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最新10篇】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最新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有符合形势要求的具体内容。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出发,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可以说,从实际讲,提高农民素质本质上包括提高农民做事做人两种能力,具体包括: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产品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也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就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农村基层干部要实现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从而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说,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例如,农民要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崇尚科学,发扬民主,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要体现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忽略新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提高,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的需要。一些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反之,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

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观念和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

(三)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把勤劳、善良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同时对广大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切实推动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仍不到位,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等情况。所以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农民培训规划列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农民培训工作放在国民教育的优先地位来发展。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最新10篇】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

3、两会聚焦之农民问题[EB/OL].省略,2007-03-15.

4、郑作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N].光明日报,2006-04-22.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2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3

关键词: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8-03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多样化的,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民培训和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特色”欠缺,教育方法呆板,不符合农民求知需要及特点,不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知识实践脱钩,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学习形式上,多数以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些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要,导致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失去内在的吸引力,更不能满足转型期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层次和结构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因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突出培训重点,争取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目标。

一、正确把握农民培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论语·为政》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这说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一切教育都要求因材施教,农民培训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农民对象,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讲究实效性。

广大农村存在着很大区域性差异,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同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同,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状况不同,因此,进行新农民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地农民自身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农村扎根型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留守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培训。

二、开展针对性强的农民短期培训

1. 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高考落榜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和生存、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无用”的传统观念。对他们开展技术性高、技能性强的培训认证制度,严格把好科技培训“出口”关,严格控制技术、技能证书的发放,提高各类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使农民科技培训证书、操作技能等级证书等真正成为全国通行、国际认可的农民技能凭证,成为农民竞争上岗的“通行证”和“护身符”,从而带动全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2. 针对村级千部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 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燎原工程为载体,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使他们能“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一乡、区域一起上的”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普及与农民致富。通过整合星火培训(星火学校、星火基地、星火带头人等)资源,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相结合,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让他们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辐射带动农户,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通过3~5年时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1科技带头人,每个大的自然村(50户以上)有1个科技带头人,达到每百户农民有1个科技传播的带头人。农村科技带头人由劳动人事部颁发资质证书,并将其纳入全国科技服务的科技队伍体系。

4. 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府将减少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农民多为单干户,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农场主不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绿箱)专项基金,把直接补贴变为狠抓农民技术教育的投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绿色产品、安全标准怎样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

5. 针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开展面向城乡劳动力需求的技能培训。针对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这一重要事实,我们应该把转移就业率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放到培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民培训以转岗就业为目的,以定点、定向和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获得能在城镇长期生活的本领。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劳动力。

根据外省劳力型民工涌入挤压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实际,树立错位竞争的培训理念,在继续搞好一般性技能培训的同时,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针对农民的创业致富愿望开展旨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培训。

强化特色意识,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行业细分、用工特点和农民的择业习惯、价值取向、就业态度,开展更加符合市场和农民需求的特色工种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如“舟山海员”、“衢州保姆”、“云和师傅”等劳动力品牌,对当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长期性的新农民教育

现有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建议针对新型农民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间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1. 教育培训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农村政策,适应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扎根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教育培训年限。三年;安排每年农闲时期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时间共24周,每周按五天工作日计算,每日6个培训节时。

3. 教育培训模式。采用“三阶段、三递进”的教育培训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在每一个学习年周期中,依次安排为集中知识学习、分组集中培训辅导训练、分散实践锻炼。

4. 主要教育培训内容。①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农村政策与法规、基础文化与浙江文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术和健康保健常识等;②农业生产经营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经营与管理和转岗从业基本知识等;③农业与从业岗位技能: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农业灾害自救技能、转岗从业基本技能和农业生产基本技能等。这些培训内容均为综合内容,如农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包括种植、养殖、水产、园林、花卉、果木蔬菜等方面;转岗从业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建筑装修、餐饮服务等方面。根据培训对象从业需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确定,实行培训对象后期分流,实施专业化教育培训制。

5. 考核办法。每门课程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在年度教育培训结束时进行;结业考核采取综合测试利项目设计相结合。年度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年度(阶段)学习,结业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证书。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借鉴外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的农民培训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现代农民培训模式转轨,因材施教,优化培训,确保农民培训的实际、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4

一、大学生科技素养是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科技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学研究能力、科学发明和创造能力、科技技能、科学运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的增强,将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或创业,大学生将成为农村教育、科技、管理队伍的主力军,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科技素养的高低必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1.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是提高广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本前提

