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优秀10篇

教育的硕士需要写一篇论文,那么相关的论文内容应该怎么写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硕士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 专业学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统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46-05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成绩显著。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到了关键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刊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上的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论文目录进行数量统计和分析,得出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一般规律,明确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归纳出基本特征,为更好地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样本选择

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011年十年间的目录进行检索,且对每篇论文进行诸篇查阅,以确保数据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剔除资料、培养单位介绍、信息窗等非学术文章,最终检索出有效样本302篇。

(二)文献基本情况

由表1、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态势。2003~2007年,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出第一次回升。与2003年相比,2007年论文的增长率为100%,也就是说论文数量翻了一番,说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及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作用。2009~2011年出现论文数量的第二次回升。到2010年,论文数量明显回升,比2009年增长了22.58%,而2011年论文数量比2010年又增长了13.15%。

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标志性年份。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2010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28次会议召开。27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增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而这次会议是历史上历届会议中颁发文件数量最多的一次,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39种专业硕士——审计硕士。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加速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

表1 2002~2011年间论文数量统计表(单位:篇)

图1 2002~2011年间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图(单位:篇)

二、统计分析

将302篇论文根据期刊目录按照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类,可分为11个大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等相关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与就业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实训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设置可行性分析研究、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相关研究等,详见表2。

表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研究内容分类(单位:%)

如表2所示,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论文共有91篇,占总数的30.13%,所占比例最高,说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这一研究主要是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培养与实践的关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仅次于培养研究的是教育发展研究,论文共48篇,占总数的16%。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与课程体系的论文共40篇,占总数的13.24%,讨论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研究的论文共37篇,占总数的12.25%。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研究的论文占10.92%。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共有21篇,占总数的6.95%;关于学科建设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论文分别是11篇和10篇,分别占总数的3.64%和3.31%;关于招生与就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论文数量相同,共4篇,分别占总数的1.32%;关于学科设置可行性分析的论文有3篇,约占总数的1%。

经过短短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初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征不强。如何跳出传统的学术性培养模式,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91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论文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和构建培养新体系等问题,相同点是都将培养与实践联系在了一起,途径主要是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实训基地,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特点,将实践性贯彻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对11大类进行归类时发现,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立场来看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少有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生源质量方面进行的微观研究,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六方面问题:第一,在专业学位教育领域较少有著名学者和研究者出现。论文的作者多为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著名学者论文出现的概率偏低。通过查阅相关著作,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题的著作几乎没有。第二,在论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没有涉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身心发展状况的论文。第三,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相关论文中,没有一篇是涉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论文。第四,涉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论文很少。第五,在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研究中,较少涉及教材和案例的编写研究。第六,缺少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奖助学金体制的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以往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占主体的现状,全日制专硕的经济来源较之以前的在职硕士大大缩小,大部分靠家庭支持和兼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因此,应当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研究论文的数量上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息息相关。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经历20多年的发展之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教育部高教司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共设置了金融硕士等39种专业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达267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数509个,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到476所,累计招生85万人,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因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是集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于一身的人才,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其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将取代以往注重理论和科研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硕士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

第二,从研究队伍来看,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者有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人员,也有理论工作者;有专职研究人员,也有其他领域研究人员;有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资深学者,也有以硕士生、博士生为代表的年轻学者。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的《总结经验 继续努力 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文,从十年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历程、十年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经验和今后工作方向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1]。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2]。李霞的《对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思考》一文,通过将实践性纳入到培养主体中作为补充和完善,对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体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3]。从以上整体情况来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队伍和研究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以期刊论文或领导讲话的形式发表,专著较少。

第三,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宏观性的专题研究,也有比较具体的微观研究;既有理论性较强的研究,也有比较偏重实践的问题研究。通过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的论文进行进一步梳理统计后发现,从问题入手的研究少,局部研究较少,整体研究多。从问题出发提出对策和建议的仅有6篇,1篇是从军事人才体能训练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其中有9篇是从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整体出发来阐述的。

第四,从研究范围上看,关于国外和国内的研究都有涉及;对全国性的探讨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也有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的调查研究既有重点院校的,也有一般院校的。但总体来说,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普遍性探讨多,个性化研究少;重点高校多,一般院校少;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第五,从研究的效应和重视程度上看,大多数研究基本停留在对现有政策的解读上,缺乏创新的观点和理论,也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研究,一般都是比较宽泛的论述。另外,当前我国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985”和“211”工程院校。在各大学建设方案的论文中缺少对专业学位教育建设情况的阐述。

