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论文范文(精选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经典诵读论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其次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与课题研究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几年来,我参与研究并获结题的课题有:部级课题《作文提前起步,分段大量读写》,省级课题《关于语文教学“双积累”“两结合”的研究》,地区级课题《读评写全程开放自主作文教学研究》。现在正参加着省级“诵读经典”和一个地区级的课题。为了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自身职业观,在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中,我总是学得很认真,如在参加河池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学习期间,因为学习努力,成绩显著,成为74个人的班级中评出的5名优秀学员之一。
自履职小学高级教师以来,我始终不忘学习,经常钻研,善于思考,不断地丰富自己。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我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共有36篇获奖:其中7篇获部级一、二等奖,22篇获省级奖,7篇获地、市级奖。论文《利用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发表在《河池教研》上。我不但自己写,还很注重指导学生写作,近年来共有25篇学生作文分别发表在《广西少年报》、《作文周报》、《河池日报》上,我也多次荣获各类征文比赛指导老师奖。
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老师们团结协作,努力做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学校放心的教师,因此,我被评为“宜州市十佳教师”1次,镇级“优秀教师”3次。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自己完全能胜任小学高级教师八级岗位的工作。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有创造性地履行好小学高级教师八级岗位职责:继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承担规定的教学任务,努力使教育教学实绩在同学科教师中处于领先水平,并指导一名下一级职务的青年教师。我还要勇于承担教研、教改任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保证聘用期内每年至少有一篇教学论文在《河池教育》上发表或获省级奖。如果竞聘不上,我会把今天作为我下一次冲击的起点!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坚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快快乐乐生活”的人生信念!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一、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充分说明国学将是未来特色学校的品牌课程之一,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利用学校已有的国学特色,夯实内涵式发展的根基
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校,可以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基。福建省厦门松柏中学,从200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课改增设国学校本课以来,已经在国学教育方面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即两岸国学教育交流特色。台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比大陆好。通过加强两岸国学教育交流,吸收台湾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经验,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基。坚持做好国学特色,还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建设全国一流的品牌学校。
2.创建学校未来的国学特色,明确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随着《纲要》的颁布,“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受到各级大学的重视。很多大学也开始招收国学特长生。如果学校继续致力于推广国学教育,使学生形成特长,学校更具特色,就能够为全国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特色人才,这将使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更富生命力,也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三、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实施方案
1.成立国学领导小组,加强国学特色教育的领导
《纲要》还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霍普金斯也指出“教师的发展能够为学校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为凸显学校国学教育的特色,学校应成立国学推广领导机构,号召有兴趣致力于国学教育教学推广的各学科教师,本着自愿原则,成立国学工作团队,建设一支国学教育骨干队伍,在国学特色校建设、交流与推广过程中,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缔造者和有力保障。
2.实行各处室总动员,充分挖掘国学特色
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各部门各处室要凸显出国学教育的特色。
一是教务处可利用其管理职能,构建内涵式发展。如开设国学诵读课,在早读课或阅读课上实施,组织学生进行系列经典诵读,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可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诵读内容。如初一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初二诵读《百家姓》《千字文》,高一诵读《论语》《大学》,高二诵读《孟子》《中庸》等。
二是鼓励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个性化的国学特色校本课。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发国学系列校本教材并开设国学校本课,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国学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国学教育特色。语文组可以经典为主,如古代诗词歌赋、《古文观止》等;历史组开设以文化历史名人为系列的校本课,或发展史、史书史料、出土文物鉴定方面的校本课等;政治组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等;音乐组开设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的课;美术组开设古代名画欣赏、书法欣赏等;体育组开设太极拳等;数学组可以组织研究《九章算术》等。有些课程若难以找到与国学的关联,也不必勉强,可以自成特色,建设学校“一校双翼”的多元品牌。
三是总务处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可营造富有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沐浴在古香古色的典雅环境中,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
3.开展以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德育
一是开展国学主题系列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班团活动、重大节日、报告会、家长会等,广泛开展多种包含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国学主题班会纳入班级考核进行评比。以国学文化立人,培养不拘形式、大胆创新的优秀学生。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国学活动主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开设“德育国学大讲堂”,引导师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4.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本培训、评比和研究
一是开展国学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让教师参加校外国学培训课程或研讨会;以学校国学发展阶段需求为中心,邀请名副其实的国学专家来校指导。
