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研究论文【最新10篇】

科研论文范文 篇1

目前,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实施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教师力量不足,毕业论文实施全程缺乏质量控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在指导工作上力不从心,无法对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指导;有的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或者缺乏科研经验和指导经验,对学生指导没有到位。所有以上问题均影响了论文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各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上要求严格,但缺乏必要可行的监督机制,致使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制度形成虚设。以上诸多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以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完善。

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2.1科研导师制的内容

“导师制(Tutorialsystem)”是源于14世纪英语牛津大学,是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导师对少数学生的学习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个别交流和指导,是一种有别于本科生班主任制度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而“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科研导师制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旨,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适度的科研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台州学院环境工程系从2007年开始导师制,是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每位学生根据意愿选定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在第一阶段(二年级),导师帮助学生熟悉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的介绍,使学生及早了解和明确学习的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简单基础的科学研究。在第二阶段(三年级),以科研训练为主,导师应切实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导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和科技咨询活动,阅读专业书籍,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参与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在第三阶段(四年级),以毕业论文工作为主,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途径

2.2.1鼓励学生尽早介入导师课题

国外很多国家都采用的是大学二、三年级就进入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思维及创新性思维都很强。而我们很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实施与毕业实习、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锻炼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也大打折扣。实行科研导师制,可以将科研导师制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推荐、指导学生检索阅读相关科研论文,组织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进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同时,低年级学生能较早地和高年级学生一起融入科研环境中,共同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亲身体验导师严谨治学、严肃科研的优良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2为导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发挥学生助学助研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自2012年起为正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帮助教师管理实验室,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推进教师科研的顺利实施,帮助学生出科研精品。学生作为科研小助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实验突破点,验证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摆脱繁重教学工作,使教师能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课题的进展,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得到导师的指导,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2.3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选题

导师可以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自身在研课题进行有机的结合。选题要针对现有的实验条件和专业培养目标,大小适中,难度适宜。例如,我院教师主持的“半导体多元纳米晶复合膜生物诱导仿生合成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解设计或拓展延伸,拆解出若干不同的子课题。通过该选题,学生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熟悉了光催化装置和光催化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并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常用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2.4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如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等。依托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即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尽早地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学生申请科研创新项目,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和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直接将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转为毕业论文,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从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历届学生科研立项完成情况看,凡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学生,能顺利结题的毕业论文质量高,成绩均为优良,且多数在国内中文核心二级刊物上。学生在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因此,鼓励大学生申请和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本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既是对创新实践项目的延续和深入,而且因研究时限较长,研究内容系统深入,研究经费充足,一般来说,论文质量较高。

3结语

科学研究论文 篇2

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一般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硕士、党员,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知识结构,因此有能力担负起学科团队、课题组、科研一线人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无论是院级科技处还是所级领导必须给予其最大的信任,要敢于并善于把重任交给他们。在工作中不怕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也不用急于去批评否定,而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每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积累一点点经验。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会善于在工作中总结,在总结中工作,经过时间的考验,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终会发生量的改变和质的飞跃。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和其他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满怀热情这种热情,终将绽放在工作中各个方面,体现在科研项目的日常运作、科研项目的申报、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申报、监督科研任务书的落实、编写科研工作总结汇报等过程中,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会积极协调,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尽量保持一致。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不仅是日新月异科技研发,还有与时俱进的科技平台的创建、科研项目数据库的建设、新科技软件的实施等等新产物,相对一些年长的科技管理工作者,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更具优势。

2对提高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业务能力的对策

2.1提高写作水平,多读多写多练

科研管理工作者不能忽视写作能力。写作体现在科研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就很难开展工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把写作当做一种习惯,当习惯变成自然的时候,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写材料任务就不是一项任务了,而会变成一种乐趣,处理起来就能游刃有余。

2.2要善于总结

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总结对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尤为重要,它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对过去前人工作的一个概括归纳,通过总结能发现新的观点,掌握新的方法,塑造新的想法,得到新的启迪。可以更加正确认清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不足,能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犯错误和提高工作效益。对于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分析、反省和思考,才能逐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2.3科研项目管理采取全程监督项目管理是关键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科研项目管理上采取全程监督管理通过开展项目申报答辩质疑,组织所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签订合同—项目中期管理包括经费管理和中期执行检查—项目后期管理包括提交验收申请、核对任务指标、组织鉴定验收和科研成果的申报与转化。对已实

