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来看,生产柔性已成为企业应对动态突变市场环境的必备条件。企业只要具备应对加急订单、机器毛病等突发事情的才能,才干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生产管理论文(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摘要]法律制度对于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法律制度对食品安全具有引导、规范、支持和推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还存在缺陷,可以从制定专门法、修改某些现行法和进行法律清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督管理
一、法律制度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其安全性对人类的健康又更重要。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法律保证食品的安全,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爆发了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故,如食品安全标准与奶制品等事件。大大影响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也暴露了我们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食品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却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不详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包括《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等20多部。已经初步建立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但配套的法律、法规仍需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例,其中第八十四条、八十五条、八十六条、九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的罚款金额为“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该规定会导致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有较大的自由裁决空间,处罚的自由裁量度过大。
(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利益的驱使,企业往往对消费者隐瞒某些对其生产经营不利的信息。(2)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大多数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维护权益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公众对食品质量认证标志等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及严重后果认识不够。(3)责任追究机制。由于监督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明等缺陷,由此经常会发生监管失职、执法不力的情况。
(3)执法部门运作效率低。
我们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主体单位有:卫生部、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等,各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某一执法活动涉及其他部门时,其他相关部门会因为怕受牵连或利益受损,也会害怕引起重复执法的嫌疑而退缩,不参加联合执法。
(4)政府责任规范缺失
政府是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其职权和职责是不可分割且不能独立存在的统一整体。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作为弱势群体的消费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因为政府是最值得老百姓信赖的正义与公正的代表。可是,当我们翻开《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时,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对政府权力的规定和对政府承担义务的忽视。正是因为法律对政府责任规定的缺失,政府在没有履行或者没有适当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就没有办法要求政府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合法权益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保障。
(5)举证责任倒置,消费者权益难以保证
涉及食品安全的消费者权益诉讼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而依据《食品安全法》之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消费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时,首先要证明买卖关系的存在,其次还要证明损害结果的存在及其程度与生产者、销售者的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证明买卖关系存在的直接、主要依据就是销售者出具的销售票据,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得不到购货单据,这些现实的以及未提到的客观因素的存在阻碍了消费者伸张正义、维护权益之路。
(6)处罚力度不够,威慑力度不强
《食品安全法》有关惩罚性赔偿的规定突破了以往补偿性的民事赔偿模式,是立法的进步。但10倍赔偿金的规定处罚力度仍然不够。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与危害财产权的违法行为相比具有本质区别,且生命权大于财产权的理念众所周知,所以,法律必须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而且处罚力度应当大于对危害财产权利行为的处罚。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主要建议
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作用是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为提高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应加强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完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界定《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等等法律和法规之间的关系,要以我国实际情况树立起以《食品卫生法》为根本核心,其他法律法规为框架的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其次,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应重点解决管理权过于分散的问题,完善食品的监督和问责制度,使其工作中做到有法可必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
(2)理清各执法部门的权限与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有利于各部门的联合执法,从而进一步达到对食品的有效监督管理
(3)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八十五条、八十六条明文规定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生产经营者做出“没收违法所得”。但事实上很难确定“违法所得”的具体数额,应对此作出修改和进一步的完善。
(4)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应重点加强以下几面的工作:第一,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第二,提高采标步伐,加强标准创新工作机制;第三,从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提高和的完善来确保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法律体系的不断成熟和规范。
(5)人民群众参与监管。
首先,建设各行业行会。应鼓励食品企业和相关人员建立行业协会;其次,提高全民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意识。应该严抓行业协会的资格评估和食品安全宣传。
目前,国际社会对食品监管提出了全新理念,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性监管体制。这一理念的要求就是对食品安全实施系统、连续的监管。为适应这一要求,不少国家已经或者正在减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探索由少数部门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部门之间没有形成食品安全管理的合力,不能适应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此外,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食品消费种类主要以鲜活农产品为主,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源头污染,农业部门在食品监管上的作用越来越凸现。笔者建议:精简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
(6)强制出具购货凭证,强化经营者义务
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理应同时向消费者提供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这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正常交易秩序的条件,也是经营者应该承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可见,在消费者不索要的情况下,经营者并没有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强制义务。而且在消费者索要但经营者拒不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情况下,对于如何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法律并没有做出规定,最终的结果便是,法律不规定便奈何不了经营者,法律规定形同虚设。因此,应该在《食品安全法》中强制规定经营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义务,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明确规定不提供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提高赔偿额度,加大处罚力度