当前广西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因此,必然需要具备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新型农民。目前,广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据统计,在广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15%,小学文化程度占3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1.1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12.66%。[1]在日本,80%的青年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0%的人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影响了广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严重制约了广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见,不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途径有很多,如互联网平台科技知识、短期培训、电视媒体的农业技能讲座、专门的农业科技书籍等。但是,由于广西广大农村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还比较闭塞,交通不便,有些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这都使农民的技能学习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就目前广西发展的水平来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依靠的最基本力量仍然是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些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向农民传授在学校学习和在实践中得到的科学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

2.大学生科技技能是造就广西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目前广西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还较低,突出表现在:第一,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还较低。目前世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贡献率已达60%~80%,而广西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2]第二,农村科技人员数量少。广西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广西每1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7人,[2]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40人。同时,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紧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9.2%;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大约平均100个乡镇企业只有1名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2]第三,农民倾向于传统耕作和经营,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匮乏。有些农民常年不订一份报刊,不买一本科技书籍,不少农民离不开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科学知识能否运用于生产过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与农民的科技素质高低直接相关。农民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经营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要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这是传统经验型农民难以胜任的。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也主要由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毕业大学生来承担,可见大学生的科技技能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3.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广西农村实现“乡风文明”的根本保证

实现“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状况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在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文明习惯、法制观念淡漠。由于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加上市场经济下政府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弱化,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农村很难进入其就业的视野范围,这就造成毕业生“下不去”的局面。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高素质人才向城市迁移,加剧了人才存量的流失。由此产生的后果是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多是文化水平低、能力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卫生习惯差,迷于,迷信盛行;他们不懂法,更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遇到纠纷,常常习惯于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这不能不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建设。第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淡薄。由于受功利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农民比较关心自己的得失成败,对国家大事、集体事业不太热心,甚至淡薄。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乡村文明实质上包含了讲科学、用科学,学文化、重知识,守法纪、讲文明,爱国家、护集体,爱劳动、争上进,讲友爱、倡和睦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用科学的精神对待社会、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精神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磨炼,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具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礼貌习惯。这种内化的精神品质,在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仅规范着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而且还会通过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身边的农民,还能通过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品质,养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科技素养不能适应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上所述,大学生科技素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广西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大学生。然而,目前部分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并不高,缺知识、缺能力、缺后劲,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科技知识单薄。文科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科技知识掌握不多的现象,对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科技常识不甚了解,遇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找不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当然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科毕业的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虽有一些了解,但由于专业学习的局限,知识面也比较窄,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时常束手无策。高职毕业的学生有一定的科技技能,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并且多数是单科学习,科技知识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也不多。

(2)科技能力不强。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涉农的大学和高职学生的科技能力相对要强些,他们在校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在农村的生产活动中能运用这些基本技能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做指导工作,但仍然存在技能不熟练、技能面不宽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技能虽会不断提高,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适应上岗即可比较熟练操作的要求。不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则普遍存在技能不足的问题,一旦到了农村的岗位,或自己到农村创业,既不能指导农民,也不能自己动手操作,而需要农村或城市的科技人员去帮助解决问题和进行技术指导。

(3)科研精神不足。农村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才能得到提高和进步,才能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而科学研究需要奉献科学的精神,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需要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目前部分到农村工作的毕业大学生缺乏这种奉献科学的研究精神,怕吃苦,怕困难,没有恒心和毅力,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不敢进行研究,就是半途而废,有的甚至转岗到比较舒适的机关去工作。

(4)科学方法欠缺。农村工作比较复杂,处理问题需要智慧,需要科学的方法。但是,许多新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处理矛盾和问题往往来用简单的思维去分析问题,采取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问题。这既有经验不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科学方法欠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甚至会激化矛盾。

2.当前大学生科技素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1)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学习不扎实。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3]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高校,一些专业的设置陈旧,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一些大学生对于一些肤浅的、传统的、日常的概念理解较好,但是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在课堂上学不到而需要课后查阅资料积累的知识的理解,还是显现出一种相对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大学生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较少;对于伪科学、封建迷信的辨别能力不强;对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较低。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学习的不扎实,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科学素养的低下。

(2)科技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在科技实践能力方面,长期以来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非常薄弱。突出表现在:第一,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教学弱化。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课时多,实践课时少。第二,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尽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一般都安排在期末时段,此时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已经结束,即使在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也无法反映在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上。其次,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6或第8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由于时间短,实习内容有限,锻炼机会少,学生很难掌握从事工作的整个流程,实习效果不明显。第三,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条件所限,必要的专业见习很难进行,一些科目有时虽进行见习教学活动,但一般都是流动式,且多以参观形式为主要内容,缺少专业人士的讲解和指导。专业实习的形式是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在单位领导、同事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对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缺少监督和检测,或者实习业务不对口,实习效果不佳。第四,培养的学生不适合企业、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经济状况,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不强。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毕业后工作岗位也很少是对口的,因此就出现供需脱节,一方面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3)科学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文理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致使很多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对于投身于科学研究以及奉献社会的功利取向较强,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造成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能吃苦”的人才大量短缺。有些虽然到了农村工作,但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奉献科学的精神不足,科学方法的欠缺,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如上所述,大学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的改造、农业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靠当代大学生的努力、示范和推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的路径和对策

