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论文【优秀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大学体育论文【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大学体育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体质健康

1前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5%——20%来自遗传因素,20%一25%来自环境因素,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0%——15%来自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可见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HealthPromotionAndPhysicalActivity)”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力活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那么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处于18—23年龄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如何,与体质健康究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深入的研究。

2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根据截至2004年江苏省高等院校结构比例,首先分层抽取10所高校,然后在每所院校抽取150名全日制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社会调查法

2.2.2.1问卷调查法

参考Prentice,W.E.于1990建立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来自FitnessandWellnesforLife)J,在11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包含:饮食方式,睡眠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嗜好方式,就医方式和应激方式等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所有的二级指标有“从未”、“有时”、“坚持”三个选项,分别以3、2、1或1、2、3记分,得分高者生活方式相对健康,反之其某些生活方式要素有待改进。本文选取其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指标进行研究。2005年10月下旬,采用研究者现场发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收回的方法,向10所调查院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99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95.5%。

2.2.2.2体质健康调查法

向各院校索取对应调查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需归档保存)。

2.2.3数理统计法

首先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录入,然后运用$PSS12.0作数据整理与统计。

根据量表中锻炼方式的3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总和对样本进行分组,高于或等于7分者归为经常锻炼组,低于7分而大于4分者归为有时锻炼组,小于或等于4分者归为偶尔锻炼组。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三个群体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无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xxx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xxx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xxx中央x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

大学体育论文 篇2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普通高校筛选出的2008级400名新生进行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运动对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价值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有的人存在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1]。同时,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研究者在对随机调查的1516名大学生的研究中显示,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有时或经常出现单项心理障碍症状的情况占调查总数的~,最为突出的症状为抑郁,占调查总数的[2]。

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突出矛盾。为此,xxx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同时,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防范和处理的方式,但笔者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尽管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关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可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苏省10所普通高校2008级新生400名,其中文科学生200名,理科学生20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SCL—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平时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实验法。将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的三组共60名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随机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健美操5个锻炼小组中,每周锻炼1h,共锻炼6周。实验前,采用问卷调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自测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通过SCL—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有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60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都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指标的自评测试(见表1)。

表160名大学生实验前、后六项指标总评情况对比一览表

注:六项指标总评在48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479分为一般,360分以下为差。

实验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三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见表2)。

(二)分析

从表1中可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明显。因为体育运动的疗法方便易行,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花费过多的财力、物力,便于自我调控。其实际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来影响其心理状况的方式。此方式对那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或患心理疾病,更不愿意去心理治疗机构咨询或治疗的大学生更为有效。因为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运动中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相互合作,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抑郁组的学生在各锻炼小组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均呈显著性差异(P<),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太极拳锻炼小组中呈显著差异,说明只有排球和太极拳对焦虑具有改善作用;人际关系敏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呈显著性差异。显然体育运动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1.能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最优化的运动愉。这种运动愉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人通过体育运动,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体育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控制抑郁,因为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

2.能缓解紧张的情绪。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运动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Melnman等人(1993)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4]。Hayden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5];Berger(1993)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6]。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们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等情绪反应,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使人们从烦恼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繁多的考试、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减轻抑郁程度;减轻强迫症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身体活动的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运动愉,即个体运动后会产生满足、愉悦、舒畅。心理学家们认为,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得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适度负荷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在进行运动后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因此,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能增强自我控制感。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体验到成功感和竞赛感,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有满足感,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4.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炼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以进步和友谊为内容,便于培养人的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品质,以及使人在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

5.有助于培养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从而在某一种体育运动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都要求具有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运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它培养人的勇猛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胜败和体育运动永远相伴,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勇于接受失败,后者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意义。在胜利和成功时保持进取精神并不难,但在失败时保持进取精神就很难了。

6.能改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通过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

参考文献

[1]陈敏敏。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2000,(5):29-32.

[2]佘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xxx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xxx,1999-06-13.

[4]MelnmanAD,[J].AuJPsyeh,1993,(45):134-140.

[5]HaydenRM,[J].JSportsMed,1984,(24):69-74.