《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是以价款为标准来设定的。所谓价款,是指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支付的货币数额。现实生活中有些食品价格不高、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支付的价款也不多,但却发生了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比如2010年南京小龙虾洗虾粉事件,如果按照价款十倍来计算惩罚性赔偿金的话,这点罚款与经济利润相比,在商家的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无法对商家的行为有所约束。因此,笔者建议,将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提高,根据实际造成的损害来确定。
四、结语
当前,我国食品市场的秩序混乱,局面没有彻底扭转,各种违法行为十分严重,特别是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秩序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开展专项活动,另一方面加强社会道德和诚信度的建设。只有让违法经营者及时得到法律制裁,才能避免由制度漏洞和执法缺失造成的遗憾,从而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发展的法治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摘 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随着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对产品质量与服务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如何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企业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采取有力的质量控制措施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本文主要研究质量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细致的分析产品生产各阶段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质量管理;产品;全过程管理
一、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效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企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并赢得发展,就必须确保其产品的质量。而制造企业要对其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就有必要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制造、检验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决定了产品的先天性质量,而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和检验过程则是实现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方法应该是一个基于全过程的管理方案,加强产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多年对集成电路芯片的质量管理经验,对如何加强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以供探讨。
二、设计开发阶段质量管理
在产品形成并被用户接受的过程中,其质量的影响大致可分设计开发、原料采购、生产控制和检测验收四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据相关资料表明,60~70%的产品质量问题都是由设计缺陷造成的。因为一旦产品图纸和技术规范形成,产品的先天性质量就己基本形成,其后的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和检验等环节都是为了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即使制造的产品符合设计质量的要求,在后续各环节中,几乎没有进一步提高产品先天性质量的可能。因此,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始,狠抓质量管理。
集成电路芯片等产品技术含量高,属于高科技产品,要搞好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特别需要配备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能力强的设计开发人员。为了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产品的开发设计人员有必要在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时同步编写设计文档,对设计方案进行说明,并加强对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例如对制造过程进行模拟、对产品的应用环境进行测试等。通过对设计方案的相关评审工作,能够对产品的设计质量和制造可行性进行评估,从而尽量将设计的先天性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此外,通过规范设计文档的管理工作,可以为后续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设计过程中,当遇到必须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重大修改时,则需在该产品项目负责人的组织下,由产品的设计开发部门、制造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等共同组成设计修改评审会,进而对产品的修改需求和改进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并力求将产品质量的定位思路迅速地传达给设计开发人员。这里需要特别提及一点,对产品设计方案的修改工作应尽量采用并行工程的作业方式,以缩短设计修改周期。
三、采购阶段质量管理
产品原料采购阶段质量管理的要点在于对原料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其评估项目包括原料质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限等方面。其中,对供应商原料质量的审查是重中之重,实际工作中,这往往需要经过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对产品原料采购阶段的质量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合格供应商优化管理方面
制造企业可根据价格、质量、服务、交期等因素对原料供应商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业绩达到优秀标准的供应商,可对其原料实施抽检,适当放宽检测程序,并允许其直接参与招投标的竞争;对于所提供的原料质量没有问题但其它方面存在问题的供应商,应对其提出相应的纠正建议,当建议不被采纳时可考虑解除合作关系;对于所提供的原料质量存在问题的供应商,应立即中断合作关系。
2、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
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该以试验检测的方式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实时监控。
四、生产制造阶段质量管理
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a.关键工序、重要工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可针对关键工序和重要工序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以指导一线人员进行制造生产,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协商解决。
b. 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与培训,例如在管理制度上通过制定企业的质量教育考核评估制度,把质量教育考核同个人绩效挂钩,进而将员工的质量意识真正确立起来。
c. 加强产品制造过程的检验控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线人员的自检控制活动。自检不但能够判断工序控制是否有效、工序质量是否合格,还可以提前发现不合格品,并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避免出现成批量的不合格品,以降低损失。
五、检验阶段质量管理
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完备的各级监督管理体系与严密科学的检验测量制度基础上的,它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了证据,但遗憾的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失,从而造成了许多产品质量事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检验过程,设置了各级质量技术监管机构,并且享有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各级质量监管人员应为高质量的产品保驾护航。
制造企业再完美的工艺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良品率,产品质量需要检验的保证。提高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部门,配备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和先进智能化的检验装备;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按照产品质量的自检、互检和专职检查的“三检制”,做到道道工序控制质量,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检验控制:
1)质量检验部门对供货商的质量证明文件、技术协议和产品图样进行核对,有必要时可以通过试验的方法对原料质量进行检测,质检不合格的原料不准进厂;
2)每一道工序中和工序后都应加强自检,自检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进入下一道制造工序;
3)产品全部工序结束后,需对成品作最后检验,不合格的产品禁止出厂。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传统的事后检验必将被在线检测和过程检测所替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将延展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
六、结语
产品质量已成为企业的生命,让质量管理的理念渗入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去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盛军。浅谈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思路[J]。科技资讯,2011, (35) :157
[2] 蒋丽。生产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 :6-7
[3] 白宏光。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探讨[J]。光电技术应用,2005, 20(3) :75-78
[4] 林文溪。基于新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品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摘 要:品质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产品品质体现了一个企业品质管理的水平,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产品品质 品质管理 理念 全面品质管理体系
