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通用9篇】

素质教育注重素质全面发展,对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长大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素质教育论文【通用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1

《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学习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蔡蔚,任教于江苏省江都市第三中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初中学生具有知识面不广、思维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也不竟然。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困惑,笔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几点方法和措施,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初中的学生,见识较少、所学知识均比较浅显,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所知甚少,因此,他们可能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有的家长也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实际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初中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教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教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教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读法”指导

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在读的过程中,沿用小学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且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数学书呢?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求教);三是研读。

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2.“听法”指导

“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初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3)听懂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预习中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知识点);(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

3.“思法”指导

“思”指学生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中,思维狭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应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1)敢思、勤思、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2)善思。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3)反思。要善于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问法”指导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不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在提问时不仅要问其然,还要问其所以然。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因人而异地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

5.“记法”指导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没有笔记可记,有记笔记的学生也是记得不够合理。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都记下来,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录;(2)记学习内容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书中没有的知识及教师补充的知识点;(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4)记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笔记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是为最后复习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地区的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地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根本不知怎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我们提高教学成绩,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平。在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8(4).

[2]翟鉴宽。推进素质教育“五个一”[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2(8).

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篇2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3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概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化的运行办法,运行过程类似于科研项目完成的全过程。学校每学年初发布项目活动指南,针对重点项目活动和一般项目活动提出总体要求,体现指导思想和学年重点安排。全校广大同学及各年级学生组织,根据指南设计项目活动,通过网络填报项目活动申请表提交学校审批。学校成立专家小组采取答辩会等方式进行评审,决定是否批准,获批准的项目活动得到相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间要接受学校组织的必要检查,结束时需要提交总结报告和经费决算。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计划的主体是各位同学,学校以各位同学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同学们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各位同学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

(2)开放性原则:素质拓展是在各级组织的总体安排下的群众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

(3)普遍性原则:本计划适合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它将教会同学们一个科学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踏入快车道。

(4)多样性原则: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同学们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创新。

(5)柔性原则: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用硬指标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要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公正地记录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进行素质拓展。要真实记录素质拓展的内容,体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具体内容,发挥自主性。在认证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严谨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保证认证的权威性。要依托基层团建创新成果,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开展认证;要鼓励素质训练项目的组织者积极参与和实施认证;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电子化认证,研发素质拓展证书的电子版。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开启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较之于过去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可操作和便与评估的特点,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两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明显和现实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观的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它与正规课堂教学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还可以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状况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价值优势。

素质教育始终围绕提高人的素质这个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推动大学生社会化,一方面,要求通过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使教育内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获取切身的社会体验。

(三)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制度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过规范化建设,将以往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教育工作进行整合、规范,形成体系,这样便于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其合理性,保证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推进社会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积极吸纳社会参与。其四,推进信息化。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素质拓展认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冗杂的数据处理、信息录入等工作,因此,必须推动认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舆论最大限度的监督和保障。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浅论小学数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篇5

摘要:

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不仅是素质教育充分体现的一种方式,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情感教学的涵义进行简要的阐述,对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情感教学运用的相关策略,希望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情感教学;小学教育管理;重要性;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体验与培养的新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良好的情感教育会使小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愉快,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和智能顺利地得到培养与提高,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合理地运用情感教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情感教学的涵义概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思想情感的需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情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也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有效催化剂,因此不能被忽视。

情感教学是一种为了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它强调在教育管理中,思想情感是人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施加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的情感的丰富,与知识的掌握情况相比,情感教学更多地关注教育中学生情感的变化,情感在教育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质变、升华,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生理、个性获得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1、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每个家长对孩子的发展都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在努力满足了孩子物质生活后,更多的是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思想比较幼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情感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真实地感受到老师们对他们的关爱,得到尊重和理解,通过情感教育管理,使他们学会理解家长和老师,学会感恩、学会独立,等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喜欢上上课,尊敬和热爱授课教师,同时对于小学生其他认知方面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情感教学更是一种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和教师接近,对知识的学习渴望更加强烈。