第六,从研究方法上看,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对于这个方向的研究多是从定性和两种观的角度来分析。例如,从招生考试制度、招生生源、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或者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角度进行论述,理论论述多,很少有实践方面的具体阐述。而国外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多是定量研究,且多是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出发,将劳动力市场需求视为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结构的重要变量。

四、几点思考

(一)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而设置的一种新的学位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专业技术人才巨大需求的机遇下,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了人才的多样化,为社会提供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发展使得我国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教学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社会迫切需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出现。

其次,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规模,丰富了我国人才结构和规格,使高等教育从单纯的培养科研人才和高校教师,转向为社会各领域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再次,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直都是学术研究占主导地位,专业学位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完善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径

为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七方面着手:第一,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改变传统上人们对专业学位的偏见,明确其在建设创新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第二,理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由高校自主办学,政府宏观调控,法律法规指引,其中,高校自主办学是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第三,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2009年扩招以来,人数大大增加,学生质量随之下降,可以通过规范入学考试办法等措施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第四,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完善评价指标等方面。第五,强化专业硕士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专业学位教育应当加强同社会职业部门的联系,主动适应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第六,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学历、学位证书一体化。改革与学位、学历制度不相符的各种劳动人事政策和制度,转变传统用人单位只重视学历证书,轻视学位证书的做法,加强和完善社会用人单位制度。第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其凤。总结经验 继续努力 把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3.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2007(7):26-31.

[3]李霞。对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43-45.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of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of China Based on Statistic of “Academic Degrees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2002 to 2011

CHE Ru-shan, ZHAO 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of articles related to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published in Academic Degre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 from 2002 to 2011, this paper launched the data statistic and content classification for the decennial periodical directory.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embodies in the cultivation mode,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qualily and eveluation system, course and teach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scop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ensure its development by reforming managment system, optimizing student source and streng-thening quality guarantee.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医学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19-02

硕士毕业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三年的总结性成果,它不仅是评判研究生学习和学术研究工作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科学标准。川北医学院自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截至2012年12月已有3届毕业生,其中有很多毕业论文被广泛参考引用,有的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对正处于研究生教育起步阶段的我校既是机遇又是考验,我校应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力争以此为特色创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品牌。本文以2009级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分析当前硕士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从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有效监控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一、此次参与调查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创新能力较差

创新是硕士学位论文的灵魂。但我们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创新性在几项得分中偏低,具体表现在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设计等方面缺少新见解和新思路。

2.论文写作能力欠缺

论文写作能力主要表现在论文中图表的规范性、参考文献引用的正确性、论文格式的统一性,以及论文中数字、计量单位、外文字母、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等方面。此次参加对外盲评调查的10篇论文,均存在计量单位、插图制表、文字表达不规范的现象。

3.文献收集整理利用的能力不强

以10篇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时间、外文文献比重等方面做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总体文献引用数量和外文文献引用比重均较高。但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一些研究生没有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的查阅,因而对自己研究领域在国外的研究状况了解甚少,不能及时跟踪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4.科研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设计是研究者对研究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的基本构想和计划安排,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等。比如在调查设计中抽样误差大小和样本含量直接相关,不少同学对样本含量的把握还不十分准确,这样就造成样本过大而造成调查不够细致,或样本过小而造成指标不够稳定、检验效能低等问题。

5.论文格式不规范

我校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出台了《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要求》。但由于学生对论文格式规范性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疏忽等多种原因,造成已经出台的文件不能按要求落到实处,60%以上的论文存在图表应用不当、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有误、论文各部分顺序错乱等论文写作规范问题。

二、原因分析

1.指导教师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我校仍有少部分新聘用不久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校外的兼职指导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力量比较薄弱,不能保证有效指导。

2.毕业生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生们在最后一年除了要撰写毕业论文外,还要应对来自就业、升学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导师科研课题多、临床工作繁忙,还要帮助导师完成导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因此时间紧、任务重。

