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重点学习这首古诗词。
闭眼,沉思,低吟。
枯藤老树昏鸦
溪边小路,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株枯草,一根蔫黄的树藤仍顽强地扒着一颗老歪脖树。藤稍正虚弱地吐着嫩黄的芽儿,即使是这样,那样嫩小的芽儿,也会在不久夭折。有什么办法呢?唉,几张枯叶迎着凛冽的寒风摇曳着,呻吟着。它们裹紧自己的身子,迫使自己牢牢地抓住那粗糙不平的树干。老树也活不下去啦,水源干涸,土地贫瘠,若不是对这个世界仍存有一丝依恋,早已化作养料。可这样的大树,又能独立多久呢?树丫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翠叶,唯有一只步入暮年的乌鸦僵立在树上。那一身暗黑的毛因为几日的疲累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只剩皮包骨头的腿也伤痕累累,在寒风中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尖利的喙 不知发现了什么,乌鸦沙着喉咙,凄厉地叫着,叫声混着风声,显得如此凄凉,如此不真实。
小桥流水人家
思绪飘向了几年前。潺潺流水,波光粼粼。小鱼小虾的游戏仍在继续。流水旁的桃花,也被柔柔的微风吹下了几片花瓣,与水底的水草交映着。架在水面上的石板桥,并没有因为年久失修就显得衰败不堪,青苔泥土的衬托反而让它更显古朴,它自己也在为这些独特的点缀自傲着,因为那样让它感到自己在世上的经验比其他桥要多一点。鸡的叫声打破了这一刻的宁静。不远处,炊烟渐渐升起,饭菜的香味溢满这一方土地。是有客人来了吗?还是在庆祝什么呢?清风吹淡了酒菜的浓香,却送来了淡雅的花香,花香正如精灵一般,在你身边舞蹈。
古道西风瘦马
远处的乌鸦叫喊了一声,把他的回忆中止了。睁开眼,风夹带着黄沙扑面而来,风吹在脸上,刀割一般地疼。他骑着马走上古道,道路崎岖,坑洼不平,一派被风侵蚀过的痕迹。胯下的马,瘦弱不堪,走几步便大口喘气,体力也早已不支。颈上的鬃毛也被拉扯得长短不一,佩戴马鞍之处,也是血迹斑斑。它咬着牙,摇摇晃晃地走着,心中只想找一片草地,美美地吃上一顿。正迷迷糊糊地想着,腿一软,倒了下去。
夕阳西下
望着倒在地上的马,他无奈地叹气,风却带走了他叹气的声音。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黄沙,拢了拢单薄的衣衫,便背着夕阳离开了。狂风带着黄沙肆虐着,模糊了他的身影。夕阳渐渐退回了地平线。
断肠人在天涯
夜幕落下,他独自一人走到了一个悬崖。月亮渐渐升起,如水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给他镀上了一层银光。
他的眼神,却空洞的望向天空。良久,他放声长啸,仿佛要将心中的阴霾尽数吐出。太久的啸声使他喘不过气来。他一边喘息,一边缓缓跪下,口中呢喃:“爹···娘···我好想你们!我好想回家啊!”回声久久不绝,他身后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断肠崖”
……。
远处,溪边小路旁的老歪脖树上,一只昏鸦稍稍收敛了翅膀,似乎还没有从被过路人惊吓的恐慌中回过神。它僵立在丫杈上,静静凝视着干涸的河床,似乎想起了这里昔日的情景:流水潺潺,落英缤纷,有户人家摆出酒席,为归家的游子接风洗尘。昏鸦仿佛也嗅到了那似曾相识的味道,缓缓地,永远地合上了眼。
初二:双子最霸气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品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语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
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坐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夕阳西下,残日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头,逐渐压弯了树枝,惊得栖于枝头的野鸦扑棱棱地啼叫着飞起。徒留枯藤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出更浓重的秋意、更伤神的寂寞?远处,一弯小桥横越过一条小溪,溪水潺潺地流向那到不了的远方——几处冒着炊烟的人家。那米饭的甜香顺着小溪,顺着瑟瑟的西风覆盖过来,恍如隔世。记忆中的那片田舍也在这香味的氤氲下蒸腾出一个模糊的影子,那般恬静,那般闲适。那回不去的地方便是家乡!家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
瘦马早已磨损的马掌敲击着悠悠古道,发出极为刺耳的嗒嗒声,无情地践踏着我的梦,那个因日久漂泊却愈渐浓烈的家乡梦,那片田舍,那亩农田?而如今,孤身漂泊,前无目标,后无归期。天下之大,何为吾家?
