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企业管理沟通论文(精选8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会 发展状况 对策研究 调查
一、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大科技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三所东莞地区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共发放调查问卷248份(其中学生干部 157 份,普通同学 91份),收回问卷 248份, 全部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100%。
2.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学生会组织的研究性论文、报纸及网络材料,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会发展的整体状况。
3.抽样调查法。通过走访交流、召开座谈会、个别深入访谈等等方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主要数据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会的自我定位分析
1.学生会能否为学生代言、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广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会发展的迫期望。
表一:你认为学生会哪项职能最需要完善(单位:人)
对 象 代表并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协助学校管理学生 为同学提供锻炼的平台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其他小计
学生干部 63(40.13%) 17(10.83%) 56(35.67%) 19(12.1%) 2(1.27%) 157
普通学生 31(34.07%) 16(17.58%) 24(26.37%) 15(16.48%) 5(5.49%) 91
从表一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会需要完善的职能中“代表并维护广大学生利益”所占比例最高,在学生干部中占40.13%,在普通学生中占34.07%。在学生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 学校往往只强调学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重点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但在学生会服务广大普通学生的意识、真正有效代表并维护学生的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有待加强。
2.学生会与广大学生之间缺乏高效便利的沟通联系渠道,使得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播和反馈。
表二:你是否有向学生会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单位:人)
项目 想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想过,但不知道在哪里提出 想过,但不敢提 没想过 小计
普通学生 19(20.88%) 43(47.25%) 6(6.59%) 23(25.27%) 91
从表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高达47.25%的同学想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却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意见反馈。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一个群众性组织, 应该是联系、沟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会与广大学生之间尚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使得学生会干部容易脱离广大普通学生,不利于学生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管理和培养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周期短,学生会工作延续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是三年制教育,其中两年半的时间是校内的基础培养和实训,半年时间是校外的实习。大一新生正处于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生活的探索阶段,对于学生会的工作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归属感,他们对于大学生活有激情但缺乏学生工作经验,不能成为学生会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大三的同学面临着实习与就业的压力,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为学生会工作。因此,作为学生会的核心力量的重担就自然落在了大二的同学身上,致使高职院校学生会工作的延续性教差、磨合期教长,干部培养的周期短,发挥作用的时间少。
2.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考核奖惩制度不完善,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图二:对学生会工作满意度的评分(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绘制)
从图二数据可以看出,“对学生会工作非常满意”的同学中仅占21.77%, 有58.06%的同学认为学生会工作一般,有15.73 % 和4.44%的同学对学生会的工作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学生会工作还是满意的,但同时,还有相当多的同学不认同学生会的工作,这就说明学生会组织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部分学生干部在加入学生会后,因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工作作风和工作积极性都有所减弱,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会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1.学生会组织策划活动的针对性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时刻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需要。
图一:你希望学生会举办哪一类型的活动(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绘制)
从图一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心目中,希望多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所占比例达到65.73%,文艺活动为58.06%,就业服务活动为47.98%。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对就业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兴趣度更浓厚,同时三年制的办学体制也让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更加迫切。
2.高职院校学生会的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会对外形象的塑造不足。
图三: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学生会的活动(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绘制)
从图一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还是主要通过海报和传单来了解学生会的活动,只有18.55%的同学是通过微博微信了解学生会活动的,通过班级通知来了解学生会活动的同学仍占13.31%,还是部分同学是通过同学言传来了解学生会活动的。随着互联网和即时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近一半的同学是通过传统的海报和传单来了解学生会的活动,课件,学生会组织运用新媒体宣传活动的力度仍需加强、方式仍需创新。
三、高职院校学生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组织自身定位不准确,学生会服务的意识薄弱,与广大学生之间尚缺乏高效便利的沟通联系渠道,学生干部考核奖惩制度不完善,学生会组织策划活动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对外形象的宣传不足等方面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和提高。
1.开展“维权工程”,拓宽学生会与广大普通学生的沟通渠道。
图四:学生会该如何加强与学生沟通联系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绘制)
根据图四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39.52%的同学希望可以通过班级意见汇总进行统一反馈,有33.87%的同学希望设立学生会工作意见箱,有22.18%的同学希望可以通过学生会微博私信进行反馈。因此,学生会可以通过定期搜集各班意见,召开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广泛宣传并运用学生会微博征集意见,设立学生会意见箱和接待日,经常探访学生宿舍,定期将所收集到的广大普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广大同学最普遍、最集中、最迫切的合理诉求,跟进和督促有关部门解决落实,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可从中发现学生会工作的不足之处。学生会组织要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和权益代表维护作用。