施的课题要强化管理,统一上报年度科研计划,根据生产发展及时修正补充,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2.4增强青年科技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

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提高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包括很多,比如院级领导分配任务后的执行力、遇事处理事情的决断力、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力、组织协调力等平时善于储备这些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对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科研管理工作是有驱动力的。

2.5不断学习,提高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

青年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始终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的人,才能解决知识恐慌和不断创新。要始终坚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这样一个原则。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管理人员,才能把握当今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才能在研究方向广、研究领域深的农业科研课题中,正确将科研一线人员的意图和科研思路导向高水平研究。也只有学习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政策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管理的档次和研究水平。

2.6加强分析整合复杂信息以及利用各类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青年科技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综合业务水平、整合复杂信息的能力。科技管理办公室作为信息的集散地,每天都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大量信息,整合利用好这些信息资源,是青年科技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整合能力能够将科学研究任务、项目、经费、成果、等多重科技管理任务统筹兼顾,有利于处理由于多重任务或新增任务带来的矛盾。

2.7管理方式艺术探究

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要做到忙而不乱,紧而不急。青年科研管理者应该勤于思考,要分清轻重缓急,要统筹兼顾。对于年轻、资历较浅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如果不讲究方法,不讲究管理艺术,会滋生一些不满情绪,有些事情会弄巧成拙。把握一种科学的技巧和方法非常必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带动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2.8加强制度化管理,使科研工作能够顺利保质保量完成

青年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有掌握并遵循制度下管理行为的科学规律并依章照程行事,才不会造成管理行为的个人主观随意性。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对工作中长期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加以理论升华,固化形成新的制度。要善于总结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解决。改进工作,制度建设是基础,落实制度是关键,只有制度的落实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2.9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定期组织省内外同行专家举办讲座交流会,召集科研工作一线人员开展青年座谈会,交流新想法,新思路。每年定期举办青年论文交流报告会,课题中期举办中期课题进展报告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报告,营造出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思维,令青年人的研究思维的火花在特定的平台迸发。这样可以更好地带动所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学术研讨热情,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交叉。

3结语

科研论文 篇3

一、目前,高校管理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如何科学的对科研经费进行财务上的管理

第一,要创建一个通用的管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推动高校科研的顺利发展,创建一个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人力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费用。此外,按照相关文件的精神,各所高校都应该编制通用的管理办法。政府相关部门要和高校联合起来,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更好的监督有关科经费的所有流程,比如如何拨转、财务的报销、经费的结余等等。要严格的审计科研经费,使科研经费真正的被使用在科研项目方面,对于这个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要坚决的抵制。第二,要对财务项目进行细致的划分。高校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做出一定的改变,财务科目必须是明晰的,以预算为基础正确的利用资金,对开支的情况进行控制。第三,在科研经费利用方面,高校应该建立评价体系。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参考经费总额、社会效应、技术含量以及预期利益等,认真考核科研经费,采取奖励以及惩罚的手段,推动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获得科研成果。第四,对预算编制管理进行完善,也就是说由项目主要责任人牵头,联合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的编制。在工作当中,要体现出财务人员的价值,可以为项目主要责任人提供有效信息,这样编制的预算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五,要加强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个信息平台必须可以很好的连接多个职能部门,比如教育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可以随时的获得信息,将每一个环节都连接起来。要及时的更新财务软件,使管理方式更加的精密。

三、结语

概括来讲,为了更好的管理科研经费,政府相关部门和高等院校都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要有一种创新的精神,从各个角度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使科研经费真正的使用在项目上,从而推动科研项目的进步。

科研论文 篇4

一、工科院校的学术科研与本科教学平台兼容共享不足

1.建立完整的学术科研平台共享制度

制度保障是实现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的开端。只有教师(或课题组)的相关权利得到保障,打消教师的顾虑,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分享科研平台。同时,要用制度规定教师(或课题组)在本科教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从而使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增强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的共识

目前,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未得到兼容共享的部分原因是课题组的教师不愿意共享,认为这样会增加管理和维修上的负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从长期的教学规划上来看,这有违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功能。因此教师需要形成共识,本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线授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在高校里从事科研项目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

