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体育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从众行为的定义
从众行为常被大家理解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等行为,准确地说,从众行为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原因是为了缓解或消除与群体大众间的矛盾和冲突,缓解压力,增强安全感。
从众行为因其具有一定盲从性,故产生的结果也为双重性。一方面其有助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等;另一方面则会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和抑制个性的发展。我们要趋利避害,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发挥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效应
(1)扩大高校体育组织的规模。心理学家认为,某种意见持有人数量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下,从众率的高低随群体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上涨。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形成,“随大流”现象更易发生。
(2)合理树立“行为参照”。有时无助的处境、重要的抉择都会使从众心理越发严重。此外,相似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在年龄、性别方面与我们相似且有着相似想法和行为的人的影响,利用“相似性”原理,为广大学生树立“行为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一群体中有着很高威望或者地位的人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多数人,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校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从众心理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体育运动。
(3)增强高校运动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团队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团队凝聚力的强度。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之间越熟悉,越了解,团队凝聚力就会越强,从众心理倾向也就越强烈。因此,应当发挥一些大学生在集体体育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活动的中流砥柱,促使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不断增多、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断增多。
3.减少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效应
(1)压力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团队内部如果有人背离了其他成员的意图,必定会遭到他人的反对,甚至指责,最终被孤立。在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氛围淡漠的大氛围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扬,鼓动大家都去参加体育运动的话,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适得其反,不能很好地达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励所有同学进行体育运动,增强对体育的认识,因地制宜开展集体运动项目消除这种压力。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从众人群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阿希经过研究分析证明:“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率明显下降。”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学业压力大,而体育观念尚未形成,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参加意识都处于开始阶段,可能一时兴起去参加体育运动,但不可能长久地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一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成常态。因此,我们要利用从众心理通过不同途径去引导我们身边的人,不断加强体育意识,进而影响其他人,使形式上的“从众”内化为“习惯”行为。
(3)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众氛围一旦消失,则会很容易使众多从众人群不知所措,从而改变原有计划。社会上“一窝蜂”现象很多,但是现象过后便又回到从前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因此,良好积极体育氛围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这不能仅仅通过几次集体活动就能起到效果,我们要不断进行长效的活动来巩固、带动、保持,促使形成“动力定型”,而不应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使本来好的体育氛围因得不到巩固而逐渐丧失。
摘要:通过对近十年体育心理学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发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是庞杂无序,而是存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和脉络,遵循着一定的研究路径,基于此,研究者从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三方面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研究路径;研究重点;
1引言
体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科的一门分支,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从运动心理学分离出来,在研究体育教育中师生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育心理学既不同于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普遍性,也异同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广泛性,相对而言,体育心理学有着自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模式,同时,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又离不开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支撑,彼此互为抵角,相互辉映。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论著丰富,从不同侧面对体育心理学进行了阐述和研究,然而,对这些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是庞杂无序,而是存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和脉络,遵循着一定的研究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试图找出体育心理学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2体育心理学研究路径阐述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可以从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进行探讨,同样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遵循这样的规律,而理论的发展又需要从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补充和完善,因此理论研究内容又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体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整体路径也存在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理论层面又分为学科理论基础的探讨和具体的实验研究探讨。纵览体育心理学近十年文章,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
2.1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体育心理学并没有针对本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形成独立的理论基础[1],其理论主要基于心理学理论知识,从其借鉴的心理学理论内容来看,大的方面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具体研究方面包括情绪、认知、动机、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如洪晓彬等人探究了积极心理学对体育心理学在情绪与运动表现、心理训练、动作技能学习、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2];祝大鹏基于教学心理学对体院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等[3]。
这其中,社会心理学与体育心理的紧密结合已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体育社会心理学,正逐渐被国际相关学者所认可。从体育心理学借鉴的理论视角来看,主要分为行为主义研究视角、人本主义研究视角、认知心理学研究视角、建构主义研究视角、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视角,如我国学者柳春梅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体育能力本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提出相关建议[4];马雪等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运用“支架式”解决问题情境和“抛锚式”真实情境教学方式的建议[5]。张象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论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人本主义教育观应贯穿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等[6]。
2.2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
学科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人在体育训练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人们体育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提高人们体育训练的运动成效就成为体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学者针对体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即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体育训练中常出现什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目前研究者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即心理健康是体育训练的基础,心理素质的提高不仅是运动的目的之一,也是衡量体育运动员水准的标尺,体育心理学应用的作用主要有:
(1)转变运动员消极心理态势,使运动员以积极心态进行体育锻炼;
(2)通过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人们良好的运动习惯;
(3)了解学生体育训练心理,以更良好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效。
问题二:体育训练中常出现什么问题?