西方,残日宛若咬破了朱唇,溅下殷殷血迹一寸一寸地印涨着那方宣纸,一如现实惨淡的夕阳残忍地洞穿我的梦乡。我依旧无奈地挪动着脚步,“走”已成为潜意识里一个默认符号式命令。但,除了继续前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阵阵蹄声,一声声轻叹。我走过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三伏酷暑,荫浓绿盛;雁去凉秋,萧索肃杀;三九严寒,皑皑苍凉?走过岁月的年轮,走过世事的浮沉,踏着那不变的乡愁,叹着那依旧的秋思,泯灭在历史的深处?
{一}
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
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也同时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境,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样年华之季,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眼前的老树已失去了光辉,变得黯淡无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想当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当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黄昏回家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
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轻烟,带着饭香的气味迎面扑来。我回头望了望,淡黄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三口幸福的笑影。回头看看我自己,孤苦伶仃,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却在遥远的故乡。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二)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 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
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我只能发出感叹: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我步入山间崎岖的小径,尽头是一棵已枯萎的老榕树,古老的榕树上缠绕着枯藤,几根枯萎的藤蔓从饱经风霜的老树上掉下来,垂到地上。那棵树,显着死气沉沉的昏黄。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枝间,乌鸦的叫声划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却单调而刺耳。小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溪上的小桥横跨在小溪的两岸,小木桥只有一尺多宽,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是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几处人家也映入我的眼帘,那几处人家冒出几缕袅袅轻烟在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带着饭菜的香味向我迎面扑来。我回头望望,透明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人幸福的身影。再看看我自己,孤身一人,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念那温暖的故乡,思念家中的亲人啊!
我继续往前走,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黄沙漫天,一匹瘦弱而又疲惫的老马驮着我缓慢前行。在这条沉寂的路上,我身边唯一陪伴的却只有这一匹瘦马。因为我的穷困潦倒,所以这匹马看上去骨瘦如柴,精神疲惫。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着,我跟我的马长途跋涉已有很长一段日子了,望着疲惫不堪、瘦骨嶙峋的马,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只有哀愁与忧伤,我的羁旅生活多艰辛啊!
此时我眼前的景色真是凄凉。藤是枯萎的藤,树是千年老树,道是荒凉古道,风是萧瑟秋风。有些刺骨的寒风在疯狂吹着,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想把自己最后的几缕光亮送给大地。不一会儿,夕阳就从西方落下了,可我却还漂泊在外。远处隐约传来别人家的欢笑声,那是多么温馨啊!可它却使我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愈发的浓了。
我牵着马站在古道边,任凭秋风呼呼地抚摸着我的脸颊,风好像在说:“浪迹天涯的游子啊!你何时才能结束这种餐风露宿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面对此情此景,我怎能不断肠呢?我只好拿起了萧,轻轻地吹了起来,这时,夕阳已经落下,漂泊未归的我还远在天涯,流浪,流浪……
【【热门】天净沙秋思改写】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 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____ 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枯藤 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5、A 6、B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其散曲豪迈、清逸,被推崇为“元人第一”。这首《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天净沙秋思现代诗歌
淡淡的云霞,那是天使的绸缎。
大雁南下,向着家乡的方向。他们排列成几何形状,在天使丝绸下扑扇着羽翼,似乎是归乡之舞。
天地为之动容,太阳那温柔的光亮穿过天使绸缎,投下一片绚烂的光之大洋。
雁儿们和着农民收割时的'欢声笑语在光之海洋中翻腾,鱼跃。
那是喜悦,不用形容。它会包容一切心灵。
除了那只落单的候鸟。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我曾很赞同,但现在已忘了这种对秋的解释。
秋天,应该是忧郁的季节。
人在异乡,却仍是一颗故乡的心,向往归乡的心,满是家乡味道的心。每当我聆听它的叹气,我会不伤悲吗?