3.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校尚存在开题把关不严、中期检查走过场等问题。目前我校除了参加“双盲评审”的论文是评阅人由学校单方面联系,其他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等均是学生自己联系专家。这就造成论文评阅和答辩的专家往往是学生指导教师的熟人、朋友,使得论文评阅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者,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等对论文指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我校现有硕士生导师211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62人。目前,我校已出台的《川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与奖惩(试行)办法》、《川北医学院实施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暂行办法》等导师考核管理相关文件。文件明确规定: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须每年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停止招生一年,三年之内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将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考虑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将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考评作为单独的硬指标纳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体系中去。

2.加大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训练指导

“语文”、“论文写作基础”、“信息文献检索”是为撰写论文奠定写作基础的三大基本课程。鉴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在校授课时间短(仅有半学期课程学习时间)、学生临床实习任务重的特点,建议我校在研一下学期和研二阶段灵活开设一些“论文写作基础”和“研究生语文”等讲座,并将讲座视频投放在学校相关网站上,以供我校校外联合培养点的学生下载学习。另外,还可请相关领域专家编印一些语文知识、论文写作指导、信息检索指导等方面的小册子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学习。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管理体系

我校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上还存在着一些失范现象。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研究生处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监控作用,建立论文评阅和答辩专家库。由研究生处牵头联系校内外专家,对专家的科研水平、学术诚信、工作态度等做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专家资格审查,对审查不合格的专家坚决从专家库中予以剔除,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以壮大论文评阅及答辩专家队伍。

参考文献:

[1]宋国建,王倩飞,崔斌,等。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初探[J].教育广角,2009,(6):87-88.

[2]张云仙,吴学东,姜禾娇,等。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2,(6):14-17.

[3]刘存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校管理,2012,(5):259.

[4]党传升,罗梅娟,等。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5):71-74.

[5]李安萍。地方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18-22.

[6]朱陶,李健,等。某海上石油海上钻井平台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现状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8):383-385.

硕士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教育硕士 学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ctive Role of University Journal in Education Graduate Training

FU Youhua

(Editoral Department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Hubei 4380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positive role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graduate training graduate education. College Journal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used as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of Master of Education, Master of Education refining guid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actively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assumes the role of tutor students in academic literacy.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University Journal can establish feature columns and other forms to build stable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 of Master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journal; master of education; academic literacy

教育硕士的生源主要是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或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从目前情况来看,教育硕士生源的总体特征是教育理论知识积累有限、学术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期望,强烈希望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学术涵养,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促进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多元融合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校影响力和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①在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及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学报理应成为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学报是教育硕士研究生优质的教学资源

1.1 高校学报的载文是教育硕士研究生重要的学习资源

高校学报发表的教育理论、教学改革、实践交流等各种类型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教育硕士研究生需要关注甚至认真学习的学术文献,为他们把握最新的研究热点、学术前沿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高校学报的作者群包括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博/硕士生导师、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等,通过学报这个平台,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与这些作者群进行交流,对某些主题开展深入的探讨。

1.2 高校学报可以有机地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

高校学报聘请的审稿专家都是校内外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及学者,他们在对论文稿件的评审过程中既要对文章的学术新意及价值做出评判,同时也就论文写作质量提出修改建议,这些建设性的意见对于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修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学报通过稿件评审这一环节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高校学报还可以以专题或项目为载体开展跨学科合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服务。②

2 高校学报有利于引导教育硕士提炼实践教学经验,开展学术研究

教育硕士研究生中,有许多是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炼,也没有被很好地交流推广。高校学报应该重视这部分作者群,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实践进行选题,总结提炼经验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例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探讨”③的作者有11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在高效课堂与健康课堂的构建上有较深刻的认识。作者在黄冈师范学院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在导师和学报编辑的精心指导指导下,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体会以及教育硕士学习阶段的教育理论,提出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方式,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享受到数学的学习乐趣,提出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探究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许多教育硕士研究生从来没有写过学术论文,不知道如何写也不敢写,处女作质量可能不高,完稿后也不知道如何投稿。高校学报应该对这些作者进行引导,积极开辟优秀稿件的发表通道。实践表明,现在许多现在卓有成(下转第74页)(上接第57页)就的专家、教授,乃至两院院士,第一篇论文都是发表在高校学报上的,并通过论文的发表过程得到很好的锻炼。④高校学报在发表教育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发现、培养和扶持教育硕士的科技新人。

