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8篇】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范文【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菲律宾暂停中企承包填海项目】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考虑到文学写作隐性的课程价值,选修课程部分还是明智地给它留了一席之地。教材编者们在面对文学写作的时候,也都是殚精竭虑,颇费思量。可是多年来,孩子们心无旁骛地盯着考纲和真题,从文学写作中倒是腾出了不少时间,议论文却是越做越死,记叙文也是越写越呆。殊不知,没有写虚的训练,写实注定走不远;没有诗性的滋养,理性永远长不高。当诗性被放逐,语文理想国终究是梦想剧场。

文学写作贫乏,一方面是受我国主流观念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叶圣陶的应需论:“学生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他主张,中学国文学科教学的是一般的文章,不是纯粹的文学,它并不以培养文学家为目的,文学家也不是可以教出来的。文学写作可以尝试,但它并非一般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应该说在政治话语遮蔽语文的时代,这一思想引领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时过境迁,今天,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重读叶圣陶。不妨对照着看看朱光潜是怎么说的。第一,文学并非纯然无用。“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那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隘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它起于实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说给旁人知道;但是它超过实用,要找好话说,要把话说得好,使旁人在话的内容和形式上同时得到愉快。文学所以高贵,值得我们费力探讨,也就在此。”第二,人人能做文学。“文学的门本是大开的。迟钝者误认为它关得很严密不敢去问津。”“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运用语言文字,也就具有创作文学所必需的资禀。”第三,并非想当文学家才需做文学。“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事实上,治文学也是这个道理,文学写作并非都是指望做文学家“专用”而去的,它当然可以求其“通用”的功能――超越工具性人格,生成诗性的人格,唤醒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激发语文学习的动机、热情与潜能。或许是意识到文学写作有文学阅读难以替代的功效,叶圣陶后来在这个问题上似有几分犹疑。在1940年的《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叶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培植欣赏文学之能力”,并且要“诱发文学上创作之能力”。显然,与此前相比,叶老对文学写作的态度已显得更为积极。

文学写作贫乏,另一方面也因西方理性主义的渗透。柏拉图之后,西方文化主要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受此影响,西方大国的语文高考通常限定写实用文,尤其是论说文。受此影响,国内部分专家遂大声疾呼,我们的高考理当“与国际接轨”,考查学生的论述能力,进而培养实用理性的精神。其实,西方高考虽然不考查文学写作,但这不代表人家平时不注重相关的训练。联系英美德法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来看,无一不重视文学写作,而且,当西方文明进入后工业时代,许多语文课程论专家已在深切反思,这种理性至上的课程追求是否合适?它有没有充分激发人性的潜能?结合我们的国情来看,高考指挥棒若不指向文学写作,平时的相关训练基本是落空的(随着大分时代的来临,小作文或可做点新的尝试)。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是诗性思维,汉语是诗性语言,汉文也是诗性文字,中国文化更是诗性文化,它不尚思辨,而重整体观照、直觉体悟与意象建构。因此,从精神结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出发,汉语文教育应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秉承祖先的诗性智慧,确立自己独特的诗性养成战略:一为文学阅读,二为文学写作。我们的文学阅读教学为何长期低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较少体验文学写作,而缺少这种独特的体验,文学阅读往往异化为文章阅读,直觉体验往往异化为理性分析,审美活动往往异化为认识活动。

当文学写作已经远离时代,远离课堂,我们有理由担心,学生的文学精神终将荒芜,汉语文教学的文化基因终将变异。作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语文老师,如果深陷题海,缺乏超越的智慧,跟文学的趣味日益隔膜,那无论是文学教学还是语言教学,也都将迷失于荒原。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非想以文学文体取代议论文的地位,只是想说明问题的存在,并能引发大家进一步去思考。

参考文献

[1][4][6]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A].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227~228;167;168.

[2]叶圣陶。叶圣陶集:1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7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3.

[5]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A].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159~164.

[7]叶圣陶。叶圣陶集:16[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6.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2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留学生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09

西南大学是国家“985、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留学生教育历史。每年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和创新,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本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初见成效。

1 全方位融合校园和城市人文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1 协同校园及其周边城市环境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是世界上最具竞争潜质的国际大都市之一。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食蜚声中外,是著名的山城。西南大学位于重庆部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为我校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留学生学习生活外部环境。校园基础设施文化实施建设不断加强,让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生活、学习中。组织留学生进社区活动,让留学生走进当地社区、学校,让民众了解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与民众近距离地接触,举办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协同共创我校留学生教育新模式。让留学生自愿深入学校和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汉语与英语教学活动,促进留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和社区。同时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基本文化知识,以增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留学生会将他们对中国、重庆、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的印象带到世界各地,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

1.2 重视生活和教学环境改善

由于留学生均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均不尽相同。我校特别重视加强教学环境和生活实施建设,重视留学生的适应性,更快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对留学生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尊重留学生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尽可能地为留学生创造接触东道国的机会,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贴近与中国学生相似的管理模式。学生宿舍是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地方,也是培养留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实践课堂。把留学生宿舍建成社会化服务公寓,让留学生们生活在舒适育人环境中。①②对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国际友人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后勤社会化服务系统。拥有现代化留学生综合大楼和留学生公寓,配备数字化语音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室、同声传译室、阅览室、公共计算机室、中华文化体验室、中华才艺学习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留学生公寓有公共厨房、洗衣房、健身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更近距离学习体验中国文化,留学生既可入住留学生公寓,还可以申请选择与中国同学同吃住,或去校内教职工家庭、校园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

2 规范化教学管理

2.1 严把招生质量关

留学生工作的起始环节就是招生,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把握好招收留学生的各个环节,全面综合考察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挑选有扎实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学生,来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的留学生。招生对象为:热爱汉语语言文化和中国风土人情,自愿从事中外友好交往和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汉语语言交流及表达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设置专业有: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外国研究生;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2.2 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留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留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集体,个体之间存在有差异。在学校教学管理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要正确把握好管理的原则和尺度。建立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留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等。②③在考试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来督促学生学习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强化培养目标及要求,如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要求为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汉语言文化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汉语教学技能。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学习年限为两年。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完善留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调查毕业去向及从事行业情况等。

