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论文(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笔者认为,想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创业教育,是需要将素质作为基础,能力作为本体,逐步地使得创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流程中都有所体现,在立体化的基础上施行综合性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才能够使得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一、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作为基础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以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基础做出的延伸和发展,创业教育是构建在教育基础之上的一种展现的教育模式,不单单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并且也凸显出来了创新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两个目标,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
所以,其实也是可以说“高职生创业教育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素质教育改革活动的方向和途径”。假如说学生是没有接受扎实的素质教育的,想要使得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只有在使得高职生的基础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就能够使其逐渐地具有比较高的创业水平,进入到创业这一个领域中的人员具有的素质越齐全,创业的成功率就越高。
现阶段我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增强创业教育的力度,逐步地将高职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其逐渐地养成优秀的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i能力,在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的。。
二、现阶段我国范围内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将能力作为主体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将培养出来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等创业方面的素质。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对创业教育重视的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的是创业态度、创造性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等等。创业是一项复杂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进入到创业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是需要有比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但是仅仅具有上文中提及的这两项素质,却没有创业能力,也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创业能力是一项层次比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可以将其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施行创新型的创业教育,始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素质作为基础、能力作为本体,不单单能够在某些层面之上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地培养出创新性的创业人才,并且也是能够使得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施行的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占据的地位得到巩固,从而就能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也是需要系统化的施行创业教学工作才能够使得创业教育的作用完美地展现出来,进而就能够使得增强高职生创业素质和能力这样一个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琳。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2):22-23.
[2]张迪。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机制创新研究报告[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xx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二等奖摘要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xx:1.
[3]贾新民,张宝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略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xx,(3):68-70.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政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策,其特殊性在于职业教育政策牵涉的主体更多,主体间的各种关系更复杂,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合理性追究,有助于消解职业教育面临文本繁荣与实践困境的二元悖论。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的实现,需要从程序正义与逻辑一致性之形式合理性,科学性与正当性之实质合理性,寻求价值共识与公共利益之实践合理性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 合理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的基本方针,职业教育一时出现政策文本非常繁荣的景象;而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文化价值始终难以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职业教育的“二流教育”形象仍然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实践更是面临着重重困境。正如有学者指出:“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政策相比,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着文本繁荣与实践领域消沉并存的现象。”当然,职业教育实践消沉可以归因于诸多方面,但究本求源,职业教育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直接导致职业教育政策失效现象频频发生,因而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进行追究实有必要。
一、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合理性”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概念,然而,越是熟知的概念,其含义越是晦暗不明,往往产生的分歧也最多。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是在“合乎理性”的意义上来理解合理性。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则侧重于“合理的特性”的意义,它是对事物的存在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应当”“正当”“可取”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对象的正当性、应当性、可接受性的认识和评判,由此而决定主体对于客体的取舍态度。在这种意义上,所谓合理性,就是既有实质内容的合理性,也有形式上的合理性,还具有行为实践的合理性。现代西方许多学者也开始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合理性。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谈论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
