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电算化会计论文【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化会计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高效率的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使会计从单一的记帐、算账、报账、核算向预测、决策的经营管理方向转变。推行会计电算化,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管理,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促进会计工作改革的重要保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财会工作电算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推行会计电算化,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管理,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促进会计工作改革的重要保证。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化会计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高效率的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使会计从单纯的记帐、算账、报账、核算向预测、决策的经营管理转变。
1.从开展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来认识会计电算化不仅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使财会人员有精力去研究财务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手段和管理决策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会计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性,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更好地满足管理需要,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2.从应用计算机会计业务的程度上来认识一般来说,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越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表现的应用方式:一是单项业务电算化,由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某一项业务;二是多项业务电算化,几项业务有机地组织起来,由计算机处理;三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将所有的会计业务组织起来,由计算机进行系统处理;四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电算化,就是把所有的会计业务和管理业务有机地组织起来,由计算机进行系统分析。
3.从管理角度来认识
单位的管理工作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会计工作做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算化工作必然要与其它部门电算化工作相互协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引起企业领导的足够重视。
4.从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开发应用来认识第一,会计电算化的决策,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目标的确定、可行性研究、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程度的决策、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选择。第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包括实施队伍的组织、费用预算、硬件及系统软件的配置、会计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购买,系统调度、试运行及验收;第三,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电算化后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调整、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调整以及其它日常管理等。
二、推行电算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新体系
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系统的管理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工作新体系。新的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算化网络财务系统,这就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人员素质。一是根据网络财务系统的核算要求,认真分析各岗位的任务和特点,把人员按其在网络系统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划分为网络管理、系统维护、数据稽核、数据输入,并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岗位责任制;二是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常识,软件的全部功能,操作方法和常见的故障预防,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三是把电算化会计管理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事情来抓,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是电算化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整个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这不仅包括凭证的编号、录入、传递、处理等过程的管理,还涉及到人的管理,使人与物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会计档案管理,使整个网络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准确,包括软件的环境维护、硬件使用和维护及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等。
2、抓好运行管理,不断创新
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和电算化的全面推广。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制作凭证,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切实抓好运行调试工作,争取做到每完成一步都要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数据完全正确为止,经不断改进,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
3、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管理也至关重要为了保证核算系统的保密性、安全性,必须加强上机人员的权限管理,微机共享资源的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一是对上机人员的权限管理,目前较为普遍地采用密码设置来层层设防,由于密码设置过多,往往使财务人员感到繁琐,系统不够流畅。
可以根据会计人员从事岗位差异划定级别,不同级别的上机人员操作的业务,调阅资料的范围也不同,将操作人员的记录同业务记录一同存盘;二是对微机共享资源的管理。
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会计重要信息保密性,应加强共享资源范围的管理,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微机终端操作人员,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安全保密问题,做到财务微机系统专用,防止无关人员单独上机。
推行会计电算化,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可以充分显示计算机的时效性和优越性。通过微机管理,把财会人员从复杂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及时编制各种报表,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要及时进行业务查询,加强会计信息的反馈工作;要及时提供详细准确的会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作用,使会计人员由原来的算账报账转移到财务管理上来,使会计工作由事后监督变为事中、事前监督,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电算化越来越被重视,会计从原始的手工记账发展到电算化操作,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本文将从会计工作岗位出发,对目前会计电算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计算机为工具,数据处理速度快,精度高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二)数据处理微机化,内部控制程序化会计电算化虽然以计算机为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需要程序、软件、内部控制等复杂的关系来完成。由于数据处理微机化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
(三)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即将分散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过账、转账和报表处理;以报表形式打印输出,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四)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会计电算化要求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它对数据的处理也按程序规范化进行。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储存在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二、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手工会计必然存在明显的区别,其区别除体现在上述各项特点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手工会计系统简单,只有会计人员即可完成;一般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针对本企业工作的需要来设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复杂,由会计人员、程序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合作完成;系统设计除要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还必须遵循特定的电算化制度。