2.3 严肃教学纪律

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对于初来的留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入学时教育时重点放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纪律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学分制教育,明确学籍管理规定。使留学生遵守教学管理纪律,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规范留学生的学习行为,学到更多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④⑤使留学生正确认识教学纪律,尊重教学纪律。让留学生明白遵守教学纪律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对经常上课迟到、旷课、缺考的学生,以教育引导为主。对屡教不改的留学生,要严肃批评,耐心教育;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大胆管理,维护教学纪律的严肃性。要授予学位是留学生,在审核学位授予条件时,坚持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规定。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搞好留学生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素质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⑤⑥我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70%~80%,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50%~60%。同时学院还聘用国内外资深语言教学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教学及相关指导工作。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教师要求要有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技巧,才能与留学生很好地进行交流,才能克服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制定并实行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措施。如必须要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并且可撰写英语论文才有资格给留学生上课。邀请外籍教师为本院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培训,定期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院严格执行首次任课教师试讲及集体备课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及试讲制度。只有在试讲合格后才能给留学生讲课。明确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对授课教师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定期指派教师出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理念,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3.2 精选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国际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教师职业需求,紧紧围绕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形成以学位核心课程为主导,实践训练课程为重点,拓展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⑥⑦以母语是非汉语的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学历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应用型汉语人才为基本原则,以汉语语言文化课程为主干课程,以中国文学、历史、艺术等为辅助课程,务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备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学院依托西南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除为汉语专业留学生开设有关课程,还为全校其他各专业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历史、文化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国商务、书法、绘画、剪纸、舞蹈、民乐欣赏与实践、烹饪、中国武术等十余门选修课程。

3.3 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文化特点和教育优势,逐步改革和设置一些适合留学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进一步探索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只要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培养的留学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⑦⑧如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熟练运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能具备较高水平的汉语能力和跨文化汉语交际能力;熟悉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能。标准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弹性修业年限,留学生可在3~6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达到相关要求,准予毕业,毕业时均为4年制本科。总学分145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讲座及毕业设计8学分。

3.4 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我校及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尽快让初来华留学生适应新环境。针对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根据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创办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学院每年都举办国际文化节、中华才艺大赛、万圣节、圣诞节、泰国泼水节、汉语之星比赛、中秋晚会、新年晚会等活动,让各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道,在其乐融融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同时也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据留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爱好推荐参加本校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外/境外大学、教育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已经在亚洲、欧洲设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了“1+2+1”“1+1+2”商务汉语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2+1”“1+3”汉语教育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等;同时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小学教育局及有关教育中介机构长期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短期访学项目和量身定制的特色冬、夏令营游学项目。

*通讯作者:靳玉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HBA090024)

注释

① 王勇辉,管一凡。湖北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1(3):100-104.

② 黄雪宁,张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留学生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159(2):69-70.

③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191(3):73-77.

④ 姜苏华,马艳妮,胡乃麟。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与管理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2):131-133.

⑤ 詹静。留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促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78-80.

⑥ 曾秋梅,柳艳。如何提高本科专业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以红河学院商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3.11(2):104-106.

⑦ 温世浩,任为民,张玉霞等。提高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9):889-891.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文理渗透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分层次 多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85-04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按照精英教育的理念办学,重理论、重基础、强调深度。近十几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中国教育在线网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共有553所本科高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其中仅普通理工科院校就有百余所。这意味着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正逐步进入一个多层次、多模式的新时代。正如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所言,发展中文学科不能只有一种思路,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定位来发展中文专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日益具体化的今天,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如何瞄准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创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一、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业界的讨论已经非常充分,如生源不理想,专业被边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专业生存空间受到重重挤压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在有限的条件和种种不利因素面前,普通理工科院校要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出特色,首先就必须清楚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规格。

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讲,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交叉、知识创新、跨行业合作、技术集成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手。过去在人们看来属于专业技能的东西正逐步成为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狭窄的专才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另外,随着中国逐步进入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催生新的行业和领域,淘汰一些旧行业,人才的跨行业交叉流动越来越普遍,这对人的知识结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实践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文理渗透、一专多能且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从具体的人才规格讲,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呢?据有关机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名企业和行政机关的调研结果显示,在知识规格方面, 52.2%的单位认为“文书写作处理”较为重要,其他依次为:管理类知识、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礼仪知识、现代办公技术、法律知识、广告新闻知识、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等。在技能规格方面,最应具备的技能依次为:文字处理技能、资料和信息处理技能、交际和公关技能、现代办公技能等。在能力规格方面,招聘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依次为:人品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1]由此看来,“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单凭专业功底扎实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懂管理、会策划、善于沟通合作、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应用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中应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应用,突出技能”,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那么,它能够培养哪些层次和类型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呢?人才培养的优势何在呢?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更好地实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数字与计算、信息获取和处理、办公自动化等实践能力。另外,由于大多普通理工科院校过去都是从行业院校划转而来,办学中还可以更好地依托行业,贴近企业办学。最终,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人才培养要依托学校学科和行业办学优势,实现文理渗透,加强应用,突出技能,让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上手快”;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要确保学生既具有相关的技能,又具备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保证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能够“后劲足”。同时,由于学生兴趣、能力不一,毕业去向各异,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应尽可能既瞄准社会需求,又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培养,让考研及愿意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行业就业的学生都有学习发展的空间,从而建构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模式。

三、制订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应用,突出技能”的办学理念?无疑,这有赖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针对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潜在办学优势,探索“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平台课程”,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实施文理渗透;通过“模块课程”,瞄准社会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分层次、多方向、个性化培养。

平台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 ,重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叉与渗透,“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 。[2]平台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衔接的课程群组成。通识教育课是“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 。[3]其中,我们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论、西方哲学概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进来。学科基础平台课是指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确保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专业素质规格,也迎合了社会规定目标的需要。专业必修课是指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课,帮助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接受专业基本训练,学会在更深的专门知识领域内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应用。

