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实力强的医科大学有:北京协和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据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一些大型的医院主要还是以�
2、基础医学
该专业的实践性并不是很强,多半属于研究类的学科,从就业形势来看,和其他的医学类专业相差很多,如果学习这个专业毕业后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会提高自身就业率。
3、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营养指导、临床营养治疗、卫生知识普及; 可在食品类企业从事食品工艺、食品卫生、质量检测等工作;也可在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安全检测等工作。但是从事这些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人脉,再者就考取这方面的公务员了,医学专业方向的更难考取了。
排名 | 学校名称 | 大学类型 |
1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医科大学 |
2 | 海军军医大学 | 医科大学 |
3 | 天津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4 | 南京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5 | 南方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6 | 首都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7 | 中国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8 | 大连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9 | 空军军医大学 | 医科大学 |
10 | 河北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1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2 | 重庆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3 | 徐州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4 | 安徽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5 | 广西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6 | 贵州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7 | 山西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18 | 新乡医学院 | 医科大学 |
19 | 广州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20 | 昆明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21 | 宁夏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22 | 锦州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23 | 温州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24 | 蚌埠医学院 | 医科大学 |
25 | 桂林医学院 | 医科大学 |
26 | 新疆医科大学 | 医科大学 |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从医药市场调研得知,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而就业期待值较高。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这种就业难大多是自己局限了求职范围。除了到三甲、二甲等医院就业以外,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师、健康知识普及等。
医学是个经验型行业,医生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年龄阅历对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毕业生坚持一线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才能为未来打基础。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1、护理学专业——很多人觉得学护理如果家里没啥关系或者学历不高的话,无法进入大医院就没什么用了。其实现在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大展身手的地方很多,比如说可以在一些美容机构上班,虽然可能会辛苦,但是其实赚的并不会少。特别是现在很多美容机构最喜欢招的都是有护士资格证的学生。
2、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医学毕业的学生其实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个专业能力很强的口腔医生,即便不进入大医院,自己开个口腔诊所都是一样的很赚钱。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对于口腔的健康问题也更加看中了,所以口腔医生毕业了不考研一样好就业,特别适合女生报考。
3、麻醉学专业——麻醉学专业的重要性其实很大的,而且这类医学毕业生本身都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即便是本科生就业率也很高,一般来说麻醉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之后从事的都是临床麻醉比较多一点,压力可能会很大,但是待遇还不错。
1.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成立于1917年,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北协和开创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等制度。目前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6个A类学科,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此外,学校直属6所医院,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2. 首都医科大学
学校建校于1960年,拥有22所临床医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现有8个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有1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包含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学校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前1‰,还有4个学科进入前5‰。
3.南京医科大学
学校创建于1934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且13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此外,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7人(含工作站)、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