3 高校学报是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的重要导师

笔者通过对《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稿件进行整理总结,发现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研究思路不清晰,表达层次不分明;文字驾驭能力不强,⑤感觉是有话说不出;语言表达不规范,冗长累赘,表述口语化;对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规范处理不到位,图表格式随意性大,⑥有的摘要重点不突出、引言仅是摘要的重复、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语句不通顺等等。⑦高校学报可以稿件的编辑过程中对这些教育硕士作者进行培养,如进行面对面、有针对性的指导,向他们普及国家期刊编辑标准与规范,要求他们按国家标准规范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对参考文献进行标注。通过这个过程,即使稿件未被采用,作者也通过稿件的编辑过程得到了学习提高。

3.2 以讲座等形式传播科技写作知识

邀请在科技论文写作上有深厚造诣的资深编辑,有针对性地举办科技写作讲座,或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校级选修课,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解写作规范,讲解论文的选题、论证、查阅文献等方面的经验与技巧;鼓励学报编辑通过网站论坛、电子信箱等形式,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写作和投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提供咨询服务;学报还可以利用网站、论坛、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宣传讲解科技写作知识;以案例等形式介绍各种学术不端的表现,帮助教育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

4 高校学报通过特色栏目搭建教育硕士稳定的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立足本校、面向校内外,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高校学报根据本校教育硕士学科发展的需要,可开设相关栏目,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服务,打造出将本校教育硕士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乃至世界的一个快速通道。《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开辟了“教育论坛”、“课程与教学论”栏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创立了“教育科学”专刊,出版周期均为双月刊。有了这些特色栏目或专刊,教育硕士相关的专家学者、教育硕士学生等撰写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就可以方便地推广。试想,如果这些通过辛苦研究而创作的文章得不到发表,谁还会积极地去研究学问?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教育硕士相关的专家学者群,教育硕士的科研水平又如何能够提高?尤其是开办教育硕士的高校,如果没有学报的支持,教育硕士师生撰写的研究成果难以发表,就会逐渐失去研究的热情,教育硕士的培养特色也就难以构建。

目前,高校学报基本上都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系统的收录源期刊。一方面为教育硕士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学报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如果学报没有特色栏目,没有竞争力,也将失去影响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2D090);黄冈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3018803)

注释

① 付友华。地方高校社科学报评价问题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4):147-149.

② 黄建军,张俊苓,杨芳。高校学报是研究生的优质教学资源[J].编辑学报,2010.22(2):116-118.

③ 丁玲,彭锦。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12):64-66.

④ 陈浩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5):323-327.

⑤ 李丽,匡云,张凤莲。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作者的指导及其意义[J].编辑学报,2006.18(4):313-315.

⑥ 刘钊。硕士研究生科技论文常见问题的修改初探[J].出版科学,2012(6):41-43.

硕士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综述

一、引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从此在国外掀起了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理论成果也慢慢被中国学者所接受。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在国内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模式推进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虽然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具有创业教育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科研论文逐渐增多,立项的课题数量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年度省部级重点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认为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回应。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十年(2001-2011)来高职中开展创业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文献分析、综述和评价。

二、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从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关于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成逐年增多趋势。在com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了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按时间顺序(2001-2011)查找共有文章18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56篇,硕士论文44篇,重要会议论文26篇。每年具体的文章数量分布见表1及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年升温,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说明此项研究目前还在初级阶段,集中在于学术领域,另外,博士、硕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涉及较少,说明课题可研究潜力巨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创业教育相对落后,还未确立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1826篇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发现现在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业实践、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

胡伟等提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胡伟、池阿海、唐代清,2009)。

王中军提出实施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双赢模式(王中军,2005)。李刚等提出了创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模型“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学模型(李刚、朱璋龙,2008)。刘子明构建了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KAB创业课程教学,SYB讲座一创业规划一择优进创业园体验一创业孵化一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刘子明,2010)。

李昆益依据“创业素质——创业过程——课程类型”三维课程构建模型,构建了适合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李昆益,2011)。胡宝华等结合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经验和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实际,按照创业的流程设计了创业过程模式下的课程内容体系(胡宝华、唐绍祥,2010)。

朱建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编制创业训练的整体方案(朱建东,2010)。张静等结合常州纺院几年来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经验,从高职院校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思路来源、指导思想、建设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静、包忠明、李鑫,2010)。

谢一风等认为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重点抓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组建工作,要创造条件让现有教师体验创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谢一风、俞吉兴,2007)。高丽萍提出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水平:(1)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3)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高丽萍,2008)。朱伟方认为必须加强创业骨干教师的培养:(1)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成功人士担任创业教育课的教师;(2)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培养师资(朱伟方,2010)。