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趋势而设置的课程,体现了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实际上它解决的是高校教育的宽口径和社会分工的接口问题。”4]模块课程由研究型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三大模块组成。首先,以考研为导向,通过“研究型模块课程”,对学生实施第一步“分层次培养”。以西安石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考研意愿,且有15%左右的学生考入各大高校。如何对这类学生因材施教从而避免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和单一化?对此,我们通过在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研究型模块课程,探索专题式、讨论式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这些学生提供平台。这一模块课程由若干门类专业限选课组成,课程内容均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考研方向选修。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开出“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继续“加强应用,突出技能”,实施第二步“分层次培养”,确保学生能一次性就业。针对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且就业面广的现状,专业技能模块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说会写,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精通某一行业知识。本模块课程又根据社会的用人类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设置了若干个小模块:新闻传播类、对外汉语教学类、文秘管理类、营销策划类。新闻传播类模块之下设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DV制作等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模块之下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外国文化等课程;文秘管理类模块之下设秘书实务、应用写作、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课程;营销策划类模块之下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文案策划、财务管理学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从事的行业选择学习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加强应用,突出技能。最后,第八学期,针对就业难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第三步“分层次培养”,探索“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在考研和一次性就业的学生之外,每年还有部分学生遇到就业难问题。针对这些学生,学校可以根据其特长和就业意愿,推荐他们到有实力的职业院校、社会知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强化培训,掌握专业之外的一门技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师证或其他从业资格证,并通过职校的“订单式”合同,使学生顺利就业。

(二)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主辅修型”、“双学位型”、“学历+技能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专业培养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跨专业方向兼修、辅修、自修其他专业课程,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里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培训,探索“主辅修型”、“双学位型”、“学历+技能型”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对于学习刻苦、学有余力、基础较好,且没有考本专业研究生愿望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之外,选修或者辅修第二专业相关课程,这是“主辅修型”培养模式。同时还应鼓励部分学生,在专业自修、辅修的基础上,自考某些重点大学的第二学位,这是“双学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学生,大学最后两年内,鼓励他们在业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社会需要,通过知名职校和培训机构,强化学习一门技能,如网络营销工程师、网络编辑师、网络设计师、会计从业资格、人力资源从业资格、国际汉语教师、房地产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美容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至少具备一项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学生若能在强化培训与学习中学习到真才实学,并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以适当免修部分学分,这是“学历+技能型”培养模式。

(三)保证阅读、写作、计算机、英语教学与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写作是看家本领,英语、计算机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些是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还须设置多学时、多类型,充满知识交际性的课程,保证教学与实践四年不断线。

阅读经典著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不能绕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绕过经典的研读之径,不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单凭轮廓式的教材知识,概论式的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的“扎实”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在大学四年里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各学期先后配合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美学原理等课程分别确定经典阅读内容。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后阅读+课堂讨论+经典阅读报告会”的结构模式,推广“以读为主,读说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环节的学习,利用读说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以读促写,以读促说,通过写和说进一步深化阅读,既厚实了基础,又强化了技能。

写作,“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是中文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表现途径”。[5]为此,要通过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实践逐次、逐级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将写作能力训练贯穿在所有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当中。其次,通过在不同阶段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秘书实务、广告文案写作等类型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保证写作教学四年不断线。再次,通过专业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公开、毕业论文等“实战型”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经过这些逐层、逐次的环节后,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将能胜任基本的文字处理工作。

计算机和英语能力是未来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据悉,“从对深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及百余家大、中、小型企业的调查情况看,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计算机和英语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此类人才的就业前景相当看好。”[6]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在每一层次、每一平台和模块的课程中都镶嵌了计算机和英语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日常化。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学生向实践要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更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关节点,为此,我们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由以下部分构成:

1.课程实践。课程实践是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实践又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课内实践主要指的是,教师改变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缩减课内讲授时间,改面面俱到的“掰开揉碎”式讲授为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讲解,在课内留下充分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课外实践指的是,在不增加课程计划学时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与教学同步的课外培养环节。

2.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是在课程实践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某些岗位能力的强化训练。校内实践又可以分为校园文化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两类。校园文化实践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校园文化平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以及社会的人才能力需求,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团;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还应鼓励学生申请学校的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实习。此外,还组织学生申请校级、省级和部级的大学生课外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校外实践。课程实践和校内实践都属于情景模拟下的实践,而校外实践却属于实弹演习式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校外实践又分为专业实习(调研)与社会实践两种,专业实习每年由系里集体组织,由指导老师确定实习主题,系里组织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暑期社会实践,按专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习小分队,深入各地进行社会调研;第二种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节假日、暑期社会实践等;第三种是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

4.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四年最集中、最严格的综合训练项目。正如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所言:“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来发挥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选题研讨、资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训练、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写作技能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7]

5.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就业难的学生,在第八学期,与职业院校、社会知名培训机构联合,与相关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的“技能课程套餐”,接受强化式技能培训,在专业之外,掌握一门技能,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师证或其他从业资格证,实现充分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从专业基础性实践到创新拓展性实践的“梯度式”跨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四、建立高效、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建立健全、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离开了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着力打造高效、立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专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不理想,是掣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如何减少学生的困扰与顾虑?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导师制来解决。

建立专业导师制,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不理想,学生学习缺乏方法,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专业出路充满焦虑与困惑等现状做出的一种大胆探索。每个学生一入学,教研室将为其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大学前两年,导师主要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并且观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后两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给予及时指导。这很大程度上实现论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通过专业导师制,学生减少了迷茫与困惑,明白了学习目标与方法,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为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创新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

要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就必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为此,我们针对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针对课程,我们将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实践教学考核主要是以学分制的形式进行量化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专业培养课外33学分”和 “综合素质培养课外4.5学分”。前者指的是在导师带领下,大学四年,开展系列专题专业调研、暑期专题社会实践、每学期的经典阅读报告会、发表文章、职业技能培训等。后者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挑战杯”创业大赛、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活动等。课程和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改革,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凝练学科特色,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构成了专业建设的环境。学科建设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这是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原理。”[8]若学科建设无特色、低水平,专业建设就难以上台阶,因此,一是要加大师资队伍培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要求教师科研、教研并重。二是要培育教学科研团队,凝练学科特色。应该依据教师所带课程和研究方向,将教师分成若干个教学科研团队,每一团队设一名带头人和负责人,对团队进行培育。并通过培育精品课程等多种形式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优秀教学资源。

总之,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瞄准社会需求,扬长避短,科学定位,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一系列的实践和管理配套,最终将办学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后发优势,探索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健儿,范世清。 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

[2][3][4]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0-91.

[5] 赵德利,王渭清。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与创新教育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389-391.

[6] 钟琼。计算机英语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培训,2006(9):50-51.