高等学校应该按照现有经济社会状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紧密结合各地新农村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技技能、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培养有知识、懂管理,有技术、会经营,能吃苦、肯奉献、能创新的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

1.加强科学知识的培� 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强化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1)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学科建设服务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特别是涉农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符合农村建设需要。比如应增加农村手工艺、农副产品加工、高科技蔬菜、农业产业化等专业和课程等。此外,要把教学、科研、产业与“三农”需要相结合,加强对如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善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修复环境等等的研究,直接为培养农村需要的科技人才服务。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压缩总体课时,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从校外聘请高素质的有丰富经验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开设选修课或技术讲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大胆创新教育模式,使教育方式更贴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使学生了解农村实际,感知农村管理,为农村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大学生科技技能的培�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职业教育真正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科技技能的培�

(1)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实用技能的培养。大中专农业院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具有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如加强科学种养、良种良法、病虫防治等知识的教育;加强先进的生产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农业新品种等知识的教育;加强特色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科技知识的教育,使大学教育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用现代科技素质武装学生,使他们具备经营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当前整个农村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亟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一方面高校由于资金短缺自建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技术支持。因此,以实训基地为纽带,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学生就业等各领域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办学中,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了解和掌握生产技能,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激发他们利用所学知识为改变农村、发展农村而努力的热情,有利于形成高校为农村培养适用对路的人才、农村能留住人才、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良性局面。

3.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 创业教育在国外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比如,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有很少的大学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只有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真正在农村实现了自主创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成效。

(1)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科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科普宣传活动要有丰富的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可以实行校内和校外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校内的资源,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拓展到校外教育,使科普宣传的受众面大大拓展,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自觉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5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知识服务;知识重构;信息对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61-3

0 引言

目前,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正式下文,批准湖南省依托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事关新农村发展大计。湖南被列为南方唯一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要按照“三网融合”的要求和“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原则,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

随着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的启动和数字湖南建设的强力推进,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如湖南省开展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希望能将当前零散的农业知识有效的综合起来,让农业知识服务最大化,潘泽江针对农业知识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农业信息化的制约瓶颈与发展路径,徐倩则从信息通讯技术角度分析农业知识传播机制,齐力与邓保国以广东农户需求为例研究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方礼德从发展农业信息化角度对农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有关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对于农业信息而言,由于其生产的时间、区域、气候、土壤不同,产生的信息数据量大、涉及因素复杂、涵盖面广泛等特点,基层农民处理信息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处理海量信息能力的不足,迫切需要获得相应的农业知识服务。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倾斜,近几年有关农业知识服务的网站已经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但没有经过整理加工的、纷繁复杂的农业知识条准确性良莠不齐,有时让农民不知所措,不知谁对谁错,极大地损伤了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信任程度。如何规范当前有关农业知识的准确性,将城市资源通过有效平台转移到农村,并服务好“三农”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科技部开展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农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也是对农业知识进行整合的有益尝试。

1 项目调研

根据湖南省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的需要,由湖南农业大学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自2009年7月12日至2010年12月8日止,分批深入我省7个地区12个县市15个乡镇18个村2家农户300余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专题调查。

主要的调查对象:普通农民、种养大户、村支两委负责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农技站站长、农技员、乡镇负责人、农村中小企业代表、农村专业合作社代表、远教站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县级农业局主要成员等。

主要调查方式:采取下基层入户、访谈、座谈、问答式、观察、记录、拍照等方式,并将领导干部与普通人员分开进行访谈,让各层次的人员有的放矢,尽可能谈论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关心的话题,避免就信息化谈信息化,尽量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方面,真实反映当前农村进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列。

从调查对象的需求内容可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快速成长,对农业知识的需求最旺盛,为了解决自身问题往往通过组成相应的协会来进行上下级沟通,除了原来的农村组织形式还在发挥作用外,由于受到市场化冲击,所具功能越来越小,而新的应用性人才: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由于国家政策落实力度小,他们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技术人才还占据县级以上层次。

2 农村已有知识服务模式

由于地区差异,通过调研分析,农业知识在各地的服务功效迥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方式。

表2农村已有知识服务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特别是受资源限制,大量地区还是以个体散户为主,特别是当前农村由于田地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三类人较多,即老人多、妇女多、小孩多,劳动能力有限,他们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不强,或本身技术不强,资金不足,更担心失败。

3 当前农村信息化实施的喜与忧

通过近两年多次下基层调研,针对农业信息化在农村实施现状的分析,主要现象如下:

(1)农业、农村、农民对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存在两重性。一是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种养大户、乡镇农技人员、村级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新型产业或产品开创者而言,他们是“带头人”、“能人”、“精英”,是农村信息化需求的主体,特别渴望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特别需要了解获取科技信息与服务的信息渠道;二是大量基层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只能跟着农村精英走,个人获取农业知识的主动性不强,也感觉不到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2)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现状呈现多样性。一是网络部分,包括互联网和卫星网,四大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都已到达基层,但由于资源有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信息较混乱,或资金、技术力量不够,除热一阵外,真正发挥作用有限;二是电话部分,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如科技部12396、农业部12316、卫生部12320,这些电话在农村都有广告,但有的是长途电话,收费贵,农民不敢打电话,特别是信息员从基层转移到市局后,农业求助电话就更少了;三是卫星电视已普遍,但有线电视发展艰难,特别是针对本地农业资源的科教片很少,宣传力度有限。

(3)农民信息获取渠道――现代信息方式需加强宣传和进一步普及。在被随机采访的农民中,90%以上的被访者不知道“12396”。50岁以上的老百姓回答不会回复短信,只会阅读。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方式比较传统,信息基本上是“二手货”,可靠性比较低。

(4)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操作能力弱,而且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快,技术跟不上时展,没有知识更新渠道,而龙头企业需要的农业人才,由于条件待遇跟不上,能安稳在农村工作的年青人太少,也不稳定。

(5)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现在乡镇级基本通光纤宽带,少数村己通光纤,基本实现了固定电话“村村通”,但随着移动电话基本覆盖全省,固定电话渐渐萎缩,农村有线电视只有部分进入自然村,而卫星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主要依靠卫星网(红星网)传输信息。

(6)农村对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集中反应在“农村民生”问

题。老百姓最关心、最渴求的事就是“改善农村民生”。一是“直补”政策;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农民对科技服务内容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病害防治、标准化技术和新兴产业技术。很有必要建立包括药厂、饲料厂、科研院所、业务管理部门、农户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协调普及推广健康农业知识。

4 农业信息化调研启示

综观调研结果与分析,目前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思路主要存在三种技术路线:一是行政管理者的思路,如怀化市“书记模式”,与政府办事、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农村综合改革结合起来。二是产业专家的思路,即按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构建,突出产业专家的信息服务建设思路。三是信息专家的思路,即按公司(企业)的操作规程,打造通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职能部门和运营商的利益。但不管哪种建设思路,都有两种考虑层面,一是站在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层面考虑,二是站在科技厅科技服务优势的层面考虑。就我省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而言,科技系统重点是打造好“服务平台”,构筑好“服务内容”,组建好“科技队伍”。

5 农业知识服务模式的突破

国家科技部、湖南科技厅相关领导及时洞察到这类问题,并组织相关科研机构精兵将进行此类问题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有�

要真正破除农业信息化实施的障碍,首先要转变农业知识服务模式,不要仅跟随国家政策一阵风的建设,而要让这种模式长久深入农村,需要在已有投资基础上具有造血功能,能让这种机制长久服务乡村,其次是农业知识的表达问题,区分哪些农业知识才是农业人员真正关心和需要的,同时又便于坐席人员与农业人员相互交流;三是要解决农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知识要准确有效,而且要求方便快捷;四是要解决农业知识片段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五是要多方面多角度解决不同层次人员对不同农业知识的需求;六是要采取什么有效手段把有用的知识推送给有用的人。

通过对湖南省农村的广泛调研,总结如下解决方案。

当前湖南省已开始构建一个集“12396、远教网、科特派”三大工作网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的前期目标是5:4:1模式,即农民诉求总量的50%由平台知识库直接解答,40%由专家在线服务解答,10%由专家现场解答,后期目标是7:2:1模式,惠及全省农民,形成多层次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和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平台的主要架构如图2所示。

这种框架的主要特点:

(1)综合“12396、远教网、科特派”三大工作网于一体,防止知识条块分割,信息相互冲突,丰富农业知识来源,保证农业知识有效传播途径。

(2)综合我省当前农村农业知识服务的主要模式,并进行优化与提升,同时考虑近期与远期目标的实现。

(3)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需求,通过专家考核体制,能有效地将农业专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层信息人员有效绑定在一起,缩短农业知识传播途径,扩大农业知识服务范围,提升知识服务乡村的时效性与主动性。

(4)配合国家在湖南省进行长株潭三网融合的综合实验。

当前系统原型图如图3所示。

5 结论

随着湖南省农业信息化项目的逐步开展,调研组深刻体会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贴近“三农”,符合“三农”需求,其服务内容建设要体现地方文化和产业区域性要求,要重视省级专家、县(市)专家、厂家(企业、公司)专家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引入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相应生产技术攻关项目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难题要从“三农”基层提取等才能进一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为农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波,黄璜,沈岳。农业信息化建设关键环节的思考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0,(10):15-16