(二)账户设置和账簿登记方法不同手工会计下按会计要素类别设置账户,并据以设置和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做法,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分别登记,容易出现单方面记账。会计电算化则预先设定好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供应商和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并能实现相关联的信息同时记账,自动进行登记,最后以报表和账套的形式打印输出。
(三)账簿记录错误更正方法不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只要原始数据输入正确,不会发生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差错。因手工会计对于账簿记录因合法性而出现的错误,也只是采用类似于红字冲正法以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
(四)对账、结账及期末账项调整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手工会计下,为了保证账证、账账实相符,在结账前往往需进行一系列对账工作。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则因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不会出现账证、账账不符情况。
三、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使得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二)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基本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发展成复合型人才。
(三)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电算化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会计电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未来,会计电算化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以网络技术为平台,会计电算化得到发展和普及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普及。
(二)会计信息处理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会计人才,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营者会逐渐寻求委托记账的机构。此外,随着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目前用友、金蝶等会计软件不但包括财务软件的全部模块而且有关企业的预测、决策、规划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效益的评估,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模块都已经成熟。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电算化会计将是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完美统一。
(四)促进会计体系的发展和变革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他涉及会计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及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上的改变,其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的需要,所以会计电算化已经从传统的会计之中脱颖而出,会计电算化提供的准确数据信息不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大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影响表现
一、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影响会计组织结构和会计人员配备
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员,还需要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工作人员,而会计机构要依托不同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会计工作由收集数据、信息编码、数据处理、信息分析以及系统维护几部分组成,只需要极个别会计研究人员,但是要相应配备增加电脑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以及会计软件操作人员,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新的岗位设置并且配备新的人员分工,尤其是需要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熟知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快实现会计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二)影响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以读写寄存方式存在的数据库将会取代传统的手工账簿。账簿信息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即时生成并且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人员通过对数据库进行一定的操作,可以直接生成电子财务报表并且清晰可见便于查看,而像平行登记过账、结账、对账这样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就不需要了。
(三)影响部分会计处理方式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对账形式和对账方法也都不一样了。就拿核对账目这一工作来说,首先要将之前的手工账本统计出来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全部准确地输入计算机,与录入计算机内的账目数据进行核对得出盘盈或盘亏的数据结果,另外由于期末的结账工作量都很大,所以如果将余额转到下一个会计账期就还要把本期内的每个账户都要计算一遍。期末结账前要把本账期内计入的收入和费用记账来进行会计核算,才能算出本期是盈利还是亏损。
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一)对会计数据存储的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往往是通过会计各个岗位分工,实现登记现金银行、往来、费用以及存货等各种明细账和总账,此外,还要定期核对总账和明细账;实现电算化,会计工作对纸张和空间的需要大大降低,推进了“无纸化”办公进程,记账凭证、账簿还有会计报表可以存在磁盘、磁带或者光盘中,再导入数据库,存储在计算机中统一自动处理,这样既方便保管,数据也更加准确。
(二)对会计数据的收集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需要会计人员手工收集各种原始凭证,再根据收集到的原始凭证手工填制记账凭证,并对填制的记账凭证进行人工审核,这些会计工作需要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会计电算化,首先取得并录入到计算机中的原始凭证以及通过审核后的记账凭证,可以通过多种操作方法将记账凭证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是最常用的操作方法,还可以用扫描仪或者远程调制解调器网络输入的方式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另外像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统计或者年终转账这样的工作一般都比较固定,可以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固定格式和固定内容,方便日后快捷使用。
(三)对会计数据的审核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人员若要审核数据只能通过人工操作来进完成,这样有很多弊端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潜能甚至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难免影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会计工作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类似的工作可以实时通过计算机设置固定运算格式来快速自动完成,也可以选择成批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避免个人不确定因素的不良影响,大大地提高了审核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束语
综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时期,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大幅提升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会计电算化,加快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新的时代背景下自身发展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必要手段,增强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功能不仅能有效降低资金风险还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了解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具体表现也有助于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企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会计软件等方面要适应不断发展及快速更新的需要,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实现集中统一
[论文关键词]
银行会计 会计风险 风险防范 会计风险防范 银行会计风险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日益突出。特别是银行风险问题,受到业内高度重视。如何化解和防范银行风险成为当前银行管理活动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
一、引言
银行会计制度是规范银行会计行为的准则。会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执行不力就会发生会计风险。目前各家银行管理者普遍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营销、清陈欠上,一些银行管理层对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制度缺陷造成社会上不法分子和个别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已有的各项会计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则会留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印、押、证”做不到三分管,保管联行印章、密押人员临时离柜不上锁,换岗不详细交接等。二是有关人员把关不严,票据不折角验印,日常核算中漏盖、错盖印章的现象较多。三是操作规程不规范。一些领导和会计经办人员不熟悉近几年新颁布的会计结算法规,对一些业务只凭老印象办理。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各家银行普遍存在下列现象:票据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账号、户名、金额随意改动,印鉴缺损,银行印章不齐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漏盖骑缝章,转讫章、现金收(付)讫章、业务专用章等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存在乱用会计科目现象,利息计算不准确,多收、少收、漏收利息现象时有发生,滥用银行内部凭证,不按规定用途和程序审查批准。