[7] 赵世举,赫琳。 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73-76.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省级开放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2015年10月4日至10月17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团一行15人,赴美国接受为期两周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此次培训是该校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2015陕西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年”的号召,经学校决定,并呈报省教育厅、省外专局、国家外专局、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批准的重要项目之一。培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为课堂授课,一部分为参观交流。其中课堂授课集中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两所学校。通过课堂集中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发展变迁、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美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运用、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的教师管理、运作模式等。

一、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领者,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建议政府要密切关注国际化带给高校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提出教育也要加快国际化,通过在教育领域进行综合变革,培养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的世界公民,以此加速美国经济社会国际化,提高其在全球的影响力。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公认的三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和课程的国际化在考察的几所大学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学生的国际化

学生的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主要标志。2014年国际教育交流“开放门户”报告显示,美国仍然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地。在2013-2014学年度,一共有近90万名外国留学生赴美国高校学习,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了八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仍居留学生数量的首位,约占国际学生人数的1/3强。在参观考察的几所高校,中国留学生随处可见。笔者培训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仍然是国际生留学(课程)的首选地区。学生人数次多的其他几个州依次为:纽约州、德克萨斯州、马萨诸塞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纳州。2013-2014学年度,纽约大学是录取国际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美国高等教育学生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而且它的培养目标也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思维的世界公民。一是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教学环节强调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从多元视角开展学习、理解其他国家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思维。二是美国高校积极引导学生跳出本国范围,主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和工作机遇,以及立足全球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三是美国高校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更加主动发挥作用,促进国家及地区之间教育机构的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间的研究合作以及科学技术帮助,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四是从维护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需求出发,不断渗透美国式民主,让学生逐渐接受和认同美国文化。

(二)教师的国际化

在所考察的大学中,无一例外的都将招聘教师的范围面向全球。通行的做法是:面向全球招聘公告,教师自荐和同行推荐相结合,由各高校专门委员会独立开展评价,高校系、院、校三级逐级审核,严把教师入口关。在师资招聘和引进环节,各高校普遍强调新进教师在团队协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教师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来源方面,此外,教师丰富的国际阅历也是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美高校的教师,15%的教师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出生,1/4的教师曾与外国专家共事,近1/5的教师曾在境外期刊上发表过成果,70%的教师拥有国外的学术经验,50%的教师曾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熟练掌握国际语言也是教师国际化的重要考量。统计显示,全美高校能熟练运用外语的教师占到55%。与此相对应,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该修一门国际课程(占到85%),希望所有本科生能到国外留学(占62%)。教师的国际化极大地加速了学生的国际化进程。

(三)课程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第三个要素是课程的国际化,通常包含8个元素:课程要涵盖国际问题;要以国际化的方式延展至传统学科;针对某些国际职业进行学生培养;掌握沟通和跨文化技能所需的外语;有涵盖一个以上国家的跨学科课程;有国际认可的专业资格;有联合或双学位课程;一部分必修课程由国外提供并应有专为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等元素。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通行的做法一般为将国际学习统一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并注入全球视角和内容的学科;使用比较教育法;在课程中充分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区域性研究;为学生提供国际专业及辅修类课程;促进教师在国际领域的发展,建立全球沟通和学者网络渠道;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到跨境的实习和科研活动中。公众的支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调查统计,公众广泛支持学校开展国际学习的举措。其中,支持大学可以有外语要求的占74%,支持大学开设关注国际课程的占77%,支持大学期间到国外学习的占75%,认为国际生的存在有利于本土学生学习的占80%。民意力量的正面支持促使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探索

(一)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签订友好协议

近五年,学校与境内外18所高校、3家对外交流机构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地区涵盖我国台湾、美国、韩国、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学校先后接待了20余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瑞士、法国、美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台湾等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高校、企业来校交流访问。此外,学校还与西北大学中韩教育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中韩教育合作院校联盟首批成员,是“中韩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合作院校”之一。

(二)大力支持教师在国际舞台亮相

近几年,学校不断增加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赴境外参加培训等。近几年,先后有10名教师赴澳门、香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30余篇,15名骨干教师赴美国参加技能培训。2010年,学校一名教师被国家汉办遴选为对外汉语教师,长期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积极促进校际间学生国际交流

学校与我国台湾7所高校签订“互派交换生”协议,先后组织7批20余名学生参加与我国台湾高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学校与韩国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2015年,1名学生赴韩国釜山东义大学留学,学习语言,攻读学士学位。学校与韩国大邱韩医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协商,共办医学和会计类本科专业。2013年11月,学校与全球酒店行业巨头洲际酒店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西北地区第一家“洲际酒店集团英才培养学院”。洲际酒店集团在分院专设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企业课程资源及在集团旗下全球的酒店广泛实习实训与就业机会,共同致力于培养国际化高素质酒店业管理人才。

(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

2012年,三星电子落户西安,学校快速响应,2013年投资成立韩国语学习中心,为学校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韩国语培训服务。截止目前,已有2500余名学员接受培训。鉴于中心影响力逐步扩大,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总领事全哉垣来校访问,韩国釜山财团在学校举行韩国釜山文化教育推介会。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学校作为丝绸之路新起点的省级电大,主动将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一是成立丝绸之路教科文研究院;二是创建“中国移动智能教育创新战略联盟”;三是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4个,获批科研经费1438万;四是与美国美中合作发展委员会、美国新英格兰高等教育委员会合作推动中国陕电手机学院升级转型国际开放大学建设;五是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智能远程教育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六是创办“丝绸之路(陕西)手机博物馆”。

