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精选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精选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1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1.2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3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2

摘要:

低碳经济下煤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要实施低碳化经营,在对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健全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对煤炭研发投入、加强煤炭供应链的低碳管理、推进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节点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升煤炭供应链绩效,实现煤炭企业低碳供应链的创新管理。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低碳经济;煤炭企业

随着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推广低碳技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产业如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如何完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绩效,已成为煤炭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识别出煤炭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高碳环节,运用适宜的低碳环保技术,通过各个节点企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低碳产品和服务。

1、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煤炭企业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组成,物资供应商提供煤炭生产所用物资,煤炭企业组织原煤开采、煤炭洗选加工和煤炭销售,煤炭运输企业将煤炭产品送达客户。基于物资采购、煤炭生产加工、煤炭供应3个业务流程构建的煤炭企业供应链模式,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下,使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各个环节价值不断增值。供应商要提供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煤炭采掘企业提高回采率,实现低碳开采;煤炭加工企业提高原煤洗选比例;煤炭销售企业建立封闭式储煤场,防止煤尘污染,减少原煤因自燃排放二氧化碳;煤炭消费企业对燃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先进燃煤技术,提高煤炭燃烧率;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对废旧物资进行分类和改造,实现循环利用。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供应链上协作伙伴要共同治理高碳污染,利用新技术研制低碳产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下煤炭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37亿t,占全球总产量48.3%,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72.8%,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与日剧增。2011年,多名院士以“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和“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两个重大能源战略咨询项目为依托,以煤炭开发利用产业链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为低碳供应链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我国煤炭企业集团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建立了煤炭供应链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系统,包括供应商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等主要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等辅助模块,以煤炭企业为核心,通过采购、运销等职能部门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对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协同管理取得了实效。但是,煤炭产业目前处于结构性过剩、粗放经营发展的态势,煤炭产量、煤炭净进口量和库存量持续上升,说明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同时,对煤炭供应链的低碳发展缺乏系统的考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仍然很严重。

2.2煤炭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煤炭供应链低碳经营动力不足

煤炭企业身处高碳产业,实现低碳经营的成本高,煤炭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无法衡量低碳发展获得的收益,加之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奖惩力度不大,链上多数企业低碳经营动力不足,削减了先期低碳投入的煤炭企业积极性,导致已经竣工的低碳项目开工不足。

2.2.2组织结构不合理

煤炭企业的物流系统大多实施两级管理,设立直属物资供应处,下属单位设立供应科。这种管理体制部门协调性差、整体利益考虑的少、职能部门间协作不紧密、信息不畅,造成物流系统运作效率低。同时,煤炭企业未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缺乏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门研究。

2.2.3各节点企业未实施有效的低碳管理

供应商出于成本因素低,易耗品设计上很少考虑循环利用和环保要求,造成一些材料在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加大煤炭企业的环境处理成本;采掘企业在设备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回采率低和开采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煤炭运输企业网络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物流设施防护不到位,形成煤尘污染;煤炭消费企业未使用能源梯级利用的转化设备和除硫、除尘防护设备,致使燃烧后余热大量浪费和污染物直接排向大气;物资回收企业基于技术和成本考虑,在没有法规约束的情况下,未实施科学的废物收拣和分类管理,使废物变为污染物。

2.2.4供应链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煤炭供应链中,很多煤炭企业已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但对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等信息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投入不够,致使整个信息网络没有做到信息共享畅通,未发挥集成效应。

2.2.5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

供应链管理需要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成本核算、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环境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需要复合型人才,煤炭企业地处偏僻、工作环境差、生产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吸引和稳定技术管理人员难度大,同时,缺乏对相关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和激励机制,使供应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

3、低碳经济下提高煤炭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对策

3.1宏观方面的对策

3.1.1建立和健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能源生产方面,对《煤炭法》《环境保护法》等涉及能源、环保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突出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对已经实施的法律《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法》,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在能源节约方面,完善《节约能源法》,制定和完善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和消费中的节能设计规范和节能标准。贯彻落实《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处理办法,逐步将煤炭低碳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政府倡导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使低碳产业集群化,为企业的低碳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大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证,如ISO14000认证,提升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3.1.2政府多渠道加大对煤炭企业的研发投入