忧郁,是我这时在秋风中适合的心情。
我喜欢秋天的意境,什么都是淡淡的。
淡淡的风,淡淡的夕阳,淡淡的桂香,淡淡的云霞。
还有,似乎是离别时淡淡的招手。
看着田堤边枯黄却看上去龙劲刚毅的藤蔓,
看着几株历经沧桑,一派淡然若水的神情的老树,
看着黄昏阳光掠过山照出落寞背影的乌鸦。
我以为我已心静如水,但仍止不住仿佛微风拂过,湖面所不断泛起的涟漪,不断泛起的怅惘。
心,无法完全静下来,愁绪也剪不断。
因为心静了,心也就死了。愁绪断了,追忆也就断了。
抬眼,不远处有灯火人家。
火,令人感到温暖。因为以前只有家中有火。
我细细品味那小巧朴素的小石桥,下面潺潺的流水,如岁月一般,不再停息。
我回想从前回家的感觉,进门后扑面的饭菜香。
突然感觉这落叶的古道上溢出一种悲涩的气氛。
我骑着一匹很瘦的马,当西风卷起尘埃,它轻轻闪动修长的睫毛。
空气中忽然弥漫了古筝清奏的木香。
让我的鼻子直泛酸。
夕阳西下,西下,西下……
我依旧立在这离家乡极远的土地上,只是风,吹落了我眼中的液体。
阳光将云彩渲染得很缤纷。
云彩似乎在舞蹈。
我已找不到家乡的方向。
云彩继续舞蹈,在太阳下山之前。
那是喜悦,不用形容,它会包容一切心灵。
除了我。
因为我是那只落单的候鸟。
《天静沙秋思》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美学中均占极高地位,有“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之赞,甚至被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小令定格》)。那么其精妙之处究竟如何体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为第一部分,可谓古今独步。九个意象并置,又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单独看每一个意象,确乎不能让人直接深入地体会到其内涵,而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异同,就非常有意趣了——
先看色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不能给人有冲击的色彩体验,甚至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怡然景物,也并没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层水雾笼罩。不浓烈,但也不至于阴森,仅仅是给人一种“灰”的感受,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仅存不浓的墨色。“灰”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感觉,更是心灵体验,“灰”得不极致,更显得淡漠悲凉,诗人在这样一个底色上铺陈,不着一语却意旨尽现。
从意象的罗列来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沧桑、苍老感,“昏”有昏沉、阴暗感,带给人日薄西山的将尽之意,像古旧的木刻;而“小桥”带来沟通、连接感,“流水”带来流动、活泼感,“人家”带来相聚、欢乐感,如此又微露暖意。读到这里,两种颇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对比,让人很难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时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风的“冷”和瘦马的“乏”压住了诗的基调,三句苦涩与轻松相对比,就像是吃药时,尝一口苦,这时若啜一口甜,再次体验到的苦,便是极致了。
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我们能感觉到“溅”“惊”这些较强的动作,渲染出忧国伤时的杜甫内心强烈、激荡的情感。有意回避动词,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看似诗人并没有倾注个人情感于其中,实则匠心独运,给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的“空白”。这种“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刚好与王夫之诗学中的“丧我”相应和,“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诗人隐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读者能直接与意象相接触,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填充感受,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枯藤老树昏鸦”便是中国诗学理论“以小见大”中的“小”,“即远入细”里的“细”。既然小景是眼中之景,那么大景就应是诗人心中之景。