三、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学校在国际化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国际化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国际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够多样化“,走出去”多“、引进来”少,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有待加强,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资金来源单一,使用效率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照教育国际化的三个核心要素,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加强教师国际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引进来”的力度。一是要继续做好教师出国培训、参加国际会议、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的支持,增加中长期研修、攻读学位、与境外机构组织开展科研合作等资助项目。二要不断加大引进和培养国际教师的力度。在招聘新教师时,要立足全球,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且重视教师的国际经验和阅历。在培养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语言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训,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与境外高校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时无语言障碍。三要与境外合作院校协商,定期派优秀教师来学校承担授课任务或开展国际课程讲座。第二,加快学生国际化。一是充分利用韩国语学习中心的有力条件,拓展培训外延。目前,投资西安的韩国企业数量增长到150多个,在西安生活的韩国侨民6000多人。应积极宣传,与韩国驻西安领事馆联系,增加培训板块,分批对韩国侨民开展普及性的汉语培训,并对在韩企就业的中国职工、为韩企服务的中资企业员工开展韩语培训。二是借助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全球酒店行业的领军地位,精诚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能准确理解国际业务标准的高素质酒店业高级专门人才。三是加快陕西开放大学建设步伐,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利用陕西学分银行和移动智能教育的独特优势,服务丝路沿线省份和国家,创新留学生来源。四是充分利用与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建立的友好关系,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为“东干人”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建立网络孔子学院,为东干人以及有汉语需求的求学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汉语教学,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推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五是要加快本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种外语,提高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第三,加速课程国际化。当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正在转型升级为陕西开放大学,在升级平台、拓宽生源的同时,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迫在眉睫。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联合境内外高校、机构,聘请优秀教师共同开发。成熟、适用的课程可以通过购买方式直接引入。要打造自己的课程品牌,树立输入与输出并重的意识,把自己的精品课程努力向境外输送,加强彼此间知识交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四,加强宣传,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主动对接欧亚经济论坛,承办国际会议。欧亚经济论坛作为国家促进中国中西部与中亚及俄罗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设在西安。要充分挖掘自身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优势,主动作为,在教育领域找准突破口,深钻细研,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承办有高度有价值的欧亚教育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包括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中心、留学生大楼、外教(外国专家)楼等,这些都是推进国际化进程必需的硬件设施。三是建立外文网站等媒体。要提升学校的海外传播力,全面展示自身教育形象,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更加重视门户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国际化建设力度,采用国际标准,运用国际语言,将各种媒体资源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对外窗口。第五,加强成本核算,拓宽资金来源。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成本核算和资源整合能力,提高资金效率;二是要加大对国家出国培训项目的申请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项目和资金支持;三是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金,调整师资培训、出国交流、论文奖励等涉及教务、科研、人事、外事的条块管理模式,统筹谋划,统一调配。

作者:古永司 林静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办学处

参考文献:

〔1〕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5

中越布依语词汇对比研究

语言文字规范理念若干思考

近年来台湾校园新词语的发展变化

宁波外贸企业语言生活调查

杭州市称呼语“老板娘”调查

中国辞书学会举办辞书学术讲座

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命名字号类型调查

意大利华人青年的语码转换

香港雇员补偿判决书的语篇分析

澳大利亚的语言翻译服务

语言战略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青海省一藏族村寨的双语生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

香港公司年报汉英双语使用比较

霍顿司法调查证据的话语分析

常州城市化进程中的语码选择与转换

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介评

舆情视角下语言教育问题分析

徐州隐语反切语的结构与流传

机构致歉的社会效果及其话语策略

从“北大简介”看大学身份的话语建构

我国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回顾、问题与展望

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语言规划概论》

香港工作场所中三语使用情况的再调查

“滕州地方普通话”声调变异实验研究

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

商务印书馆201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

中英应用语言学期刊中语言教育论文对比

“领导、南巡、农民工”的社情语义背景分析

“2015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在商务印书馆召开

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即时通信工具语言使用调查

英国剑桥中文学校对外汉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

阿尔巴尼亚首都汉语推广与教学状况调查

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

德语正字法改革的历史经验:哈贝马斯视角

批评视角中的心理治疗与咨询话语研究综述

中澳媒体话语跨文化的研究——以力拓间谍案为例

英文流行词Ungelivable(不给力)的“热”与“凉”

纳西东巴教中的二元对立及其对纳西族世界观的建构

内蒙古一牧区村蒙古族语言使用的代际差异

新疆库尔勒市蒙古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

维吾尔族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实证研究

赣语、徽语交接地带跨境移民源流地方言考察

语言接触与新疆俄罗斯族母语语序的变异

国际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管理

执法语境下警察与犯罪嫌疑人权势关系的话语建构

香港粤语“单音节促发论”分析——语言接触下的新视角

上海南京路上语言景观的百年变迁——历史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6

2013年10月29日,我们佳木斯大学一行10人通过萝北名山口岸出境,前往俄罗斯远东比罗比詹阿列赫姆国立大学参加国际科学教育论坛。

会议是在30日进行的,上午共有7人在主楼会议室进行大会主题发言,下午在分会场进行小组发言。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中国的约60名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会。我是第三个在大会作主题发言的,题目是“on the meaning and role of civic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公民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角色研究),发言使用英语,由俄罗斯高年级的学生再翻译成俄语。

在正式谈论发言主题前,我放了几张与对方学生的合影照片,那是前两年我去俄罗斯共青城送中国留学生时途经比罗比詹临时访问学校,与俄罗斯学汉语的学生在教学楼里的合影,还有我与阿穆尔国立人文大学的老师在火车站的合影。我谈到短暂的访问后,我们开始建立真诚的友谊,以及后来通过E mail建立起来的沟通联络,我们都从对方身上交流很多、学到很多。我谈到俄罗斯的那位送我返程的老师曾教我列宁那句著名的语录“武其嚓、武其嚓、衣稍额拉斯武其嚓”,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那是大雪弥漫的冬日,这位老师在俄罗斯教汉语和英语,她坐14个小时的火车送我返回到比罗比詹,面对纷飞的大雪,于是我教她毛主席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此刻,当他们看到在自己城市的火车站,我与他们师生的合影、听到我说他们尊敬的领袖人物列宁的名言时,立即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一种方式与表述会拉近我们彼此的心理距离。

我的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在中国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融入公民教育,培养具有个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并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这种教育要从小做起,国际社会才能共同面对诸如环境问题和宗教间的接纳、宽容与相互理解等棘手的人类问题,我们的教学与教育因此也可以作出积极的调整,比如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如何强化社会实践等,社会责任感应该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培养形成。

发言结束后,俄罗斯的三位教师分别提问,他们用的是俄语,翻译成英语后,我再用英语回答。问题分别是中俄在教育方面的差别、公民教育的核心因素构成与体系、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因为本身就在从事教育工作,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中俄文化交流互鉴的角度,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展示、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小组讨论中,俄方对我们一位教师的选题非常感兴趣,当即表示要合作,共同开展研究。这次参加国际论坛,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打开了中俄之间新的科研合作的一扇窗。

俄罗斯是个伟大的民族,比罗比詹是一个安静的小城,从人们缓慢的步子与淡定的神情,能够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闲适,这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当今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俄罗斯这个古老的民族,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有些还是我们非常留恋的昔日的单纯与美好。这是我从这次论坛内外的观察和我以前的访俄经历、与俄罗斯人打交道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的。