会计风险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诈骗、政策性亏损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内部风险由会计主体主观和客观因素引发。
二、强化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控制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功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如系统文件不可读,易于被篡改和毁坏,如果编程错误,则会造成错误的重复性和连续性,更有可能产生舞弊和犯罪行为等。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很难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能够及时、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系统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由于各行情况不一,内控制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目前条件下,为了指导各行建立完善的、恰当的内部控制,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作为指导,各行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防范银行会计电算化带来的会计风险。
三、建立金融风险补偿制度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为对付日益加剧的金融风险,除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外,普遍采取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外部措施建立金融风险保险制度。结合金融业的实际,应对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金融企业实行低保险,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从发展眼光看,金融企业投保可以使客户增强对银行的信任感,是加快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金融会计风险的补偿机制,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但须取得财政部门核定的提取项目和费率,允许列入成本。
四、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
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
(1)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造就一支精通各项规章和有章必循、执章必严、敬业勤业的会计队伍。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短时间、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达到熟练地掌握各项业务技能。
(3)要选好各级会计主管人员,会计主管不仅要政治素质好,精通会计业务,还要有较强组织能力,善于用人,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原则,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去影响会计群体。
(4)对会计要害岗位的人选应严格把关,经常考核,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内的表现,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如发现生活异常,参与赌博等不良行为,经教育无效,要调离要害岗位。
与此同时,加快与国外银行的学习、交流,以借鉴和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外资银行的全方位进入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为我们加快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我们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彻底打破内部分配关系中存在的平均主义,贯彻责权利相结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提高认识,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扩大业务规模,增强资金实力,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但发展要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要注意风险的防范。从农行的效益上讲,不仅存、贷款、结算业务、中间业务创造效益,防范会计风险实际也是效益实现的保障。因为会计风险的存在,是造成资金损失的基础,而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就相当于创造了相对效益。在发展业务,增设营业网点时,不仅要考虑业务收入和人员成本的关系,而且要考虑投资成本。这样,就可撤并那些高险低效的网点,加大集约化经营的步子,推动财会力量的加强,有效地加大会计防范风险的力度。
六、总结
总之,财会人员一定要把好“财会关”,管好“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政治合格,业务熟练。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照顾全局,当好参谋。面向基层,热情服务。”的行为准则,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向党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权益,不断完善财会制度,努力提高财会水平,控制银行会计风险,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为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2]陈壬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唐树君,浅议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山东经济,2004,06)
[4]李艾岚,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青海金融,2003,(08)
[5]张晓春,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1,(05)
[6]陈由美,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福建金融, 2003,(08)
[7]朱然、李斌,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08)
[8]郭萍,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9]林健珍,浅谈商业银行风险之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1 控制内容及形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手工系统下,控制的内容主要针对经济事项本身的交易,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 控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员的职务相分离和职权不相容的内部牵制制度来实现的。而在电算化系统下, 业务处理全部以电算化系统为主, 使会计部门一些传统的人工控制措施, 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等都自然而然的取消了; 但也增加了计算机的安全及维护、系统管理及操作员的制度职责、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新内容。另外, 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 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 由此引起失控而造成损失。
2 企业内部控制对象的变化。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上, 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 使会计核算无纸化, 修改数据不留痕迹。
3 企业内部控制范围的变化。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针对具体业务或交易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 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 使内部控制的范围相应扩大,还包含了传统手工系统所没有的控制, 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以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操作管理、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等的岗位责任制度等。
4 存储介质的变化。在手工会计环境下, 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上, 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它们以手工的纸质形式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 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 这也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 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于磁盘或光盘上, 肉眼不可见, 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另外, 电磁介质易受损坏, 若系统一旦瘫痪, 或者受病毒感染, 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因此, 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 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5 职责权限的变化。授权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控制度。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 自然形成了层层复核、道道把关, 具有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 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审查、复核等控制被削弱, 甚至消失了。
6 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随着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日趋普及, 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 使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 同时, 也带来了新问题。目前, 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 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 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 从而加大了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
