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 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 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 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 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 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 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 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 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时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 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 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 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 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 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 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 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 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 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开创的`时间不长。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19. 连播·联播:“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20. 终止·中止:“终止”指结束,停止。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21. 捉摸·琢磨:“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虑;例:老张的话我琢磨了很久。
22. 妨害·妨碍:“妨害”指有害于。而“妨碍”指阻碍,不能顺利进行。
23. 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而“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24. 供品·贡品:“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而“贡品”指古代属国或本国臣民献给帝王的礼物。
25. 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而“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26. 泄漏·泄露:“泄漏”专指液体、气体慢慢流出。而“泄露”指不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27. 树立·竖立:“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而“竖立”指物体垂直而立。
28.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常被误用来形容其他美好事物。
29. 炙手可热:只能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常被误用来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30.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常被人误用来“首要”“首先”和“理所当然”之意。
31.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是敬辞,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绵薄之力”才是谦词。
32. 蓬荜生辉:敬辞。表示别人使自己生辉。
33.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34.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误用于表毫不犹豫地做与正义无关的事。
35.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多用于否定形式。
36.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37.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38.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9. 鬼斧神工:可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认为只可形容自然景物。
40.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41.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42.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43.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44.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于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5.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6.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常与“休戚相关”混。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47.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48.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49. 不以为然:不赞同。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50.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问题类型和回答技巧、方法、方式
1、选取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类(字、词、句、段落)和分析感情类: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向往、忧愁,爱国感情、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悠闲自在、洒脱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表达了对……的厌恶憎恨,抒发了思念之情、抑郁之情,体现了对……的追求。
2、分析中心论点和主旨类:批判了……的社会现实、封建制度、愚昧无知,表达了讽刺之情,通过描述……展现了……通过雅俗对比,突出文章主旨……,暗示了……,反映了……。
3、比较类:通过比较……衬托了、烘托了……的社会现实、人物性格、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落后、道德的沦丧,表达了……的决心。
4、描写方法类: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
5、表现手法类:以动写静、动静相衬、比较。
6、修辞手法类:用典、比喻(增强形象性)、拟人、对比、对偶、夸张、排比(增强气势)、象征(深化意义)、引用、反问(反诘)。
7、成语出处分析类:狡兔三窟、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庄子·秋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8、人物性格分析类:阶级局限性、内心软弱、多愁善感、开朗乐观、沉静、谨慎、稳重、过敏多疑、安于现状、消极忧伤。
9、抒情方式分析类:借典故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10、结构作用分析类: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点题、突出中心思想。
11、论证方法分析类:举例论证、例证法、说理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2、原因分析类:制度、社会现实、客观环境、主观认识。
13、线索梳理类:某个人物、事件、客观事物、一句话、一个现象等。
14、论证关系分析类:正反对比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总分总、分总关系。
15、艺术特色分析类:复沓、叠句、重唱。
16、现实意义分析类:借古喻今、从政者广开言路、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礼贤下士、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以人为本的思想。
17、语言特点分析类:直抒胸臆、清新、形象鲜明、哲理性、犀利、句式长短相间。
一、填空
1.《诗经》是我国中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2.《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
3.(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4.(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史纪》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赞之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纪》内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7.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后人辑有《陶渊明文集》。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9.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1.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景《黄鹤楼》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2.李贺诗中带有明显的伤感情调和浓郁的死亡气氛。故有“(诗鬼)”之称。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16.《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1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朦胧派诗人(北岛)。
18.《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19.(奥尼尔)被称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
20.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思想家诗(孟子)。
21.陶渊明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22.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2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4.写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跑警报》的是(汪曾祺)。
25.《丈夫》是(沈从文)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朅:健壮英武的样子。 2.杲杲:日光明亮的样子。
3.茕茕:孤单茕独状。 4.援:取。
5.深辙:大车的车迹。 6.俱:同来。
7.款款:徐缓的样子。 8.千寻:形容铁链之长。
9.怛:恐吓。 10.狎:亲近而不庄重。
11.阑珊:残,将尽。 12.衾:被子。
13.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14.星如雨:焰火或者灯光之盛。
15.阑珊:零落,稀疏。 16.梦蝶:短暂,虚幻。
17.宁帖:安宁,安稳。 18.膏:润发的油。
19.痗:病,痛苦。 20.慊慊:不满,怨恨。
21.扶疎:繁茂状。 22.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
23.畋:打猎。 24.离尤:遭灾。“离”通“罹”。
25.晌:一会儿。 26.刚道:硬说。
27.暗香:幽幽的香气。 28.龙蛇:指碑文上的字迹。
29.寻常:长度单位。二尺为寻,二寻为常。
三、简答
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此联写景之妙。
答:“穿花”一联写曲江春景,庙宇天然。蛱蝶在花间穿梭,蝶恋花,花依蝶,相得益彰,色彩绚丽。蜻蜓轻触水面,款款而飞,自由自在,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自然春景啊!可这大好春光,即将消逝,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诗人写出了结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对于愁积一胸的杜蒲而言,只有春光不会辜负他。
2,《水调歌头。落日秀帘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这首词作者通过展现庭前广阔江面突兀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超然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旷达豪迈的处事精神及对心性修养的人生追求。
3,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悠长又寂寞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两句反应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
答: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寞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行走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个美好希望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样美好的希望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突兀即逝,就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留下的依然是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额逝的希望!这样的形象描写,逝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传达了诗人忧愁迷惘的心态。同时表达达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苦闷,彷徨,充满理想和低回而迷茫的心态。
4,如何理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答:此诗出自北岛的《回答》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两句字面上理解为:卑鄙者的人因卑鄙而活下来,高尚的人因高尚而死去。这两句诗是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思,将荒谬的时代总结为两行警句,使读者刻骨铭心。卑鄙者畅通无阻,无所不为,往往是社会上最的利也是最得意的人,而那些恪守道德,坚持理想的人则是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作者以隐喻中用陈述的手法通过对比将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5,柳宗元的《三戒》是什么?它们在文学形态上有什么特点?