黄志纯等提出了把握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评价原则,构建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环境建设、社会声誉五个一级指价体系(黄志纯、刘必千,2007)。周永新认为高职创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创业计划书;三是创业项目讲演与答辩(周永新,2003)。高淑红的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高淑红,2010)。

四、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目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以定性的描述性研究为主,而采用调查研究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对1862篇高职创业教育的论文进行了第二次检索分析,输入关键词“调查”,共筛选出56篇论文,其中真正采用调查法进行定量研究只有37篇,仅占近十年高职创业教育论文总量的2%,如图2所示。

笔者对这37篇定量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逐一分析,发现其中36篇都是采用局部的、静态的调查研究,即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对在校学生进行定量的调查研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动态地跟踪调查。只有1篇对学生进行了动态跟踪调查,但是仅局限于大三顶岗实习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说明,当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缺少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集中在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对大学生这个创业教育的主体关注不够、研究不深,致使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笔者对检索到的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筛选,1826篇中有32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论述的,只占1.8%。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虽然也会关注到学生的基本现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从近10年所查找的相关学术论文,这些研究理论深度不够,重于表面分析,例如,对创业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的研究,有些知识照搬国外的模式,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分析,基本属于观点陈述型、经验总结型和借鉴型,定量模型分析和建立在广泛的调研和数据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很少,缺乏说服力。

2.研究视角不全面,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目前国内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政策”、“课程体系”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虽然在研究中也会关注学生的基本现状,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基本上都是局部地、静态地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

3.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紧扣专业的论文少。很多相关研究只是在普遍意义上的研究高职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致使创业教育和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实际成效。

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问题无可厚非,毕竟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研究还不太完善。针对以上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研究:

第一,将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进行研究,弥补传统创业教育对学生关注不多、研究不深的缺陷,可以充分体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化。分别对他们在连续几个年度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跨年级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接受创业教育的效果变化并进行分析成因。

第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创业教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采用案例分析、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的建构和普适性推广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按年级、分专业对在校高职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和跟踪调查,全面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当前不同年级、专业的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现状,发现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结束语

分析目前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开始了积极的探讨,由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对它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还有待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2] 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3] 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J].教育评论,1992,(1).

[4] 朱建东。高职学生创业训练时间活动的系统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10,(4).

[5] 谢一风,俞吉兴。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6] 高淑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潘林元,吴加权。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0,(3).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篇5

关键词 化学教育硕士 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论文答辩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经过5批试点,招生单位由最初的16所院校,发展到2011年的57所学校。化学教育硕士学位也是最早设立的学科教学专业学位之一,攻读化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学员,除了需要系统地学习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政治理论、教育技术和外语基础知识以外,2~3年的学习期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论证、撰写、答辩。作者作为某高校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多次参加了该校的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论证及论文答辩,每次参与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等相关活动,总有一些新的发现,并引发一些思考。现以某高校2008级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及答辩情况为典型案例,发表一下作者的简单思考。

1 论文选题及答辩中的问题分析

某高校2008级化学教育硕士共有20位学员,另有上一届答辩未通过学员4位,24位学员分成A、B两组参加了论文集中答辩。每一答辩组设答辩主席1人、答辩委员4人,答辩专家主要由全国知名化学学科教学法教授、本校教师和中学化学教学及教研一线特级教师组成。24位学员的24篇论文涉及到中学化学教学与教研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及化学教学法研究3个方面,24位学员的论文选题及答辩结果见表1。

无论是学员论文的答辩过程,还是学员的论文选题及撰写,都还是让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论文的答辩结果有直接的关联。现以“基本合格”和“不合格”2种等次的5篇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情况为例,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

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激励策略研究》是24篇学位论文中唯一的基本合格的论文,答辩主席宣布这篇论文基本合格,也就意味着这篇论文必须经过学员的补充、修改、完善,并再次通过专家答辩委员会审查,学员才能拿到学位证书。显然,从论文的选题可以看出,这篇论文需要在充分调研和检索文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困成因进行分析梳理,根据有关理论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的具体办法。然而,这篇论文却缺少大量而真实的调查,大量地引用有关理论,更多地根据想象去设计方法与策略,直接导致了论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给人的感觉是基于想象中的学困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