对此研究者关注点也同样聚焦于三个方面:
(1)体育学生属性差异的问题,如学生的性别、年龄、地域方面所存在的心理差异;
(2)学生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研究点有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针对某一体育活动产生的胆怯、恐惧心理;由于体育成绩不好或因其它原因(如形体肥胖、矮小,害怕表现不好或者担心影响团体成绩等)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学生由注意障碍而不能正确掌握训练要领引起的心理问题;
(3)针对某种定向训练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善。如何源等人对体育心理学相关原理对乒乓球专项教学影响的研究,指出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技能训练影响、制约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发展和体现,可促进训练者心理素质的不断完善[7]。陈文继通过分析学生在整个健康操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提出了“欣赏—模仿—学创”的教学过程[8],黄北翔等人通过把心理学相关原理与撑杆跳教学相结合,提出了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提高体育学生在撑杆跳高中的表象训练和心理暗示,促使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9]。
问题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对体育训练中常出现的问题探究,研究者分别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改善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研究者主要倾向于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合理控制情绪等方面着手,这方面的研究从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为出发点,强调对学生个体行为或心理障碍提出对策,不具有全面性。在改善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立致于学生整体,试图寻找最优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体育心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某一心理学理论,探寻该理论与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提高体育学生训练水平。如董佼从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视角出发,以SPARK课程为例,从愉快、充实和有意义三个理念维度阐述其对体育教学积极的指导作用[10];祝娅等人运用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表征类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解构,优化了体育教学方法,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11]。
另一类是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或探寻教学方法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应用,以此促进学生训练水平的提高。如梁娟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阐述了在体育课程中案例选择的原则,案例教学的特点、作用和不足,补充了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知识信息[12]。张忠将探究学习方法应用于体育心理学教学中,提出体育教学应该从尝试探究、主动探究到专题探究的`过程[13]。
2.3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更便捷更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孜孜探寻的重点问题之一,而体育训练课程更强调学生的操作水平,因此,针对体育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单纯的应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近几十年来,教育工作者对体育学生应该如何教学进行广泛大量的研究,如果把探寻最优体育教学模式视为一场战争,那么这些众多的体育心理学工作者则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研究者立足于当前体育教育教学大纲,以改善现有教学方法为手段,力争实现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中,如何改善现在教学方法又成为该派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如周君华等针对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无新意、信息容量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矛盾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4]。王斌等通过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化学习相结合,提出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并系统分析了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要素的特点和实施要求,进一步推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15]。
另一派研究者认为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因此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照搬其他学科建构理论,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基于此,该派研究者强调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改革。在体育课心理学课程目标方面,研究者认为体育心理学不应单单强调对学生体育运动心理的把握,并以此促进体育训练成果的高效化,而应该在此基础之上,使该门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功能,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如赵文昌等人从心理学视角探究了体育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并剖析了这一功能背后的心理学机制[16]。
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研究者强调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加重实验教学方法的比例,要“因人、因时、因地”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等。如邵国华认为应寻找适合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等措施[17]。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研究者提出优化教学结构,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建立立体教材,促进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的相协调等措施。在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研究者认为应改革考试方法,变注重传统期末考试成绩到逐渐增加考查成绩分数的比重;变注重传统聚合思维的考试到逐渐增加发散思维考题的比重;增加多层次,多方位考核体系,把学生日常测试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纳入期末考评系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此,我国研究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完善了传统考核体系单一、教考分离等弊端,推进了体育心理学考评体系的发展。如祝凯等人根据体育类专业学生自身体点,在教学实践应用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考查、能力考查、学习状况考查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证明该评价模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效果显著[18]。
3结语
通过对近十年文献的梳理,研究把体育心理学相关文献分为了三个类别: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体育心理学运用研究和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又对每个类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了阐述,结果表明,体育心理学内容的广博论著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研究路径,其中,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论著研究的主基调,贯穿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每个层次,其次是对体育心理学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体育心理学的实践运用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体育心理学所基于的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将主要延续以下路径:
(1)体育心理学本土化理论探讨。当前体育心理学还主要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因此未来研究如何在借鉴其它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发展体育心理学本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将是研究者探究重点之一。
(2)体育心理学方法研究。研究方法的完善提高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由于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如何开展本学科研究方法也将是未来研究者研究方向之一。
[1]颜军,蔡先锋。9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3,24(4)。
[2]洪晓彬,刘欣然。积极心理学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1)。
[3]祝大鹏。《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对体育院校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8)。
[4]柳春梅,李志宏,任平。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4)。
[5]马雪,徐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4)。
[6]张象。学校体育教学中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3,(36):129—131。
[7]何源,韩军,周翔,周一系,王涛。体育心理学原理在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专项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4)。
[8]陈文继。如何用体育心理学原理优化健美操教学过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173。
[9]黄北翔,杨锋。论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5,(8):106—107。
[10]董佼。积极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SPARK课程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6)
[11]祝娅,黄依柱。认知心理学视域下体育教学方法分类模式的创新及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
[12]梁娟。浅析案例分析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体育学,2014,20(4)。
[13]张忠。探究式学习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33(3)。
[14]周君华,李岩。《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
[15]王斌,李勤,罗时。混合学习模式下《体育心理学》教学要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8)。
[16]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李琳。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1)。
[17]邵国华。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与实践教学能力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
[18]祝凯,安宏。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评价模式的实验研究[J]。中州体育,2009(5)。
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二、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措施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
(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
(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