[6]BergerBG,[M].In:SingerRN,MurpheyM,TennantLK,

大学生体育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就业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了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830万。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紧迫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其实质就是缺乏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就是一种能满足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需要改革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体验中认识世界,提高能力,最终做到“知行合一”,由于其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美国人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库伯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勒温的体验学习模式,提出了著名的四阶段体验学习圈,在这个模型中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这四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的,在现实中表现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迁移体验”的过程,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逐渐熏陶,促进学生获得和掌握专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或场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进行交流和分享,再通过反思、总结,然后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并最终将理论或成果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亲历性。这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二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核心期刊目录。

2.个体性。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正因为主体的体验存在差异,他们之间才有交流和分享的必要和可能。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经过交往和沟通才能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3.寓教于乐性。体验式学习为寓教于乐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寓教于乐中的“乐”应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教育学论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常用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有: DFEE(2000)(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我国学者赵颂平、赵莉认为就业能力是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这是所有其他就业基本技能的基础,因为这与将来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高校中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了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适应工作需要,具备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专业能力又具体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两个方面。(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在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能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包括新技能掌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制度执行能力五个方面。(3)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过程

体验式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激发动机阶段

激发动机是体验式学习的启动阶段,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活力、指向、选择、维持、强化的功能。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其体验的愿望与需求,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并引导其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其情感,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创设情景阶段

当学生对所要从事的活动产生某种愿望与需求后,这时教师就需要设计一种情景。创设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人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3)实践感受阶段

学生的实践感受是体验内化的前提,也是体验内化的源泉。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经验缺乏,可塑性大,因此实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的学生全身心主动参与。也有的则被动消极对待。因此教师要坚信他们的主体潜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切忌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

(4)体验内化阶段

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过程的关键。体验内化过程是个体心理矛盾斗争运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育学论文,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这一阶段的指导,教师还可采用目标激励、期望激励、情感激励等手段

(5)反馈外化阶段

反馈外化是指个体形成的一定认识和心理品质以相应的言行举止等外部表现显示出来。如语言、文字、行为、表情等反馈外化应贯穿于整个体验式学习过程之中,这一阶段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表达或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的成功收获,使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先定内容然后再去制订教学任务。教师在这种认识的背景条件下,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讲具体的内容,他眼中看到的首先是教材,而没有首先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去适应核心期刊目录。从这个意义上讲,体验式学习做了根本的转变,它首先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究竟需要发展到什么水平,达到什么目标,然后根据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思考再去选择适当的活动、适当的经验、适当的运动项目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学生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2.以实践活动为主

体验式学习往往从实践开始,经过体验、感悟、反思等环节,最后达到获得或再创造的目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都有亲历和反思等心理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方式原则,体验式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间,使学习不再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穿越了空间的界限,把所有的有关知识技能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老师和学生也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生活的意义,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美丽,使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体验式教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体验式教学要求要贴近生活来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技能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从而让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乐起来、玩起来,为学生“终身教育”意识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来体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我们还可以创编一系列活泼生动的游戏教育学论文,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兴趣、掌握本领,使身体得到锻炼。总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与生命的同步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学习,感悟学习。

4.主体平等独立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将建立起基于个体独立自主的平等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由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由教师来确定,学生居于从属地位,懂得跟随教师学习知识。没有真正的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的沟通,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体验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教师侧重进行引导和点拨,和同学进行平等的讨论和交流。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发表不同的意见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师生合作探索。在这种师生互动、体验学习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合作意识、民主风范也会对学生尊重他人意见、自我角色的定位、努力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目标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郁建兴,瞿志远。就业能力理论及其中国应用[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

[2]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 江苏高教,2010,4.

[3]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4]刘冰。情景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5]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3,11.

大学体育论文 篇4

体育论文开题报告(一)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大学生体育论文 篇5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方式

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常常使用,对研究目的的达到有直接和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利用自己优势,取张家口学院本科、专科学生各100人左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具体涉及:学生年龄、性别、爱好、对体育课的认识、体育课是否能够对道德品质起到作用及体育授课教师是否进行过德育渗透教学等。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经过研究讨论,初步有了一些解决建议。

2访谈法对个别具有代表性学生进行访谈式调查

这些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在选取时带有一定目的性,比如特别惧怕体育课程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对体育课特别喜欢而自己专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和其他科成绩均十分优秀的学生等。在学生选取上也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选择,尽量能够使访谈对象能够代表一部分同类型学生。在访谈方式上,不能正襟危坐,容易给调查对象造成压力。所以在访谈时,一般在课间或其他休闲时间,一般不用笔本进行细致提问和记录,这样就给访谈结果记录带来一些困难,为了保证学生访谈内容能够尽快真实地记录下来,访谈问题一般简单和直接,并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问题进行多次访谈,结束后迅速整理记录,从而达到了访谈调查目的。