答:柳宗元的《三戒》是《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在文学形态上有什么特点:文章通过三则故事,三种动物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以物喻人,随物赋形,寄予了深刻的道理。所谓“寓”是寄托的思想,作者善于体情察物,抓住麋,驴,鼠的动物本性,随物赋形,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浅显易懂的故事形象中体现出来。
6,《大观楼长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历史观?
答: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他把正统王朝看做是不长久的幻影,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做是“断碣残婢”。写尽了作者对帝王将相的轻蔑,揭示了历史无情的真理,任何统治者,即使确有丰功伟绩,在世时风光无限,颂扬不绝,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只是一朵浪花罢了。
四 阅读理解
1 《归田赋》
a 作者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答:1 仕途遇到挫折,功业难就。仕途浑浊,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建功立业的机遇。2 不满当时的朝政。
b这文章当中写了归田的哪几种乐趣?
答:游春之乐,山水之乐,山水之乐。
c 这文章在汉赋的发展中有何地位?
答:《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田园隐居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开创了晋魏小赋的先评,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a浅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新奇,比喻新奇。雨为天之泣,月有润湿感,齐州如九点烟尘,均有现代意象派诗之主观色彩。
b此诗表现了怎样的想象力?
答: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将游仙诗之特点发挥到极致,驰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大地,人间与仙境。
c 此诗的意象有何特点?
答:意象奇瑰,诗境奇幻。月宫之幻想既虚又实。实为月宫形象鲜明,楼阁亭台,桂花飘香,仙女穿梭,美轮美奂;虚则此景全为想象而来,并非实境,惟其如此,奇瑰诗境自然而出。
2材料:西湖七月半最后一段
a请写出此文的名和作者?
答:《西湖七月半》张贷
b文中浅身低唱和匿影树下者是哪种人?
答:名妓闲僧。文人雅士。
c“吾辈”看月与他人有何不同?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
答: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他们只是附庸风雅赶凑热闹。“吾辈”看月是真正的赏月。体现了文人雅士陶醉湖光月色,清高拔俗的情致,表现了文人雅士之高雅。
3 材料《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 是个的用韵有何特色?
答:诗用柏梁体,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这样的用韵,是全诗一气卷舒,前后贯通,和其抒发的掩饰徘徊、中肠摧切的情感和谐一致。
2 诗歌的笔调有什么特色?
答:笔调细腻委婉,笔法极尽曲折之妙,语言明媚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的巧融合。
3诗中的写景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任任公的出场做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它借写秋景以抒发离别怀远之情。
五、简述题
1. 简述王维《观猎》一诗的艺术特征
一、答:首联使用先声夺人的手法,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使用“以物衬人”的手法突出将军的英武、雄健;颈联借用地名的文化内涵,丰满了将军的形象;尾联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了将军踌躇满志的心态。本诗韵律优美,节奏和谐,语言自然而精炼,准确而富有特征性,塑造形象完美鲜明。
二、简述王维《观猎》一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一)形象鲜明:诗人在纷繁的自然界里,选择最具特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事物。
(二)绘声绘色,动静相生:诗人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色彩与音响,组成优美的意境。
(三)情景交融,诗画相通:此诗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现了自己高雅、静寂的志趣。
(四)语言凝练明快、清新自然,音韵和谐,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度艺术境界。
2. 《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歌最值得称道的是哪一方面?
答:作为咏史怀古之作,此时剪裁功力极佳,于众多史事中选取西晋灭吴作重点讲述,耐人寻味。另外,此诗言简意赅,含蕴深厚,点面结合,怀古是为了伤今,写历史是为了讽喻现实,思想深邃,洞察敏锐,情感深沉,为怀古之杰作。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特点。一、借古讽今,情感真挚。二、情景交融,和谐统一。三、结构严谨,表意深刻。
3.王国维《人间话语》评李煜词“词至李后主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为什么这样说?
答:李煜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帝王生活的烙印, 就思想内容而言,似乎并无多少可取之处,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的地方。它摆脱了主要在北里教坊、绮筵绣幌中发展起来的文人词的应歌传统,开始突破了以写艳情为主的“花间派”樊篱,从而扩展和提高了此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李后主前此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糜,也有清丽之作;后期词多抒发亡国被俘之痛及故国之思,情调悲怆凄苦。
4.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作品描写了两种相反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名利之徒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山林高士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和对痴迷沉酣者的批判。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隐逸的高士作对比。表达了不为外物役使、自得其适的心志。
5.北岛《回答》最值得称道德是哪些方面?
答:有四点,一、充满怀疑和否定精神,对反理性的荒谬现实毫不留情的予以彻底否定。二、充满英雄主义色彩,敢于承担民族苦难的历史责任感,决不妥协的坚定意志和献身真理的不屈精神。三、悖论式的情景。意象平行对称造成对比和对立及相互作用,富有深刻的哲理和警示作用。四、语言警辟、冷峻。
《回答》这首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写于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被镇压之际。诗人先驱者的觉醒意识和英雄主义的激情,表现了从迷茫到觉醒的一代人,对历史的挑战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表达了敢于敢于承担民族苦难的历史责任感和决不妥协的坚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