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工程力学论文【优秀3篇】,仅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情况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外, 培养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融入岗位, 发挥自己的重要性,除了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过程尤为重要, 而大学 4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设计)。4年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于第7学期的10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面临工作时间紧张、求职考研压力冲击、工作条件欠缺和管理疏漏等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解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知状况或建议,探索适合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我们在近3 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 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 在3~5学期中,学校推出创新性实验等项目,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知晓情况, 学生于第1、2 、3、4 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 99.1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并亲身感受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培养。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的分别达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还有34.20%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帮助。
2.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能力
2.1 检索文献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过程。食品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47. 38% 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42. 56%学生仅偶尔检索过专业文献, 仅10. 0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 94.63%学生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35.42%的学生使用Google、百度文库等网络工具,11.52%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过纸质期刊。认为文献查阅这个过程可帮助论文选题的为77.32%,课帮助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58. 715%和97. 14%。
2.2 实验操作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文献检索、选题后进入实验操作阶段,选择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分别占58. 76%和41.24%。选择毕业论文部分的学生54. 17%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实验,仅11. 51%学生清晰知道实验的开展顺序、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57.50%的学生使用了统计软件、作图软件及画图软件,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Excel,画图软件为Excel和CAD。 虽在论文工作前, 89. 48%的学生已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相关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25. 7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类软件, 而74. 2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2.3论文撰写能力
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有64.12%的学生不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只有10.30%的学生清楚的指导论文撰写的内容和格式。73.33%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 但在论文(设计)撰写工作中, 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错误, 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有效数字、表线和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19. 83%、45.11%、32.32%、16. 81%。通过老师指导和专题讲座, 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 其中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91. 40%、82 50%、68. 17%和74. 37%。
3.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关注程度”评价, 8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关注, 14.44%的学生认为老师关注程度一般入, 另有54.24%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不关注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
调查学生关于“自己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的精力投入”结果显示, 89.10% 的学生认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 通过查阅文献、实验数据分析、及时与老师联系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而10.9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精力一般。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 回答率分别占94.34%、90.12%、85.30%、80.46%、62.07%。
4.结语
实践证明,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近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可以拓展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融入到实践中, 进而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翻译工作, 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分类, 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设计)选题, 可以调动学生科研思维,促使其发现实际生产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 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 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1-3]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各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苏政权,毋福海,黄丽玫,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08,416.
课堂教学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一个有超前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的课堂设计是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实用而有效的途径。如何学好“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42学时的课堂教学是关键,因而必须针对少学时多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理论学习效率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效果。
1.1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先提出有关教学问题,创设一个工程应用环境。如讲扭转时,可以先将汽车传动轴的实例提出,让学生回答如何对轴的强度及大小进行校核计算,从材料选择到空实心轴的计算说起。然后,由教师总结,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将结构形状和构件的相互关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对轴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导和计算。针对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布置课外作业加深。这样可使教学客观化,晦涩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书本理论与工程联系应用化,增强了工程实践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1.2推动学生积极动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现代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措施的安排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第一次课开始,就指导学生带着2-3个工程实际问题,先预习教材,力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课回到课堂讨论。课堂上接近一半的时间为学生发言讨论,余下时间教师总结。总结内容:概念清晰化、结构明朗化、公式深刻化。方式以推动学生口述为主。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3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对重点知识讲解,重要公式的应用举一反三,给学生留有自学和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发现和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空间。通过创设学生自身知识的不足和学习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鼓励学生深层次探索。如:轮系课完毕,就布置学生课外作业:设计一个轮系,用最少的齿轮实现同轴反转,且速比i=2。在讲完理论力学时,课外作业为:设计一个最简单廉价的200L油桶平地搬运工具(完全人工作业)。充分相信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鼓励引导。回到课堂师生点评,确定ABCD最佳方案。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任务驱动和自我探索,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2积极引导课外学习与实践