有鉴于此,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今天, 加大对会计舞弊和计算机犯罪的内部控制的力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急迫。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对财会人员电算化操作业务的培训。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一方面要经常对财会人员开展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教育,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定期考评,使财会人员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 更加有效地防范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力度。培训过程中应着重立足于本企业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 逐步培养或聘用一批业务精通、执业素质高的财会人员, 从而推动本单位由 核算型向 管理型、 智能型转变。
2 建立合理、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 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 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好数据读入关, 要有防范会计数据输入错误的逻辑控制功能。要应用好会计电算化, 必须把好凭证录入、审核的关口, 才可能保证以后不出差错, 防患于未然。
3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企业实行电算化后, 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以适应计算机系统要求。会计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与原手工系统基本保持不变。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凭证审核、系统维护等, 这些岗位也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 但必须对职权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明确分工, 不得兼任, 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4 加强系统程序操作控制和系统文件安全管理控制。为了保证系统会计数据不被随意操作, 要加强系统操作和安全管理控制。从内容上来看, 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设置操作权限、制定上机守则, 禁止非操作人员操作;制定内部操作规程, 严禁违规操作, 如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 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 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 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健全并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等。
另外, 系统文件由专人负责保管, 使用和修改必须经过有关领导审批, 与系统无关人员不得接触系统文件, 从源头上控制会计数据信息的操作。
5 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 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 并定期检查、复制, 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另外, 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6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手段。在会计电算化中, 由于是 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 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是要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 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企业控制制度, 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二是要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 如查看账册内容, 做到账表相符, 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三是要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四是要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 防止存在漏洞。
7 强化网络的安全控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 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 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性指标主要有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 针对这些方面, 要采取一些安全技术, 制定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办法。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但会计电算化在具体应用中也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安全风险、软件自身缺陷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财务软件等一系列完善对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正文】: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如何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运用会计电算化完成“甩帐”,为会计工作提供优效、高能的工作质量,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复杂多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日趋活跃,为会计的管理、记帐、结算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辨证地了解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概况和现状,客观地分析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不仅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且对整个会计系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以下简称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它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计算机会计系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于电子计算机能够长时间大量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和准确性自动地进行运算和数据处理,从而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可以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更为详细、更加及时的信息。
2、会计数据的存储隐蔽化。会计数据都是以电磁信号或光信号的形式存储于存储介质中,大量的审计线索是审计人员肉眼不可见的,对审计线索的篡改、销毁和复制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手工会计系统中所要求的划红线并签章的改错方法失去了用武之地,这大大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风险。
3、拓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计算机有大量存储并易于调用,从广度上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在已建立起的过去经营活动详细记录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处理,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当前经济活动的最新动态,而且还可以对未来经营方案进行预测,这就为日常管理、分析、预测和决策,随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4、为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整个数据处理过程能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们只需做一些辅助性的操作,而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对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和日常管理方面,更好地完成会计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
5、人员要求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知识,也需要具备相当的会计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三)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及意义
1、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及时性。电子计算机以极高的速度处理会计数据,手工方式要几个人几天完成几天的会计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2、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按程序自行完成各项数据的计算与记录,只要输入数据是正确的,很少引起错误。而在手工方式下,由于重复登录工作较多,难免发生各种错误。使用电子计算机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3、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包括对经济活动的计算和记录,记录是为了反映过去和保持记忆。使用电子计算机使这种记忆能力大大提高。电子计算机能以极密集的方式储存会计信息,这种储存能力,可以随时向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主要包括对有价值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和检查。由于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可以获得更为准确、及时、详尽的会计数据,将会计信息有效地提供给有关部门,可以更好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