围绕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加大对煤炭关键共性问题的研发投入,对煤炭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项目优先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设备更新改造。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以能源税和环境税为收入建立的财政基金重点支持煤炭企业在节能减排和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

3.1.3加强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管理

政府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成立市场管理机构,以政务公开形式使碳排放权交易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开征碳税补贴节能减排成效好的企业,违规碳排放企业惩罚额度要大于碳排放权交易成本,以此规范煤炭企业的碳排放。

3.2微观方面的对策

3.2.1树立煤炭企业的低碳环保意识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煤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树立低碳理念,形成良好的低碳企业文化,倡导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进行低碳经营,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节能减排,如煤炭开采企业在开采区和塌陷区周围增加植被以增加碳汇,引导煤炭消费企业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消费模式和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激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发展。

3.2.2加强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低碳管理

在物资供应环节,物资采购商提供低碳产品需求信息,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协调,采购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低碳环保产品,采购时通过集中采购或供应商管理策略降低库存成本。在煤炭开采环节,采用先进的采掘设备和技术、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回采率;通过矸石发电、矸石建材以及土地复垦回填等措施来减少煤矸石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建立资源节约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坚持节奖超罚,规范员工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在煤炭洗选加工环节,提高原煤入洗率,采用洁净煤技术,降低原煤中夹带的杂质,减少煤炭消费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煤炭运输环节,煤炭运输企业要使用节能环保运输工具,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合理使用运输空间,加强物流管理,降低运输工具及煤尘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煤炭消费环节,要采购洗选后的优质原煤,并使用节能环保燃烧设备,使用煤炭高效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在煤炭物资回收环节,煤炭企业转变废旧物资处理理念,由末端处理转变为协同处理,各个环节都要减少废旧物资的产生,增强整个供应链协同处理能力。

3.2.3推进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加强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煤炭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低碳技术联合攻关,在型煤加工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气化技术、水煤浆技术上加大投入,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减少常规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煤炭企业开展废渣、废气、废液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废弃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2)加快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煤炭企业应组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构筑共性技术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联盟主体,煤炭企业应加大低碳技术投入,与煤炭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在低碳方面遇到的技术瓶颈。通过小规模尝试,对转化成本进行分析,评估该项技术转化后的投资回报率,决定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同时也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的科研实力。

3)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要加大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搭建网络平台。建立煤炭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煤炭企业内部的ERP系统、煤矿安全系统、煤炭清洁利用系统、环境保护系统和外部供应商信息系统、销售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废旧物资回收信息系统能够集成,减少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快速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通过信息共享使煤炭加工企业实现精细的数字化配煤,也可以外包形式,由信息经营商来收集煤炭供应链的整体信息,提高信息管理的专业水平,从而降低信息共享成本。

4)完善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及人员配备。成立煤炭企业环境管理部,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定煤炭供应链的各环节低碳化标准,协调相关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事项。人力资源部要做好规划,提供优厚待遇,多渠道招聘相关专业人员,提高煤炭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

4、结论

在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结构要求在物资供应、煤炭生产、煤炭加工、煤炭销售、消费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实施低碳化经营,而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低碳供应链管理还缺乏系统思考,针对低碳经营的法规政策、组织结构、供应链信息管理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升煤炭供应链绩效,实现低碳供应链的有机集成和协调发展,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年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5]宋彧,刘洪德。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7):700-703.

