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特定的历史时期将会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所以,要根据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我国民族文化不仅表现方式多样,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对历史时期进行精准的确定是客观需要的。另外,要深入了解该时期的文化精髓,可从政治背景、文化名人、重要文化作品等角度入手。了解民族文化,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才能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自然和人为景观的有机结合、浑然天成。植物、建筑以及其他物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实际上如此精心安排还是为了构建出一个自然和谐的世界。一切看似未经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形成,却能有效唤起视觉上的美感。所以,园林景观的构建要巧妙结合人工技巧,从而保证一种自然美感。人工技巧和自然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进一步升华,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传递以及各国人民情感的沟通。
体现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功能。园林景观设计时,不可置物品的实用性于不顾,换而言之,一方面要考虑相关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还要立足实用。如石凳、长椅在安排距离时,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如果仅仅重视形体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实用价值,那么它们将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无法称之为成功作品。立足实用,才有机会表现出民族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采光需求、视野范围等要素之间关系,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想要把握好宏观布局和细节布置,需要以科学的事先考察为基础。一部分设计师的想法出人意外、天马行空,也极为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但是具体操作时,却很难实现,也可以说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符合当时当地环境和人文的特点。所以,园林景观建设中,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意境美可以被认为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够利用相对有限的视觉条件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意境深远。意境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与民族文化共同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时,通常重视暗示性的作用,即通过含蓄委婉且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方式以实现新颖别致的效果。一些设计中的事物往往看似具有矛盾性,这种方法比较冒险和前卫,和传统设计原则是不相符的,然而,如果运用得当,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
深圳万科第五园虽是住宅小区,但其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是非常优秀的,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有徽派元素和晋派元素的影子。但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营造出了适合中国人审美观的园林景观,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的粉墙黛瓦、青石铺就的小巷、密集的青竹林、富有文化色彩的石雕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得到了继承。万科第五园这样独特的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容易让居住此地的人产生共鸣和归属感。中国民族文化以现代的手法得到提升和进化。
民族文化能够提升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表现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有机渗透,以便提升园林景观的内涵底蕴。除此之外,园林景观设计师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摸索、实践与总结,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设计技巧以及表现手法,从而促进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长足发展,让我国园林景观更具文化魅力。
摘要:在当前的城市之中,园林景观意境成为一种相对比较独特的城市风景,而与一般的风景区相比,园林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在开展园林设计工作时,设计者的审美能力与审美需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给游客带来的审美体验。很多园林设计者会根据城市体现出的现代化观感来设计园林,在园林之中引入西方审美元素。但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审美价值并不低于西式园林,本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入手,谈一谈当前的园林中的景观系统的审美设计情况。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儒家文化
