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 论文 范文【优秀7篇】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大创 论文 范文【优秀7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 篇1

高职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

目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普遍关注学生通识性的创新教育,但是对专业性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明确,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路径不清晰,且培养手段零散,不成体系;二是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从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等方面拘泥传统,重视显性技能培养,忽视隐性创新素质的培养,偏离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对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生成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和实践训练平台建设等协同条件建设相对滞后。本文探索实施“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优化建设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形成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式和手段,为同类专业乃至其他工程类专业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

一、创新“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互融

按照“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第二课程相互补充,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预测”“中国制造2025”等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创客城、先进制造企业的参观体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激情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者。

第二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含创新教学项目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技艺展示、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构成的“第二课堂”,支撑岗位能力的训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面向岗位新任务及新岗位的适应者。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通过“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课程训练和“第二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素质养成,并成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图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三进”策略,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

(一)创新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下:

1.创新型专门课程进第一、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体现“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专门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素质养成。在第一课堂体系中,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第二阶段开设“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等含创新教学项目且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第三阶段开设“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创新实践课程。二是构建由学科讲座、参观体验、技艺展示、各级创新技能比赛、技术服务、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七大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包,与第一课堂三阶段匹配分段实施,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两个课堂相融、互撑,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革新课程考核及学业评价方式,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手段。一是实施学分认定改革。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置换方案》,设置合理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计入学分,包括发明创造、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竞赛获奖、方案设计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开放、重过程、强创新”为课程考核指导思想,设计以检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以“项目分析、答辩、探究式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等。实现了考核方式与探究型学习方法和手段相匹配和适宜。

(二)创新思维训练进课程。具体如下:

1.基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设计系列开放程度高的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中加大了机械构形设计、非标设备开发等开放性程度高的教学项目。与学院科创服务对象广西沿海铁路股份公司、广西双高农机等企业合作,以真实技术服务、改造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为载体,在“机械创新设计及制作”等核心课程中設计了“铁路轨道轨距水平检测仪的试制”“纸碟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等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加工制作自行构思、带有创意的产品,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期的创新成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群小班制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械制造技术”“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中推行了“情景创设—思考讨论—实践探究—结论构建”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建成系列支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课程。一是开发了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多媒体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发了《机床夹具系列微课》《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情景创设、问题的提出等环节,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二是开发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数据信息的主动分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先后将“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等专业课程制作为慕课等网络化课程,方便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度和难易度,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很好地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

(三)创新实践进第二课堂。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养成,做好第二课堂的系统设计,构建全程化和阶进式第二课堂训练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且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5%左右,延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二是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创新制作、创新设计项目。在“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了系列基础性单一型创新实践项目到提高性集成型创新实践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三是以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满足创新实践的个性化需求。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项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开展了差异化需求下的系列创新实践训练。四是发挥了“智创空间”在创新教育中的延伸作用,以智创空间等创新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研、创、做”的实践,三年来开展了60余项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新工艺及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达到20余项。

三、抓好“两个打造”,夯实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

(一)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构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大连机床集团、柳工路创等知名企业合作,新建成了“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区”“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区”“创新作品制作中心”,完善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实训区”“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实训区”等支撑两个课堂的实践训练平台。二是建立了匹配两个课堂师生活动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化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采用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内课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的常态化面向学生开放的“中心”管理模式,并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保障师生“两个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师生可以根据第一、二课堂的需要选择实践场所,进行参与项目的工艺设计、设备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制作等。

(二)打造一支掌握职业教育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能主动运用规律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队伍。一是树立了“职业性、创新性、师范性”合一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观。通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专家讲座、沙龙交流、创新型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培训手段,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二是能够主动按照职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怎么教”。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機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革新、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等,这个过程使得专业群全体教师不仅明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掌握完成培养目标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提高科创服务能力为抓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使之“教得更好”。近三年共有18名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3-6个月的顶岗实践,60余人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主持、参与创新研发型科研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后期教师持续更新创新型教学项目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资源。

综上所述,本文以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彼此互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评价及考核革新等整个过程链中,形成完善的高职专业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为“如何培养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资参考的合理系统,突破以往关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因素,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协同条件进行优化建设,采取基于校企融合的“中心”建设模式,匹配了灵活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实施了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了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遵循从意识到行动、从模仿到创造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创新教育路径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阶进上升的新思路,构建了“三级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路径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训练”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从“意识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技能转化—成果创新”阶进上升,对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企业创新型物业管理论文 篇2