[6]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3

1、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

1.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现代通讯将生产、流通到用户端联系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并且降低总成本,而将生产商渠道商零售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链结构,结合物流等运输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以达到目的的一种商业行为。作为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具备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优势,因此在信息流通速度和掌握上具备独到的优势。

1.2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低成本价格,关于这个层次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这一方面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并得到采购和供应的双赢,因此在选择上要考量供应商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合作的达成和双赢效果的建立;第二个方面是确定采购质量、时间、数量、价格,综合来讲,质量、数量、时间上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价格是否合适,但往往企业直接忽略质量对价格的影响,因为质量是必须得到保障的因素,而从数量和采购时间上赢得价格方面的优势。

2、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

2.1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下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采购管理直接与供应方发生联系,对整体供应链管理的原料准备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2供应链管理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其特点体现在与传统模式相对比增强了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使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和相应能力加以提升。与原料供货商及半成品供应商取得了联系和沟通,加强了生产需求和物资供应之间的关系。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运行提供效率保证和功能实现,相比传统模式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更具时效性和基础效率,为产品的塑造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2.2.1以外部管理为工作重心

不再把价格作为采购重心,而是以市场的响应度和采购柔性为依托,根据供应链管理要求的协调、高效为原则建立的新的合作关系从而促成整体化运营。

2.2.2面向过程的采购管理

因为采购过程涉及采购供应计划、生产、输送、出库、验收、入库等繁杂的手续,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将整个过程作为对象,把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统一控制管理,从而达到采购过程的总成本和效率达到完整的最优效果。

2.2.3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关系

双赢体现在区别于传统的简单买卖关系,而将企业和供应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市场信息方面的共享到供应商接受企业给予的技术改良建议等形成多维度的交流和联系,从短期合作变成长期合作,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实现市场利益最大化,使企业和供应商都得到产业效益优势。信息化采购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区别于传统采购在于具备互联网电子商务这样的现代化采购模式,通过网络的实效特点具备采购业务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采购,结束传统采购的繁琐的手续,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具备择优选择的优势,具备采购管理信息化和供应商供应信息化,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

3、供应链条件下企业采购有效管理途径的建立

3.1运用JIT方法进行企业采购管理

JIT方法即准时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在该种采购模式下要求企业选择数量较少的供应商以方便管理和价格压低;对于信息要求高度共享以配合企业完成符合市场预期的产品生产计划;化短期合作为长期合作,长期供应关系的产生需要企业在前期进行对供应商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量;进行小批量采购,在运输上采取混合运输等方式减少运输成本;并且要求交货准时,这是作为准时采购的中心目的,以此提高精度采购的作用,对市场产品需求做出及时回应。

3.2建立与供应商紧密的合作的采购管理模式

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在长期合作中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原料,因此在选择时需要进行借助科学的手段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建立途径上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技术、管理甚至资金上给予供应商提供支持,建立有效的供应商激励机制,用本企业的价值观去影响供应商。

3.3加强企业采购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设

对采购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直接目的是调动采购人员的积极性以实现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的最终目的,实现企业在供应链内企业共赢的目标。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包括价格激励、信息激励、订单激励、参与制造等从而实现采购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局面。约束机制的建设主要涉及到采购权利约束、采购制度约束、采购监督约束、采购利益约束这四个方面,在采购过程因为权利纷争、制度的不健全、监管监督的不到位以及利益的驱使造成采购的结果失去了供应链下采购管理的目的,造成资源浪费和人力物力的流失,这是需要我们在采购管理中需要避免的,所以加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采购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采购管理则针对企业的采购与传统采购模式进行了区分和优势列举,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需要结合新式的企业管理模式调整企业管理体制,结合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模式针对供应商和采购人员进行调整,以实现新市场状态下的企业盈利和多方面共赢局面,通过前期的评估准备到通力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达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共赢是目前市场化环境合作共生,强强联合的有利方法,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4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矛盾的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解决三者矛盾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

(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

(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面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