二是每年开展国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仅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还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鼓励教师申请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课题,尤其是两岸国学教育比较与交流的课题,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经典诵读 针对性筛选 家庭资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很好的实现经典诵读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诵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诵读量;近年来的国学热和媒体对于经典诵读的炒作,使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学生家长受到传统的神童思维影响,积极鼓励学生大量背诵,并将之作为学生是否聪明、是否有出息的一个重要标准。以量的多少来判定诵读教育是否成功的观念深得人心,然而反思这种现象,所谓的诵读其实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并无太大帮助。经典诵读教学在农村存在许多误区,探索科学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模式成为当下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神童梦想和经典诵读
在学生的儿童阶段,衡量其是否聪明的一个标准――在农村家长看来――往往是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最为明显的标准就是看其背诵了多少诗文。这一标准在古代是适用的,而在农村这种观念已然存在。
首先,自古以来的神童观念在农村代代相传,根深蒂固,而衡量自己孩子的标准也正在于此。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一旦发现孩子能够有类似的天赋,家长的成就感是空前的,正因为此他们从小就会教孩子背诵经典诗文――即使自己对这些经典一点也不懂。在他们看来,这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同时有监督了孩子的学习,自然也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在起作用。[1]
其次,近些年的媒体造势。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大肆宣扬神童塑造和神童典型,迎合了家长的心态,坚定了家长的神童梦想。所以神童,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着超出其他同龄人之处,并不能代表神童具有神秘天赋和特殊能力的存在,这正是神童塑造者们要掩盖的。
再次,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使得家庭教育缺位,家长以知识的增长和成绩的提升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学生懂事与否和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而最为明显的成绩便是记忆力基础上的背诵量的增长。
家长的神童梦想和学生的自尊心,是建立在与比较基础之上,其后果并不是我们所期待,而是一种恶性循环――在比较中优势的一方会继续努力保持优势,而劣势的一方则慢慢变得消沉。在经典诵读中避免产生这一现象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到诵读经典的初衷上面来。正如新课标所阐述的,经典诵读是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从这个初衷出发,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诵读量越大就越成功的结论,作为教师必须理性的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一如新课标上要求;其次是因为在小学学习阶段其主要能力依然是记忆力,所以注重诵读,初中阶段就应该是理解和分析了。在明确了为什么要诵读之后,接下来就是很关键的问题了如何选择经典诗文了。
二、经典诗文的选择和归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什么是经典诗文的理解和选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解决面对诗文如何选择的问题。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和教师接触古典诗文的机会越来越多,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选择便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诗文的选择问题,其关键还在学生。我们在诗文诵读中往往会忽略主体是谁的问题,作为小学生,无论是起理解能力还是记忆能力还相对较弱,在诵读中往往难以适应大篇幅或生僻字较多的诗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该读的,什么是不适合读的。在多年的诵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在经典诗文选择上有以下几个规律可循:
1.真正为小学生喜欢的是那些浅显易懂的诗文,这种诗文的特点是生僻字较少或无生僻字,在诵读过程中他们对此类诗文往往表现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然他们自主选择时候他们也往往爱选择此类诗文来诵读。
2.篇幅较短的。对小学生来说,面对经典诗文,他们的第一想法是背诵,而背诵的难易很大程度取决于篇幅的长度。有人为了凸显学生的诵读能力,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背诵而背诵,很显然这是有悖于学习规律的。
3.为小学生所喜爱的诗文一定是在媒体或者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方面这种高频率的呈现帮助了他们诵读,另一方面在他们诵读后能经常在生活中遇到,这会增加他们的亲近感、加深记忆。
4.经典诗文所反映的道理或者描述的事物一定是贴近他们生活的。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不可能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正为他们所喜爱的一定是道理浅显易懂,景物优美可爱。
5.要推荐给小学生的诗文一定是成系统的,这个系统不是说的是时间上或者是篇幅上的关系,而是诗文所反映的道理和所描写事物的系统性。建立在此系统上的系统的背诵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口语和写作表达。
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诗文大致可分为:描写风景、阐述道理、劝学励志、故事陈述、修身之道、情感教育几个类别。每一类大致三十到四十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诵读,在其诵读中形成意象群,在之后的口语表达和作文写作中他们会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为他们所熟知的诗文。[2]
三、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
在对经典诗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分层次、分步骤、分板块进行,在明确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引导其理解、体会诗文。在课堂上,笔者采用先诵读再讲述的办法,先让学生自己多诵读,在熟悉诗文的基础上在进行点名或者自主朗读,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以及情感的表达;在诵读基础上诗文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自己所诵读内容。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文的前提下进行分角色的饰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进行再创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外对于诗文诵读则是分步骤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在推荐的诗文中自主选择,自行背诵,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检查,在相互监督中,相互学习,真正实现课下学习的目的。
加强老师、学生、家长沟通,和学生谈心,更正家长的不科学教育观念,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经典背诵),劝导家长关注学生,检查、引导学生进行诗文的选择和背诵。
经典诵读教育,在农村小学必须要转变神童观念,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三者良性互动,实现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素质和道德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提倡利用青少年的记忆黄金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对经典诗文和名篇名句的学习,使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修养,理解其思想内涵,汲取人文精神,丰富自身文化。
1.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
中学语文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语文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使语文学科大放异彩,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学生的思维、智力发展、审美能力、自身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对听、说、读、写的全面贯通,而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作为语文文化的精华,经常诵读和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