《诺贝尔科学精神在高中课程标准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多媒体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研究》等是被答辩专家定为不合格等次的4篇学位论文,这就意味着这4篇学位论文必须在选题、开题、撰写、送审、答辩等环节上,一切从零开始,并在下一年的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经过重新答辩获得合格以上等次,否则学员将不可能取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4篇不合格论文基本上都是在选题环节出现了问题。《诺贝尔科学精神在高中课程标准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从论题的语法结构上就存在重大缺陷,从研究内容来看,该论文是运用诺贝尔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论题的关键词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却被挂上了诺贝尔科学精神和高中新课程的名头,同时,诺贝尔科学精神是什么?诺贝尔科学精神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从论题的结构上来看,《多媒体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研究》显然是由多媒体的应用和化学生态课堂2个命题组合而成的,在论文的文本中,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2个命题相互粘贴的痕迹,而且还让我们感觉到,只要把“化学”替换为其他学科,并添加一些相关的学科元素,就可以成为各个学科都普适的论文。《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一个十分热门的选题,很多人做过相关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总库中以“中学化学”、“创造性思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5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还不包括一些学位论文,所检索到文献大部分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由此可见选择这样一个论题来进行研究,没有独到的视角与研究思路,是很难写出原创性学位论文来的。《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研究》选择安徽省高考的一类主观题型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论题,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高考的命题思路与特点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沉重及敏感的话题,更何况把一类题型作为研究对象,不仅研究的着眼点选择不当,而且撰写出的论文一点学术价值都没有。

同时,我们也看到3篇优秀论文之所以优秀的3个方面的共性:(1)选题新颖,3篇论文的选题都非常新,都是从独到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2)论文质量高,3篇论文的质量都非常高,折射出3位作者的科学精神、研究态度,以及科研水平。(3)答辩流畅,3位学员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的流畅的语言、机智的应变能力、缜密的思维都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肯定。

综上可见,当前化学教育硕士在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显而已见的,如果不能有效而及时地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可能会影响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而且还可能会对以后的教育硕士的学风与研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要引起学位管理部门及教育硕士培养部门及攻读教育硕士的广大学员们的高度重视。

2 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相关问题的思考

通过仔细研究24位学员论文选题、撰写及答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必然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一是如何选题,并进行充分的论证,从最为原始的阶段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与学术价值;二是如何加强对学员撰写论文过程的监管与指导,避免步入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导师指导模式;三是如何有准备地答辩,通过最为科学、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学员学位论文的全貌及研究成果。

2.1论文选题的取向问题

很多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或机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往往为普通化学硕士与化学教育硕士所提供的是同一份学位论文选题参考“菜单”,从而忽视了化学教育硕士身份特殊所决定的学位论文选题的取向性问题,也即化学教育硕士是基于学科理论、文献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还是基于学科实践、行动研究的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不同于一般普通化学硕士的化学教育硕士,因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来自于教学一线、集中学习时间短、科研条件有限等特点,决定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也应该有其特殊的一面,在选题时应尽可能取向于:(1)化学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及教学改革行动研究;(2)化学教学及教育科学理论的应用模式及创新研究;(3)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及困惑、对策研究等。作为学员的推送单位最期待的选题是基于学科问题解决模式及基于学科实践探索模式的研究,都希望学员带着平时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困惑和所发现的问题入学,经过2~3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并以所在学校班级或学生为教学实践的实验样本,再带着通过以学位论文形式所呈现的问题解决模式、思路和方法等回到学校。当然,学员在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员自身所占有的学科资源,以及所具有的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及科研条件等。

2.2论文撰写的规范问题

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书写规范问题。目前,我们在答辩过程中所发现的学位论文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论文格式不规范,如,有些学员不按培养单位关于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去撰写,而是自行其事。(2)文字表述不规范,如,论文中使用的图、表及量与单位符号不规范,英文摘要与写作不规范,存在语法错误。当然,也存在极个别学员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标点符号错用的问题。(3)文献采用或引用不规范。如,引用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科技文献格式要求,根据参考文献找不到论文引用的文章,个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在章、节标题上等。

2.3论文的开题论证问题

开题论证是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甚至比论文答辩过程还要重要。论文开题论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选题的科学性、学员的撰写思路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如果忽视了开题论证这一环节,无论在论文送审时发现了问题,还是在论文答辩时发现了问题,都是难以补救的。因此,当学员选定论题及导师以后,一定要参加有关单位组织的开题论证会议,汇报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预期的成果与突破,广泛听取导师及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作为培养单位,这个环节绝不能省,必须做实做到位,作为学员,这一关必须认真过,早发现问题,早补救!