2、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往往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去亲自触碰一下,但往往对事情的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对小学生加以指引,让孩子能够全面正确地看待问题。教师要充分运用情感教学,发挥其正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拥有交流自己情感体验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积极正面的情感,时刻留意对学生发出的每一个指令,错误地引导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误导。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情感教学可以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活,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生活的远大的抱负,并为之而奋斗。

三、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1、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小学生除了父母,接触最多、最深的成年人就是他们的教师,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可能会是一辈子。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自身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言传身教作用。如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不健全,教育能力较差,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教育手段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相背,甚至对学生做出惩罚或变相惩罚的行为等。例如,做出一些与小学生能力不符合的任务要求,导致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说,教师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个人修养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急学生之所急,感学生之所感,与学生建立和谐、友好、信任的关系,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要实施情感教学,就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模式,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感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感关系,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并通过教师自身的感知和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营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

实施情感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和关键的,处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益于学生更好地放松自己,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自我情感的沟通交流,为情感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渗透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班集体活动

情感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体现出来。学生通过积极地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不仅可以逐渐丰富自身的情感,而且还能表达出自身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且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小学生效果尤为显着,这类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如办黑板报、运动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还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在整个班级中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积极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与行动相结合,而且教师还能通过对学生仔细的观察,实行因材施教,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的优势方面进行激励教育,在劣势方面进行指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的重要性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情感教学对小学教育管理实际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学生思想情感的充分体验,还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要注意科学合理地运用情感教学,给予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与熏陶,以顺利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智能,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波。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新课程, 2016, (10) :204-205.

[2]李彦臣。浅谈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 2016, (07) :172.

[3]俞松萍。对于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09) :205

[4]黄福。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初探[J]。中小学校长, 2013, (06) :40-41.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6

摘要: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护理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要求。高校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其特点是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是需要给予健康照顾的人,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人们期望护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娴熟的技能和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文化素养及健康的人格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作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论教育与关注、讨论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与欣赏经典爱国影片、党史教育片相结合,与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改革开放成果展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必须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

根据这一专业特征,加强对护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大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三、深化护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应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专门人才,基础扎实是专业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教学总体设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大人文学科的比例,将专业课程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早了解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

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名言、名句、名医、名画、专题文苑等文化长廊、宣传学院办学理念、护理学发展及护理研究动态等。利用各种形式及时向学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歌咏比赛、文艺表演、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未来医学护理学发展的趋势都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必须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力求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并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文明的人文素养,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包括:护理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齐艳。对护理专业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57-59.

[2]刘春娜,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50-52.

[3]史瑞芬。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15.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7

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落实素质教育

1、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观世界和自己主观意念的完善结合体,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并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响其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成功的语文教师都会利用朗读、精读、略读或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粗细相结合地阅读课文,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争吵》时,让学生自主地精读全文,感受“我”的内心活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并透过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养分。

2、在“写”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写作是运用局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④。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学时,要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尽量布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题目,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方式去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个性习作。从而让学生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学会如何去正视它、改正它。同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合作的精神。

3、在“说”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说话,即口语交际。是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口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越来越显得格外的重要,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或不擅于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或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就算他成绩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良好语文素质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较文明的态度的较好的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交流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敢说、愿意说,又有话可说。注重选取学生较熟悉的说话材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打破各种传统思想的制约,只要是学生对某事物的真实看法,无论褒贬,都加以鼓励,语重心长学生“求异”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8

一、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并不是说单单听懂音乐的旋律与歌词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应当对音乐背后蕴藏的深层含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一定的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层次上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而后体验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学生在一系列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够得到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乐带来的真正美感,就必须要能够听懂音乐,而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听懂音乐,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在一些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音乐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说,在大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课,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进而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三)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可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正是如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只有将一些相关的音乐信息在脑海中储存起来,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将自身捕捉音乐艺术的能力提升,同时使自身审美的体验得以增强。