2.不断优化学生会干部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完善学生会内部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要实现学生会的长远健康发展,学生干部是关键。要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高、有强烈责任心和大局全局观的学生干部来开展学生会工作。可以通过全校海选,各系、各班级推荐,毛遂自荐等方式进行选拔,除了每学年初的学生会招新以外,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优秀的人才推荐和培养。要建立规范的考核激励制度,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如设立日常考核和学期考核。日常考核包括:会议、值班、工作业绩等方面,学期考核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工作贡献、综合素质等四方面,设立考核小组,通过学生干部自评、互评和考评的综合方式进行。学生会各部门干部的选拔可采用“聘用制”,实行双向选择。同时开展“优秀学生会之星”,“年度优秀学生会干部”,“最佳学生会部门”等评选活动,不断促进学生会良性发展。
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培训深度和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不断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将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分层培训与分级培训相结合、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相结合、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主提升相结合、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学生干部培训模式。定期开展青马工程,从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党团知识、公文写作、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社会工作、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同时,邀请校内外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工作经验分享,开展学生会工作交流会,将优秀学生骨干大三前半学期继续留任、特别优秀学生干部破格培养和提拔,将一年一换届和一学期一调整结合起来,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4.立足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开展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会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围绕广大普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切实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展现学校特色、时代文化和学生风貌的重要舞台。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除了传统的海报、传单等形式外,还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进行宣传。我们要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注重品牌活动的打造。学生会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群众路线,根据广大普通学生的普遍诉求来设计活动,增强针对性、衔接性和有效性。学生活动要拒绝形式化,策划活动要注意结合主流价值、结合专业技能,吸引广大同学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展现才华、学习交流、动手实践、思考人生、建立友谊、学会合作、提高综合素质,成熟成长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企业文化; 沟通; 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 F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65-01
在一个企业中,要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协调一致地努力工作,就绝对离不开沟通。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组织目标以来,管理沟通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管理沟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沟通贯穿管理实践全过程。管理沟通贯穿整个管理实践的全过程,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只要管理的主体及对象是相互相对独立的个人或群体,那么管理沟通就会发生在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下达一个工作指令需要良好的管理沟通,反映一项工作意见也需要良好的管理沟通;没有管理沟通的存在,管理的全过程就会支离破碎,无法有效衔接,管理的计划职能需要有计划前的信息采集,计划中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也需要有计划后的阐述和分解落实,所有这些活动,其实也正是管理沟通的活动和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从管理的各个层次来看,无论低、中、高层管理行为与过程,也对应着不同层次和方式与内容的管理沟通。因此,管理沟通不仅存在于横向的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更存在于纵向的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可以说,管理沟通是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没有沟通,管理只是一种设想和缺乏活力的机械行为。显然,管理沟通必然是维持企业良好的管理状态,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过程与行为。
(二)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作为对于企业内外所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和作为将孤立的人们组织在一起以制造和生产出某些服务或产品的行为过程,获取资源信息并将信息在不同的个体中间进行及时传递,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是其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内容,而企业内外信息的及时交流就是企业的管理沟通过程与行为。企业的三大项主要日常管理工作即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项不是借助于管理沟通才得以顺利进行。只有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打通人们的才智与心灵之门,人力资源才能真正为企业所用,发挥出其企业核心资源的巨大经济威力。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三)管理沟通是管理创新的方式和工具。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
当今受到企业家信赖的走动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知识员工管理等等一些管理创新,不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沟通效率与绩效为目的,就是必须以加强和加速企业管理沟通为途径。可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沟通的效能和效率,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效能和效率。管理沟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对企业这一组织赋予人性,使企业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己内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从而形成一股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合力。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共同的使命。
二、现代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客观性。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理念和经验的科学反映和凝结,而且也是社会文化和企业实践的融合。作为前者,它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映了企业基本的精神风貌。无论人们对其意识与否,认识到何种程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后者,它又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不但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这一空间环境中,而且同时也处在一定时间环境这一时代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必然客观地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