2.4论文的送审答辩问题

我们知道,学位论文的答辩必然涉及到2个环节,一是论文送审环节,二是现场答辩环节。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往往都要经过答辩专家的盲审,给出初步评审结果,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教育硕士论文的答辩往往都采取会议集中答辩的形式,如何在10分钟内把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学位论文概貌直观、生动地呈现给答辩专家,还要能够接受答辩专家的质询,是每一位学员都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我们在答辩过程中遗憾地看到,一些学员可能因为工作太忙,也可能是因为态度马虎,不仅不能流畅地介绍论文内容,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论文答辩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学员必须认真汲取盲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写好论文答辩报告,还要对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出预期,并精心地加以准备。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篇6

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来看,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规格应当为知识结构具有宽广性以及能力结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掌握所在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工程实际问题相关的现代化技术方法与手段,并具备独立进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比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工程硕士所具有的特点会更加凸显:首先,在知识结构方面,工学硕士需要具备较广的知识面以及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并需要对学科发展做出了解,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学习。而工程硕士则将专业技术的训练作为核心内容,学生需要具备与某个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技术方法;从能力结构来看,工学硕士需要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工程硕士则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承担工程管理或工程技术管理的能力;从招生对象来看,工学硕士可以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与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而工程硕士主要以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为招生对象;从培养方式来看,工学硕士需要进行全脱产学习,属于全日制。而工程硕士则为在职学习,具有进校但是不离岗的特点。

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全员性、全过程性以及全方位性。在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障意识贯穿在工程硕士招生、教育管理、论文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并引导学校、企业以及工程硕士群体提高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

(一)把好招生关

(二)重视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工程硕士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是提升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程硕士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就是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技术改造来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工程硕士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构建规范且科学的导师制度。在工程硕士导师资格确定以及遴选方面,学校有必要确保选拔程序以及选拔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完善化以及严格化。同时有必要针对新晋导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推动导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特点、招生制度、学位规定等作出了解,从而促进导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强化过程监控与管理

学校需要以工程硕士特点为依据来强化教育过程中的监控与管理。在此过程中,要求学校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对教学内容选取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知识以及技能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工程型,尤其是在以大众型企业为合作对象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更应当重视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需要遵循复合型、宽口径、先进性、新颖性,确保教育内容能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工艺、技术等作出体现,使工程硕士教育内容和课程能够随着学科发展而获得发展与创新。

二是推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工程硕士教育中教学方法的确定需要以工程硕士的职位特点以及个人实际需求为依据,并重视推动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发展。在工程硕士教育中,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输,同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以及科研等工作的联系,通过引入案例来让工程硕士学生在更好的解决实际工作中曾经碰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使用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另外,工程硕士教育过程要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通过对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以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来探索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篇7

二、遴选优秀的校外研究生导师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增加校外导师的目的主要在于体现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征。校外导师是身处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中小学教学和教改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可以使教育硕士研究生迅速提升教学水平,为将来成为优秀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遴选校外导师时要慎重考察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师德素质。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树人的崇高使命,在道德素养方面理应成为社会的楷模,公众的标杆。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显然,道德素养自然成为遴选校外导师的首选标准。二是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禀赋条件、努力程度以及经验积累等因素。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评价体制下,升学率的高低无疑是人们公认的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尽管人们对这种观点有很多争议,但是客观地说,升学率的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在遴选校外导师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三是教科研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校外导师,除了是一位教学能手以外,还应该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探讨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勇于进行教学改革。要承担一定规格和数量的教、科研项目,并有一定规格和数量的教、科研成果。

三、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管理

加强实践性教学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1.严格考勤制度。

制定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考勤制度,对研究生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情况进行准确细致的考勤记录,将出勤情况作为评定研究生实践性学习学分和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这种培养模式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教育硕士研究生轻视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学习活动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通过严格的考勤,可以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性学习之中。

2.加强教学检查。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检查包括对教师教学的检查和对研究生学习的检查两个部分。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大纲、教案、活动记载、教师出勤、教学效果、研究生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学习效果、教学评价、调查报告、学习记录、听课记录、实习记录等。