3教育实验法

在初步进行了本课题的一些调查后,笔者开展了一些教育实验活动。有了一定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后,有了一些初步的建议和想法,这些建议和想法能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预期作用,能不能够通过实践的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同时又在德育的影响下带动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有所体现。笔者利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堂进行了一些实验,将一些有效和积极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记录,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通过调查问卷

将问卷具体问题进行了整理整合,大项结果统计如下: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生,样本选取的对象从年龄和性别比例上大致相似,爱好比例上也无大区别,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育和德育的关系中也得出了几乎一样的结论,那就是体育课是有用的,但是对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性格的影响上看基本处于无伤大雅状态,没有发挥体育课德育作用,体育教师在授课中也基本上着手于实践动手方面,对德育并没有加以应有重视。

1.2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访谈记录1:对象为特别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访谈对象是一位女生,每每到体育课参加运动的态度不甚积极,总以各种身体不适的理由缺席,身体瘦弱,眼神迷离。对问题往往回避,觉得体育课对她而言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作用,对品德更加没什么影响。访谈记录2:对象为对体育课无特别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女生,体育课参加程度一般,偶尔以身体问题缺席上课。体育课对她而言是一门必须要拿到学分的课,但是课程分数高低无所谓,及格就行,不影响毕业拿学位就够了。体育课不会影响道德形成,只是身体健康的问题。访谈记录3:对象为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男生,体育课程参加积极,从未缺课,而且在课余和闲暇时间大多会进行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成绩突出,专业课成绩一般。访谈过程中眉飞色舞,围绕体育内容的话题多样,能够看出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体育课程不仅有利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让人培养进取、坚持的生活态度,更能注重团体协作。从选取访谈记录中可见,这些学生能够基本代表一部分学生态度,其中访谈记录1和3的特征学生数量都不多,说明在大部分学生心中,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学位的必经途径而已,具体说到能不能够影响到性格形成,道德品质的影响,就更谈不上了。

1.3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在拿到调查结果后,经过研究,选取了两个不同专项体育班级,进行了德育渗透的教育实验,在此以羽毛球专项课程为例。笔者在羽毛球专项体育课程中选取了两个班,实验班着重渗透了机智、灵活、拼搏、协作、团队、守法等意识。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流,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手段,不仅介绍具体的羽毛球的运动知识,而且让大家观摩著名比赛、分析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积极品质,讲解违规违纪行为,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运动的本质和目的。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摒弃了单纯的模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单个辅导,尽量地深入他们的性格内心,找出需要改变或提高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鼓励。课后还让学生们写一写、说一说上课的感受、克服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这样可以直接地把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一段实验时间后,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进行比较后发现,试验班级的学生上课态度更加积极,能够按时上下课,请假人数大大减少,完成基本项目的各项技能更加熟练,分析态势和问题的果断性灵活性大大提高,并且乐于与人分享、乐于协助他人,试验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结论与建议

在高校的环境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容易为客观不特定的因素所影响。相较于那些在课堂上主要依靠听、读、写的课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观点、信念、情感、意志和态度容易表现出来,如果体育老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接近学生,就更容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反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体育拼搏竞争的过程中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在体育锻炼提高过程中培养积极进取、轻易不言败的意志;在了解运动规则制度的过程中了解规范的公正、诚实的意义;在集体配合过程中体会团体的力量、协作的功效等等。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德育渗透,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都会得到巨大提高。所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获得优良比赛成绩,还要将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品质融入其中,让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升华。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全面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获得最满意的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按照一定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体育过程中的德育进行规划。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大而空的,而是具体可操作的。比如,将集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精神、遵纪守法等等教育目标列出,一堂课的哪些方面可以涉及哪些品质的培养,要用一些特别方式让学生向着这些方向发展。其次,制定教学计划不能依照传统,只将时间和授课内容排列,还要讲训练、项目、时间和德育目标融为一体。在有这样科学全面的目标前提下,来设计和制定行动方案,保证在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道德教育,培养了积极正确的品格。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寻求其他教学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什么样的德育效果,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都应该有所考虑。要采取那些针对性强、效果优良的方式,全面地完成体育教学。

