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毛概2000字以上论文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由十八大论当代经济建设
机械工程学院11-9班 徐锐
摘要: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计划实现当代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从教育、市场、就业等方面来说,增加社会经济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成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带动社会的综合发展,社会的发展则会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带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关键词:
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生产
正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中,全会一致认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等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我们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就能够读到的哲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决定了很多东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一个好的经济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帮助我们接受更高等的文化教育,会让我们有一个更为广
阔的未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能够帮助一个国家从贫穷中脱离出来,还能够增强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进而帮助这个国家在国际外交上取得更好的地位。
美国之所以成为了世界强国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强势的经济实力。美国人重视人才,他们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创新能够帮助一个企业更快的成长,也能够帮助市场的快速成熟,进而带动这个国家经济的成长。当然,美国的消费形式却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形势。在美国,财政赤字愈来愈严重,成为了现在美国最大的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计划未来要做的事。首先,一个国家的经济是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来实现的,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坚实的基础之一。这就需要在教育方面有更高的投入,保证孩子们的就学条件以及教育质量。教育不是灭失孩子创造力的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在保持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教给他们更多的系统的知识。教育,作为一中获取知识的手段,已经不再只是为了这一个目的存在了,它更多地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而设立的体制。
另外,有了人才的情况下,就需要有的职业和岗位来消化这些人力。在此过程中,就一定会有新的职业和岗位产生,来容纳这些超出计划的人力。与此同时,会有一部分人会根据某些不为人知的市场需求而选择自主创业。而这些人,在满足自己的职位的同时,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岗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在解
决掉了就业的问题后,就有余力去实现消费,有更多的人在消费,就能促进消费水品的提升。消费水品的提升,能够在一个方面证实经济的实力。
在经济水品增长了之后,势必会产生其他的业务。比如,社会服务业的种类的增加。在经济的增长之后,消费种类就会一定有所增加。而消费种类的增加就会带动市场中新的产品的产生,从而带动新的一轮消费圈的产生。当消费的量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是量变,而量变又会产生质变,质变则会产生新的量变。这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能量基础。
在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通过这次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层面中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在这个社会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当代社会中,学会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可能只是微小的一份力量,但综合千万个这样微小的力量,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就会让这个社会的经济产生改变。
试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崇高目标,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现代化思想 特点
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次积极的尝试。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并注重了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勾画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现代化思想。我通过分析,认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性
毛泽东认为现代化不是“单打一”的现代化,应同时包含物质技术层次现代化、社会制度层次现代化和意识观念层次现代化,这三个层次的现代化是由浅至深、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必须同时关注三个层次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基础和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能够顺利进行,还必须有一整套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同时,毛泽东强调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的灵魂,对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方针。国防现代化则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保障。同时,毛泽东强调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彻底的全面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共同变迁的过程。所以他认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人的素质对于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还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它包含了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昌盛,也包含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变革与发展等诸多内容。从论述中可以发现,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内容涵盖丰富,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
2、赶超性
***战争以后,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夙愿。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实现现代化的热情被空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加快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两大成就的取得使毛泽东进一步增强了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心。他于1953年提出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56年8月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提出要用五六十年的时间,在钢产量上赶超美国,并指出了实现现代化赶超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1958年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超英赶美”的号召。毛泽东的赶超战略逐步形成:我国是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与英美等早发型现代化国家不同,要在短期内走完早发现代化国家在二三百年间走过的路,就需要采取一种超常规的发展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制定,适应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毛泽东针对这一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和见解。比如强调现代化的长期性和紧迫性、实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等。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但在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赶超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赶超内容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忽视了政治、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赶超步骤急于求成、急于过渡;赶超方式上,把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作为实现赶超的基本手段。这些都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3、自力性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它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说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存在相当多的共性,但各国的建设道路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国家都要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环境、国际地位的具体情况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道路和做法。由单一的指挥中心用统一的发展模式来规范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从而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己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前进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强调必须正确对待外国的经验,向一切国家和民族学习科学的和先进的经验。但是这种学习不是盲目地不加批判地照搬,他提出:“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2]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具有自力性的,他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与理论的开创者。他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效伯,景鹏飞。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J]。党史纵横,2004,(11)。
[2]尹正萍。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1)。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姓名:张军 学号:0904240132 毛泽东可能治国无方,但战争时期的著作绝对是值得拜读的。前几日,读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颇有感触,这一见解不仅适合那个时期,同样适合当今时代。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开篇就“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疾声呐喊,并疾呼“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的确,在那个时代,正因为“瞎说”,导致了“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从而导致了党走了许多弯路。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即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调查,在当时对党是有巨大意义的,可以这样说,如果党仍然坚持本本主义,那党必将失败,可能今天当家的就不是共产党了。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比如说针对上级指示和书本上的理论一味盲目执行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开出了一剂药方:“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共产党员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时刻保证斗争策略的正确性!
有人会问什么是本本主义?本本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不对具体事务进行调查,单纯地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书本上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否定切身实践,注重实际调查。党的历史上,本本主义给党的建设和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之初,有些党员学习苏联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结果失败,这是为何?正是本本主义带来的结果,一昧地相信书本上,相信之前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不切身实践,投入到调查中,才导致败果。俄国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主要聚集在城市,而且一旦城市的变革必将引起农村的变革,所以说十月革命采取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但中国不同,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在城市中的力量颇为强大,而相比下在农村的力量较小,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如果采取城市包围农村,必将失败。而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话,无产阶级可以在农村得到发展,进而可以攻下城市。由此可见,革命不能单纯地借鉴外国的经验,而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方针。毛泽东在文中也这样说道:“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文革中本本主义尤为明显,比如四人帮所谓的“最高指示”,不管说的对不对,首先要求你坚决信服并完全执行。谁怀疑谁是敌人,要被已经失去理智的人民大众打死的。由此可见文革中本本主义的严重性之大。完全本本主义,认为领导说的话都是对的,毫不怀疑,更谈不上深入调查了。更让人可笑的是,后面还出来个“两个凡是”,可想人民群众已经麻木到什么地步了,把本本主义捧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也与毛泽东这篇文章中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慢的最妙办法”不谋而合!
试想,如果本本主义一直这样盛行下去,不考虑实际情况,完全听从书本,经验,那中国必将亡国。很幸运,出来了邓小平,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进而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本本主义,发出了“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进而国家得以强大!
其实本本主义并非毛泽东时代的产物,很早之前就有了。大家都听过“纸上谈兵”,“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可以这样说,这两个都是本本主义危害的典型事例。赵括只知照搬书本,不深入调查地形,了解敌人的情况,只知道运用兵法所说的来布阵,来战争,结局必将以失败告终。同样地,马谡可谓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不仅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的攻心策略,而且针对蜀国“兵马疲惫,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但亲身守护街亭却以失败告终,不免可惜。但细细想来,结局早已注定。马谡的问题不在于饱读兵书,而在于死读兵书。虽然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但马谡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仅仅依兵法所言,殊不知兵法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扎寨于山顶,必将一败。
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一个道理是明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纯地凭借本本主义,不深入调查,得不出真理,更谈不上取得成功了。因为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了,任何事物都不会拘泥于现状,所以所谓的本本主义中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改变,要想得到真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切身实践。《小马过河》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开动脑筋,反对本本主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身实践,方能取得成功!
最后以《反对本本主义》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