3.合理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团队建设

一旦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实现兼容共享,必然要调用相应的课题组的科研资源。因此,需要形成合理的科研教学一体化梯队,明确科研团队的分工,保证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实现兼容共享的同时又不影响课题组科研工作的进展。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二、学术科研平台

反哺本科教学具有诸多优点学术科研平台不仅仅能够为科研服务,还能够反哺本科教学,达到教学与科研协同作用的效果。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具体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极大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能够给本科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它极大的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同时解放了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的授课知识,而是在科研实践中主观能动的积极思考。这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将成为科研工作优良的后备军;毕业后直接参与科研工作,将会极大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2.实现学研紧密结合

通过学术科研平台就可以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学术科研平台为教学拓宽视野,促进教学;同时教学又能培养更多的科研力量,在深入细致的教学中发现科学问题,促进科研。依托学术科研平台,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利用教学成果转变成科研方向或成果。这体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研实践理念。

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

以教学促进科研思想拼发。众所周知,科学研究不是一蹉而就的,它需要依靠长时间的坚持努力,但是,更需要集思广益,迸发思想的火花,获得科研的灵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必然使观察问题的角度增多,认识问题也更加全面。特别地,新一代的年轻学生,在本科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固化的科研思路和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们用非传统的眼光发现、思考、解决科学问题。而且,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剖析是细致深入的,如果这个过程中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必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促进科研思想的拼发。

三、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虽然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平台存在兼容共享不足,但是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应用于本科教学中则是完全可行的。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成绩,如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总结这些高校成功的经验,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硬件条件充足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目前大部分工科高校已经形成相应的科研硬件平台,具有可供学生科研实践的平台。当然,部分高校尽管具备较为完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要么是这些设备为学术科研团队专用,要么是专门管理这些大型科研仪器的人员不足,而且预约申请使用的流程繁杂,导致这些大型科研仪器的利用率极低。因此,高校的硬件条件已经准备充分,只是缺乏开放共享的推动力、以及合理的整合与规划。

2.学校制度保障

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需要学校制度的保障。目前,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支持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已经是诸多工科院校的共识。但是,相关的制度与保障措施的缺乏,或者现有制度未能有效充分落实,导致科研团队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责、权、利不够明确。然而,一旦相关的制度得以制定落实,让科研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学术科研团队的教师积极承担本科实践教学任务是完全可行的。

3.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我国大多工科高校都已经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形成相应的师资队伍,而且近年高校引进师资人才的方式多样化,大量海归人才、高层次人才都加入进来。因此,目前工科高校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是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保障。

4.教改的迫切需求

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不断与时俱进,各级主管单位和高校本身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教育部“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模式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在本科生教学中尽快落实执行。通过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这样的教改尝试,可以为教改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四、结论

科研实践在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科研实践平台与本科教学完全兼容共享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增强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明确教师科研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责任与义务,可有效推动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还具有诸多优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科研工作提供后备军;实现学研紧密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以教学促进科研思想拼发。同时,分析表明,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科学研究论文 篇5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技能的人才。这一理念,无论是从眼前的教育内容,到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另外,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他说过: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知识框架图,是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达到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这也是基于目前新课程高中教学现状问题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学生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的要求。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以创建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动态性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2、活动实践法: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课堂引导构建、谈话、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探讨。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对象:高三六班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策略及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2013年9月份开始至2013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2013.9—10)课题的准备与申报阶段通过对现阶段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充分考虑后,我确定了小课题---《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收集。如通过对高三六班78名学生的调查:他们困惑的问题是:第一,现在新教材使用专题体例的教材,时空跨越大,内容跳跃性大,时序性差,古今中外历史融于一本教科书,一下很难适应。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学习方法上、思维方式上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直存在不能适应专题学习法。理论研究方面: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阅读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著作:《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等,寻找课题的可操作性及理论依据。第二阶段:(2013.10—2013.11)素材积累与方案研究实施阶段本研究立足于我校的校情,学生的学情、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为了更好的促进课题研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成绩。做法是:第一,结合所一轮复习册子《世纪金榜》,以“导学案”的方式指导知识结构的构建、理清线索,提高学生认知和自学能力。第二,根据必修一(政治文明)和必修二(经济文明)所授内容,引导学生每课、分单元及进行整个模块的知识梳理,并以表格或大扩号归纳的形式形成文字性的东西。再进行纠正、完善,同时好的作品在班级(张贴在公布栏或文化墙)、甚至是在其他班级予以推广。每次过后,积累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素材,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定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有效策略,并形成阶段性的研究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学生动手总结一些典型的案例拍成了幻灯片,对存在的问题,老师及时点评总结。第三阶段:(2013.11—2013.12)研究成果的总结阶段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和提升,撰写研究报告,并形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字材料,最后结题,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激发了学生求知兴趣,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解题能力与技巧,如答题考虑: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答案分几个要点,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分析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本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更好的完善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组织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统计分析;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的深化,在科学研究领域,我国的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科学的研究必须要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于科研的历史加以总结和回顾,然后再对当前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于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加以制定。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取得了清晰的认识,制订了一系列继续研究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把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不断向前推进。