在对现代园林进行设计时,设计者不仅仅需要将具有直观美感的景观添加的园林之中,同时还要提供一些具有意韵的特殊景观,使园林的审美品位得有提升,使人们在园林之中既可以拥有优质的视觉享受,同时也可以获取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使身心都可以保持愉悦。在审美设计环节,不少优秀的园林设计者都应用了儒家思想,提升了园林的整体审美水平,本文对先关的设计情况加以研究。
1、外在审美形态分析
中和是儒家文化体系之中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理,很多现代园林都具有一种恬淡、温和的美感,而不会从视觉方面来冲击游客,儒家文化之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影响着景观设计工作,大部分古典园林以及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园林展现给游客的都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从景观的色彩来看,园林景观大多为浅色系,并不会突兀地应用大红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为了应用节制式的设计方法,景观设计人员需要优化园林内部景观的空间设计工作,使局部景观与整体景观可以保持一个和谐的韵律,如与假山相配的流水,流水的柔和中和了假山的坚毅,使此处的整体观感更为舒适和谐。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的影响,现代园林的大部分景观都具有一定的景观,其审美内涵极为丰富,游客会在观赏到景观后产生一定的共鸣,感受到景观富含的哲理化的理性美感。中和之美可以被看做儒家文化最高的审美境界,设计者于园林景观之中还有极大的设计空间。
2、审美本质研究
从审美本质这个角度来分析儒家文化,会发现将美与善合一是求审美本质,其审美的基础就是伦理道德,因此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开展审美活动均无法脱离道德,设计人员可以将儒家的伦理道德附加到园林的景物之中,使道德观在园林的山水之中体现出来,这种“比德”的创作原则在文学创作过程之中也有所体现,应用最多的“比德”设计元素主要是竹子、梅花、松树以及柏树,借助松树以及柏树具有的耐寒的特点,设计者可以在园林中种植松柏,使游客在四季都可以观赏到这种常绿植物景观,进一步体会君子应有的不畏环境艰难的精神。而笔直翠绿的竹子则具有真君子的气节,观赏者也可以轻易地体会到,而初春的红梅与白雪共同构成了既具有视觉性美感又具有深刻意韵的景观。孟子看重水,认为水具有多种君子才具有的品质,因此在园林之中,可以充分应用水元素,水元素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流动化的形态上,不仅仅奔流不息且能够随所处的环境变换形状,还具有极高的包容性,这些都是自然景观具有的品格之美。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儒家文化的审美本质,可以了解到,“悦心”在儒家文化系统之中同样重要,而园林的使用功能使其能够满足“悦心”审美需求,人们既可以在园林之中稍作休憩,消除工作与生活之中的疲惫感,同时还可以在园林中进行情感交流活动,现代园林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交空间,而“悦心”设计要素要求设计者的设计成果可以使景观欣赏者获得愉悦的欣赏体验。园林景观的美感不仅仅只在景物之中有所体现,其还能够借助景物延伸到更为深远的审美空间之中,在观赏景观的同时,欣赏者可以顿悟一些生活哲理,精神与物质需求均可以被满足,顿悟之后会自然而然地生成愉悦感。
3、审美功能
园林设计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在于精神,而更应该展现在园林的功能上。相对较为感性的来说,大概内容包括为:兴和观,群和怨四个方面。主要激起人们内心的感情,表达相应的亲切感,,强调景观与人的交流,展现出情感的共鸣,从而能够符合人们对生活情趣的需求,对审美标准的满足,对人们的生活行动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它的实际作用效能。游于艺术主要是表达人们对于内心礼乐的交流,可以根据园林的艺术特点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进行提高,将人们的种花草行为进行改善,通过相应的实用功能,在精神文化建设的不断渲染下,使儒家思想的内涵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帮助人们将积极的处世观念有效形成,将思维模式进行改进。
4、结语
本文从儒家文化被应用到园林的景观系统的设计情况进行了研究,儒家文化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其不仅仅会影响到很多文学家的文学创作,同时还会给艺术设计也带来一些新的影响。设计者在应用儒家文化元素时,需要选用灵活的设计方法,注重文化在园林之中渗透,使游客可以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而不会觉得突兀。在应用儒家元素进行设计时,要避免突显出该文化系统的教育性,毕竟人在观赏景观时心态是轻松愉悦的,设计人员还可以对一些古典园林进行借鉴,以人文设计理念来完成园林的景观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尤艳,李思.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8).
[2]魏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4).
[3]马婧,骆伟.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及体现方式分析[J].建筑知识,2017(09).