3.健全教学档案。

要将实践性教学的纸质材料、电子材料、录音录像资料、图片图表、实物教具等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归档。健全的教学档案既方便查阅,又有助于对实践性教学进行总结,积累经验。

四、制定和落实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涵盖教师实践性教学评价和研究生实践性学习评价两个部分。

1.教师实践性教学效果评价。

如前所述,除了研究生见习、实习等纯实践性教学以外,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学科也要求授课教师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由于实践性教学主要是通过见习、实习等活动体现的,因此,这里主要讨论研究生见习、实习活动问题。教师在组织研究生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完善、周密的计划和活动方案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理想目标和效果的前提和保证。在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研究生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见习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和配备、经费预算、后勤保障等问题。其次是精心组织和管理。要按照专业方向分组见习和实习,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在实习前的模拟授课训练过程中,针对每一位硕士研究生,成立以导师为组长、本专业副教授和讲师参与的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工作。校内导师要加强与校外导师的联系沟通,明确校外导师在实习指导中的主要责任,提高实习效率。

2.研究生实践性学习评价。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篇8

论文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本质属性。自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尤其近几年,社会和国家大力呼吁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会议、标语、论文和著作铺天盖地而来,从现状来看,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一、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1)政策法规方面的不断改善。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实践是随着创新教育思潮的产生而产生,并逐步通过各项法律、政策、文件深入开展,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一育法》、《关于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的意见》、《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基本要求》等等。这些、法律、政策、文件集中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实施思路与逐步规范的具体措施,属宏观的指导性文件。使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高等学校在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一,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培养形式多样化。近年来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和发展了一批重点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较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覆盖面较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体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总数为431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我国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二,高等学校日益重视,积极探索各种途径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日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研究与实施硕士研究生穿心能力提高的各种途径:

二、我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在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硕士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参会者一致认为: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

已有的许多调查数据也显示出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国务院学位办专项课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从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共选择7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发放了3500份问卷就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体上一般,其中9%和38%的导师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优”和“良”, 53%的导师和47%的教育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价也较低:硕士生创新能力自我评价“一般”和“差”的分别为51%和34%;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和“差”的比例达68%。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数目少。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因其较强的客观性而成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近几年我国高校发表国际学术榜论文的数量有较大增长,但总体而言,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不只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偏少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学术论文的质量差距较大方面。即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我国2005年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2006年我国的Nature论文被引次数超过期刊IF值的,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Science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IF值的,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三。”

此外,普遍认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硕士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但在我国当下的硕士生培养中,学位论文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第一,相当一部分硕士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缺乏第一手资料,多是“闭门造车”,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所限,搜集的资料不全面,很难做出具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第二,部分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题目由导师指定,忽视选题过程学生发现研究创新点、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第三,硕士研究生文献检索和资料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第四,部分硕士研究生研究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逆向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不足,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盲目信任、赞同,而较少的思考、质疑,较少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或实践表达出来,难以得出严密的结论。第五,论文答辩形同虚设,答辩组的成员多为校内相近专业的老师,彼此间互相照顾,论文通过率达到90%以上,甚至100%,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导师以及学生放松了对学位论文重视程度,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了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参与科学研究少。硕士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研究者,既要学习又要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所创造。硕士研究生要在科学研究中培养自身独立科研的能力,科研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参与课题研究其实就是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实践过程,它与硕士研究生学习是相互补充的,硕士研究生能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推动自己进一步扩充知识。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硕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太少。

第三,参与社会实践少。实践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可得到巩固和发展,使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硕士研究生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就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极为重要。“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也是能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参与实践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动手能力水平低历来是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硕士研究生教育。2006.1:1一9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篇9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硕士教育论文 篇10

>> 人文主义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之魂的丢失与重拾 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 浅谈美术教育中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历史课堂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回归历史人文主义教育的本真 浅谈高中语文人文主义教育 中职班级人文主义教育探讨 浅议“蒙田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科技主义教育之中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语文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完美融合 试论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现实背景 追求极致之美:古希腊人文主义教育情怀 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文主义教育观视阈下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的思考 对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哲学思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林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J].江苏高教,2002(3):51-54.

[8][1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6,176.

[9]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306.

[10]王前。“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

[11]杨扬。技术返魅与人的存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1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4.

[1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3.

[15]维柯。论人文教育[M].王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7-19.

[1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