4、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核算采用电子计算机使会计处理程序发生了变化,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数据从计算机终端上输入,然后按既定程序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并加以贮存,避免了在手工处理时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而且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过程,减少了工作环节,节省了时间、人力,使会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会计记录、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观测、控制等管理活动,全面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会计电算化已有数十年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始,我国便开始会计电算化的探索。“会计电算化”一词是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并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1988年我国会计界提出会计电算化的倡议,会计电算化正式进入我国经济领域的舞台。1994年我国财务部提出15年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即到2000年全国40-6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转变,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会计电算化新的一场革命的到来。与此相应的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会计电算化的部分作用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问题
当前,从已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企业来看主要有以下认识偏差:
1.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甚至有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打印出来的帐比手工记的帐好看一些,搞不搞无所谓,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一味求简。
2.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以至于有些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
3.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没有针对本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4.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只重视机的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不重视人员的培训。
5、会计电算化未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会计电算化高速发展而相应法规制度却相对滞后,比如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与审计电算化法规制度还不协调统一,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的分工还不明确等,这也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普及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存在缺陷
1.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再加上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自己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
2.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3.从事财务软件销售和代理的公司往往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量的突破,而没有真正在服务和技术上狠下功夫,致使部分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由于购买的财务软件不合格,经常出故障,出了问题又无处问,没人管,严重地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4.不同的财务软件在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上不一样,也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再者,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在审计会计系统时无法查账,数据读不出来,审计现代化就无法进行。
(三)会计电算化综合性人才缺乏
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足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现阶段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会计经验,但他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时,只是局限在财务软件的使用上,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或者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而言,在上机时仍不能灵活地运用软件满足工作需要。对于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也只能找软件的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又基本上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并且在上机时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还会导致系统崩溃,此外即使有一部分会计人员通过了会计电算化的考试,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目前学校关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使得学生计算机知识和财会知识的结合程度比较肤浅。
(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计算机处理业务,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相关制度规范化及标准化,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对于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许多相关人员并不熟知,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还有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虽然知道国家制定的规章,但并没有真正地实施这些规章制度。比如有些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没有严格实行权限限制制度,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数据篡改留下隐患;有些单位人才缺乏致使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单位由于没有处理好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人员职能的转换问题,致使一些会计人员在岗位责任制度方面,职责不明,无从下手;还有些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机房,没有制定相应的上机操作制度等等。
(五)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差
财务上的有些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的财务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多数财务软件的开发都是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如果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网络财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黑客或病毒的侵扰,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六)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不周到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种无纸化工作,所产生的数据均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因此单位所发生的新的经济业务内容经过电算化帐务处理后,应坚持当天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处、分人保管。
但在实际工作中常有以下几种不当情况发生:
1.部分操作人员未养成每天备份的习惯,机器一但出现故障,则部分帐务数据将会丢失。
2.不少操作者对备份的数据盘不能做到定期检查,一旦发生问题就无法进行补救。
3.习惯性用软盘备份。由于软盘存在着容量小、易出故障等缺陷,在数据恢复上易出现麻烦。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单位领导以及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转变观念,既要重视机的因素,也要重视人的因素,要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帐、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上,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从而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1.在本企业内部要设有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责;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工作规划等。
2.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3、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使用电算化的好处,提高企业领导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正确认识。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
1.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些具体法规或者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可以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加强对财务软件销售公司和开发商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相关的上级组织部门通过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协议,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
2.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