[2]潘泽江。农业信息化的制约瓶颈与发展路径初探[J].科技信息。2011,(02):12-12

[3]徐倩。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农业知识传播机制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1):31-33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6

一、基层图书馆的职能和性质

基层、县乡图书馆是本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信息服务机构,其社会教育职能最为根本。基层图书馆为县城居民和广大农民服务,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涌现出许多科技户和专业户等,他们也迫切需要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用来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特别是宾川县农村人口占85%以上,县级图书馆肩负着满足众多人口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近年来,“科教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日渐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广播、电视等媒体占据了农民部分生活空间,但是图书、报刊以其耐读性、可保存性、价格低廉等优势仍受到农民的青睐。因此,基层图书馆要增加自身科技图书的比例,为农民发家致富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

乡镇图书馆是为该区域群众提供服务最基层的图书馆,是县级图书馆与村级图书室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发家致富本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农村服务阵地不流失,更�

1、做好宣传积极争取领导关心,政府重视。

一是开展送书下乡活动,这就要求图书馆走出馆门,面向社会,主动向社会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促使人们了解图书馆。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图书馆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二是利用版面宣传,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有关决定和行业条例,宣传省州县领导视察图书馆的消息、图片等。如目前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扶持乡镇文化站的设施建设,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等十方面内容。三是通过对乡镇图书室的调研,撰写调研专题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反映基层图书馆的困境,提出建设性意见

通过宣传让各级政府和领导真正把图书馆的建设列上议事日程,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列入地方建设规划,把图书馆购书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把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的工作日程,争取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的关心,从而保障乡镇图书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2、抓职工素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学历达标率不高,专业不对口,专业人才匮乏,大多数是经业余函授等形式进修达标的,表面看有大专文凭的不少,实质上专业知识相当薄弱,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对各项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乡镇一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则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具备。再加上撤乡并镇、人员精简等给县级图书馆的辅导工作带来了新课题。一是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大,出现了新的管理员;二是具备电脑、外语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较少。鉴于这种情况,首先抓好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让原来没有从事过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短期培训,掌握一些图书馆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使他们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其次,县级图书馆组织部分职工到省馆或州馆学习先进经验及业务知识;再次,利用县图书馆现有的阵地和资源,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分批分期组织乡镇管理员参加轮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

3、合理布局,扎实抓好网络建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中央近年来大力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被称为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县级图书馆是该地区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同时也是该地区业务辅导中心。随着乡镇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读者,县级图书馆要及时根据各乡镇环境、人口集中与分散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向镇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政府所在地设立镇中心图书馆,然后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被撤并的老乡镇政府所在地设立分馆,在自然村建立图书室,在偏远的村庄不集中的地方设立流动图书点。随着村级图书室的逐步设立,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现在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政务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基层文化中心相连接。网络的健全,使知识信息、传播渠道更畅通,县级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将愈加显现,使更多的农村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一步扩大服务面。

三、县级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县乡图书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桥头堡。开展农村读书活动,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民自身的内在要求。做好广大农民朋友精神上的加油站,是县乡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所在。

怎样尽快脱贫致富,成为每个农民自身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中认识到科技是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金钥匙”,谁就掌握了致富的主动权。而要掌握这把“金钥匙”,惟有读科技书才是一个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以科技致富为目的的读书活动也就成了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和自觉选择。为此,县级图书馆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通过推荐农业科技书籍、提供致富信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等读书活动,倡导农民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形式多样的系列农民读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 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 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8

[论文摘要] 延安市任家塬村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我们看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故此必须要从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延安市是陕北的一个农业市,农村人口多达156万,占总人口的74%以上。近年来,延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支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延安市共确定2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涉及农户3.5万户,农民11万人,任家塬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 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任家塬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陕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笔者几次到本村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以本村为个案,发掘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和探究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一、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任家塬村位于延安市临镇镇以北9.7公里处,全村93户,306人。2005年以来,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心协力,实现了2007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的奋斗目标,正在向2008的11000万元迈进。

1.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05年以来,任家塬村先后完成引水工程一处,三级柏油路9.7公里,生产道路5公里,巷道硬化0.6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新建村级文化大院一个,休闲广场一个,完成新型民居建设68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春季,重点完成了农户宅院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使用云杉、中槐、侧柏等绿化树种24000余株。进一步添加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台,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的目标。

2.进行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对苹果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全面推广果树管理五项关键技术的同时,完成果实套袋800万个,搭建防雹网1326亩,修建高标准果库70座,果园种草1000亩,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该村苹果总产量达197万公斤,产值突破296万元。

