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扬州慢原文及译文通用25篇

[1]

原文 1

淳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创作背景 2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淮*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赏析 3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注释 4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XX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字词 5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 名都,着名的都会。

⑼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6

【原诗】: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⑴淳熙丙辛日: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年为丙申年。

⑵维扬: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来因此借维扬指扬州。

⑶霁:天气转晴。

⑷荠麦弥望:满眼都是野麦。

⑸戍角:军营中的号角。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此时已成边境,驻有军队。

⑹自度:自己创作。 ⑺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号。

⑻《黍离》:《诗经·王风》中诗:彼`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1]是东周大夫经西周镐京故宫,悼念周室衰微而作。

⑼淮左名都:淮南东路的名城⑽竹西:指竹西亭。

⑾初程:初次到扬州。 ⑿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

【作者简介】: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朗读节奏划分】: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写作背景】:

这是姜夔词中极少有的写历史性现实题材的代表作,也是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一首,当时他才二十余岁。

扬州在唐朝是最繁华的的都市之一。俗语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又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北宋时代,扬州仍处于长江运河航运贸易枢纽地位。南宋初,经过金兵两次南侵,烧杀掳掠,扬州蒙受了空前浩劫。姜夔过此地,亲见这座名城残破荒凉的景象,写下这首充满“黍离之悲”、被历来传颂不朽的佳作。

【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翻译二】: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它有着风光美丽的竹西园林。解下马鞍在这趟旅途的最初阶段稍微停留。放眼这个当年被小杜称为春风十里的扬州城,郊野远望到处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胡兵马进犯江南北撤以后,扬州城荒废了的池苑楼台、幸存的高低树木,至今还不愿说起旧日兵燹带来的灾难。黄昏时分,凄怆的号角声在空荡荡的城池上空响起,吹得人心头掠过阵阵寒意。

当年,杜樊川有着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他如果重来此地走一趟,他一定会大吃一惊。纵然他再写出豆蔻少女那么精美的文字,再描绘出青楼美梦的诗意境界,也难以表达出内心中对扬州城今非昔比状况的深深感慨。那景色优美的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波纹依然荡漾,头顶无声冷月依然凄凉。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花,可知道他每一年都在为谁开花!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7

扬州慢

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题下有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首震今烁古的名词,刚写出不久,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而抒发这一悲感的词作,恰恰充分地体现了 它可以说是姜夔词论的杰出实践,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馀味的罕有佳作。

南宋时期,由于外族统治者相继入侵,苟安旦夕的小朝廷一贯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是出现了辛弃疾、陆游一派标志着力主恢复中原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另一方面在一些思想消极和刻意讲究词法一派的词人中,虽说不免脱离现实,但却也往往通过委婉曲折的笔调,反映了他们低回幽怨的身世和一些家国残破甚或沦亡的哀愁。“黍离之悲”不仅只是在姜夔笔下才有,后于他的词人,触及这一种低回掩抑的感情的也为数不少;然而一般说来,都没有这首词写得饶有“馀味”。比方蒋捷的《贺新郎·寓吴》是一篇描绘元兵占领京城临安后,他流寓在苏州时所经历的漂泊生涯的好词。如下片换头:“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词人的真情实感是具备的,笔锋也跌宕利落,可是总难以耐人寻味。执南宋末期词坛牛耳的周密,写过一首《一尊红·登蓬莱阁有感》,是他生平的压卷之作,也是充满了剩水残山之思的。如下片有这么几句,特别显得百感苍茫:“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江山虽好,但游时却偏在这国事不可收拾的年头。构思不算不深辟,但比起《扬州慢》的“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来,就不免有点空泛、浮浅了。再如土次孙的《眉戏。新月》一词也是写“黍离之悲”的。如下片的开始;“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用“难补金镜”说明国家的残破难补,用“太液池”的昔日繁华衬垫当前亡国前夕的凄凉满眼,都不能说没有精巧的构思。然而问题在于他能含蓄而不能自然,雕琢过甚,流于晦涩,已不成其为含蓄,不象姜词能把含蓄与自然两者结合,如后人所盛称的“清气盘空”之美:“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戈载《七家词选》)