一、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科学技术领域也一直处在中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且当前的发展模式较之于前几个世纪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这个概念是在近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在科学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才产生了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产生于20世纪,但是这一学科的出现对于后来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研究也必须要对于过去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不断研究和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全面、及时的了解。通过对主要涉及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相关成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3.已有的科研成果研究及其评价

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我国也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著作,比如说《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与现状》、《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等,在本文的研究之中,对于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总结,并对相关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进行分析和统计,对于近些年来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研究这些已有的成果是一种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够对于前人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加以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将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以山西大学为例,他们通过对于相关期刊的研究,统计分析了在科学技术与哲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情况,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的评述,指出了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弊端。

4.研究方法

第一,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第二,个体访谈法: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相关研究人员进行采访,因为他们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所以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往往更为了解,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第三,网络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是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来获取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相应的数据。第四,文献法:依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鉴定、查阅等工作,对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采取的研究方向、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1.以科学为本的发展时期

在以科学文本发展阶段,提出了以民生和科学为主的新文化运动科学,对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这一阶段先被看成反迷信、反盲从等思想方式,然后有了提倡科学和关心思想文化问题的陈独秀、丁文江、胡适等人,大力宣传科学世界观,使人们充分认识了实证主义哲学,逐步形成了以科学为本的思想。

2.多学派互相竞争的发展阶段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涌现了很多科学哲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例如主张唯物史观的陈独秀、主张科学观的胡适等等,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相互竞争的局面。科学派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发行了大量关于科学启蒙性的科技哲学类作品,如1934年张少良《科学导论》、1931年胡明复《科学方法》、1940年汪敬熙《科学的方法论》等。其次,出现了西方科技哲学的翻译著作,代表人物有汤姆生、秦斯、皮尔生、德尔柏、柏尔纳等,他们发行了很多有关科学方面的哲学的专著,宣传了他们对科学的看法与思想。除此之外,严复侧重于对科学哲学的专业性进行了探讨,但是中国缺乏专一的具有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深度研究,但薛岳霖推进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他极为深刻的批判了主观论和操作主义,同时自然辩证法不断的传播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是以唯物史观派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对于自然辩证法相关著作进行的翻译并出版,例如,在三四十年代《自然辩证法》的翻译出版经历了八次印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术性活动得到开展。比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专门的研究团队1940年由“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小组。

3.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情况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科学哲学以及中方传统哲学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其中自然辩证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展十分之快,这就催生了后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观,这个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特定历史时期前的奠定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提倡百家争鸣,在大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初期以及苏联的学术运动当中,自然辩证法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53年北大成功开启了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课程,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我国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畅想与探讨,使多方面力量参与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来、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出版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这一时期在大学里有了专门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机构和课程。第二,曲折阶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特点、历史、本质、规律等方面都遭到了极大的歪曲,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遭到破坏,但这并不能妨碍其发展,仍有一些优秀作品产生,如莫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等。第三,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作为国家技术发展长期规划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自然辩证法学科,确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基本内容理论框架。例如,有孙小孔等人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讲义》、《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通讯》等陆续发行。形成了主要围绕科技生产力这一话题的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这些表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学科逐步形成。

