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修的分类
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及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修质量,维修人员要将维修工作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修理:在易发故障前进行有计划的检查修理。
(2) 改善修理:对易发故障进行结构电路改进,降低故障率。
(3) 定期修理:依照修理周期计划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4) 事后修理:突然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强制修理。
(5) 在仪器修复并正常运转之后,需按它的技术指标参数进行调整,以恢复其原有的性能。
2.维修的实例
721型分光光度计在医院检验科、药房、免疫室均得到使用。其光路系统在正常使用下,不易出现故障。但长期使用,由于环境因素及搬动等原因,也会造成光路故障,因此721型分光光度计光路系统故障的检修显的非常重要。下面通过常见的故障修理进行阐述。
(1)光度计不能调满度
若721型分光光度计不能调满度(100%T)。开机后调100%旋钮,从仪器的背面可见光亮度可调,表头指针在灵敏度打到最大位时仍不能调满度,打开比色皿暗盒盖,用手轻按一下光门顶杆,使光门微微打开,可见表头指针迅速向100%
方向偏转。由此可见光电管及放大器正常,将比色皿架取出,在比色皿暗盒靠近光门处放一张白纸,白纸上无光斑。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种原因:光源类由于灯架松动产生移位,灯丝未对准光路;校正波长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将校正螺丝旋转过度,光斑偏移不能落到出光狭缝上;分光系统脱落移位。
为了排除此种故障,首先应从仪器的底部将分光系统的外壳打开,检查分光系统各部门。有松动及脱落的部件将其固定。打开电源调整灯泡位置,将入射光斑调到入射狭缝上,并在光源灯亮度不变的情况下,将光斑调到最亮且边缘整齐的长方形。调整准直镜上、下、左、右位置使光斑落到出射狭缝上,此时从比色皿暗盒观察可见到一矩型光斑,出射光调好后进行波长校正,仪器即可恢复正常。
(2)透光度T不稳
若721型分光光度计在测量过程中,透光度T不稳。此故障由光路系统漏光所致。检查聚光透镜的接口部,此处有一橡皮圈,由于橡皮圈移位可造成漏光。比色皿暗盒盖不将顶杆全部压下也可造成漏光。机箱变形,使光门顶杆的长度不够,而不能使光门全部开启。比色皿的定位槽松动而引起每次定位不一致。可重复校正固定定位槽。光电管老化,需更换光电管。
(3)调零旋钮不能归零
此故障在光路部分多由光门顶杆不能弹出造成。有两种原因:顶杆弯曲卡死;光口生锈,或位移不能正常落下。将机械部分故障修复,仪器即可正常调零。在检修光路系统以后,需进行波长校正,否则仪器测量出的结果准确性会下降,只能将波长较正后,仪器方可完全恢复正常。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牵涉广泛的,它不仅包括医疗自身的特点,还具备电子电路、物理、化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医疗器械的维修需要从不同学科的实践结合做起。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这也促使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开设计数控技术专业,然而从有关部门得知,这一两年数控专业高职毕业生切合专业的就业率并不很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数控人才,另一方面数控专业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人才本身都不满意,社会上还是缺口较大,其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说明我们高职教育在教学机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与企业沟通、合作,没有按企业的愿望培养人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有多方面的,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学生技能力很弱,实际经验和动手能力差;学生没有专长和一技之长,没有特色;学生定位不准,不愿立足一线,缺乏吃苦耐劳和为企业奉献精神;学校就业和就业指导体系不力。
一、制造业呼唤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60多万人。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奇缺,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能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时期,生源基础变化较快,企业对人才层次要求上移,使用重心下移的情况下,由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方案调整没能及时跟上社会变化,没有一套适时的高质量教材,此外,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上还显得不够。
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技术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1、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机械制造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有特色的高职数控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企业活动为主线” ,研究其职业分布和学生就业方向;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知识够用为度”来架构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且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学生现状剖析:
(1)专业能力不强。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还有很多原因。
(2)技能不足。
(3)定位不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一定要做管理人员,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奉献精神,不愿立足企业,与企业同甘共苦,只讲索取,不讲奋斗、拼搏、奉献;对企业文化和环境的认识不够,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4)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不力。目前很多学校就业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体系。
2、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生现状,根据企业岗位群的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为目的,针对性的对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方法和内容、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就业指导、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改变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满足企业用人要求。