姜菱的这首名篇之所以能运用创作实践,很好地印证他的“馀味”的主张,首先表现为善于化实为虚,即从即事写景移情于境,将早经凝聚的感情,借着当前事物的触发,使之注入物境之中,并通过景物的描写加以抒发。不仅使每一景物气韵生动,更使景物与景物的相互之间和景物的前后变化的图景,体现了词人意象的波涌起伏。正如范唏文《对床夜话》(卷二)所云:“《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试看《扬州慢》上片,词人刚点明抵达扬州“稍驻初程”后,就一系列地展开了实景描绘。茫茫郊野是一片“菜麦青青”,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是“废池乔木”,无限沉寂中悠然而起的声音是“渐黄昏,清角吹寒”。总的说来,词人解鞍之时,是完颜亮南侵(1161)后十五年,符离之败(1163)后十三年。词人解鞍之地是迭经铁蹄蹂躏、景物萧条的扬州,是一座“空城”。然而作者决不曾为写空城实景而写空城,而是为了抒发“黍离之悲”的情思。如“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采,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国之恋。当日落黄昏时,听到清角低吟,分外引起萧条的意绪。“空城”,表面看来是实物,但正因为着一“空”字,就已�

下片换头,调转笔锋,专写杜牧史事。杜牧这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写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写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佳名”(《遣怀》),也写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总而言之,姜夔到了扬州,不能不想起前人杜牧。然而很显然,词人的主要日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仍然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段,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那样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算”字“纵”字,一先一后的虚拟手法,表达了词人的沉痛之情。更重要的是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了“难赋”之苦。这说明故国劫后之景所引起的悲戚,实在复杂,实在深长,难以描绘;也说明自己即使具有杜牧的才华, 这样,所谓“难赋深情”,就从反面衬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桥边红药”,借“年年”花开之景,抒发了“知为谁生”之情。由此可见,词人尽管说“难赋”,但实际也还是赋出了而且深化了深情的。

“知为谁生”的铸境艺术在诗歌中原是常见的。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参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戛开无主”,手法大体相近,都是用花开依旧,反衬出人事已非;但姜夔的词境却能翻出新意。雪后春寒,本无所谓红约花开,不同于、李、陆三作所写的确是花已开放。这里只不过是从桥边有着红芍药而展开这样的联想:纵使来日花开,怕也只是徒然增添空城的感伤而已。花愈绚烂,人愈哀愁。尽管这时花还未开,但花的命运可知,二十四桥的乱后景象可知,由空城引起的“黍离之悲”可知。整篇词作就是尽全力,勾勒和渲染这一个“空城”的“景”,点染了词人“黍离之悲”的。“意”。

其次,“黍离之悲”的反实入虚,还表现为善于体现情景的历史特色。这对于怀古和纪游一类诗词抒发感时抚昔的情怀是大有必要的。这正因为,从当前可以联系往昔。尽管往昔的史迹一般不作正面描绘,而只是通过伤今和怀古的笔墨轻轻带出,作为陪衬,但不妨让懂得史迹的读者自己去展开联想,进行对照,从而丰富他们对当前的认识。如张元干寄李纲的《贺新郎》词中有这么一句:“十年一梦扬州路。”话虽寥寥,但却显得有雷霆万钧之力。这里面不但包含着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在南京称帝曾进驻扬州这一段十年前的往事,还寄寓了当时李纲为相,人民对他的引领在望之情,也包含着当前为扬州成为金兵焚毁后的劫后空城而痛心。就是这寥寥的七个字,写尽了扬州沧桑,并引起下文的“愁中故国”。包含感时,也包含抚昔。与此类似的辛弃疾的《菩萨蛮》,突出了江西造口壁的沧桑,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兴,不但写出历史上的“多少行人泪”,更写出当前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感时和抚昔在怀古词中原来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的,不过对《扬州慢》来说,更有两个特点:一是二者的交织融成一气;一是在交织中运用了多种有力的反衬,加强为词人所感受的特定的扬州萧条气氛的渲染。

先说交织。词一开始就点明往昔扬州是历史上的“名都”和“佳处”,是一个繁华胜地。可是笔锋一转,展示了现实的扬州,却又分外残破凄凉,显得“空城”一片。下片从现实再回溯到历史,表明这种难以形诸笔墨的“黍离之悲”的深情,即使象诗人杜牧那样的才华,恐怕也难以描绘。至于究竟这“深情”又是如何?词人并未作正面的回答,而只是别有会心地展示了一幅饱经沧桑的二十四桥和桥边红药的画境。这就不只是凝视当前,还涉及到春天花开时空城景象的悬想。总的说,今昔的交织不但体现在今昔的过渡之中,更表现了写今之中寓有写昔、写昔之中寓有写今的艺术特点,铸而为深镌着“胡马窥江后”扬州这一个特定“空城”史迹的艺术境界。