3.积极推广沼气养猪、沼液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沼气是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在厌氧和一定温度、浓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家塬村累计建成四位一体沼气68户,农户用沼液作为饲料喂猪,降低了养猪成本,去年猪出栏368头,产值42万元。产业发展后经十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任家塬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因素,制约着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质量的飞跃。

1.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善投资主体单一

从全国情形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是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举措,任家塬村也不例外,引水工程、三级柏油路、生产道路、巷道硬化、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等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这些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政府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民间投资薄弱,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后续投入缺乏,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

2.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受限

苹果产业是任家塬村的主导产业。任家塬村总耕地面积2400亩,苹果面积1400亩,是一个苹果专业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苹果专业村并没有带动周边邻村发展起来,从而使得发展苹果深加工受到限制。就是说,如果开办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苹果深加工,仅靠任家塬村的苹果产量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这样,任家塬村的苹果基本上没有鲜榨苹果汁、苹果浆、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这些深加工产品,苹果都是直接销往全国市场,没有从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上取得更多的效益。

3.后续产业缺乏

任家塬村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几年来,村民们从苹果的种植和销售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村民没有一人外流,全部留在村里致力于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是,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引发一种担忧。苹果产业的发展受到气候、病虫、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一旦产业遭受破坏,后续产业又不能发挥很好替代作用,那么任家塬村就要遭受毁灭性打击。尽管任家塬村也有沼气养猪、沼液还田以及庭院经济等后续产业,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

4.富裕村民的精神消� 但是,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于财富的支配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大兴土木搞修建、大操大办婚丧婚娶等。据调查,任家塬村娶一个媳妇基本上要花去5-6万元左右的费用。尽管也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但基本上是村民劳动之余休憩的地方,没有实质性的精神消费,尤其是青年农民,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的生活节奏,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消费在他们身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三、对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陕北这块广阔贫瘠的土地上,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已� 但是,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困扰着任家塬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这些问题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由此,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成为主要问题。

1.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任家塬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该村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苹果产业。一个村子要尽快发展起来,产业的带动是必不可少。所以,每一个村子必须努力探索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优势, 当然,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也要注重对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植,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为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陕北地域广阔,各村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异,但在相对集中的地域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大同小异,所以,一定要注意规模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气候,集聚资源,为各种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条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如陕北洛川地区处于苹果生产的最佳种植适生区,苹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已获得苹果生产的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对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榆林地区沿黄河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的68个乡镇,目前,挂枣面积达3.33万平方公里,年产鲜枣8万吨,产值3.2亿元。可见,把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定位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的切入点。

2.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

在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任家塬村306位村民无一人外流,全部留在农村务农,这种逆城市化的反向社会流动,再次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这包括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对政策的理解领会等。必须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积极创造,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

抓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陕北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有不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甚至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从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入手,采取举办夜校、补习班、电化教育、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课、市场基本常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认知世界、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是围绕产业建设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比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实用技术能手,户户都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同时,要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

在注重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载体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落后的农村,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区文化,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引导村民的正确消费,和谐党群、干群和村民关�

3.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然而,如何使更多的农民有序的参与正规、合法的农村金融中来却是一大难题。结合当下农民金融知识水平仍然匮乏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必不可少。我国目前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重城市轻农村,使农村地区众多农民金融知识水平追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课题组针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及普及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州、镇江、盐城常州)和山东(滨州、烟台、潍坊)的部分农村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收回有效问卷164份。调查显示,大部分调查地区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被调查者普遍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1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七个地市中,调查对象中的农村居民包括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个体经营户、村干部和农民工。从年龄来看30~50岁的青壮年人群占调查对象的大部分。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部分人达到了初中学历(97人,约占被调查总数59%)。从家庭收入来看,被调查者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3万~7万元,所占比例达到4785%。其次为1万~3万元。根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状况为略有盈余,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22%的农民能够有较多盈余,用于自主理财;仅有613%的农民只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如下图所示。

2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分析

21农村居民普遍金融知识水平低下,金融意识薄弱

首先,金融基本常识匮乏,金融素质低。在对部分金融名词了解情况进行调查时,对高利贷、信用卡、支票、股票这一类常用金融术语表示了解的受访群众达到61%,而对网银、基金、质押、汇票、贵金属交易、外汇、期货这类术语了解的人数均未超过10%。在有关***鉴别的问题上,64%的人表示只会1~2种鉴别***的方法,甚至有4%的人表示不会鉴别***。可以看出,很多农户认为金融离自己很遥远,对于金融的概念模糊,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即便有少部分对金融知识有了解也只是流于表面,模糊大概的了解其意,对金融相关知识缺少准确、深入的了解,这些掌握错误信息的居民比一无所知的居民更危险。

