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原文及译文【优秀11篇】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及译文 1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上教版高一第二学期第16课无此段文字)

(下文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

1、轩:小的房室 。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 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 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为(wéi)修葺。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迎接

14、洞然:明亮的样子。

15、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6、增胜:增添了光彩。胜:光彩。

17、偃仰:偃,伏下。 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

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 而:修饰关系连词。 是:这(样)。

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8、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 。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40、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42、修葺:修补。

43、诸:各个

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作者归有光简介 2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3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二、解题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作者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解读

⑴散文往往以情取胜,描写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叙述能娓娓道来,情蕴浑然,说理能不紧不慢、情理交融。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他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文眼。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⑵这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在文中何位置?独立成段,意义何在?

明确:承上启下,实现过渡

点拨:这是局部价值,既然还是文眼,那就全文来说呢?

明确:是脊梁骨,是纲,统率全文。就是散文的神,行散神聚,纲举目张,此之谓也。

⑶如果把它放在文章开头如何?学生讨论。

明确:上下文转换生硬;先介绍它利于读者了解、显得自然不突兀。

⑷作者因何而喜?(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⑸说“悲”却未用“悲”字,用了哪两个同意义的动词?

明确:“泣”和“号”

⑹因什么而泣,又因什么而号呢?尽量用原文词语。

明确:怀念先妣而泣,瞻顾遗迹,念及大母而号。(细节真切)先妣、大母各指谁?

⑺一“泣”一“号”和“哭”有区别吗?

明确:“哭”强调动作,“泣”和“号”着重情感流露,“号”比“泣”程度深。作者为何对后事是“长号”?

⑻那剩下的内容和悲没有关系吗?(注意疏通字词)

明确:有,先讲家道中落,后讲爱妻亡故,未着一悲,悲已现矣。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⑼那从抒情方式上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明确: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⑽文中作者写的几件小事都是回忆往昔的内容吗?

明确:不是,追忆妻子却写现在的庭中枇杷,虚实结合。

⑾.总结一下,作者之悲包括哪些人事的感叹呢?

明确: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⑿启悟:“人有悲欢离合”,能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古来几人?其实物理和人事类同,事物有新旧变迁,人事有喜悲经历。项脊轩累三世,“凡四遭火而不焚”,也许有神护之,那么人生遭际,最终命运又由谁来掌握?念及于此,命运多舛者悲从中来。

⒀谈谈作者写的哪个方面也能让你真切体会到悲的意味?

①请大家齐读一遍该部分

②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讲讲联想到的内容

④有感情的读一次

五、结课、布置作业:《优化》延伸阅读一、二题。

六、附:板书

预习指导 4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项脊轩志》注释 5

1、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shèn)漉(lù):(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为(wéi)修葺(qì)。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挡住

14、洞然:明亮的样子。

15、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6、增胜:增添了光彩。胜:美景。

17、偃仰:偃,伏下。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通”姗”,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而:修饰关系连词。是:这(样)。

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6、逾(yú)庖(páo)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8、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40、手植:亲手种植。手:亲手。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项脊轩志》 6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 7

马新桥

教学目标 :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项脊轩志原文: 8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9

马新桥

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

二 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 学习第2、3、4段

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

重要实词 虚词 词语

逾:越过而:你 乳:名作动 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够 大母:祖母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gū 小儿哭泣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 、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嫔。\\\”

一词多义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然 沛公然其计,从之 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杂然相许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

特殊句式:

1 儿寒乎?欲食乎?

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

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 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

1 \\\“先是……凡再变矣。\\\”

2 \\\“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3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

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

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

五 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教师点拨学生翻译。

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业:

1 背诵2、3、4三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3 预习最后两段

《项脊轩志》赏析: 10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接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小编后记:希望对同学们理解《项脊轩志》有所帮助,通过《项脊轩志》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对于作者归有光有着更好更全面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以及对其作品和思想感情的更深的认识与把握!

学习目标 11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