近年来,地域文化发展迅速兴起,成为现代不同城市发展的重要符号与标志,对于提高区域影响力具有巨大作用。选择有效的地域文化传播载体,对于提高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园林景观即成为当前地域文化发展大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最佳选择。做好园林景观设计不容忽视,需要其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度解析,将地域文化的特点及时展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而为地域文化发展指明方向。
1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的简述
地域文化泛指2个不同的概念,首先是以地理区域划分的历史文化遗留,即称为地域文化。不同地理区域的地理文化必然有着一定的差距,基础的区分单位受到地形及地理结构与种族群落的影响。其次是秦朝时期的历史文明与艺术传承,该概念的指向性并不广泛,仅包括了秦朝时期及秦朝之前的阶段,所以概念的不同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需要在对概念进行有效区分后,再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园林工艺和技术工程等方法,将区域地形、植物种类、局部建筑进行计划性的改造,在人为手段的参与下,使城市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能保留其日常使用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是以设计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生态环境,通过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建设出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2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2.1园林景观设计的创作来源是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强化自然环境的艺术气息,使其勾勒出一幅自然的风光美景。早期的园林景观设计创作过于重视功能性,往往忽略了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则考虑更为全面。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保留原有园林景观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具有古典气息的地域文化,使园林景观设计生机盎然,提高了园林景观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使园林景观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均有所提升。对于区域的园林景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延续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将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提升至新的高度,进而成为物质文明社会的一颗璀璨明珠。
2.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
园林景观设计用途决定了其成为文化传递媒介的基础,园林景观的观赏性较强,是各地区游玩的最佳景区,游客的流向性强,分布较为广泛。将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为地域文化的良好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有效提高了地域文化的知名度,为区域的发展创造机遇,从而使地域文化的发展不再受到环境的制约,进一步促使各地方的文化通过园林景观设计而融会贯通。在此期间,园林景观设计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于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与城市形象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园林景观设计中表现地域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3.1园林景观的奇特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均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深度挖掘,使地域文化的特点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以展现,从而保持园林景观的奇特性,让园林景观在投入使用后,游览的游客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寓意,进一步为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即要突出地域文化的设计宗旨与主题,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保持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优化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结构,使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完美融合,并保障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能够在长期发展中经久不衰,打造百年工程,让城市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方面,在园林景观的维护与管理方面,也要不断加大投入,使其能够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进一步保障地域文化课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4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样式越来越缺少城市地域特色,各城市的园林景观也失去了其灵动、绚丽的色彩。因此,需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中植入地域文化,一方面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促进特色城市的建设。
5结语
现阶段,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地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生态化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融入需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并在主体的设计结构中,着重体现人文艺术与文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得到良好地展现,进一步为区域的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俭。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1(3)
作者:杨楠 单位:大庆油田设计院
摘要:以城市园林绿化为核心,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了园林绿化景观的养护管理途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整体效果,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养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为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凸显出城市绿化工程和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对此,要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程度,根据城市环境条件和绿化需求,制定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提高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做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质量水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设计
1.1景观设计内容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景观设计工作要依托原有园林设计理论,融合城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各个学科专业人才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现有景观的科学设计与规划,符合城市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律。从本质上看,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就是在指定自然环境范围内,由设计人员进行区域地貌设计、植物设计、建筑设计等,并以美学角度入手,设计可供人们休憩和游玩的自然环境,要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可观赏性和实用性。
1.2设计重点