俄罗斯这个民族很重视传统与文化,民族自豪感强。在对方学校外事处处长杜尔宾带我们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讲解员满含深情、充满自豪地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为学校作出贡献的人物的事迹都能在校史馆里找到,或者是图片、或者是物品,原件保存得非常好。我在与俄罗斯人无论语言沟通还是信函交往中,当我谈到喜欢他们的学校与国家时,他们都非常高兴与自豪。是啊,这个诞生过世界大文豪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伟大民族,足以让他们自豪和骄傲。他们与我们大学历史上的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图片、文档材料都保存完好,无论个人还是学校在保存原始资料方面,很多地方都有我们可学习与借鉴的,讲解员也谈到他们校史馆的下一步电子化建设问题。

学校教育受市场化影响小,我们留学生很满意。校园周边没有像我们国内的饭店、宾馆、歌厅、酒吧等,这和俄罗斯整个经济发展环境也有关。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很淳朴,教学楼外表陈旧,但室内装修与供暖、厨卫等学习、生活设施比较好,留学生反映教师很负责。学生自己买菜、做饭,既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我国留学生非常满意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整个冬季户外寒冷而色彩单调,但明丽的户外广告及温暖的店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人们感到生机盎然。

俄罗斯资源丰富,但使用时却很俭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是俄罗斯的特点,但是到过俄罗斯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房间的门、户外的门、电梯的门都很小,或者说很窄;俄罗斯人长得可以说“人高马大”,但床都很窄,他们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但使用起来似乎比较小气,够用即可。饭菜也简单,一人一份,绝不会发生剩下浪费的情况。

中俄有传统的友谊基础,当下有更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传统的友谊最初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再加上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在鲜血中凝成的友谊,使得中俄两国人民奠定了民相亲的基础。在最后一天的欢迎晚宴上,阿列赫姆国立大学的第一副校长和外事处处长出席晚宴,他们都讲到了中俄友好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两校加强交流有很好的传统和基础,中俄文化交流合作的空间与前景广阔。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低起点 古代汉语教学 理念 内容 方法

引言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最初设置在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之后。课程性质是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语言规律;教学对象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考古古籍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是加深对汉语的理解,深入了解本民族语言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以及它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性质、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书的阅读能力,更好地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代汉语不仅仅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一门工具课。因此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据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汉语也成为了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学习汉语已成为了一种潮流。

新的形势为这门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基础越来越好、起点越来越高,旧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加之新形势对汉语言专业学生也有不同以往的新的要求。其次,低起点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也面临新的问题。很明显,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需求。

一、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

1956年,高等教育部颁布《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规定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典作品的讲读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能力,并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字典、辞书养成自由阅读的能力。规定文选范围从先秦到唐代,而以先秦两汉为主。六十年代初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正式出版,在序言中为古代汉语定位――“古代汉语是工具课”,认为它是为学习现代汉语及古典文学提供工具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是自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古代汉语一直遵循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把现代汉语作为理论课,而把古代汉语当成工具课。其结果是古代汉语教学缺乏完整性、知识结构不均衡,难以达到既定培养目标。这一教学理念在当时已有瑕疵,而今更是诸多差距,需要加以修正。我们的方法是灵活施教。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汉语专业的学生,我们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贯通能力。鼓励学生做个挑剔的人,去大胆发现问题,积极投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调动了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民族语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低起点的学生,我们的宗旨是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古汉语的特点,汉字的性质,以及古今汉语的关系。以便他们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大力更新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因人制宜、以学为本。

首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重点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一)讲句法。我们不是简单孤立地讲古汉语中的一种句子形式,以及它与现代汉语在比较中的独特性。而是重在讲解这种句子形式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讲古汉语的句子形式与现代汉语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的契合点;对有些句子还要讲它们的终结点,而且要把它们的变身过程讲解清楚。像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词类活用、一些虚词等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均衡性、连续性、贯通性。(二)配合教学开设课外阅读。从文化入手,给学生作课后导读。比如我们曾经开出过如下系列导读题:

1.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左传》中的宿命思想

2.瓜瓞绵绵的宗族期盼――《左传》中的婚姻、生育观

3.寻根溯源看死亡――《左传》中的丧葬习俗

4.兵连祸结的动荡年代――《左传》战争面面观(战争起因、戎礼、兵法、“士”与“门客”)

5.雾里看花说“女性”

6.狼奔豕突中的帝王将相

7.《左传》中的虚词,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并定期组织研讨。设置奖励积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对低起点的学生,重新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学生有一定的现代汉语基础,积累了一定的汉语词汇,而且口语交流没有太大困难。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他们的母语毕竟不是汉语,多数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古汉语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加上古今汉语的差别,使他们感觉陌生、难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现代汉语基础,从现代汉语向古汉语推进。

具体做法是: 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联系起来,从他们掌握的现代汉语知识中与古汉语关系密切的地方入手,这就是语言的“拓展点”,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与畏惧心理。

第一步,利用学生已掌握现代汉语的词汇,用词带动去讲解汉字。

比如为了说明汉字的特点,利用学生各自的母语,来与汉字作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拼音文字与汉字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特点、汉字的起源、造字法等。

第二步,利用学生已经习得的语言基础,去寻找词汇文字上的延伸义。比如“节”是指节日,大家都懂。每个国家都有节日。但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中有“节奏”、“季节”、“节气”、“节约”、“节制”、“礼节”等词。我们利用词义的延展引申,向上推到“”,从“竹”,表竹节之意。向下串联起引申义,竹节是一段一段的,有了截分的意思。把一年截分成段,就是“季节”,季节与季节之间的连接点,就是“节气”、“节日”。分段还有约束段与段之间长度的作用,就是“节制”、“节约”、“礼节”。我们还借此给学生讲解汉民族节日的涵义、礼俗、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步,文选采用主题式讲解,尽量缩短篇幅、化整为零,这样便于记忆、背诵,不至于因为篇幅过长,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具体做法:1.神话类。《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段落浅显易懂,短小易记,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2.山水景物类。利用学生对旅游景点的了解,结合着去学习像《巫山巫峡》、《黄山》等篇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成语典故类。成语以其固定的结构形式、丰富的内涵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其实这些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已经接触并熟悉了一些成语典故。我们现在利用这些成语典故,如“狡兔三窟”、“增兵减灶”等,把它们还原到文章中去,既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反过来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解读。4.汉语中的名言警句。有些流传很广,深入人心,像“苟富贵,勿相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等。5.著名人物:孔子、老子、孙子等。目前许多国家都开设有孔子学院,孔子与他的学说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旗帜,而且现代影视传媒还把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海外,很多人通过影视了解古代历史人物、事件。我们可以藉此引导学生去探究他们的事迹、学说以及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等。这样以点带面,鲜活有趣,丰富多彩。