3、研究开发真正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如提供具有灵活性的、适应各种分析要求的、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另外,建议按照不同行业的特点,分别开发设计出适用这些行业的不同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银行的流动资产、施工企业的产成品等,分别根据其行业不同或客户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让通用会计软件更实用。
4.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不要只盯住最先进的产品,要结合单位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否则一方面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因财务软件的复杂难以操作,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影响了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三)培)●(养会计电算化综合性人才
1984年,前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纪琬就明确提出“我国搞会计电算化,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发展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改革。”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1、对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与财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或在财会专业中增设计算机编程、维护等课程,可以让财会人员进修计算机课程,还可以让计算机人员、在岗人员实习并进修财会知识。高校应时刻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培训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为社会输送新的血液,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
2.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而且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而免于形式化,学了就能用得上,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培养会计电算化骨干力量,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效果,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3、未来会计人员要对企业总体性经营管理常识有系统的研究与涉猎,能顺利地操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并做出有效的企业经营改善建议。若要顺利地使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还有必要研究现代企业决策理论。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四)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要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引进先进的电算化管理理念,改进会计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与计算机应用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建设将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会计电算化系统终究会形成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形成全面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体系。目前对于一些在管理上的混乱,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规章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
1.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可分设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重点工作岗位必须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违法行为。
2.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对未经审核和复核的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系统不予执行)、操作权限(未经授权不能上机操作)、操作记录(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管理制度及内部制度等。
3.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
4.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等。
(五)加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为了加强企业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制定机房防水、防火、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3.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第四,加强审计制度;第五,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度。
4.加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采用一些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等。
5.加强数据的保密与保护。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6.加强磁介质载体档案的管理。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的制度。
(六)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收集。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定期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2.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由于会计电算化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还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3.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利用。即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调阅。对于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如果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
五、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技术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会计电算化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同时,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要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ERP),也就要求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
以上这些问题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经常遇到而又必须重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重视或不及时解决,它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的发展;如若重视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它必然会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为提高各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1.陈丽羽:《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08年第9期
2.王汉中:《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冶金财会》,2007年第5期
3.周显文、徐哲:《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4.袁凤林:《高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月刊》,2007年第3期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与问题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
会计作为银行工作的根基,就对整个银行危机的预防来说,预防会计危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会计危机的预防是自控的关键所在,伴随目前治理措施的持续革新,会计自控的手段层出不穷,怎样融合银行业工作特色与实践情况,择取恰当的自控手段,从而完成预期治理标准,已变成目前所有银行危机预防工作最为重视的问题。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问题
(1)会计人员约束力不够,银行具有潜在威胁性。如个别会计人员泄露银行信息与外勾结从而引发经济事件发生。会计职位应出现相互监管相互制约的状态。经济组织在会计计算层面的差错,企业规定、工作步骤缺乏严谨性,规章不完全,会计职位互相监管体系不完善。银行内部真正精通会计业务,而且具备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致使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
(2)会计资料流失,计算不正确或是编造假数据。在实际里,部分银行为保护自我的利润,不遵守法律法规,在处理会计资料时出现随意编造的情况,从而使会计部门给出的数据缺少准确性和充足性,实账虚表、费用调改等现象,遮掩信用贷款资本的实质与危机,错误的评价了银行最近的运营情况导致掩盖了潜在危机。会计资料展现了整个银行的日常工作,倘若会计核算形式不合适、核算步骤不严格、核算要求不高,那么容易导致经济隐患和经济危机产生。高估银行资本充足率。
(3)责任的缺失,会计监管力度下降。会计监管作为会计的首要性能之一。然而眼下经济会计监管力度低下,会计监管行为得不到有效实施,关键因素为受运营观点约束。就仅需金额多少、不需金额来源、过度装修高层工作房间与消费提高等不遵守法律规定和企业规章的运作行为,会计单位通常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管,如果公司采用不合理的运作模式,从而使会计核算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出现违法贷款、账外出资、创建小金库、滥用权力、兑换银行单据等违反规章的状况。缺少对会计惩罚体系的完善,导致违法运作的情形逐渐增多,提高了运营危机的出现。
二、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一)集体结构不完善