由此看来,在合理性视域内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追究,需要从形式、实质和实践等几个层面展开。从形式上来看,主要指坚持职业教育政策的。逻辑一致性与程序正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牵涉的利益主体最多,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坚持逻辑一致性和程序正义,保证多元利益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明确,对于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至关重要。从实质上看,主要考察其科学性和正当性的问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政策更多地关注是否适合经济发展规律,突出其工具价值,而极少关注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关注职业教育作为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另一方面,如何使职业教育符合整体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如何使职业教育政策与教育公平、教育正义等价值观相一致,更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实质合理性需要关注的问题。罗尔斯也正是从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角度来研究了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的类型。他认为正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于该社会制度中。罗尔斯所讲的两种正义,给我们的启示是,职业教育政策必须同时关注其形式和实质合理性。当然,“政策问题总是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合理性,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性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二、职业教育政策形式合理性:坚持程序正义和逻辑一致性
形式合理性是由韦伯创造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范畴,是他用来分析经济、法律、政治和行政管理等社会制度合理化发展过程的工具性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本身,韦伯却并未作出较系统的分析。将形式合理性概念引入职业教育政策领域,可以从两方面予以界定:一方面,从形式合理性的外在表征看,要求职业教育政策具有逻辑一致性等外在表征;另一方面,从形式合理性的内在要求看,最主要是确立程序正义的原则。
从形式合理性的外在表征看,逻辑一致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目前,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仍是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导致政策制定部门间彼此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使其出台的各类职业教育政策间缺乏一致,这种状况从中央到地方均是如此。同时,职业教育政策在语言表达上模糊不清,也给执行与评估带来了潜在的困难。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合理性与理论的明确表达是联系在一起的。查尔斯·泰勒认为,清楚的表达对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解,“当我们能够清楚表达某种事物时,我们就具有了对它的某种合理性的把握。”因而,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要充分关注各利益主体的意图,对于其权利义务要有明确的界定,尤其从意图到实际付诸行动之间,必须具有逻辑一致性,才能使政策合理性付诸实现。
而从内在要求看,坚持程序正义是实现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的基本保证。程序正义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的正义,还关注过程的正义,并认为过程的正义更能体现一个法治社会的精髓。因而,在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追究中引入“程序正义”的概念有助于保证职业教育政策的正义性。无论职业教育决策主体的决策结果如何正当、科学,但只要决策过程违背了特定的原则,那也是不合理的。程序正义的理念对于我国传统决策模式“只讲结果,不讲规则”的信念是一个冲击。事实上,在职业教育领域,由于缺乏程序正义的意识和相应的制度设计,一些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并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路径,其教育政策结果的正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教育政策的实质正义难以实现。例如,1999年的教育部“三不一高”政策一经出台,即刻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尤其遭到职教界的强烈不满。这一政策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高职就是“二流教育”的形象,对于刚刚诞生的新高职打击沉重,虽然教育部在20xx年取消了“三不”政策,但仍留下了“一高”,这一政策对于今天高职的招生危机依然产生着某些负面影响。虽然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成本”的教育,但其在政策制定时依然要体现对公民人格的平等尊重,对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如果在政策制定时确保了教育政策参与者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真正做到社会精英与大众并重、职业教育政策专家与普通民众兼顾,所有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都能平等地参与政策的制定、评价乃至终止的决策过程,通过加强政策程序正义的制度建设,将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政策公平正义。事实上,当前对职业教育政策决策有话语权的依然是各级政府及其代理者(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而其他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其他部门、社会组织、群体以及个人则被排除在外。如行业协会,只有其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决策和管理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而实际上它们却几乎丧失职业教育决策的任何话语权,而且由于缺乏制度约束以及基于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它们也不愿意参与。试想,缺乏了行业协会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又如何能够密切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呢?职业教育又如何走出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呢?
三、职业教育政策实质合理性:注重科学性与正当性
一项职业教育政策是否具有合理性,不仅表现在形式合理性,更表现在其实质内容方面的伦理价值取向方面,即是否注重科学性与正当性。
从其科学性来看,职业教育政策必须反映职业教育本身的规律性,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政策均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其决策的主要依据,注重的是国家利益,而很少关注作为个体的利益。以世界银行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主导其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学说。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转而采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重大政策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职业教育的重心依托企业的非正规的在职培训等,其把对教育资助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说,世界银行的这一政策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职业教育政策。而如果职业教育政策仅仅只考虑其经济的价值,而忽视其作为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必然丧失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因而职业教育政策必须要考虑职业教育作为一类教育类型的完整价值,尤其在当前全球化、技术进步、产品周期的缩短和新的工作组织方式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广泛的不确定性的时代,职业教育政策更需要应对这种变革和不确定性。由此看来,职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必须考虑作为职业教育自身所蕴涵的规律性,即在进行价值考量时既要关注“职业”维度,也要关注“教育”维度,而目前职业教育政策对“职业”维度缺乏整体的考量,对“教育”维度则更是缺失。