再说反衬。由于感时与抚昔交织,反衬就成为决不可少的因素。如以历史“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时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反衬“难赋深情”;以二十四桥的“波心荡”之动,反衬“冷月无声”之静;以“桥边红药”的年年花开,衬出“知为谁生”的花开无主,凄凉欲绝。昔日繁华写足,今日的萧条可见。这正是王夫之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由于二者的互为促进,开拓了人们想象的领域,丰富了感情对比的色彩。这样,词中的馀味就更深了。

再次,透过小景的精微刻划,着意渲染“空城”的特定氛围,也是这首词饶有馀味的因素之一。如果说“空城”是大景、全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及“废池乔木”等等,都是鸟瞰式的行云流水一类的描绘,那么,在上、下片的结穴处,经过作者分别安排的两个类似特写的镜头,那就属于小景了。词中的两幅小景,不侧重景物外貌的具体刻划,而只是着意渲染两个小小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中特有的氛围、空气和给人们的情绪感染。

上片结”新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主更是治沈山年去的理打的六城的凄清之感。这一种角声是表现为特定氛围的具体的角声。它既不是范仲淹在西北边防前线所听到的“四面边声连角起”(《渔家傲》)的声音,更不同于柳水在秋夜苦念离人时所听到的“渐呜咽,画角数声残”(《戚氏》的声音。这角声是雪后芜城中响起的,是暮色渐浓时响起的。它不但加深苍茫和寒意,引起人们萧条凄离的感觉,更使词人怆怀到当时的一切景物都带来“黍离之悲”,也就是上片结穴中四个字所说的——“都在空城”。由视觉所见的“黄昏”,由听觉所闻的“清角”,由触觉所感的“寒”意,这些多种感觉的因素,本身既有鲜明的个性,而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确如词人所说的“都在空城”的“都在”二字。所谓“都在”正是表明若干引起“黍离之悲”的景物和感觉在词作中浑然一体了,“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了,汇成一种融特殊之情于特殊之景的氛围、空气了。

下片的结穴也是全词的结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就更是描写芜城的画龙点睛之笔。词人首先从那个标志着昔日扬州风流韵事的二十四桥的“仍在”写起,暗暗点出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但词人并不直接描写人事沧桑,而只是从桥下之波和波心之月着手,写出纵使湖波动荡,但投射在水上的凄冷月影,却始终是悄然无声。甚至也还可以引起读者这样的另一种遐想:湖波纵然荡漾,但毕竟因为被冷月幽辉所笼罩,即使涟漪浮动,也不免显得无声无息,万籁俱寂了吧。红药的年年开花,不是正如二十四桥至今仍在么?桥下的“冷月”已经是悄无声息,那么红芍药呢?它来日开花时,怕也将因为无人过问而黯然无色了。从桥到花,从波到月,都可以说只突出少许景物;而在少许景物中又仅仅是抓住其少许特征,以少许胜多许,“以数言而统万物”(方东树《昭昧詹言》),终于使境界全出。这正是宋人司马池所说的“赖得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遭一生愁”(《行色》)的妙处。

原文 8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简介 9

姜夔(kuí)(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山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XX。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

注释 10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 名都,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指金兵侵略长*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原文 11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扩展阅读:姜夔主要成就之诗词创作 12

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他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姜夔词清空高洁,极富想象,语言灵动自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特色可用张炎所下断语“清空”二字来概括。这种清空既不同于传统婉约派的绵丽软媚,不同于豪放派末流的粗犷叫嚣,也不同于苏轼以旷达为主要特色的那种清空。要而言之,姜夔更善于以诗人的笔法入词,且更多地以“骚”的手法入词,对客观对象不作更多的质实描写,而对灵气飘忽的心境则极善捕捉与表达。在以骚笔入词时,又善于吸收江西诗风注重锤炼、讲究瘦硬峭拔的特点,因而在清空之中带有一种刚劲峻洁之气。

