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有时也被称为网络教育,它是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日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远程教育的论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远程教育论文(最新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办好开放大学,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开放大学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中国开放大学的特色还在于它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以实施远程开放教育为主,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社会各角落,努力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我们已悄然进入“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体现。对于大部分在职人员而言,由于工作、生活的原因,他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用于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日益激烈的竞争又迫使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因此他们对教育学习资源的要求也趋向于碎片化、微型化、灵活化、智能化,以满足自主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新要求。传统电大远程教学资源往往过于冗长,且与智能移动终端的兼容性较差,未能满足现代移动微型学习的要求。而微课程的出现,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微课程的概念、属性及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一系列“微”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研究者关注较集中的是微课程与微课。微课程与微课,从字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微课程与微课是不是一回事呢?学者金陵的研究发现:微课、微课程虽然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还是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微课是教师授课课件的浓缩版或改良版,但单纯的课件教学并不能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慕课)。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微课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更加容易对接。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引用金陵的观点为微课程下操作定义: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微课程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由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它是一种特殊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它应当具有课程的属性。从课程学角度看,微课程至少应具备三个属性:课程属性、技术属性和时代属性。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它的实施活动离不开技术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使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容易满足人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进行思考,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时候重新学习领会,直至完成学习目标。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所谓时代属性是指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环节前移至课前,把内化知识活动挪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制作得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前,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因此说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有研究者将微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
三、微课程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也从最早的电视教学到网络教学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移动学习,相应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载体也逐渐的多元化,从教育电视节目到网络课程再到微课程。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转型发展而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是最能体现开放、灵活、全纳、公平、国际化等先进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它的特色还在于能够尽量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还是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要走在科技的前沿,满足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新需求。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在于基于网络,用现代技术手段,集聚优质资源,推送优质资源,让老百姓共享优质资源。只有这样,国家开放大学才能壮大和发展。”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wfz。nerc-edu。com/)宣布正式启用。这成为微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微课程在我国开放教育领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微课程知识内容碎片化、微型化、情景化、智能化,并且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开发,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学习环境要求低,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移动自主学习,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过程分析,微课程“模块化”设计,更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学习者可灵活利用生活和工作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在上下班途中、在午休间隙等都能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这种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机会,从而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目标。从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分析,开放大学秉承了原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学模式以远程教学为主。众所周知,微课程主要应用于移动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这与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模式具有天然的联系。微课程除了能够满足常规远程教育的要求,还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弥补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同时,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它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对原有课程的重新设计、建构,这种课程模式更加符合远程学习规律。将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教育,将进一步丰富常规远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促进远程学习的效果。
四、开放大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建设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有研究者通过对微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
1.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学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应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应该将“生活”看作不断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节点的获得,新连接的形成,最终聚合成更大的网络,或者解构成更小的结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学习适应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互动,或建立新连接,或强化已有的知识网络,从而学会学习。
2.以学习者为中心。