(二)独特性。任何企业都必然存在于特定的国家、地理区域和民族聚居范围内。因此,企业文化总会受到特定国家历史、民族传统和区域习俗的影响,它们会从各方面给企业文化打上自己的烙印,形成某种企业文化特定的优点或缺憾。企业文化存在于各种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也是自身多种构成条件的综合表现。由于这些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因此各种企业文化也必然显示出独到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反映出本企业独特的精神风貌。
(三)目标性。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中某一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它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企业文化通过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情操、道德标准来统一和指导员工的言行,使个体行为融入整体行为之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目标保持最大可能的一致,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三、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特征。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相反,如果企业拥有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提高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规范;诚信教育
1.引言
目前,在高校中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并体现在学习、生活、就业的各个层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和机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交通学院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诚信缺失行为危机重重
1.1.1经济驱使,弄虚作假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恶意拖欠学费。除部分学生确属家庭困难,暂时无法缴纳学费外,还有部分学生(据统计1.18%),恶意拖欠学费,把学费用来买电脑、外出租房、、做生意,就是不愿意缴纳学费。(2)“混水摸鱼”,骗取补助。“如果你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你会对您的家境情况怎么说?”选择“如实说”(59.48%),“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所改动”(38.63%),“虚报夸张”(3.32%),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利益面前诚信的缺失。
1.1.2抄袭论文,考试作弊
大学生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表1)。但是对作弊原因的调查显示,“为了考高分”占44.79%,“为了及格”占46.68%,“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亏”占4.03%。对作弊行为的态度,11.61% 的学生选择“制止;68.96%的学生不赞成他们,但不管;3.55%学生跟着作弊;5.45%学生向老师汇报;10.43%无所谓。反映出学生对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心态已从偷偷摸摸、不光彩变成比较坦然、漠视和宽容,甚至对作弊成功同学表示钦佩,对作弊被抓同学表示同情。
表1 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调查结果统计数据
1.1.3履历掺假,随意毁约
“你身边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做到诚信了吗?”选择“几乎没有”占到了96.5% 。“对于毕业生求职简历中修饰现象,你觉得有必要吗?”,选择“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竟达45.6%。“你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的违约行为?”选择“人往高处走,正常” (35.2%),“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使违约也可以理解”(45.4%),“视具体情况而定”(10.6%),而选择“是对学校、用人单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占8.8%。可见为了找到好工作,部分学生不是在专业学习上下工夫,而是在简历上下工夫,而且哪里待遇好到哪里去,契约观念淡薄。
1.2诚信教育需要趋于强烈
“是否有必要在学校里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调查显示,86.4%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你认为是否需要加强诚信教育?”选择“非常需要”占50.5%,“需要”占34.6%,“不需要”仅占3.3%。这反映出大学生希望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加强诚信教育。
2.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探析
2.1社会大坏境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 所以社会风气存在很多问题。经济领域: 合同违约、假冒伪劣、偷逃税费; 政治领域: 少数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 大肆敛财、生活腐化; 文化领域: 记者的有偿新闻、虚假报道, 学校的乱收费等。
2.2“两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不合理
“两课”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课”的考核方式,很多课程还是采取闭卷考核形式,这使很多学生持抵触情绪。
2.3缺乏健全的约束和惩罚机制
有些大学生之所以不讲诚信,虽然《考试作弊和认定处理办法》对考试作弊规定了很重的处罚,而且考前还会再三强调:“要认真复习迎考,即使考试不及格,还可补考,甚至重修,但要杜绝作弊,如考试作弊,将作留校考察,甚至开除学籍处理。”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对监考老师缺乏健全的约束和惩罚机制,致使部分监考老师监考流于形式,监考极其不严,对学生作弊视而不见。
3.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有效途径
3.1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
3.1.1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争做诚信表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2)管理者要按章办事,廉洁奉公,发挥表率作用。(3)利用校报、广播、橱窗、标语牌、校园网等途径,精心设计诚信教育内容,弘扬诚信美德。
3.1.2建立良好的教师引导机制
在道德品质上也应该起模范作用,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3.1.3共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替代不了的。”因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沟通学生学习生活动态,并与家长共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两课”教师要认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从客观实际出发,改变落后、陈旧的教育方法,授课内容结合契约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等新理念,避免“假、大、空”。
3.3注重实效,在实践中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诚信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促进“知”和“行”的真正统一。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信念教育的同时,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辩论、签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真正将诚信自觉贯穿于学习生活中。
3.4着眼长效,健全诚信评价监督体系
3.4.1制定目标与过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诚信
教育计划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管理模式也需从目标管理转化为注重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因此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1)新生入学时,要在始业教育中开设诚信教育专题,要求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保证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不违章用电等。(2)高年级学生要着重信念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认识的被动,变成自觉的诚信实践。(3)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加强诚信推荐自我、诚信择业和文明离校教育。