姜夔词具有“清空”和“骚雅”的特色。姜夔的清空出自苏轼,骚雅脱胎于辛弃疾。苏、辛都是无意为词的,他们的清空、骚雅都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姜夔在引诗济词方面和苏、辛是相同的,但他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南宋江湖词派理论和创作就是阐释和普及这种清空骚雅词风的。他根据自己对音乐精神的理解,改造唐宋乐谱,使市井俗乐与传统雅乐的精神相通;他总结化用才学的法度,从众多的典故中汲取其共同意义,把具体的情感升华为空灵模糊的意趣;他用近俗的题材,表现出雅正的情感。他从词体的特征出发,因势而利导,随俗而雅化,使清空与骚雅连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词风。宋人以才学为词,抒发的情感比较空泛。沦落江湖,远离政治风波,使江湖词人抒发的情感多是一种清雅的意趣。姜夔词的情感是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意趣,由于它无所定指,以致《暗香》、《疏影》的主题千余年来尚无定论。史达祖、吴文英、周密等风尘小吏的词作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感受,但主要还是以抒情为主,并具有结体为虚的特点。张炎、王沂孙等人抒发的是宋社既屋的亡国之痛、遗民故老的黍离之悲,这种情感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之上。散处江湖,与社会现实比较隔膜,促成了空灵情感与骚雅人品的结合。

宋代词学的创作风格是趋向“清空”的,而审美理想是趋向“骚雅”的。到了姜夔的笔下,才把它们绾结起来。姜夔恪守本色,一切从法度出发,这使清空和骚雅的� 姜夔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雅化,南宋中后期词人极工极变,皆不出姜夔的划域,并且各具姜夔的某种风格特征。后来这些相近的风格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词学流派。这就是以姜夔为典范的南宋江湖词派。而江湖词派的三部词法,两部词选,还有频繁的词社聚会,都是在实践和传递姜夔的清空骚雅词法。像这样同时具备词人、词作、词选、词论、词社等五种因素比较典型的词学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还是不多见的。

姜夔以有意的心态从事词的创作,认真探讨词的各种法度。因此,后人把以姜夔为代表的一些南宋词人合称为“骚雅派”。其中包括南宋中后期的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人。这是继辛弃疾之后所形成的又一个词派。他们既不同于香而弱的婉约派,也不同于苏辛以来的豪放派。他们更注重人工思力的安排,和周邦彦较为相近。但他们在风格上有更明确和自觉的追求,更注重发挥传统的“雅”与“骚”的传统。所谓“雅”是指他们都受时代濡染,以雅相标榜,以雅为美学理想。所谓“骚”是指以诗人的笔法入词,侧重继承以《离骚》为开创和代表的,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主观性描写为主要目的的抒情传统。注重抒写心境是这派词人的重要特征,也是这派词人对词的发展和贡献。骚雅派词人加强了词的表现自我的能力,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在词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为了追求骚雅,又走上了过于隐晦、细小、破碎、缺少开阔意境与开阔手段的道路,将词带入一个狭小的天地,这对词的发展又起到了不利的限制作用。姜夔是这一词派的代表。

注释 13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注释 14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译文二 15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江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江南下,城池废毁乔木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刀兵。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杜牧,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周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翻译 16

淳熙年*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扬州慢·淮左名都》 17

作者: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

扬州是淮河东边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译文(一 18

淳熙XX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 扬州是淮左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译文一 19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 扬州是淮左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作者简介 20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21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南宋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人。父噩,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年进士,任汉阳知县。“夔孩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姜虬绿《白石道人诗词年谱、世系表》)孝宗赵眘乾道四年十四岁时,他父亲离世。淳熙三年,他二十二岁,“至日过维扬,作《扬州慢》”(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此后十年,他来往于今赣、皖、苏间,作名公巨卿的清客,政治上很不得志。淳熙十三年,至长沙依著名诗人萧德藻,“德藻自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周密《齐东野语》),“以其兄之子妻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后随萧德藻调任而寓湖州,结交了杨万里、范成大等文坛巨擘。光宗赵惇绍熙元年,“卜居白石洞下”,人称之“白石道人”。此后仍到处依人作客,以布衣终身。