微课程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准备情况,为微型课程的设计打下基础,适当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课程学习的共同经验,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在微型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共同经验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师从自己经历的故事或事件谈起;或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标、模型;讲解学生熟知的故事;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可以挖掘和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置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架和指导。
3.突出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微型课程目标明确,一般只设置一到两个学习目标,应清晰地描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什么;微课程的内容精,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应尽量选择合适的例子、案例、故事,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来帮助达到学习目标;应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分析学习者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
微课程的设计应清晰地描述微型课程的问题背景或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基于真实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设计学习发生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与主题相关、与学生相关,并且能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
5.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不必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而“学会合作”则被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成为个人和信息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基础,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合作学习作为高级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也必不可少;因此微型课程应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设计“笔记本”、“书签”、“学习跟踪”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资源。
微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十分广,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强调信息技术在小型课程中的应用,即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课堂中教学与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而目标定向的资源链接会吸引学生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甄别、比较、提炼,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7.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架。
在指定给学生某一活动之后,教师就应该提供支架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应提前了解学生在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和解决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尽量提供设计好的工具与模板等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可以采取图标、活动板、word文档、excel电子制表以及概念图等形式,随时可获得的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目标。
(二)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属于微型课程体系,它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应包括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和微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程设计首先要遵循前文提到的七大原则;其次要充分把握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等特征。微课程开发,一般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网络服务平台7个基本步骤。微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使学习者通过灵活快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交互学习、合作学习;此外,还要继续深化微课程应用模式,将开放大学微课程推向社会,让全社会各类学习者自主选择开放的课程资源,主动获取知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微课程的评价,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还要引进包括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自身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
五、微课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1构建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将学生整个学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形成一个实践教学体系。
1.2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3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2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现代远程开放理论教学与近距离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矛盾;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相比,其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存在矛盾;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相比,学员分散存在矛盾;学生在岗工作与脱岗实践之间存在矛盾,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资源缺乏。如何统筹安排、共享校内资源,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共享资源,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一方面能够解决高校建设经费缺乏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使用率较低的教学设备,通过现代远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具体可采取的方法:
2.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2.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2.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3.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3.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3.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4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信息反馈的延迟性。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反馈具有间接性、延迟性等特点。在远程教学中,传播依赖于媒体技术构建的教育信息传播系统,其信息反馈功能虽因媒体不同而异,但总比面对面的传播要差。例如,电话虽然不影响反馈的速度,但视觉信息的传播受阻,大大降低了信息量。大众传播媒体信息覆盖面广,缺乏个人色彩,更不利于反馈,即使交互网络在点对面的实时传播中的交互性也大打折扣,[3]总之,远程教育信息传播互动性弱,反馈具有延迟性,滞后性等特点。
(2)远程学生具有大众传播受众多、散、杂的特征。表面上看,远程教育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特别强调个别化教学支持服务,但事实上并不如此。由于远程教育师生的分离性,教师对学生并不了解,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如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都不了解。因为远程教育缺乏必要的反馈,所以教师甚至无法确认学生在整个在籍期间是否会接触到教学平台中的资源。另外,由于远程教育媒体的开放性,任何拥有资格访问的学员或者老师都有可能访问相关学习资源,不受专业和教学点的限制。由于远程教育系统的庞杂性,这个人数是无法确定的。由此我们认为,远程教育学生具有大众传播受众多、散、杂的特征。
二、制约远程教学效果的因素