(2)提升口语表达。
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欠缺,并没有规范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而传统经典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面,这些名篇名著蕴含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文化的精髓,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能力,培养说话的逻辑性,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能够逐渐将其吸收和内化,在口语表达时能够“出口成章”,“随机应变”。
(3)扩大阅读视野。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报纸报刊、电视媒体、互联网络等都已进入到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但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的作品,是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来源,因为经典的价值是恒久的,而且传统作品中立意比较巧妙、语言比较优美、描写的比较细致、意境比较深远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所以诵读经典作品能够扩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4)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有一句名言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千万,写作时就能挥手即来。语言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大大的提高,而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经典名篇佳作是提高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大量诵读和背诵古文佳句时,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语感,学习到经典作品的佳句,精致的修辞,巧妙的布局,感受情感表达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等,在写作时引章据点,为自己的习作增色不少。
2.提高学生自身价值
(1)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名族优秀的传统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使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的认同感,以健全学生优秀的人格。
(2)强化记忆。
对传统经典的诵读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期,诵读经典作品可与记忆力发展相互促进,诵读经典的传统文化,领略先哲的教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增强审美。
在对学生的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经典作品之美,通过对经典作品美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
(4)提高修养。
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充实精神生活,重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和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完美人格,提高自身修养。
二、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的途径
1.每天定时阅读和经常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学生自身要主动和积极的进行阅读经典文化,对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了解,长期如此,对学生的感悟能力,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语文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组织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和相关的活动等,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和持久发展。
2.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课内经典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量的课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周末和假期鼓励学生去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的文化古迹,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实现传统经典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3.培养个人兴趣
对于传统经典作品,学生要自主选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的汲取营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结论
在中学语文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教学和提高语文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51―01
经典古诗文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性。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收中华灿烂文化熏陶的捷径。笔者就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浅谈以下几方面的心得。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途径
1. 教师教材的开发。教师应整理适合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经典古诗文作品和相关资料,形成三个阶段的、有序的诵读计划,着手搜集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指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一些生动性、生活化的整理,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学生资源的开发。调查学生的古典知识的基础和每一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开发学生中比较好的资源,形成良性的互补作用,开展古典文化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型学习阅读和研究,促进良好的古典文化氛围。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研究方法指导。(1)理论学习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有关诵读指导的理论文章,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进而更有效地指导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2)问卷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问卷、谈话的形式,了解被教育对象和教学者对该课题的认识,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对的效果。(3)活动提升法: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古诗文名句天空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并能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2.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落实。(1)传授经典古诗文诵读技巧的必要性。诵读作为一种“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由表面含义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全面感知,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因此,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古诗文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只有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朗读技巧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诗词的语言、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法的指导。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十分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自然会有收获,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乃至语文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对诗、词、曲、赋宜采用以诵读法之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列举顺序法、巧记法、情境法、抓点法、竞记法、角色法等背诵等方法。