忽略危机预防与自身治理,单纯地为达到要求而进行工作。追求业务完成率。选择效率而没有注重质量。许多案件存在安全隐患。有些会计人员队长不规范,导致对账工作只求完成形式。缺乏责任意识。工作步骤不严谨,部分会计职工素质低下。爱岗敬业意识不强,错做行为不规范。形成一顶地风险隐患。另外一点是缺乏互相权衡约束,部分关键的责任与职位缺少明确的区分,职位混乱或身兼多职的行为普遍存在,部分分银行组织的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对首要掌托者与管理高层缺少相应的监管制度去对其进行约束,导致经常有“高层不可控”的情形产生,让自控体系没法得到有效实施,从而产生潜在危机。
(二)教育水平落后职工素质较低
最近几年,国家投资的银行在迅速占领经济领域, 进行向外迅速扩展的战略方针, 然而缺少熟悉银行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士,部分没有实行过训练的职工,就企业制度与工作流程无法正确把握,缺少预防危机的认知与本领,从而让会计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另外,无法满足对会计职位的合理约束。缺乏相关的约束与制衡。甚至造成一些会计人员勾结贪污违规等等一系列违规违法案件发生。以上都会导致案件的发生和产生隐患。
三、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一)增强团队创建提高会计水准
增强对会计团队的创建,提高会计职工教育水准。在思考与行为方面加强自身控制体系,预防会计风险。首先需主动在职工团队里落实遵守规章制度与高效文明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增强职工团队的整体教育水平。其次需经过生动形象、各种形式的进行职位训练与业绩评比等活动激励职工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二)制定完整的企业自控体系
制定完整的企业自控体系,同时加强其实行力度。自控体系创建作为根源性任务,对会计自控体系的完善与预防经济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创建职位责任制度,按照各个职位的实践情形,准确找到职位责任,对职位行为做出明确规定,让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目标,预防日常工作里的潜在危机。
(三)创建完整的监管制度
创建完整的监管制度,深入加强对危机的有效预防。数据表明,正确的会计监管就合理合法运营、预防会计危机拥有深远影响。经过监管督察,能够提高会计治理水准与预防危机本领。应该重视全方面、各层次,渐渐系统化、平常化。就首要会计职位例如自身账单核算记录、费用支出管理、关键证明与产品的保存等职工其监管力度应该更严格,增强对重要会计职位危机的预防。此外,需把督察与修改、训练、惩罚等行为相结合,对其采用有目的性举措,加强监管实质与功能,促进企业法制体系创建与遵守规章制度环境的产生,最后实现预防经济危机的目标,完成银行持续发展的宗旨。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议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
(四)加强贯彻会计核算原则, 灵活运用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确切性、完整性、權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等基本核算原则。在根据各种业务的回单或者单据,会计人员应准确仔细的填写凭证。操作规范,认真务实。以便后续为做帐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登记总账要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全部相符,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正确反映各项收入,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的真实、完整、合法。对于各种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还要单独设立账簿进行登记,我们要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财产清查、成本计算等的规范性。而且要重点关注的是要帐表与帐外也要相对应,表外业务是指那些合约业务和银行产生的收入或者承诺等这一类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把情况反映出来。这样才能将风险降为最低。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岗位的优势和地位越来越凸显。重点培育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也已经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逐步完善。但由于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以及中职学生固有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旧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并针对提高中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
1、知识的复杂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应用。会计知识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等专业内容为主。计算机知识包含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据库、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等通用课程。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知识后才开设的,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对计算机知识薄弱和会计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操作过程逆向的困难性
会计电算化比传统的手工账多了一项系统初始化的过程。初始化工作是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过渡的桥梁,工作量大,考虑的问题多,综合性强,且不能出现丝毫差错,若出现差错,修改起来非常麻烦,甚至不能修改,因而影响了电算化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教师多重身份的制约性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面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中职学生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教师既要讲解,又要操作,很难注意学生的动态。此外,教师重点讲的是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一般是一边自己操作,一边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下去指导,在讲台上下来回奔跑,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常常分身乏术。另外,如果计算机本身出现问题,特别是专业性的,会计教师很难解决。
二、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足
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初中阶段成绩较差,中考不理想才被迫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在学习能力和基础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薄弱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基础不扎实或者偏科严重,教师讲解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前面没有打好基础,导致知识脱节,后面学起来更困难。会计电算化需要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但很少有学生完全具备。即便是一些学生自认为电脑很在行,但也仅仅局限于电脑游戏上,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信心
中职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中考的“失败者”,自卑、脆弱、敏感,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被人看不起。因此,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认真学习,但由于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课后又不主动请教,作业迟交或应付,造成系统知识的脱节,久而久之,更难赶上,甚至导致放弃了学习。
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
90后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缺乏责任感,他们的主动性和自制力较弱,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耐心,遇到问题不愿意主动思考解决,就等着教师和同学帮忙。由于学生人数多,老师一时难以全面顾及,学生往往就放弃了学习。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像理论课知识点繁多、知识结构错综复杂,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流程的掌握,只要认识了流程,了解了各个流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系统数据处理流程进行详细的讨论,并着重讲解系统处理的具体步骤,使学生对电算化处理流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挑选一名学生,充当教师的操作员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师身份的多重性不仅会使教师的在教学中非常疲惫、分身乏术,而且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操作问题,影响学生的操作进程。因此,可以挑选一名学生充当教师的操作员,在讲台上演示,教师站在讲台下用语言指导,其余的学生跟着演示的学生操作。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完成讲解和操作,还可以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适时指导学生操作。挑选操作演示的学生尤其重要,这名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会计基础,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果教师能在课下先对这名学生进行指导,使他提早掌握操作步骤,演示效果会更好。
合理分组,指定组长分担教师的指导工作