基于远程教育的传播学视角,我们不难看出影响远程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教育者——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活动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包括主持教师、辅导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在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和提供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二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和一切学习者,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受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转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三是教育信息——即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四是教育媒体——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其作用在于延伸人体器官的功能。五是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外部条件。任何系统都不能忽视环境。教育传播系统的大环境,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传播系统的小环境,指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对于教育传播系统来说,社会生活环境是主要的,但物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教室环境和校园环境等。
三、从传播学角度看如何优化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并提高传播效果
要想取得优良的传播效果,产生好的传播效益,就必须对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合理的组合。
(1)优质的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教育传播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天然物、人工物等对教育传播行为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都是教育传播系统环境中不可忽视的因素。[4]由于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直接与社会环境相接轨。因此,社会环境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觑。面对广泛而庞杂的社会信息,传播者对各种社会信息必须加以控制和调节,正确处理和运用各种社会信息,可以有利于教育传播质量的提高,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干扰甚至破坏教育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远程教育教学借助的是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则更需要建立网络校园文化。班级内部应该成立班委,经常组织班级集体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平时,同学之间,班主任、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应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QQ等增加联系,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高效的传播者。根据传播学原理,传者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传者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因此,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科前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以及教师自身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鉴别、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其次,加强教师对媒体的使用和熟练程度。第三,加强教师对成人学生知识的储备。例如,成人学生学习规律、交往规律的知识,成人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品位、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成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见解,成人学生的网络语言特征,成人学生的行为文化等。使教师善于根据学习对象的知识来改造学习资源,增强学习资源和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联系,激发其学习动机,鞭策其自主学习。[5]第四,加强教师的教学及管理培训。经常性地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评优,并进行考核,对提高整个教学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五,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除了懂教学,更要懂教务,还要熟悉教务考务管理各种系统的运用,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争当既懂教学又懂教务的“多面手”。
(3)两级传播理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谈到两级传播理论: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所以,称为两级传播。[6]根据两级传播理论,我们也可以在远程教育体系中建立一个二级传播体系。我们都知道,远程教育教师实际上大多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授课,学生与授课教师正面接触的机会寥寥无几,大多是通过网络自学,加上自学能力有限,对知识的吸收完全被动,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能理解,这时候,要是我们能建立一个二级传播体系,对信息进行一个二级传播,就能更好地帮学生分解和消化知识。具体做法:一是重视校内班主任的作用和地位。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密切,实际上是学生在校的“家长”,与学生建立起很好的个人感情。通过班主任向学生传递课程的学习要求,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加强对各教学点教师的培养。因为这些教师与学生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通过必要的培训使各教学点教师能够理解和把握办学宗旨、掌握每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教学辅导。三是要注重发挥从学校派往各地巡教人员的作用。因为他们来自校本部,能更准确更好地代表和传达学校的意见,与学生直接面对面谈心交流,为校外学习点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指导。总之,要充分重视远程教育中传播存在的隔膜,利用两级传播原理,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加以弥补,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缩短学生与学校在情感方面的距离,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创新机制,激发人性活力。一是学校上层建筑要高度重视招生工作,要把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就要抓一把手,是领导工作要抓领导,是干部行为要抓干部。从招生工作的谋划、决策、部署到实施,学校党委和行政要自始至终倾尽全力,招生关键时期,主职领导要靠前指挥,建立定期研究、反馈情况、分析问题、推动进展的招生工作议事制度,学校招生工作要形成一把手牵头把总,多部门协同配合,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工作机制。二是对招生工作,学校实行专项预算、专项结算、适量增加、目标考核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招生工作之需。激发招生工作活力。三是要建立互惠互利互促进,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合作办学机制。远程教育是一个办学体系,一般是高校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学习平台。各学习中心招收学员,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高校和学习中心之间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高校是做教学的,是提供平台的。学习中心是招生和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二者之间要建立互惠互利互促进,共享共赢共发展的合作办学机制。四是要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每季招生结束,学校要召开表彰大会,认真总结经验,分析教训,奖励先进,充分调动招生工作人员积极性。学校还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建立和完善招生工作专项管理和考核制度,对招生项目开发、招生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重奖,使招生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香饽饽。
2.发展项目,提升人性引力。寻求远程教育招生的新突破,实现开放办学的新跨越,必须以项目为支撑,不断提升招生工作的吸引力。我校从2009年开始点做好了三个项目:一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通过认真落实岳组发〔2009〕31号文件,在2010年招收2095人的基础上,2011年,全市电大共新招“一村一大学生”2198人;二是电信、烟草等行业系统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主动上门洽谈,深入各有关行业与员工访谈,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和各种沟通,我们达成协议,为电信、移动、烟草等行业职工开展学历教育,2011年招生1000人;三是财经、英语、计算机等优势专业项目。学校利用这三个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反响较好的优势,着力打造办学品牌,扩大办学影响,抢占市场份额,2011年三大专业招生1500余人。着手在司法、民政等系统开发项目,吸引远程教育学历提升高端人群。这些项目的开发和落实,为开放教育招生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3.优化服务,增添人性实力。招生工作是一项管理工作,更是一项服务工作。要将管理富于优质的服务之中,提升招生工作水平,增添招生工作实力。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宣传。远程教育的招生宣传要强调学习过程。不要虚假宣传,杜绝违规招生。要通过各种媒体、多种广告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实事求是地宣传远程教育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宣传专业的设置、招生名额和学制,宣传灵活的教学和学习模式。2011年,我们先后投入招生宣传经费30万元,在岳阳市核心媒体《岳阳晚报》、岳阳电视台刊登、播报招生广告,策划形象宣传。二是科学制订招生流程。从招生宣传、咨询、报名登记、缴费到信息核对、注册等全过程工作要制订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力求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平凡的工作精细化,把零琐的工作规范化,使招生工作简明易懂,操作便利。三是精心策划招生运作。招生工作是一项开拓性工作,要通盘考虑,协调运作。学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免试入学、资源丰富、学制灵活的特点,与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展开各有侧重的竞争,巧借时间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亮出一张张招生王牌,实行品牌招生、规范招生、有序招生、阳光招生。