诗人心中景为何?古道西风瘦马是否就是其当下的眼前景呢?诗论家常将古代诗画对比研究,他 但笔者觉得这曲秋思并不全然是诗人眼前景,其所列之物,总是带了些“心中景”的意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以小见大,即远入细。诗是时间的艺术,笔者以为,这三句中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诗人的记忆的,也许在作诗之前诗人曾无数次遇到过给其“孤独感”“漂泊感”的事物,诗人触景伤情,灵感的迸发将记忆牵连出来,加以罗列便成《秋思》。这是一种类似于蒙太奇的手法,以空间的有限展现时间的无限,将不同时空的意象,用这种奇妙的手法并存于同一空间。从这个角度看,这首小令似乎更接近于山水画的作法。那么,《天静沙秋思》之所以有超越其他作品的即视感和画面感,正是因为诗人将诗作与画作融通了。
如果一定要明确诗人的眼前景,笔者认为应该是“古道西风瘦马”,瘦马旁应有漂泊的游子。但这仅是读者的联想,正如王夫之所说的“于宾见主”:诗人并没有主动出现于作品中,而是隐于其后,既避免了把主观情感强加给读者,又不全然丧失自我。
第二个部分是“夕阳西下”一句。这一句明显与上文不同,是对一种不具体的,有些许背景意味的物象和状态的描写。以夕阳西下为背景铺设是极妙的。首先,夕阳隐含了归家之意,对比之下更强烈地衬托出游子的漂泊无依。其次,中国诗学中有“一切景物皆成光色”的说法。夕阳的光色给前面的景物镀上新的情感体验——从意境塑造的角度看,夕阳无疑是美的,而将其铺在上文“昏、暗、灰”的意象之上,便有了特殊的效果。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在这里,诗人给上文的悲凉场景披上了美的衣服,用这种反差感使人心生莫名惆怅。
夕阳西下这一场景的出现,是对大背景的铺排,与枯藤、老树、昏鸦这一近景相比,大的场景将人的视线拉远,产生一种距离感。这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远”是中国诗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诗论家认为空间距离最能体现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是否是诗人身处背景之中感到悲凉,而在心理上又难以依赖于景中,找不到归宿,“在其中”而“又不在其中”呢?
也许这是中国哲学中“物”与“我”关系的一种体现吧,道家提倡开怀揽物,却又言“听之不闻,视之不见”。在这一点上,《天净沙秋思》的创作似乎与之很是契合,意象的展现即是“开怀揽物”,而诗人并未将情思强加于其上,使诗悲哀而不消极,便是“听之不闻,视之不见”了。
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一部分无疑是诗情感表达的顶峰。且放下情感不谈,笔者思考的是如何断句才更能表达作者情意。
与平常的“断肠人在天涯”的主谓结构不同,笔者认为此处应是“断肠人在天涯”的强调句式。首先,“断肠人在天涯”以强调句式自然而强烈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并且再次描绘了“人在天涯”的画面。其次“断肠人”似在写诗人自己,而“断肠人在天涯”则将人与情感划清,从形式上不将其过多地参与到浓烈的情感之中,更加符合诗人“隐于诗后”的主观想法,而达到“超我”的状态了。
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仅仅用28个字,就可以把秋意这样深刻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
看上去,浑似——漫不经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离人,哪一个不是寻常季节,寻常见的景物?就是道上随便扯个农夫,樵夫,也能认得出,说得清的东西,怎见得到了他马致远手里,这么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灵窍,轻轻地挣壁而出,化身为龙了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寒鸦数只,哑哑枯叫。
若你是离人,天涯道路无尽,日已暮,乡关尚不知在何处,又怎禁得,老树寒鸦的逼促,一声声叫得人心惊梦寒?归途漫漫,牵动了乡愁泛滥,脚步沉重的离人又如何能够涉水而回?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弥漫开去。像一朵渐行渐近的黑云,渐渐笼住人心。
“小桥流水人家”,枯涩发黄的归途中,突然看见远处有小桥流水,绕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烟飘荡,随风袅袅,像游子羁客身体里按捺不住的乡魂。
长风几万里,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个人,牵着那匹瘦马,走过桥上。溪水清透,他看见自己的脸,皱纹纵横如山岳,鬓发已斑白。苍老,这个从未在心里停伫的词,突然,突兀地出现在面前,凌厉得让人无从逃避!