姜夔一生寄人篱下,内心抑郁,视野不广。但是,他对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向金国的一再让步,时有不满。这说明他并未忘怀国事。他跟著名爱国文学家辛弃疾亦有交游,受到一定的影响。

姜夔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诗、词、书法、音乐皆有名于时,而词的成就尤为卓著。从内容看,有关怀国事的悲苦之作,这是最有价值的,虽然数量不多,而词中大多为自伤身世、应酬倡和、怀念情人、咏物写景之作。从艺术上说,姜词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词集中有十七首自度曲,每首注有旁谱,是现存的词和乐谱的合集。姜词风格清刚,情韵绵邈,用字造句,刻意精心。他想以清刚来救治婉约派软媚之病,以绵邈来避开豪放派粗犷之弊。因此,他的词读起来,确是“别有一股滋味”,清新刚健,感情深沉,耐人寻味,音乐感强。这种风格对后代影响深远。

《扬州慢》描绘了扬州在金人多次入侵后的残破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国事兴衰的无限感慨。

扬州自古繁华,从唐代以� 可是南宋小朝廷建立后,这里却成了宋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8)秋天,金兵在宗弼(兀术)率领下南进,次年侵占扬州,焚掠一空。绍兴四年(1134)韩世忠大败金兵于扬州。绍兴十一年(1141)“绍兴和议”成立,划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宋金分界线。扬州再次暴露于金人眼前。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天,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渡过淮河,侵入扬州,饮马长江,扬州城再次遭到浩劫,元气大丧。隆兴二年(1164)“隆兴和议”后,七月,南宋撤两淮边备及海、泗、唐、邓州之戊,金人又乘机侵占扬州,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自此元气不能恢复了。

十五年后即宋孝宗赵眘(慎)淳熙三年(1176),姜夔从湖北顺江东下,经过扬州,看到这座名城一片破败景象而自制《扬州慢》词。作者的小序交代了写作动机,他说,这年冬至日,我经过此城。他所说的“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代遂借来作地名。这天夜里下雪,刚刚转晴。在郊外看到的全是荠菜与野麦。进城后四顾,一派衰败荒凉景象,冰冷的河水在白雪映衬下绿得发黑,清冷至极。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驻军号角悲壮地响起,使这座荒城更显得空旷凄凉。我万般感慨,十分悲伤,创制《扬州慢》曲调并填了词,抒发胸臆。叔丈、大诗人萧德藻吟诵后,认为此词和《诗经·王风·黍离》一样,表达了国家衰亡、都城荒废的悲哀之情。这短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意境有致,寄托遥深,心情酸楚。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他是为追怀伤乱,感慨今昔而创制此词的。它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金国入侵的憎恶,对南宋畏葸让步的不满,抒发了爱国之情。

词的上片写景。开手破题,从扬州说起。“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淮河东部,从行政区域看,宋代淮河南岸设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淮左”即淮南东路。扬州是该路治所,著名都市。“竹西”,指城东北禅智寺畔的竹西亭,此处竹林荫翳,幽静迷人,是扬州景色最佳之处。唐代杜牧曾在《题扬州禅智寺》中以“斜阳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之句,描写了这儿的优美景色与游人之盛。这历史名城,这竹西风光,作者向往已久,今日到来,情不自禁地“解鞍少驻初程”,在改为长途陆行的开始阶段,稍事休整。这几行极写对美丽扬州的`心驰神往。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运河与大江交会处。城建于二千四百多年前吴王夫差时期。至隋唐时期,大量中外商品在此集散,这里就成为东南最大的商业城市与外贸港口,繁荣兴旺,名闻中外。扬州城是我国人民的骄傲,祖国繁荣昌盛的象征。历代文人过此,都留下了优美诗章。可是作者今日到此,却十分失望,所见为一片荒凉景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十里扬州路上,春风轻轻吹过,再也见不到往昔“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楼上看神仙”(唐代张祜《纵游淮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的盛况了,到处是荠菜、野麦,真是山河破碎,草木丛生啊!这两行跟前三行强烈对比,蕴含着作者失望与痛苦之情。这两行的转折使前三行看似平板的句子含蓄深沉了。