职业教育政策实质合理性还应当满足正当性要求,正如罗尔斯所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正义价值并不是社会高度发展之后的奢侈品,而是所有人类社会、所有发展时期的必要追求。许多人却认为,教育更应该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而教育正义仅仅是一种理想。事实上,这种想法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常常以国家教育利益为重,更多地注重效率的提升,在优先满足部分社会成员教育利益需求的情况下,忽视或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在这里,正当性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诸如当前职业教育政策中正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被看做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虽然高职示范校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家仅对少数示范校加大投入,而更多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教育设备短缺,甚至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证。正当的教育政策应致力于消除或至少改善教育不正义状况,而不是无视或加剧这种不公正。职业教育作为现实的聚集着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政策更应该首先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完全平等的教育。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今天,任何一项职业教育政策,其生存或发展空间的大小,都越来越取决于其正当的程度。
四、职业教育政策实践合理性:寻求价值共识和公共利益
关于职业教育政策合理性的追究还有一个重要的向度,即实践合理性,它是化解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冲突与矛盾的根本途径。正如托马斯·格林(Thomas F.Green)所强调的,政策问题总是实践性的问题,而不是理论性的问题。对于一个政策问题的答案总是一种“我们应当做什么”的陈述,而不是简单地提出“我们知道什么”的陈述。政策问题的答案总是一系列行动,是对“做什么”的详细分解。
就职业教育政策而言,在政策文本呈现一派繁荣的同时,其实践成效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在于对实践合理性的忽视。所谓实践合理性,就是指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合理性,它将职业教育政策的手段与目的、活动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从职业教育政策的理念、规范到实践的转化。从这一内涵来看,实践合理性是诸种合理性中的最高形式,它是诸种合理性形式的融合,包含了各种合理性的内容,而又高于这些合理性。它向我们展示了政策合理性的立体式的、全方位的图景。然而,就政策的实践合理性途径来说,关键在于寻求价值共识和形成监督机制。
实现实践合理性的首要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寻求价值共识,实际上,政策执行的过程便是持续与实践进行对话,相互发现与批判并最终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虽然“实践总是‘全息性地’渗透着实践主体的惯习,‘凝缩式’反映着场域中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博弈”。然而,职业教育作为公益性教育,其所体现的“公共”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实践中有可能达成广泛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事实上,在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价值观错位造成政策失真和歪曲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将公共领域引入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目的是让教育改革的决策过程更加民主、科学与合理。这是一个介于国家的教育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民众可以就他们的有关教育政策决策进行协商、辩论、批判,进而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的场所,而这个场所又区别于国家和政府的代表机构,它起着沟通作用,同时,也是生产和传播对教育改革相关决策进行质疑的话语的场所。尤其是网络媒介特别是网民论坛的兴起,更快地拓展了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话语空间,为网民表达意见(包括为处境不利群体代言)提供了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配置了公众的媒介接近权,进而在总体上增强了政策接近权,也有助于释放公众积聚的情绪,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作用。实际上,在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网络媒介对达成价值共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另一个困扰职业教育政策实践的关键因素就是执行主体利益的博弈,它使得教育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严重偏离了教育政策的既定目标。例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被当做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模式,在诸多职业教育政策中均得到强调和重视,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使得这一政策的落实始终是困扰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瓶颈。因而除了在政策制定中应从公共利益出发外,更应该把“公共利益”当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概念,发挥“实践理性”,在政策实践中寻求“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实践中要考察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追求状况,揭示其中的种种利益纠缠、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点对于实现教育政策合理性同样不无裨益。
摘要:就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中国一流的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的衔接平台展开研究,以期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学生毕业即就业,为广大用人企业量身培养各类熟练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从而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难题,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转型腾飞,努力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xx.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xx(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4]殷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xx.