3.4.2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健全诚信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诚信测评机构,设立诚信指标,对学生诚信情况进行测评。诚信指标可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同时诚信测评的各个指标应量化,易于执行。
3.4.3完善诚信监督机制
[关键词]管理沟通;企业业绩;企业管理沟通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69-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也在发生着深入的变化,管理沟通已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企业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管理沟通成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有效手段。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在科学管理理论与古典组织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对初始下行沟通的研究;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人际关系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中,提出了管理沟通对社会群体的重要性;第三个阶段是飞跃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的发展对管理沟通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管理沟通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对企业进行管理沟通早在很多年前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很多管理者的重视,而且手段、方法频繁翻新,很多文献都对其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已有文献并没有≮≯突出管理沟通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以及加强了企业沟通对企业业绩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加以分析,来阐述管理沟通对企业业绩正相关的影响。针对上述的不足,本文转换思路,没有从管理沟通的方式入手,而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沟通对象的联系入手分析产生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和模型介绍
企业的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占据了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管理者通过沟通的信息对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和内部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从而改变现存的状态。管理沟通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管理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管理沟通的相关理论
管理沟通就是与企业管理活动有关的沟通,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将与企业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思想与情感在个人、群体或组织间传递的过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即组织成员内部互相之间,或者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内容与层次的,对组织而言有意义资讯的发送、接受与反馈的交流全过程,及各组织对该过程的设计、规划、管理、实施与反省。在企业当中,管理沟通是对沟通的延伸,它不仅涵盖了个体间的交流,还包含了群体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有效管理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完成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如传达信息、提出要求、进行劝说或表达善意等。管理沟通包括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沟通两个方面。其中,组织内部的管理沟通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互相之间的沟通;组织外部沟通主要指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沟通。
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促使企业内部有效地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联系等相关方面的融合,使企业内部的人员在保持充分沟通的环境下彼此友好地进行工作,使企业的员工在工作时相互协调,互相合作。同时,管理沟通可以激励下属员工高效率的工作,或者完成一些高难度工作的挑战,这就需要高层管理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管理沟通还可以提高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力,有了互动式的沟通,可以使高层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和领导水平在企业范围内传播,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领导力的展现。最后,管理沟通有助于避免和解决企业内部的员工冲突,通过有效的管理沟通,企业员工之间相互协调,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商谈或者协商解决冲突,或者企业的上层管理者掌握了充分地信息可以对其进行协调,这些都会避免企业因为员工之间的冲突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目前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员工对企业没有统一的认识;内部沟通渠道单一或不完善,缺乏灵活性,进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进程和决策效率;沟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个人感情影响沟通,严重时到了希望他方犯错误的地步;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的沟通发起者根本无从了解信息的传递进程和决策的执行程度;信息不畅,上向下多,下向上少,横向几乎没有;信息过滤,管理者难以获得全面准确信息;信息扭曲,管理者无法准确了解情况,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正式沟通少,且主要借助非正式沟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和领导者的风格等因素的影响@。
(二)模型介绍
在企业当中管理沟通的主要作用是协调行动,使企业中的所有人员了解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的各种经营信息等,便于企业的所有的成员为了共同的企业目标而努力。通过有效的管理沟通,可以把企业目标和具体任务告诉员工,并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从而使员工行为与企业行为相配合。通过企业与外部相关人员或者内部人员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外部人员会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也应该使外部相关人员适当的了解,这样才能为与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密切合作提供有效的保障,使得企业得到良好的合作关系。现在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的政府管理部门、竞争者、顾客、供应链成员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否处理好与外界各方的关系,都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有效的沟通对于任何主要项目的实施来说,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沟通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一下关于行动的内部备忘录。好的沟通是持久连续的,而不是一定完成的,其目标是获得真正的理解和实现组织内员工的双向交流,能够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人提供信息。为了达到使沟通对企业业绩产生良好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各种沟通方式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企业要注重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沟通系统的共同作用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在企业内部要注重网络式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级人员与其同层和上下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流通;在企业外部注重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与供应商,广告商,工会,竞争对手等的沟通,这样会使企业从外部的沟通中获得好处,比如及时供货或者更低定价的优势,利用这种优势使企业的业绩得到提升。