下面写造成巨变的原因,“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金人的多次入侵,使扬州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连那废弃了的池苑与兵火后幸存的老树,也怕谈起战乱,更何况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呢!作者以意为主,在写景中寄托了沉重的“黍离”之悲与国破之痛。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再正面直写扬州城的破败情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近黄昏的时候,号角声带来更深的寒意,凄凉萧索,笼罩孤城。作者极力渲染这一氛围,旨在表达对边防空虚的无限忧虑。上片写所见,四层三转折,“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白雨斋词话》)。

下片写所感。换头处回到杜牧身上:“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即使有胜赏的本领,料想他今日至此见到这残破景象也会大吃一惊。再深入一层:“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然他有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的才华,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感受,也难以表达我现在怀念故国的“深情”了。质言之,面对今日扬州,他再也不过冶游生活,不写小儿女的柔情了。他一定会陷入巨大的创痛中,写出《黍离》式的名篇来的。这是为杜牧设想,借以表达自己悯乱伤时的感情,虚拟顿挫,更耐人寻味。

第三层又回到现实:“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然在城西郊,可是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繁华消失了,尔今月夜依旧,桥下寒波荡漾,一弯冷月无声地在波心微微颤动着,空旷、寂寥而又凄清。这就加深了读者对乱后扬州的认识与感受。景中含情,画中有意,可以想见作者在惨白的月色中失声恸哭的情景,体会到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西湖歌舞几时休”腐朽生活的强烈不满。先迁甫在《词洁》中赞扬“荡”字,说是“一字得力,通首光彩。”唐圭璋亦云:“‘二十四桥’两句,以现景寓情,字炼句烹,振动全篇。”

末层为揭拍:“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怜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花开花落,自生自灭,昔日赏花之人俱已被战争夺去生命;那末这娇艳的花朵今日为谁而开?以名花无人欣赏作结,悲叹“名都”已成“空城”的不幸,含哀无限。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说:“曰‘知为谁生’者,伤‘俊赏’无人也。言外更有举国无人,危亡可惧之意,不但感一时之盛衰也。”其言甚善,可知该词结尾加深了全词主旨。下片写感抒情,也是四层三转折,诗人通过“桥”、“月”、“水”等今昔巨大变化,突出了内心的悲恻怆伤。

据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这词作于隆兴战败之后”,描写了扬州城的荒芜黯淡景象,揭露金国统治者的暴行,抒发对中原沦陷的哀思,寄寓对南宋小朝廷软弱让步的不满。这首词在姜夔“浅斟低唱”的作品中堪称上乘之作。

这首词布局严密,情景交融。上片写所见,景中有情,下片写感触,情寓景中,把沦丧之痛,黍离之悲,深刻地表达出来。作者写景,用驻、看、闻、念为线索,步步写来。而又翻腾折进,极尽变化之妙。情随景移,逐层加深。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之妙在透过,在翻转,在折进……三者不外用意深而用笔曲。”这首词达到这一艺术要求。作者观察细致,体物入微,读者在一幅幅画面中看到“荠麦”的绿色,听到“清角”的凄恻呜咽,嗅到“红药”的清香……达到“词之为物,色香味宜无所不具”的境地(刘熙载《词概》)。作者写景还善于将动态与静境结合,虚写与实描相配,桥边月夜,死一般寂静,然着一“荡”字,立使“冷月”颤动起来。凄楚的清角,使“空城”更显得寂寥旷远……作者多次化用杜牧咏扬州诗意,极力写扬州昔日的纷华,从而实描出今日之残破颓败。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姜斋诗话》)。

音韵谐婉,辞句精美。姜夔追求精当的音律,所以作品的音乐感忒强。此词一韵到底,按戈载的《词林正韵》,是“平声庚青蒸”,属较强级,与全词沉痛、激忿、不满情绪合拍,与“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协调(《白雨斋词话》)。领字短促有力,过、自、渐、算、纵、念皆为去声,从而使每一层的声音由低到高,从促而缓,增添了令人回味的音乐美。作者炼字烹句,十分刻苦。小序与词配合默契,一散一韵,对于感情的抒发,相得益彰。南宋张炎在《词源》中说,白石“句法挺异……能持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姜夔用词遣句都着意追求清空的风格。沈祥龙说:“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著色相之谓。清则丽,空则灵。”刘永济《词论》卷下:“清空云者,词意深脱超妙,看似平淡,而义蕴无尽,不可指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这首词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有余味,篇有余意,词境深静,寄托深远,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扩展阅读:精选九首姜夔的诗词 22