4.快速发展时期及其国际化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国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理论知识传入中国,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的自身发展的互相影响,使中国科学哲学学科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我国从实际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实际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拥有了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如,九十年代邱仁宗的《科学哲学引论》、舒炜光的《科学认识论》、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这些优秀作品针对我国特色的科学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价,促进了国际交流与沟通,中国科技哲学逐渐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三、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统计分析

1.科学技术哲学及论文概述

在新的发展时期当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体系开始了更加全面的快速发展。不再局限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而是在科技管理、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实用类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当前发展现状得到反映,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发展与推广还受到了来自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论文类型方面,通过论文类型统计分析,对当前发展现状得到了深入了解,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奠定基础。根据统计各种文献类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于自然辩证法的结合、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发展历史等方面,对这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具有学术导向性;第二,自然辩证法理论和科学哲学,理论方面学术论文的刊用率,近年来一直维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可见我国对科学技术哲学重视程度,例如,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工程方面的学术理论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环境、投资、效益、人材、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及其关系,更系统的、更自觉的、更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哲学。最后,在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当中,科学史学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基础,是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所以科学技术史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作者年龄状况浅析

通过对作者年龄情况的调查与统计,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的相关研究学者在年龄方面的情况,对我国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有指导性作用。通过分析得知,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人材机构当中,既有中老年学者的深思熟虑,也有青年学者的创新突破,从而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学术发展局面。通过研究年龄组成对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年龄段的学者提供重要依据。由于人文科学是创新能力的问题,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这是自然研究能够避免的环节。所以可看出人文科学的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的年龄段稍晚。近年来,国家增大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投入力度,整体上看作者平均年龄段趋于平稳,并有减小趋势。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作者年龄有较大区别不断变化,这些都取决于受教育状况,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为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充分发挥和重视提供依据。

四、结语

科研管理论文 篇7

论文摘要:高校科研档案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实力。科学有序管理好科研档案,充分挖掘其成果价值,有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理清科研档案管理的思路,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直接反映着一个高校的学术水平,是一所高校实力的凭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和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在整个高校档案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高校的科研档案,能够完整认识到它的作用的论述并不多。多年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档案工作者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而对教师,尤其是个人自由独立形成的学术著作、手稿等不够重视,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比较苍白、贫乏,这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的大量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1987年颁发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何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摆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科研综合交稿日期: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对科研档案中有著作权的作品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

(3)在利用有著作权保护的学术档案时,使用者如不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应与著作权所有者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证,或征得本人的同意。

总之,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加大科研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做好高校科研档案的平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档案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科研论文 篇8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领导的重视,是学校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我校党政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还在时间、经费、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保障,拨出专款作为科研经费,定期举办教育科研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还请专家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做具体指导,使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领导走在科研的前列,以身作则。学校领导带头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动我校教职工搞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类论文比赛活动,在各级论文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詹漪君校长负责的省远程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电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XX顺利结题,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德清副校长和张彩娟副校长都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全部结题,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科研机构是使整体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行政保证。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人员,根据教师不同的才能合理分工,XX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信息处(原教学支持服务处),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设有一名主任,由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工作、积极肯干的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成为学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力量。学校科研信息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指导各级课题的操作等。今年在学校迁入新校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又增设了一名副主任。

二、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如XX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论文交流,请了省市电大专家进行点评;XX年请了省电大科研处专家举行了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讲座;XX年组织了学校教研组长和科研骨干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参观学习。现在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学习、研究制度。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教研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坚持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动态,阅读教育著作,如学校组织学习了《第五项修练》,要求每位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写心得体会。同时,为了让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校园信息化”培训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开放教育的课任教师在完成教学辅导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期末上交。

建立奖励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校把科研活动跟每年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者,学校还会在物质及精神上对其进行奖励,去年学校共奖励了近二万元。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自XX年成立科研信息处以来,学校开始逐步将各科研成果的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凡一年中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获奖成果进行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教师提供复印资料二份、电子文稿,以此作为学校奖励的依据。另外,还在学校共享文件服务器上设有科研信息处栏目,专门存放有关的科研资料及各课题的相关资料。

四、积极参与论文评比活动

教师们在参与科研过程中,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三年以来,曾有54篇论文在省市电大评比中获奖,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张彩娟副校长的论文在杭州电大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另有10多篇论文在萧山区科协和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如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专修学院党建工作重心前移的思考》获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陈懿伟老师的论文《基于web的考核系统的研究》获萧山区科协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总结,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金。