三、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评价
首先,由学校经典诵读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共同讨论制定《经典古诗文诵读考级标准》,明确以诵读的数量、诵读的质量、口头语书面表达三个方面作为考级的内容,并在每学年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
其次,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可以把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相结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诵读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师古诗文诵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突破学校单一的评价模式,将家庭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使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成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通过评价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促使古诗文经典诵读成为日常教学中不可成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能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中汲取华夏千年古国文化的精华,充分领略汉语言微言大义的魅力,体验余味绵长、咀嚼无尽的文学之美,让学生在记诵经典、沐浴圣人先贤思想恩泽的同时,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知书达理的中国好少年。经过经典古诗文的熏陶和润泽,学生将会受益终生。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
【关键词】
诵读经典 文化传承 明理 尊重 谦让 品德高尚
【目 录】
开头……2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3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5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
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5
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5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6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7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7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8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9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9
开头
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__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通过诵读这些流光溢彩的国学瑰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1]
比如《易经》——有“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之称,《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是万经之首,让孩子读《易经》!童蒙养正!《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让孩子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而这8本书,除了《易经》和《论语》是上1万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很短,而且好几本书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读了,必定会受益匪浅!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一方面,我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如《弟子规》的“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与“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读经典,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正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在孩子们的写作中,也能引经据典,提高写作水平。例如:《论语》的 “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 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
于情理和哲理。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之前,我也有让学生进行诵读。当时诵读的是《弟子规》,是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讲完班会主题后进行的,朗诵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分钟。一个星期才只有那十几分钟,孩子们就是读过而已,根本记不住,一点效果都没有。因此,我对经典诵读投入的热情是很淡很淡的。在跟岗学习时,了解到__校长于10年前就在全校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诵读的解读与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我坚定了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经典的想法 。学习回后,我就改变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诵读方式,并且针对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我把经典的时间改为语文早读和语文课(也就是我的课堂)课前的2分钟。每节课坚持做到坚持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从打预备铃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足够孩子们读很长的一段了。拿《三字经》为例,从打预备铃开始就从“人之处,性本善”齐声诵读,到上课铃响,孩子们可以读到“弟与长,宜先知”了。为了让孩子记得牢,我不会让孩子读这么长的。继续拿《三字经》为例,我让孩子们从“人之处,性本善”读到“幼不学,老何为。”读完再重复。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诵读,除了有自闭症的陈康睿同学,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在第二个星期,就增加多一点,让孩子读到“弟与长,宜先知”。到第三个星期,就从“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反正每个星期总有一段文字在重复,总有一段新的内容加入。这样坚持下来,让孩子们读而成诵,诵而能背。不用两个月,孩子们就能把《三字经》非常熟练地背出来了。
2、及时检查诵读,让诵读成为快乐的常规作业。
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认真对待经典诵读,单纯让他们自己诵读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不会持久的。于是便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我能用课堂时间去检查、落实。
(1)利用班会课,多种形式检查孩子的诵读。
随着诵读的不断推进,渐渐地,悄然间,学生的诵读已转为背诵了。于是,我便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如:抽背,师生背,分组背,男女生背、接龙背等。拿抽背来说,就是随机点5到8个号数的同学上讲台诵读,坐在座位的同学上台诵读的同学的内容,台下的同学读哪句,台上的同学就从那一句开始背诵,直到老师喊停。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诵读的同学不紧张也不行。而且,我让台下的同学都当评委,诵读完毕,就让他们评出哪个同学读得最好。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能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平常不认真诵读可不行啊,这人,可丢不起!