随着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来激烈,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的观念,树立“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及售后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的品质管理理念。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品质就没有一切。品质问题往往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以个作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解决品质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一个国家产品的品质好坏,侧面地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品质的好坏,同样反映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品质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把产品的品质作为企业的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世界先进国家的品质管理范例也多次证明,品质就是竞争力。
商场如战场,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品质。谁的品质好,谁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可见,品质已经成为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品质的竞争。市场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一、培养企业员工品质意识观。所谓的品质意识就是对质
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作用程度。也就是生产和经营完善产品品质以及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看法和态度。高素质的员工,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品质培训,达到人人懂得品质管理知识,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的人力资源体系保障。品质意识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是企业的一种潜力和潜能,同时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结晶。
二、企业品质管理要创新
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必须满足以顾客要求为宗旨。顾客想要什么?顾客想要高品质的产品,顾客想要公平、可靠和一流的服务。企业要象“顾客一样了解品质”,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品质体系,并将该体系贯穿于整个价值链当中。
三、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1、最有效的管理就是认真执行规范要求,按技术规范要求实施工作、所有工序、管理工作,在规范上有成熟的经验和要求。
2、抓好程序文件变更,及时对程序文件进行会审,确定方案后,以文件的形式下达并抓紧实施,以减少因赶工可能引起的品质问题。
3、及时召开现场会,推广好的班组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使各班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4、将技术规范的规定具体化,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更易于操作、自检,便于专检人员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品质检查。细节的工作做完善、细致,产品品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
5、生产工序的抽检应保持独立。工人之间建立“自检、互检”习惯,质检人员“专检”并作好记录存档。
四、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
1、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掌握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多维、动态的品质标准。
2、品质管理的内部支持。完备的生产设施和检验设备;建立全面的品质管理体系,开展“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品质管理工作,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工作都有章可循。
3、深入调查学习ISO品质管理体系,能从大局着眼有用管理指标和任务。专业人员做品质管理工作,每天对各种品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出现的任何品质问题都能及时反馈、分析、诊断处理,便于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波动能及时有效得到控制。
品质管理是在持续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规范起来的。
企业必须力求卓越品质管控,秉承“品质管理零失误,产品品质零缺陷”的理念,打造优质品牌,避免产品品质投诉等售后服务问题,才能屹立于市场竞争的潮头,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
摘要:产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和加强细节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运行。加强细节管理可以采用工艺优化、质量改进等方式方法,实施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达到提高质量的目标,在国家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框架下,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产品加工过程中细节管理与质量的关系。
关键词:细节管理;质量;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74-02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加工过程都有较明确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标准,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包装上看出产品的系列标准,如:饮料食品的包装上会有成份含量的数值,医院的检验报告单上也有人体各种检测数据的标准,卷烟包装盒上的数据等,这些标准,一方面规定了厂家在生产时应保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消费者的一种保护。企业在生产时,除了坚决执行这些标准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的细节进行管理,通过细节项目化管理保证质量。
细节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有多大?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就是说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天下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曾就这一问题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对于企业的生产而言,可以确定细节管理决定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二个至上的精神,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细节管理,保证产品质量。
1 管理制度完善
1.1 产品加工过程标准的制定
①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企业生产所需的文件框架。我国现在实施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文件和记录有明确的阐述,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建立企业生产所需的文件框架。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企业在运营中充分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在大文件的框架下,制定符合本企业生产实际的管理文件。企业内部的标准文件可以分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三大类,这三大类标准文件的建立对于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细节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管理标准是企业管理层面的标准文件,它告诉企业职工我们需要做什么;技术标准是技术层面的标准文件,它告诉企业职工我们按照什么做;工作标准规定了人员的责任,它告诉企业职工,我能做什么。这三个层面的标准文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到操作层面,实现我们应该怎样做。
③细化分解标准文件,形成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企业产品加工活动中,操作工直接使用的作业文件,操作工按文件内容操作设备,执行技术标准,使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应包括产品技术要求、操作检验自检说明、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内容。作业指导书是对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细化,具体指导操作人员加工生产。在制作作业指导书时,我们应该注意,可以直接引用标准文件的内容,需要把所引用的文件名及编号注明。根据企业管理技术层面的文件更新及时更新作业指导书,保证作业指导书的实时性,有效性。
1.2 其它与产品加工过程相关的文件的制定
除了制定产品加工所需要的管理、技术标准外,生产加工部门还需要针对生产加工过程制定本部门的系列文件,称为三级文件。三级管理文件应齐全,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切实体现生产管理的内容。三级文件的制定,依据的是职能部门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但较管理技术标准更加细化,充分体现出细节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三级文件一般包括管理标准的分解细化版本,技术标准的再分配内容等,三级文件的内容更应适合生产部门的各项环境,设备保障情况、工艺路线、技术标准等。在制定三级文件时,应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能进行,如设备方面的管理文件、质量方面的管理文件,生产现场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文件。三级文件的制定需要得到全体职工的支持,即做到公平合理,文件制定后,必须在生产部门全范围内进行宣传或传达,保证每位员工的知晓,以利于三级文件的全面实施,使三级文件在生产管理工作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2 以预防管理为主线,实施立体细节管理模式
保证产品质量是生产部门首要的工作任务,与产品质量紧密相伴的还有一个危险的词汇:质量事故。一个优秀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最严格预防的就是质量事故的产生。那么,怎样在生产的同时,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呢?