企业创新型物业管理论文

一、物业服务企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的现状

1.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

物业服务企业的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在做好基础和基本的物业管理服务和经营工作的同时,必须在思维、意识、观念、方法、行为等方面有别于一般人才,具有强大、持续而突出的创新性;必须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从常规中发现新意新奇、从日常中做到新颖别致、从简单中悟到新法新意、从平凡中趋新趋高。但是,由于现阶段的物业服务企业的起点较低、制度不完善、竞争无序化,在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规范”限制下,导致企业专业性、高素质的从业者严重缺乏,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短缺,优秀人力资源两极分化较严重,创新型人才明显不够。

2.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素质的现状

因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滞后和迟缓,物业服务企业成立之初的从业者大多从房管局或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行而来,还有许多与物业管理毫不沾边的其他行业人员也从事物业管理。这些人员不仅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欠缺,对物业服务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态势也不清楚;缺乏基本的职业化素养、技能和能力,只想管理而不会管理、只为经营而不会经营、只说服务而不做服务,更别说创新型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特质和特能了。即使是后续进入企业的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中专生、高职生、大学生,他们虽然知晓物业管理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熟悉一般的物业管理模式和规程,清楚物业管理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操作方法,初步可胜任物业管理服务的日常工作、简单服务,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认识与实践的偏离,往往使他们缺乏从事专业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按指令按部就班行事,达不到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虽然一些物业服务企业从业者参加并通过了物业管理员上岗证、物业管理部门经理、物业管理师等资格培训和认证,但是由于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培训时完全是应付国家的要求、企业的期望和从业者的需要,因此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仍然达不到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的执业标准和要求。

二、物业服务企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不足不强的原因分析

物业服务企业缺乏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是普遍现象和共同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也有认识和观念的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从业者转型太慢

物业管理在紧跟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虽然成就巨大、业绩显著,但是由于物业管理行业从业者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物业管理市场职业经理制度仍然处于真空,以及从业者专业学习基础缺乏、兴趣不浓等原因的大量存在,使得从业者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性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原来“半路出家”的仍在半路上奔波而未到“家”,原来转行转岗的还在“行”外打转、在“岗”外转悠,未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2.社会供应偏向

目前,物业管理专业已深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校,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也举办了物业管理培训,应该说是可以满足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的需求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仍然存在“招人难”、“空位多”问题,仍然只能围着现有从业者的内部培训打转。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无意从事本专业,即使暂时以此为业,也不安心工作,最终都会“跳槽”;更何况现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尤其是高学历教育的学校还不多,招生数量也很少;社会机构和社会力量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大多是现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即使有一些新加入者也是为了找一份工、混一碗饭,因而要想这些学员有大的改观和提高,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3.思想认识误区

当前,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整个社会对物业管理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从业者的认识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和误区。比如,认为物业管理行业低人一等,物业服务企业只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物业管理从业者是“上辈子做了孽这辈子才做物业”;认为物业管理是“管家”,“管家”就该无条件服务、无条件听话、无条件满足;认为物业管理就是搞点儿卫生、收点儿费用、护点儿秩序、修点儿故障、帮点儿小忙,有没有无所谓、在不在不紧要。因此,现实中对物业服务企业及其从业者来说,“打板子”的事情要受得、挨“耳刮子”的事情要忍得、“伤面子”的事情要兜得,好事不沾边、坏事粘身边、恶事传天边。这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将物业管理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从业者深深地打上了“低人一等”的烙印,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一个低下甚至低劣的位置,致使很多人不愿加入这个队伍,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出现更无从谈起。

4.收入待遇偏低

物业管理发展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以及被社会误解和不看好,使得物业服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的'。加之国家规定从事单纯的物业管理只能是微利(企业虽可通过多种经营而多利),物业服务企业是服务企业且大多是民营企业,这对处于初级阶段而又不太懂服务、只想盈利的大部分企业创办者来说,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薪酬待遇支付给从业者。同时,由于物业管理用房和相关附属设施设备在物业接管时未达到或不符合一个企业运营所需的场地、环境和条件的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在创办后承接的管理区域或项目时,必须进行方便其管理服务所需的相应配套投入,这无疑增加了本来就实力不雄厚的物业服务企业的资金压力,也对企业从业者的薪酬待遇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5.企业人力资源投资较少