1、《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九》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

解析:诗意落败后的人生,好汉不提当年勇,江郎才未尽,仕途却阻断,十年间物是人非,早年所作的一些诗词歌赋,那些辉煌和荣光,恍然如梦,如今再次回忆和品读,仍能感知其中的韵味和心境。

2、《过垂虹》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解析:难得的轻松喜悦的一幕,美人在前,一唱一和,马山看壮士,月下观美人,佳人配才子,新词配良曲,琴瑟之和,心中的喜悦和欢愉情不自禁,美景美人美事,身处此地,岂有不高兴的道理。诗人得此佳人良伴,内心高兴,除夕夜返家更是增添喜庆的气氛。

3、《湖上寓居杂咏》

荷叶披披一浦京,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解析:浪迹江湖的诗人,四处漂泊,无以为家,特别是晚秋时节,荷叶田田,芦苇森森,经历了仕途失意和人生百态后,心灵伤痕累累,心累了,故乡是的归宿和寄托之所,乡愁永远是心中最深刻的记忆。

4、《过德清》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解析:人生最难得是相思离别,尤其是与佳人的分离,美人之恩难以消受,奈何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分别时刻,彼此的情意难舍难分,相思离别之苦,让才子佳人愁绪满满,唯有四目相对,无声胜有声。

5、《湖上寓居杂咏其七》

布衣何用揖王公,归向芦根濯软红。

自觉此心无一事,小鱼跳出绿萍中。

解析:无欲无求,心远地自偏,可以不畏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隐于江湖之中,处江湖之远,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心态平和看周边景色,鱼跃溪中,浮萍点点,一切皆是景,一切皆有情。全诗的闲趣和平静表现的恰如其分,毫无雕刻的痕迹。

6、《湖上寓居杂咏其四》

处处虚堂望眼宽,荷花荷叶过栏干。

游人去后无歌鼓,白水青山生晚寒。

解析:湖中有美景,荷花荷叶吸引无数游客来欣赏,一时喧闹嘈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命运,有高潮就有低谷,待人去又恢复宁静,全诗通过一幅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表达诗人心中的平和与宁静,表达与世不争的情怀。

7、《过湘阴寄千岩》

眇眇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

夜深吻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解析:美人配才子,才子思美人,若是两情相悦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分别只不过是为了下次的团聚和再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心中最思念的那个佳人,若知道此时被人所思所想,心中的甜蜜不言自明。

8、《牛渚》

牛渚矶边渺渺秋,笛声吹月下中流。

西风不识张京兆,画得蛾眉如许愁。

解析:夜色如水,夜幕低垂,月下鸣笛子,心中有佳人,秋风萧瑟,寒风阵阵,诗人有许多的愁情,却无人可以倾诉,心中有许多的豪情壮志,却没有人能读懂和赏识,有一种愁叫壮志难酬。不禁让人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你在他乡还好吗,是否和我一样愁苦。

9、《自题画像》

鹤氅如烟羽扇风,赋情芳草绿阴中。

黑头辨了人间事,来看凌霜数点红。

解析:自嘲之诗作,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诗人,每天与山林田园为伍,描写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志向,从此看破人间的恩怨情仇,时间百态,人情冷暖,折腾和令人烦躁,还不如走到门外去看那傲雪梅花,点点殷红,不屈不挠,凌风傲雪,自有风骨,闲云野鹤一样的休闲生活,令世人称赞和传颂。

原文 23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二 24

淮河东部的繁华都会,竹西亭外的XX南名胜,且在此解鞍下马稍作留停。走过“春风十里扬州路”,满地是荠菜野麦一片葱青。自从金人兵马渡*南下,城池废毁乔木凋零,人们至今还厌恶说起XX。渐近黄昏,凄清号角吹送寒意,弥漫了这座荒凉空城。

曾经最善赏赞扬州的杜牧,料想他重来此地,定会魄悸魂惊。纵然豆蔻词写得工丽,青楼词写得绝妙俊逸,面对荒城也定难再抒深情。二十四桥依然存在,水波摇荡,月影四周凄冷无声。可叹那桥边的红芍XX,年复一年不知是为谁而生?

字词解释 25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淳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维扬:即扬州(今属*苏)。

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戍角:*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 名都,的都会。

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指金兵侵略长*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