(2)利用阅读课,分享经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孩子对经典有所理解与感悟。
本人认为,语文的学习,单纯是靠课本的那30几篇课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应该是在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去阅读,大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课程上,挤出了两节课作为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这两节阅读读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会与心得。当经典诵读进行到一定程度,我觉得比较成熟时,便举行经典阅读的分享会。虽然平常只是让孩子们单纯地诵读,我并没有进行讲解,但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还是妙语连珠,对经典还是理解得挺深刻的。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呀。
有一次分享会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说道:“通过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我觉得很有用。因为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教会我遇事应如何做。《弟子规》一书里还有《二十四孝》,是教人们如何孝顺需要孝顺的人的。这三本经典书籍,如果你认真读的话,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学到更多知识。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多读点国学经典。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孟子》《老子》……”
黄蕊同学就这样分享:“今天,我在重复诵读《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时,我忍不住去看注解。哦,原来黄香是个男孩,他九岁的那年冬天,他父亲让他上床睡觉,因为被子单薄,刚睡下时非常冷。他想,父亲一定跟自己一样感觉到非常冷的。于是,黄香在每次父亲准备睡觉前,都为父亲暖被子。读完注解,我非常感动,我要立志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体会啊,孩子们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不再用老师说些什么了,他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3、举行硬笔书法比赛,书写经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便会在写字课上,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把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两块展板上进行展示。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给自己喜欢的写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学就能获奖,颁发奖状。这样一来,既能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又能检查他们的书写能力,让他们从读到写,做到质的提升。并且,通过这种评奖的方法,孩子们对经典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单纯以上这样的检查,是不够全面激起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的。于是,我精彩举行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给孩子们展示才艺的小舞台,平常不怎么热闹,只有到星期五的第二课堂才有班级去表演的。我觉得闲置的多可惜啊!于是,我就把孩子们拉到小舞台上,让他们上台表演。表演前,让孩子们自己报节目,可以个人诵读,小组读,好朋友对读,也可以唱,可以配乐表演。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拔主持人,写主持稿。表演时,孩子们就是主角,也是评委,而我,就是幕后工作人员,放音乐,当指挥,及时拍摄精彩镜头……
赛后,我会及时地公布比赛结果,颁发奖状,并把一个个精彩瞬间打印出来,在班级的展板展示。还把照片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家长们都看看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有家长的督促与表扬,家校结合,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就更高涨了。
从认真抓经典诵读到现在,说长不长,但也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
有一次,因为数学老师有点事,要我代课,我就提前跟孩子说:“下午的第一节数学改上语文。”孩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耶”的起来,有两个孩子兴奋地说:“好啊,又可以读《三字经》了!”嘿嘿,原来,孩子们是那么喜欢经典诵读的。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一天是星期四,下午两节是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来代课。她说:“这一节由我来上语文,为你们评讲练习册。”孩子们一听,马上反对:“这是我们的阅读课,我们要读书,要分享《弟子规》和《三字经》。”那个老师没办法,只好让他们自己读书了。学习回来后,那个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一边听,一边暗自高兴,高兴我的孩子们终于真真正正爱上经典诵读了。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读经典,不一定要讲经典。如《弟子规》,它浅显易懂,又涵盖了很多为人处世、尊贤敬老的道理,多读、多背,时间长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领悟。记得跟岗学习时,关校长说到她在荔园小学实施的经典诵读,也是没有去解释经典里面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去读。她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然就会理解的了。”我经过亲身实践,这话不假。我在班里进行经典诵读,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诵读过程中不布置作业,不考核,只是由老师由学生代表带领集体诵读,天天坚持,两个月轮换一次诵读篇目,不强求学生背诵,能背多少算多少,这样,既让孩
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自己在经典中收获。实话说,孩子们的收获还真不少。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除了前面讲到的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经典的心得之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下内容来自学生的日记。请容我列举多两三个孩子的日记来表现孩子们的收获,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兴,高兴我当初的决定与坚持。
20__年3月14日
__:《三字经》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三字一句,读来琅琅上口。这个学期,班里开始诵读《三字经》,我们每天都大声朗诵,读着读着,我就开始阅读它每一句话的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了解了句子的内容,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这样,我就可以牢记句子了。
《三字经》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擦不掉了。
__:学习《弟子规》,体会多多,收益无穷。每当背诵起《弟子规》来,我们总觉得琅琅上口。但我们并不是空口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的内容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一面无形的镜子,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__:《三字经》是王应麟的作品,它的意义很好。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释义是:玉石如果不经过精雕细刻是不会变成工艺品的,人如果不学习,就什么都不懂的。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都不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学,那他活在世上有何用呢?你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
《三字经》这种圣贤书,包你一看,就会被这些知识迷得流连忘返的哦!