人力资源投资,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知识、经验、能力、技术,确保从业者健康、安全,给予从业者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条件,在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等方面所进行的资金、实物、劳务、服务的投入,是企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投资。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投资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包括人才引进、稳定、管理、激励、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人力资源本身的投入,包括对人才的脑力和体力开发、健康和安全保障、思维能力创新、成长进步等方面的投入。当前,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的问题主要有:

小学体育创新化教学论文 篇3

小学体育创新化教学论文

摘要:每一个小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的花朵。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说小学体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工作。但是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教育重心都是放在文化教育上,对体育并不是很重视,这个现状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我深入的研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下面就体育教育方面的创新问题跟大家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创新教学;全面发展;小学体育;兴趣培养

小学生的心智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很成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很好奇,体育课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非常符合其心理需求的,这样的群体性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都不是很完善,这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现在的新课标在总体思想上倡导“健康第一”,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地研究体育的教学课程,利用创新的方式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1创新体育教学

什么是创新式体育教学呢?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摈弃,教学的内容不能再是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而是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体育技术作为辅助性的教学内容,老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掌握实践能力并学习创新的精神,然后对学生的体育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体育活动,培育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老师的教育一般只能在课堂上进行,这样对于“健康第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把课下的时间也运用起来,老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多去进行课下的身体锻炼,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也可以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对于体育就有了比较创新的思维方式,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2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2.1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在体育课上学生最直观的感触就是教学设施以及其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老师要想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有好的表现,就需要在教学环境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传统教学中体育课堂就是学校操场,周围环境就是围墙和几棵树,单一的场地色彩显得很单调,对学生的体育课堂兴趣无法得到激发,针对这种情况体育老师就需要下功夫去进行考量了,鉴于小学生的幼稚思想,老师可以简单的。改造一下学校操场,多去融入一些靓丽的色彩来提高场地的趣味性,让学生看着就心情好,才有兴趣去活动。科学证明,色彩的多样性可以刺激人的脑神经,让人的精神保持亢奋,在进行相应的活动时探究的欲望也会更强烈,这种方式还可以推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2创新教学的内容: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老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先介绍活动的方式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需去思考,只要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做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现如今老师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的方法。这要求老师全面地去了解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这样学生不仅对体育技能进行了掌握,也会喜欢在课余时间利用科学的体育方法去锻炼身体。举例:在上“踢毽子”课的时候,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毽子的样子,问学生是不是知道这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去讲毽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以及怎么去踢毽子。然后老师按照比例给学生分配毽子,让学生试一下他们刚才所讲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紧接着老师就可以把更为正确的踢毽子的方式以及技巧进行详细的讲解,再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练习。最后老师挑选出一些领悟能力较强的、踢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还可以组织“踢毽子比赛”活动,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让整堂体育课都能够充满欢乐。举例:在上“障碍跑”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建立“英雄”的情怀,需要去拯救国家、家园和亲人,把障碍物当成怪物,这时学生进行“障碍跑”练习的时候兴趣就会更加地高涨,学生还可以自主的想象出各种怪物形象并且大胆的描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3全面创新:首先来讲上体育课都需要一定的体育器材,那么创新体育教学也必然离不开体育器材的创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资运用创新的思维改装成为实用的体育器材。例如说可以找几个小的塑料结合废纸,做成细细的圆柱体之后就能够当成接力棒来用,把塑料瓶子上画一些比较鲜亮的色彩以后还可以当做折返跑的目标点。这种学生自主制作体育器材的方式不仅倡导了废物利用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提高。其次体育课上的游戏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大多数的体育课老师都喜欢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体育课堂的游戏环节,游戏种类由于缺乏创新而显得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就会厌倦。所以老师需要创新游戏的内容和方式,比如说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圈圈让学生去思考,用圈圈可以玩什么样的游戏呢?然后老师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尽其所能让学生实现玩游戏的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效。

3结语

所有的小学体育教师都需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教学主旨,进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不断地创新,以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风华.吴晓农,体育教学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0(3).

高等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篇4

高等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中特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

(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

(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4]哈满林,吴一鸣。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J].

