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能够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新闻播报论文(优秀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相对于其它传媒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和播出与受众的收看同时进行,可以将新闻发生的时间与到达受众的时间差缩减为最小。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如何遵循新闻规律,及时快速播报新闻事件,展现开放的传播姿态,呈现真实的现场,深度细节挖掘和多维视角,全方位展现新闻事件并与观众互动成为了我们当下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从体育新闻报道开始尝试现场直播,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视直播方式在重要会议上、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但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运用要从1997年开始。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搞了一系列大型现场直播报道,被誉为电视的“直播年”也标志着我们电视新闻语言开始走向现代化。伴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新闻时效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异于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重大问题,现场直播正是电视媒体体现时效性的最佳手段。中国电视直播新闻自1984年初步尝试到1997年大量推出,直到2003年5月央视开播新闻频道,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新闻直播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电视新闻直播的选材问题。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体裁的正确选择是做好电视新闻的基础。近几年来,一些电视台为了能够推出新闻直播节目吸引观众眼球,动不动就大张旗鼓的对一些不值得进行现场直播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这些新闻是计划之内发生的,普通制作完全可以,但是偏偏要用现场直播做,又或电视台者对一些只有专业人士才关注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结果是观众在看新闻直播节目后感到索然无趣,或者是根本看不懂、看不惯。
第二,连线代替现场。我们所说的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对事件发生现场和发展进程及时性报道,这种报道应该是图声并现的,才能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现场直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们经常在一些新闻节目中看到以“连线”代替“现场”这一怪现象,甚至有人调查统计,以“连线”代替“现场”的比率竟然高达60%以上。
第三,真实性的缺失。现在我国电视直播节目形式有两种,一是非固定栏目播出,如突如其来的事件、重大事件发生时将其他节目或栏目中断进行直播,另一种是固定栏目的直播。在这两种形式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二是拿以前录制的消息充当直播新闻,用假信息掩盖真实的新闻事件现场。这种状况存在,无法让电视观众了解到完整的事件,或认识到事件的真实,也就失去了现场直播的意义所在。由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受众主要是广大电视受众,他们希望看到的更多的是反映国计民生的题材,因此题材的选择要平民化。要侧重对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现场直播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即时性、参与性,对于题材的选择要注重这些方面的优势。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即时性的现场事件图像和声音并现的综合。因此在现场直播时要尽量多的运用“现场报道”结合声画。新闻工作者要摆正好心态,不要怕麻烦,想要用固定的画面照片或者单纯的电话连线,去营造出那种现场直播的假象。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各媒体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能以提高收视率或为了达到个人亦或是某个集团的利益而制作失真或者是虚假的现场直播新闻。对于政府来说,也要加大力度严惩这种行为,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新闻发展模式和竞争模式。在今天,电视直播报道正走向多现场、多信息流、多表现手段、多终端的综合运用。在直播状态下,多个、多种信息流同时进行,构成电视和网络的交互发布态势。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是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也就是最大限度信息量的传播。
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将电视媒介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的表现方式,现场直播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转变,更是新闻本质的飞跃。面对互联网和手机等传媒新贵,电视新闻想要在未来参与竞争,就必须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常态化。因此应运而生的,有亲和力的,节目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新闻现场直播的故事化方式就产生并不断的发展下去。语言包装得生动性和主持风格的亲和力的同时,致力于新闻叙事方式的情节化、故事化,也成为众多电视媒体新闻创新的重要取向和未来的新闻直播的一个发展方向。
摘要: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法预知的事件。具体又分为“灾害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大类,但无论哪类事件,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作为新闻媒体,应该承担好传播信息的职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完备的报道。因此,在了解突发事件特点的基础上,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构建起应急报道机制,提升记者的道德和专业素质,有效、有序地应对突发事件。
关键词:电视新闻;突发事件;机制;记者
1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都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会给社会甚至整个国家、世界带来强烈影响。突发事件最大的3个特点就是负面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突发事件具体可以划分为“灾害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大类。灾害性突发事件,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和雪灾等,是来自于自然力量,不可改变不可避免;社会性突发事件是指有人为因素,由于社会矛盾的积累或人格缺陷而导致的灾难,如矿难、暴力案件和纵火行凶等。这类事件与自然界无关,是人为实施并且可以减少的。
2构建应急报道机制
电视新闻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历史,要追溯到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妻子乘坐敞篷车通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街道时,被一人枪杀,而这一凶手后又被另一人所杀。这一事件改写了美国的历史,同时也成为电视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事件发生后的周五到次周一,美国三大电视网停播一切节目,24小时报道这一刺杀事件。而今时隔多年,电视台无论从专业性还是技术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如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缜密的配合和完备的应急机制仍然不可或缺。
2.1建立庞大的信息来源系统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时新性要求媒体能够获取到最新鲜的信息,这些新鲜信息就是新闻的闪光点。由于时效性直接决定了新闻具有的价值,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信息,而不是被动接收“二手信息”。
2.2完备的技术支撑
一般情况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是不知晓的,除非记者刚好在现场或者是条件极为便利,因此,记者在消息的获取上首先就要面临一层时间的阻碍。令世界震惊的美国洛杉矶黑人暴动事件,起因是电视台播出了白人警察残暴地殴打黑人司机,而摄录下这一事件的是一位携带袖珍摄像机的路人。电视台也可以汲取这起事件的经验,联手当地部门,在公共场所放置监控摄像头,这样可以扩大获取画面信息的范围,弥补地域缺陷。
2.3有序的协调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再进行准备往往会让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容易导致信息采集的遗漏以及报道的不完备。很多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即使没有先兆,电视台也应该成立应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根据各自的分工确定工作方向,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很多突发事件都需要进行连续报道,有时甚至要围绕事件主题做出系列报道。这需要很多工作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作。
3提升记者的素质
3.1道德素养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面是对事实的采访记录,一面是放下机器,参与到救援行动中。先看一则事例,1992年9月18日,山东省临沂市一辆长途客车上发生一起特大暴力持刀抢劫案,案发后,公安部门组织警力围捕罪犯。在公安民警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的危机时刻,现场采访的记者没有拍摄这一激烈的搏斗场景,而是把没有关机的摄像机放到了地上,冲上前去和公安民警一起制服了歹徒,录像带上留下的只是一片空旷的玉米地和并不清晰的搏斗声。而这个片子在之后却带来了强大的感染力,画面不但被中央电视台全部采用,而且还在省内获得了一等奖。这名记者之所以能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是因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要把救人放在首位,生命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值得受到最高级别的待遇。
3.2专业素质
突发事件往往带有很大的危险性,一些记者为了深入采访和调查,在火灾、抗洪、枪机这种案件中丢失了生命。但突发事件的特征就是如此,想要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记者就要深入事件发生的中心地带。这是对记者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其献身精神的考验。此外,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媒体也应借助网络手段,在互联网上及时获取信息、更新报道。各大媒体机构可以构建信息的交流分享平台,与受众及时进行沟通,这样不但能够适时改进报道方针,也可以通过受众的渠道获取到一手信息。
参考文献:
[1]廖唯方。论电视新闻对突发事件的立体报道[J]。中国传媒报道,2012(4)。
[2]胡春华。浅谈突发事件的电视采访[J]。新闻传播,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