__:感谢《三字经》和《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多知识。不过,更要感谢的人是梁老师,是老师叫我们买,带我们阅读朗诵的。谢谢梁老师!
__: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每天都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这两个星期,我发现里面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迷人的世界,无数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诚实与欺骗,友爱与仇恨……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老师。《三字经》和我们上学期读的《弟子规》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了我们的心和前进的路,引领我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无论是诵读《弟子规》还是别的国学经典,诵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通过诵读“明理晓义”、“自省自悟”,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典诵读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2]。能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
自从进行经典诵读这一活动后,我班的孩子们比还没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前比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记得上学期接手这个班时,孩子们都是比较活跃,比较傲气,或者说是带点“傻气”,倔,不太懂得尊重老师,很多时候见到老师都不会叫,行为习惯不太好。二年级整一学年,都没拿过一次的文明班。现在呢,上学期就拿了四次的文明班(一个学期总共是5次的)。和我拍档的数学老师说:“这班孩子,太有礼貌了,在什么地方见到我,都会敬礼叫老师好。以后,就算十年后见到,他们一样记得老师,很热情的。”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是全校的老师都可以看的到的,每天放学出校门,只有我班的孩子会跟老师说:“老师,再见。” 而且是很尊敬,很有礼貌,脸上带着纯真而灿烂的笑容,让我才送他们走就又期待着与他们相见。
班里有一个比较内向的娇气小女生潘玟心,她的妈妈跟我反映,自从班里举行经典诵读之后,孩子更懂礼貌,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学会跟外人打招呼。最关键是懂得孝顺父母,听教易教了。以前,放学一回家,谁也不叫,吃饭还要爸爸妈妈请很多遍。现在呢,一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先叫家里人,因为妈妈带着个小弟弟,比较忙,她懂得做一些家务,帮忙盛饭、扫地等。见妈妈累了,还会贴心地倒上一杯热茶,为妈妈带开小弟弟。“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看来孩子们没白读呀。
__的妈妈则很开心地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和女儿在客厅里看书,爸爸则在看电视,当时看电视的声音很大,女儿就叫她让爸爸开小声点。她觉得电视的声音没什么影响,就不叫。女儿立刻说:“《弟子规》里说,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爸爸这么吵,我心都到电视里去了,还怎么用心欣赏呢。”她爸爸一听,立刻把电视关了。看到女儿的成长,夫妻俩都开心地笑了。
是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记得当时跟岗学习时听__校长介绍如何进行和坚持经典诵读后,我们学员质疑:会不会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关校长肯定地说:“孩子们连文言文都背得那么好,课文的背诵算什么了,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好了。”经过我的验证,这话是正确的。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还有所提高,我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就比期中考试进步了两名。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上两个星期,爱人的大舅舅得的鼻咽癌,晚期,我的家婆(也就是大舅舅的妹妹)打电话给大舅舅的四个儿女,叫他们凑钱治爸爸,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居然都一致说不出钱帮他治疗,怕花了钱又没治好,白白浪费了钱财。其中,有一个女儿很犀利地说:“要我凑钱治我爸,我没钱的,一千块都没有。”我家婆说:“那个是你爸爸,你没钱,借钱也要借啊。”她居然说:“问你借行不行,借了可不能要催我还呀,我可能十年都还不上的。”气的我家婆一个晚上都睡不好。唉,不孝敬父母,那养儿女干什么?“百善孝为先”国学经典就是提倡人格的修养,重精神品质的养成。
诵读经典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会随着一个人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从生命成长的意义上解放学生,它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化民成俗,就是让他们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但是,做经典诵读要排除功利思想,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不能急功近利,生读而成诵,久诵能背,日后能用,吸收与内化都需要时间。关校长做经典诵读都整整做了十年,直到她退休为止。十年磨一剑啊!而我呢,才刚刚开始,经典诵读这条路,漫漫长而修远兮,吾将不息求索,一路坚持,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传承做一点点的贡献。我相信只要对经典诵读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期待着:儒雅俊朗的少年君子们,立于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的肩上,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1] 大成学校小学部 高晶 《国学经典诵读伴孩子快乐成长》 2012-12-26 白春平 《国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