(四)提升学生在音乐鉴赏上的能力

不管是何种审美活动将,都要求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对音乐进行审美时亦是如此。学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取到很多同音乐相关的知识,将自己对音乐的认识程度提升,在不断积累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亦能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高校音乐欣赏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

二、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音乐作品内容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不仅要有民族音乐作品,还要有古典音乐作品,同时也不能少了流行音乐作品。只有将学生在音乐欣赏课涉及的范围进行扩大,才能使学生不被音乐欣赏的教材局限住,进而在音乐欣赏过程对情感进行不断地积累,逐渐将自身音乐审美的能力与素养提升。

(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主体对美的一个总体看法就是审美观。处于不同文化、时代以及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都会表现得各不相同。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将真、善以及纯朴视为美就是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正确的审美观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心灵、生活与社会都能够得到美化。尤其是针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音乐艺术水平,教师更应当对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加强引导,避免学生错误的追随一些价值庸俗的“音乐作品”。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主体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记忆能力,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应当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培训。可以将着手点放在一些结构简单的、内容短小的作品上,逐渐的由小变大、由简入难,使学生反复聆听一些音乐作品,在此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中,令学生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进行了解与熟悉,进而培养学生将音乐的表达形式同音乐的主题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对音乐作品产生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对审美体验进行不断获取。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人们在对某些事物或者是活动进行认识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意识就是兴趣。学生只有拥有了欣赏音乐的兴趣,才能自发地参与到音乐审美的活动中,进而形成一种音乐审美情趣。教师不仅在要音乐欣赏中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来体现自己对音乐审美的不断追求,影响并加强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的欣赏音乐,将欣赏音乐的兴趣提升,最终使自身在音乐方面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指的是将一些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将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作为审美的主体,进而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对照。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想要提升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把握好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使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得以实现。

浅论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9

《论素质教育与就业》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12-02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整体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在高校的主导性、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侧重的只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人文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在开展的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比较复杂。近些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也由于有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高校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学生以单向型人才为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学生技能单一,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第三,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闯、敢干的作风;第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社会需求和认可的素质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面对形势的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当前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一是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老师首先过实践关,对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直接送入同专业类型公司培训或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实践中心进行锻炼完成,加大教师的业务学习,使教师能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不断地创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的技术应用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始终难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培养了大批创新型教师,才能够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才”教育。现代科技日益要求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来解决各种综合性实际问题,因此,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创新精神、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注重拓展和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有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知识的积累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接触一些企业和社会行业,增加就业的机会。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锻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实践式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讲、做相结合的方式。在讲、做相结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并学会理论知识和一些技能。通过讲-做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要将枯燥理论知识融入娱乐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二、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择业视野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和确立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相适应的就业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目的。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的择业观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审慎地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指导学生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让学生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择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毕业生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和束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去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调整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

通过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由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优化课程设置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努力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学校师资力量为基础,忽视人才市场需求的模式。通过学分制的改革,大力加强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前沿交叉课程的建设,使学校课程设置真正从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完善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改革,要引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成绩评定方法能够促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并能激励大学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主动积极地去塑造和锻炼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一是以营销观念积极开拓目标市场。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沟通校企合作事宜,积极收集就业信息;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拟职场实践训练。为了切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通过职场实训直通用人单位招聘现场;三是“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就业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企业、开辟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应聘等。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为了不使家庭困难成为学生择业的“羁绊”,划拨出专项经费对家庭困难和求职地域较远毕业生予以补助;四是“请进来”举办专场毕业生招聘会。为方便学生找工作,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实现了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三赢;五是开发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或提供就业岗位。

结论

通过加强国情与形势的认识,进行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教育;探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等对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为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加快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此举将为高校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仇存进。浅析就业指导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0):205-207.

[2] 赵东。通过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8,(17):63-65.

[3] 王晓岩。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 王军,刘慧。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探析[J].黑河学报,2006,(9):134-137.

[5] 张磊。浅析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就业[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6-58.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