第四步,语法教学中的古今结合――以今带古。语法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首先说“句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虽为同一民族不同阶段的语言,但是由于时间的遥远再加上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古今汉语在句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开始就从古代汉语句法入手,学生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导致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反之,如果利用他们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用现代汉语相同句子向古代推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就会让学生有一个从渐渐熟悉到有较清楚认识的过程。通过练习巩固,60%的学生能够达到要求,40%的学生也能够掌握。其次就是虚词,较之西语,汉语形态不发达,词与词的关系以及词的语法作用是靠词序和虚词来体现的。许多常用虚词贯穿文言文的始终。对于初学者,文言虚词就是一只拦路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方法是:第一,现代汉语中依然使用的虚词放在前面讲。从现代汉语逐步过渡到古代汉语,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对照着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第二,利用大家熟悉的、带常用虚词的成语、俗语,认识、了解文言虚词。如:“千金之体”、“口是心非”等,不仅讲虚词,还顺便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句法知识。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使过渡显得自然,又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效果很好。

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实现古代汉语教改的重要条件。我们把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景观,编辑成纪录片、图片、动画等形式,配合讲解播放出来,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在如临其境中,完成对语言现象的学习。 语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2(3).

[3]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

[4]龚影。古代汉语教学法初探[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9(2).

[5]彭逢澍。论古代汉语比较教学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6).

[6]赵萍君。古代汉语教学法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7).

国际汉语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菲律宾华裔子女 汉语学习 政策 学习环境

随着中国发展软实力的需要,我们向世界推荐着我们的符号――汉语。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就是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学习环境,又可以细分为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社会环境

(一)政策环境

中国和菲律宾的交往很早,在我国明代,古苏禄国(菲律宾前身),就同我国开始了密切的友好来往。菲律宾有记载的的中(华)文教育则始于与1899年,当时以私塾形式存在,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在美国殖民菲律宾期间(1898~1946年),美国政府对于中(华)文学校采用的是放任自由的态度,中(华)文学校的课程和教材皆来自中国。自菲律宾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对于中(华)教育的政策有过四次变化。

首先,是半监督时期(1946~1955年),在这一阶段由于菲律宾首届政府总统Manuel A.Roxas和中华民国签订了《中菲友好条约》,根据条约第六条“缔约国双方的国民,可以在彼此领土全境内,在于任何第三国国民同等条件下,依照彼此之宪法、法律、规章,享有设立学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萧曦清,1995)中(华)文学校从二战后的34所,到1955年增至150所,教师1649人,学生4.8万。中(华)文学校采用双重学制,即一个华裔学生同时接受中(华)文和英文教育,此时上午中文教学,下午英文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中文教学较英文教学略长。中(华)文部小学课程包括语文(国语、文法和书法)、常识(公民、历史和地理)、数学、美术劳作(图画、手工艺)和音乐。中(华)文部中学课程包括语文(阅读与作文、文学和文学史)、社会科学(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西洋近代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教育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和解析几何)、自然科学(博物、化学、物理和生物)、劳音美(劳作、音乐和美术)(鲍事天,1965)。

其次,是全面监督时期(1956~1972年),在这一阶段,菲律宾教育委员会设立以私立学校局长Jesus Perpinan为主席的五人小组,针对中(华)文学校状况,根据《中菲友好约定》研究全面监察中(华)文学校的法理依据。中(华)文学校代表鲍事天(中正学校校长)提出中(华)文学校的五项立场:

1.华文学校自由设立已经半个世纪,并由华人社团出资开办,每年可节省菲律宾政府大笔的教育经费;

2.华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菲律宾良好公民;

3.使未入籍的华人子弟,将来回国后有求生的选择;

4.依据中菲友好条约监督华文学校华文部,并非对菲律宾不利;

5.华文学校华文部是否愿意接受菲律宾政府监督问题,应由政府当局商量”(刘芝田,1964)。

中华民国驻菲公使周书楷与菲律宾副总统兼外交部部长贾西亚、菲律宾教育部部长赫兰丽斯达成三项协议:

1.所有侨校均需向私立教育局立案,接受监督,并教授菲律宾政府规定的英文标准课程;

2.侨校可以依照中华民国规定的华文课程标准,自由教授;

3.中菲双方组织联合委员会执行监督事宜”(陆建胜,2001)。

1956年,中华民国和菲律宾政府签订《中菲督察侨校协议备忘录》,主要约定包括:

1.菲律宾境内位登记立案的侨校,均向菲律宾政府教育部私立学校教育局登记立案;

2.所有侨校须受菲律宾政府的督察;

3.侨校学生必须修读公私立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的最低标准,并根据中菲友好协定的规定,自由教授其他规定的课程;

4.双方同意设立联合技术委员会,拟订各侨校华文课程的标准,以及教授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以备菲律宾教育部采纳”(刘芝田,1964)。

经过联合技术委员会4个月的研究,菲律宾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第三号通令》,自1956年开始中(华)文学校的中(华)文课程和英语、菲律宾语课程规定如下:

1.英文课程必须遵照菲律宾全国教育委员会及教育部部长的规章或通令,随时修改;

2.华、英文课程上下午混合上课,但因环境无法遵照,须经教育局长许可而改变;

3.中学课程以四年毕业为原则,英文中学毕业后可升入菲律宾各大学;

4.华文部高中二、三年级不得开设英文大学课程;

5.英文课程的教师以聘用菲律宾人为原则,菲律宾的公民、历史、经济和政府等课程,则必须由菲律宾人担任;

6.华文课程标准及师资需依照台湾的规定;

7.一切有关华校行政手续,须按照教育局印发的《私立学校指南》内的各点办理”(郭寿华,1969)。

根据《第三号通令》,菲律宾教育部将英文课程改为上午上课,中(华文课程移至下午上课,导致中(华)文课程的课时明显缩短。在这期间两年制的华侨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会成立,1965年华侨师范专科学校和中正中学合并成立中正学院。截至到1965年,华文小学104所,初中20所,初中(含附小)24所,完全中学1所,女子职业学校2所,独立学院1所,华校合计152所。教职员1853人,学生52998人,其中高中生3689人,初中生9055人,小学生40254人。绝大多数华裔子女进入中学后会选择菲律宾中学,因为菲律宾中学学制为4年,而华文中学学制为6年。于此同时,华校中非华裔的学生人数也在增长,到1962年约占华校总学生数的18.5%(曦清,1995)。同时在此期间,关闭华校的主张也开始显现,1960年关闭华校的提案在菲律宾众议院中提出(刘芝田,1964)。由于当时菲律宾教育部部长罗美洛的反对,关闭华校的议案被搁置,但菲律宾众院的反菲和教育两个委员会联合对华校进行调查,在其联合报告书中列举了许多华校的非法行为,如课时安排不当、教师不是菲律宾人等,并据此提出七点严加监督华校的建议。同年10月,众院的反菲、教育、移民、廉政四个委员会联合提出督察华校备忘录。廉政委员会更进一步提出关闭166所华校的建议。