二、模型因素分析
为了保证管理沟通的有效性对企业的业绩产生正相关的影响作用,规范了四个沟通的因素,保证这四个因素的有效实施,对提高企业业绩有着推动的作用。这四个因素分别是准确、实时、全面、效率。准确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时保持原意的程度,使信息不会在沟通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失真。实时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的及时程度,也就是说沟通不仅要准确,还要及时,以免产生误解或是延误决策。。全面是指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要保证涉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个方面。效率是指信息发送者需要根据接收者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而不是单指发送信息的量大。
命题一:企业与内部人员,外部相关人员在一定的环境下保持全面有效地沟通。
证明: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企业也是如此。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是由许多部门所构成的完整体,这一完整体有其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企业中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的工作,是整个企业各种活动的一环,大家共同处在一种“环节相依”的不可分离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就需要各部门甚至每个人都应保持密切配合,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完成企业目标。此外,在企业组织中,管理者需要下属的支持和努力,下属也需要管理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同事之间也是彼此影响,相互依存,这就需要加强内部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消除意见分歧,使企业人员的思想统一,产生团体意识,进而合作无间。只有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才会得到促进。在有效地沟通下,管理者鼓励职工发表有价值的意见,以便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易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企业与其外部相关者的沟通更是至关重要的,会对企业内部的沟通产生间接的影响,企业应与外部相关人员保持紧密的沟通关系,充分进行沟通,这样就会对外部的相关形式和影响因素及时、准确了解。由于与外部相关人员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可以获得一些额外的优惠,比如在供货的质量和速度上,外界的媒体对企业声誉的宣传上等等,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对企业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都充分有效的情况下,才会促成企业有效的沟通方式。
命题二:有效的管理沟通提升企业的业绩。
证明:企业的沟通分为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只有有效沟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正相关的影响。有效的沟通促成了企业的分权,使决策层与基层的距离拉近,从而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的迅速,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提升。有效的管理沟通确立的分权思想,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了各参与群体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的沟通使个人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满足了较高层次的人类需求,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为完成企业目标员工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激发了员工的参与意识与创造激情。充分保障了员工的权利,保障了员工在沟通上的主动权,在企业研究、管理上的发言权、知情权、决断权等。由于给予了员工若大的主动权和对企业经营相关的参与权,使得员工把企业业绩与自身关联在一起,从而积极地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
命题三:无效的沟通不对企业业绩产生正相关的影响。
证明:无效的沟通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无效的沟通导致了企业在任何事情上统一决策,逐级传递信息,导致信息流通的严重滞后,造成组织员工工作热情不高等恶性循环。企业在内部没有发言权,在外部无法有效地交流,会限制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和工作的主动能力的展现。无效的沟通不会提升企业业绩,可能使企业业绩下滑。
基于上述分析表明,企业内部有效的沟通对于促进企业业绩产生了正相关的作用。只有准确、实时、全面、效率地传递信息和进行沟通才能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准确地把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并保持信息原意不损坏,不失真;及时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高效率的沟通,以免产生误解或者延误决策;通过全面的信息沟通保证企业沟通的覆盖率高以及信息质量高;有效率地进行沟通,使其对企业业绩产生有利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大量的企业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完善和正规的管理理论成为各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一个企业的效益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可以直接从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良好中看出来,所以作为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一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各个企业在完善和规范管理理论时关注的重点。随着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的研究、运用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不断的壮大起来。对企业全体员工的所有个人社会需求的满足加以重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然而这些需求的满足就需要我们在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时能够充分的进行沟通。本文先通过对沟通的含义以及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的阐述,再指出了沟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沟通;措施对策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环境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使我们各自对于事物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想法和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这些差异使我们对于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进而导致了每个个体做出了不同的行为,最后产生不同的结果和效果。就是这些不同和差异,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百态。但是,我们都是存在在这个社会以及社会关系的每个个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在重视包括管理者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个人社会需求的满足的同时又能够让员工为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奋斗,这就需要企业中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每个员工之间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能够进行互相之间的合作,能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这些过程都是需要沟通这个手段来实现的。在许多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沟通是无所不在的,是其日常运转中必须的。
一、沟通的含义