[6]鄂甜。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6

创新型高职英语教学透析论文 篇5

创新型高职英语教学透析论文

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学生听说读写,而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会他们在听说读写中学。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要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鉴于以上因素,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接受新的改革和创新。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创立自信,激发学习动力

1、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结构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具备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和“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文化教育的状况,应该明确外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把与所教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纳入教学中,使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

2、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树立学习的信心,努力制造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我认为应该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能和别人一样开口流利地讲英语。因此,我采用让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表演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在课堂上重复老师讲过的例句等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给每个同学都提供当众开口的机会。在纠正不标准发音的同时,对每一名第一次开口在课堂上讲英语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并且告诉大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经过如此的激励和练习,我认为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都能积极配合,对自己学好英语的信心也有所增强。

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1、克服忽视听说技能训练的弱点,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课文和词汇的讲解,而对于训练学生的听说,尤其是说方面花费的时间却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使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有时是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有时是不知如何开口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很难说我们的教学作到了贯彻“以应用为目的”的方针。为了克服这一弱点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讲解结束后以一个话题为线索,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在课堂上反复练习,掌握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时所常用的表达,教学安排要始终建立在“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之上。遵从“口语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的信条,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英语口语课堂氛围,对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给予重新定位:英语口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及“课堂教学的鼓动者”。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进行语言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师的角色转化为训练、检查和辅导。

2、定期进行写作练习,加强实用应用文写作的训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差,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题目,思考很久也无从下笔。有一大部分同学则写的文章漏洞百出,有的文章甚至找不出一两句完全正确的句子。有一些一目了然的错误,却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再就是一些同学会词对词地以汉语的句子结构去套用英语,而不考虑英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我认为犯这样的错误和动笔少有直接的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首先加强短文写作的训练,并针对每次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时态的选择,词性的区分及使用,句子的结构等通病在课堂上及时讲解,避免大家再犯同样的错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的情况下,再开始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在写应用文时,首先我们应针对应用文的格式和书写要求进行讲解,然后再反复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把这些基本功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从我身边拿走而只有一件剩余的话,我会选择留下我讲话的能力,因为凭借讲话的能力我可以很快重新获得所失去的其他的一切。”由此可以看出,讲话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我的做法是在课前做3~5分钟的freetalk。这样既可以锻炼每个同学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我先选择了部分基础较好一些的同学,让他们在每次课前利用几分钟讲解一至两个应试中经常出现的而且大部分同学不太熟悉用法的词汇,这种方法很快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同学们都踊跃地尝试做这项工作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口才。他们的讲授方法也是别出心裁,有的是通过谚语来引出所讲授的词,有的会列出同词根的一系列词,并配上通俗易懂的例句,这些讲授方法不但使老师受益非浅,而且也使得同学们对这些单词的记忆更深刻。

三、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英语

1、运用多种手段,多渠道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利用幻灯、图片、录像带、多媒体、小故事等,为学生输入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交际礼节、传统节日等文化小知识,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社的原版教材,如我们熟知的《今日英国》(BritishToday),《英国背景》(BackgroundtoBritain),《美国背景》(BackgroundtotheU、S、A、),《当代文化读物》(ReadingintheContemporaryCulture),《走遍美国》(FamilyAlbumU、S、A、)等,真实生动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把高职院校英语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拓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则是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沙龙,与国外学校联谊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消化理解、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增加学英语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创网 篇6

创网 -作文

今天,是一个重大的日子,相信你已经才到了吧,没错,是我上创网的第一天。一开时,我看着别人发表的作文,心里痒痒的。今天,哦,不是明天我要让同学们看看我发表的作文,我要让同学们看看我沈奕翔也有写作文的。能力的,以前我是弱者,今天,我已经变强了!

我要你们看我得一次精华,要知道我的忍耐是有线度的,自从我上了作文课,只提高了一丁点的成绩,这次我要全都发泄出来,我是不会仍输的,我要,我要,我要得精华!

我是佼佼者,我一定会胜利的,你等着瞧吧

科技创新和林业发展论文 篇7

科技创新和林业发展论文

1我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4)发挥科技创新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

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

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由于森林火灾频发,对于现代林业防止火灾也非常必要。林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现代林业科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林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林业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从而推动林业的全面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