(2)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专业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核心专业课程。确定以能力为中心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技能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将专业课提前,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课,(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05页)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可提前就业,缓解集中就业的压力。
(3)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撰写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并完善实训指导书;在进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撰写专业主干课的校本教材。完成适合本专业图册和主干课程的题库建设。建设几门校级精品课。
(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是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6)校内、校外实训场地建设。根据培养目标,新建、扩建和完善一些实训场,为学生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成满足学生企业生产管理环境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实习要求实习基地。 加强产、学结合,通过参与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完善职业素质教育和就业体系。落实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教育,让他们在专业教育时就传递怎样做人、做事的知识,在实践中严格要求,使之潜移默化。积极拓展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设定专人负责学生就业和就业跟踪工作,并发动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将逐步完善有关配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制度。
2、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3、结合专业立项,做好本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4、加强和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
数控技术是集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及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产物,它的出现及所带来的高效率、高精度已引起了科技界与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一、了解数控车床的结构,掌握最基本的操作
教学初,笔者抛弃在课堂上讲绪论的教学常规,先带着学生进车间参观车床,并讲解数控车床的结构以及操作面板上各个按钮的作用,让学生先进行数控车床的最基本操作,如上电、下电、机械回零、启动主轴、对刀等操作,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以GSK980TD系列的数控车床为例,由于有极变速的车床,因此要对学生强调启动主轴前必须先选择档位,还有机械回零,学生往往出现超程的误操作。再就是对刀,这是一个数控车床的重点操作,它关系着零件的精度要求,必须强化训练。为了解决车床少、学生多的困难,同时避免损坏车床,笔者让学生在电脑模拟仿真软件上模拟操作,熟练了再进行车床实际操作,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数控车床常用的最基本的操作。
二、强化编程技巧,完成零件形状的加工
1、掌握编程方法
在这个模块中要求学生熟记常用的编程指令并能灵活运用,如快速定位G00、直线插补G01、圆弧插补G02和G03、轴向粗车循环G71、封闭切削循环G73、精加工循环G70、螺纹切削指令G32和G92等。笔者补充讲解G02和G03的判定;G71和G73应用上的区别;切槽、切断的加工;倒角,倒圆的加工等。总之,把实际生产中常用的编程指令让学生熟练掌握。
2、确定加工工艺
加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确定加工工艺,它是提高数控车床加工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能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减少刀具空行程时间。例如,有的零件一次装夹只用一个程序就能完成,而有的零件则要调头装夹,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程序完成。因此,在加工前,笔者要求学生应根据不同的零件,制定最佳的编程方案和加工路线。
3、选择刀具和切削用量
根据工件加工表面以及用途的不同,车刀分为外圆车刀、切断刀、内孔车刀、螺纹车刀等,笔者就此训练学生依据实际加工中对零件形状和精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具。比如,切断刀它可以切槽、切断,工件根据不同用途其退刀槽有宽有窄,因此在实际加工时就要先把切断刀磨成所需要的宽度。在切削用量的选择上,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被加工表面质量要求、刀具材料和工件材料选择合适的切削用量,同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G98(每分进给)和G99(每转进给)的区别和应用。经过分类学习,学生从编程到实际加工逐渐思路清晰,再结合在之前所掌握的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就可以开始零件的实际加工了。
三、细致分析,查缺补漏,提高零件精度要求
如果说编程完成零件形状的加工的是数控车削的核心和关键,那么保证零件的精度则是数控加工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在对零件形状的加工掌握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怎样提高零件的精度。
1、刀尖圆弧半径补偿
零件加工程序一般是以刀具的某一点(理想刀尖)按零件图纸进行编制的,但实际加工中的车刀,由于工艺或其他要求,刀尖往往不是理想点,而是一段圆弧,切削加工时,实际切削点与理想状态下的切削点之间的位置有偏差,会造成过切或少切,影响零件的精度,因此在加工中进行刀尖圆弧半径补偿以提高零件精度。
2、对刀对刀也是关系零件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指导学生釆用的是试切对刀,因为此对刀方法既简单又好理解,但也存在着弊端,就是当需要多把刀加工零件时,在对第二把刀、第三把刀和第四把刀时,都要试切端面,那么坐标原点就要改变。如果刀具偏置仍然输入Z0的话,加工的零件长度上就有误差,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在对其他几把刀时,不要再切端面,只需贴紧就行。
3、其他因素
例如在这之前提到的数控车床加工工艺的选择、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还有工件的装夹、车床的振动、刀具的磨损等。学生在实际加工中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在提高零件表面质量和精度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在这个阶段中,笔者辅导学生在数控车床加工中从零件形状到质量进行了一个跨越,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能熟练地加工出合格的工件。把数控车床教学分阶段、分模块地实施后,笔者经过调研和考查发现效果不错。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数控车床的编程、加工和维护,并能处理车床的一些简单常见的故障,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