五、科研效果明显

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办校刊《萧山电大教育》,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期,共发表文章238篇,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校刊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57篇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表,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张彩娟副校长、冯凯等老师的论文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基层电大联合办学的实践研究》、汪敏里等老师的论文发表在《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吴信贤、姜红等老师的论文发表在一些大学学报中……。在研究中,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六、努力方向

1.继续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

2.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检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认真检查落实研究计划情况,严格把关,做到有检查有记录。

3.积极做好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的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我校科研工作在上级电大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我校科研水平,我校科研工作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9

关 键 词:技术科学;技术;技术哲学

前苏联以及现今俄罗斯的重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究其原因我们不能 回避其发达的技术科学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早在前苏联时期,学者们就对技术科学 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相关研究具有鲜明特色,不但代表了前苏联技术哲学的主要 成就,也极大丰富了当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哲学体系。

一、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背景

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哲学是世界技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指导思想、研究纲领 和研究重心都与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哲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因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 哲学界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我国学者在前苏联自然科学的哲学问 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作为前苏联科学技术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哲学 的研究却大相径庭。之所以存在上述状况是因为,一方面,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哲学显 然很晚才开始研究技术现象。……相对于实践认识和实践理性,哲学更偏好理论认识、理性 和理论规则,显然,这种偏好成为哲学很晚才转向思考技术现象以及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的一个原因”[1]。的确,相对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哲学本身起步较晚,现代技 术哲学就其本身而言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发展也不是很完善,诸如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否是价值中立的焦点问题,以及技术哲学的奠基人物和奠基性著作还没有形成压倒 多数的、相对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前苏联时期的技 术哲学往往被视为资产阶级哲学加以批判。苏俄技术哲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那时“п.к .恩格迈尔(п.к.энгельмейер)在自己的小册子《19世纪技术的总结》(1898 )中提出了技术哲学的任务。同时他的许多著作被用德语出版”[2]。但是,自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前苏联技术哲学研究开始转向一个特殊时期。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评论的: “技术哲学在俄国的命运非常悲惨。关于技术哲学必要性的思想,是由п.к.恩格迈尔提出 的。п.к.恩格迈尔是俄国工程师,他是技术哲学第一个研究纲领的提出者,这个纲领于1912 被提出来。1929年,当恩格迈尔不得不再次号召建立技术哲学时,他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公开的 反对。恩格迈尔在《我们需要技术哲学吗?》一文中发展了技术哲学重要性的思想。而在这 个杂志的同一期中还收录了б.马尔科夫(б.марко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技术哲学 遭到批判-‘现在没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独立于人类社会和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的技术哲 学。谈技术哲学,就意味着唯心主义的思考。技术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而是唯心主义的 概念’。从这时起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把技术哲学斥为唯心主义,在苏联哲学界已成定论 ,尽管马克思就是19世纪有兴趣从社会—哲学方向研究技术的一个创始人”[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技术哲学”的提法在前苏联时期被禁止,但是对于“技术”的哲学 思考在前苏联却从未停止过。那时(也包括现在)有一大批学者长期致力于技术哲学问题的研 究,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в.м.罗津、в.г.高罗霍夫(в.г.горохов)、г.м. 塔夫里江(г.м.тавризян)、г.и.舍梅涅夫(г.и.шеменев)、и.т.弗 罗洛夫(и.т.фролов)、в.в.切舍夫(в.в.чешев)和в.с.斯焦宾(в.с. стёпин)等人。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技术哲学的典型特色,因而 这些人的思想和成果成为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

в.м.罗津等在《技术哲学: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曾写道:“苏联时期对于技术的研究开始于 世纪初(指20世纪初-笔者注)。由于п.к.恩格迈尔,技术哲学在俄罗斯获得极大发展。 后来在我国,这一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科学而被禁止研究。但是却发展起一系列研究或讨论 技术不同方面的学科,并且,如今它们被部分地纳入到技术哲学中来。首先就是技术史。…… 研究技术的第二个领域被称为‘技术的哲学问题’。恰恰在这里讨论了技术的本性和本质, ……第三个领域在苏联时期急剧发展-这就是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虽然这门学科 属于科学学和方法论,但如今它们被包括到技术哲学中来。……第四个领域是设计和工程技 术活动的本性和历史。……正如我们已经发现的那样,如今这些研究领域不仅仅单独发展,而 且还处于技术哲学的范围之内。”[3]因此可以说,前苏联时期学者们把技术史、技 术的哲学问题、技术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设计与工程技术活动的方法论和历史等问题不同 程度地纳入到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内。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对于技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最 为充分,并且具有鲜明的俄式风格。

