理中的带头人。[3]班级管理组织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班干部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只有从班干部自身出发,才能实现真正自我管理。班干部平时要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有权独立处理相关事务。辅导员要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通过自我管理,加强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第三,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源动力。作为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不断为班集体制定某一阶段的具体的奋斗目标,统一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制定奋斗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效果,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能够切合实际。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思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班委提出全班各项具体目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这样的任务和目标不但具体,明确,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保持了同学的积极性。每方面的奋斗目标,都是通过班干部的倡议和班集体讨论后的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学们对这些形式感到亲切,有号召力,愿意接受并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为之奋斗。当有明确的班级目标时,班级成员知道为什么工作、学习,而且自愿去学,这样就自然凝聚在一起。

第四,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塑造班级精神,构建“严、细、实、活”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方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营造班风。班风就是班级的良好风气。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从内涵角度来说,班风应体现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但班风不是辅导员随意确定的,班风确定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精神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

第五,辅导员还要加强班级文化阵地的建设。建好班级文化阵地,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班级文化阵地包括班级的墙报、黑板报、班级自办刊物等。辅导员要加强这些阵地的建设,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培植典型、实施“标志性工程”[4](P98),要让班级自办刊物成为学生抒怀积极向上情感的阵地,而不能使其成为发泄低落情调的场所。通过阵地建设,使宏扬正气、抑制不良风气的班级舆论逐步形成,从而为班级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创造条件。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辅导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长抓不懈才能使班级文化抓出成效,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好的基础,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八对关系[J].班主任,2006(10).

[2]方东林。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2007(3).

[3]路瑜宣。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甘肃管理,2001(3).

[4]吴云助。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 交通高教研究,2003(6).

作者简介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3

一、互动式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1]。互动式班级文化其实就是创设一种充满对话的班级文化氛围,使班级成员之间能够自由、主动、融洽地进行沟通,班级成员与班级物质环境之间也能够形成互动的关系,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均衡、自然地形成充满智慧的生态式的关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集权”性的、权威控制下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没有太多的自,班级环境缺乏宽松和谐气氛,班级文化建设中互动特征不是很明显,制度化、规范化、条例化特征比较突出。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重塑班级文化,建设互动式班级文化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互动式班级文化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讲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看重的是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在班级内部营造全方位互动的文化氛围是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过程中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在日常要求、班级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布置等方面,以及课程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师生互动方式、家长共育策略等一系列环节上,本着互动的原则,从和谐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通过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班级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互动式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作用

个性和谐发展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稳定的情绪表现、明确的主体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能够与他人积极交往、和谐相处,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充满自信,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互动式班级文化恰恰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不会被严格的制度所约束,他们可以自己参与制度的制定,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辨明是非对错,他们所面临的是一种“弹性的”、“刚柔并济”的班级制度和规范。他们可以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辨识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规范,从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所感受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关系,无论师生之间,还是同伴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寻求任何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尝试多种与人沟通的方式,并最终学会各种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主体性、情绪情感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互动式班级文化氛围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也将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避免机械记忆、强化训练和说教,而是给学生最大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与学习,在与教师、同伴、环境、材料、工具的互动中获得经验,由此将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奠定基础[2]。

三、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1.创设“互动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但却是教育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布置与构造方面,这是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是人为设置的文化环境,它体现着班级的精神风貌[3]。很多学校重视的是整个校园大环境硬件设施的建设,而比较忽视教室内部物质环境的创设,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欣赏教室环境,因此在教室环境布置与构造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稍加装饰即可,不会花太多心思来考虑班级内部物质环境的营造,更不要说由学生进行创意和操作。因此,传统的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缺乏互动表现,其陈列、展示、美化作用比较突出,而教育、互动、诱发学习的功能比较欠缺,这是一种“隐性课程”的缺失。建设班级互动式物质环境文化,首先教师要明确物质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要积极创设一种可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学生成为环境设计的一员,自己为创设环境搜集材料、出主意、想办法,并动手实施。学生通过观察、构思、动手动脑,不但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还能获得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在与教师、同伴互动过程中,可以习得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要帮助学生创设出动态的环境文化特色,要定期与学生协商如何对现有环境进行改变,要不断变换环境主题,让环境带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传达各种经验和知识,让学生在优良的物质环境文化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2.营造“对话式”的人际文化

