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关论文优秀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文化相关论文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文化相关论文 篇1

题目:

地域文化符号中环境设计的应用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扩张,常德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在常德创建文化名城的背景下,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应用常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从事环境设计的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充分挖掘常德的各类文化形态并将其符号化构建,将环境构成的各物质形态均作为文化符号,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把握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环境形态突出地域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

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环境设计

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式与发展历史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城市独特的魅力与文化气质。其文化气质主要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环境的物质形态符号,向外界传递并让外界感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当下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笔者认为,科学、系统地利用常德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是常德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必然途径。

一、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

(一)地域文化与文化符号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的各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其价值。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文化以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以物质形态为载体,同时又游离在物质之外的人的意识与社会中。文化包含不同地域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性,地域文化同时具有传统与时代特征,并以动态的方式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不同的符号形式与物质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发挥其作用。文化信息以显性与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多样性的符号中,符号可理解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则是指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信息的各类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

(二)环境符号

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与人造的空间场所。城市环境由建筑、城市广场、街道、花园、河流湖泊、绿地等物质形态构成,物质形态同时也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向外界传递文化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环境构成的各种形态与元素都是承载文化信息的文化符号。环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本地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以人为活动主体的城市,通过环境系统这一巨大的载体传播,以可见、可触摸、可感知的形态,向人们充分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气质并影响人的活动与认知。

(三)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生活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思想意识、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集中显性表达与体现。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环境设计的结果,环境设计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满足的创造活动。在创造过程中,物质功能的满足是人类生活的必需的最低要求,精神功能的满足则是人类生活的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的范畴是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空间的各物质形态的创造与改造,具体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中的建筑、文化、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融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的丰富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于物质功能的需求,精神功能的满足已成为人类一切活动追求的目标。城市的魅力与文化气质则主要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环境的物质实体向外界传递并让外界感知,地域文化的体现对现代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常德地域文化特征

常德位于湖南北部,古称“武陵”,是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常德地处五溪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的交汇处,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常德地域文化特征基本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有多样性的传统文化符号、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有城头山农耕文化、善德文化、桃花源文化、常德饮食文化等;文化符号有常德民居建筑的形制,以及常德汉戏、丝弦、皮影、沅州石雕、木雕、刺绣、擂茶、陶艺等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同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常德历史上名人辈出,创造了丰富的社会人文文化,既有屈原、陶渊明、杨嗣昌等历史名人,又有林伯渠、宋教仁、丁玲、蒋翊武、翦伯赞等近现代名人,还有“刘海砍樵”“车胤囊萤”“孟姜女”等美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涵盖了治世修身,对美好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弘扬勤俭好学之美德等。

(三)多样性的自然文化资源

常德的地理位置特点使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桃源石门的茶叶、湖区的芦苇等。这些常德特有的自然资源为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

三、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

文化符号的构建,是对常德地域文化的符号化过程。笔者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层面进行收集整理,从符号学角度对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设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常德地域文化系统中各种可以在环境设计中应用与表达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精神。笔者认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学、系统地分析常德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建立起常德地域文化的结构体系,以此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构建的基础。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突出个性与艺术创新。第二,从环境的物质形态入手,使地域文化转化为可识别与感知的物质形态。将常德地域文化中提取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造型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城市环境的各个层面,让城市环境在隐形和显性两个方面都能表达出常德地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气质。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城市环境中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并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地域文化符号。第三,把握好地域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地域文化随社会发展而革新变化,地域文化具有传统与时代双重特征。日本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在《设计未来考古学》书中提到:“进入21世纪之际,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须构建出具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因此,对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要分析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时代特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保持创新观念,肯定传统地域文化的动态性和进步性,把常德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常德地域文化资源在常德环境建设中发挥其价值。

四、常德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符号的应用思路

城市环境设计是个很大的设计范畴,城市环境构成的建筑形态、建筑的外部空间、组成环境系统的各种物质等,都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环境构成元素与构成形态物质存在多样性的特征,常德地域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形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与文化的表达。

(一)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直接利用

在常德的城市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根据具体环境对象功能性质的特点与要求,针对性地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例如,常德传统木质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形制、建筑构件等,可用于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设计中;景观设计中可采用反映传统生活形态的雕塑;室内环境设计中则可以将桃源木雕的艺术形式予以应用,桃源木雕具有图案夸张拙朴、题材广泛多样的艺术特征,设计中则可利用其艺术特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同样,在环境设计中,可应用具有常德典型农耕文化特征的各农具形态,以借用、置换、夸张等艺术手法运用于城市广场的景观、室内陈设装饰等,使具有常德地域性的、民俗性的器物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表达。

(二)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的利用

环境设计中,材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具有地域特征的材料,为地域文化的表达与审美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语汇。常德具有丰富的竹、木、石材、芦苇资源,这些特有的自然资源为构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提供了广泛的物质条件。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尊重材料的本质,利用材料自身的审美气质与文化信息指代,并结合具体环境的需求,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形态。

(三)对常德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演绎与表达

精神文化在环境设计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不同属性的环境空间个体,是对该环境空间场所精神与场所气质的营造。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环境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点,也是设计要突破的难点。常德的“善德文化”“隐逸文化”“茶文化”,以及传统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体现出的常德人对于美好生活、社会道德的价值追求,可以作为地域文化表达的元素。环境设计中应充分利各种技术手段、材料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认知,营造具有常德文化精神的环境空间。

结语

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与融合,环境设计中对文化的应用应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师应以追求更好生活的态度,积极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富有文化意味、审美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符号。只有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会对本地域文化继承和弘扬产生积极作用。