二、远程教育学习支持中的人性化服务
1、要认识远程教育的品牌。首先是要认识远程教育全新的、开放的(open),天天向上的学习理念。在我国奥鹏公共服务体系和中央电大是集六十多所“985”、“211工程”大学的优势。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全新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课堂,以便随时随地、快捷、方便地学习。使学生学习轻松,学有所得的好平台。其次是要认识远程教育一站式平台的服务优势。远程教育从招生注册到课堂学习到作业完成到毕业审核,学员可以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完成。第三是认识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即:多样式、多媒体、多环境的学习模式。把远程教育不仅看作一种网上学习,而是时代对教育的一种创新。
2、提高学习支持服务人性水平。远程教育质量的保证,作为学习中心核心任务就是树立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理念。首先是要端正服务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其次是要熟悉教学计划。成人的学员的学习主要矛盾是工学矛盾,学习支持服务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熟悉每个学员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做到随时掌控、适时提醒。第三,打造服务团队,践行“五心”服务。各学习中心要根据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实了远程教育管理人员,配备招生咨询、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人员等,并要定期进行培训。我校对工作人员提出了“知心、热心、细心、耐心、开心”的“五心”服务要求。受到了广大学员和合作高校的好评。
(一)合作办学,探索“双系统”办学模式
所谓“双系统”办学模式,是指电大系统和残联系统两个系统合作办学。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内蒙古电大和内蒙古自治区残联联合办学的模式。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双方经常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教学、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盟市电大分校在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中也都采取了与当地残联合作办学的模式,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系统办学得以在全区开展和推进。
(二)以人为本,探索特色教学过程
为确保残疾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规范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同时,在加强支持服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1.采取混合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效。残疾学员利用“阳光学习网”平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时,考虑到一方面残疾学员存在文化底子薄、接受能力差,很多知识点通过网上自学还不能够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家庭比较贫困,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或者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实际困难,学院适当增加面授课的课时量,并且尽量将课程安排在电脑机房来完成,使他们可以在消化书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和熟练计算机的操作。2.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教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抓好毕业生实训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办事处、残联等实训基地参加3~4周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3.教学与学生心理疏导并重残疾人学生因身体缺陷,以及社会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残疾人普遍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等情感特点。学院开设增强基本素质类“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南”“残疾人康复系列讲座”“新残疾人观”等课程,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面授辅导,引导残疾人学员对自己正确定位,能够正确认识所处环境与社会,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生命质量,培养残疾学员提高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针对残障学员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经济窘迫、求知欲较强、敏感自闭、期待平等、渴望融入等特点,学院还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为核心,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全国助残日”和“迎新春”等主题,分别举行了师生联谊会和座谈会等活动。新生开学典礼、定期师生座谈会、不定时地为表现优异的学员过生日等活动已成为学院常规教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加强了人文关怀,让学员形成了集体归属感,从而形成学院特有校园文化。
二、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定位,稳步发展
如何给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为构建自治区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是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特别关注和优先考虑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促进地方教育公平,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大课题。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定位,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理清发展思路,对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明确今后发展目标,探索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蒙古地区办学的教学支持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拓展未来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大学建设中提出“多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特殊人群教育”办学思路,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在全区各盟市电大系统的发展”的意见。笔者认为,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背景下,内蒙古电大要实现与其他普通院校的“错位发展”,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定位,重点需要解决内蒙古学院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实现问题。如何才能够让更多的地区,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在稳步推进中实现在全区的覆盖应当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双系统”办学独特优势和特色,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服务模式和合作模式,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地区教育公平,实现开放大学自身价值。2.发展定位:面向残疾人全体,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并重,实现内蒙古地区残疾远程教育在全区的稳步发展。3.办学特色定位探索构建内蒙古地区特点的残疾人远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及运作机制、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符合残疾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习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并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的定位,旨在发挥内蒙古学院在本地区组织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功能作用,促进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稳步科学开展,体现学院的核心价值。
(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