曾经是多么年轻的少年,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全在远方;以为匹马单枪,凭着胸口的一股热气,一定可以捭阖天下,出人头地。天下?何处不可
好男儿都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命里带着的福禄寿,格外要比别人重。可是,所有的壮志雄心都在时光中消磨成灰烬,才不得不认识到,或许我,不过,是一个寻常人;然后,想起那些昏黄如豆的灯光,温热的汤水,母亲温暖的手,絮絮的叮咛;妻子清亮的眼眸,纤瘦的身影。思念如雪纷纷落下,想知道,她们在家怎样?
那些赖以生存的温暖存在,曾经觉得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从没有像现在一样,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有无尽的向往与渴望。步履蹒跚地蹀行在古道上,遥看日影衔山。落日也知道回家,那么人呢?
为什么总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寻常的好?年轻人,不出去经历一番,又怎么能甘心平淡终老?人心的贪婪,或者说追求,如同空阔的海,无法满足。
古道,西风,瘦马。曾为情重负情浓,而今才知相思重。经历越久,想的越多。人和马,都载不动如山如海的乡愁。
夕阳西下。断送得一生憔悴,只消得几个黄昏?
断肠人在天涯。原来,翻云覆雨的痛苦,到最后也不过是心底轻轻一声碎裂。肠已断,人依旧,在天涯。
马致远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有人说马致远是一种情调。在中国,马致远并非代表简单某个古代诗人的名号,而是混同于那首名叫《天净沙·秋思》的小令,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马致远意境。
马致远就是枯藤,马致远就是老树,马致远就是昏鸦;而背景则是小桥,流水,人家。当然,马致远也是古道,马致远也是西风,马致远也是瘦马……
当夕阳西下,马致远还是那个远在天涯的断肠人。但天涯又何尝不是马致远?还有夕阳?
在暮色苍茫中,那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漂泊的人身上,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潦倒失意,惆怅无奈,鬓先秋,泪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颓唐带愁归……
这样一幅年代久远,画在那种宣或绢上的水墨国画,具有天然的颓废之美,很适合骚客、雅士,乃至达官贵人的口味。
时至今日,马致远依然是秋风肃杀,黄尘漫漫,红日西沉时那条天涯归路。大多数中国人都想去站一站,使疲惫无羁的灵魂稍稍休憩……
《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小令,更像一个朴实动人的神话,不是可以凭苦吟能够得到的。即使在马致远身上,也应该是个神话,可遇不可求,好像某一夜漫天繁星流落时,当时有一个仰望天幕的人,有幸沾染了整个衣襟的光辉,摇摆震颤,不可言说。 然后,终于有一天,这个心旌摇曳的人,能够慢慢讲述起自己那一刻的惊艳。
《天净沙·秋思》,它像是上天感触苍生哀苦,所以借马致远这个人说出来,慰籍离人。马致远之后,秋思这盏离愁之酒,渐渐馥郁成断肠之毒,有绝世的香浓,可惜饮一口,会断肠。
我由《天净沙·秋思》想到《汉宫秋》,都是马致远的作品,这个元朝“曲状元”写的名剧。
王嫱奉了君命,抖擞精神全副銮驾地出塞和亲,也不过是个离乡别井的女子,着了浓妆、艳服,环佩琳琅,上戏台,唱一场昭君出塞。人生如戏。皇上、阏氏、单于,说到底都是戏子,都只是人生的一个过场。眼看得身姿婀娜,耳听得青史流芳,即使是一出大戏,依然躲不过台上空落落,台下各自伤。
纤弱的昭君上了马,往胡地行进。风撩着鬓发,割面地疼;怀抱琵琶作胡笳,《十八拍》悲歌不绝;大雁闻声坠落,不知是因为她的美貌,还是弥漫的哀伤?