课外学习与实践能较快地拓展学生相关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一是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二是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实课堂内容,时间用在刀刃上。
2.1引导学生文献检索开阔视野
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总结,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课程理论知识,由教师选题,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出文献小节报告。例如,轴承课结束,布置课外作业:无油润滑轴承技术现状、大推力滑动轴承技术进展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分类整理,最后通过分析文献,提出自己的设想或建议。通过对课程所涉及的文献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理解,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新水平、新动态、新发现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写出500~1000字的文献小节。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和训练,课堂知识得到了提炼,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应用得到了拓展。
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兴趣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悟性的有效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途径。例如,减速器拆装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考虑好拆装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碳钢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应力形成过程、材料的比例极限σp、屈服极限σs、抗拉强度σb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掌握许用应力基本概念及使用方法,加深对杆拉伸状态下基本几何尺寸的计算。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增加探索性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作业是以课后作业为主,都是些常规练习,内容简单,答案唯一。这样虽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但“多学少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针对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实际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增加一些探索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应力时,对裂纹的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举例说明。通过查文献,独立思考,学生对力学分支———断裂力学有了一定的理解,意识到工程上的许多灾难是由裂纹引起的。这样的主动探索反过来提高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一个学期进行几次这样的作业后,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帮助,增强了学生对工程概念的感悟。
3改革课程考评方式的实践
传统的考评方式多为闭卷考试,由于本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仅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对考核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改革前,只采用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改革后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成绩考评内容,一是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呈现。二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平时课堂讨论、课外作业成绩体现。改革后,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4结论
针对非机械类工科三本学生,“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短学时,而内容不减的实际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作业和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任务驱动等多种授课方式,引入文献检索、工程实践问题讨论、课外自学与探索等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
关键词:工程力学 信息化 考核评价
一、信息化背景下考核模式改革必要性
随着教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传统以闭卷笔试主的课程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难以适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能够服务地方行业,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工程力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等多个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逻辑性强,推导计算部分较多,而且有些理论深度。力学课程软件辅助分析模式与工程力学问题结合,作为一种新型考试模式引入教学中,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特点,简化繁琐计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重要意义。
二、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以期末考试为主,其功能仅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没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目前工程应用型课程考试,如工程力学,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如下:
(1) 考试模式单一。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2) 考试内容僵化。目前课程考核的内容一般为书本上和教师课件上的现成内容,学生死记硬背即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或基本没有,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是目前很多高分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影响对学生掌握应用本专业系统 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评价主体局限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课程考核的评价主体仅为本课程任课教师,教师自我把关,形成教、考、评一体化,这样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欠缺科学性和全面性。
三、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改革工程力学考试评价体系,从哪些方面入手,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新课题。信息化背景的教学考试评价,应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水平;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应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应动、静态有机结合,科学规范。结合其它一些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使考试优点得到发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采用计算机网络考核、大作业考查、课程总结、撰写小论文和实验教学四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 笔试考核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力学理论、基本力学规律和初步的力学分析计算能力。该部分权重设为0.5 左右。试题应体现以下要求:保证“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反映三度—梯度、深度、广度;包含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处理好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关系,设计好考试时间。
2) 以大作业考查方式考核。能够考查学生应用ADAMS、ANSYS 等力学分析计算软件在计算机进行简单力学工程问题分析、计算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权重宜设为0.3 左右。通过大作业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并融会贯通各部分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三基”的能力,会用计算机计算、求解工程力学各种数学问题。大作业训练题目必须具有综合性, 能够反映课程前后知识联系,选择题目最好具有工程背景,体现工程力学课程特点的问题。
3) 课程总结、小论文考查形式。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权重设立为0.1 左右。
4)实验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引导、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该部分权重设为0.1 左右。该课程很多理论可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并解决一些简单工程问题。加强实践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实验方法,对后续专业课学习有重要影响。
此外,要把平时考勤纳入课程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学生平时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
四、结束语
将改革原有“一考成定败”的总结性考试模式,构建工程力学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本体系去评价学生的智能水平、创新能力、进取精神和人格品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生。学科基本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分别考的新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可以通过开展软件辅助上机考试方式增强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 院级教改项目(2010JGY04)
参考文献:
[1]邹春伟,郭少华。谈力学教学模式的改革[J].力学与实践,2003(5)
[2]谢仲贤。工程力学实训课中“题目引导法”教学法应用[J].力学与实践,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