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日渐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得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网络舆情下建设校园文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特点

1.稳定性。目前,对于校园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的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着学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点来说,校园文化就是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比如各种文学活动、体育运动、社团组织都是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不管怎么定义校园文化,它始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是在历史的历练中凝聚下来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是不可以更改的,这就是它的稳定性所在。要保证校园文化稳定性的同时,也要使校园文化不断的'提升和升华,不断弘扬校园文化,与时俱进。

2.多样性。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变化,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元素、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被校园文化所吸收,使校园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以及兴趣爱好的差异,也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但必须要明确的是,尽管校园文化多样性,其主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信仰是固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变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正面作用。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丰富的内容,可以很好的为校园文化建设带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随着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和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上的信息已经可以轻易的进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并迅速传播,影响校园文化。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国际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国外的国情民情、国内的大事小情,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积极的宣传,提倡积极的价值观过河人生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网络舆情除了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还能提供更大更宽广的平台,给予学生们更大更自由的空间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网络舆情可以增加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互动以及交流,使得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能够快速的传递给学校管理者,并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有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的科学和民主。

2.负面作用。基于网络舆情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它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首先,网络舆情增加了校园文化管理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计较广泛,传播的信息比较多元化,包括的群体比较分散,这些都增加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在网络舆情下,大学生会接受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当然对待人事物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容易形成情绪化,被情绪所主导。学生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未丰富的阶段,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一般较大,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失去对事物和信息的判别力,分不清真假,不利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基于网络舆情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在网络舆情下建设校园文化一定要保证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文明的使用网络。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觉抵制错误舆情和言论的能力,要经常在QQ群或者是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舆情聚集的地方,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了解和关注学生对于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并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全面地、理性地了解和分析社会事件,而不是被网络信息所左右,相信网络的一面之词。要引导学生积极文明的使用网络力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比如可以建立与网络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讲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利用网络生活建设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2.建立网络安全规范。络舆情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一套网络安全的规范,以保障校园文化的价值走向和意义。建立网络安全规范,主要是要对网上的信息和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以免不良的信息和内容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网络安全规范致力于传播积极的网络信息,以维持网络秩序的正常运行,通常要将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社会稳定的以及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害信息过滤掉或者是加以屏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网络安全规范的建立,能够极为有效地过滤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舆情和言论,创建健康的、文明的、理性的网络环境,更有利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总结

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学校建设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健康的、文明的方向发展。而校园网络舆情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所以校园文化工作者要积极的利用校园网络舆情的优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郭云。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2:58-59.

[2]张红瑞,冯秀彦。网络舆情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59-60+72.

[3]何家义。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xx,33:236-238.

文化建设论文 篇3

一、良好的校园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品质

1、改善校园物质条件,形成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住校生,他们整天奔波于教室、宿舍、图书馆、实训室等场所,校园的内部环境与他们息息相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物的风格特色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等手段营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和生活场景。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校园的物质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校园的整洁和优美,感受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体验建筑的现代与舒适。同时学校还要增加文体活动设施,配足教育教学设备,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可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进取的精神状态,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确如此,学校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句标语、一个横幅等方面。真正优美的校园环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环境,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职业院校更应给予学生关爱、重视和引导,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氛围。如在校园建筑、主干道的命名上要仔细斟酌,体现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每栋楼的楼道应设置格言警句、每个班级的板报要有启发意义、学校的电子大屏幕上也要不断更新“心情物语”等内容,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上得到积极的暗示;学校的文化长廊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上需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眼球,教会学生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如何排解心理上的困惑和疑虑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就是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在细节上仔细谋划,让学生在校园内受到无声的教诲,从而端正自己的日常行为,并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增强心理品质。

二、笃厚的校园精神能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弘扬校风传统,凝练育人文化。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高度凝练,它是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恪守的准则。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广泛宣传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传统,突出职业特色,引导学生崇技尚能、实践创新。如可以发挥橱窗、展板、标语牌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校风、学风等,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能见到关于校风传统的宣传标语,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粮;经常开展校情校史教育,邀请杰出校友到校进行励志演讲,彰显学校的办学成绩,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凝练深刻的育人文化。久而久之,学生们会深刻领会校风的内涵,牢固树立爱校、尊师、重教、乐学的思想,并在日常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2、尊重学生人格,和谐师生关系。校园的精神文化还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只有当师生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时,学生才能对教师言听计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职校生在中学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职校后在心理上更需要得到老师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用朋友式的爱心和诚心来对待学生,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就会首先想到找老师或朋友倾诉,并学会自己调节心理,保持心情舒畅,其心理负担便会随之减轻,心理也会变得更加阳光和健康。

三、完善的制度规范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校园制度常常以规定、措施、决定等形式出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它主要是指学校和班级教育中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教学规范、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各项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和特色亮点。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1、严格学校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约束性的条款,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限制性和规范性。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自我约束力较差,叛逆心理较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违纪甚至违法事件。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冰冷”的制度转变为学校的内在文化,逐步让学生接受和认可,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会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2、组织校园文体活动,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具有愉悦性情、培养兴趣、增长才艺等作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文体活动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渴望得到尊重,更渴望获得成功,因此职业院校要采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综合评价学生,并用制度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激励学生每学期都参加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统筹规划,如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努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以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展现自我,克服怯懦和自卑心理;针对职校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技能比武、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组织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四、小结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整洁的校园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传统、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特征;完善的学校制度、多彩的校园生活等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校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