1.2.1利用生态元素。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原有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设计,以保护为基础标准,提升原有地形、生物和植物等相关生态要素利用效率,降低设计投入成本,对该区域环境进行大范围的绿化和改造,以达到生态效益和公共效益的最大化。根据这一思路,在设计实践中,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基准,到建设区域现场进行分析考察,通过实地研究,分析该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和生物活动因素,寻求满足景观设计需求的自然环境生态元素,但绝不排除设计需求以外的生态元素,综合创作,完成这一生态设计作品。例如,在进行石塑设计中,将原石、地貌、植被等元素综合在一起,形成自然生态面貌,拓展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设计方案的塑造性与欣赏性,再通过工程技术进行写实与修饰,进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综合质量水平。1.2.2全景协调融合。在设计前,要了解城市历史建筑景观和文化背景,保证建筑景观完整的前提下,加入适当的设计元素,利用碑文修饰建筑景观,让游客不仅看到建筑景观,还了解到历史建筑物的文化背景,不仅保护建筑景观,达到最佳的设计规划效果,提高建筑景观利用价值,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添光加彩,降低施工设计成本,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综合质量水平。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也可以反映出城市整体规划力度和人文环境,这对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十分关键。
2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
养护管理工作是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一些建设单位过于重视园林建设工作,而没有重视养护管理工作,降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质量。在实际养护管理中,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时间较长,管理强度和操作力度较大,景观养护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整体投入资源大,建设方很容易由于无力支撑而放弃养护管理工作,弱化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的作用。同时,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植被成活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原始绿化面积存在一定限制,增加了园林绿化景观设计难度,使得景观设计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环保意识还不到位,园林景观会受到一些破坏,绿色植被和花草被肆意采摘,造成大量植被死亡,经济损失较大。对此,要给予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第一,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养护管理技术,规范操作行为,提高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第二,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计划,根据植被生长情况,综合规划,从水、病、虫、修等方面入手,确定养护管理方法和时间,提高园林绿化景观的整体环境质量水平。第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培育和专业训练,让管理人员意识到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护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景观设计内容,从生态元素和全景融合等方面入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平。并加强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提高人员素质,进而达到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牛艳君。河南地区景观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xx
[2]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xx
[3]杨建虎。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景观营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摘要】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并经过时间的洗礼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特征。园林景观作为古老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设计中也对这种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借鉴,并促使园林景观本身的文化内涵量增加,除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外,还传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通过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能力,并从民族文化中寻找到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民族文化;体现
民族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园林景观设计者如果对民族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就会在其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气质。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来体现的,更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继承,而是对民族文化糅合、创新之后的一种承载方式。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特征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总结历史之后,不断升华和艺术化的特有民族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意象和产品。民族文化本身的内涵性极强,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者来讲,恰好可以借助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来提升园林景观的内在气质,使设计更加具有内涵和审美性[1]。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和建筑构造来实现,也并不能单纯的借鉴本土民族文化体现,实际上,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些本土文化虽然具有强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头又来自于国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此外,在采用外来文化元素时,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盖,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欧化设计,大量选用具有西方格调的植物和建筑,必然会使我国本土文化消失殆尽,不但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更会使园林景观蒙上一层过浓的商业气息,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敛性。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
合理运用民族元素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民族文化,简单的符号罗列不仅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还会在表达方式上词不达意,无法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在运用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时,需要讲求整体性和统一性,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产生历史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有特殊关联的民族元素,往往需要通过一一呈现的方式来体现,如十二生肖是一个整体,如果直接引用这一元素,不必做隐匿处理,只需要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如果只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就会使特有符号缺失,无法体现“十二生肖”的真正含义。总之,园林景观借助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主题设计思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情感态度来安排建筑、植物和摆设,避免使人产生“元素展览”之感。虽然堆砌元素的呈现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并不缺乏成功案例,尤其是对典型民族元素的堆砌可以凸显景观特征,如我国最初在庄园建设中,虽然一味的照搬欧式建筑,但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这些庄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并形成自己的建筑优势,成为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
三、体现民族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一)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力求将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天衣无缝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浑然天成的表现手法。虽然建筑格局、植物布局和物件摆设都由人为因素来控制,但是人为安排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融洽的自然世界。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民族文化,就要掌握必要的人工技巧,避免破坏自然美感,出现过多人工开凿的痕迹,通过民族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巧妙搭配,逐步升华景观设计,达到传递民族文化、沟通情感的目的。