我们将个体与个体之间对于思想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交换,进而达到大面积传播的体系称作沟通。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沟通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进行表达,同时也能通过沟通得到其他的信息,通过大面积的个体行为,最后就使想法、意愿和信息不断地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的沟通,它能够让企业的每个个体成员对整个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加充分的了解,进而能够让他们仔细的考量自己所在企业是否能够催进自我的发展以及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所在企业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与每个员工的沟通,对于他们的能力、想法、需求和目标等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进而增强他们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有效的沟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②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③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④管理者与企业决策者的沟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一部分的有效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管理方面做得很好,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二、有效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1. 协调关系
企业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让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让员工仔细的考量自己所在企业是否能够催进自我的发展、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所在企业的要求、对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加充分的了解,进而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解除员工对于企业的疑惑、不满以及隔阂,最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效益。与此同时,进行有效的沟通还能够改善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使整个企业具有凝聚力,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 解决冲突
我们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使我们各自对于事物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想法和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这些差异使我们对于相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进而导致了每个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样就可能造成一定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仅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造成了影响而且也可能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工作运转和发展。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快速的掌握信息和的进行想法的交流,便于快速的达成共识,能够互相理解,从而将误会和冲突进行缓解或者消除,最终使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恢复到良好、积极的状态,减少或者消除因为冲突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有效沟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目前有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许多都是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
1. 不重视与员工的沟通
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往往是从其他岗位上转型而来,并没有真正领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的实质。对公司领导层做出的指示或计划。推行力度不够。或者往往认为员工只要服从便可,无须多问。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员工的倾述和心扉,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即便是简单沟通,也是流于形式。缺乏沟通,就缺乏激励。
2. 沟通机制不畅通
首先,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制度还建设的不够完善,许多的要求还只是口头上说说,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起到沟通纽带的作用,上传下达的信息部通畅。其次,企业员工的意见无处表的,许多提出的意见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传达给上级管理层的人员。长久以来,企业的员工会觉得没有必要再提任何意见,因为公司的管理层人员根本不会仔细去聆听他们的意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不会管理他们的意见,也有可能对自己产生更坏的后果。而这种消极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如士气低落导致效率低下、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引发大量员工的跳槽,加大人力资源的工作量。
四、有效沟通的方法
有效沟通应该是及时的、准确的、经济的和完整的。沟通的过程,不仅包括发送与接受,还包括其他为改善有效沟通所采用的方法。要提高企业人员沟通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克服和解决有效沟通中的各种障碍,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倡双向沟通、直接沟通
在通常情况下,单向沟通因得不到反馈,发讯者无法了解对方是否收到信息,以及是否正确,也无法表达受讯是所遇到的困难。双方沟通就能避免这些弊端,可以通过反馈了解沟通的正确程度,改进沟通状况。通过双方意见交流,还能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采用双向沟通是改善人员沟通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双向沟通中,特别要注意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处于上级地位的人,应该有意识的平易近人,提高对方的形象,创造一种和谐随便点的气氛,使下级大胆直言。管理者要建立双向沟通,首先对下级的意见要真诚的欢迎和关切,给人以充分讲话的机会,多倾听,少评价,特别是不成熟的评价,以利于提高人员沟通的有效性。
2. 注意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
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环境的干扰,当正要接收信息的人忙于做其他事情心不在焉或情绪状态不好,有其他人在场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沟通的效果,因此应该选择接收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的时机进行沟通。
五、结语
当代社会,无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需要合作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合作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有每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之间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在每个个体的人际交往中这些差异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冲突,这些冲突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巨大的影响的。这就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企业的员工能够快速的掌握信息和的进行想法的交流,便于快速的达成共识,能够互相理解,从而将误会和冲突进行缓解或者消除。所以在一个企业中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消除矛盾和隔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催进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侠。WANG,Haixi.浅析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0(14)
[2]李超,江竹君。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策略[J].企业导报,2011(10)
[3]张云东。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问题的相关探讨[J].广东科技,2011(24)