二、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重心

前苏联学者非常重视对技术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这主要包括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 功能、任务等问题,其中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 技术科学起源的内外史要素

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技术科学是关于有目的地将自然物质和过程改造成技术对象,关于 构建技术活动的方法,同时也是关于技术对象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起作用方式的特殊的知识系 统。”[4]关于技术科学的产生,前苏联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技术科学的产 生有 外史和内史两方面因素。从外史方面看,人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机器生产)为技术科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出研究的课题,并决定技术科学的研究方向。从内史方面看,一方面,技术科 学是技术知识的系统化、逻辑化的结果,它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对象活动中所形 成的对习惯、概念、认识的思考和概括;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技术科学的产生源于对基础科 学的应用,是从基础科学中分化出来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技术科学源于不同知识、模型、 概念和原则的大综合,是这些要素横向搭构的结果。

2. 技术科学对象的两重性

关于技术科学对象,前苏联学者们认为,技术科学对象具有两重性,即技术科学对象有“天 然的”和“人工的”区分。而且其中技术科学的“天然性”对应着技术与自然、技术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而技术科学的“人工性”对应着技术与人、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正如в. 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中指出的:“在技术科学中可 以统计出两个技术对象:自然的技术对象和人工的技术对象。……技术对象的人工性在于, 它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们的天然性首先在于,所有人造对象归根到底都是由天然的(自 然界的)材料制成的。”[4]而这种观点也得到а.н.鲍戈柳波夫(а.н.бого любов)的认同,他指出:“技术科学不仅与自然科学(这决定了技术科学的‘天然的’特 征)相联系,而且它还与经济学和人文科学有着不同的、极为重要的交叉(而这一点相对于它 的‘人工的’特征)”[5]。

3. 技术科学理论的三种结构要素

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结构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 理论的结构均可分为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本体论模式、数学工具和概念工具,但其含义却有 很大差异。其中自然科学的本体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想化实验中的理想对象的总和。而技 术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模式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数学描述为目标的函数图像;在工程对象 中进行的自然过程的连动模式;表现为构造参数和工程计算的结构模式,即研究对象的结构 。此外,在自然科学理论中,数学工具首先是为了实验计算,它们是建立和证明所获得的理 论知识的手段。而在技术科学理论中,数学则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用它来对工程对象的 结构和工艺参数进行工程计算;第二,用它来分析和综合技术的本体论模式;第三,用它来 研究发生在工程对象中的自然过程[6]。可以看出,技术科学理论结构中的三个要素 要比自 然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要素更为复杂。其原因恰恰在于技术手段具有特殊性,它是主体和客体 相互联系的中介,而且它往往比自然科学理论更多兼顾实践的方面。

4. 技术科学功能的工程指向性

与此相联系,在对比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理论的功能时,前苏联学者认为,自然科学理 论的功能主要是反映自然过程,研究理论问题,以预测和描绘理论发展的未来状况。而技术 科学理论功能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对工程对象的技术结构和 工艺参数进行理想描述。而且技术科学理论功能的实验层次不仅仅包括实际上是以概括工程 师的工作经验为目标的结构技术和工艺知识,还包括特殊的实践方法知识。当前工程研究的 目的是:把在技术理论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形成实践方法的形式,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些问 题是在建立工程对象的各个阶段中,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它们将会传播到 技术领域当中去,以实现技术理论的功能[6]。