其次,缺乏金融法规知识,对金融风险重视不足。在问及借贷过程中如何防止借贷纠纷时,有近半成485%的人选择了“无措施”。这说明农村居民金融风险意识淡薄,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而�

最后,当问及是否希望掌握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时,有24%的人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金融法规知识,37%的人觉得有一点了解就可以,28%的人表示无所谓的态度,而11%的人选择不希望。可见,大多数农户都缺少了解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欲望。农民大多倾向于自给自足和轻不言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主动获取外生金融知识的机会。从保护农村居民合法金融权益及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农民树立风险意识及普及金融法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2缺少对金融创新型工具的了解,金融知识宣传时效性差

网银作为新兴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快捷金融工具,在农村地区的调查中超过52%的受访人群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过网银,8%的人表示从未听说过网银,只有17%的受访群众表示经常使用网银。在小组成员调查走访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目前农民对金融的了解仍以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对于网上查询、支付、缴费等新型业务和产品的了解较少,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从未使用过ATM机。可见,农民对金融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对新型金融工具了解不足甚至从未听说。

在涉及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问题时。有56%的选择不清楚当前活期存款的利率水平,69%的人选择不清楚当前的贷款利率。只有26%的人知道活期存款利率,14%的人知道六个月内贷款利率。可见,金融消息的传达在农村存在时滞性。被调查者得知金融知识的渠道有限,只有去参与相关金融业务时才会对新兴金融产品有所接触,农村居民也难以得到与之自身息息相关的相关政策的信息,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

23农村不同年龄、教育程度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不同,差异性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参与银行业务的类型、频率都是不同的。从而反映实际运用金融知识水平的高低。由于年轻人(30岁以下)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强,对存贷款业务、理财产品、贵金属等业务都有所涉及;而年纪较大(3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长期处于农村的环境接受金融知识渠道受到限制较大,也较难接受新知识,所办理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中,并有一部分人选择“他人代办”。这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

再看不同教育程度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在对银行业务熟悉程度上,各个教育程度的受访人群办理过存款业务的均超过80%。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群体,主要办理个人存、贷款业务,对购买债券、贵金属、兑换外币几个业务都无接触,甚至有128%的农民选择找他人代办业务。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农民则会接触少量的债券和贵金属业务,但仍有不到10%的农民需要找他人代办。从对网银的熟悉程度这一方面来看,对于网银无认知度的群体集中于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群,其从来没有使用以及没听说过的比率分别达到409%、583%。总体来看,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越高,但并不是简单的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金融知识水平提高。

3农村金融知识水平低下原因分析

31农村居民知识水平受限,金融意识不足

根据我们针对农村居民对是否获取金融知识方面的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了解金融知识的积极性。农村生活压力较大,农村居民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生活方面,对金融经济等方面关注较少。加之知识水平受限,大部分人都未意识到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农户都缺少了解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欲望,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居民主动获取金融知识的主动性较弱,成为农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的内在阻力。

32获取金融知识正规渠道少,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频率低,覆盖人群少。在对农村居民获取金融知识渠道进行调查时发现,通过村委会普及和银行金融机构下乡两种较为正规和规范的渠道获取金融知识的人仅仅只占了8%和19%,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学习和书籍网络得来。另在受访群众中,仅有18人参加金融知识普及讲座或其他活动。可见,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频率较低,受众面较窄,只有极少数的农户可以接受到正规的金融教育。传统的金融机构忽视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许多信用社、银行不具有进行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的主动性。即使进行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也多在周边地区进行,下乡进户的宣传频率少,宣传范围很受限,许多农户难以了解关乎切身利益的金融信息和政策。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形式单一,多渠道宣传少。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宣传金融知识方式主要是发放宣传单、张贴横幅标语、举办知识讲座及设立临时咨询点,这些宣传形式单一,过于死板,缺少趣味性,容易使宣传人群产生厌倦心理,降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并且这些宣传形式限制在面对面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持续时间短,受众面也比较小,宣传教育效果有效,成为制约农村金融知识水平提高的阻碍之一。

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缺乏长期宣传,多临时宣传。金融机构在进行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时,大多集中于“宣传周”、“宣传月”进行突击性的金融宣传,常年性有计划的工作则进行的比较少。宣传过程中,重视了金融知识的灌输,并没有重视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缺少对宣传教育的效果把控。另外,宣传的知识也缺乏系统性,因为缺少长期教育的规划,大多数宣传教育集中在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上,容易造成同一知识的反复宣传,进一步深层次知识从未宣传。

4提高农村金融知识水平及对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建议

41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具有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上的针对性