虽然可以挑选出一名学生代替教师操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但毕竟学生人数太多,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为解决这个困难,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按8~10人分为一组,每一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除了要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耐心和凝聚力。在平时操作时,组长要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在组员的操作遇到问题时,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来向教师寻求帮助。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穿插,着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学生会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计算机发生故障的规律,归纳操作方法。在课堂上,对出现的各种软件、硬件及网络问题,如果仅依靠教师个人对故障进行排查和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出现的问题,理解计算机屏幕提示信息的含义,讲明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总结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5、开展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竞赛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竞赛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的后期,这时的学生已经对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对不同的会计职位职能也有了全面的认识,非常适合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组长根据组员的个人情况,分配不同的岗位角色,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制定竞赛规则,布置竞赛任务。同组学生要互相讨论,发扬集体精神,按照正确的操作过程完成任务。教师对优先完成的小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对没有完成的或完成较慢的小组要一起找出原因。
四、小结
会计电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会计电算化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中职学校是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不断探索和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培育出真正适合社会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汝光。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1(26)。
[2]李少莲。浅析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对策[J]。商情,2014(6)。
[3]李蕊。浅谈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
[4]苏金钗。浅析职业中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J]。企业导报,2010(6)。
[5]王俊巧。浅析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对策[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8)。
摘要:随着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诞生,计算机飞速的渗透到各行各业。本文主要论述会计电算化含义、发展及特点。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用友ERP-U8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工具,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手工处理阶段;机械处理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一、会计电算化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过程。
会计电算化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处理是通过各种业务处理程序,指挥计算机进行各种指令操作来完成的;有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整个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传输效率,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会计电算化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数据处理的广度;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的开展,将会有力地促进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次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职工薪金,标志着电算化会计的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及西欧各国较为普遍地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是比较晚的,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财务软件的应用纳入研究范畴,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次会议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大企业普及的比较快,而一些小企业普及比较慢。
在我国企业可以选择商品化的会计软件,也可以企业组织人员进行自己研发。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软件都要符合财务部颁发《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会计软件有:金蝶的ERP产品,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始创于1993年8月,其主要产品有金蝶KIS、金蝶K/3、金蝶EAS等系列;用友的ERP产品,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l988年,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和财务软件供应商。公司主要产品有ERP-NC、ERP-U8、用友通等系列。ERP软件用友ERP-U8,包括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和国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等。
三、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特点:
1、查询高速自动化
用计算机查询,可以根据查询的条件,很快就能查到所需要的数据外,在查阅时,还可以分门别类,打印查询结果。
2、数据处理一体化
数据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记账、对账、汇总编制会计报表等,都在一体化处理过程中完成。
3、信息存放磁盘化。
在计算机方式下,除原始凭证,其他所有信息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磁性介质(硬盘、软盘)中,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将信息打印到纸介质上。磁盘可以复制,使会计数据的保存更加安全。
四、会计核算操作权限安全性
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操作,明确职责范围,根据会计电算化后的岗位的划分,对所有的操作员授予一定的权限。操作权限的设置通过会计软件提供的"操作权限设置"功能实现。通过操作权限设置,一方面可以防止无关人员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操作人员越权操作。操作权限应根据岗位分工进行设置,并遵循会计内部牵制制度。操作人员应使用真实姓名,严禁设置虚拟的操作人员。设置完毕后,应将系统默认操作人员删除或取消其所有的权限,防止使用默认的操作人员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1、系统管理员权限
对系统管理模块的使用,只允许以两种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一是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二是以账套主管的身份。系统管理员指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控制和数据维护工作的人员,可以管理系统中的所有账套。以系统管理员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可以进行账套的建立、引入和输出,设置用尸和权限,监控系统远行过程,清除异常任务等。系统管理员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操作员,要对系统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负责。一般会计信息系统中系统管理员及口令是默认的,企业在正确安装应用系统后,应该及时更改系统管理员的密码,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账套主管是由系统管理员指定的,因此第一次使用时必须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建立账套并且指定相应的账套主管后,才能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班。系统管理员和账套主管看到的系统管理登录界面是有差异的。系统管理员登录界面只需包括服务器、操作员、密码子项,而账套主管登陆界面除以上三项外还必须包括账套、会计年度及操作日期。
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启动并注册[系统管理]模块。从【开始】-【用友ERP-U8】-【系统服务】-【系统管理】进入系统管理的登录界面。 如图。
如果是初次使用此系统,第一次必须以系统管理员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建立账套和指定相应的账套主管之后,才能以账套主管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
设置操作员
操作员指由权登录并使用系统的人。使用企业财务管理软件时,首先应明确指定系统授权的操作人员,并对操作人员的使用权限进行明确规定,以避免无关人员对系统进行非法操作,同时也可以对系统所包括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进行协调,使得流程顺畅,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和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对于公司管理而言,职员之间岗位的变动时常发生。如果一个岗位变动之后,就需要重新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操作很繁琐:所以预先给相应的角色设置好相应的权限后,在设置用户的时候,就指定该用户归属所指定的角色,则该用户就自动继承了该角色的权限,当然也可以独立给该用户赋予权限,该用户也可以不归属于任何角色。
用户和角色设置不分先后顺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置。但对于自动传递权限来说,应该首先设定角色,然后分配权限,最后进行用户的设量。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增加、修改和删除,由系统管理员全权管理。
所设置的操作员在未被使用前,可以对其进行修改。但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修改操作员信息。在操作员的信息中,操作员编号不能修改,操作员的姓名、密码及所属部门可以修改。操作员的密码除了可以由系统管理员以修改操作员信息的方式修改外,还可以在操作员登录系统时内操作员本人修改。
五、综述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小企业面对的客户也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企业或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到全球市场中去。所以中小企业加快管理现代化,采用并能够依靠ERP快速的进行管理创新、锤炼持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耿琳。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