5. 技术科学任务的实践特征

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结构与功能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在科学领域中所担负任务的 不同。作为科学知识集合的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和研究新的自然规律,预测自然过程 的发展;而作为技术知识集合的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从实践上利用这些自然科学成果,研 究自然规律在技术设备中的作用,以及运用知识和计算保障工程技术活动[4]。尽管 前苏联学者认为技术科学的任务在于实践,但是他们仍然强调不应将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混为一谈。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指出,技术科学的形成与技术 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是有区别的:前一种情况说的是独立学科的建立,这意味着各种不同科学 知识、模型、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一定的研究对象,并建立起理想模式及其转换程序,形成现 有学科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任务;而后一种情况指的是在解决具体的工程任务过程中,各 种科学知识、方法、模型和原理的系列化和组织化的过程[7]。

三、 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学者习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四个角度分析自然 科学哲学问题,这一传统也影响到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即学者们往往从技术本体论、 技术认识论、技术方法论和技术价值论角度来研究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师从 自然科学哲学”是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在前苏联学者看来,自然科学方法论之所以能够类推至技术科学领域是因为,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较为发达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当然可以成为技术科学方法论 研究的范例。这正如前苏联学者们指出的:“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 在起源方面,还是在起作用的过程方面。技术科学最初的理论原理、认识客体和概念的方式, 恰恰是从自然科学向技术科学传递过来的;同样,技术科学自身科学性的规范、知识理论结构 的确立、理想对象的结构和数学化,恰恰也都是从自然科学借用到技术科学中来的。”?? [4]尤其针对技术科学的数学化,а.н.鲍戈柳波夫指出:“知识数学化的问题是历史 性的问题,从广义上讲,未必能够在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框架之外去研究它。特别是相对于技术 科学,更是如此。多亏技术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才产生出将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数学 化模型转移到技术科学中去的可能性,并且同样产生出利用自然科学数学化历史来了解数学 在技术知识发展中所起(或者说它应当起)作用的可能性”[5]。正是基于这一点,前 苏联学者更关注自然科学对技术科学和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的影响。

概括说来,前苏联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通常只是在科学哲学的背景下研究 技术哲学,把技术哲学混同于规范的科学哲学的附属物,并且仅仅从自然科学知识附属物的 角度来研究技术。技术被归结为科学的附属物,而技术哲学则被归结为运用于技术知识结构 的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简单附属物,这就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特点[1]。 如果说这一时期运用科学哲学手段研究技术哲学是自发的,那从20世纪70年代中 期开始,前苏联学者就开始自觉地借用科学哲学和科学学的方法研究技术哲学,特别是研究 技术科学的哲学问题。в.г.高罗霍夫和в.м.罗津在《技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一文 中指出:“虽然很早以前,技术知识的不同方面就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兴趣,但只是 在最近五六年才开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范围内提出一个目标:就是用科学学和科 学方法论的手段来系统地研究技术科学。”[4]他们还补充道:“技术科学方法的特 点暂时揭示得还不太清楚。一方面,应当注意专业方法独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广泛 地应用一般科学的认识方法(如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4]在此不可否认, 分析、综合、模型化、实验等方法最先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时成熟壮大起来的。

可见,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科学充当了技术科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自然科学 孤立地研究技术科学;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技术科学相对独立的特点,正如前苏联学者鲍 戈柳波夫指出:“技术科学从本质上应当与不断发展的技术相适应,并且最佳的情况 是应当超前于技术。……技术科学、实用科学和基础科学是知识具体化和概括化的不同层次 。因此,技术科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变成实用科学(如果技术科学的应用范围超出技 术框架外),甚至变成基础科学”[5]。这表明,在技术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中,技 术科学应当具备先验的预测功能,而且技术科学、实用科学与基础科学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这是技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能够看到,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是其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大林高压意识形态统治时期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成绩, 其相关问题研究(如技术科学的起源、对象、结构、功能、任务等问题)即使在技术哲学日 趋走向成熟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от редакции.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j] .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93(10):24-26.

?[2]стёпин в с, 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ов м а.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eb/ol]. (2006-06-20)[2007 -08-02]. .

?[3]розин в м, горохов в г, алексеева ию, et al.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 нность[eb/ol]. (2006-06-28)[2007-08-02]. .

?[4]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ин в м. философско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ехнически х наук[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1(10):172-178.

?[5]боголюбов а н. математика и техни ческие науки[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0(10):81-8 2.

科学研究论文 篇10

创新是恒久不变的话题,是获得一定有效结果的行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传承和延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现代科学教学模式的一种追从。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生活情境;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培旺 单位: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