再次,是华文学校全面菲化时期(1972~上世纪90年代),在总统Ferdinand E.Marcos主政期间,菲律宾新宪法在1973年通过,在宪法中对教育作了如下规定:

1.所有教育机构,除了教会、传道会或慈善机构所创办的,应由菲律宾公民或其资本60%为菲律宾人所有的公司、社团所拥有;

2.所有教育机构的行政必须由菲律宾公民控制;

3.教育机构不能专为外人设立;

4.外侨学生不得超过全部学生数的三分之一”(Teresitang See,1985)。

同年《176号行政法令》颁布,154所华文学校正式融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其与菲律宾私立学校的不同,仅在于多开一门华文课程。尽管如此,对华文课程的教授也加以限制,例如:

1.华文仅作为外国语课程教授,禁止在其他场合教授;

2.从幼儿园到大学,华文课程每天不得超过100分钟,并不作为升留级的标准;

3.一律采用当地所编制的华文课本;

4.只能聘请当地的华文教师等”(林慧阳,1977)。

在这一背景下,华校由154间下降到1980年的140间(黄滋生,1989)。学生总数也由6万多下降到4万8千人(林惠阳,1977)。于此同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导致了菲律宾华裔使用华文能力的下降,如华校尽管每周有500分钟的华文课,但由于其仅是一门课程,且不影响学生升留级,因此学生很容易放弃修读华文;“华文无用论”甚嚣尘上,部分华人家长都认为华文价值不如英文,其子女受到较大的影响;菲华混血儿大量进入华校,而这些华裔子女90%以上不懂华语,教师不得不进行迁就,为了方便教学菲律宾语(Tagalog)和中国地方方言闽南语普遍被教师使用。

最后,是华文教学自我革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此期间华校下降为128间,华文教师2147位,华校中华裔子女仅占1/5至1/3(小禹,1990),其中又以菲华混血儿居多,约占60%以上(周聿娥,1996)。面对中(华)文教育日渐衰微,华裔青少年运用中(华)文能力的日渐衰弱,华文教学自我革新的呼声也逐渐显现。1991年,侨中学院发起成立“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并明确提出历史新时期的华文教育必须转型,以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菲律宾公民为目标,并且指出华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他们研究认为,当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应该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他们以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始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材。目前,菲律宾三分之一以上的华校在使用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材。为了推动华文教学的自新,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华语教学讲座会,组织教师团和学生团前往北京进修。1993年,由中正学院等30所学校发起,120所学校组成了“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并形成了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辅导询问、教职福利、资讯出版和基金筹措等六个专业小组。为了推动华文教学的自新,该联合会每年都会聘请中国海峡两岸的教授、学者到菲指导教学工作。2006年10月3日,菲律宾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雅典耀大学正式成立。雅典耀大学原本设有中国研究中心,虽然规模较小,但在汉语教育和中国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孔子学院正是建立在中国研究中心基础之上。目前,每年在雅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大概有1000多人,学生主要是成人。2007年,第二所孔子学院在布拉卡国立大学正式成立。目前,在菲律宾孔子学院已经有3所。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菲律宾华裔子女的华文教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二)学校学习环境

在量化研究的样本中旅居菲律宾5年以内的占20.8%,5~10年的占22%,10~20年的占38.8%,20年以上占18.4%。男性占65.2%,女性占34.8%。最小孩子为3岁以下的占12.8%,3~7岁的占27.6%,7~12岁的占11.2%,12至18岁占48.4%。出生在中国的华裔子女占28.4%,出生在菲律宾的占71.6%。

78.4%的家长表示,子女正在学习;11.2%的家长表示,子女已经工作;10.4%的家长表示,子女目前既不工作也不学习(主要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处于学习状态的华裔青少年,六成以上就读在当地学校,不到四成就读在华文学校。即使是华文学校,使用的主要教学语言也主要是英语为主了。

(三)工作应用环境

处于工作状态的华裔青少年中,50%在工作中偶尔使用汉语,50%则从不使用。通过进一步研究显示,华裔青少年汉语能力与所在学校没有必然关系,只和学校主要教学语言有关,接受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青少年,其汉语能力明显高于非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全部答错的样本主要是在幼稚园的婴幼儿。因此,可以看出,社会语言环境影响者华裔青少年汉语的使用能力。

二、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的家庭环境

(一)家庭结构

回答问卷的样本中46.4%的配偶为中国人,43.2%的配偶为菲律宾人,10.4%的配偶为其他国家公民。绝大多数华裔认为自己的家庭已经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仅1.6%认为自己的家庭完全没有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

研究显示,父母都是中国人的青少年,其汉语水平明显高于父母一方为中国人的青少年。

(二)家庭语言环境

回答问卷的样本中仅9.2%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标准普通话,60.4%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中国方言,18.4%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英语,12%表示在家时家长与子女沟通的主要语言是菲律宾语(Tagalog)。在地方方言中,主要的方言为闽南话(68.2%),其次是粤语(12.6%)、客家话(7.3%)等。

研究显示,在家用中文沟通为主的华裔子女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子女。

为了改善华裔子女汉语学习的环境,菲律宾华裔社群一直在作着有益的尝试,如向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地取经,从两地引入汉语教学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同时,自身也举办如中华文化讲故事大赛等活动。华裔社群已经抓住了改善语言环境是提升华裔子女汉语能力重要手段之一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黄明月。华人远距学习者学习动机之研究[M].隔空教育论丛,2002,(14):45-63.

[2]砂冈和子,村上公一。以提升交际能力为目的之汉语教学及水平测验刍议―早稻田大学国际汉语远距教学四年实践见证》[G].第三届全球华文网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1-9.

[3]Liu,Meiru.Intensiv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Business Contexrs[G].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