(二)实用性
园林景观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休憩和欣赏,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还要注重人们的基本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设计构思中,不能忽略其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对于休憩工具的设置、路灯建设、公共卫生间建设,需要合理布置规划,注重满足观赏者的基本需求,便于人们使用,可以将这些工具、建筑与民族元素相融合,既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如有些景观设计中,采用传统木质建筑来搭建公共卫生间,可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过于突兀。在亭子、长廊、长椅设计中,既要考虑这些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要考量其实用性,并根据实用性来安排具体的尺寸和距离,如果只注重建筑形体的外在美而忽略其实用价值,再美好的景观设计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意境美
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既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一种设计手法。如“借景”手法是我国自创的一种构造方法,可以无限扩张景观的表现张力,使建筑层次更加分明。意境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利用有限的视觉环境创造出一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好环境,为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有许多设计都是与文学元素相融合的。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在思考模式方面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在认知事物时,常常依靠想象和感觉,强调对有形事物的无形升华,而西方人则注重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意识来认知事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手法。为达到设计理念,一些设计者会将一些矛盾性、对抗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尽管这并不符合景观设计原则,但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四)科学布局
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和所处地理环境一般是固定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就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采光需要等来构建空间布局,处理好宏观布局与细节设置,避免在民族文化表现中,采用不合理的民族元素。如有些传统建筑样式并不适合本地区气候环境,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有很大难度,或者根本没有可行性,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四、结语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智慧,园林景观设计想要与之结合,就需要从中提炼出精华元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以此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降低商业气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借助民族元素,借景助景、以小见大,还原自然。但是运用这种设计手法时,不能毫无章法的简单罗列民族元素,需要以民族性的设计方法入手,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东西,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固有的深沉感。在运用民族性的设计方法时,要配合当地的环境特点,注重因地制宜的体现民族文化,达到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矫克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S1:388-391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凭借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占有重要一席,古往今来人们寄情山水,也把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私家园林的建造艺术融为一体,两者在创作过程中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关键词】山水画;私家园林;文人化;豫园
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简析,并以海上名园豫园为例,探索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对书画艺术和造园艺术中共有的表达手法进行学习。
1早期山水画与私家园林的关系
山水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的丝织品和壁画上都已有山水画的存留,著名的北魏壁画《女史箴图》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图》中都能体现出当时山水绘画的技法还略为简单朴拙,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特点,这个时期称为中国山水画早期孕育阶段。隋朝时期,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颇具古意,工整细巧且色彩浓烈,开青绿山水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而史料记载,汉代时私家园林已兴起,建筑选址处多风景秀美,但从规模和内容形式上都还依存皇家园林的模仿建造。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和佛道盛行,寄情自然山水的社会风尚促使了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生成和普及,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既包括城市私家园林,也包括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繁荣时期的山水画与文人写意造园主题
2.1山水画技法变革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宗教绘画逐渐趋于世俗化,中国山水画也有所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特点的两大绘画流派逐渐形成,分别是青绿山水派和与之对应的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作,把中国绘画的文学性表达了出来。画家张躁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根本原则,五代时期的荆浩将勾填、勾染画法变成了“皴法”,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上迎来了一次大变革。到了宋代山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南北方特点对比显著,北方派雄壮挺拔,南方派淡墨意仙。2.2人文写意园林唐代私家园林的建造规模胜于魏晋,尤其是中唐以后,诗画艺术引入园林创作,写实写意的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唐人尚法,宋人尚神”,两宋禅宗的流行使得宋人的造园艺术也趋于重精神,轻形式的手法。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建造更为普及,许多文人和画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把诗画意境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创作中,使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呈现出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改变。北宋时期造园的技术和艺术均达到了历代最高水平,且数量多分布广,在内容和形式上已趋于定型。这一时期的造园手法根据山水画主题,融入诗词,楹联等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相得益彰,神形兼备。元、明时期的造园技法也凸显写意之风,并延续到清代进而发展到高潮,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有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和豫园等。
3转型时期三方鼎峙的造园风格
元代山水画进入转型时期,即用水墨代替彩色并占据了画坛的统治地位,元代初期画家赵孟頫主张书法入画,即运用墨色深浅变化来呈现出色彩的效果。这一时期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他们强调应注重绘画意境,借景抒情,不拘泥于绘画礼法,因此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人物著名的“元四家”。明代画家大多沿袭前人的绘画内容,而清代山水画在董其昌的影响下各展所长,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不拘一格的画风把清代山水画又推向了高峰。
4豫园景观设计中山水画艺术形式的营造手法