3、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全面贯彻“绿色”理念

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同样也是为保护人类的健康生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全方位的绿色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绿色回收。通过全方位的过程管理,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可以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技术、管理为手段的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污染、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以全面贯彻“绿色”理念为基础的,没有“绿色”理念的支撑是不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绿色”理念的全面贯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4、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其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等方面理论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关注理论界相关的新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自身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发动员下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激励小组成员积极相应企业需要,关注并学习最新的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相互交流相互所掌握到的信息,努力使信息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要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完善相应的宏观环境,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利润率,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制定、实施、执行严厉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正确引导企业的绿色行为。例如,政府环保部门应当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发现违反相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使其接受处罚的成本要极大的高于其治理污染物的成本,或者一经发现类似行为,立即使其停止生产、营业,直至其生产、经营行为达到相关标准为止。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5

1、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本质

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存在上游供给方与渠道商力量悬殊、生产方垄断、渠道方分散、需求客户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现代企业在库存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供应链库存管理应运而生,并且不可或缺。

所谓供应链库存管理,就是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对产生库存的物流环节以整体的观念加以优化控制。其目的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收集预测市场需求的信息并传递给供应链各部门,并用实时准确的信息取代实物库存,减小需求预测的误差,从而降低库存的持有风险。

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具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复杂性,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比传统企业单纯管理库存更为复杂,在库存管理过程中会带有更多的联动性,即在控制库存的过程中也会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加以协调,甚至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合;二是动态性,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自身的战略模式,使得其中的交叉环节需要动态信息更新以保证库存量维持在合适的水平上;三是面向市场需求,供应链在形成、存在、重构等环节与客户的需求紧密相连,这是由于它们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因此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一种基于需求的管理模式;四是交叉性,由于某些部门的节点环节既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结构,因而在控制库存成本过程中会产生此消彼长的难题。

2、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基于供应链整体的视角处理库存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供应链每个节点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一个链条式的模式,从商品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都与库存环节紧密相连,因而企业的利润依赖于供应链各个节点的效率和效果。然而企业的每个部门又是一个独立单元,它们往往对库存控制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是互斥的,这就使得供应链综合衡量的理念无法顺利实施。以往企业库存管理系统都是片面地基于库存环节进行管理,系统中只记录和运算仓储环节的数据,这是目前企业库存管理普遍采用的方法,它忽略了库存环节不能孤立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到生产、运输、售后等环节都会对需求数据和库存成本产生联动影响,这也是导致库存管理不力、库存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

2.2库存控制策略单一

库存控制策略单一,缺乏针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库存管理人员对库存的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表层,除了做好产品的出入库工作和定期盘点,保证仓库产品的安全之外,库存管理人员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更专业的管理知识。一个优秀的库存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些库存分类知识,在保证完成基本职能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库存分类对待。二是库存策略本身,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获得利润都在避免库存成本过高造成的浪费,此时企业大多采取控制不确定性需求的战略,然而企业库存成本过高的原因除了不确定性需求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仓库的自动化程度低、淤滞库存量大、库存成本核算方式不合理等。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管理库存固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要从供应链的源头即不确定性需求来控制库存,因此每个企业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

2.3库存信息传递效率较低

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的区别之一就是库存数据信息产生的方式不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库存相关数据信息产生于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之间,只要准确高效传递数据,就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又可以使库存量维持在合适的水平上,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作。然而大多数企业并不能做到协作共赢,库存信息也就不会共享,甚至每个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都存在竞争,库存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存在扭曲现象,这些都导致库存信息传递效率较低,库存量精确程度不高,生产计划的实施就会遇到障碍,致使制造商对最新订货信息的有效反应能力大大减弱。

3、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库存管理策略

3.1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VMI) 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理念的横向库存运作模式。传统的补货方法是用户发出订单给供应商进行补货,这样在货物到位后由于时间差必然导致库存过剩。与传统的订单模式不同,VMI策略通过博弈和调研等方法预测消费需求和库存量,以预测所得数据作为补货依据,事先得到消费需求信息,是一种拉式补货驱动模式,这样供应商就可以更有效地计划生产,更高速地反映市场需求变化。

实施VMI策略,订单的处理方式就一定要改变,需要更新为标准化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VMI策略的关键就是库存的透明性和可预测性。VMI策略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步骤。