①强化预防管理,严防质量事故。预防管理工作旨在做好各项预防,包括生产前预防检查、预防性维修、生产过程中各项检查预防,生产过程质量指标检查性预防,生产结束后数据统计分析预防,各项趋势性问题预防等。做好预防管理工作,产品质量就得到了基本的保证。预防管理工作还应当在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着手,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能力和质量控制技能,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运行。
②以执行力为工作准则、以目标管理为中心,保证工作执行率100%。在实施预防管理的同时,必须将工作重心与企业的目标管理项目结合,使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还应当以执行力为工作准则开展各项工作,执行力是企业前进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美国西点军校就严格奉行这条理论,推出“没有任何借口”的管理理念。企业在执行标准、开展工作中也应当提升“执行力”,达到工作执行率100%,以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③以质量改进项目为手段,将日常工作策划为项目,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大或小,企业的技术人员也会在不断的拓展中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攻关,长期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杂乱无章的攻关活动不会取得完美的效果。近年来,专家强调将日常工作策划为项目,组织实施,形成日志或经验库,这样积少成多,不仅完成各项攻关项目,还会积累各项数据材料,为企业留存宝贵的经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能力。
3 细致检查督导
企业在产品加工工作中,最离不开的就是对产品质量的判断,即产品检验,目前国内各家企业都在推选不同的检验模式,有操作人员自检的一级检验模式,有企业自检、公司内部二级检验、行业三级检验的模式,总之,产品质量检验同样是细节管理的内容,同样关系到产品质量的稳定运行。
①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重点控制过程。为使产品质量运行稳定,必要的监督检查是一种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手段越精细,产品质量的保障能力越强。产品质量指标的监控,应重点控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而不应只重视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产品质量的检验项目也因产品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有一些项目可以由生产线操作人员完成,有一些项目必须由质检人员完成,技术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综合各个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为了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标准要求,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检查和预防,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控制重点是过程质量运行的稳定性。
②技术力量的督导作用。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按重点控制过程产品质量的原则,可以充分调动生产过程相关人员,如操作人员、质检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根据生产牌号的技术标准信息,对过程产品质量实施控制,确保其稳定运行。对于产品质量,操作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技术人员根据产品技术标准信息,指导生产过程控制方法,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
4 适当奖罚考核
生产活动开展起来后,自然就会产生优劣现象,同样的机械设备不同的人员生产出的产品也会略有不同,这就需要适当的奖罚机制,一方面对优秀的操作人员和优秀的产品进行奖励,另一方面也起到激励的作用,督促与产品生产质量相关的人员共同进步。
5 总结分析详尽
产品质量运行稳定性,还需要统计技术还进行衡量,这就是定期的统计与总结分析。生产部门需要将统计周期细化到即能够体现产品质量运行情况,又能指导生产的范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需要定期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实施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生产部门必须走在企业的前面,将统计分析工作做实做细,更加快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质量改进,保障产品质量稳定运行。
6 结 语
细节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来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产品生产的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是细节管理的内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随时注重细节管理,只有把所有的细节都管理到位,产品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为使细节管理做好做实,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技能,细化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标准,细致检查考核,全面统计分析,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将企业做“精”做“优”。
参考文献:
[1] 北京车英卓越技术培训中心。2008版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