4.1饱满布局和延伸空间豫园始建于1559年,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豫有平安安泰之意,作为私家园林它是明代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体现。古代私家园林一般多建造于城区近郊住宅之旁,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空间的一个延续用来怡情养性,但用地上多受限制所以规模偏小,造景时多为平地挖池、种植花草树木。豫园的布局因受市井用地限制采用建筑朝向园内,视野不算开阔,借景创作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将主要的山石景观设置在院内的中部位置,如园中四丈高的黄石堆积大假山,其他次园和小空间分布在周围,布局饱满,主次分明。豫园的景观适合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鱼乐榭的花墙及半洞门所打造的延伸空间也给人以无止境的视觉感受,如山水画般的缥缈悠远。4.2曲直结合动静相宜《园冶》写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建筑先有厅堂,后有楼阁、亭轩、亭榭,游廊贯穿其中,豫园采用的小尺度造园手法,典型的建筑二层或多层楼阁设计,在水体之上,建筑屋顶的翼角高高翘起,整体轻盈玲珑,又能避免木架结构免于雨水淋湿受潮腐烂。古典园林遵循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复廊与方亭结合,山水相依,主要有几种形式:潭、瀑、池、涧。豫园多以水池为中心,向心聚向的格局,水体规模不大但造型上曲折,赋有节奏感,地势平坦中取水的流向,动中有静,园中三曲板桥贴水而筑,建筑之上可临水赏月,极富诗意。4.3细节造景隔墙和漏窗的组合充分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对景观的处理,通过漏景借景以及隔景障景把园林景观的多面观赏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与山水画的作画技巧如出一辙,形成若隐若现的意境,把自然景观里的细节与画者的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豫园中的5条穿云龙墙,活灵活现瓦鳞通透,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充满动感富有生机。植物造景的诗意手法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中国古典园林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像豫园这样的传统园林在植物配置上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又不失自然,花草植物与山石的排列组合讲究画面感,错落有致,应接不暇,颜色上相得益彰。名树古木百年生的就有30多棵,匠人将植物和石头组合成一幅幅山水画,结构上高低错落,疏密有秩,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造园特点。
5结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相辅相成的,万物皆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传统园林景观的造园手法和艺术传达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园林意境创作。当代设计更需要从传统的理念里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古为鉴,因地制宜地去传承创新。
摘要: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每个地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凸现地域文化的特色,还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内涵,增强其文化底蕴,展现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文化;设计;植入
园林景观是在我国传统园林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合美学、建筑、动植物、文学等多种知识而产生的建筑艺术,它是自然、文化、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还应该将地域文化渗透于其中,不同城市都有其不同的魅力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的素材;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可以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1.1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素材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的统一,其设计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生活和当地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因为地域的不同,设计的方法和对象也不相同。地域文化是基于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逐渐形成的,是地域内人们思想的高度统一。每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符合当地的文化。地域文化所包涵的生活习俗、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等,都可以增加园林景观创作素材。另外,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师来说,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可以为其创作提供灵感,这也是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的又一种表示。比如,在崇明绿岛四季景观设计方案中,“绿野仙踪”景观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崇明岛葱郁的树林和曲径通幽的独特美感;“寿舞夕阳”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沉稳质朴的沙岩景墙和高大茂盛的银杏木。
1.2地域文化需要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园林景观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文化氛围来源于地域文化并且反映出地域文化。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直接的感受,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园林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建筑是一种艺术,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土质情况、水源情况等相契合。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建筑,从其构造来说,也反映出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设理念相融合呈现给大众。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2.1地域文化运用的原则和条件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植入地域文化,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第一,在自然条件上。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动植物、水利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到地域内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所以,园林景观中运用地域文化,要综合考虑该地域的自然条件。第二,在人文历史上。人文历史是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印记,象征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突出其文化内涵,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地域历史,将地域文化用现代建筑艺术表现出来,增加园林景观的魅力。
2.2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入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手法。首先,抽取地域文化中优秀的因素进行设计。地域文化有好坏之分,优良的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落后的文化也会对园林景观设计造成不好的影响。其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切不可在建设中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促进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另外,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浪费资源。最后,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融合在一起。地域文化的运用不是单纯地运用,而是依靠现代建筑手法,从而形成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风格。
3总结
总之,地域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密切,二者不可分离。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的运用,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园林景观建设和地域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xx(11)
2曾艳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研究[J].房地产导刊,20xx(7)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原有自然生态,需要合理的设计施工,否则会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降低生活适宜度。介绍了生态修复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原理的应用,阐述了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分析了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为园林生态的合理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修复;植物配置
0引言