1)建立顾客信息系统,这是首要任务。为了对企业库存实施高效管理,供应商能做的就是尽量获取顾客的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建立顾客信息数据库,对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加以预测整理,分析需求变化趋势,进而高效管理库存。

2)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供应商要想对库存环节加以控制,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以确保自己产品信息在供应链上快速传递,确保产品条码的可读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能被高效识别。

3)在供应商与分销商之间建立合作框架协议。应由供应商和分销商共同商议确定订单业务流程以及控制库存的有关参数 (如再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库存信息的传递方式等)。

4)变革组织机构。VMI策略改变了供应商传统的组织模式,过去库存管理相关工作一般由会计经理处理,对库存管理实施VMI策略后,产生了一个新的职能部门来负责库存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而言,新职能部门的工作更具专业性与针对性。

围绕VMI策略实施过程中的4个步骤,在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实施VMI策略有4点优势:一是缓和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柔性,缩减了库存成本;二是明显提高了补货的效率,缩短了提前期,缓解了“牛鞭效应”(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供需双方都受益;三是由供应商承担客户的库存管理决策费用及管理责任,使物流服务得到改善,有效化解了存货水平与顾客服务水平的冲突,使双方联系更加紧密;四是双方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买方有可能实现零库存。同时VMI策略也有4点局限性:一是要求供需双方高度信任,由于VMI策略给予供应商很大的决策权力,使得双方的信任较难维系;二是供应商权力过大,下级节点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对库存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一旦供应链某个节点出现失误,必定对仓储环节甚至整个企业造成打击;四是由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因此存在企业信息滥用与泄露的可能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决定是否实施VMI策略。当企业上游供应商具备雄厚的规模实力时,可以采取此策略。

3.2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联合库存管理 (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策略是在VMI策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由供应商和用户联合管理库存的新模式,主要是解决供应链体系中的“牛鞭效应”问题。JMI策略要求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权责对等并且风险共担,把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控中心。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库存连接的供需双方打破了传统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有效控制了供应链上库存环节产生的费用与风险。目前,JMI策略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4个步骤。

1)建立供需协调管理机制。供需双方要有共同合作的目标,确立一种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同时由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2)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将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II,MRP-II)系统应用于原材料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将配送需求计划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DRP)系统应用于在产品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应该把两种资源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3)建立快速响应系统。快速响应 (Quick Re-sponse,QR)系统也是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该系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有效缩短了供应链中从原材料到用户过程的时间。

4)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优势。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联系供应商和用户的作用,是它们之间的桥梁纽带,为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一是使供应与需求双方都取消了各自独立的库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得到了增强;二是面向协调中心的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建立解决了供应链用户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偏低等问题。

在企业库存管理过程中,应用JMI策略有以下3点优势:一是该策略的成功实施是供应链同步化运作的前提条件和保证;二是缓解了供应链中需求扭曲的现象,降低了库存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三是有效降低了缺货成本和库存缺货风险,是零库存管理、准时采购以及精细化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保证。同时JMI策略也有以下3点局限性:一是建立和协调JMI策略的成本较高,在如此高的成本压力下,企业合作联盟很难建立;二是建立协调中心的运作和管理比较困难;三是需要较高的监督力度,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无法做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决定是否实施JMI策略。当企业内部具备大型ERP,SCM,CRM系统支持并且供应链节点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时,可以采取此策略。

4、结束语

展望未来,供应链库存管理虽然仍存在激烈的竞争、应用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规模扩张和风险控制相互制约等挑战,但是它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可以推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准确的信息和缜密的配合成为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关键制胜点,随着供应链物流管理体制不断发展与普及,供应链库存管理必定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邹昊飞。中小型制造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2] 魏宝红。供应链中库存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5(4):24-25.

[3] 董鹏,薛建谱,庞晓琛,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型企业库存优化研究与实践---以 AIP 公司库存管理优化为例[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1):50-55.

[4] 刘冰。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与分析[J].现代商业,2014(33):183-184.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