良好的人际文化是学生发展的又一重要土壤。良好的人际文化应该体现的是平等对话式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伴之间都可以产生积极的沟通行为,学生愿意充分表达自己和表现自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宽松、和谐、不拘束、没有压力的人际氛围。营造“对话式”的人际文化,重点在于提高教职人员自身修养,他们在相互接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出榜样的力量,并能真正以身作则,给学生传递一种交往的正确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应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给学生充分的信任感,让学生可以对教师产生类似于亲人般的积极情感。教师应转变师生之间“管束”与“被管束”的关系,应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就学会了与同伴之间的“对话式”沟通方式,能够以积极有效的方式与同伴进行各种活动,即便出现冲突也能很好地化解。在“对话式”的人际文化影响下,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便成为了可能。

3.构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

很多教师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制度很重要,制度直接起着管束学生的作用,制定严格、严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管好班级的前提。诚然,制度在任何一个机构或团体的管理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管理者的忠实信条。但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事实证明,民主与人性的管理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班级管理方式必须以“人性化”制度的构建为基础,逐步形成充满民主色彩的班级管理文化。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出民主与互动的特点,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民主制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以自律的权利,制定出真正能使学生信服的、自愿去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出制度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4.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主的课程模式,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的课程文化,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就应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富有弹性的、能体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选起,为学生提供适宜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可围绕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结合各班特色,打造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习圈。在课程实施方面,当然要根据“互动对话”的基本要求来实施,转变灌输、强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利用环境、材料、人际互动等因素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周围环境融合渗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程评价方面要推行“发展性”课程评价,让评价环节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动力,也成为教师进行下一步教育活动的指南。总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文化是“互动式”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互动式班级文化无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可以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优良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自主、自尊、自爱、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班级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学生也才能真正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霞。生态互动式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建构与实施。当代幼教,2010(1-2).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 生命视角;小学;文化建设

一、生命视角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活、学习的真实反映和历史和积累沉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和要求。理想是人们生活的精神生活体现,它是人类精神的承受框架体现。任何的一种文化都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和理论、独立的生存方式和方法。

生命视角与教育相关联,所赋予的便是更重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是学生与教育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学习知识,教师可谓是他们的第二个母亲。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感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还很肤浅,对未来的憧憬还刚刚构建起来。透过生命的视角可以让他们更深刻的去认识自己、看清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生命视角来实现教育进步,对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二、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对教室进行静态与动态的相通布置,彰显出小学学生的青春生命活力。通过加强各项特色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参加特色活动过程中释放出生命的本意,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1、生命视角是平衡与美丽的环境殿堂

生命视角重视的是平衡、美丽和纯净,它不仅体现了对生命、对生活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延伸。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守课堂、坚守讲台、坚持自己的教育风格,为小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的、纯净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成为他们心灵流动的乐意,更加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智慧与知识的成果,让营造出的教学环境成为供学生学习的殿堂。

2、生命视角是诗性与灵性的相融合

生命视角推崇的是一种诗性与灵性的美丽的相融合。小学教师应当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作为其教学中诗性的支撑,以其高超的教育智慧为其教学中的灵性支撑,诗性与灵性两方面往往都来自于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拼搏与思索所取得的。

3、生命视角是激情与生命力的体现

生命视野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完整体。激情与生命力才是生命视角下所真正要体现的东西,将它融入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加强,同时也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提升。

4、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具有一种较为隐性的教学力量,订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风貌和精神,而且这个班级所具有的独特风貌和精神,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某种形式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以及思考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培养出具有独特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优秀学生。

5、生命视角所赋予教育的意义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小学班级的全体成员,营造和创新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等,通过文化气氛的影响力,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和培育等一系列的影响活动。它是在小学班级成员处于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中,并营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班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让自己的心灵永远那么纯净而美丽,这些才是一名教师在生命视角下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诠释。

三、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生命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它也是完善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研究、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日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高度,以生命的视角为出发点,对班级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彰显出学校及班级所具备的特有的教育风气和生命张力,发掘当代小学生的个人特性、培养现代小学生的自身能力、拓展学校小学生对生命本然的理解和知识,描绘出小学生对生命感知的色彩,班级文化的建设还为学生营建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家园环境,让学生的生活更具生命力和朝气。

总而言之,在生命的关怀下,在生命的视角中,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彰显年轻生命力,张扬现代学生个性。在学校建设的特色生命活动中,体现出生命的本质;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体会生命的色彩,生活的本源,构建绿色家园;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生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让生命的视角充溢到整个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的指导和调控的双层意义,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生命视角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家胜。谈谈班级文化建设[J].教育科学,2007年。

[2]厉江萍。建设班级文化与提升学生品位[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