在宣传工作中,要突出对青壮年人群的知识宣传。青壮年是农村生活和经济的主力军,但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部分人群的金融知识水平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重点针对30~50岁的青壮年人群进行金融知识普及。

在宣传内容上,针对大部分人群对传统金融知识了解较多、新金融知识了解较少的情况,要加强型兴金融知识的普及。另外,由于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金融知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宣传工作应根据不同教育程度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针对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群,宣传重点在金融基础知识,侧重基本概念的解释、常用金融词汇的普及,而针对高中及以上人群,主要侧重新兴知识的普及以及最新金融动态的分析与探讨。

针对农村居民金融法律意识较差的现状,自我保护的权益意识较差,宣传过程中也要加强有关金融法律知识的内容,比如防止借贷纠纷的措施、真***的区分、有关农村的最新政策措施等,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42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改变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要提高宣传频率,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多进行下乡进户的宣传教育活动。地方分支机构是最直接有效的和农民群众进行接触的组织,每一次接触过程中多进行一些教育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发放相关宣传手册等,扩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受众。其次要建立长期宣传机制,树立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可以以村委会为长期宣传的入口,每当有农户遇到相关金融纠纷或者是咨询的时候,可以通过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进行有效的金融知识普及。另外,也可以选取一部分金融知识水平较高的居民在培训之后成为宣传员,深入农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知识普及,帮助居民树立金融意识。最后要多角度多途径宣传,使金融知识普及途径多样化。普及工作可以利用手机与网络等新型通信工具,与手机、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向手机用户以短信、手机报等形式发送金融知识,或建立网络平台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这些宣传方式突破了宣传手册、讲座等形式的局限,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进行宣传,宣传方式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更加灵活,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兴趣,受众面也更加广泛。

43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重视教育效果,建立反馈机制

在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中,将单一单向的宣传方式转变成信息来往式的交互宣传。在宣传活动中做到送答结合,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宣传效率,注重教育效果;将弹性的宣传要求转变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保证达到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预期效果。

增加对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效果的了解,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对宣传工作涉及农民进行回访与考察,注重对宣传工作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宣传工作重点。可成立专门进行反馈工作及处理反馈信息收集的工作小组,对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44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工作要突出在校大学生的作用

在校大学生相对农村居民而言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也接受 鉴于农村金融知识的匮乏,应该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一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送金融下乡”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带来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二是在非假期期间,与学校附近农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农村知识普及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磊哈尔滨农民金融知识测评与提高对策[J].商业经济,2013(11).

[2]任鹏飞,张海应基层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现状调查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1(9).

[3]杨祁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金融教育“短板”问题[J].黑龙江金融,2012(2).

[4]陈太玉海南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亟待提高[J].时代金融,2011(10).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9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存在问题;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之基,也是兴农之本。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之计。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1 洱源县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县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26.6376万亩,农业人口27.02万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800人。农村实用人才立足于我县农业生产一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水稻、蚕豆、大蒜、烤烟、核桃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县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较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I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2.1.2 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较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上视野狭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1.3 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县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较广,多为分散型作业。交通、水利、土质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对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农村实用人才也少。

2.2 原因分析

2.2.1 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

2.2.2 受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环境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长和技能大多是在后天的劳动实践中学习或摸索出来的。主要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是想学的人摸不着学习门路。二是没有学习教材、资料,农民系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教材也十分缺乏。三是培训网络功能不全,对有关涉及到农村市场经济、新农产品推广使用、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四是无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理论的东西对农民来说学习起来有难度,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真正引导农民走出去或者在本县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条件尚不具备,由于接触不了实物和零距离观察,大多数农民仍然存在着看热闹的多、脚踏实地去干的少。虽然我县每年都在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但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很难得到推广、实施。

3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3.1 搭建平台,夯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础。

3.1.1 搭建人才选拔管理平台。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开展调查,要把具有种殖、养殖、加工、捕捞等技术的专业户、示范户、致富户;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具有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人才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颁发县级农村实用人才证书,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人才纳入“三农”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特别是对取得技术职称的本土人才,要在工商登记、税务减免、资金贷款、农药化肥、优质良种、畜禽防病、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应提供政策倾斜,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1.2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开展现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政策理论培训,增强农村人才的兴业意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紧密结合要依托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多方培训各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有组织地把本地农村实用人才送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积极鼓励农村有志青年自学成才,优先为业绩明显、群众公认的能人、尖子评定村民技术职称。同时要加强劳务输出中心、职校等培训基地的建设,改进办学条件,把培训基地真正建成村民技术教育培训、开发的重要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并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实用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

3.1.3 三是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以产业结构调整� 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

3.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认真规划农村科普示范园建设,要加强示范园内基础设施投入,做到通水、通电、通路;要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园打� 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

3.3 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3.3.1 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

3.3.2 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