园林景观作为生态环境绿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装点了自然风景,另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是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人为的施工设计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原有的自然生态,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设计施工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对于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降低生活适宜度。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量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活环境的适宜度和绿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宜居自然的排名将绿化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而园林绿化并不能让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园林景观不能盲目建设,需要通过科学的生态学理论,采取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让生态系统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自然生态修复
1.1生态修复内涵
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抗损坏能力,还具有损坏之后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修复是建立在一定程度损坏的基础上的,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将会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生态修复的本质并不是人为的强制性改变,而是利用生态环境自身的恢复能力,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或者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人的辅助作用,这种辅佐作用可以加快生态环境的修复进程。生态环境修复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1方面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基底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得以演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第2个方面是恢复植被和土壤,植被作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肥沃的土壤可以帮助植被更好地生长。第3个方面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少决定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低和自我维持能力的强弱[1]。第4个方面是减少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再次破坏,通过一些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园林景观作为绿化的一大作用就是装点风景,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生态系统恢复问题,也要兼顾园林的视觉和美学艺术,这样可以带给人赏心悦目的观感。
1.2生态修复技术
对于被破坏的自然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地种植一些花草,而是需要运用生态学应用领域的技术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不仅如此,在构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候还需要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这些措施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进行调节控制;另外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也是构建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是园林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实施步骤。与此相关的技术虽然形式各异,但是都离不开“恢复和()发展”的本质内涵,还包括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2]。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等在原理上都是让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自然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2.1生态修复基本原理运用
园林绿化通过人工方式实现,实际上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再造第二自然环境,但是自然环境的重造不能只是简单地种几棵绿化植物,而是要运用生态学的诸多原理,考虑生态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利用生态学的技术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运用诸多原理实现,这些原理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
2.2生态修复基本原理的要求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满足这些要求,才能使得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进行,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恢复中不得不考虑的是限制因子要求,限制因子要求起到了决定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这样的结构可以使生态系统具备自我维持能力和抵抗破坏能力,一旦生态系统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将会减少人工维护的频率,节省许多劳动成本[3]。生态适宜性原理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是多使用当地的植物种类,同时对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所需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再进行园林景观的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可以合理安排种植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使得植被处于最佳的生长空间。依据群落演替理论,园林绿化这种人工的环境恢复办法,如果实施得当,可以缩短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然而这种群落演替理论适用的范围必须建立在生态破坏在一定可承受的范围内,当面临生态环境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时则无法进行现实意义的指导,而且这种生态恢复是极其困难的[4]。增大物种多样性,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可以形成生态环境抵抗外来的多种风险;另外在绿化中,许多地方的面积较小且分散,对于空间的利用是一大考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在指导景观层次规划,考虑生态环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可以让景观设计更合理利用空间。
3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的恢复相比较自然生态系统,有了人的活动因素存在,构成了一种动态复杂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工的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生态系统。园林景观作为自然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和美化景观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景观中经常出现乔灌木以及藤草植物,这些植物之所以成为园林景观常见的植物选择,是因为它们可以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在整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的搭配,且错落有致的景观搭配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3.1施工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近几年建筑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逐渐加大,尤其是工程建设的大量实施对环境影响很大。目前工程建设中,经常出现人工弃土,裸露土地,改变土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产生了大量泥沙和生活垃圾造成河道淤积,阻塞排水管道,严重的情况下造成水土资源破坏。
3.2园林设计中植被的搭配
园林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处生态环境的特点选择植物。生态环境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植被较少,需要的植物应该具备保持水土的功能,一般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工地上生产相对集中,粉尘污染多,需要植物具备抗污吸尘的功能,而且土壤较为贫瘠,需要摘种的植物能够耐贫瘠,易存活[5]。园林植物管理不像农田那样可以打药除虫,因此选择植物需要抗病虫害,同时需要能够进行粗放型管理。植物的选择在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植物的美观性,这样可以增加景观的美化,从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让人生活其中能够精神愉悦。