2注重课堂的教学

首先要有良好的授课环境,寓情于教,形成良好的课风;其次要挖掘出每次课的德育侧重点,结合体育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再次,一定要组织好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注重仪表和言行。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庄重严肃,同时也要体现出健康和朝气蓬勃。其次,在组织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出了认真备课外,还需要有序布置场地和器材,指导学生收拾和整理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的集体观以及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比赛及各种活动

大学体育论文 篇6

1.课堂进度过快,学生没有反应或思考间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度依赖课件,板书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的间隙,教师把目光移向课件内容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学生课堂上记笔记也有相当大的难度,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很容易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导致学习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课件制作耗费时间较长,占据教师大量精力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制作过程上,而有可能忽视了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由于多媒体提供的多种功能,教师都想把课间做的更加漂亮,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会反复修改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殊不知这些细节的设计都是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的。课件的建设也不令人满意,偶尔也存在着“电子板书”也就是书本搬家的现象,课件没有起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足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3.课堂活动学生参与性不高

在合班授课模式下,课堂上往往会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但效果也不甚理想。人数多,就会有惰性,总有人偷懒,只要本组里有人“挑大梁”即可。即便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来设计授课任务,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有些学生也爱理不睬,不愿听课,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因此,学生在课上由于缺乏交流而没有得到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合班授课下,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式”教学。问题是小组合作时,参与程度不一,往往是能者多劳,不能者不劳。组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难以以团体精神作为支撑来完成实际学习任务。没有得到语言锻炼的同时,也没有加强和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于教师布置的小组课后作业,完成效果就更差强人意了。上课坐在一起,下课便挥手道别,各学各的,毫无团体合作意识可言。

二、建议与解决办法

1.严格课堂管理

针对人数众多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旷课,迟到,早退都要有相应等级的扣分,来约束学生,达到最基本的上课要求。如果授课过程中,睡觉,玩手机,讲话等现象出现时,也要有相应的对策处理。比如说,最为普遍的玩手机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师暂时保管手机几日(SIM卡学生自留);把他正在浏览的内容或者玩的游戏用英文解释出来;接受教师课前就准备好的惩罚措施(表演节目,大冒险抽签等)等等。针对那些上课讲话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制止,不能放纵不理,否则不但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还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教学效果。然而,大学生自尊心更强,更要面子,即便他犯了错误,教师最好也不要直接当众批评,可采取委婉的说法和手段来提醒其错误。经常提问是个约束那些爱讲话学生的好办法,既顾忌了学生的脸面,又适时地制止了他们的不恰当的课堂行为。

2.课件与板书结合,控制课堂授课进度

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利用课件的频率相比之下更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时以板书为主。为了课堂内容衔接顺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可能翻阅课件的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记下笔记,没有思考机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必要的授课环节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板书内容来放缓课堂节奏,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时候,学生可以思考并记录。不建议把所有授课内容都放在课件中展示,要有的放矢,量体裁衣。

3.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大班授课,对于设计课堂活动的要求更复杂,更具体。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不高,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师授课心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那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冲动,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在小组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每个学生使用英语与自己的组员进行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任务。另外,活动设计上也要新颖灵活,经常变换,比如角色扮演,模仿演讲,学习英文歌曲,经典台词模仿等,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式,都能得到该有的锻炼。

4.构建团体合作精神

在多媒体环境下,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最佳方式。通过共同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尤其是用所学的语言。他们没有看到,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也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知识只有在不断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才会被消化吸收并内化为活的语言机制。形象地说,只有通过才能熟练掌握语言知识。不交流、不运用,不可能学好语言。为了构建团体合作精神,教师可设置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具体为:如果因为某人的原因,小组没有完成任务,整个小组接受惩罚。这样的话,就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5.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岗位了工作了这么多年,相信教师们都会发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无论一名教师你有多努力,教学水平有多高,你都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因为作为教师,必须要和你的学生多多交流。要是不和他们交流,就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跟不上他们思想的步伐,只有和他们做朋友,学生会慢慢喜欢你,了解你,才会更喜欢上你的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才得以完成,教师才能更好地灌输他们所需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合班授课的学生人数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教师更要注重课上课下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授课方案。

三、总结

大学体育论文 篇7

随着我国政治和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身体锻炼,这就给高校体育提出培养大学生具备能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力的问题,使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并充当家庭和社会的指导者。为此,就必须在大学体育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案,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4、自控: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其中,培养自学能力是主要的,但是,不可忽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全面培养。

大学生体育论文 篇8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3.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3.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3.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3.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2.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6.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6.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2)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如在周末适量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