[5]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4)。
摘要:计算机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只有采取正确的措施,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应用情况
1前言
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技术人才。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
2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不够与计算机教学系统、设备相配套,教师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教育目标错位。
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被认为是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首要目标。考试的好坏成为衡量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和计算机考试内容为核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掌握,往往只是为了获得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就业,但也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生都有高分和低能。他们只懂理论,不会操作。这违背了专业教育的初衷。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因此,建立实用的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2)计算机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同时,理论和实践都要重视。他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传统学科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主要解释了学生的定义和常识,然后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这些知识。一些职业学校遵循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计算机时无所适从。虽然一些高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安排实践教学,但对于大多数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计算机。这将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现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低。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相应的师资力量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也因为高度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相应的知识储备,及时跟上,满足教学需求的任务,但大多数学院和大学老师没有及时提高业务水平,因为老师已经超载的教学任务安排,不能把时间和精力在学习的先进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监督,也没有必要增加教师的数量,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些老师和人际关系老师不通过考试就去讲坛。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知识能力有限,是学生严重的不负责任行为。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4)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落后。鉴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教学硬件设施和实验环境的特点,必须达到更高的水平,以便顺利地满足日常教学工作,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培训。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大规模地改进了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但是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和标准,一些老旧的学校电脑,系统还是几年前版本的软件长期不更新,电脑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技巧,这些都会影响到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改善计算机教学现状,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水平,就必须在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3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1)改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新的科学技术影响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烈,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社会信息激增,一些人认为世界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这就需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知识,也应该接受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自动获取的兴趣。
(2)加强教学硬件设施。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是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计算机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管理是集中的,所以虽然已经为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不利于计算机教学,应逐步建立分散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要注意比例控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的扩大,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改善计算机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培训质量。教学硬件设施是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3)建立科学的计算机教学和教材体系。
培养面向企业社会前沿的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没有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的学生大多应用和操作能力较弱。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特色,以适应教学方法的需要和目标,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改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操作要点,并能有效地实现系统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的方法论。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模式还应加强教学管理,形成独特的教学管理机制,采用人性化、科学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保证教学质量。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教师做起,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4结束语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提高国家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目前国内职业技术院校缺乏计算机教育水平,尝试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环境,确保生产高品质,高容量,高水平的新一代的科技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共同问题,然后从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改进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惠芬。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5(18)。
[2]任广姝。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24.
[3]詹贤平。浅谈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5)。
[4]周玲。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之我见[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05.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层面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多个方面综合入手,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强调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应的专业内涵及管理机制建设。只改革课程,不改革教师,不改革管理,课程改革不能成功。改革是进步,不改革则职业教育缺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但改革的步子不能太大或太小,稳中求成效才是根本。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涉及老师和学生,也涉及改革中的情境状态及相关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某些课程改革项目或许有所成效,或许会成为某种“需求合理性”,得到领导的认可,为决策者所接受。但是否为社会所接受或师生所接受,依然值得探讨和长期观察。例如为了取得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好成绩,职业学校普遍组织部分学生技能集训,有些学校技能集训的学生占据学校大量实习设备资源,导致其他学生实习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导致课程改革不能正常实施。所以由于学校内部独特的组织结构形式、习惯性工作流程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等的存在,直接导致课程改革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被重新设计和包装。
从宏观的制度层面上,国家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支持各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层面上看,学生在职业课程改革中既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成功的课程改革无疑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空间,失败的课程改革则可能让他们对专业更为迷惘,但他们只有顺应学校的课程改革,不能选择,也无法左右课程的方式方法。职业学校在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改革学校内部的机制建设,以配合课程改革的环境需求。当课程变革的设想进入学校之后,会遭遇到学校之既有组织架构、工作任务、内部关系、活动规则、评判标准等构成的学校组织的核心事项的“过滤”或“整合”,也就是重新设计包装,课程变革的某些设想会被舍弃或曲解,也自然而然地增添其他元素。在整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层面才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改革创新的态度,及个人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成败。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学校应关注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提升及课程改革平台的创建,教师们则应关注教学的细节之处,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宏观到微观,系统到个别的全面改革。“教师”也并非个体,教研组的成功实施有助于课程改革质量的提升。
二、结语
课堂层面则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关键。教师将进行理想化的课堂设计情境,又会在实施面临新的困惑,实现新的选择。这个时候,即使是先前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较为完整的对变革的“理解”,也有可能因为流动而多变的现实因素发生解体。例如当原先设想的学生兴趣大增,面临学生不愿意学习时怎么办?原有设想的教学效果显著面临教学效率依旧低下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