3.3园林工程和生态修复
园林景观的建设工程需要与植物的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园林建设工程包含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和园路工程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
3.3.1园林排水工程。园林排水主要依靠园林表面和沟渠的建设,一般来讲明渠排水是园林排水的主要方式,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园林的道路、地形做成浅沟式排水渠,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同时在沟渠内种植保持水土性能好的植物,在遇到大雨排水的时候可以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排水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园林的地表层,如果不进行防冲刷设计,会造成道路故障,严重的会造成交通中断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思路可以从竖向和横向两种设计角度进行,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应采用铺地植物保护坡地,防止雨水冲刷,从横向设计角度进行考虑,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
3.3.2水景护坡工程。考虑观赏性的要求,园林中大多存在水域,在园林中进行人工水域的建设需要配套建成稳定的湖岸。人工水域的边缘为了防止水流冲击,需要建立驳岸和护坡。一般驳岸可以考虑使用石头或者水泥材质建设而成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护坡的硬性建设必不可少,软性建设如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也是有效防止河流冲击的因素。河流两岸可以种植一些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为了提高坡面的抗蚀能力,减少径流速度,可以在坡面种植草坪,不但可以增强景观的坚固性,而且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3.3.3园路铺装。园林中道路的建设是人们观赏园林景观的重要载体,合理的道路设计可以增加园林对于人们的吸引力,而且道路设计可以融合艺术的美感,使得整个园林更加有趣。园林道路建设的路面,按照路面材料可以划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和简易路面等,不同材质的路面,可以设计出风格多样的园林观景道路。园林的道路设计虽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则,首先是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其次是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进行生态铺装路面可以提高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
4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自然规模的扩张,人口增长导致人口扩张与环境承受力之间发生了矛盾,对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舒适度是首要考虑因素,只有依据生态修复理念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进行园林建设才可以打造舒适融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森.基于生态修复构建下的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索[J].现代园艺,20xx(5):118-119.
[2]陈建清.广东山地风景林下植物配置模式构建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3]朱克利.湖北省水生植物物种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xx.
[4]方良英.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自然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14):105-107.
[5]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77
中国的园林景观历史非常悠久,自奴隶社会起就有了以“囿”为载体的雏形,封建社会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期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例如留园、圆明园等等。这些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无不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抽取出来,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势必会使园林的建成效果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1.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民族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覆盖的领域非常的多,比如中国书法、兵马俑、甲骨文、中药、剪纸、风筝、乐器、彩陶、蜡染、瓷器、国画、对联、汉服、中国结、汉字、脸谱、红灯楼、刺绣、古代兵器、鞭炮、饺子、谜语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地不同的礼仪风俗,可谓包罗万象。
1.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现的科学与艺术的产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态学、美学、人类大众行为学、建筑学、环境生态科学、力学、材料学等。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中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方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现代园林景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园林已然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代名词,可以展现地域特色和形态,其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充分满足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和要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第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加考虑整体性,关注与周围城市建筑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考虑未来的发展。现在园林景观设计无形中形成了“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的理念,即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之初合理地设置城市绿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以及其他的城市设施。第三,正是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更加注重人的需求,注重与周边环境的配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简约”的发展形式,不过分地追求繁琐和豪华,利用规则亦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来展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简约而不简单。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2.1传统绘画的应用。同诗词歌赋一样,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传统绘画寄托着文人骚客的情怀,讲求意境上的布局和构图,着重表现自然中的叠山理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绘画技巧,在狭小的空间中合理布局,引入水、石、植物,以建筑点缀,给人以大而丰富的感觉,营造写意山水的意境。
2.2古代建筑的运用。古建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元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公园售票口的设计是古建的形式,还有一些茶馆、酒吧、中式餐厅等。
2.3“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天人合一”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现在演化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自然的保护,比如北京园博园的锦绣谷,锦绣谷的前身是一处巨大的垃圾填埋场,利用现有地形将其改造为大型的下沉式景观花园,取传统的燕京八景之精髓,体现了晴雪、叠翠、趵突、晓月、秋波、春荫、夕照、烟树,冠盖北京的八景。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祖先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一路发展起起伏伏,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日本园林、欧洲园林、美国现代设计等各种流派的园林设计理念不断向中国涌入,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曾一度经历过盲目跟风、发展方向模糊的低迷期,但是,现在的中国园林景观正凭借着其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一点一点的发展和崛起。中国特色的当代园林景观在世界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