华服下,是单薄纤弱的身躯,她无法忘却自己的汉宫岁月。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她倚宫门,梦承恩。君王不至。一切,只是因为当初倨傲,没有给那个可鄙的毛延寿一点贿赂。
她不后悔。红颜绝色,本应是这世间夺目的一�
看见树叶飘落,曾经的如玉碧绿,转为枯黄。她笑,不知道自己还能挨几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后来,远方的呼韩邪单于来求亲,她决意出塞。从此以后两国的安宁系于她一身,像唐人感慨的: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忘不掉,大殿上初见他的第一面。那个端坐在龙庭的人,是她魂牵梦萦的君王。
这个男人一样看她看得痴了。她笑,像秋风一样萧瑟。人生,是这样荒凉。谁料得到他和她之间的初见,就是收稍。
陛下,斩了毛延寿又如何?我们,回不去了。汉宫苑,她冷凝地站住,把这几年积累的幽怨倾覆出来,倒于他身上。曾经她是属于他的人,他却亲手赐给了别人。现在,她就站在他面前,咫尺天涯的距离。再爱,也不能够接近。
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他的决定酝酿的悲苦,必定要他亲自承担。
离去。最后一次回眸这宫阙,和玉阶上黯然伫立的男人。
天边,汉宫月,冷浸浸,悲无声。
纵然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队伍随驾,远方还有呼韩邪的盛大迎接,可是,别故乡,别故国,别故人,一骑红尘妃子泪,怎样的繁华如锦也掩不住,她灵魂里荡漾的萧瑟。
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
极目黄沙,青史流芳的王昭君也只是个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本篇被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前三句写景。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点染出萧瑟凄凉的秋色,从而引发一个飘零异乡、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腔愁绪。此处虽不言愁却已是愁绪满纸。第二句突然转至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境界: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些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从反面牵动了离人思乡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归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体现出来。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续奔波。此处虽写景,但却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孤单一人骑匹瘦马在西风古道中奔波了。妙在用了一个“瘦”字。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时间,也给整个画面更增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从而点出主题——游子乡思。到此,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
开头的“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此曲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注释:
①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②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北京人),著名戏曲家。
③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马致远元散曲:《天净沙秋思》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净沙秋思 被喻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典型的环境,能够烘托出那种思乡感情。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子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曲的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关键点】凄恻缠绵。构思巧妙,意境萧瑟苍凉。情景交融,抒情凄恻缠绵。
【思想内容】 这首小令是元代散曲中的佳作,被誉为“秋思之祖”,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古道西风瘦马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中考链接】
20xx年四川省南充市
7.诗词鉴赏(3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
答: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7.诗词鉴赏(3分) (1)深秋晚景图(1分) (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 即可)
20xx年江苏省徐州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 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
(三)13.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 (2分) 悲凉 凄苦(1分)
【原曲】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翻译】
孤独的村落沐浴着落日和余霞,在袅袅的炊烟中,老树上盘旋着乌鸦,一只飞过的大雁影子下。葱郁的山和清澈的水,映照着枯草、红叶和菊花。
【赏析】
一、 内容分析
《天净沙·秋》是白朴小令中描绘秋色的名篇。作者一笔并写两面,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的主旋律,不失为一篇写秋杰作。
全曲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领起,描绘了六种秋天的景物,写出了秋的萧瑟,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但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在后面,“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形成作者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从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为结句,点染出一片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山青绿,流水澄清,青草变白,枫叶泛红,金菊盛开…使先前的萧条冷寂之景,豁达开朗,令人心胸开阔,平添了几分开朗、健康的诗情。
二、中心
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多彩的秋景。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至于第一首中的“瘦藤”“远山”“斜阳”“去天涯”等词语,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如果与《天净沙秋思》作比,且不说,“瘦藤”中的“瘦”,“远山”,“斜阳”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韵上是否恰当,仅就这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天净沙秋思》精当。“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