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论文范例优秀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美术论文论文范例优秀4篇,欢迎借鉴。

美术论文 篇1

【摘要】

随着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审美理念之一的视觉文化显得日益重要。美术教学实践是传播视觉文化的有效方法,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从启蒙教育开始做起。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幼儿教育就有美术课,幼儿的年龄很小,好奇心很强,也都很喜欢模仿,因此,提升幼儿的视觉文化必须科学、有效的开展幼儿美术教学实践教育。本文在分析视觉文化的同时对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视觉文化;幼儿美术;教学实践

视觉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强调用视觉形式来表现抽象的或者具体的事物,它具有大众性、感官性和虚拟性。例如照片、海报、雕塑、建筑、动漫、连环画以及各种绘画作品等,在生活中,视觉文化影响和熏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伴随着教育改革,视觉文化给幼儿美术教学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让传统的美术教学遇到不少困难。所以,要做好幼儿美术教学必须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

视觉文化是一种美,是对自然和艺术评价的哲学研究,是来自心灵和视觉上的感官。司温特纳。爱博斯在他的著作《描述的艺术》中写道:“视觉文化主要关注视觉概念、制造形象的机制,以及视觉技术,所有这些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荷兰绘画史相关”。在今天,视觉文化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视觉文化主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古往今来的美术风格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视觉文化,重视来自视觉上的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在古代已经蕴含了丰富的视觉文化,那些故事壁画和故事画卷传承着中华文明。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洞穴里刻画各种图形用以记事表情,是世界上最早的壁画,这些简单的壁画体现出他们渴望装饰居住环境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自魏晋到唐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甘肃敦煌的壁画保存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随着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卷轴艺术盛行,那些珍贵的画帖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中国北方的园林雄伟壮观、南方的园林灵秀精巧,素有“北雄南秀”的美誉,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不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中国对视觉文化的一大贡献。绘画、雕塑、建筑中的视觉文化无处不存在,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改革后的美术教育需要把视觉文化的内涵引入教育实践中。

二、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一般是幼儿园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简笔画,或者是以老师为主体来讲解美术,幼儿自己动手画画的几率比较小。老师在教幼儿画画的时候启蒙教育做的不够好,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确切的说有的老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不够,过于注重写实。有一个小孩看到夕阳照耀下的绿草呈现出金黄色和橘红色,就画了一片金黄色和橘红色的草地,这时候老师告诉孩子草只能是绿色的,不能有其他颜色。还有一个小孩因为看见彩霞画了彩色的天空和几朵彩云,老师告诉孩子天空是蓝色的,没有其他颜色,云彩只有白色。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影响幼儿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所以,引进视觉文化,做好美术教育,首先老师自身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如何解决幼儿美术教育中遇到的困难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

2.教导幼儿学做手工,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

无论是美术还是视觉文化,都不简单的停留在描画平面图形上。所以,老师应该教导幼儿画立体图形,学会描摹,把所看到的景物画得栩栩如生,而不是只画一些简笔画。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理应教孩子做手工,例如用彩纸折叠花篮、蝴蝶、星星和千纸鹤等。同时要学会鼓励孩子,老师可以剪一些小红花或者画一些小红花,用奖励小红花来鼓励画画很漂亮,手工做的好的孩子。对那些绘画和手工做的不好的孩子也要多加鼓励,要耐心教导,如果孩子有进步就用奖励小红花来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也可以办一些小型的幼儿美术比拼,用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做画报或者墙报。

3.开展童话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活动。

很多小孩喜欢听童话故事,老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赞扬真善美的故事,然后让孩子画出故事中的主人公,例如让孩子画出他们心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唐老鸭和米老鼠等。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连环画的方式画出故事情节,把美术当作一种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视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注重互动性的美术教育,将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相结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开展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加强幼儿对视觉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美术学论文 篇2

简笔画的另一个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构建。想象力的具备是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要点,想象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简笔画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营造想象力的土壤,这很大程度在于简笔画十分抽象、十分灵活,能够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更多的借助简笔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都很有帮助。《弯弯的小路》是很有意思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要让学生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并且让大家在学完本节知识后能够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小路。此外,在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通过画路来提高描绘写生的技能,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中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让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同时,要让学生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在给学生呈现了各式不一样的“弯弯的小路”后,学生不仅对于透视规律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各式各样的小路也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冒出。为了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会让大家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将他们头脑中的小路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也能够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土壤,让他们的创作水平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简笔画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简笔画的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上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奇妙的点彩画》时,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初步接触点彩画,知道点彩的绘画特点及简单技巧,并用点彩法创作一幅画。同时,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与讨论,要使学生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了解点彩画的原理。此外,通过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学习运用各种绘画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点彩是新印象主义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采用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法”。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画面。课本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保罗•西涅克的作品《纳蒂布港》和修拉的《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学生对于这种由大片的鲜亮的色块所构成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喜欢,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会借助简笔画的形式让这些作品得以重现。简笔画往往是没有颜色的,只是借助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大致形态。当大家看到我将那些浓重的色块以完全不一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学生不仅觉得非常惊奇,也觉得非常震撼。大家在课堂上都非常投入,对于美术乃至艺术的体味与思考也在一点点加深。

三、结语

简笔画对于辅助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很有帮助。首先,简笔画能够易于教学知识点的呈现,其次,简笔画能够极大地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简笔画还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简笔画的应用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推动。

美术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学校美术文化构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网文化有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学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识”的;二是学校文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那么在学校大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构建学校美术文化?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1.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2.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它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3.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4.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2〕。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 。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试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中如能注意学科的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这样的课堂文化建设想必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缺乏一些敬爱之心。教学中缺乏科学,民主的态度,对自己的学生缺少关注,或者丧失热情,这样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因此产生厌恶。学生的素质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相反,要是教师没有民主的意识,把学生的动作看作为搅乱课堂的行为,那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3.教学评价的创新——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等等。评价可以是等级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满意)、k(一般)、l(努力)。

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个人学习档案袋、学生自评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家长评价表等。(1)教师评价表。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既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采用等级制。(2)学生自评表。主要填写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描述性评价。(3)组内评价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4)个人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个文(来源:文秘站 )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某个问题的争论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5)家长评价表。让家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堂表现反馈信息、评价材料展示、作品展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拓展课堂评价范围,延伸学校评价触角,达到家校互动共育的功效。

显然,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3〕。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1.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过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延续性开发 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2.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万年开发史、70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课程活动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走进新四军,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3.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美术论文 篇4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

【摘 要】 欣赏首先要选择优秀画家的优秀作品。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要手段多样,要调动情绪,要言简意赅,以达到开阔眼界、培养爱好、陶冶情操之目的。

【关键词】 欣赏 审美 多样化 艺术化

1 美术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欣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梵高的《向日葵》等名家作品,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

2 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①是作品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作品给人的视觉印象。②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的技巧。③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④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这是一座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像夹在不能摆脱的枷板中一样,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又如:梵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梵高充满了尊敬。

脾气古怪的梵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怯,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然而梵高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梵高的内心: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梵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梵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梵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到了战国以后,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时既自觉同的接受了思想教育。

3 教学时教师的注意点

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欣赏的角度要独特,注重美术欣赏趣味性。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时间不可过长,内容不肯过多过滥。

欣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

欣赏后要有检查和总结。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考试的方法来进行。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减少学生遗忘的作用。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参考文献

1 [美].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 [德]玛克斯。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科学出版社

3 [美]肯拜尔等著。世界雕塑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猜你喜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