[4]周海燕,萧佳睿。企业有效管理沟通的作用及对策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1)
[5]杨莉,张佳琪。试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的作用与途径[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8)
[6]叶红春,刘磊。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J].科技与管理,2012(06)
[7]李志贤。对某物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沟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07)
[8]田耘。跨文化背景下沟通有效性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与探索(项目负责人:方宇,时间:2013.6-2014.5)。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实施的全方位的非专业教育,使学生在人格、学识、情感、理性和品行塑造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它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某方面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心灵上的启迪、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一个体格健壮、心智健全、学识渊博的全面发展的人。普通高校由于存在对通识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合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普通高校必须重新认识通识教育,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使其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理念没有理清,对通识教育的地位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大家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重要的,通识教育就是个附属品。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学校教育管理者采用的是简单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得通识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通识教育模式上,只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选课这一种形式。通选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形式。通选课的课程设置上,处于门类多而不精,呈现“杂、散、乱”的状态。没有对通选课进行认真的设置,只要教师申报,一般都可以通过;没有严格的论证和审查程序,缺少结构性、整体性的梳理和整合,更谈不上有创造性的课程设计了。所以,导致学生把通选课当成了混学分的代名词。其次,教师在通选课内容的设置上,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没有像对待专业课那样那么认真和严谨,教学内容没有什么深度,通常以“概论式”的介绍形式呈献给学生的课程较多。通选课没有教学团队,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导致课程的稳定性较差,更谈不上课程建设的问题。再次,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如监控专业课程一般的包括开课、上课、考核等贯穿教学各环节的全程监控体系,所以,有的教师上通选课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态度也不够认真,只是将其当成挣工作量的工具。基于目前通识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普通高校必须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不然,通识教育的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时机已至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将从“应试教育”完全转向核心素养教育。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它符合“立德树人”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要求。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转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大变革,由于人的核心素养也需要终生地发展和完善,于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抓紧提上议事日程。这也符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社会极度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人心浮躁、诚信缺乏的社会现状,使高校校园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学校的风气和学生的心理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在这种现实非常不利的社会氛围和大学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通识教育任重而道远。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通识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只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六大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为引领的通识教育,才能维护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这种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措施
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学校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尽快转变通识教育的既有观念,理清通识教育的内涵,将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通识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并将该理念贯彻到全校师生中去。然后,依托各学校自己的办学优势,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对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构建出一套结构合理的、适合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
因为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能力都是有限的,建立起高质量的、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来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各所学校可以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改变之前通识教育课程门类齐全、杂乱无章的做法,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极少数的几类“核心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上,有针对性地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心设置。然后,通过几类“核心课程”的开设,积累各方面的经验,然后再使通识教育课程逐渐开展到多个领域。那么,究竟哪些课程可作为“核心课程”?对通选课怎样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于是,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研究团队,专门从事通识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有些高校有针对专业教育课教学质量的督导团队,团队成员一般由退休的老教师和在职的于教学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教师组成。那么,针对通识教育成立一个类似的研究团队尤其重要。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学校,研究团队可以由研究所的人员为主,面向全校选拔一些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参与其中。没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学校,可以由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擅长研究高等教育的老教师牵头,其他成员同上。通识教育研究团队(下面简称为通研团)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第一,将“六大核心素养”和它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读,帮助全校师生容易接受并能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认真研究梳理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借鉴通识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课程体系。国外的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且完善。而我们的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创造性的课程设置和设计,逐步完善本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通研团的工作是相当艰巨的。其承载着本校的通识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全部工作。第三,通研团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进行把关,对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加以了解和指导,决不允许教师们自由开课。第四,对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可以通过和选课学生座谈的方式或通研团随机听课的形式取得课程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第五,收集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需求的信息,及时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第六,负责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通研团进行经验交流工作。学校领导应尽力支持通研团的所有工作。
(二)课程的教学方面
在通选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变成“学习者”,使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这是通选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明确的教学理念。理清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一切由教师来决定,而是在于教师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通识教育中获得真正的知识营养。在教学方式上,要彻底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式接受方式。课堂教学要变成教师启发、学生参与的形式。于是,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督学团队(下面简称为校级通学团)。这个团队可以由校学生会组织,面向全校学生召集对通识课程学习比较热心的同学,组成人员可以涉及到所有学院和所有专业的学生,有研究生同学参加就更好了。当然,这个团队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应保持30至50人,一个自然班的规模。校级通学团可以做的工作是:第一,可以直接和通研团沟通,对通识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学生的需求信息。第二,可以直接和任课教师沟通,对该教师的课程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通过校级通学团成员的学习带动全体同学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热情。校级通学团可以组织某门通识课程的学习小社团,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活动。这不仅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第四,校级通学团成员可以作为领导回到各自的院系和各院系的学生会联合组织二级通学团。二级通学团可以组织本院系的学生,成立多个通识课程学习的小社团,小社团的活动可以不拘形式。第五,校级通学团可以组织二级通学团之间举办一些学习活动。比如,辩论赛、知识竞答、小论文答辩等。第六,多数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都可以先提出课程目标和要求、列出参考书目,然后让通学团成员组织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讲授,教师要随堂听讲并指导。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通过组织通学团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通识课程学习的活动中,定会使我们的通识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发挥其不同寻常的作用。总之,要使通识教育改革很好地与大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教育对接,通研团和通学团的工作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组成的通学团,若能在每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发挥起他们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是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当然,通研团和通学团这两个团队的设置和组织以及他们的工作如何开展得更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重视高校之间的合作
最后,各所普通高校的通研团之间可以进行工作交流和协商,形成资源共享的一种通识教育模式,好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可以为他校所共享。具体如何执行,这是值得各学校探讨的问题。另外,普通高校也可以共享重点大学的教学资源,即聘请重点大学的教师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者普通高校的学生去同一城市的重点大学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总之,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是需要普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并值得探索和发展的。以上为了说明通识教育在普通院校亟需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普通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以我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开展为契机,以将大学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切入点,通识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来说明通识教育改革的时机已到。普通院校应抓住时机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措施值得有意研究通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精心探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4]唐燕,高昊。提升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4,(2).
[5]黄坤锦。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大教育评论,2006,(7).
[6]冯增俊。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J].江苏高教,1999,(6).
[7]赵书超,陈新巧。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检评及启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4).
[8]何锡辉,赵修文。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凸显及其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关键词]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是心理背景,包括沟通主体自己的心情和沟通主体对于对方的感受和态度,避免由于偏见与好恶而出现偏差。二是物理背景,即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场所能造就特殊的沟通氛围,如与上司沟通时,在上司的办公室沟通与在厂区的花园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三是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善于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模式,处理好沟通主体双方及对沟通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体和人群的关系,如:上司在场与否,竞争对手在场与否,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措辞、举止会有区别。四是文化背景。它更是潜在而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与沟通行为。当不同文化在沟通中发生激烈碰撞或交融时,人们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威力。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
4.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
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等。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康青。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